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山体生态修复技术

山体生态修复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山体生态修复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山体生态修复技术

山体生态修复技术范文第1篇

为响应国家关于“矿山复绿”的文件精神及相关政策,减少城市空气中PM2.5(细颗粒物)的提升,武汉市政府对城市周边54座破损山体进行“一山一策”的修复措施,并加快通过了关于《武汉市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的意见》,要求在5年逐步实施。而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的鼓架山和长山则被列入2014年度的修复计划。

近年来,由于鼓架山和长山长时间无序的开山采矿,多处山体形成大块裸露石壁,矿坑残垣随处可见,植被损毁殆尽。其结果严重影响着鼓架山、长山作为花山生态新城与主城区连接纽带的生态功能的发挥,更直接影响着东湖生态旅游区整体景观效果的体现与提升,因此亟需对整个山体进行绿化修复和生态改造。

2项目概况

鼓架山、长山位于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的东北部,行政隶属鼓架村。鼓架山位于长山东边约680m,其东紧邻严西湖,北临近花山大道。长山西距青王路直线距离约1.6km,北紧邻花山大道且距严西湖直线距离约470m。鼓架山及长山地处花山生态新城与主城区过渡地带,具有生态、景观双重地位。

鼓架山、长山山体破损治理区大多是裸露的岩石面,倾角在50°~70°,裸露高度最高约50m左右,岩石风化厚度在20cm以内,几乎不存在绿化改造可利用的土壤有效厚度。

根据治理区周边区域土壤的经验数据以及现存植被种类判断,本地区的土壤呈微酸性,pH值介于6.5~7.5之间,适合武汉市大部分植物生长。

治理区表面岩石裸露,无植被存在。山体周边植被分布有次生林,杂灌、杂草等。其中山顶主要为马尾松,山腰为湿地松,且零星分布有樟树、泡桐、构树等,山脚有?草及爬藤类植物。鼓架山及长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为山体修复工程,绿化改造总实施面积209998m2,长山绿化改造总实施面积54407m2,鼓架山绿化改造总实施面积155591m2。

3生态修复设计方案

3.1设计原则

3.1.1节约高效原则

重点考虑山体稳固、绿化覆土、树种选择以及后期人工管护和成活率等方面的因素,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3.1.2适地适树原则

一方面考虑到树种的适应性,尽量选择本土树种,保证成活率。另一方面考虑到岩石陡壁的生境特点,针对特定部位选择喷混植生、开槽覆土等特殊化处理方式。

3.1.3景观、生态兼顾原则

考虑近、远期的生态实施效果,特别是对于能形成景观视线的鼓架山西北面以及部分场地平整、视线开阔的区域应当进行景观化处理。

3.2设计思路

本着“先固山,后复绿”的设计顺序,结合国内外不同区域修复山体的设计方法,通过对现场实地的勘察,本案提出“平立面结合治理法”的设计思路。

考虑到该山体周边有村庄及建设用地,设计中应当保留。根据测量计算,确定山体破损平面的范围和距离,通过设计之前多次详细查勘现场,从安全、美观、生态多方面综合考虑,并进行多视角的立面绘制,进行比较分析,因地制宜地采取局部破损崖体,较高处采用上部人工爆破建造种植平台,下部堆土蓄坡种植植物的综合治理方法对山体破损面进行最大限度的美化遮挡和生态恢复[1]。

3.3修复方案

本次修复方案主要分为土石方工程和绿化修复工程两部分。

3.3.1土石方工程

具体划分为对现有山体进行安全排险、地形整理以及边坡覆土。设计上,首先通过现场的勘察,在平面上将破损区域进行划分,同时通过仪器测量绘制出不同的断面形式,根据各种断面采用削方、填方、平整等不同的技术手段,形成安全稳定的山体。

(1)山体排险。由于鼓架山及长山长时间的开山采石,造成多处开挖面山体陡峭,岩石破碎松动,必须采用人工爆破的方式将松动的浮石和岩渣清除干净。同时对高陡岩质边坡坡体后缘的强风化层、残坡积层及边坡中部出露中微风化岩体按1∶1(45°)削方,已减缓坡度,消除崩塌滑坡产生的可能,使其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

