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校园存在的风险

智慧校园存在的风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校园存在的风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慧校园存在的风险

智慧校园存在的风险范文第1篇

1 高校档案数字化加工中存在的风险分析

档案数字化加工是指通过数字化扫描、缩微转换、音视频转换、资料翻拍等技术手段,对各种档案、资料、数据等进行数字化转换。在加工和转换过程中,人为操作的失误、技术的缺失、计算机病毒的入侵、网络黑客的攻击等等,会随时破坏数字化加工系统。

1.1 加工人员操作失误的风险。根据国家保密局的规定,在对档案的集中存储和管理过程中,对涉密档案的定义、过滤、屏蔽和粉碎工作,要全程监管和控制加工数据,避免涉密档案信息的泄露。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高校档案馆对档案卷宗实体、现场、人员及信息安全重视不够,对加工人员操作失误造成的卷宗扫描模糊,特别是利用率较高的高校录取审批表及涉密文件的图像自动纠偏、校对工作、人工去污处理等问题,没有及时发现,造成出错率高,无法保证数据原件的质量。甚至有些员工因对工作不满,故意为其他机构提供机密的技术与数据等,这些都是潜在的人员风险因素。

1.2 加工技术及设备缺少评估的风险。档案数字化加工人员技术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加工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大部分高校档案馆对档案数字化加工采取外包方式,在招标过程中,只对外包公司的进度保障、扫描设备、档案卷宗的拆装等提出要求,而对加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和信息保密缺乏管理,甚至没有签订相关的技术及保密协议,没有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对加工设备的技术参数也不甚了解。另外,大部分高校档案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都是由软件开发公司提供远程技术指导,馆内缺少真正懂技术处理和网络防范的专业人员,对网络安全没有深刻认识,并缺少必要的技术风险评估。

2 高校档案数字化的风险应对措施

2.1 内部环境。高校档案馆承担着学校档案保管和开发利用的职责,从安全风险角度看,既有风险高发的土壤,也有风险敏感的人群[1]。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风险管理,坚守档案安全底线。在内部环境上,应从加工过程中确保文件的准确、完整和安全着手,在交接加工案卷时要检验档案的内容、范围是否正确,以及交接前后?稻菔欠褚恢拢?并采用“数字摘要”技术,确保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在移交、接收、备份过程中的原始性和真实性,使系统能够自动监控和发现文件是否被篡改,自动检测电子文件的内容、结构、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等有无缺损,并随时提示档案管理员信息项是否完整,凡涉及电子文件加密、存储、下载、打印等操作事项,要做到全程自动监控,及时形成电子日志记录。

2.1.1 数字文件形成人员风险的应对。档案数字化加工和维护过程中,一方面,要强化加工人员的保密观念,避免人员职责错位;与档案软件公司和数字化加工公司签订技术服务合同、保密协议,加强对保密资质的审核,避免档案数据的失、泄密或者不当扩散,并对后续软件的日常维护工作进行细化管理。另一方面,对加工人员进行统一身份认证,严格控制非法人员和离职人员接触加工数据,提升数字化加工的管理规范,有效保证加工数据和文件形成过程中的安全。强化电子签名的有效性,当发现伪造或无效的电子证书时,系统要锁定相关操作,并向指定的系统安全审计人员发送报告通知,便于及时识别和事后核查操作者身份。

2.1.2 软硬件设备存在风险的应对。档案数字化加工,要严格遵照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档案数字化外包安全管理规范》《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等相关规范要求,在图像文件中详细记录实体档案在数字化过程中使用的设备类型、设备制造商、设备型号、设备感光器、数字化实践等元数据信息,为分析数字化加工使用的设备、参数提供可追溯依据。高校要选用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载体及软、硬件,采取严密的流程设计,确保电子文件和数据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规范性,减少因设备损坏造成的文件损失。

2.2 外部领域。外部领域的风险主要指外部用户非法入侵、恶意访问、篡改文件内容信息等。档案数据信息易伪造、篡改或误删,因此,确保其原始内容的真实性是数据有效利用的基础。高校可以通过预警机制、多套备份、封装机制和检测机制等技术和管理手段,全方位保障档案数据安全,警惕外部风险的入侵。

2.2.1 加强网络入侵检测技术。高校档案数据库建设的内容包括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教育资源整合、师生个人信息、校园基础建设等内容,为确保这些信息的安全,首先要将校园局域网与广域网分开,通过屏蔽PC机上全部通信接口、服务器物理上锁等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回避外部潜在的入侵风险[2]。其次,加强监测技术,安装入侵监测软件,发现网络系统有违反安全的行为或遭到袭击时,提供实时报警,及时提醒档案数据管理人员做好监测和防范,确保档案信息万无一失。

2.2.2 做好异地异质数据备份。高校档案数据库,如果没有做好异地异质的数据备份,会存在着丢失等风险因素。因此,高校在加快档案数字化加工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过程中,在加强基层单位电子文件的接收的同时,要对重要数据库信息进行安全备份,并把备份的存储介质与机房隔离,保存于安全位置或异地存放保管。一旦遇到系统受损,就可以利用灾难恢复系统进行快速恢复。

3 高校档案数字化发展思路

当前,以数字化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智慧化服务体系渗透到各行各业。高校档案馆应顺应数字时代要求,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逐步由“纸与铁”的时代向“数与网”的时代靠拢[3],逐渐将数字档案馆建设融入智慧学校、智慧城市建设体系中。

3.1 树立互联网思维模式。高校档案管理者应在档案“资政、存史、维权、育人”的四大功能不改变的情况下,改变传统的“封闭、保管、行政干预”的档案管理模式,树立“五位一体”的智慧档案馆信息发展观,树立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审视现代信息技术给档案管理手段、用户体验、档案文化传播及价值体现等方面带来的变化,从“开放、协作、共享”的角度来思考档案服务模式的转变,着力提升高校档案工作的生命力、创造力、执行力。

