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面部神经炎的治疗方案

面部神经炎的治疗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面部神经炎的治疗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面部神经炎的治疗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面神经炎 心理 康复 护理

面神经炎又称Bell氏麻痹,是指茎乳管内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不能皱额,额裂消失,眼裂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口角歪斜,病侧鼻唇沟变浅等[1]。任何季节、年龄均可发病,以初春或夏季、青壮年为多见,本病起病突然,患者晨起后患侧眼裂增宽,不能闭合,口角歪向健侧。大多数患者感到焦虑、恐惧,因此产生焦虑心理,我科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急性面神经炎患者76例,经过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6例患者均因起病急,周围神经瘫痪,排除其他疾病而确诊。男42例,女34例,年龄20~60岁,平均40岁。

1.2 治疗方法与结果 治疗方法:①早期治疗:应用强的松、地塞米松等,减轻面神经水肿及炎症反应;使用B族维生素或脑水解蛋白等营养神经,改善血循环。②急性期过后:配合针灸、理疗及功能锻炼,增强神经肌肉的兴奋[2]。结果痊愈70例,好转6例。

2 护理

2.1 急性期护理

2.1.1 心理护理 由于面神经炎的患者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吃饭、讲话、工作、社交等都受到影响。多数患者产生紧张、情绪低落、自卑、担忧、焦虑心理[3]。因而护理人员应认真做好健康教育, 耐心细致向患者解释该病的有关知识,使患者初步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治疗方案、预后及注意事项等,消除内心的紧张和忧郁,使患者清楚认识自己的病情。最终达到消除疑虑和恐惧心理,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从而加速疾病的康复。

2.1.2 眼部护理 由于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瞬目动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长期外露,易发生角膜炎,因此眼睛的保护非常重要。尽量避免过度用眼力,少看电视、书报及操作电脑。外出时戴墨镜,避免粉尘入眼。不能用脏手帕擦泪,擦拭时,尽量闭眼由上眼睑内侧向外下侧轻轻擦。临睡前使用金霉素眼膏或有润眼、消炎作用的眼药水,并用纱布盖眼或戴眼罩。

2.1.3 面部护理 发病2周内注意休息,注意面部保暖,忌用冷水洗脸,选用温水洗脸。避免感冒和面部直接吹冷风。尽量减少外出,如需外出时戴帽子和口罩,避免到人多、空气污浊的场所。勿靠近窗边、空调、风扇处,以免受风寒刺激加重病情。 转贴于

2.1.4 口腔护理 面神经炎患者因口角歪斜,咀嚼功能减退,常会出现进食后食物残渣遗留在患侧颊齿间或有流涎情况,有的患者甚至出现咀嚼时损伤口腔黏膜的现象。要指导患者注意口腔卫生,进食后要漱口,口腔黏膜损伤者局部涂擦碘甘油,防止其他口腔疾患的发生。

2.1.5 饮食护理  面神经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味觉功能减退, 面神经麻痹导致咀嚼不便,和使用类固醇激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食欲,应鼓励患者食用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的软食或半流饮食,进食时多将食物放在健侧细嚼慢咽,少量多餐,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辛辣、硬、粗糙、刺激性食物。

2.2 恢复期护理

2.2.1 物理疗法 指导患者如何热敷和按摩患侧面肌。用温湿毛巾热敷面部,每日2~3次,每次15~20min,并于早晚自行按摩面部, 按摩力度要适宜,部位要准确,轮刮眼睑,指擦鼻翼。按摩前要清洁双手。

2.2.2 功能锻炼 当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后,鼓励患者练习瘫侧的面肌随意运动。嘱患者对镜练习皱眉、皱鼻、露齿、闭眼、拉口角、鼓腮等表情肌锻炼。指导患者练习咀嚼肌运动,嘱患者连续不间断地咀嚼口香糖,并注意观察、督促患者咀嚼,以达到训练咀嚼肌的目的。

3 体会

通过对76例急性面神经炎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使其建立治疗的信心,治疗过程中配合按摩、热敷,大大缩短了疗程,提高了面瘫的治愈率,减少了后遗症。

参 考 文 献

[1] 林菊英,金乔.中华护理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1002.

