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源共享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然而,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与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合作的一项研究却表明:这种等级制度(主要由薪酬导致)能够推动职业篮球队走向成功。
专业的篮球团队需要高水平的协作才能战胜对手,因为球员们必须互相依赖,才能获得投篮机会并做好防守。而研究人员认为:球员等级制度能够提高协调性并加强团队合作。
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的伦理与决策方面的Adam Galinsky教授等人表示:“我们将程序上的互相依赖看做一个产生等级制度需求的关键因子。因此,我们预测NBA的等级制度与球队的表现成正相关。职业棒球与职业篮球是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和职业篮球相比,职业棒球几乎不需要团队协作,因此,可以被看做是个人运动。而之前的关于棒球联盟的研究也表明:薪酬差异会对现场表现和收益产生负面的影响。”
研究人员分析了1997年一2007年10年的NBA球队数据,通过观察薪酬差异、首发阵容差异以及出场时间差异来评估等级制度。同时,研究人员通过计算球队赢球率分析了球队表现,并通过分析助攻、人员流动、防守篮板以及投篮命中率,评估了球队的协调性和合作能力。
主要研究人员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助理教授Nir Halevy认为:“薪酬差异、首发阵容对球队的协调性和合作能力的增强起到了显著作用,这会提高团队的现场表现。有趣的是,尽管团队中每位球员的上场时间不同、对球队获胜的贡献也不同,但均不会影响团队内部的合作和协助。”
一、计量模型
国内外研究表明技术水平、技术差距、环境管制和能源相对价格等因素会影响到能源强度。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为了考察垂直技术溢出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建立如下计量模型:lnEIit=α0+α1Hit+α2FLit+α3BLit+α4P+α5Git+α6Rit+εit(1)其中,i和t分别表示行业和年份;EI为工业行业能源强度;H为FDI的水平关联效应;FL为外资前向关联效应;BL为外资后向关联效应;P为能源相对价格;G为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R为江西省的人均GDP;α0为截距项;ε为误差项。
二、数据与变量
(一)数据说明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的样本是江西省2011年和2012年23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这23个行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业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品废料、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数据均来自《江西工业统计年鉴》和《江西统计年鉴》。计算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前向和后向关联效应用到的“直接消耗系数”来自江西省统计局提供的投入产出表。2011年、2012年前向和后向关联效应采用《2007年江西省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数计算得到。
(二)变量构建
1.能源强度(EI)。采用工业各行业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表示各行业的产出。用各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将当年价格工业总产值折算成以2011年为基期的可比价。工业各行业能源强度用该行业单位工业总产值的能源消耗量来表示。
2.外资水平关联效应(H)。用三资企业产出占行业总产出的比重表示FDI水平关联溢出效应。
3.外资前向关联效应(FL),它反映了FDI的一种垂直关联效应。上游行业外资企业对下游行业的垂直关联效应计算公式为:FLit=∑j(j≠i)αjiHjt式中,FLit表示第t年下游行业i中间投入品中购买到所有上游行业(下游行业i除外)外资的份额;αji表示前向关联系数,是下游企业i中间投入品中购买到所有上游行业j的份额;αjiHjt表示第t年下游行业i中间投入品中购买到上游行业j中外资的份额。
4.外资后向关联效应(BL),它反映了FDI的另一种垂直关联效应。下游行业外资企业对上游行业的垂直关联效应计算公式为:BLit=∑k(k≠i)αikHkt式中,BLit表示第t年上游行业i中间投入品出售给所有下游行业(上游行业i除外)外资的份额;αik表示后向关联系数,是上游企业i中间投入品中出售给所有上游行业k的份额;αikHkt表示第t年上游行业i中间投入品中出售给下游行业k中外资的份额。
5.能源相对价格(P)。采用反映工业行业能源消耗成本的江西省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来表示能源价格,将其换算成以2011年为基年的定基指数。采用江西省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来表示产出价格,并折算成以2011年为基期的定基指数。能源相对价格用江西省能源价格指数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之比来表示。
6.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指标(G)。借鉴姜瑾和朱桂龙(2007)的做法,采用内资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与外资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之比测度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
