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参加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参加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参加乡村振兴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参加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参加乡村振兴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今日很多高校后组织学生观看“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报告会,希望通过这个报告会,鼓励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基层服务当中,为乡村发展做贡献。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向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学习心得体会最新,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0向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学习心得体会一暑假期间,我参加了大学生基层实践活动。我们去的崔家乡并不算是经济落后的乡镇,对于我来说,自身本是农家孩子,崔家乡的食宿环境已经相当好,并说不上是吃苦。这也就告诉我,此次的下乡挂职锻炼,最主要目的并不在于体验农家生活,发扬吃苦耐劳精神。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以下三点:

第一、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阅历,收获友谊,感受有别于校园的社会多元化生活。

此次崔家乡是我们走出校门,了解国情、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对于我来说,接触到的人、做过的事、看到的领导作风,感受到的社会交往复杂多变与校园里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我们必须调整好心态,适应基层环境,感受不一样的生活状态。通过这样的实践锻炼,我们能够提前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将来步入社会、服务社会打基础、累经验。

第二、学习、熟悉政府机构工作流程,结合专业技能尽己所能、不计报酬、深入基层、服务群众。

在办公室工作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自己所学书本知识与实际运用相联系的困难,同时也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缺乏广度和深度。在刘姐的指导下,一些方面工作能力得到相对提高。在下乡与老百姓沟通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缺乏经验,认识问题不够全面。但是,在科技文化理论知识方面,就需要我们大学生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己专业所学,从农业和农民的实际出发,着重传播先进文化,宣传“115520循环经济”模式,从促进国家政策落到实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在唐委员带领下,进入企业,感受工厂在支持“115510工程”下进行循环经济生产的流程和方式,也走入农户,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宣传“115510工程”循环经济工作,将国家鼓励农业循环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宣传到位。

第三,培养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毕业后更好地投身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要想了解国情,必须下基层。通过此次实践,我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有了更充分的认识,亲身感受到了现实国情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农村巨变。同时,认识到一位有积极性、责任感、创造性的领导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起的顶梁柱作用。也就是说,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最根本之计仍在于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和鼓励有文化、有能力的当代大学生深入基层。

在崔家乡的这段日子,我更加端正了自己的人生观,明白了自己所要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在日后,我会更加珍惜学习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020向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学习心得体会二__年春,我怀揣着梦想和希望,打点好行装,作为新一届选调生来到;转眼间,作为选调生来到这里已经将近一年的时间了,在这一年里面我收获了很多:

还记得第一次驱车百里沿着黄河大堤来到木李的时候,我的心情多少有些纠结,这儿的偏远和闭塞超出我的预料,远离了城市的浮华和喧嚣,没有了车水马龙和灯红酒绿,只有一条望不到头的马路,烟尘漫漫,崎岖不平,静静地伸向远处,我告诉自己,这里就是我要扎根的地方。单位的领导在介绍过基本情况后,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基层的条件差,生活苦,任务重,正缺乏你们这样高学历、有朝气、能吃苦的年轻人,希望你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为这里的群众做一点事情。”领导的话,是希望,是鼓励,更是鞭策和要求。听完这些话,我释然了,当时我暗下决心,我要把自己的青春和学识全部献给这片土地。

想当初刚考取选调生的时候,曾听很多人都说选调生就是下基层镀金,很少有能吃得了苦扎根基层的。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从来到这里的第一天起,我就要用自己的行动驳斥这些错误的观点。在木李的这一年里,我吃过苦,流过汗,下过村,入过户,排解过纠纷,参加过换届,几乎跑遍这里的每一片土地。我很自豪,也很庆幸,这一年来我的收获是坐在城里的办公室里看材料听汇报永远得不到的,它将为我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层确实很清苦,也没有多少文化娱乐活动,有时工作忙几个月都不能回家。白天顶着烈日下村入户,躲在闷热的宿舍里写材料,晚上下班后人去楼空,我还要一个人忍受孤独与寂寞,只能与蚊虫为伴。可是生活的清贫和环境的艰苦却并没有让我感觉失落,“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我不怕吃苦。我依然每天阳光满面的迎接黎明,精神抖擞的投入工作,因为我觉得基层的工作很重要,欲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基层之于国家就是地基之于大厦。而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这里的土地,这里的村庄,都是锻炼自身的熔炉和施展抱负的舞台。