面部神经炎的治疗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泼尼松;阿昔洛韦;面神经炎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24-02

面神经炎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也被叫做特发性面神经瘫痪或贝尔面瘫。本病的发生无性别、年龄或季节趋向。以往临床多认为本病病因不明或由于茎乳孔内面神经发生非特异性炎症而引发,故常以激素冲击疗法应对[1]。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将本病的发生诱因病理学本质归于单纯疱疹病毒(HSV)的激活感染。我院基于该观点进行了面神经炎的专项研究,采用激素冲击疗法联合无环鸟嘌呤核苷对面神经炎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成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病例均为我院2011年4月――2012年9月确诊并收治的面神经炎患者,合计66人。其中男31人、女35人。年龄3-72岁,平均39.2±10.7岁,发病时间在1-12d之间、平均4.1±0.4d。上述患者编入临床组。另选2009年1月――2011年3月的66个典型面神经炎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编入参照组。所有患者纳入研究前均未进行激素或抗病毒治疗,排除消化性溃疡、2型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或精神类疾病等病变。两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患侧面神经功能无显著差异,故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临床组本组患者应用无环鸟嘌呤核苷制剂代表药物阿昔洛韦进行治疗,进行静脉滴注阿昔洛韦注射液,每日注射2次,每次0.5g,注射7d。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每次10mg,每日静脉注射1次,注射3d。3d后进行醋酸泼尼松片口服治疗,每日服药1次,每次20mg,口服治疗10d。在主体治疗基础上应用活血化瘀的中成药,给予其抗炎眼药膏进行角膜保护,给予其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未进行针灸推拿治疗。

1.2.2参照组本组不使用无环鸟嘌呤核苷,其余同临床组。两组泼尼松口服完成后减量为隔日1次,剂量不变,再服用10d后停激素。于治疗前及接受治疗后的第1周末,第2和第4周末,分别测量患者FNFI,评价面神经功能。

1.3疗效判定疗效评价以测定FNFI比值为依据。患者先进行正中咬合,表情保持静态,连结外眦至同侧口角两点,测算出该线段距离,正常侧为D1,病变侧为d1。而后患者尽全力大笑,测量相应的D2及d2。测算公式为“FNFI=(d1-d2)/(D1-D2)”。该FNFI值即面神经功能指数,大于0.9判定基本恢复面神经功能。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实施x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数据对比实施t检验,以P

两组在治疗前的FNFI平均值相比而言,无显著差异(P>0.01),治疗1周后FNFI改善均不显著、组间改善差异亦不显著(P均>0.05)。治疗2周后,临床组其FNFI≥0.9例数及比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1。不良反应方面,临床组2人发生一过性血糖升高,经对症处理后缓解;参照组2人出现明显的烦躁及失眠,疗程结束后即症状消失。

3讨论

在临床上,面神经炎所诱发的周围性面瘫可严重影响患者的面部功能、心理状态及外表形象。有观点称,绝大多数面神经炎患者可在3个月之内实现完全自行性恢复[2]。然而,临床资料指出,若此病患者不接受正规治疗,18%的患者其面神经功能无法恢复正常[3]。由此可知,面神经炎患者必须接受及时有效且安全性强的正规临床干预手段,这样不但可彻底恢复病情,还可使疾病恢复的时长显著缩短。

国外学者近年来相关研究中成功地在面神经炎患者面神经细胞内膜液中检测出HSV,故开始尝试以无环鸟嘌呤核苷联用激素冲击改善面神经麻痹,结果行之有效,且安全性极佳。一直以来,糖皮质激素始终作为面神经炎的主要临床干预用药,抑制非特异性炎症。阿昔洛韦作为鸟嘌呤衍生物,进入体内后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后,生成可对疱疹病毒DNA聚合酶进行选择性抑制的抗病毒产物,从而遏制病毒DNA的合成,最终阻断病毒的复制。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联合泼尼松对面瘫恢复疗效确切,无明显毒副作用,部分病例可明显缩短疗程。参考文献

[1]李绍发.恩再适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面神经炎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11(04):83-84.