7.人均GDP(R)。采用江西省GDP与总人口的比值表示人均GDP。
三、实证结果分析
借助Stata11.2软件,根据模型(1)研究外资垂直关联溢出对江西省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外资水平关联溢出系数显著为正,这表明了外资企业通过水平关联效应提高了江西省工业能源强度。采用产出比表示外资水平关联溢出效应,主要是从产品的示范效应和行业的竞争溢出效应反映外资水平关联。这说明外资企业通过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对内资企业技术进步产生不利影响,这与预期的结果相反。原因在于:一是江西省利用外资的技术水平不高,在实际利用外资澳台外资占比均在65%以上,外资企业注重企业效益,忽视能源所产生的污染问题,缺乏责任的行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内资企业“负”的学习榜样。二是与行业竞争压力有关。许和连等(2007)认为FDI企业的竞争压力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FDI企业有效地对内资企业产生积极的技术溢出效应,在我国以产出比表示的外资企业占行业的比重在10%~45%之间是一个相对较优的区域。《江西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13)的数据显示,在本文所研究的23行业中,2012年有11个行业外资企业产出占行业产出的比值均在10%以下,有1个行业外资企业占行业的比值在45%以上。因此,江西省外资企业竞争压力过高或过低导致了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技术进步产生了不利影响。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外资后向关联溢出系数显著为正,这表明外资企业通过后向关联效应提高了江西省工业能源强度,也就是说,下游行业外资进入程度的提高将会增加上游行业的能源强度,这与李铠和齐绍洲(2013)的研究结论一致。原因在于:一是江西省外资工业企业通过产业链之间的垂直分工,将高耗能、高污染的中间产品生产转移给上游行业的内资企业生产,而外资企业只生产低耗能、低污染的产品。二是与下游外资企业相比,出售中间产品的上游内资企业的谈判能力不强,内资企业以较低的中间产品价格出售给下游外资企业,造成上游内资企业减少有关提高能源效率的研发支出,间接导致外资后向关联效应对降低江西省工业能源强度产生不利影响。外资前向关联溢出系数为负,但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外资前向关联效应对江西省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上游行业外资企业出售高质量的中间产品给下游行业的内资企业,这些高质量的中间产品很可能会提高下游行业内资企业的生产效率,同时也可能在生产过程中降低工业能源强度。另一方面,下游行业的内资企业缺乏相匹配的技术水平、生产程序及管理人员,造成下游行业内资企业较差的消化吸收能力,生产效率不升反降(Javorcik,2002;Vander,2002),能源效率也可能会下降。因此,外资前向关联效应对江西省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不确定。人均GDP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这意味着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公众改进环境质量的要求越高,就会迫使政府出台更为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企业可能投入更多的研发来降低能源强度。
四、结论及建议
关键词:企业文化 资源共享 核心价值
一、引言
市场环境的不断发展,市场在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同时,企业的经营理念也由先期的利益导向发展为现有的以实现企业的价值导向,可以说企业不再是以短期盈利为目标的组织,企业开始考虑企业的长久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企业追逐利益的同时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但是现在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只是集中在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本身的作用上做出了研究,讨论企业文化在多个组织间的作用较少。企业文化对以创新为目的的创新联盟间资源共享的影响的研究则是更少。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是迪尔和肯尼迪通过总结对长期企业管理研究中积累资料的时提出的,以丰富的案例证明了企业文化对成功经营企业所起的重要作用,也开启了学界对企业文化研究的浪潮。沙因对组织文化进行了研究,也因为此,沙因对企业文化的定义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资源共享是企业间为应对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方式。通过资源共享资源,企业可以以本身某一资源作为交换获取企业所需的资源,资源的交换一方面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企业所需的资源,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企业自身研发带来的各种风险。对资源共享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资源共享与企业文化的研究较少。创新联盟的成立最为主要的活动是实现知识在企业间的转移共享,这里以知识共享作为对资源共享研究的代表进行资源共享与企业文化的综述研究。Wolfgang Scholl和Peter Heisig(2004)等做的关于“知识管理未来”的全球首次德尔菲调查报告显示,企业文化是阻碍企业知识共享的首要影响因素,指出了企业文化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程度。