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村级道路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农村机耕道现状和问题
即墨市耕道大多数修建于上世纪60至80年代。自我国实行家庭土地联产承包制以后,农村呈现出以户为主的生产经营状况,人员组织分散,对机耕道建设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乡村机耕道缺乏统一管理和维护,机耕道建设进入停滞和颓废时期。一方面是机耕道数量逐渐减少,机耕道路面因长期缺乏管护和人为破坏,宽度变窄,路况变差,许多过去能通行大中型拖拉机的道路,如今通行小型拖拉机都有困难。另一方面是随着即墨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即墨市大型农用机械数量实现了惊人的增长速度。农业机械的飞速增长,对年久失修的机耕道带来了沉重压力。据统计,全市目前大部分机耕道宽度都在5米以下,部分道路甚至仅有1-2米宽,大部分大中型农业机械无法顺利通行。
一是原设计和规划已不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化现状。80年代初之前,受当时条件限制,为了少占耕地,节约建设成本,机耕道多为土积而成,机耕道修建标准较低,且柏油路面较少,主要用于人、畜力车的通行,宽度在3米以下居多。同时,道路桥涵路堤和排水设施不配套,雨水冲刷等自然灾害极易造成道路损毁。
二是缺乏管理维护,人为破坏严重。我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农村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护。但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由哪个部门来具体实施,造成了有人问,无人管的局面。许多农户为了一己之利,将自家农田年复一年地向路面推进,使得路面变得越变越窄,时间一长,机耕道变成了“人行道”。
三是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各级政府没有将机耕道建设与新农村发展紧密结合,没有具体政策扶持,建设资金缺乏,仅靠农民自投建设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从80年代后,即墨市机耕道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对以前建设的机耕道维护和管理也几近瘫痪。
四是新建机耕道缺乏统一的规划布局和建设标准。由于乡村机耕道建设的规划、布局和管理没有明确归口的管理部门,近年来新建的为数不多的机耕道中,相当一部分缺乏长远规划,没有按有利于机械化作业的角度来布局,使机耕道对农机化的保障作用大打折扣。
二、机耕道建设的出路
一是鼓励土地流转,推行适度规模化经营。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在短时期有效地推动机耕道建设,而机耕道建设反过来又可以促进规模经营和农机化作业。当前,应尽快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把那些撂荒和闲置的土地集中起来,承包给专业化的种植大户,并从政策上给予必要扶持,推进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大力引导、支持、鼓励农业专业生产经营企业和大户的发展,逐步实现土地、劳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壮大规模,从而实现农田耕作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
二是政府引导,多方筹资。各级政府应明确机耕道路建设的基础性和公益性,把机耕道建设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优先保障,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包括机耕道在内的农村道路建设;每年从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划拨部分机耕道建设专项资金,用于田间道路建设;农村农机户、农业种植户按农机动力数和土地亩数自筹部分资金用于机耕道建设。
关键词:林区道路建设、效益、问题、建议
林区道路是指服务林业生产的道路的总称,按其使用性质可分为主要供汽车行使的林业专用道路、运材道路、集材道路、护林防火道路以及沟通林区内部交通的连接道路。林区道路的建设,可以降低林业生产的成本,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对木材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提高综合利用率,使当地的林业经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林区道路还是森林防火隔离带,为出现火灾之后的抢险救灾提供了交通便利;此外,也可以促进当地农村劳动力的解放。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城务工,机械化的生产道路已成为必然选择,而林区道路的建设正是林业机械化的重要条件。我县自2001年以来,共建设林区道路1100公里,总投资达约7000万元,目前,林农对于林区道路建设的需求仍非常迫切。
1林区道路建设给林区群众带来的效益大
1.1林区道路建设降低林业采运成本
目前山区人工及运输成本(采运成本)非常高,交通条件差的一些林区采运成本甚至超过了农户的收益(目前我县毛竹价格仅25.5元/百斤),林农几乎没什么收入,林区道路建成后可以直接降低采运成本。
1.2林区道路建设加快林地流转
林地流转是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也是为群众和村集体增收的重要途径。林区道路的建设是林农承包山林的重要考虑的因素,根据调查显示,80%的承包山都建有林区道路,10%的承包山因承包者在外无人管理,另外10%的承包山,因林区道路无法直接到达经营成本过高,承包者放弃了对林地的管理。