我从不去羡慕留在城里的朋友们,他们有他们的欢乐,我有我的欢乐,下村时和能村民们一起聊一聊收成,能以一己之力为来访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看着他们露出笑容,我的心就会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如今的我已经变得成熟,变得稳重,我在这里的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我有信心在基层的舞台上做出成绩,展现选调生的风采。

我是千千万万深入基层第一线的选调生队伍中的一员,我的工作和生活就是他们扎根基层的缩影。谁说我们是来基层镀金的过客?谁说我们是百无一用的书生?正是我们这些看上去稚嫩的年轻人,怀着梦想,扎根基层,播撒智慧,收获富足,把青春献给基层广大的土地。

人们都说选调生头上有一个光环,流光溢彩,将来一定官运亨通,而我说选调生的光环,并不代表我们与众不同,它是一代又一代选调生扎根基层、为人民服务的赤胆忠心所化,它让我们牢记自己的使命——用知识改变贫困,用青春建设基层。你们看一看,如今的我早已没有了刚开始时的飘飘然,经过一年的锻炼,我和那些奋斗在第一线的选调生同志们一样,完完全全融入了基层,一样的笑容质朴,一样的风尘满面,一样的精神抖擞,一样的斗志高昂。我们的成长过程,就是凤凰涅盘的过程,需要浴火重生的决心,就是大浪淘沙的过程,需要接受洗礼的勇气,而在褪去稚气,褪去娇气之后,我们将重现金色。

山东籍贵州选调生__的事迹让我们无比自豪和骄傲,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更是千千万万扎根基层的选调生的杰出代表。这位在海边长大的姑娘,远赴贵州山区,用青春和生命为选调生的旗帜上增添了一抹金色,这不正是当代选调生良好精神风貌和崇高思想境界的写照么?

基层是个大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站在舞台中央的我们,站在时代前列的我们,在此用自己的行动庄严宣誓:当代中国青年是充满希望的一代,是值得信赖的一代,我们要以王媛媛为榜样,到工农群众中去,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去,牢记使命,勇于奉献,把青春献给基层,把知识献给基层,为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大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0向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学习心得体会三__年10月8日,我拿着兴宁市组织部的介绍信来到新陂镇政府,第四批党政班的龙华师兄接待了我并带我到组织部及书记办公室报到,书记将我安排在党政办进行一个月的调研实习。要熟悉乡镇工作,一个月的时间是短暂的,而对于一个仍在校的大三学生来说,初次体验乡镇工作,有很多的不适应或许会让人觉得一个月又是漫长的。蓦然回首,才发现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一个月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早已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在基层我体验到了很多在学校未曾学过的东西,真实地感受到了基层工作的辛酸苦辣,在实践中更进一步地认识了乡镇,熟悉了乡镇。

实习期间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办公室帮忙做材料,打印复印,会议室的准备,随同办公室的领导参与接待工作等,除此之外,我还积极地跟随驻村领导下乡,学习驻村领导是如何与工作在群众第一线的村干部们沟通交流的;充分地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下乡去拍摄,为新陂镇的“五联创”工作收集素材,并用图像处理工具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在这段时间里,感觉自己增长了不少见识,感触颇多。总的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事无大小,有付出才有收获

