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馆调研课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为课堂教学手段之一的课堂提问是老师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门艺术,是教师输入信息、传递信息,达到师生交流、和谐共振的一条主要渠道。因此,课堂提问的质量,关系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更好地落实课堂教学,我进行了本次的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法、目的
随机抽取我校高一、高二各5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按照预定目的,制作问卷进行不记名调查。调查时主试不作任何提示,时间也没限制。1―17题为选择题,学生根据题目要求,把自己认为正确的选项涂在答题卡上,然后通过电脑读卡汇总,结果通过百分比进行研究。最后一题为开放题,学生自主填写,最后汇总。整体来看,调查结果比较准确。通过此次调查,我们能找出化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不足,以便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调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调查项目及结果
四、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课堂提问是必需的,且课堂提问的质量影响自己的学习,并希望课堂提问形式多样,但不愿意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老师提问后留足够的时间让自己思考,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乎别人对他回答问题时的态度及希望自己的回答得到他人的赞同,希望老师认真听取自己的发言,并能给予点评或鼓励、表扬,在自己回答不出老师提问或回答有错时,大多数学生希望老师适当点拨,尽量让自己回答或纠正。
1.较好的方面。
调查显示,87%的学生认为化学老师课堂提问目标具体明确,86%的学生认为化学老师课堂提问深度切合学生实际,74%的学生认为化学老师课堂提问面向全班每一个同学,78%的学生认为化学老师课堂提问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不足的方面。
(1)课堂提问的容量。调查显示,45%的学生认为老师课堂提问容量比较多,43%的学生认为化学老师课堂提问容量一般。说明化学老师提问的容量并不是非常切合学生的实际。
(2)提问方式。调查显示,84%的学生认为化学课堂提问较多为师问生答,可见化学课堂提问形式较单一。
(3)学生主动提问的积极性不够强烈,老师留给学生提问的机会不多。调查显示,68%的学生不愿主动举手回答问题;56%的学生有欲望,但不敢提问;12%的学生想提问,但没有机会;11%的学生认为老师没有要求他们提问;只有20%的学生有欲望,并主动提出问题。
(4)老师提问对象存在定势。调查显示,虽然74%的学生认为老师向全班每位同学提问,但被提问的学生几率是:7%的学生认为几乎每节都被提问,36%的学生认为被提问的几率为二分之一,57%的学生认为很少被提问。这说明学生被提问的机会不均等,老师提问偏向某些学生。
五、建议与反思
1.调整提问的容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所谓课堂提问的容量,并不是指提问的次数多少,而是指老师提问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所涉及的方面尽可能要宽广,如带有分析、评价、想象型的问题。
2.尽可能多地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
事实证明,课堂上被提问多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成绩将比同层次被提问少的学生强些。因此,老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多地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学而不思则罔”,课堂提问后留时间让学生想同样重要,否则将是问而不答的僵局,或是草率回答,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深入发展。
3.处理好学生的答问。
心理学家认为,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中的正确或错误并及时表扬或纠正也是反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老师对学生答问要认真观察,仔细听,注意反馈信息,做好及时矫正、评价。
4.老师不仅要善问,而且要教会学生善问。
老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形式多样,不仅要老师问学生答,而且要有学生问老师答,或学生答。同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质疑,鼓励学生质疑,舍得花时间放手让学生质疑。
5.尽量避免直来直去的提问,要设置悬念。
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会觉得太沉闷,久而久之将失去思考的兴趣。老师要设置悬念,最好设置使学生的思维松紧交替的悬念,使学生体会思维的,使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却又不觉得累。
6.提问要有激情,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
从月中旬开始进行专题调研活动,根据文体局相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执行方案要求。按照局党支部的分工,由我负责《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打造特色文化》这一调研课题,并组成了由我任组长,和三同志为成员的调研小组。月日,根据局《关于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认真做好专题调研活动的意见》安排,组织召开了本课题调研组成员会议,对调研课题进行了认真讨论,拟定了调研提纲。从月日开始,分别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实地查看等形式,认真开展了专项调研活动,调研中,共召开乡镇文化站长、分管文化工作副乡镇长、社区文艺骨干等三个层次人员的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39份,实地考查在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室1个,社区文艺活动4处,广泛听取和搜集社会各界对发展我区特色文化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调研对我区文化工作的现状、资源、突出问题、群众需求等有了新的和更加全面的解,调研小组针对所掌握的情况,从当前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视野进行认真分析形势,运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来审视我区在发展特色文化方面存在问题和差距,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对今后这项工作的开展有所裨益。