1.3林区道路建设辅助森林消防
森林消防工作历来是林业工作的重点,有规划的林区道路建设,不仅仅是森林防火的隔离带,更加在发生火情时,能够确保扑火队员及消防物质第一时间达到现场。
1.4林区道路建设方便山区群众出行
目前,龙游县还有许多位于高山的行政村,村里仍然未通水泥路,群众的出行紧靠村里修建的林区道路。石佛乡大力山村位于龙游北部,地处衢江、建德交界,平均海拔600来米,面积约15平方公里。原本群众出行只能从山间的小路步行,近几年,村里修建了近30公里的林区道路,每个自然村都有林区道路直达,以前村民出行需要步行2-3小时到达山底乘坐城乡公交,林区道路建成后,村民可以依靠摩托车等工具半小时就可以到达山底。
2我县林区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林区道路建设现状
自我县出台《龙游县林区道路建设以奖代补的办法》以来,据统计总共建设林区道路1100公里,随着林地流转的增加,森林消防工作的重视以及一系列林业项目的实施,林区道路建设越来越被各地重视,每年申报的数量的总长度超过限定的指标,林农及村集体对于林区道路建设愈加迫切。但是,随着林区道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问题随之而来,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会对我国的林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2存在主要问题
一、建设资金缺乏。根据调查测算,我县林区道路的平均造价为8-12万元/km,目前上级的补助金额少,大多靠村集体和农户自筹,但是我县各级财政状况差、集体经济薄弱、山区林农收入低,林区道路建设给村集体及林农增加了负担。一方面经济落后,需要建设道路来增加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建设道路的前提是政府有一定的财政基础予以负担。两者相互矛盾,只有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妥善解决,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已建林区道路损毁严重。目前的林区道路建设质量不高,由于地处偏僻加上地区经济不发达,道路建设往往就地取材,多为砂石路面,等级较低,并且往往解决的只是道路通行的问题,排水、绿化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在雨季或者汛期,道路易被毁损淹没,出现塌方或者地基沉降,安全性能也较差。由于缺少后期维护资金,大大的缩短了林区道路使用的寿命。
三、林区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林区道路建设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于施工过程中的随意性较大,尤其在村庄边、河边库边,经过雨水的冲刷,很容易造成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和对饮用水的影响,甚至会造成地址灾害。再者林区道路建设初期,泥土在外,废石料堆积,景观效果非常差。
3林区道路建设的几点意见
3.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我县是欠发达地区,政府补助的林区道路建设资金较少,由于村集体经济的薄弱、竹产业的快速萎缩,林区道路建设增加了村集体及林农的负担。因此,各地因加大对林区政策的扶持力度,足额落实每年的林区道路建设补助资金。
3.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林区道路的建设不仅仅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连结着林木资源的开发、运输、保护的各个环节。为了能够实现合理的选线,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就必须先进行实地调查,考察当地的地形地势、水文地质、植被覆盖率、水土保持状况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还要掌握该林区的生物种类以及分布,这样在进行路线设计的时候,尽量避开生物聚居区,保护动物资源,减少对它们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还要避开地势险峻或者易发生塌陷、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地区。在路边、村边、河边、库边都不该纳入规划范围。同时,在规划时,应对林区的重点火险区进行森林防火公路的规划,还要注重林区道路与国道、省道及县道的连接,注重运输能力和安全系数的提高。
3.3因地制宜绿化美观
林区道路的建设与林区的环境联系密切。只是一味地建设林间道路,而不进行配套的环境保护,可能会大量破坏林区的低矮灌木生长、减少了生物的多样性,降低了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地基的开挖会影响林区的土壤结构;林区道路因材质影响,反射率大,热容量小,会影响地表热平衡,加剧了环境的脆弱;随着施工进程的不断推进,沿路的景观、植被均会有所波及。所以,林区道路建设完成初期,废弃物堆积,植被破坏,因及早在道路两侧种植耐旱的草本植物,提升道路的美观性。与国土部门衔接,及时处理堆积的沙石,避免利用修建林区道路非法开采石料的事情发生。
3.4后续投入维护保养
林区道路的维护是保障道路使用寿命的关键,林区道路是否安全、畅通与养护工作密不可分。目前,我县未设立专门的养护资金,导致大部分林区道路无人养护管理,不仅无法保证道路的通畅,还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将林区道路建设的后续养护资金纳入当地政府财政的预算显得非常重要,要克服“重建轻养”的观念,树立“建设好一条,管理好一条”的理念,巩固林区道路建设带来的成果。
参考文献:
[1]2浙江省x乌市林区道路发展建设对策朱 堂 林华东森林经理2013 年2 月 第27 卷 第1期
关键词:农村公路 建设 筹资 建议