3.2 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目前,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的出现,图片传送、微信支付、公众账号扫描、图像识别等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普遍应用于各行业。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应用、智能化管理上,高校档案数字化管理稍显滞后。因此,各高校应加紧对海量档案数据资源进行加工、分析、研究,从中找出数据关系,构建互联、感知、开发、共享的智能化网络平台。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落实档案工作“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战略[4],研究图像识别技术,并把图像识别转变为文本数据,以利于档案的检索、查询和安全防范。创建以利用者为中心的“档案信息服务站”,逐步实现档案的信息导航和便捷服务。

智慧校园存在的风险范文第2篇

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于一身的智慧校园,在高校中有很多应用,对日常的教学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它大大降低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有了智慧校园,无论在什么环境都能统一界面,提高了教师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体验。

北京智慧校园显魅力

在首都基础教育迈向现代化,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目标和创建世界城市、智慧城市的关键时期,由东软睿道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建的“北京数字学校”,打造师生更好的共享、共用全市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网络服务平台,为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学生和家长提供21个学科9500节数字化名师授课资源,探索现实学校与虚拟学校的无缝衔接,打造信息时代背景下、具有首都特色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

北京数字学校平台同时面向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提供服务,建立数字校园群、远程优质课程超市、同步课程直播、互动英语学习、网络名师名校长交流群、家长沟通网络等交流学习渠道和平台。其建设内容包括门户网站、资源中心、学习中心、校园生活虚拟平台、移动应用平台、虚拟教研平台等。

通过建设北京数字学校平台,北京市的教师、学生、家长可以随时随地、按需获取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与应用服务,使得数字学校的应用和服务更加高效、人性,更加贴近应用、贴近师生、贴近服务,与用户如影随形。

在移动应用平台,校园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教学资源移动点播与推送服务,从小学到高中,涵盖各个学科。老师与学生不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无论使用手机、笔记本还是个人电脑,都可以迅速连入“北京数字学校”,观看课程的视频资源,将校园课堂延伸到随时随地。此外,通过智能抽取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网易、新浪等教育门户资讯和学习资源,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全方位获取教育教学资讯服务和个性化的资讯订阅服务,包括政策解读、专家答疑、中考招考、高考招考、新浪公开课、网易公开课等等。

在虚拟教研平台,基于网络即时的传递文字、音视频等多类讯息,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开展两人或多人的虚拟化教学及在线辅导,用户之间可以通过留言或站内信等功能,跨越时空,取得无时不在的联系,感受彼此真实的存在,获得全新的互动学习体验。

杭师大校园信息化全面路线

杭州师范大学与IBM就智慧校园项目展开合作,迈出了千里的第一步。据介绍,杭师大在智慧校园领域的起步较晚,起步水平较低,因此,杭师大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希望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高校比较流行的软件,来提高学校在教学管理、人才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水平。据了解,国际排名前十的高校全部应用了PeopleSoft校园解决方案,这套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了十余年,是一套完全学分制的成熟的校园管理软件,而这套软件在国内还未被接受。

PeopleSoft校园解决方案,从学生入学考试、招生录取,在校学习期间的所有活动,到毕业成为校友,进行全程的信息跟踪,是一整套的校园管理软件。IBM在信息咨询方面十分擅长,帮助杭师大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建设校园信息化系统。杭州师范大学是国内首家全校范围应用PeopleSoft校园解决方案的高校,这套软件目前正在实施当中反响良好。此外,杭师大也将在人事管理及财务管理领域有所提升。PeopleSoft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与国内传统的人事管理有一定差别,它从人才的招聘、录用、培养等多种思想来建立系统,更加详细、系统和全面。在财务管理方面,杭师大将尝试引入校园ERP应用。ERP的传统应用是企业级的应用,而国内也曾有几所大学的二级学院开始在财务方面应用ERP,但如杭师大在全校范围内应用的尚属首例。PeopleSoft解决方案在这几个产品之间会进行数据的整合,并不是各自孤立的系统,这样能有效地消除和规避了信息孤岛的出现。

重点打造信息安全

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实现了宽带互通、信息和资源开放共享、向全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信息系统的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如何确保教育信息化平台向全社会提供优质的资源和服务,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创云安全服务平台针对教育信息化安全建设方面的问题,从管理和技术两个层面帮助教育机构完善应用安全防护体系,保障应用业务的安全性、可用性。

管理方面,平台提供高效的统一监控管理工具。管理员可以统一监控和管理主机服务器和web应用系统,使管理员全面了解服务器和业务系统的安全运行状态,当安全事件发生时,系统通过管理界面、邮件、短信等多种方式向管理员发出告警信息,通过详细的告警日志,准确定位告警事件所在的主机和应用系统。通过自动化的监控巡检及预警大大降低了管理维护的日常工作量,有效节约了资源和人力成本。

智慧校园存在的风险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智慧校园;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8-0017-04

【作者简介】谢传兵,江苏省教科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13)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专业课程与教学论、教育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

为全面深入地推进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O、管理与应用水平,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于2016年年初,在全国首次以政府部门文件的方式提出推进以“智慧校园”建设为主题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该文件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全省重点支持建设一批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并从内涵解释的角度给出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总体发展要求:在特征状态方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育人效果方面,要提高职业学校师生员工的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在学校管理方面,要再造管理流程,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拓展对外服务的范围;在事业发展方面,要以智慧化引领学校现代化发展,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信息化支撑和保障。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这样的一个文件给出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和系列要求,至于智慧校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特征,以及建设实践进程中的关键问题,依然需要具体研究和落实。本文试就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几个本质问题进行探讨。

一、智慧校园建设的概念分析

(一)概念的提出

在国内,第一个提出“智慧校园”这一概念的是浙江大学。2010年,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浙江大学提出要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值得赞誉的是,这一概念在提出之初,就从技术服务的角度提出了智慧校园与传统物理校园和数字校园在功能与服务效果上的不同,这个概念的内涵既界定了作为特殊状态的“校园”本质,也界定了技术学视野下“智慧”的基本特征。其“整合”的特征,既包含了“智慧校园”必须以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化特征,也明确了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体化、智慧化的环境。这个一体化环境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其后,从2011年至今,有很多高校也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在内涵解释与现象描述上,更多地侧重于从技术角度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智慧”的性质