郝文杰、鞠晓峰(2010)通过基于知识共享理论和研发团队知识共享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了研发团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和理论假设,并通过调查问卷和结构方程等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知识提供者、接受者、共享手段和共享双方关系等因素对研发团队知识共享有显著影响,知识共享文化的影响作用却不是很明显。隋静、于建成(2010)讨论了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过程,并提出了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项目切分环境的构建策略,指出文化政策的构建决定着组织对学习的看法和组织学习的能力。王秀红、韩光平等(2004)在分析隐性知识特征以及影响隐性知识共享的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河北华一集团的调查,建立了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的模型,指出要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组织要建立一定的核心文化使得员工愿意共享自己的隐性知识,但也要注意好物资性的激励来实现组织对员工隐性知识的开发。柴国荣、宗胜亮(2009)构建了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共享的博弈模型,研究了合作创新中的知识共享水平与奖惩力度、合作次数及协同系数等的相互关系,指出合作创新成员间文化差异影响到知识的共享意愿等合作中的行为规范。樊平军(2003)指出了除知识本身的形态造成的共享障碍之外,知识垄断、知识共享成本收益不对称、文化中的利己主义等也是共享的障碍,提出了相应的共享改善措施,指出相互信任、学习、共享等构成了组织文化的内容。邓建友、周晓东(2005)指出企业在致力于知识共享时必须考虑本企业现有的企业文化因素,并分析了不同类型企业文化下,进行知识共享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共享策略。因此研究企业文化在跨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作用,对完善企业文化作用,提升企业间资源共享的效率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本文拟讨论企业文化对组织间资源共享的影响,并提出如何通过企业文化提升组织间资源共享的效果。以期为完善企业文化作用提供借鉴。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间资源共享的影响
( 一 )企业文化 综述研究中提到现在对企业文化概念接受最广的是沙因先生对企业文化的定义。他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接受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从沙因先生的定义中不难发现,企业文化包含着创新、协作、严谨、忠诚、诚信和温情等构成要件。通常来讲企业文化的作用体现在其对过去也起到了整合,提升绩效,完善组织和塑造产品的作用。也正是因为企业文化强有力的各种作用,造成了企业员工一旦接受了企业的文化将会产生思想和行为惯性,也基于此通常对于企业文化氛围好的企业其在企业变革、企业多样化以及兼并和收购等方面表现的步履维艰,这也是Wolfgang Scholl和Peter Heisig等在做关于“知识管理未来”的全球首次德尔菲调查报告时提出,企业文化是阻碍企业知识共享的首要影响因素,并指出了企业文化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程度。企业文化对企业间资源共享的影响,可以从企业文化的构成要件或企业文化的构成模型图作出解释。企业文化的构成模型图,见图(1)所示。
( 二 )企业文化构成要素在企业间资源共享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4个层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中制度文化是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物质文化是核心价值、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的外在表现,而企业核心价值处于核心地位。4个层次分别属于企业文化的表层、浅层、中层及深层。
(1)物质文化。物质层是组织文化的表层部分,是组织创造的物质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组织文化,是形成组织文化的精神和制度层的条件。通常企业的企业文化就是以物质形式而表现的。创新联盟的形成也是基于企业对异质性资源的需求,而企业在选取资源的合作者时,先通过对企业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决定需不需要和企业进一步展开资源合作。可以说资源共享主体能否合作是以能否识别和接受企业的资源形式。体现在企业文化模型中就是通过企业的物资形式,如企业的产品开发、服务、产品质量、企业信誉等表现出来。物质层次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间开展资源共享的前提,只有通过了对企业资源状况的识别,才能有更为深入的资源共享行为发生。(2)行为文化。企业文化的行为层是组织在生产经营等活动中体现出的文化,行为层是制度层直接的表现形式。它能够体现出企业的经营作风、人际关系等。可以说企业行为层文化反映了企业的整体面貌。当企业在开展资源共享行为时,各企业都是通过企业的行为表现来判断对方企业投入资源的程度,进而决定企业自身的资源投入程度。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之间共享行为到底能不能继续,共享到底有没有成果。(3)制度文化。制度层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把组织物质文化和组织精神文化有机的结合成了一个整体。制度是企业理念的集中体现。