农村公路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增收致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全国新型社区和城镇化建设的兴起,农村公路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人心所向,势不可挡。2003年以来,全社会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超过1.7万亿,共新改建农村公路292万公里,新增农村公路通车里程234万公里,解决了1000个乡(镇)、14万个建制村不通公路,以及1万个乡(镇)、27万个建制村不通沥青(水泥)路的问题。十年间我国农村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让九亿农民兄弟摆脱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行路难局面,走上了水泥路和沥青路,摆脱了贫困,奔上了小康,有效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截至2012年底,全国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67.8万公里,乡镇通公路和通沥青路(水泥路)路率分别达到99.7%和97.4%,建制村通沥青路(水泥路)路率分别达到99.55%和86.46%。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短缺是我国农村公路发展的“瓶颈”,破解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集难题已经成为实现农村公路跨越式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拟从“开源”和“节流”上对拓宽筹融资渠道进行探讨,为筹集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问题提出了建议。
1 “四点”融资模式难以满足需求
农村公路建设筹资渠道各地虽有所差异,但是,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采用 “部省支持一点、地方补助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群众自发出一点”的“四点”模式在农村公路融资方式中得到普遍的使用。但是,经过权威机构调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地方补助一点”,受当地政府财力的影响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很难落实到位。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并且随机性与不可控制性较强,“社会捐助一点”无法成为固定的乡村公路建设的资金来源。“群众自发出一点”通常情况下只能作为“有益的补充”,“部省支持一点”成了建设乡村公路的唯一的保障。
2 挖掘潜力,在“开源”上下工夫,加大农村公路建养资金筹集力度
2.1 政府整合多方资源,从中获取资金
县级政府作为农村公路的责任主体,要坚持统筹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作用,盘活城乡资源,进而解决乡村公路建设的资金问题。一是各级政府安排财政性资金。除上级补助资金外,县级财政应列支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保证完成建设任务。二是对政府资源捆绑投入进行整合。对于扶贫、新农村建设、以工代赈项目资金投入农村公路建设等通过规划手段进行相应的整合。三是从公路沿线土地增值和服务业创收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四是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通过新居建设整理土地,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用城市建设用地收益补助农村公路建设。
2.2 相关税收返还和提取农村公路建设专项基金
一是凡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建安营业税、砂石资源税等相关税收,县级部分可以先征后返。
二是以省为单位,统一在高速公路收费中按收入提取10-20%的农村公路建设专项基金,用于各地计划内农村公路项目的建设投资。
三是适度、分类提高车辆购置税。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节约土地资源,发展公共交通,兼顾中低收入者,筹集公路建设资金”的角度出发,建议适度、分类提高车辆购置税,取之于车,用之于路,将其增加部分主要投入农村公路建设。如按公车与私车、排量的大与小等划分不同征收比率。几年来我国汽车销量持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2013年1月11日下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了2012年全年全国汽车工业产销数据。12月,汽车产销形势总体稳定,月度环比和同比呈小幅增长。2012年,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900万辆,同比增幅略高于上年。年产销创历史新高,再次刷新全球记录,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由此可见,适度提高车购税社会还是有承受力的,也是有必要的。
2.3 筹集民间资金