对于智慧校园的“智慧”,学者及一线的教育实践者多有不同的理解,最终导致对“智慧校园”的多重理解。黄荣怀等提出的“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具有较高的共识性,认为智慧校园(Smart Campus)应具有以下特征:环境全面感知、网络无缝互通、海量数据支撑、开放学习环境、师生个。

从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发展的转变过程中,很多人都从Smart Campus或者从Intelligent Campus这个角度出发,认为其本质特征是一种“智能化”,基于这种理解的智慧校园建设行动,更多地侧重于技术本身的发展,从而忽视学校发展中的人的核心地位和思想理念的变革,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定位为对技术系统的升级与应用。对智慧校园的这种理解本身并没有错误,但这肯定只是一个侧面,没有对智慧校园进行更为宏观的、整体的理解。

也有人认为,智慧校园应该更加强调Wisdom(智慧性),认为“Smart Campus”过于侧重当前学校信息化建设问题的解决和网络的发展,因为最早这个概念就是从网络发展提出来的,而“Wisdom Campus”比较侧重于校园建设更深层次的、更长远的Smart,更加有利于长期发展的思考、规划和相关的举措。这种理解对于放眼未来而言极具方向与引领意义,但对于当下的建设推进来说,系统性要求更高,执行难度更大。

(三)“智慧”的意义

基于这个时代的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必然内在地包含着:在宗旨上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核心;在目标上以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在技术上以多种信息技术为支撑,能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在功能上有效支持教育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

从数字校园发展到智慧校园,不仅仅是概念与形态的变化,更是一种基本性质的转变。相对而言,智慧校园更加强调多种校园服务的融合与创新。所以我们对智慧校园应该有新的认识,不能把它等同于数字校园,也不能硬给普通数字校园贴上智慧校园的标签。讨论智慧校园的概念问题,是智慧校园建设初期非常重要的问题。但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通过概念的讨论,来明晰在这个时代提出职业学校智慧校园的意义和内涵所在,讨论概念及其背后的意义与内涵,是通过复杂的思考来引导简单的行动。把智慧校园的要求说得太低了,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把智慧校园的要求设计太高太远了,更容易让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误导了智慧校园建设的方向。如果偏离了职业学校现状与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有可能导致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使智慧校园发展误入歧途,走进一个“沉没资本”的陷阱。

二、智慧校园建设的重点任务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应该是革命性的,这在相关文件中早有论述。但这种影响,不应该是单向的,而是互动、交互和生成的。其中职业教育自身的革命与信息技术发展的互动性,将会成为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的一种显性特征。因为强调职业教育发展理念、思路与路径的变革,所以与信息技术应用之间的融合、创新,将会是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难点。

从通常的理解出发,智慧校园(其实在此处理解为“智慧学校”也许更有启发意义)包括很多相互关联的功能模块或者说由很多具体的功能模块组成,例如智慧教室(课堂)、智慧(虚拟)实训室、智慧校企通、智慧节能等。对于现阶段的职业学校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要通过智慧校园建设改革师生关系、校企关系、产学关系。

在师生关系上,要从根本上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通过整合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建设的重点就是要研究和尝试怎么构建无缝学习平台(如“人人通”等),本质上是将单一的物理学习空间转变为物理学习空间和网络学习空间并存,使教师、学生能基于“学习网络”开展学习。把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等顺畅地连接起来,用一些成熟的、稳定的、低成本甚至是免费的技术来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同时空之间的充分互动,真正形成学习的网络。“学习网络”一方面是使用网络来支持学习,另一方面是建立学习中的网络。连通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创建连接和发展网络,知识存在于这个网状结构中,设计合理的网络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正式、非正式学习环境一方面支持学习者基于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支持学习者建立网络连接,通过不断优化内外网络,促进个体学习发展。

在校企关系上,就是要立足产教融合的理念,改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效果。基于网络平台重新设计校企合作的途径与项目,让校企合作的成本降下来,使得校企合作更为简化、易行,共享学习资源、共建研发与培训项目、共生教育与生产智慧。在职业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中,各个领域和侧面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是最核心的要求,没有良好的校企合作空间、途径与成效,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职业学校智慧校园。

在产学关系上,探索有效的途径,基于多角度、多功能的校企合作平台,将生产与学习相互融合起来,这是智慧校园建设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传统的物理环境下,学校无论如何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都不可能完全解决大面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问题。因为各类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学校硬件环境的投入更是有限的,无论哪个方面都无法解决人才培养的规模与质量问题。要利用虚拟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技术,共同建立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场景、虚拟生产、虚拟岗位等,与物理空间的实训环境共同构成生产与学习的融合环境。

当然,对于不同的职业学校而言,其办学定位与专业特色各有不同,全面建设智慧校园与形成特色专长以解决学校发展的全面问题与特殊问题一样重要。最为可行的办法是强化顶层设计,基础设施整体建设,重要项目分步实施。在推进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构建统一的技术系统,更重要的是要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行顶层设计,寻求系统整合方案。要确定有限目标,分步骤实施,考虑不同建设项目的需求和业务流程特点,制订合理的分步实施计划。

三、智慧校园的技术支持

与过度强调智慧校园的技术方案一样,过度强调学校核心业务发展目标而回避技术支持的系统性也是一种固执己见。因为智慧校园本身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结合体。