二、现状
1文化设施现状:区原有文化馆1个。矿业集团企业所属影剧院3所,经营性音乐吧8家,网吧28家,游戏厅(室)13家,书店12家,近年来新建村级图书室7个,11个乡镇(街道)虽设有文化站,但基本上都是一块牌子、一间屋子、一个人“只有个别乡镇文化站有少量而陈旧的图书;
2文化队伍现状:区文化馆现有在编人员8人。初级技术职称3人,但多数专业知识都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乡镇文化广播站现有人员22人,其中从事文化工作12人,这些人员中只有极少数人具备基本的文化专业知识,大部分是乡镇原聘任的事业单位工人身份人员或组织安置的退伍军人,总体队伍文化专业知识贫乏,文化活动的组织、协调水平也不高;全区现有各类民间艺术团体8个,经常性参于人员约90人,其中:民间戏剧团体3个、歌舞艺术团体1个、传统文艺(锣鼓、锁呐、花鼓灯、民间灯舞)4个;区内文艺培训点6处,以个人名义从事文艺培训的教师约20人。
一、我县基层文化骨干和乡土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
(一)目前,我县有县级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1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视台1个、文化广电稽查大队1个、电影公司1个、农村文化站11个。各类文化人才有:文化馆员7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2人;博物馆员5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1人;图书馆员8人;采茶剧团专业人员22人,其中三级演员9人、三级演奏员有4人、四级演员有9人;局综合执法大队7人。根据调研情况建立了文化人才信息数据库,为储备专业人才和开展文化活动等提供人才保障。多年来,我局注重“刚、柔”相济引进人才,在刚性方面,每年编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招录计划,陆续录用了舞蹈、声乐、财务、执法等人员。在柔性方面,我局为了使各单位的工作正常有序开展,通过调入和内部调整的方式充实了文化人才队伍,使系统内部文化人才得到合理配置,起到了“才尽其用”的效果。
(二)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人才总量、特别是中高级人才偏少,正高以上人才属于空白,副高以上人才仅占总人数的1%不到;二是中高级人才多为文化艺术、文博,并多数集中在我县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文工团、博物馆、文化馆等单位;三是文化产业人员中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偏少、文化程度低。
二、我县基层文化骨干和乡土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我县基层文化骨干和乡土人才队伍还存在着人才的总量相对不足,人才的素质偏低,人才的专业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的管理机制和用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具体表现:
(一)人才总量相对不足。公务员编制较少。由于单位性质的原因,只有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有公务员编制,且都为副科级以上领导,公务员偏少,大部分工作人员是事业编制和工人编制,专业对口人员相对较少,给总体工作带来很大难度。特别是,在进行文化研究方面由于缺少专业性人才导致深层次研究不够。
(二)人才整体素质偏低。干部来源比较杂,第一学历大专以上的比例较小,大多数都是工作之后再进修,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其所学专业多而乱,人员素质不一样,高、尖、专人才严重缺乏,尤其是文艺创作人才。
(三)人才分布不均。大量的人才集中在县级文化单位,而作为重要生力军的乡村一级文化人才奇缺,仅有的也经常被抽调至其它中心工作,不能专心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活动,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均衡发展。
(四)高层次创新型文化人才缺乏。受我县吸引人才的载体不足、机制不健全、引进和留住人才的经费投入不足等各方面原因影响,导致了对文化高层次人才的吸附、承载作用偏低。因此,外地人才流进来比较少,本地高素质人才外流相对较多。另外,存在人才使用上专业不对口,人才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匹配等问题,导致一些工作墨守陈规,无法创新。
(五)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有待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制度尚需完善中,政策待遇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激励机制尚未根本形成,论资排辈、平均主义现象仍然存在,人不得其位,事不得其人,影响了人才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对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奖惩、待等各个环节,缺乏稳定、系统的法制保障,人才资源管理的法制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搞好我县基层文化骨干和乡土人才队伍对策建议