制度层规定了组织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因此制度层可作为对企业资源共享意愿的判断和企业能够参与的资源共享潜力的判断依据。(4)核心价值文化。精神层即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层,它是组织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员工群体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企业文化在精神层的影响体现在企业的价值观对资源共享行为的指导和支持作用,资源共享要求企业间对资源共享对象在核心资源上做到尽量共享,那么企业之间就得秉承资源共享的理念。企业发展环境和资源状况的不同使得企业产生的企业核心价值也是不同的。资源共享理念不一定就得企业间文化一致。企业精神需要企业在资源共享中,对其他企业的文化理念具有包容性,允许差异的存在。通过对成功企业核心价值的研究发现其成功理念构成元素都是相同的,或基于信任、或基于忠诚、或基于创新等。如信任可以在资源共享的效率和效果上起到重要的影响。信任对资源共享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构建信任关系可以提高共享主体对隐性资源共享的主动性等方面,这也是解决创新网络中资源主体间共享动力不足,提高共享效率等的根本方法。通常讲隐性知识共享是否成功决定着创新网络是否能够实现创新的目标。对隐性资源共享效率的改善,是对创新主体共享意愿和共享强度的调动。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隐性知识的共享建立在创新主体的主观意愿上。因此,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来提高创新主体的意愿,进而实现对资源的共享。主观意愿的调动可以看作是对共享主体的共享心理的引导。那么如何使得创新主体能够产生相互接近的行为呢,笔者以为是基于对某一观念或事物的认同。那么信任就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并且信任是相互性的,是基于双方相互认可的行为。创新网络中创新的产生就在于创新主体间取得某一定程度的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对各自需求资源的交互行为,基于此才会有消化吸收异质性资源,并结合已有资源产生创新成果等。而能使得创新主体产生资源共享行为的前提,就是信任关系的构建了。并且基于信任的资源共享具有,相互促进,维持共享行为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信任最能调动隐性资源共享行为,并对共享行为维护和优化的激励作用,信任贯穿在共享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本文以为企业文化在资源共享中具体的影响还是体现在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和组织行为层。企业开展资源共享直接受到企业物质资源和企业共享行为的影响。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和制度是企业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对资源共享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但是他们的影响作用是间接的。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对企业核心文化和制度的要求是企业核心理念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包容性可以在不同的理念下有效的开展共享活动,而多样性则是资源共享实现最终创新目的的要求。因此,通过对企业文化在资源共享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可以构建资源共享的模型图,见图(2)所示。
( 三 )企业文化对企业间资源共享流程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资源共享的影响体现在整个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涉及到资源共享需求――基于资源异质性共享网络的组建――确定资源主体的具体需求――寻找资源共享对象――沟通产生共享意愿――产生共享行为――共享资源吸收利用――产生新的资源共享需求等各个阶段。结合资源共享过程与企业文化构成,提出企业文化影响下的资源共享过程,产生资源共享的需求后企业通过对企业产品质量、企业声誉等企业文化的物质层来筛选资源合作对象,通常只有通过这一关“考核”的企业才能结合成资源共享的联盟。在资源共享活动中,资源共享企业的合作意愿,用于资源共享的资源,最为重要的是资源共享对象对企业核心资源是否共享以及共享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企业文化的组织行为文化来判断并进而决定企业是否继续开展资源共享活动以及企业本身在核心资源上的投入程度。最为深入的资源共享行为是企业对资源合作对象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在接受企业不同文化理念的同时,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间资源的共享。如果企业核心理念中做到了对资源共享的支持,企业间资源共享的合作将会更加深入。企业文化对企业间资源共享行为影响的流程图,见图(3)所示。
三、基于企业文化提升企业间资源共享效率的途径
( 一 )物质文化 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属于表层,资源共享能否成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双方对所需资源的贡献度。一般而言,企业共享资源分为所有权为基础的资源( property-based resources)和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或知识资源( knowledge-based resources ),其中所有权为基础的资源是不容易获得的,如专利、合同、商标、版权、注册的设计、销售渠道、好的市场等等,而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由于存在知识和信息壁垒因而不容易模仿。为了达到资源共享的目标,首先企业需要突出自己的所有权资源优势。为了吸引更过的联盟企业进行资源共享,企业需要转化原有的观念,有必要时需要将知识资源进行共享,这取决于对方企业共享资源的稀缺度;其次,明确企业所需资源的类型,对共享资源进行鉴别。资源共享所创造的竞争优势,主要是通过资源互补效应和资源相似效应实现。互补性资源能帮助企业突破自身资源约束,发挥合作效应,而相似性资源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最后,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包括共享信息的传播,共享资源的传递,共享协议的达成等。