华东师范大学的祝智庭教授(团队)曾经就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的转化,提炼出智慧校园环境的十大特征:第一,位置感知:感知学习者的物理位置。第二,情境感知:探测学习者在不同场景以及他与谁在什么时间、地点做什么。第三,社会感知:感知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第四,互操作性:不同学习资源、服务和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第五,无缝连接:在任何设备进行任何连接时,提供持续的服务会话。第六,适应性:根据个人学习偏好和需求推送最合适的学习资源。第七,泛在性:随时随处通过与环境互动获得感兴趣的学习资源。第八,全程记录:记录学习历史数据,便于数据挖掘和深入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建议以及推送相应的服务。第九,自然交互:利用多种感官及肢体语言开展人机互动,如语音、姿势、表情识别。第十,深度参与:沉浸于技术丰富环境中开展多向互动,获得平常难以企及的体验。这一提炼,既涵盖了智慧校园环境中的学习与生活现象,也内在地包含着一系列整合的技术应用。

这些现象的背后,主要由三层技术架构:第一层是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其核心是对网络中服务器功能进行虚拟化,实现提升性能、横向扩展、分布结构却能够减少成本和能耗的目标;第二层是雾计算(Fog Computing),即把应用终端进行虚拟化,能够真正解决不同终端设计独立的信息格式的交换问题;第三层是群计算(Swarm Computing),与物联传感技术相关,在物理环境中安装很多联网的传感器,运用新颖的求解优化组合问题的模拟进化算法,具有典型的群体智能的特性。从未来(已经到来)的发展趋势看,在网络服务器功能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虚拟化、终端功能通过雾计算技术实现虚拟化的基础上,网络中的交换机、路由器功能也将逐步实现虚拟化,亦即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例如:I Campus。基于以上技g的智慧校园,其技术实现的维度可以归结为:科学的决策系统、实时的控制系统、泛在的互联系统、便捷的服务系统、面向服务的计算系统、透彻的感知系统。

以上的技术问题,并不可能甚至也并不要求在学校层面上去系统解决,但忽视这些问题显然会在智慧校园建设中产生短视甚至是盲目的行动。智慧校园概念从产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是建立在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之上,而这些技术隐含着高成本、高投入的必然。支持智慧校园形成与运行的技术要求,必然包括网络先进、业务智能和大数据,完全的自我经费投入或技术投入。无论学校的经费如何充足(其实统计数据证明当前职业学校的经费并不充足)都难以满足,何况整体建设难度大、建设周期较长、成熟案例非常少、建设与成效显现的风险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讨论技术支持的问题更为必要,至少在建设智慧校园的进程中,必须规划设计与系统解决好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方向与重点,强调基于基本应用与特色创新,强调技术选择的成本与收益,强调技术共享与边际效益,在建设进程中不断立足新技术来强化应用与实用,提高智慧校园建设的功能性、可控性、持续性与成功率。

四、智慧校园建设的特色要求

对于职业学校而言,适应需求、产教融合是最根本的育人特征,人才培养的不同决定了智慧校园建设必须有自己的定位。服务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特别是适应“中国智能制造2025”的战略需求,就必须有更深刻的理解与实践变革。新的产业发展是建立于信息化与全球化的融合、3D数字制造技术、能源互联网、个性化和定制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虚拟化生活等组合的基础之上的,这种需求不仅给中国也给全球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因为这种产业与技术发展到最后,实际上是一场“人的革命”,不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分享、和谐,更重要的是要求具备驾驭数字化和智能化设备的人才,以及能研发或者应用更加智能的、生命的、个性的新材料、新设备等的创新与应用型人才。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将面临更多非传统领域的挑战。智慧校园在发展的生成过程中就已经先后以网络教育、游戏化学习、虚拟社区与现实课堂有机结合等新型教育模式呈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的培养时间和空间概念,实现了超时空的学习和超时空的互动。随着职业教育需求与目标的发展,其建设必须以更远更高的视野来考量:打破学校人才培养的一元化格局,构建起互联网平台上的学校、家庭、企业、社会一体的交互式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而这将成为引领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特色甚至是本质要求。

这一本质要求包含着加快学校观念的转变:从“学校”到“社会”(在特殊的背景下也可狭义定义为企业)。职业教育是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连同其他类型的学校时常被隐喻成“工厂”。回到根本上看或者说站在教育的理想中看,学校的本质是每一个个体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和空间,最本质的取向是学习、生活与发展的共同体。正如杰里米・里夫金所说:“虽然专业技能和技术对于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过渡至关重要,但是如果教育工作者过分强调技术和技能,而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改变,那就本末倒置。”教育学正在发生“由教向不教”的覆性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更包含着教学观念的转变:从“教”到“学”的转变。

就教育和学习本身而言,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具体的教育和学习行为上,也不仅仅体现在教育和学习的基本制度与结构上,而更应该是一种文化的理解。或者说,构建一种新的学习文化将成为学校乃至于整个社会的重要任务。不管是哪一类哪一级的教育或学习,都不再是你花了12年左右的时间勉强忍受,然后在18或22岁时欣慰结束的那种枯燥乏味的活动。在21世纪,学习是人类的根本。如果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那么这个世纪将会被称为“学习的世纪”。

智慧校园存在的风险范文第4篇

树立一个理念:让校园文化具有思辨力和内蕴力

校园环境是学校的“静态文化”,直接影响师生的审美情趣、日常行为心态等。所谓“只要进入校园,教育就开始了。”强调的就是校园环境本身所具有的潜移默化而又润物无声的、强大的教育力量。因此,学校应致力于营造一种蕴含文化底蕴和生命气息的视觉风景,力求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师生砥砺品行、陶冶情操的圣地,让校园浸润精神的意蕴,渲染积极的氛围。

1.走进历史,让文化深厚持重、坚定踏实

每一所校园具有不同的文化氛围,传递着不同的文化气息,积淀着不同的文化底蕴。校园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我们与历史对话,从历史传承中寻找精神动力,汲取思想营养。

对于一所百年老校而言,其百年的发展历程便是最深厚的文化根基。学校发动行政干部和老师们一起深入研读校史,并拜访老教师、老领导,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老照片、文本资料。由此,以“学校的昨天、今天、明天”为主题,建设了校园历史长廊和学校名人墙等,诉说百年的积淀。徜徉其中,细细品味一段段校史,了解校名的由来,解读校训、校歌的深刻意蕴,认识一个个或著名或平凡的校友,一代代学子不断从中汲取成长的动力。