我县人才工作将以围绕文广工作的中心任务和重点乡土人才工作,以提高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队伍。坚持德才兼备、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原则,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坚持与是俱进、改革创新的原则,坚持培养与使用并重的原则,坚持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原则。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县文广系统选拔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深厚、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工作者;一批坚持正确导向、深入反映生活、深受群众喜爱的基层群众文化人才;一批紧跟时代步伐、热爱祖国和人民、艺术水平精湛的艺术家、文化研究专家;一批熟悉意识形态工作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业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开拓创新能力较强,现代管理水平较高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一批熟悉现代新兴媒体和高科技传媒手段的文化专门人才;培养和引进一批思维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文化创意人才。
一是组织举办人才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和资深文化研究专家,就文化的传承、弘扬、发展等问题举办专题讲座,引进先进经验和理念,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全面提高文化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是多渠道培养人才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重点是建立个性化的人才扶持计划,为各类拔尖人才参与重点课题、学术交流、基层锻炼、深入生活、学习深造、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提供服务。
三是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新机制。为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管理和督促检查,将逐步建立基层人才考核制度、人才工作报告制度,人才宣传制度等,使人才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关键词:河北省太行山区 公共文化 跨越式发展
一.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中央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最新要求
2015年初,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为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并提出要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其中明确指出要推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等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公共文化建设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更是受到高度重视。为了加紧实现这一工作,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委在2015年底联合印发了《“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首次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作出规划安排,《规划纲要》指明了“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明显改善,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公共文化在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在我国由传统型政府职能向现代服务型政府改革过程中提出的,已经成为政府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在于向公众提供基础的文化设施与服务,保障民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升文化素质,它涵盖了基础文化基础设施(包括硬件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场馆等以及软件如政策保障、人员配置、服务标准等)和文化生态体系(如文化资源的保护等)。
太行山区包括河北、河南、山西、北京三省一市的一百多个县,其中河北省占到了其总面积的约30%。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环境复杂,再加上历史原因造成的人口结构及文化素质等因素,表现出规模性的集体贫困现象。这里散落着河北省大多数国家级贫困县,从人均收入水平来看,太行山区尤其是河北省部分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燕山―太行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将其确定为我国当前扶贫开发的一个主战场,其中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保定三个市的22个县丰宁、蔚县、涞水、阜平、易县、曲阳被纳入规划。《攻坚规划》中不仅关注经济发展,将社会、生态、文化问题也纳入其中,提出要“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可以说,太行山区公共文化建设迎来了历史机遇。为更有效推动太行山区公共文化的“跨越式发展”,课题组首先对当地公共文化建设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对策建议。
二.河北省太行山区公共文化建设现状
1.基础设施“重建轻管”,缺乏更新和维护