(2)地形整理。清运山体表面有机物、风化松动的岩石,并对坡面转角处及坡顶的棱角进行修整,确保坡面基本平整圆滑,以利于覆绿,一般按照1∶1进行修坡,对于岩性较好的逆向坡,坡率可采用1∶0.5~1∶0.8。对于破损边坡断面基底及洼地,应该采用土质或石质进行填方,边坡基底需保证1∶1.5~1∶1.75的坡度,以保证边坡稳定。洼地应该进行填平,使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3)山体覆土。在土石方工程基础上进行,根据土石方工程处理后形成的山体坡面基础,设计对种植区覆土20~45cm,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对场地内的现有用地进行平整,满足用地排水。

3.3.2绿化修复工程

在土石方工程基础上进行,根据土石方工程处理后形成的山体坡面基础,绿化改造方式分为喷混植生、坡面植草和覆土植树3种种植方式。

(1)喷混植生。削方区经过工程治理仍然呈现1∶1的陡坡,且坡面全部为裸露岩石,无法在其上覆土,乔灌木无法正常生长。因此针对削方区石壁陡峭的特点采用喷混植生的方式进行山体复绿。此类改造面积共49379m2,其中长山28988m2,鼓架山20391m2。

喷混植生是利用客土掺混黏合剂和锚杆加固铁丝网技术,通过特制喷混机械将土壤、肥料、有机质、保水材料、植物种子等混合干料加水后喷射到岩面上,形成大于10cm厚度的具有连续空隙的植生层,种子可在空隙中生根、发芽、生长[2]。一般客土掺混黏合剂的基质层为优质客土55%,0.3~0.5mm,砂10%,水泥3.5~8%,泥炭土20%,木纤维6%。植生层为粘土30~40%、泥炭土50~60%、植物纤维2%,有机肥5%、保水剂0.8‰~1‰、粘合剂1‰~1.5‰、复合肥2%。此种方式对于坡度在30°以上的岩质边坡能够使植生层与岩面紧贴,牢固结合,从而防止由于雨水冲刷造成护坡失败。本项目钢丝网规格为8号镀锌钢丝网,孔间距50mm×50mm,钢丝网搭接长度不小于200mm。

(2)坡面植草。针对填方区坡面较陡、土层厚度低,不利于乔灌木生长的特点采用坡面的方式进行山体复绿。填方区经过工程治理坡度较削方区平缓,但仍处于1∶1~1∶2之间,栽植乔灌木不利于日后养护,成活率不能得到保障。坡面植草可以使山体复绿,逐渐恢复山体生态功能,且成本较低。植草区范围内回填土方厚度约20cm。此类改造面积共45184m2,其中长山8638m2,鼓架山36546m2。

(3)覆土植树。覆土植树主要针对场地开阔、坡度较平缓的修坡整治区和土地平整区。这两种区域面积占山体修复总面积比重大,且经过工程治理后,坡度基本控制在1∶2以下,可以通过一定量的种植土回填满足乔木生长必须的条件要求,回填土方厚度约45cm。在以常绿生态防护树种为基础,满足生态修复、山体复绿的要求的基础上,配置一些落叶、色叶、观花的乔灌木,通过季象、色象变化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

此类改造面积共115435m2,其中长山16781m2,鼓架山98654m2。

3.4树种选择

结合长山、鼓架山地区自然气候条件以及工程治理后地形地貌和土壤条件,植物选择时要考虑地带性规律,应以长江中下游的植物为主,尽量选择武汉市的乡土植物,还坚持耐寒性、抗旱性、耐贫瘠、生长快和有一定的土壤改良作用等特性,所选的植物种类应具有速生、发育良好、保持水土和保健卫生及经济功能等特性,且植物吸附能力强,能适应陡坡生境。

(1)喷混植生区采用结缕草草籽,混合基材整面喷植,同时在坡面治理形成的平坡面坡脚种植爬藤类植物,进一步巩固边坡绿化治理的成果,藤本植物品种有爬墙虎、五叶地锦、金银花、油麻藤、凌霄等,藤本植物规格为藤长1m。

(2)坡面植草区采用以65%狗牙根草籽,35%灌木种子(灌木包括花叶络石、伞房决明、三叶草、松叶景天、火棘)满铺种植,形成草、灌结合的特色效果。

(3)覆土植树区以湿地松、杉木为基调树种,间植或部分片植栾树、樟树、乌桕、石楠、夹竹桃、狗牙根、结缕草等草坪,营造景观性强、生态性优的混交林。湿地松、杉木选用干径2~3cm的小苗,其它树种干径3~4cm,由于采用自由式种植方式,其树间距最小保持1.5m,这样既节约成本,又能保证植物的良好生长,为后期的管养带来便利。