记得刚来到乡镇,师兄就对我说:“年轻人就不要怕做事,更不要怕做小事,哪怕是端茶倒水扫地,只要认真做了都能学到东西,一个人如果连小事都做不好,将来怎么去担当重任。事不要去分大小,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我谨记师兄的教导,每天从办公室打扫开始,打印、复印、传真、接待、写材料等,每一件事我都认认真真地去做好,虽然很琐碎很繁忙,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的工作赢得了领导及同事们的信任和肯定。

二、平衡心态,宝剑锋从磨砺出

刚接触乡镇生活,或许还有许多的不适应,很多事情都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比如说乡镇工作的艰辛琐碎、待遇的差强人意等。但是,只要我们平衡心态,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个人得失,基层的磨砺将会成为我们成长过程中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要时刻以梅州人顽强不屈的精神鞭策自己,“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只要摆正心态,始终保持理性的思考,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学会在忍耐中坚持,才能在磨砺中炼就宝剑的锋利。

三、敢于实践,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新陂镇实习期间,我一直记着老师曾跟我们强调公文写作的重要性,也见识到了师兄技高一筹的写作能力,刚开始我只是坐在旁边看着师兄写新闻稿,归纳整理全镇的月总结。记得有一次,组织委员问我函的格式怎样,突然之间我不敢确定,只能上网去查查再告诉他。通过这件事之后,我深知自己的公文写作能力还有待提高,只坐在师兄旁边看是不行的,要敢于去实践。于是我尽量争取机会,从“看”到“协助”再到“独立完成”,一步一步地去实践。

四、坚定信念,实干方能兴梅州

梅州市委组织部创办党政班,目的是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党政战略后备干部,因此我们要关注的就不仅仅是自己的成长,而更应该站在发展梅州的高度去审视,坚定扎根梅州的信念,才能真正地造福梅州,振兴梅州。曾听过这么一句话:“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就什么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能适应。”梅州目前的环境虽然是艰苦的,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记住实干方能兴梅州,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选调生!

2020向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学习心得体会四一是协调关系,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大学校园环境而言,外面的世界确实很精彩,可也很复杂。一个长期在象牙塔中生活的大学生,刚步入社会,从学历上来讲是本科生,而从社会经验来讲只是一个小学生。当初自己就有很多想法比较单纯和简单。步入社会,进入乡镇机关当一名基层干部,面对的人员比较复杂,可谓鱼龙混杂。在这样的环境中,你要生存下去,就必须适应这个环境,必须要有同方面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协调好各方关系,积极为自己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这时,作为新同志必须谦虚谨慎,尊重同志,当好小学生。

二是独当一面,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我当时到乡政府工作时,是这个乡有史以来第一个正规的大学本科干部。作为一个大学生,组织上高看一眼,领导高看一眼、同事高看一眼,村干部们高看一眼,工作的期望很高。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承担一些重要的工作。而且工作岗位的变动也会很频繁,从我自己的工作经历看,基本上是一年换一个工作岗位,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在工作时,不可能老是有领导带着你,老同志帮着你,一段时间后,你必须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开展工作。所以,独当一面开展工作的能力必须尽快提高。

三是能说会写,处理日常公务的能力。作为基层干部,这是最基本也是最要紧的,你联系一个村,一个企业,有时下乡入企业就你一个人,主持个会议、讲个话是常事,这时你必须会讲。但在基层“讲”有个效果的问题,基层干部群众感兴趣的是大实话,纯理论的大套套没人听,但你在讲基层干部群众爱听的大实话时,还要把农村政策讲进去,这就要有水平。还有一个就是写的能力,我感觉现在作为基层干部最欠缺就是这方面的能力。农村基层干部一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强,但叫他把处理的事情写下来,并且进行总结提炼,这就为难了。现在“写”这块的工作,领导重视,上级重视,机关里也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很重要。文字组织能力好的年轻干部,在基层干部中比较容易突现出来。

四是把握心态,调整心理的能力。在基层工作中,碰到这样哪样的困难和委屈是经常的,这些对你的工作精神状态肯定有影响,但不可能经常有领导和同志来关心你,同你谈谈心,帮你调整心态。这时,就需要自己把握好心态,及时调整好工作状态。