近些年,河北省政府加大了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各地硬件设施基本达标。各县及以上辖区普遍设立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设置综合文化站,各行政村也普遍设有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阅报栏、老年活动室等,一些条件较好的村建设有网络场所和文化健身广场,可以说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已经基本建成。
但是通过对太行山区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情况的针对性调研,我们发现这些设施的利用率不高,“重建轻管”的问题较为突出。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办公条件较差,巩固率不高,有些在建成考核验收之后就处于闲置状态,有些被挪用挤占,甚至有些已经名存实亡。尤其是很多村庄的文化设施已经陈旧,一些活动室房屋简陋,周围环境较差,农村书屋因所藏书籍与农民需求脱钩,且更新速度慢,群众参与的热情不高,借阅人数较少。相比而言,室外活动场所和体育设施等利用率较高,但是损坏较为严重,由于缺乏资金,难以得到系统的更新和维护。
2.文化管理和服务人员配置不足,整体素质较低
按照国家要求,各县及乡镇综合文化站需要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人员。有部分乡镇,由于费的问题或者对文化发展不够重视,没有完全按要求配备相应的文化专职干部。有些地方虽然配备了文化人员,但经常被领导抽调到别的部门从事与文化无关的工作,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人员缺乏的情况尤为严重,由于整体收入水平低,太行山区大部分行政村没有专门的文化服务人员,文化活动室、农村书屋管理员往往由村干部或活动积极分子兼任,文化管理不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只是在有活动时临时组织,由于没有固定的岗位和收入,人员也不固定,流动性较强。如有的村文化活动中心只有一间房子,一块牌子,却难得见到一个人在此办公。除此之外,农村文化服务队伍参差不齐,大多数是业余人员,并且缺乏必要的管理和培训机制,因此整体素质不高。
3.文化服务项目单调,内容陈旧
调研发现,太行山区很多村镇民间文化活动相对来说较为单调,文化氛围极其薄弱。村民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打麻将或玩扑克,在手机兴起后,更热衷于玩手机,参加集体文化活动越来越少,跳广场舞几乎成了唯一的群体性文化活动。靠近县城或较大一些的村庄过年过节时会有社火表演,或者在婚丧嫁娶的日子请戏班子来唱戏,一些文化基础较好的地方有村民自发组成的锣鼓队或秧歌队,但是一些偏远村庄的农民生活冷冷清清,几乎处于文化“盲区”。为了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河北省各级文化机构做出了很多努力,比如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等,但是总体而言,活动次数较少且有些与农民需求脱钩,很多地方的村民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盼来一次文化演出,电影放映的片源也大多是题材比较旧的影片,贴近时事、市场反响好的影片很少,因此农民观看的积极性不高。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农民对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不够满意,觉得自己的文化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三.具体对策建议
1.打造“十里文化圈”
河北省应将文化建设资金更多向太行山贫困地区尤其是向基层倾斜,打造“十里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是城市“十分钟公共文化圈”的延伸,它旨在推进县乡村各级文化馆、图书馆、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使农民在离家十里的半径范围之内能拥有适合的文化活动场所,就近获得文化享受。太行山区的文化设施建设虽然数量上有了一定规模,但大多各自为政,随意性较强,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管理。针对当地人口分散,地形复杂的特点,河北省应进行文化设施建设统一规划和布局,在太行山区打造“十里文化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可以以乡镇文化站为龙头,向周围辐射,尽力将其打造成为当地的标志性文化设施;要把文化共享工程向太行山区延伸,加大信息网络建设;另外,要改善和提升现有设施的水平,拿出专门经费用于设施建成后的运行保障。
2.建立流动文化服务常态化机制
由于山区居民居住分散且交通不够便利,固定的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辐射范围受到限制。再加上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较为严重,文化设施差距较大。为了扩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半径,可以在文化服务的薄弱区开展更多的流动文化服务,实现文化共享,体现均衡化发展的要求。具体措施包括:选择人口相对集中、群众经常活动的地段,设立基层文化服务网点,为开展流动服务提供基本阵地;为各县及乡镇公共文化单位配备更多的流动文化服务器材设备,如流动图书车、流动舞台车、流动博物馆等,使其具备经常性开展流动服务的条件;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扩展流动文化服务项目,将图书、影视、展览、文艺表演等文化内容巡回流动;利用新闻媒体、网络传播、公示栏等向群众公布文化服务信息,使群众能跟据自身需求选择和参与。总之,在太行山区公共文化建设中应建立长效的流动服务机制,逐步明确各级各类文化机构开展流动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使其走向规模化、标准化、常态化。
3.盘活地方传统文化资源
太行山区很多县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受现代文化的冲击相对较小,保存了更多的传统文化资源,如邯郸涉县、保定曲阳、易县、石家庄井陉等。其中井陉县天长镇,永年县广府镇、峰峰矿区大社镇等都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井陉县于家村、邢台县英谈村等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另外,传统戏剧、曲艺、舞蹈、民俗等种类丰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秧歌戏、傩戏、拉花、丝弦等。这里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但在以往受资金和观念的限制,缺乏对之更深刻的发掘和保护。河北省今后应组织协调民俗专家、文化工作者等深入实地考察、采风调研,摸底造册。在有效挖掘各类民间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发展和创新,形成内容丰富、地域特征鲜明的文化体系。这些土生土长的民间文化在当地都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盘活这些资源,在推动非遗保护的同时也能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4.培育和x拔民间文化人才,扩大文化志愿者队伍