4其它措施

4.1安全措施

(1)根据国家的相关规范及专业技术要求,制定完整的施工计划,并请专业施工单位进行安全有效的施工。

(2)局部保留施工作业后的便道,可利用其形成消防通道及山林防火隔离带。

4.2管养措施

对喷混植生区可适当加入一些保水剂,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及抗旱性,对覆土植树区的种植土里可加入长效肥,改善土壤结构,保证树木持续良好生长[3];同时可保留原有矿坑留下雨水池形成小型蓄水池,以保证苗木的灌溉。

山体生态修复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地形因子;积极作用

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的生态环境破坏现象日益加剧,它极大的威胁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生态规划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互作用和协调的方式,只有用生态的理念去进行规划设计,才能够真正做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合理地对城市生态进行规划,处理好城市化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矛盾,是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头等大事。

一、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原则与内容

1.1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有:

a.尊重规律和因地制宜相结合;

b.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调和;

c.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d.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有机统一;

e.以人为本,人居环境的改良和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1.2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内容

a.城市生命支持系统包含:水资源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能源规划、交通规划与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b.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c.生态人居环境规划;

d.生态产业规划生态产业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

e.远景规划它要求展望更远的时间空间,审视普遍的地区空间,透视更深的内部空间,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思考城市化的全进程,预见城市增加到稳固态的进程。

二、发挥地形因素积极作用的规划设计方法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发挥地形因素积极作用的规划设计方法,以下将用《大亚湾・霞涌滨海地区概念规划及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国际竞赛》这个规划进行具有针对性的阐述。

1、规划需对基地的整体环境进行总体的发展策略研究,经分析得出以下要点:

(1)利于生态发展的自然环境要素:山体、河道、海滩、自然植被及现状城镇肌理等。

(2)不利于生态发展的外在环境要素:规划区西面的大亚湾石化基地,如影响空气质量;日益增长的旅游人数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如污染及消耗等。

(3)对于石化基地――“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著名滨海旅游目的地”是惠州产业的两大重点,如何实现两者间的和谐并存是霞涌片区发展的首要目标。

(4)对于游客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制定专项保护与利用战略,多管齐下,坚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上述要点出发,规划确定基地的环境总体发展策略为:以完善的开放空间系统和自然资源作为未来城镇强而有力的发展框架,以先保护与修复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2、规划始终紧扣“与环境共生”这一景观生态规划的前提,对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修复,以达到有机平衡的目的。

(1)生态保护――合理保留自然生态要素

基地内现状自然生态要素丰富,包括河道、水塘、山体、滩涂、自然植被等,规划从城镇整体生态平衡的基点出发,对自然资源进行梳理,合理保留并适当整改。

①保留现状水网及乌山头东面水塘肌理,水系周边引种适宜植物,建立水网生态廊道;

②保护乌山头整体形态,进行保护性开发,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生态美景。

(2)生态修复――适当隔离,阻隔不良环境

①毗邻石化基地,无天然屏障,需依靠人为建设绿化隔离,根据《大亚湾分区规划》,石化基地红线0.2公里的范围内应建设生态绿地;

②“生态斑块+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的生态建设模式,更好的阻隔石化基地对滨海地区的环境影响及景观影响。

(3)――空气质量控制建设:碳氧平衡

石化基地对空气环境的影响无可避免的降低了滨海旅游的整体生态环境质量,为更好的改善地区空气环境质量,规划提出重建地区碳氧平衡的发展战略。

①结合大亚湾城市空间规划,充分发挥绿地的多种用途,通过不同绿化/生态面积 (包括:阔叶林、城市公共空间、湿地等) 达到碳氧平衡;

②通过循环经济和可更新能源的使用降低能耗,减少耗氧排碳。

三、基地主要地形因子的景观生态设计特点:

(1)山体――乌山头:保护、控制、适度开发

对于地形中生态属性最强的山体,基地中部的乌山头无疑的城市的生态核心,为了达到保护生态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规划首先需运用GIS技术对乌山头进行用地适宜性分析。

通过GIS分析,并根据各项建设用地的适宜用地坡度,我们以对规划范围内的山体进行坡度分析为基础,将山体划分为:

①适宜建设用地――坡度为 0―8% 之间,坡度小,地势较为平整,场地景观资源好,容易改造的用地。

②较适宜建设用地――坡度为 8―25% 之间,坡度较小,便于开发,有较好的景观资源,改造难度不大。

③适宜建设用地――坡度为 45―75% 之间,坡度很大,岩石地质,地势落差大,难以改造。

(2)山体开发除划定适宜建设用地外,山体建筑的布局、建筑的体量及山体城市界面的美观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山体的生态环境,因此,我们从以下几点考虑:

――对于山地建筑的布局策略

①量减小开发土方量――建议减少山体建筑的前院红线后退,以尽量减少由于建设车辆通道所造成的土石方工程,并使建筑物与街道的关系更为紧密,并尽量减少建筑物后部的填坡需要。

②应顺应山坡开发――需根据山体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处理好山体与建筑、道路之间的关系,尤其需研究不同坡度山段的建筑挡土墙等技术要求高且影响重大的问题。

(3)――对于建筑与山体的体量关系

①山小建筑大――一般用于体量较小,山地建设适宜性较好山体,建筑较密集,不以山体作为背景,山是建筑景观的一部分。

②山大建筑小――建筑以山为背景,总体开发量较少,建筑一般功能性较强,如游览功能,高尚低层住宅等,并通过景观优化等方式,使建筑成为山体景观的一部分。

③两者相称――根据实际情况,适量地山体开发,建筑功能齐全,建筑与山体互为景观,融为一体。

山体生态修复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景区 生态修复 景观提升

文章标识码:I10 B-4 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2-005-004

一、 项目背景

本项目作为山西运城盐湖区关公祖庙和家庙联合申遗,以及关公文化产业文化集群建设的重要配套提出。

关公故里、解州盐池富集的人文资源,近百个历史遗迹,是文化的瑰宝。而其北临盐池、南接中条山,是一块风水宝地。然而盐湖开采作业、山中采矿作业,和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问题,使得关公故里失去色彩,更成为其旅游开发上重要的制约因素。

本次规划旨在通过从规划到设计不同层级的研究,提出针对盐湖南岸高盐碱地区的湿地及生态廊道系统恢复策略,以提升片区的生态效益、景观品质,成为关公故里旅游发展的有效支撑。并借由此项目,对类型项目研究策略进行总结,希望对日益发展的旅游景区及相关文化产业类型项目能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以促进生态保护与景区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 场地与环境认知

1、区位概况

项目位于山西运城解州镇。运城位于黄河金三角区域的核心位置,以及山西向西向南的桥头堡和大通道的战略地位。解州镇位于运城城镇发展主轴上,是运城向西发展的重要中心城镇。同时,解州镇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旅游景区――解州关帝庙和常平关帝主祠,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帝祖茔。关帝庙、关帝家庙和关帝祖茔合称“三关”。每年来解州旅游的海内外游客达40万人次。项目规划范围北至盐湖南岸,南至中条山山脚,东至曲村,西至交斜村,总面积约70平方公里,几乎涵盖了全部重要文保单位,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及文化旅游资源。

2、现状主要问题

而项目所在区域生态及景观环境与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不相匹配,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内长期的农耕、采矿、采盐、盐业生产活动,导致场地及周边山地,林木稀疏,水土流失问题加剧,生态的问题日益突出。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区域景观面貌恶化。

问题主要包括:

2.1多年采矿作业对中条山山脚区域的林带造成破坏,有一定的水土流失问题。山脚以小苗和荒地为主,生态效益和景观面貌不佳。

2.2受盐湖及周边盐业企业影响,盐湖岸边区域植被和湿地基本退化。

2.3部分农田产生了盐碱问题严重。

三、 多层次的生态恢复策略

1、 基于gis分析的湿地生态格局重塑[1]

通过对场地大量基础数据的统计和整理,以及项目组十余人,近半个月的现场踏勘调研,整理出场地现状详细数据。采用GIS软件分析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梳理出沿中条山山脚山前廊道和联系盐池和泻湖的滨水廊道在内“两横八纵”十条廊道。廊道中包括了滨水恢复生态廊道、山体恢复生态廊道、山体修复生态廊道、雨水径流生态廊道和生物通道五类。

十条廊道的架构,修复了现状生态系统,同时通过南北方向廊道沟通了场地的山水格局,打通山水生态通道,架构了完善的生态网络。生态网络的架构形成了基本的空间骨架和山水风貌格局,复合了生态、旅游和文化,将景区建设、文化产业园规划和城镇建设融入与生态骨架中,实现景城一体。