笔者所在的学校,三十年来坚持“小篮球”项目创建,篮球竞赛成绩喜人,并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了一大批后备人才。于是,学校设立了“篮球专栏”橱窗,增设篮球文化墙,建立光荣榜(功勋榜),以丰富而动感的图片和文字,说篮球人、讲篮球事、颂篮球魂、展篮球美。学生们则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和诠释篮球文化:“篮球是圆的”——要团结起来;“篮球是需要传递的”——要相互协作;“篮球比赛是在争抢中进行的”——要有竞争意识;“篮球最终是要投进球框的”——要有明确的目标……

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提升,其德育价值是任何一部教科书都无法比拟的。它让校史立体而生动地呈现眼前,并作为一种持久的精神氛围,对学生产生稳定而潜移默化的作用。

2.走近师生,让文化温暖深情、互动有成

在民主、自由、对话的文化环境中,学校才能成为意蕴丰富的智慧学园,才会透出无言之美,师生也才能在与校园文化的相遇中领略别样的风景,互动生成。

有一所学校,师生一进入教学区域,便看到醒目的“三句嘱托”和“三道考题”。“三句嘱托”这样写道:“老师,请带上三句话远行:心中盛开一片绚丽的太阳花——走进学校、进入课堂,我们的喜怒哀乐就是一种神奇而巨大的教育力量;做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根系教育的土壤,不断激情向上!给学生的心灵送上一束美丽的康乃馨——让孩子更自信、更坚韧地成长。”“三道考题”内容则为:“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一切从爱父母做起!你知道怎么称呼在我们身边忙碌的校工吗?——尊重他人,心存感激。如果上两个问题都不会回答,接下来你准备怎样做呢?——学会反思、持久向前!”

“三句话”和“三道考题”是与师生的对话,更是对师生的期待和潜移默化的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只有走近师生,才能温暖深情、互动有成。

3.走向未来,让文化深邃智慧、浸润升华

很多时候,教育的意图就体现在学校生活最常态的形式背后,许多终身有益的素质、习惯和信念也在不经意间形成。校园文化建设应力求让细节更智慧,以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凝聚成长的力量。

学校在教学楼走廊墙壁的设计上作了一些尝试:换掉原有的名人名言,代之以师生编拟的“心语”“寄语”,如“等待,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唤醒,在于不着痕迹的巧妙引导”,“儿童的心如同蕴藏丰富种子的大地,需要教师像农人那样,遵守天时、精耕细作、循序渐进”。它们成为散落在校园里的一个个文化符号,期待着老师们从中汲取精神养分,涵养幸福教育人生。

师生还一起设计了“二十四孝故事”“立志篇”“心有多大,未来的路就有多长”主题墙以及“图书漂流角”等文化角和文化墙。我们期待着师生在与校园环境的相遇中不断地思考、感动,深邃智慧、升华情感。

在与历史、师生、未来的对话中,校园便被赋予了强大的审美教育力、情感感染力、心理感召力和背景暗示力。由此,“只要进入校园,教育就开始了”。这里,永远听不到下课的铃声。

践行一个信念:让校园文化充满亲和力和凝聚力

学校管理制度是有形的条文,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同时,它又是无形的学校文化载体,规范着师生的行为。好的制度文化会对师生的德性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在确立与修订中坚持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学校制度建设中,所谓“科学性”,主要指制度符合校情及发展需要,有利于促进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公平;同时能与学校的其他制度相互协调。当学校的相关要素、制度服务的对象及需求发生变化时,制度应及时作出修订,构成制度框架的规则、准则和实施组合也应随之进行调整。所谓“人文性”,即制度建设的师生基础、师生接受度、制度本身体现的民主思想及实践作用等。学校制度只有真正被教师、学生接受并自觉遵守,才能使学校成为制度共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大家庭。而实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制度才是好的制度,才是“有文化”的制度。

2.在执行与发展中实现规范约束与激励引导的统一

人都是有感情和灵性的,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以及教育效果的滞后性要求学校制度的执行必须达到规范约束与激励引导的和谐统一。学校管理有其严肃性,必须通过刚性的要求警醒师生不断完善自我。但制度的执行不能停留于控制人,让人服从。在实践中,我们应力求把每一项小的管理制度都精致化、人文化,着眼于师生作为有思想、有尊严、有需求的“人”的需要,突出制度的关爱、激励、尊重、人文功能,从精神需要出发,“少一些程式,多一些灵性;少一些火药味,多一些书香味;少一些管理和约束,多一些引领和张扬”,让制度更多地内化为个体的责任,转化为自觉行动。

因此,学校制度既应体现对规范底线的约束,坚守原则;又应注重人文考量,用适度的模糊处理和期待效应,实现内在的激励和引导。当师生从服从制度转向悦纳制度时,制度才能成为一种文化,而师生的成长便成为自然的事情。

追求一个目标:让校园文化提升创新力和推动力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体现着校园文化的方向和实质,更是促进德性成长之重要元素。

1.传承与创新有生命力的学校精神

校风、校训等显性文化,只有让全体师生耳熟能详、日益认同并内化为行动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组织教师开展了“校园文化——学校成长的黏土”“学校文化大家谈”等主题沙龙活动。老师们畅谈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在主动思辨中,“诚信品质、服务理念、团队精神、阳光心态”的学校精神得以凸现和认同。而教育也因此具有了更多的文化自觉性、深刻性和精神性。

老师们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感悟:

“校园文化是什么?是学校成长的黏土。离离原上草,便从此中萌芽。当然,学校的成熟发展,不是与岁月俱来的——除非土壤中饱含养分,枝叶经过风吹雨打,沉实厚重;还有,这里的门始终打开着,自由,如春风自然流动。”