( 二 )行为文化 企业行为层直接影响着企业间资源共享的效果。当企业间达成资源共享协议后,企业间会发生基于资源共享的经营、人际关系活动,形成共享行为文化。这种文化在企业间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当一个企业决定共享资源的投入后,另一个企业会依据对方企业资源的投入行为来决定自身资源的投入。因此,为了促进企业间资源共享的深入进行,企业双方要建立相互信任的行为文化,在资源共享过程中进行团队建设,竭力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团队协作进行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形成协作文化。这种文化包括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勉励。同时,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通过沟通加强了解,促进双方信任。
( 三 )制度文化 没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等一系列严格的制度约束,企业的物资文化建设便难以正常进行,一旦企业的劳动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的组织制度就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制度文化随物资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制度文化也是行为文化得以贯彻的保证,同企业的生产、经营、人际关系等直接发生联系的行为文化建设如何与企业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有关。当企业形成了基于资源共享的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后,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文化作保障。这种制度文化须由资源共享企业共同制定,达成一致,对共享的资源进行严格的制度管理,共享双方不得轻易转让或泄露资源信息;对共享企业的每个员工行为进行制度约束,提高员工的行为文化程度。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合理的组织结构,从而促进资源共享活动的顺利进行。
( 四 )核心价值文化 企业的核心价值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体系的灵魂所在。当企业间进行资源共享时,企业内部需要定位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首先,要让企业的员工认识到资源共享的积极意义,使资源共享有益于企业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并用该理念来指导员工的行为,逐步使资源共享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其次,共享企业间要形成共同的发展目标。企业的共同发展目标是进行资源共享的动力,在这个目标下,企业间资源共享才会发挥最大的功效;最后,共享主体企业需要对不同企业文化认可与包容,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一致的核心价值观。不同的企业有不一样的企业文化,资源共享允许差异文化的存在,但这种文化差异不能背道而驰,否则资源共享难以达成。同时,企业间须尊重各自的企业价值理念,对好的价值理念进行吸收,最终形成一致的核心价值文化。可以说企业的核心价值文化直接影响着企业间资源共享的广度与深度。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对企业间资源共享行为的影响的综述研究,明确了企业文化在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进而实现联盟创新之创新目标的重要作用。从企业文化构成要素的角度,详细讨论了企业文化对资源共享行为的影响,在认同企业间企业文化的多样性,对实现创新目的实现的必然性的同时,提出了资源共享主体对彼此文化的包容是企业开展深层合作的条件。进而提出了基于企业文化构成因素对企业资源共享影响的流程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对企业文化进行完善,促进资源共享的效率。本文创新点是讨论了企业文化在企业间资源共享行为方面的具体影响作用,为资源共享主体间的资源共享提供了指导建议。
参考文献:
[1]kai Mertins, Peter Heisig, Jens Vorbeck:《知识管理原理及最佳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郝文杰:《企业研发团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3]隋静:《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过程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0年第5期。
[4]王秀红:《主体隐性知识共享调查研究》,《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年第11期。
[5]柴国荣:《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科学管理研究》2009年第5期。