面部神经炎的治疗方案范文第3篇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是因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在中医学文献中称作“口眼斜”,也称“口僻”。手足三阳经均上行头面,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脉受阻,可导致面瘫的发生。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面神经血管痉挛、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等引起神经损伤而致病,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易留下严重后遗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多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发僵、麻木,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腮、噤鼻子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眼睛闭合不全、流泪、额纹消失、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少数病人初起时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者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可于数小时或数天内达到高峰[1,2]。目前治疗以药物、理疗、康复训练、针灸等为主。如何优化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面神经功能、降低残损程度尤为重要。我院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获得很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54例,均系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门诊和住院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两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组。其中西药组27例,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龄17~51岁,病程1~21天;中西医组27例,男性14例,女性13例,年龄20~52岁,病程1~21天。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①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部分患者可有耳周及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50岁最为多见,男性多于女性。②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有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③无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症状,除外能引起面神经麻痹的其他疾病,如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根炎、大脑半球肿瘤、脑血管意外,脑桥、小脑角、颅底病变,如听神经病变等。④实验室检查一般正常。

1.3 入选标准:① 符合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② 单侧首次发病;③就诊前没有经过其他强刺激治疗;④无面肌痉挛。

1.4 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 参照house-brackma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3]。

1.5治疗方法

1.5.1西药组:选用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抗病毒等药物,包括甲钴胺、维生素b1、维生素b12、强的松、阿昔洛韦、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等。配合超短波、半导体激光照射、面部肌肉功能训练等,两周后针灸神经取穴。

1.5.2中西医组:应用香丹注射液2ml、地塞米松注射液0.5ml行患侧耳茎乳孔处及患侧口角旁局部封闭,每周1至2次。注射封闭时一定要回吸切勿入血。注射后并进行局部穴位按摩。其他治疗同西药组。

1.5.3两组治疗满4周后进行疗效评价。

1.6疗效观察 采用面神经功能观察指标和计分标准,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评分。以健侧为对照,观察项目共十项:静止面容、蹙额、轻闭眼、用力闭眼、单闭眼、动鼻翼、鼓腮、示齿、吹口哨、口呈一字型。按轻度麻痹、中度麻痹、高度麻痹分别计4、2、0分。病情评价依照面神经功能评价方法累计积分,病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轻度:所列项目累计积分>20分;中度:所列项目累计积分≥12分,且≤20分;重度:所列项目累计积分≤10分。

1.7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检查无任何异常表现。所列项目累计积分≥36分。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面部外观基本对称,但做表情时面部仍稍有歪斜,阴天时面部稍有凉麻等不适感。所列项目累计积分≥22分,且≤34分。好转:症状和体征有改善,面部不对称,外观轻度改善。所列项目累计积分≤20分。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所列项目累计积分≤12分。

1.8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组完全随机化设计资料均数的t检验,应用spssl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无不适或药物过敏现象。经4周治疗后,西药组27例患者中治愈10例,显效8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74.1%;中西医组27例患者中治愈15例,显效4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85.2%。经χ2检验显示,中西医组治愈率高于西药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观察指标和计分标准评分值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西药组和中西医组治疗方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均有效,见表1。并对两组疗效分值(疗效分值为每一个病例治疗前后的面神经功能评分之差值)进行统计学分析,中西医组疗效分值(10.81±3.63)高于西药组疗效分值(6.12±3.1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中西医综合治疗疗效更显著。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面神经麻痹多由劳累汗出,或卧睡当风,经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引起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4,5]。中医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说,如果人体强壮,各脏腑器官功能正常,外邪就不能侵犯,但当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抗御外邪的能力下降时,风寒之邪就可能乘虚侵犯面部的阳明、少阳经脉,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肌肉失养而发病。而西医认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因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本病是一种常见病,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多种激发因素如受凉、身体过度疲劳、睡眠长期不足、精

转贴于

神紧张及生活不规律、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引起局部的神经失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的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有轴突变性。面神经受损程度,取决于茎乳孔内急性炎症水肿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水肿时间愈长,程度愈重,面神经受压时间愈长,愈易变性而难以恢复,如果早期针灸治疗,刺激适度,可以给面神经一个良性刺激,使受压面神经产生兴奋,增强肌纤维收缩,加速面神经炎症局部淋巴和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的营养状况,以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缩短面神经受压时间,增加面神经恢复的机率[6]。面神经的病理改变直接导致所支配效应器的运动功能的损坏,而肌肉康复训练能促进其反射弧的重建,维持和恢复效应器的形态和功能,防止、延缓和减轻失神经肌肉的萎缩,等待神经再支配,随着肌肉运动的改善,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灵活性和反应性得到改善,提高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运动能促使患侧面神经兴奋,而面神经兴奋,又势必增强肌纤维收缩,形成良性循环,加速面神经炎症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营养状况,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