“服务的文化必须浸润到学校办学的细枝末节、渗透至每一个神经末梢。强化教育服务,才能有人性的温暖、真挚的关注以及对生命的敏感;才能真心诚意地看待每一个孩子、家长;才能睿智地看待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教育事件,哪怕是一本作业本、一次与学生的谈话、一次与学生的和谐或冲突,并敏锐地捕捉教育的契机。”

2.涵养与提升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是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基本前提,更是学生德性成长的高速公路,是校园精神环境的重要支点。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以“真诚”“民主”“平等”“奋进”为主要特征,需要营造“平等、尊重、关爱”的师生关系,“交流、合作、包容”的师师关系和“融洽、互助、友爱”的生生关系,引导教师争做“有情趣、有味道的”的教师。

每逢春节,学校都会开展“新年赠言”活动,送给每位老师一句暖心的话:

“在教育教学的园地里,您,扎扎实实地耕耘,兢兢业业地劳作;实实在在生活,坦坦荡荡做人。您是幸福的!感谢您为学校建设作出贡献,衷心祝福您!”

“在你的班级,生长着温馨、公正和喜乐;在你的课堂,养育着希望、信心和力量。让我们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播种教育幸福,享受职业快乐!”

赠言或是感激、或是祝福、或是期望,都坚持“真”,示以“诚”,注以“情”,突出“每一个”。新年第一天,读着这样的话语,老师们的脸上洋溢着微笑与幸福。教师是发展着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他们有专业成长的需要,有提升生命质量的能力。这样的尊重、赞赏与期许让教师获得了积极的成就心理,进而将这一美好的“感情链”传递给学生。

3.设计与建设愉悦成长的校园生活

教育专家曾言,“过去,我们把课程当作学生生活的全部,现在,我们应该把学生全部的火热的生活当作课程来用。”从生命发展、认知、交往、审美、创造等多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建设校园生活,“抓住需要、捕捉主题”“设计情境、调度课堂”,才能让学生在身心舒展、思想活跃、充实而有成就的生活中“经历”“体验”“碰撞”中“成长”。

多年来,学校坚持开展“怡情益智”“怡情益德”教育活动,“书墨飘香伴童心”“阳光体育健身心”“快乐音乐怡性情”“缤纷美术扬个性”“多彩活动展心智”……期待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获得心灵的自由、美好的情感和成长的自信。

智慧校园存在的风险范文第5篇

风险投资一直显得神圣、神奇而又神秘。它时而一掷千金,慷慨至极;时而贪婪无比,形同秃鹫;时而又异常抠门,紧紧捂住钱袋。当年,旧金山的西海岸风险投资协会经常被人戏称为“加利福尼亚的黑手党”。因为他们的活动方式很像黑手党:最主要的公开活动就是聚会,三天一小聚,一月一大聚。平时往往躲在意气风发的创业者后面,独来独往,秘而不宣。又经常像一个联合放贷团,喜欢集体下注,“你不能把我们说成是真正的阴谋小集团,因为有时候我们携手合作,有时候又相互竞争。”著名风险投资家托马斯·帕金斯说。

不管你喜欢还是憎恶,风险投资是硅谷神话的金融引擎。只是,对于钱,我们看到的仅仅是钱,但风险投资不是。有人看到的是诱人的回报:10年之内可以获得10~20倍的回报,而风险投资历史回报率是股票投资的两倍以上,是长期债权的5倍以上。有人看到的是神奇的案例:1995年红杉投资雅虎100万美元,1999年回报是80亿美元。孙正义前后投资阿里巴巴8000万美元,估计上市之后回报将超过300亿美元!

在中国遍地都打着风险投资旗号的今天,所谓的真正风险投资,与贪婪的秃鹫投资(Venture Capital与Vulture Capital多像啊)以及有名无实的伪风险投资相比,其实内在是完全不同的资本。风险投资是有创新眼光、变革理想和产业智慧的资本,是有灵魂的资本,是有价值观的资本。从它诞生之初,就超越了普通的资本和资本游戏规则。

朱敏概括得很精辟,他说风险投资家给创业者提供的首先不是钱,而是两种远比钱更重要的东西:授道与入行!真正的风险投资家要给创业者注入正确的价值观,要授予为人之道、创业之道、管理之道。而钱只是属于第三位的,只是助推所需要的动力而已。不能帮助创业者授道和入行,那最终的结果很可能走向歧路,甚至车毁人亡,钱光光。

神奇的小钱推动着时代创新

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将风险投资称为黑心的“秃鹫资本”,但更多时候人们称他们为“天使”。风险投资家们喜欢把自己描绘成文雅的、智慧的、见多识广的沙场老将,而创业者基本上把他们看作老谋深算的阔绰金主。对于创业者,风险投资更像银行账号一样,生死攸关。

其实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相对于社会财富和国家资本,风险投资实在是少之又少的一笔钱。但这里充满了冒险、创新、传奇、胆识和智慧,更蕴含着最合法的暴富、最惊羡的成功以及引爆时代变革的独特故事。现在,美国每年风险投资大约是200多亿美元,与动辄万亿美元计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相比,实在是九牛一毛。与美国2012年16万亿美元的GDP相比,也就是千分之一而已。在中国,真正投入的风险投资每年也是几百亿人民币,大概不到2012年房地产7万多亿投资的百分之一,大概相当于中国2012年52万亿GDP的千分之一。

但是,就是这笔小小的钱,却成为美国20世纪科技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也是美国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力一马当先的主要催化剂。可惜,虽然关于灵丹妙药似的风险投资的故事无数,书籍也不少,但是没有一本能够体现与其相称的重要性,更没有呈现出风险投资最本质的独特性。因为,风险投资之所以传奇,之所以独特,就在于这是蕴含着特殊价值观和高超智慧的资金。钱不仅仅是钱,同样的钱,因为蕴含思想和智慧的多寡,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资本与社会价值,以及时代与历史意义。