2020向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学习心得体会五社区是政府的最基层单位,贴近群众,直接为百姓服务。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但是大学生到社区开展工作,引起笔者的一些思考。

一、必须认识大学生进社区的深远意义,为开创和谐社区建设的新局面形成丰富人才储备

街道社区作为最基层单位,更是承担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繁重任务。而现有社区工作者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工作方法偏旧的现状,已很难适应飞速发展的社区工作新形势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__区委、区政府从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百名大学生进社区的重要举措,不仅为大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为提供了崭新的舞台,更是顺应了时展的客观要求。一是加强各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各区人才结构的需要。

尤其为了加强基层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基层社区的人才结构,提高基层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社区基层充实素质比较高的人才。二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需要。社区是社会的基层单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区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居民的切身利益,对社区工作者的素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抓好和谐社区的建设,而和谐社区的建设,必须要有素质比较高的人才。党和政府的政策迅速贯彻落实到社区,也需要素质比较高的人才。三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需要。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单位、基层组织就业,符合国家和省市的有关政策。招聘百名大学生进社区,一方面解决基层缺乏人才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四区“__”和长远发展储备人才的需要。人才战略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必须着眼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并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为本区的二次腾飞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必须切实加强培养和管理,为人才尽快成长创造必要条件

我们将按照“严格要求、放手工作、支持关心”的基本要求,全面做好受聘大学生的管理、教育、培养工作,确保受聘大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及时适应工作,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一是学习上加强教育和培训。在政治理论学习上,采取多种形式,抓好集中学习,同时要规定书目抓好他们的自学。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提升政治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自觉学习好、领会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升贯彻落实和实际运用各项方针政策的水平,确保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千家万户;能够自觉地增强宗旨意识,切实做到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愁、急民之所难、办民之所需,树立起新时期社区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能够全面理解、掌握和运用法律法规,不断增强依法办事的水平和能力,更好地推动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努力实现社区工作的提档升级。二是工作上加强使用和管理。

使用是对人才的最好的培养和尊重。在具体工作上,要针对他们的学有所长和气质特点,安排合适的岗位,使他们能够发挥所长,更好地贡献聪明智慧,更好地推进工作;要针对大学生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远大抱负,有针对性地安排承担一些艰巨繁重的工作,给他们压担子、压任务,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迅速成熟、成长起来;要注重帮助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主要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三是在生活上加强关心和爱护。这次招聘大学生,我们实行的是聘用制,首次聘期2年,期满后双方协商可以续聘。表现优秀的,在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给予优先考虑。聘期工资待遇比较高,同时要求各街道办事处将尽最大的努力给予关心关怀,与办事处其他人员一样享受同等福利待遇;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要经常与他们进行谈话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做好思想工作,确保他们心情舒畅地开展各项工作。组织人事部门,通过跟踪服务、管理和考核,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三、必须做好引导工作,教育大学生在创建和谐社会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参加乡村振兴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张赛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开拓者之一。作为一位大实业家,却偏偏“言商仍向孺”,走上了“教育救国”的艰辛道路,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无悔奋斗了一生。张赛办学的主导思想是什么?支律他办学的动力是什么?文章从伦理视角探讨张赛的教育思想,旨在继承先贤的人格风范,发扬其对教育的无私奉献精神。

张窖(1853-1926 )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开拓者,但是,张睿办实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振兴和发展教育事业。与办实业相比,他对教育的认识最为深切,兴趣最为浓厚,经营也最为勤奋。为此,他几乎倾囊而出,为“教育救国”无悔地奋斗了一生。张睿在大力推进近代教育的办学实践中,承继了我国优秀的传统伦理思想,在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原则、办学理念等方面都贯穿和体现着他的伦理精神和伦理气质。研究张睿的教育伦理思想,学习张睿对教育的无私奉献精神,对于推进当前的教育改革,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救国.强国富民的办学宗旨