中医各种疗法的原则均在于祛风通络,活血补气养筋。针刺穴位多以手足太阳、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其他经络的局部穴位,针刺诸穴位以祛除阳明太阳筋络之风邪,同时疏通诸筋络,共达驱邪通络活血补气之功,其病痊愈。

香丹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毫升含丹参、降香各1 g)又称复方丹参注射液,是由丹参、降香两味中药提取精制而成, 其主要成分之一为3, 4-二羟基苯甲醇类化合物。丹参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凉血宁心、祛瘀生新等功效,其有效成分主要为脂溶性丹参酮类和水溶性酚酸类物质等。降香具有行气止痛,祛瘀止血的功效,临床常与丹参合用。香丹注射液具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液量、保护心肌缺血缺氧、清除自由基、保护肝损害、镇静、改善血液流变学等作用,主要用于心绞痛,也可用于心肌梗塞[7]。香丹注射液为丹参、降香经提取制成的灭菌水溶液, 取其注射于局部能起到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椎动脉血液微循环、改善局部供血等药理作用,对改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有很好的疗效。本组研究结果提示,香丹注射液直接注射于相关穴位和病变部位,用药量少,作用直接,起效迅捷,病人更易接受。

面部神经炎的治疗方案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对58例风寒型面瘫患者在急性期,运用针刺治疗的过程与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急性期内针刺组针刺组在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急性期面瘫;针刺疗法;运用;问题讨论

2010年以来,我院共接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71例其中对58例患者在急性期进行了针刺治疗,13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结果是:急性期内针刺组针刺组在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现将治疗过程与基本方予以分析与总结,目的是希望与同行商榷。使此种疗法进一步完善与推广运用。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组71例患者均是我院中医科门诊确诊为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58例:男46例,女12例;年龄7~65岁,平均38.4岁;病程平均3.4天;对照组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6~63岁。病程平均7.6天。为便于比较,少数双侧面瘫病例和复发病例没有纳入观察范围。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针刺组。(1)取穴:攒竹、阳白、迎香、地仓、颊车、翳风、风池、合谷为第一组穴;丝竹空、瞳子、下关、水沟、四白、牵正、承浆、足三里为第二组穴。以上面部穴位均取患侧,肢体穴位可双侧交替取,每天使用一组穴位,两组穴位交替用。 (2)操作:面部穴使用0.25mm×40mm无菌毫针,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留针期间不行针。肢体穴可使用0.40mm×50mm无菌毫针,针用补法。每日1次,病情稳定或略见好转后改用电针治疗。10天为1个疗程。

对照组。急性期后开始,常规治疗针刺组组。并连接G6805-2A型电针治疗仪,予以频率为15~20次/min的直流电疏密波治疗,10天为1个疗程。两组病例每个治疗疗程结束后的间歇休息期均为5天,病程满35天进行评价。

二、疗效观察

1. 疗效标准 (1)参照第5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究研讨会推荐的House Brackmann (H-B) 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确定。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单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时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无效:面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2)面神经功能观察指标和计分标准: ①观察指标:额纹深浅、眼裂大小、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鼓腮漏气、食留残渣、味觉障碍、听觉过敏、流泪、眼轮匝肌反射等10项指标:②计分标准:以上各项指标正常为0分;轻度异常(轻微不对称)为1分;中度异常(明显不对称)为2分;重度异常(患侧完全丧失功能)为3分。总分满分30分。

2.治疗结果。针刺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效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痊愈病例在各病程阶段的分布状况明显不同,其差异有非常的显著性,针刺组取效快、疗程短,病程显著缩短。经统计分析表明:针刺组急性期面神经炎性水肿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水肿期限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针刺观察组炎性水肿期明显缩短。

三、需要讨论的问题

周围性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无明显原因所致病者,西医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认为多由脉络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弛缓不收而发病。由于风邪大多兼夹不同的外邪一齐致病,便可形成不同证型的面瘫,如:风寒袭络型、风热客络型、风痰阻络型等;风邪侵袭不同禀赋的素体,又可分型为:肝气郁结、气血两亏、肝阳上亢等证型。不同的证型,针刺取穴不同,疗效与疗程也不尽相同。为便于观察比较,我们的资料筛选了仅属于风寒型的面瘫。