关键词:学校 体育设施 资源共享 机制
一、资源共享的本质特征
资源共享课题在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普遍认为是指互惠互利,它是一种每个成员都拥有一些可以贡献给其他成员的有用事物,并且每个成员都愿意和能够在其他成员需要时提供这些事物的伙伴关系。资源共享也可以看作是资源在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进行流动的过程,资源共享的条件是:资源的拥有者愿意提供资源,使用者也愿意接受资源并且不会损害彼此的利益。资源共享的特点表现为所有成员分担、协作和共同参与,成员之间具有相互融合、一致或者“同舟共济”的关系。资源共享追求的目标是通过各方利益差异的“合作”到共享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融合”,实现资源配置的社会整体效率最高。
二、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
在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资源共享过程中,受错误的资源利用观念影响以及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推动且缺乏具体操作机制,资源共享给学校带来的设施损耗和管理等共享成本的增加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偿与保障,特别是在涉及有偿共享时,没有成本核算和收费规则,有时共享双方难以达到共识,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实施;人们在追求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社会价值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其经济特性,即不论资源拥有者提供资源还是使用者接受资源都是有成本的,对于共享成本人们看法不一,也缺少核算标准。资源能否共享,关键要看这部分成本是否能给供求双方带来预期收益,当收益大于成本,资源共享才具有经济合理性,共享才能实现。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和制定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和原则,以规范资源共享的行为,保障共享双方的权益,切实推动资源共享的实施。
三、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制度安排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属于社会产品(或称社会资源)。西方经济学家又将社会产品分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物品能完全满足公共物品这两个条件,大多数物品只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这两种特性中的一种,这些物品通常被称为准公共物品。如果某物品在消费上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则称之为私人物品。据此,将学校体育设施资源作为准公共物品进行分析较为恰当。
四、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的构成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应包含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建立资源整合机制
1.资源整合机制建立的原则:明晰产权,充分尊重资源拥有方和资源使用方的权利;共享方式及利益分享的确定应遵循公益性共享和盈利性共享相结合的原则。
2.资源整合机制重点解决的问题:围绕产权,确立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共享地位;盘活存量资源,特别是财政投入为主的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开展有偿共享及市场化配置,带动增量资源的投人。
3.资源整合机制包括:一是完善资源产权明晰制度。通过制定相应法规或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明确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产权主体,解决资源的归属问题。二是建立灵活的共享方式及利益分享制度。根据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取得时的不同资金投入渠道和不同的共享服务对象,可分别采用公益性共享和盈利性共享。
(二)建立成本补偿机制
1.成本补偿机制建立的原则:科学核算成本,遵循成本一收益合理原则。
2.成本补偿机制重点解决的问题:要改变人们在资源使用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即学校资源可以无偿使用,资源共享不愿支付成本。政府和社会要遵循经济规律对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向社会开放发生的成本给予相应的补偿。
3.成本补偿机制包括:一是制定学校体育设施折旧与损耗核算办法。根据学校体育设施的设计寿命(使用年限)、设施条件、开放程度等因素,制定相应的设施折旧与损耗的核算办法,为产权单位获得合理的资金补充和经济补偿提供依据。二是制定设施建设与维护的经费保障措施。依据学校体育设施折旧与损耗的核算结果,编人教育经费投入计划,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度提高经费投人,确保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可持续性。三是拓宽共享成本的补偿途径。共享成本包含设施损耗、人力物力的投入、资源共享带来的其它成本等,补偿途径以财政拨款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主,根据场馆型、开放时间和设施损耗的不同,每年予以相应的补偿,对管理人员也予以相应津贴;还可以通过将体育彩票收入采购的健身器材向开放学校直接配发的方式给予补贴;允许学校适当向受益居民收费。