张容之所以走上“教育救国”的艰辛道路,是因为他对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积贫积弱的原因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张窖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多难之秋。惨败,丧权辱国的《》签订,使中国更加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痛苦深渊;八国联军侵华,引发《》的签订,更令国势危殆。对此,张容痛心地慨叹“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惨莫大于亡国”。他认为,“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普及国民教育则无与”,即欲救国就非办教育不可。

张睿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原因很多,但是最根本、最深沉的原因,是国民的素质不高,愚昧落后,“人心否塞”,“民智未开”,而且“岂唯民智不开而已。上而官智,中而士智,开痞者复有几人”。1904年,日俄战争在我国的东三省爆发,当千万民众在战火中惨遭涂炭时,清政府居然恬不知耻地放弃主权,宣称中立。对此,张容痛心疾首,一针见血地指出:‘旧俄之战,无论孰胜孰负,祸终萃于我国。盖战地在我,本无苟安于中立之理”。“而知此痛以全国人比较分数不过千万中之一二。处堂燕雀,姑以为安,岂非民智不开公理不明之故。.开民智,明公理,舍教育何由”?为了“开民智、明公理”,从1902年创办南通师范学校起,到1926年他去世时,张睿先后亲自创建和参与创建了各类大、中、小学,以及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平民学校、盲聋哑学校等300多所,他把30多年的积蓄200多万银元全部捐献给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张窖办学数量之多,种类之广,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在中国教育史上均属罕见。

张容在病逝前一年(1925年),回顾生平时曾讲道:“张容农家而寒士也,自少不喜见富贵人……而以读书励行取科名守父母之命为职志;年三四十以后,即债中国之不振。四十年后,中东事(指中日)已,益奋而叹国人之无常识也,由教育之不革新,政府谋新矣而不当,欲自为之而无力,反复推究,当自兴实业始,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缘而适违素守,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为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正是基于这种强国富民的爱国宗旨,使得张容改变了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非经济性转向经济性,从一名封建士大夫转向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从作帝师王佐转向致力于中国近代经济和文化,在振兴实业、发展教育的道路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二、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

张容是中国近代最先提出教育必须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家之一。1902年张誊创办了南通师范学校。在《师范章程改订例言》中首次提出了他的人才培养目标:“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1904年,他在为一所幼稚园所写的章程中更加明确地使用了德、智、体三育的概念,他指出:“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而尤在儿童所知,振起其受教育之兴味,使其易晓而直觉。”1914年,他在《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章程》中则进一步把上述思想提升为教育方针。他在章程的第五条中写道,“本所教育方针如下:一、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二、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三、教授河海工程上必需之学理技术,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知识。”

在德、智、体三者中,张窖特别注重道德的主导作用,认为道德是人的灵魂,是立人立学立业的根本。他强调指出:“首重道德,次则学术”,“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1923年,张春致黄任之(炎培)信中对此作了详尽的论述。他说:“中国教育之为道,使人知伦纪与德行艺三者而已。古今法不必尽同,而无不同者道也。”“惟德无行,为人所不齿,即社会所不容,故德行为重,而艺次为之。”

张窖十分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并在学生的智育中贯穿着道德教育。张窖认为,学生不仅要有高尚的人格,而且要有渊博的知识,要有精湛的技艺。他特别强调学生要有“勇猛精进“的意识,并强调要做到力求精进,首先要有远大的志向,“人患无志,患不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耳!”针对一些学生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愿多读书,不愿多实践的毛病,张誊反复强调,“须知无论成何事,必求其博,博则精,精则可择”。他要求学生珍惜青春年华,孜孜向学,“口不辍语,手不辍书,行不辍思,卧不辍虑”,努力发展完善自己,将来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