鸟瞰风险投资的全景图,大致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是风险投资在美国的孕育、开创和发展初期。第二段是风险投资在硅谷大显身手的时代传奇故事。第三段就是正在发生的故事,那就是互联网时代,风险投资从硅谷向全球扩散,进入真正的后硅谷时代。

乔治斯·多里奥特:

东岸的风险投资之父

风险投资是美国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金融历史上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威尔森总结说:“风险投资生于纽约,养于波士顿,几乎窒息于华盛顿,风险投资没有真正成年,直到它来到加州与性急的年轻技术人员为伍,他们利用硅片创造了与一个世纪前工业革命具有同样意义的信息革命。”

如果把风险投资看作一个企业,第一阶段就是创业初期。创始人的个性、特质和价值观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段历史主要由两位传奇性人物缔造:一个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乔治斯·多里奥特,堪称真正的风险投资之父。另一个是斯坦福大学前校长,硅谷创业的元老人物弗雷德·特曼,他被誉为“硅谷之父”,但是我更愿意称他为风险投资之母。

1946年,出生和成长于法国的乔治斯·多里奥特,以他独一无二的天赋与魄力创办了世界第一家公众风险投资企业,企业的名称很有意思,叫作“美国研究和开发公司(ARD)”,从此风险投资业开始初具雏形。著名投资家查尔斯·克德林预言说不出5年,美国研究开发公司就得关门大吉。在接下来的25年时间里,多里奥特用实际行动证明克德林的预言是完全错误的:美国研究开发公司共培育了100多家新企业,其中多家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经济与技术的发展。

多里奥特貌不惊人,但是浑身上下散发着超凡的人格魅力。1899年9月24日,他出生于巴黎。1921年,多里奥特乘坐汽轮来到美国。尽管他在美国没有亲人和朋友,没有上过大学,研究生只读了一年,但是这个法国人凭借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哈佛大学商学院最有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教授。当年美国的金融界与今天的中国非常类似,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非常保守和功利,嫌贫爱富、嫌小爱大,绝对不会支持高风险的创业创新。多里奥特颠覆传统观念,打破传统金融业封闭固守的高墙,试图证明耐心地投资那些高风险的小企业也能创造巨大的财富。事实上,他做到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名开创者,他又不得不与传统观念和制度不断斗争。政府监管者老是威胁说要把美国研究开发公司赶出风险投资业,事实上最终也的确把ARD置于死地,领导ARD公司25年之久的多里奥特也因此退出了风险投资行业。

但是,多里奥特的实践最终在硅谷成为燎原之势。阿瑟·洛克(Arthur Rock,多里奥特在哈佛的1951届学生)支持了“叛逆八人帮”离开肖克利半导体公司,融资组建了仙童(Fairchild)公司;在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 )和戈登·摩尔(Gordon Moore)离开仙童后,阿瑟·洛克又资助他们成立英特尔公司;劳伦斯·洛克菲勒(Laurance Rockefeller)建立了Venrock,在之后投资了400多家公司,包括英特尔和苹果;唐·瓦伦丁(Don Valentine )建立了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投资Atari、苹果、甲骨文、斯科、谷歌及YouTube等公司。风险投资行业在硅谷进入全盛阶段。

“他是现代风险投资业的创始人,他是第一位经营正规的风险投资企业的专业人士。”乔希·勒纳说,“在多里奥特的大力促进与领导下,风险投资才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行业。”这位来自法国的移民,在美国这块土地上成就了一件伟大的事业。

费雷德里克·特曼:

西岸的风险投资之母

风险投资这场及时雨,最终不是在东部的波士顿,而是在西部的硅谷落地,并全面引爆了产业革命。那么为这场雨准备好天时地利人和的使命,就落到了特曼的肩上。

1939年,在特曼的指导和支持下,他的两个学生,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在一间汽车房里以538美元作资本建立了公司,开始生产电子仪器,这就是著名的惠普。惠普今天也被公认为硅谷的源头。特曼没有像严格意义上的风险投资那样投资,占据股份。但是,他做的远比大多数风险投资更多,他给惠普创始人授道和入行,538美元启动金至今有500美元是他借的。当然,特曼更大的贡献还不是惠普,而是1951年,他筹划成立斯坦福工业园区(也就是斯坦福研究园区)。

当时,在大学附近建立工业区的主张是非常新鲜的事。第一个前来租地设厂的是瓦里安公司,这是一家由斯坦福分离出去的公司,特曼是它的董事会成员。1954年,HP在斯坦福研究区承租了一块土地,该区就成了硅谷的中心地带。HP成了特曼的最佳广告。当某公司的人前来查看研究区的情况,特曼就会请他们“去找帕卡德或休利特谈谈吧,他们会告诉你靠近斯坦福大学设厂的种种好处”。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1980年,整个研究区的655英亩土地全部租完,有90家公司的25万名员工入驻其中。这些公司一般都是电子工业中的高技术公司,因为那是特曼私人关系最多的领域,也是他认为最具潜力的领域。特曼认为这个领域并未很好地组织起来,而他的任务就是穿针引线。特曼描绘了50年代研究区出租的情况:“我们有了一个小小的体系。这里的电子工业正在兴起,二战以来显示了电子工业的潜力。帕卡德是大学理事会成员,而且他的公司也在研究区内。我跟他玩了个小小的把戏。人们常会跑来问我在园区经营事业的意见,我就会建议他们也去找帕卡德谈谈,了解一下接近合作性大学的意义何在。如果人们是先去找他,他也会做相同的事情。我们的目标便是建立一个高科技中心。”

斯坦福研究区成了美国和全世界纷起效尤的高技术产业区楷模。

多里奥特给美国东岸的金融注入了全新的价值观和新理念,开启了一场悄无声息的金融革命。特曼在硅谷为产业革命做好了最佳的准备。东岸的金融,西岸的创意,在硅谷开启了一场彻底变革人类文明进程的新革命。