2.3.1 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人对县乡公路建设进行投资。对于农村公路建设来说,其特点是建设点多、线长、面广,最重要的是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因此,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引入民间资金将是一项战略性举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筹措资金,同时将资金与预期效益建立相应的联系。对于农村公路来说,建成后如何偿还投资,值得商榷。为了确保公路投资者获得相应的投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需要给予其适当的优惠政策,对其进行扶持。例如,在地方税收方面,对于投资建设县乡公路项目的投资主体,根据实际情况,在经营期内执行不同的所得税,营业税等优惠政策,在征收地方税的过程中,执行从优、从宽政策,进而让投资者获得一定的收益;另外,政府可以通过“以地换路”的方式,在公路两侧适当的地方划出一块土地,允许投资者经营加油站、餐饮业等,进而进行综合开发,或者按照优惠的价格划拨给投资者与农村公路造价相适应的城镇土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供其进行开发,作为公路投资建设的补偿。
2.3.2 发行农村公路建设彩票。建设农村公路,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体育、福利等事业相比,公路建设同样具有福利性质。所以,可以发行相应的公路建设彩票,一方面与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一样为社会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公路建设募集建设资金,另一方面没有支付利息的压力。因此,对于农村公路建设来说,发行“公路建设彩票”是一种绝佳的筹资方式。
培养“知识丰富、实践技能强、政治素质高”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这一新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执行者,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最直接的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笔者多年在学生管理一线工作,与辅导员朝夕相处,现结合自己的实践和调查,谈谈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对思路。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1.结构参差不齐,专业素质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大都是没有进入学校人事编制的临时聘用人员,主要是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的本科生。由于历史原因,有些高职院校还在沿用中专时期的班主任制度,继续保留一些过去聘用的班主任担任辅导员,很多是社会上下岗或退休的老党员、老干部。虽然这些人长期从事学生工作,责任心强、管理经验丰富,但今天的大学生早已不是当年十四五岁的中专生,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面临的问题与中专生存在天壤之别,沿袭过去的思维和工作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在年龄结构上也很不合理,有的年龄偏大,在使用电脑和思政工作的现代化手段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有的刚刚毕业,缺乏人生体验和工作经验,对辅导员既是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又是学生成才的指导者和人生发展的引航者这一角色定位难以胜任。
2.任务繁琐庞杂,经济收入较低。高职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辅导员工作量大,从早上出操到晚上查寝,真的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但实际待遇却普遍较低,目前的聘用辅导员工资大部分在1500元左右。之所以应聘辅导员,有的是对高职辅导员工作了解不多,有的是把它作为进入学校的跳板。经过调查,90%的辅导员把自己的工作岗位看做过渡性职业。表面看来,高职院校每年都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很多品学兼优的本科生、硕士生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但面对待遇不高及繁琐的事务,很快就会产生职业倦怠,于是想方设法转换岗位或悄悄地报考研究生、公务员等借机离开,高职辅导员的更换如同走马灯一样频繁,每年都有新面孔,极不稳定。
3.管理体制不顺,程序层次不清。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基本上由人事处负责招聘录用并负责工资、档案管理,学工处负责业务领导、奖惩考核及调动分配等,人员编制却在二级院系,平常使用、考勤等均由二级院系负责。辅导员处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最基层,除了完成所带班级的日常管理外,学校各级党政机关,包括党办、学工处、教务处、保卫处、团委、招生就业办及后勤等部门,都可向辅导员布置任务。再加上二级院系从本单位角度出发,又让辅导员承担众多行政事务。这种多重管理体制不仅造成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不堪,也形成无人真正关心他们的培养和出路的尴尬局面,以致辅导员归属感、目标感不强。