张睿对于体育也很重视。他要求在各类学校中,体育应与其他学科并重,在他办的学校中都设有运动场。张春还出资先后办起两处大体育场让学生锻炼,每年或隔一年开展一次大型运动会,他亲自到会演说或参加评判,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由于张春热心体育事业,在1921年中、菲、日等国于中国举行运动会时,他被选为运动会的荣誉会长。

张睿所提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具有划时代的历史进步性。他所创办的各类学校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他所大力倡导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不仅为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为提高中国国民素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后来我们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渊源。张春的全面发展办学思想体现了对人的伦理关怀和对人的价值的肯定,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原则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张容教育思想的又一重要特色。他认为让学生参加劳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获得谋生的本领;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的情感和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的作风。他希望学生“凡能做者,须自己做,切勿习懒”。除了要求学生参加上述校内劳动之外,还要求学生到工厂、农场和沿海垦牧区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了解经济的状况和民众的需求,使学生在劳动中养成敬业乐群、吃苦耐劳、力求精进的美德。

张窖还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例如,他在一些学校的学则里规定,学生每学期必须“修学旅行”一次。这里所说的修学旅行,类似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学生的修学旅行可以在三个方面选择:“巡视各地实业状况可供实地见习资料之地;锻炼身体习劳耐苦资以训练之地;名胜古迹藉广知识之地。”他要求学生在修学旅行前,要列出修学旅行的学习考察提纲,回校后要向老师和同学们汇报考察学习的心得体会。

张容坚持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宗旨。例如,他创办纺织学校,就明确提出“纺织教育为目前社会之需要”;创办河海工科专门学校,为“江淮导治造就人才,且为全国水利专门之备”;创办农业学校,研究和推广优良农作物的栽培,以改变中国农业落后状况;创办国文专修科,以“专为养成社会办事书记人才”。

张容提出的上述两大教育原则,是他不断探索教育规律的结果;这两大教育原则,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重视师德修养的办学理念

张容十分重视教师的道德修养。他认为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业务,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要有高尚的道德。张誊的师德观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人生理想

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张春师德观的灵魂与核心。张容的晚年,正是帝国主义列强疯狂地,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危急关头的年代。张窖认为在当时的中国,教师的作用和责任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开民智,洗国耻,强国富民”。1903年,他在师范学校开校演说时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诸君诸君,须是将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之道理,人人胸中各自理会,须是将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之责任,人人肩上各自担起”。张窖殷切地希望他的学生都能承担起开民智,明公理,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

张容十分推崇武训节衣缩食、百折不挠、乞讨办学的精神,称颂武训是教师学习的楷模。他认为武训虽然是个叫花子,“所处极低极苦”,然而“成就极高极卓”,“论其仁,则大仁;论其智,则大智;论其廉,则大廉;论其勇,则大勇;论其信,则大信”。所以,“教育者皆当崇奉者也”!张誊经常教导学生学习、弘扬武训精神,艰苦创业,锐意兴学,为普及教育,强国富民,鞠躬尽瘁。

2."勤勉节俭,任劳耐苦”的美德

张窖十分重视教师“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他认为“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是成功之不二法门”。“俭可以养高尚之节,可以立实业之本,可以广教育之施”。他对师范学生说:“诸生既投身于教育,苟不自俭,何能教人?”他要求师范学生自己打扫宿舍、厕所、教室和校园,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的杂边地种植树木、瓜果、蔬菜,要求学生学习修理门窗桌椅,学会洗衣做饭,烹制各种菜肴。对于毕业后在乡村任教的学生,张容一再谆谆告诫他们要以普及教育、造福社会的事业为重,不要过于计较个人的收人多少和工作条件的好坏。他强调“假使一小学建筑务求美备,形式务求完全,教员务求厚棒,供给务求丰旨”,则学校“今年能创,明年将穷,教育必无普及之一日”。正是凭着这种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张客和他的学生们仅用20多年的时间就在南通创办了300多所各类大中小学校,为普及地方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转贴于 3.“严谨治学,严格管理”的责任意识