2、 分区湿地生态控制导则和景观风貌提升

为确保生态廊道的实施,除了明确廊道宽度、长度、范围,划定生态绿线以外。还参照城市控规标准及深度,结合场地实际情况,明确规划了分区生态控制导则。按照不同类型廊道的修复改造要点划分为一个湿地公园、七个标准生态修复段。每一个生态修复区段(单元)明确其功能定位、修复目标、景观模式、苗木选择、苗木种植方式、水体营造方式、修复生态技术等。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确保生态廊道的范围合理和可操作,并为景区及产业区地块落实提供支撑,为后续详细景观及生态设计提供依据。

具体包括:

2.1硝池湿地:生态鸟岛,水自然净化系统[2]

功能定位:

纳入城市水系统,作为城市终端湿地;

面向南部城市,作为服务整个城市郊野公园;

承担水净化展示、生物栖息、休闲游憩等复合功能;

景观导则:

以生态技术展示、科普教育为目的构建一套水自然净化系统;

构建适合鱼类生存的“浅滩与深潭”,恢复自然驳岸;

构建适合鸟类生存的鸟岛,须种植大量湿生植物;

挡土墙、花池等使用多孔隙生态材料,结合植物种植,为昆虫、爬行动物提供栖息地;

采用净污能力较强的湿生植物( 如芦苇、香蒲、水葱、千屈菜等),构建层次丰富的湿地景观;

以最小干扰为原则,开辟少量场地,开展野外烧烤、垂钓、观鸟、湿地游览等活动。

2.2硝池滨水标准段

景观导则:

模式:硝池+湿生植物带+滨水绿化带+内塘+滨水休闲带

硝池:严格控制人工养殖,避免水质进一步恶化,逐步恢复和提升硝池生态功能;

湿生植物带:分层构建滨水湿生植物体系,塑造河岸空间;

滨水绿化带:以现状植被为基底,分段补植特色主干树种;

山体生态修复技术范文第4篇

1大石埠水库水质状况

通过收集整理大石埠水库近4a的水质监测资料,并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类别分析,按照《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进行营养状态评价,结果表明:在近4a的50次水质监测中,Ⅱ类水15次,占评价总测次的30%,Ⅲ类水25次,占评价总测次的50%,Ⅳ类水10次,占评价总测次的20%;水库水体一直处于中营养至轻度富营养状态。自2009年起,大石埠水库曾连续出现中度富营养状态,富营养状态频次增加较为明显,水库水质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2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石埠水库的总体水环境质量尚好,但是水体的富营养程度相对较高,已经达到了中度富营养化水平。(2)通过近几年的实地调查,大石埠水库存在网栏养殖问题,特别是在入库径流河口地段的网栏养殖。由于养殖饵料的投放,造成水库水体的内污染源较重,而这些内污染源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无法通过具体的工程措施进行有效的修复。(3)水库上游及周边是桃林镇政府所在地及附近村庄。由于人们的日常生产及生活,使入库支流产生各类污染物,特别是在汛期,这些污染物流入水库库区,对水库的水质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4)库区上游地带的大量土地被开发成为农田,并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由于目前农药和化肥的广泛应用,农田的面源污染给水库的水质带来隐患。(5)大石埠水库是山地形水库,水库的岸线较长,水库的形状为狭长型,由于水库的防护带有缺失现象,特别是水库靠马陵山地段缺失较多,造成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以致形成的径流直接入库,从而影响了水库的水体水质。(6)大石埠水库在水流力学作用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库岸淘刷现象,有的易造成塌岸,因而影响了水库库区周围的生态环境和防洪安全。(7)由于水库上游是马陵山的丘陵地带,大量的灌木和原有的林地被附近的村民开发种植,原有的生态体系被破坏的现象较为严重。虽然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但是短时间内很难恢复原有的生态系统,从而也对大石埠的生态稳定带来影响。

二、大石埠水库水生态修复措施

1总体思路和具体目标

根据大石埠水库的实际情况,从发挥区域生态功能出发,充分利用水陆植物的生态作用,以植物修复、重建和优化调整为重要手段,实行水库的上游地带、淹没地带、消落区域和水下区域的有效结合,进行库区生态修复建设。通过截留和净化污染物,保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建设生物景观等措施,推动库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库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兼顾库区的生态效益。具体的目标是:减少水库周围不必要的人为干扰因素,降低入库的污染物数量。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辅助以人工措施和工程措施,使遭到破坏的水库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恢复,并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逐步将其建设成为优质的水源地。