风险投资的圣地:砂山路3000号

斯坦福大学校园西北的门托公园砂山路3000号是一座设计精美的建筑,庭院内花草茂盛、灌木葱郁、凭栏远眺可以望见海边牧场的景色,而停车场上却摆满了“卡迪拉克”“美州虎”等豪华轿车。

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份报告中声称:砂山路是硅谷风险投资家居住的地方,在砂山路3000号的庄园楼里就住着15位,每天都有三三两两的青年人徘徊在楼前,等待成功的投资机会。 有家美国杂志社开玩笑说,硅谷人什么都不怕缺,最怕缺idea(创意)。只要有好idea,什么都不要带,拿着你的Case(方案)到砂山路去,大声高叫“Internet”“NetPC”“DVD”“ADSL”之类最时髦的名词(或者大家都听不懂的术语),立即就有风险资本家从天上掉下来,将大把大把的银子奉上。”

高技术金融家的这种集中,对风险投资家本身以及创业家来说都存在好处。一个风险投资家可以和一个友好的竞争者一块儿喝咖啡,从而得到某个创业家的情报,而这个创业家的经营计划则是这位风险资本家已考虑良久的。如此方便的联系网络对于一个潜在的创业家可能不利,因为假若某个风险投资家拒绝了他的投资请求,这件事立即会传遍整个投资界。这种“群体投资”(pack investing)是违反自由市场力量这种思想的,在投资决策上有很大的主观性;一个投资家的直觉错误会影响其他人。

不管怎样,正是有了这样的投资环境,才使任何想开办企业的创业家得以寻求支持。开车去砂山路3000号吧,那里每年有十几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在等待着你。

由于职业的特性,风险投资家往往是IT企业的过客,是IT产业的“隐形英雄”。但是,依然有一些特殊的个人值得我们关注和欣赏。以下几位就是他们中的“大哥大”。

阿瑟·洛克(Arthur Rock):

硅谷风险投资之父

“风险投资”一词是在1965年以后才广为流传,发明人应是阿瑟·洛克。不管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但无庸讳言,洛克(字面意思是“岩石”)绝对是该行业第一块里程碑。

1951年,洛克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投身投资银行业。他对初创小企业颇有兴趣,也投过几家,其中便有Teledyne。1957年,肖克利实验室的八位科学家出走,希望另立门户,但找了35个投资人都遭到拒绝。洛克找到开有照相机厂的Sherman Fairchild,说服他贷款150万,成立仙童(Fairchild)半导体公司。但Sherman Fairchild去世后,新的CEO反对以股票奖励员工,导致人才外流,著名的“仙童八叛逆”成立了英特尔。1961年,洛克本人也从东海岸来到旧金山:“加州人有创业精神,但钱全在东部,所以我决定把东部的钱移到加州来,支持新兴的高科技企业。”

人人都想知道洛克挑选赢家的秘诀,但洛克却坦承自己是技术的门外汉。他投资的是“人”,而不是“产品”。“我寻找目标的首要条件就是那人是否诚实,而这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知道。不是说这个人是不是会偷东西,或者拿了钱就逃之夭夭,而是他有没有勇气正视自己犯的错误。”

洛克对投资项目非常挑剔,宁缺勿滥。他会花上一个至三个月跟创业者深谈,从各个方面了解他的人品。他对创业企划书的形式也没有行文洋洋洒洒、装订精美绝伦的要求,如英特尔的计划只有短短两页。这种重人际关系的作法延续到现在,对指望着用漂亮的商业计划书吸引投资人的创业者是一大打击。

洛克的另一个影响是他对投资公司的参与。他不是那种给完钱就撒手不管的人,而是会积极参与企业的管理──定期参加会议、推荐高阶主管人选、推荐财务管理公司、法律事务所、公关公司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充当创业者的“心理咨询师”。

对于洛克,风险投资乃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艺术的奥秘可以意会、难以言谈。洛克能把钱押在仙童的集成电路、英特尔的微处理器、苹果的个人电脑上,本该夸耀自己的高瞻远瞩,但他却谦卑地说:“我是全世界最幸运的人。像我所投资的那些企业的创始人,全世界加起来也许只有一百来个,我却有幸认识其中十个。这不是运气是什么?”

唐·瓦伦丁:美国风险投资公司Sequoia Capital的创始人

瓦伦丁(Valentine另一意是“情人节”)的“名头”不小,说出他投资的公司就明白了:个人电脑革命的苹果电脑、开创游戏机工业先河的Atari、最有名的数据库公司Oracle、网络硬件巨人Cisco、网络传奇雅虎。瓦伦丁因此也享有“硅谷风险投资之父”的美誉。他1972年创办的红杉资金(Sequoia)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了超过350家新科技公司,并为投资机构管理超过7亿5000万美元。

思科系统公司的两个创始人桑娣·勒娜和林·博撒克都曾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林是计算机系而桑娣是市场系的。一般人很难想象市场系的桑娣会爱上一个计算机系的书呆子。而实际上桑娣也经常泡在计算机房。毕业后这对夫妇分别负责计算机系和市场系的电脑系统。当时他们为了解决两系之间电脑网络不能互联的问题,决心做一个能连通它们的东西,这就是现在的路由器的雏形。林和桑娣在1984年自创公司。当时他们想将公司叫作Francisco,但发现已经被人注册,所以干脆叫Cisco。

随着公司的发展,思科渐渐地需要风险投资的注入才能扩大规模。他们和74家风险投资公司谈过,但没有一家愿意给他们投资,这些公司根本就认为没戏。这时,瓦伦丁慧眼识珠,投资240万元。红杉资金拥有了思科30%的股份并且有了人事的管理权。1990年2月14日,思科成功上市。这一天恰好是情人节,英语也叫瓦伦丁节,这也是唐后来津津乐道的。当时思科的股价在十几次分股后只相当于今天不到一毛钱一股。当时谁要投资过思科,今天已经有千百倍的回报。瓦伦丁当然是最大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