针对太行山区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人才奇缺的现状,要配齐文化管理专职人员,稳定文化服务工作队伍,在落实编制、提高待遇、加强培训等方面,强化公共文化的“软件”建设。一方面,建立文化人才下乡制度,逐步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待遇,面向社会招贤纳才,可以参照教育按学生数、卫生按服务人口数核编的做法,科学核定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编制。另一方面,选拔更多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能人充实到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中来,每个乡镇要培养起一支扎根基层、专业素质强的文化骨干群体。还要定期对基层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业务熟悉度和能力。还可以利用文化志愿者队伍作为补充,扩大文化志愿服务规模,比如鼓励在校大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开展文化精准扶贫活动,为太行山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
一、免费开放时间
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信息机构,因读者中有一半以上是在职工作人员和在校学生,他们只能在下班、放学或双休日、节假日才有时间来图书馆,而在免费开放之前,很多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县市级图书馆的服务时间,与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上下班时间同步,并且双休日、节假日也不开放,图书馆因此失去了大量读者。
到2011年底,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湖南各省、市、县级公共图书馆2011年底以前已经全面实现免费开放政策,本次调研发现各馆均达到或超过《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的要求(“公共图书馆应有固定的开放时间,双休日应对外开放。其中省级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64小时;地级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60小时;县级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各级独立建制的少年儿童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0小时”。)
市、县级图书馆全面免费开放和服务时间的增加,将以前失去的读者重新吸引回图书馆里,本次调研的6家县级图书馆去年年均接待读者16.4万人次,外借15.12万册次,比2013年全国县级图书馆年均流通9.75万人次,书刊外借人次7.64万册次均高出70%以上,在全国县级图书馆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二、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全面应用
服务设备跨入计算机和网络时代,在共享工程的带动下,计算机在所有区县公共图书馆普及,普遍建立了电子阅览室,普遍具有了数字资源提供能力,计算机管理系统正在普及过程中,4所图书馆拥有了网站,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正在走向现代化共享工程助推基层公共图书馆在数字化网络化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本次调研的7家湖南省市、县级图书馆普遍使用第三代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Interlib和ILASⅡ的图书业务管理软件系统。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是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实现基础,它通过Internet网络或城域网络将区域内各图书馆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区域性的虚拟图书馆群,建立一个区域图书馆群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立体信息空间,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将为未来实现区域内图书馆的联合协调采访、联合编目、联合目录查询、通借通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电子资源整合检索、VOD视屏点播等多项服务功能打下基础,而使区域内各图书馆的文献情报服务有机链接和整合起来,充分提高了地区图书馆群的业务处理和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三、参考咨询服务
参考咨询服务就是“图书馆参考咨询人员针对读者提出的疑难问题,利用参考工具检索文献及有关书刊,帮助读者查询或直接提供有关文献及文献知识和文献线索的工作”。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工作越来越重要,它实效性强,解答读者方便、快捷,在有些发达省份,市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已经实现了数字化,而且逐渐走向联合化,而本次调研对象湖南中部市、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开展较少。
从本次发放的调研表的回收情况看,可为党政机关提供信息服务的只有韶山市图书馆和衡南县图书馆,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一家也没有。目前市县级公共图书馆窗口设置中没有单独的参考咨询部",这些都导致参考咨询这项业务无法展开。