对周围性面瘫的针刺治疗时机问题,现在存在着不同看法。分歧的焦点是面瘫急性期是否能够在患侧面部进行针刺治疗。

笔者在临床治疗中体会到面瘫急性期不但可以在患侧面部进行针刺治疗,而且施针越早疗效越好,痊愈的疗程也越短。周围性面瘫病情的轻重和预后,取决于面神经受损的程度。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是因机体正气虚弱,头面部受到风寒侵袭,寒凝血瘀,导致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受压、缺血、缺氧,从而变性水肿、甚至脱髓鞘改变。寒凝血瘀的时间越长,程度越重,面神经受压时间越长,面神经越易变性而难以恢复。在急性期针刺头面部腧穴,能加速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减轻瘀血,从而减轻面神经受压,抑制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病变的 发展 ;针刺改善头面部血液循环,也加强了面神经的血、氧供应,可促进神经元细胞体蛋白质合成,促进髓鞘再生。由于有这两个重要因素积极而及时的作用,达到了急性期则控制病情,缩短疗程,预后更好的目的。

周围性面瘫通常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1~3天内达高峰。即该病发生后,其临床表现如额纹变浅、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等症状、体征呈进行性加重,临床观察发现其病情在1周内通常是不稳定的,这是该病的 自然 发展趋势,普遍认为这一时期是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有医者认为急性期行针刺治疗可加重面瘫病情。这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误把该病的自然病情发展当成了急性期行针刺治疗的不良反应。

我们在实验中使用的针法是毫针轻刺法。因为面瘫急性期,面部及耳后茎乳孔处血液循环障碍严重,如果使用反复提插捻转的强刺激法,定会导致损伤性瘀血水肿,反而加重病情。当运用毫针轻刺法控制了病情的进展,疾病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时,再使用电针法治疗,这种分阶段运用不同针刺手法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面部神经炎的治疗方案范文第5篇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

[摘 要]  观察"经筋刺法"治疗50例周围性面 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并与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经筋组愈显率为92%,对 照组 则为60%,"经筋刺法"疗效明显(P

[主题词] 面神经麻痹/针灸疗法;刺法;经筋刺法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50 Cases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Treated with "Jingjin" Needling Method Wang Shu,Wang Min,Zhang Ji e,et al(no.1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Colle ge of TCM,Tianjin 300193) [Abstract] Purpose To observe clini 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Jingjin" need ling method on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 sis. Methods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Jingjin" needling method in 5 0 cases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traditional ac upuncture method in 30 cases.Res ults The good rate of the "Jing jin" needling method was 92% and the con t rol group was 60% with significant diffe rence(P

笔者于1997年11月~1998年11月采用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 属医院石学敏 教授所创立的"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并设对照组30例进行疗效观 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80例患者均来自本院针灸门诊,根据《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1]中 " 面神经炎"诊断标准被确诊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分为经筋组50例、对照组30例。以上 病例 于治疗前应用丹表DANTEC公司生产的CANTATATM型双导四轨迹肌电诱 发仪进行面神经病损程度检测,参照《临床诱发电位学》[2]中"潘氏"方法分为 轻、中、重三级。

经筋组50例中,男27例,女23例;病程在15天以内者33例, 16~30天者10例 ,31~90天者4例,90天以上者3例;年龄在29岁以下者12例,30~60岁者 28例,60岁以上者 10例;面神经病损程度属轻度者25例,中度者20例,重度者5例。

对照组30例中,男14例, 女16例;病程在15天以内者18例,16~30天者7例,31~90天者3例,90 天以上者2例;年龄 在29岁以下者8例,30~60岁者17例,60岁以上者5例;面神经病损程度属轻度 者16例,中度 者11例,重度者3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及面神经病损程度 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经筋组参照"经筋刺法",对照组参照《针灸治疗学》。两组患者均每日针刺1次,治 疗达30天时进行疗效评定。

2.1 经筋组

主穴为阳白四透、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颧、太阳透地仓。闭目露睛 加四白两透及睛明;口歪甚者加下关;面瘫初起加风池、翳风及健侧合谷。