2大石埠水库水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

2.1防护带修复

建设3条防护带,种植乔木、灌木和果树。即在水库西10km左右,靠马陵山山体顶部,种植耐干旱和贫瘠的马尾松等,种植长度3km;在山体的坡耕地种植苹果、板栗等果树。

2.2建设隔离带

利用土地整理开发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在水库周围建设隔离带。通过工程措施的配套和乡村河塘的综合整治,以及村容村貌和村庄环境建设,特别是周边村庄生态环境的优化,为水库的生态修复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2.3建造生态浮床

采用木棍和钢丝固定一块水面,其中种植芦苇和荻草等。每个浮床大约为10m×3m。建浮床地点,一是在大石埠水库西岸的小桃林村附近,建造放置10个浮床;二是在水库西岸靠彭才村附近水面建造投放10个浮床;三是在水库东岸靠关汪村附近建造投放10个生态浮床;四是在水库东岸军民翻水站附近建造投放10个生态浮床。

2.4恢复与扩建湿地

恢复原黑龙潭水库到大石埠水库的湿地,协调处理历史留下的圈圩,进一步扩大湿地面积,拟扩建湿地30hm2。

2.5生态护坡

利用生态混凝土和生态砖种植芦苇和香蒲等。具体的生态护坡地段为,库区上游靠小桃林村两岸约6km,库区西岸靠彭才村约2km,库区东岸靠关汪村及军民翻水站约2km,水库管理所至西石埠村地段和道埝翻水站约5km。

2.6河道整治

对大石埠水库的入库河道桃林河进行河道整治工作。具体措施为打捞水花生和水葫芦,对河道进行浅表清淤。整治河道的长度约3km。

三、结语

山体生态修复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环境质量;现状;改善对策;柴河水库

柴河水库位于辽宁省铁岭县柴河中下游,是一座以防洪、灌溉、工业和城市供水为主,兼顾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1 355 km2,总库容6.36亿m3,兴利库容3.36亿m3,水电站装机容量7 430 kW。20世纪70年代由于只注重粮食生产,森林面积遭到大量破坏,森林涵养水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水环境问题形势严峻,江河、水库的水质呈现出恶化的趋势,在满足水库功能的前提下,利用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美化环境、改善库区水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4]。

1库区水环境质量现状

水库局配合铁岭市环保局、铁岭市水文局对柴河水库水质进行了长期的监测,根据柴河水库自身特点,分别在入口、前端、库中、坝前、出口布设了5个监测站,每年的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进行定时和加密监测。根据各年度柴河水库水质监测结果,对柴河水库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1.1评价结果

“八五”期间,主要超标项目为pH值。1994年、1995年丰水期pH值最大值分别超过标准的0.81个和1.10个pH值单位,主要原因是柴河水库上游的地质结构以石炭为主,这两年汛期发水,雨水冲积石灰岩矿进入库区,造成径流水pH值偏高。“十五”期间,5年均值超标项目有总磷,5年中pH值一次值超标率54%,溶解氧一次值超标率13%,高锰酸盐指数超标31%,总磷一次值超标率56%,生化需氧量一次值超标率15%,2000年石油类监测一次值超标率100%。主要原因是柴河水库持续低水位运行库水量减少,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不同程度地降低,丰水期石油类监测值高于平水期,高锰酸盐指数高于平水期。水生生物状况检测,“八五”期间共见到藻类28属,隶属于6个门;“十五”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46种。水生生物评价结果,溶解氧很高,化学需氧量低,底质不呈黑色,无硫化氢,植物有硅藻、绿藻,优势种为小环藻、颤藻等,动物以鲢鱼、鲤鱼、螺类为主,属轻污染。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八五”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28种,“十五”期间增加到33种。叶绿素a监测结果平均值也由“八五”期间的10.94 mg/m3,降至“十五”期间的7.26 mg/m3。“九五”、“十五”期间检出的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与“八五”期间相比有所增加,而叶绿素a监测结果明显降低,这说明,“九五”、“十五”期间水质好于“八五”期间。