张誊认为严谨治学、严格管理是教师必备的优秀品德,也是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他强调“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人知敬学……师道贵严,中外同轨。非是则无所为教,无所为学”。张睿认为严谨学风的养成,首先要有科学的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学生有所遵循,有所依据。他明确指出,所谓师范“范者法也,模也。学为人师而不可不法不模”。“校章者,管理法也。监理能行,诸生能守,是为范之正轨;今日能守,异日能行,是为范之结果”。他在南通师范学校创建之初,就为该校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地实施执行,做到赏罚分明。他认为赏罚可以“整齐一校规则,锐厉一校精神”。张春非常反对一些教师不负责的放任主义态度,严肃地指出:“军队放任,则将不能以令;学校放任,则师不能以教。将不能令则军败,师不能教则学校败。”因此,教师对学生负有教育熏陶之责,教师如果对学生放任迁就,就是失职,其结果只能是误人、误校、误国。张誊还强调,他实行“严格主义”的治校宗旨,绝不是冷酷无情,惩罚学生,而恰恰相反是为了爱护学生,使学生“相劝以勤学,相规以伤行,相爱以合群”,“为诸生养成人格,他日为良教师”。

4.“关爱学生,有教无类”的仁爱精神

张誊认为,教师一定要有爱心,热爱学生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他把有无爱心作为教师是否合格的一项基本条件,可以说“爱生如子”是张窖师德思想的精髓。他的这一思想和情感的产生决非偶然。张容从小就受到儒学“仁者爱人”和墨家“兼爱”思想的熏陶,加之他自己生于贫寒,长于优患,因此他对学生尤其是贫穷学生有一种特殊的爱心。这种爱心也是他兴办教育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19世纪末,当大多数封建士大夫都热衷于争名逐利、追求荣华富贵的时候,张容却毅然辞官还乡,白手起家,创办实业,并不顾一些人的冷嘲热讽,将创办实业的大部分所得投人教育。张容曾多次坦陈自己的心志:“惟见社会不平,必求所以改革,故办种种实业教育为穷人打算,不使有冻馁之忧。”正是本着这种忧国爱民的宗旨,张容在兴办教育的过程别重视发展贫民教育,希望能“广教育于穷乡子弟”。他先后在南通城郊创办了贫民半日学校、市民工商补习学校、艺徒学校、女工传习所、蚕桑染织传习所,并在南通沿海垦牧区兴办了一大批贫民子弟学校,为成千上万的贫苦子弟读书就业创造了条件。为了发展贫民教育,他还热心资助了许多家境贫困的学生进人师范学校学习,并激励他们弘扬爱国爱民的美德,将来“笃志于贫民教育”。

值得强调的是,清末民初重视发展教育者不乏其人,但像张容那样关注慈善教育,特别是残疾人教育的却为数不多。张窖在创办师范学校和中小学校的同时,就已开始注意盲哑等残疾人教育事业,并致函当时的政府,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但是并未得到回应。尽管如此,他并不气馁,仍继续不断呼吁此事。张容认识到要发展中国的盲哑人教育事业,首先必须培养专门的师资力量,否则只会流于空谈。他根据西方人口调查提供的每千人有盲哑人两人的数据,估计4亿中国人口中至少有80万盲哑人,“盲哑累累,教育无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问题,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创办盲哑师范传习所,培养自己的师资力量。1912年,张容开始筹设我国第一所盲哑师范传习所。张容要求学员除具有普通师范生的条件外,还须有“慈爱心”与“忍耐心”,他认为“盲哑学校教师苟无慈爱心与忍耐心,皆不可任”。张警经过4年的苦心经营,校舍竣工,师资具备,遂于1916年11月25日正式成立南通盲哑学校。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自己任教的第一所盲哑合一的特殊教育学校,堪称“开华人自办盲哑教育之先河”。张容亲任校长直到逝世,长达10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