4.编制无保障,发展平台不畅。建立专职辅导员队伍,在高职院校是近几年才逐步形成的,应该说还是新生事物,正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虽然各个院校的辅导员构成状况不尽相同,但普遍没有建立辅导员正式编制,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专业的培养机制、长久的激励机制和多样的发展平台,使得辅导员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发展目标普遍感到迷茫。实践证明,这是辅导员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加强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对策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已成为当前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亟待研究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思路:
1.重视辅导员配备,优化队伍结构。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有一批思想品质好、作风踏实、热爱学生工作、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组织能力的人员担任高职辅导员工作。因此,要多渠道、多层次地选拔人才:一是从教师和行政干部中挑选一批党员从事专职辅导员,既稳定队伍军心,又组成骨干力量;二是从本校挑选一批具备本科学历(或保送培养毕业)的优秀毕业生党员留校担任辅导员,他们在校担任学生干部,有一定能力,熟悉本校情况,职业认同感和忠诚度很高,工作比较顺畅;三是招聘、引进一批思政教育专业或与岗位相符的对口本科生及硕士生充实辅导员队伍。采用专兼职结合,新老搭配的方法,既能保证质量,又能优化结构。
2.大力提高经济待遇,充分调动积极性。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常因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校园维稳、重大活动的组织、排练等,牺牲很多休息时间,应在加班津贴、通讯费用补贴等各方面予以照顾和倾斜。要保证辅导员工资、岗位津贴不低于甚至要高于同类教师和行政岗位的平均水平,形成人人愿意从事辅导员岗位的氛围。
3.理清人事关系,理顺管理机制。要改变辅导员多重管理的局面,应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可采取人事部门资格审查,最终选拔权归属二级院系,做到谁聘谁用谁负责,减少头上的“婆婆”,理顺管理程序,增加辅导员的归属感。
4.健全稳定机制,拓宽发展平台。除了鼓励和选拔教师、行政干部做专职辅导员外,要增加正式编制,保障辅导员的岗位。根据高职特点,关键是要拓宽聘用辅导员的个人发展平台,归纳起来就是“三职”,即职称、职务、职业。
(1)“职称”,即专业职称的晋升。可参照本科院校,采取双轨制发展模式,即跨行政管理和教师两个系列进行评定。由于辅导员忙于日常事务,技术职称评定标准和专业教师应当区别对待,应制定专门面向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序列的职称评定条件和办法。在专业技术系列名额中,按一定比例划分名额,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评审;在岗位设置上,按照一定比例来设立助讲、讲师、副教授等岗位。
关键词:农村 道路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一、农村道路建设的意义
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搞好民生工程,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是符合新时代主流的要求,也是党的十三中全会的具体要求。农村道路的建设,属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直接可以为农民造福,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更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石。
首先,农村道路建设的好,有利于农村走向现代化,走向小康社会建设,刺激发展非农业项目。减少前往大城市打工的人口流失,激发农民创业致富的想法,增加农民近距离的就业机会,更有利于农村家庭的正常和谐发展,减少孤寡老人和无助留守儿童的存在。
最后,建设并完善农村道路,可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最大化的保证城乡物资流通,提高其生活水平的质量。
二、当前农村道路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村级公路修建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农村道路建设中“村村通”工程使大部分村庄的泥路变成了水泥地面,既整齐又好走,原来绿化树成荫的村庄小镇逐渐被水泥所覆盖,道路的建设同步伴随农民房屋的改建和拆迁。村庄内部许多的树木和植被被清除掉,取而代之的是新房和废墟。村外很多田园耕地因道路建设而被破坏,每逢夏天,街道上纳凉的景观也消失不见,只剩下光秀秀的路面。即便是再建设支出由绿化存在,可最终却是偏离了广大农村人的生活习惯。
2.村级公路修建标准不统一,质量令人担忧。村级公路的建设一般都是本地施工,并无专业设备仪器用于建设中,修建之后,车辆行驶中颇感颠簸,严重影响交通安全。此外,村级公路建设缺乏规划,路面比较狭窄可不适合打车同行,且经常有超载车辆穿行,导致路面被损严重。这一情况在村级公路的修建中最为明显和突出。
3.农村道路建设后期修缮严重缺乏。(1)重建轻养现象严重,建养关系不协调。不少地方存在以建代养,甚至只建不养的现象。(2)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资金严重缺乏,无法满足正常的养护需求。(3)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的体系不完善,大量的乡村公路缺管少养,只能由乡政府或村委会组织沿线居民进行简单的季节性或临时养护。(4)养护技术水平低下,扫帚、铁锨扔是最主要的生产工具,工艺粗放、设备简陋,养护质量难以保证。(5)养护管理的行政法规、技术标准不健全等。