五、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保障
为了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保证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的持续有效运行,需要国家运用包括行政、经济、法律、舆论等各种手段,并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机构,指导、调整、控制和管理与资源共享相关的工作,即通过不同层级的共享制度对共享行为进行规范。围绕共享机制的内容要求,通常以法律法规、政策、管理办法等三个不同层面的制度形式作用于共享机制的运行。
总之,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是人们追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观念的体现,但资源共享不会建立在无私奉献的基础之上,也不可能建立在外力强迫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合理的、内在的动力之上。因此,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需要依靠法律法规、政策、管理办法等三个不同层面的制度作保障,并通过对各相关主体权利义务的合理界定、对共享成本的科学核定、对共享利益的有效调整、对风险的合理规避,刺激各主体的积极性,增加各方的收益,盘活存量资源,带动增量资源的投人,从而使学校体育设施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实现其社会经济效率最佳化。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为了缓解居民健身需求与社区体育设施资源匮乏这一矛盾,其有效方式是将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但在实践中,由于缺乏资源共享机制的支撑,使学校受到了资金、管理、安全等方面的困扰。
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体现了人们追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价值观念。但在实践中,由于人们对资源共享的本质特征缺乏足够的重视,惯以行政力量推动资源共享,并存在着重社会价值轻经济价值的政策导向,致使困扰学校的诸如资金、管理及安全等问题缺乏应有的保障,影响了学校将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积极性,制约了资源共享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学校体育设施的资源特性、资源共享的本质以及资源共享机制加以研究,使学校体育设施在完成人才培养的社会职责的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资源潜能尤为迫切。
一、资源共享的本质特征
资源共享课题在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普遍认为是指互惠互利,它是一种每个成员都拥有一些可以贡献给其他成员的有用事物,并且每个成员都愿意和能够在其他成员需要时提供这些事物的伙伴关系。资源共享也可以看作是资源在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进行流动的过程,资源共享的条件是:资源的拥有者愿意提供资源,使用者也愿意接受资源并且不会损害彼此的利益。资源共享的特点表现为所有成员分担、协作和共同参与,成员之间具有相互融合、一致或者“同舟共济”的关系。资源共享追求的目标是通过各方利益差异的“合作”到共享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融合”,实现资源配置的社会整体效率最高。
二、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面临的问题
在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资源共享过程中,受错误的资源利用观念影响以及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推动且缺乏具体操作机制,资源共享给学校带来的设施损耗和管理等共享成本的增加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偿与保障,特别是在涉及有偿共享时,没有成本核算和收费规则,有时共享双方难以达到共识,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实施;此外,对于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因缺少相应的保障机制,体育设施资源共享后学校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出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给学校造成了负担,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校方面的积极性。并且,人们在追求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社会价值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其经济特性,即不论资源拥有者提供资源还是使用者接受资源都是有成本的,对于共享成本人们看法不一,也缺少核算标准。资源能否共享,关键要看这部分成本是否能给供求双方带来预期收益,当收益大于成本,资源共享才具有经济合理性,共享才能实现。
三、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制度安排