经调查,未设立参考咨询部的原因有:资源受限;工作人员编制受限;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受限;设备受限,比如计算机不能上网,没有打印机等。对于没有参考咨询部的首先要设立参考咨询部,这是开展参考咨询服务的基础;市县级公共图书馆的网站建设急需完善,本次调研的市县级公共图书馆中,大多都有自己的网站。
四、数字资源服务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形影不离,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与交流的方式。图书馆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也随互联网的发展而改变了固有的模式。互联网环境下,数字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数字服务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图书馆服务的质量。
湖南省县级公共图书馆在文化共享工程的支持和带动下,近年来,在网站建设、新媒体服务方面得到了提升,但是由于县级馆受制于专业人才的缺乏在深层次的数字资源建设和方面还远落后于省市级图书馆;数据库的使用情况一般。
湖南省市级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情况要稍好,以株洲市图书馆为例,目前株洲市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较为全面:馆内数字资源多以试用为主,同时有部分自建数字资源。自建数字资源多以视频资料为主,整理有序,清晰度高。建立了网站,开通了官方微信,微博,活动及时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网站共开通试用数字资源17个库,自建库2个,外购库2个,网站拥有功能设施齐全,并且读者服务功能使用正常;方式多以在官方网站上为主,另有通过移动图书馆,微信图书馆以及云屏数字借阅机;参与国家数字联建工作,包括政府公开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公开课项目,地方文献数字化项目。为学者进行文献传递,提供信息服务。
(一)湖南图书馆――依托小馆舍开展大服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湖南图书馆积极推行精细化和人性化服务,力求满足不同读者的多样性需求,在服务便捷性和细节优化方面,狠下功夫。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图书馆,使用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广泛开展志愿者培训活动,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使湘图志愿者服务队成为图书馆积极而有效的服务补充力量;增设了体验阅读证,倡导社会诚信,充分满足各类读者的借阅需求,上线运行移动图书馆,读者通过移动终端即可访问图书馆资源,是图书馆服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环境下的有益探索;湖南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开通,对于阅读推广和信息交流的积极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开设了弘文书屋,打造融阅读、休闲、商业于一体的高品质阅读平台;2014年,湖南图书馆面向党政机关、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大众开展课题服务与专题咨询,完成课题服务60个。
(二)株洲市图书馆着力打造服务品牌活动常办常新
株洲市图书馆每年利用“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株洲读书月等重要节庆契机,广泛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株洲市馆活动的一个最大的特点――社会组织和机构逐步成为图书馆读者公益活动的主要组织和承办方。株洲市图书馆在自助智能图书馆的建设方面,也为湖南省公共图书馆树立了示范作用。目前,株洲市全市已经建设9处,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方便了周边的市民借阅图书。
五、存在问题和建议
通过本次对湖南公共图书馆的调研和分析,笔者认为,制约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是县级图书馆这一基本判断仍未过时,但县级公共图书馆面临的主要矛盾还是“谋发展”,即由国家2012年实行免费开放政策以前的生存问题转变为发展的问题。
本次调研走访中发现:1、一些县级馆的书架上还有80年代出版的少儿图书,而新书缺因没有书架摆放,只能整包放在地上。建议:老旧的书刊既不利于读者的身体健康,借阅率低并且占用书架空间建议将老旧的书刊下架、打包,在书架上摆放最新购买的图书。2、图书复本量偏高,有的副本有4本以上。建议:采购图书之前,可先发放“读者荐书表”,有的放矢,可确保采购图书的质量。3、普遍轻视地方文献收藏。县级图书馆反映县域文化特色,为当地工农业建设服务,所以地方文献的收藏是必不可少的。在信息时代,由于地方文献品种多、类型多、发行机构多、发行渠道多变,尤其是大量地方文献属于非正式出版物,缺乏出版、发行信息,使图书馆难以及时征集到各地的地方文献,客观上造成了地方文献征集和收藏的残缺不全。总之,没有经费,便无法补充资源;没有资源,公共图书馆就形不成服务能力;没有服务能力,就吸引不来读者;没有读者,图书馆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发挥作用就是空谈;看不到图书馆的作用,奢望政府增加对图书馆的投入又成难题。目前,我国相当数量县级公共图书馆陷入这样一个恶性循环。4、在数字资源采购方面,目前各级图书馆都在做,而基层图书馆因对数字资源了解有限,在采购中往往会出现采购的数字资源不一定符合本地读者需求而闲置的现象。因此建议由湖南省馆统一询价,向基层图书馆推荐,并提供一个“指导价”或可采取团购的方式获取数字资源供应商最大的优惠。5、现在特殊读者呈现上升趋势,所谓特殊读者包括老年读者、残疾人、监狱服刑人员、病人等群体,这部分人想看书,但客观条件使其不能到图书馆来。图书馆有义务为他们提供服务。图书馆可以将新书目以宣传单页的方式向社会推荐;向社会公布服务承诺、服务电话,实行送书上门、还书上门,使图书馆的功能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让整个社会人人有机会享有图书馆的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