4.资金不足。我国尚待建设的农村道路数量众多,所需投入基数也较大。农村道路建设所需的资金是仅靠国家补助远远不够的。目前为止,农村道路建设的资金筹集无非是以下几种:国家政府补助一部分资金,社会爱心人士捐助一部分,建筑工程对承包一部分,而大部分的资金则需要农民自身承担。但是,我国农村常驻人口流失严重,大多选择外出劳工,导致资金筹集困难,靠国家补助仅是杯水车薪,许多道路工程对甚至面临破产的危机。
5.缺乏管理。没有一个良好的机制管理而是出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是我国大部分农村道路建设面临的一个问题。农村道路建设监管办公室只有少数城乡政府有设立,保留有足够的资金和足够的人力外,其他城乡政府都没有设立必要的管理机制。严重缺乏规范的管理。在农村道路建设过程中,缺乏对道路建设进行监管的执行者,很难以保证建设出来的道路质量。达不到国家的要求不说更是造成了大量的资源资金浪费。甚至有些农村道路建设好以后,不懂的也没有资金对道路进行必要的养护工作,降低了道路实用的寿命,对必要的经济联系沟通造成阻碍,不利于进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农村道路建设的相应对策
1.建立健全道路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公路道路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需要规范安全生产的程序和管理。健全各项相关制度。坚持“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与方针。
1.1道路施工企业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安全管理,培养专门的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负责监理道路施工现场相应的安全管理。起到预防安全事故的作用,发现问题应该及时处理,应该做到每天都进行检查“日毕日清”。
1.2按照不同的岗位和权力或者职责,制定相应的安全责任制,责任到人,签订安全管理和生产的责任书,层层把关,层层负责,扫除安全管理的死角,待证上岗。
1.3建立约束领导部门有效进行安全管理机制。将安全生产作为考核领导业绩的重要内容,与领导的提升和奖罚挂钩,遇到事故发生,直接追究责任人的领导管理不力的责任,并按照有关法纪,根据情节的轻重缓急,进行严肃的追究处理。有法可循。违法必究。是安全生产能够得到有效地控制。
2.完善筹集资金方案。要进行农村道路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资金的筹集。只有解决了资金困难,才能保证农村道路的建设顺利进行下去。首先农村自己应成立相应的农民组织。其主要目的是在政府与闲散农民之间形成一条纽带。由于国家政府机构与农民阶层缺乏联系,农民或多或少在建设过程中有欺瞒,再加上政府无法切实了解到农民的所想所需求,导致于国家拨下来的补助资金远多余农村农民实际收到的资金,导致补助资金沉淀。成立农民自己的组织,其成员必须有良好的诚信,不能两头欺瞒,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向国家上报,拟定真实的资金补助方案。这样以来,使农民有了组织统一的思想和行动方向,建设起农村道路来更省心省力。还可以加强对农村农民贷款的宣传力度,在政策上鼓励并支持银行贷款给农民。同时,农村内部也需要加大监察,确保可以定期定量的还款。对于有困难不能及时还款的个人,需给其帮助,保证其信用度,只有大量良好的前期投入,才会有更好地后期回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3.在质量上,各级政府应加大监督和评审力度,严把质量关。村级公路建设是涉及农村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道路的建设既要满足当前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要有长远规划,满足农村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所以在道路修建的过程中必须严把质量关,把质量放在村级公路建设的首要地位。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就是道路的固化质量以及道路的宽度和路面的平整程度。所以,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不仅仅只是政策性的诱导,更重要的是对农村建设质量的把握。基础设施建设是影响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它的质量必须通过政府的有效监管来予以保证。最好是把村级公路的养护纳入到当地公路维护系统之中,这样便于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监管。
4.明确农村道路养护主体,增加护养人员和设备。政府成立农村道路护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决定、协调和解决农村公路保养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领导农村公路保养的各项工作,制定保养管理政策和规范,协调处理保养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总结交流经验,收集、整理和反馈保养信息。同时增加适当的保养所需的设备。
5.建立农村道路养护制度。农村道路养护质量管理工作应达到:路基边坡稳定,路肩整洁,排水畅通;路面整洁,横坡适度,行车舒适;构造物,桥涵等结构完好,大、中修工程完成较好;沿线设施完善,无侵占,破坏道路现象。在道路养护过程中,县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主要工作有:组织编制农村公路养护建议性计划;监督乡村人民政府的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检查养护质量;负责协调解决农村公路养护用地、取料等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