在经济制度安排中,常常用经济效率来评价政策导向的有效性。然而,对于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率而言,既不能用传统理论中的“产出最大化”,也不能用消费者理论中的“效用最大化”来描述,而是将单纯经济效率包含在内的社会经济效率最佳化。资源共享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根据资源属性,确定相应的经济制度安排,是保证资源共享的关键。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属于社会产品(或称社会资源)。西方经济学家又将社会产品分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物品能完全满足公共物品这两个条件,大多数物品只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这两种特性中的一种,这些物品通常被称为准公共物品。如果某物品在消费上既具有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则称之为私人物品。据此,将学校体育设施资源作为准公共物品进行分析较为恰当。
四、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的构成
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涉及到政府主管部门、社区、学校、居民等多个主体,包括资源配置、协作共享、服务管理、监督评价等共享行为,因此,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资源共享机制,调控好资源共享流程中政府、学校与社区居民的利益,使各环节按一定秩序相互促进,实现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社会经济效率的最佳化。资源共享机制需要破解的是权利配置和利益平衡问题,因此,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应包含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建立资源整合机制
1.资源整合机制建立的原则:明晰产权,充分尊重资源拥有方和资源使用方的权利;共享方式及利益分享的确定应遵循公益性共享和盈利性共享相结合的原则。
2.资源整合机制重点解决的问题:围绕产权,确立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共享地位;盘活存量资源,特别是财政投入为主的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开展有偿共享及市场化配置,带动增量资源的投人。
3.资源整合机制包括:一是完善资源产权明晰制度。通过制定相应法规或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明确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的产权主体,解决资源的归属问题。二是建立灵活的共享方式及利益分享制度。根据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取得时的不同资金投入渠道和不同的共享服务对象,可分别采用公益性共享和盈利性共享。
(二)建立成本补偿机制
1.成本补偿机制建立的原则:科学核算成本,遵循成本一收益合理原则。
2.成本补偿机制重点解决的问题:要改变人们在资源使用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即学校资源可以无偿使用,资源共享不愿支付成本。政府和社会要遵循经济规律对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向社会开放发生的成本给予相应的补偿。
3.成本补偿机制包括:一是制定学校体育设施折旧与损耗核算办法。根据学校体育设施的设计寿命(使用年限)、设施条件、开放程度等因素,制定相应的设施折旧与损耗的核算办法,为产权单位获得合理的资金补充和经济补偿提供依据。二是制定设施建设与维护的经费保障措施。依据学校体育设施折旧与损耗的核算结果,编人教育经费投入计划,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度提高经费投人,确保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的可持续性。三是拓宽共享成本的补偿途径。共享成本包含设施损耗、人力物力的投入、资源共享带来的其它成本等,补偿途径以财政拨款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主,根据场馆型、开放时间和设施损耗的不同,每年予以相应的补偿,对管理人员也予以相应津贴;还可以通过将体育彩票收入采购的健身器材向开放学校直接配发的方式给予补贴;允许学校适当向受益居民收费。
五、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保障
为了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保证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的持续有效运行,需要国家运用包括行政、经济、法律、舆论等各种手段,并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机构,指导、调整、控制和管理与资源共享相关的工作,即通过不同层级的共享制度对共享行为进行规范。围绕共享机制的内容要求,通常以法律法规、政策、管理办法等三个不同层面的制度形式作用于共享机制的运行。
总之,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是人们追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观念的体现,但资源共享不会建立在无私奉献的基础之上,也不可能建立在外力强迫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合理的、内在的动力之上。因此,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共享机制需要依靠法律法规、政策、管理办法等三个不同层面的制度作保障,并通过对各相关主体权利义务的合理界定、对共享成本的科学核定、对共享利益的有效调整、对风险的合理规避,刺激各主体的积极性,增加各方的收益,盘活存量资源,带动增量资源的投人,从而使学校体育设施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实现其社会经济效率最佳化。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