1.2污染源及治理现状

影响pH值的主要污染源有库区内多处采石场、石灰生产场,由于管理不善,石体材料,特别是石灰原材料、半成品,甚至成品,散落堆放,每到雨季石灰水顺流而下,是造成库区pH值偏高的主要原因。而作为水库坝址区旧石场和坝两端裸露石灰岩山体也在一定程度加剧了库水中石灰水的含量。生活污水、垃圾的排放,农药、化肥的使用都是影响柴河水库水质的重要原因。此外,引汎济柴工程是柴河水库跨流域引水工程,明渠段较长,渠道年久失修,每年安排人代管。由于沿河乡村百姓常把垃圾、粪便等弃物倾倒于渠内,不仅严重影响水流通畅,而且经此渠段进入库区后的水体质量严重下降。柴河水库上游原有污染源在水库局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已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对水质影响较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已被取缔或关停。库区内原有的采石场、石灰生产场,也在水库局和环保部门的支持、协助下,经说服、教育,最终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最大程度减少了入库石灰水的排放。随着绿色农业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农药、化肥的使用,旅游船只、生活垃圾的排放等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水库坝址区旧石场和坝两端裸露石灰岩山体向库区排放石灰水问题和引汎济柴明渠垃圾、粪便等污染物排放问题,一直是水库局力求解决的问题。

2库区水环境质量改善对策

自建成蓄水以来,柴河水库虽经多次补强,但主体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仍没有彻底解决。2006年柴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得到了国家的批准,并于2007年7月开工。这次除险加固对柴河水库的工程状况、监测设施、管理手段、管理水平进行了比较全面彻底的改善。并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旨在通过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改善库区水环境质量。

2.1坝址区旧石场处理

水库坝址区上游旧采石场面积较大,多年来,岩石裸露,植被很差,不仅严重影响了环境美观,而且由于裸露的石灰岩被雨水冲积进入库内,对pH值的影响很大。柴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对陡峭部位的岩体进行处理。具体方法是,对于岩石裸露、风化严重的部位,采取削坡清除的办法,并尽可能使山坡放缓到可栽植树木的程度。然后,凿坑换土,栽植耐寒、耐旱、耐贫瘠的松树、杉树等树木,达到恢复植被、改善库容库貌、降低冲刷、减少入库泥沙和石灰岩水进入库区、改善水环境的目的。对于相对平坦的部位,在彻底清除石材残渣的基础上,填入可供植物生长的壤土或富含壤土的复合土。然后,种草种树,恢复植被。

2.2大坝两端山体的处理

大坝左右两端山体在水库兴建期,由于爆破,留下了很大的切痕。特别是被称为“蛇山”的左坝端长200 m、高20 m的范围内,岩石严重裸露,由于风化,时常有岩块脱落。不仅严重影响环境美观,而且给管理人员、游览观光的客人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经除险加固,对大坝左右两端山体进行了彻底的处理。首先清除风化严重的山体,然后利用钢构骨架进行加固;再放上钢网,填入壤土;最后根据山体走势和地形特点,栽植树木,种植花草,既美化环境,消除安全隐患,又封盖了石灰岩体,截断石灰水入库途径,从而降低库水pH值,改善水体质量。

2.3引汎济柴明渠的改进

引汎济柴工程渠道总长2.1 km,肩负着1 010万m3的设计年引水任务,为水库的兴利供水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采用明渠引水,渠道穿过乡村,被附近村民用作垃圾场,把生活垃圾、污水直接排放到引水渠道,对入库水质产生了较大影响,水库局、市环保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利用这次除险加固契机,对引汎济柴工程进行改建。把已破损严重,原来用干砌石护砌的梯形明渠,改成全封闭的矩形钢筋混凝土暗渠。整个渠道从引水闸,经节制闸,至入库山洞口,除预留检修井外全断面封闭,彻底解决了引汎济柴渠道水污染问题。

3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及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家提出了在21世纪末使全国水生态系统得到基本修复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以植物修复为主的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已成为当今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领域的热点。柴河水库把改善水环境质量作为除险加固工程的项目,利用工程措施和生态修复技术,完善库区水环境。

4参考文献

[1] 郎黎明,沈必成,侯炳红.龙头桥水库水环境质量状况及保护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36(4):71-73.

[2] 高旭,赵宠富,侯锴.基于观音阁水库水环境质量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3):137-138.

相关期刊更多

建筑知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新疆水利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自治区水利厅;新疆水利学会

中国应急救援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