阳白四透采用一穴四针,针尖与表皮成15度角,分别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地 仓 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指两穴之间按照阳明经筋循行,采取多针浅刺,每隔0.5寸1针 ; 四白两透采用一穴两针,针尖与表皮成15度角,分别针向目内眦、目外眦。除睛明、下关 用捻转补法外,余穴均用捻转泻法。各穴均留针20分钟。

2.2 对照组

主穴为地仓、颊车、阳白、四白、合谷,不能抬眉加攒竹;鼻唇沟平坦加迎香;乳突部痛加 翳风;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舌麻、味觉消失加廉泉。

面部诸穴采用斜刺或透穴,初期用捻转泻法,后期用捻转补法。各穴均留针20分钟。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参照第五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ouse Brackmann(H-B) 面 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3]确定。痊愈:面部所有区域正常。显效:仔细观察 可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 等,眼轻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轻度不对称。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但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 ,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 运 动微弱,眼用力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无效:面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 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

3.2 治疗结果

(1)*"经筋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表1)

经Ridit分析,经筋组的痊愈率、愈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经筋组与对照组病程与疗效的关系比较

经筋组50例患者中,15天以内病程者33例,痊愈25例,显效7例,有效 1例;16~ 30天病程者10例,痊愈10例,31~90天病程者4例,显效3例,有效1例;90 天以上病程者3例 ,显效1例,有效2例。对照组30例患者中,15天以内病程者18例,痊愈12例,显 效3例,有 效3例;16~30天病程者7例,显效2例,有效5例;31~90天病程者3例,显效 1例,有效2例;90天以上病程者2例,有效1例,无效1例。

经Ridit分析,经筋组对于病程在15天以内及16~30天者疗效均优于31~ 90天及90天以 上者(P

(3)*"经筋组与对照组面神经病损程度与疗效的关系比较

经筋组50例中,面神经病损轻度者25例,痊愈22例,显效3例;中度者2 0例,痊 愈13例,显效6例,有效1例;重度者5例,显效2例,有效3例。对照组30例中,面 神经病损 轻度者16例,痊愈10例,显效4例,有效2例;中度者11例,痊愈2例,显效2例, 有效7例;重度者3例,有效2例,无效1例。

经Ridit分析,经筋组对于面神经病损程度属轻、中度者疗效均优于重度者(P

4 讨论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称贝尔氏(Bell)麻痹,属于祖国医学之"口僻""口眼 斜"等范畴。本病为临床常见疾病,如治疗不当可留下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针刺治疗本病简便易行、疗效肯定、费用低廉,各种治疗方案不断推出,常规取穴多以阳明 、少阳二经为主,但依据祖国医学经筋理论指导治疗的报道则较少。

本实验中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通过经筋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对比,表明"经筋刺法"疗效较 优,提示该针法能够较好地促进病损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患者发病后如及时采用本针法进行 治疗,可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经筋刺法"是石学敏教授根据《灵枢・经筋》有关理论,结合长期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 知识而创立的。该针法认为周围面神经麻痹属经筋病候,面部是手足三阳经筋特别是阳明经 筋散布结聚之处,经筋循行表浅,易感外邪,本病是因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邪乘虚 而入,经气失于正常布散,气血痹阻,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本法的针刺选穴主要 为手足三阳经筋循行于面部的要穴,如阳白、颧、地仓、颊车等,刺灸方法主 要采取多针排刺及一穴多针等透刺,针刺范围与三阳经筋在面部的分布区基本一致。

面神经主干从面神经管穿出茎乳孔后,分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共同组成 面神经颅外段,主司同侧面部表情肌。"经筋刺法"所选择的阳白(颞支)、颧 (颧支)、地 仓(颊支、下颌缘支)、颊车(下颌缘支)、太阳(颞支)、四白(颧支)、下关(颞支、 颧支)等均 位于面神经颅外段各分支的重要解剖位置上。由此提示本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取得满 意疗效的作用机理是:通过针刺患侧面部手足三阳经筋分布区,可以广泛刺激面神经颅外段 分布区,改善神经营养,促进神经组织代谢,提高神经兴奋性,增强肌纤维收缩,从而有利 于病损面神经功能的迅速恢复。

5 参考文献

1 陈贵廷,杨思澍.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 91:795

2 潘映辐.临床诱发电位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79Z K)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医疗美容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烧伤创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