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护生物的根本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森林培育必要性有效措施
森林培育是森林经营的基础工作,是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的根本措施。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提高森林质量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关键。
一、森林培育的必要性
森林培育是森林经营的基础工作,是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的根本措施,只有坚持采育结合,积极培育后备资源,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才能保证国有林业的森林资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
1、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森林培育经营工作,在恢复植被,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对区域内的空地、坡耕地进行补植、造林,逐步增加森林的蓄积量,不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有利于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森林的高附加值
通过森林培育经营工作,按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宜抚则抚、宜改则改、宜造则造,全面经营措施的原则,林分质量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增加森林的高附加值。
3、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通过森林培育后,重点公益林区域内的森林禁止商业性采伐,一般公益林控制了采伐强度(在许可范围内),保护了森林资源,逐步改善了各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其种类和数量将会逐年增加,森林的总体功能将得到增强。
4、有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森林培育经营管理工作后,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木材产量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森林资源的后续储备增强,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森林培育的措施
1、加大造林力度
加大造林力度,保持发展速度。发展是硬道理。一是要稳定发展面积,确保每年造林数量保持在一定规模,防止造林任务大起大落,保持好近年来连续出现的良好发展势头;二是要注重发展质量,提高建设成效,确保这种发展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是科学合理的发展;三是要转变发展方式,造林面积增加是发展的基础,但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相应的变化,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县森林的面积是增加了,但结构没有优化,森林质量也没有实质性提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科学发展的观念。今后,要严格执行《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对生态公益林的考核不仅仅要看保存率、成活率等传统指标,还要考核林分结构、混交比例、植被盖度等指标,做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
2、森林更新
根据天然林保护工程及生态效益补助工程的要求和各地森林立地条件,对提高森林生态功能的更新方式主要有:
(1)天然更新:一个作业小班能否进行天然更新,主要取决于伐前的林分类型及附近是否有天然下种能力的母树或母根。具体地说伐前林分类型若是以山杨、白桦为主,山杨、白桦在树种组成系数中应占5层以上,且母树分布均匀,并具备天然更新的条件,可以进行天然更新。同时母树的保留数量要在小班中均匀分布,这样可以提高天然更新的可靠性。可以避免因人工更新使林分类型变化,从而破坏森林生态。
(2)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如上所述,若小班中山杨、白桦在伐前株数组成系数中占3~5层,且呈团块状分布,镶嵌性比较强,宜采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式。对出现更新不好的零星小块或林间空地,可以进行人工撒播山杨、白桦种子,以加速其天然更新,提高天然更新的可靠性。
(3)人工更新:对不符合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条件的小班,应采取人工更新。但是人工更新树种的选择非常关键,要做到适地适树,营造乡土树种,同时做到良种壮苗。对于林冠下更新的要选取阴性树种。更新造林的各个环节要按造林技术规程执行,植苗后要及时进行抚育,以提高其造林的成活率。
3、及时进行幼、中龄林抚育
在更新跟上采伐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对森林后备资源的培育和管理,对于已经成林的人工和天然幼龄林及过去的大龄、被压的幼中龄林应及时进行透光抚育和生长抚育,伐除林内的被压木、病腐木、枯立木、三级木及生长不良木,保留目的树种,增加其营养空间,促进其提早成林,使其更早、更快、更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
4、森林培育与其它产业和工程的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土地利用也正在走向集约化、综合化。在区域、流域或景观层次上合理安排土地利用,使农、林、牧、水产各业各得其所,又和水利、交通、电力等工程协调发展,这是一门重要的学问,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地块或林分的层次上,如何使森林培育与其它各业搭配起来综合发展,正逐渐成为了一种发展方向。林农复合经营曾经是该县一些地区的传统经营方式,经过近二、三十年的发展,这种以林为主的复合经营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多样化了,技术上日趋成熟,效益上更为显著,是一个值得继续开拓的领域。这方面的开拓也对森林培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来胜,叶磊, 森林培育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J] 林业科技情报2007.08
[2]汪峻,王伟峰,郭晓敏, 提高江西省森林培育质量对策探讨.[J] 江西林业科技 2010.01
[3]董鹏飞, 加快森林培育提高森林质量途径分析.[J]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6
[4]邬可义, 加快森林培育提高森林质量.[J] 林业实用技术 2008.11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物耐久性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
1.1耐久性基本性能
耐久性能是混凝土结构应满足的基本性能之一,与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适应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可分为钢材问题和混凝土问题两大类。钢材问题主要是指钢筋的锈蚀,此外还有钢筋的氢脆、应力腐蚀、疲劳、低温脆断等问题;混凝土问题可分为:碱骨料反应和环境作用问题,环境作用可分成化学物质侵蚀、冻融损伤、机械物理损伤等。
1.2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问题的特点
⑴、多数损伤发展的速度较慢,往往需要若干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这就是称这些问题为耐久性问题的原因。
⑵、耐久性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如北方的海洋混凝土工程,有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问题,也有氯离子侵蚀和冻融问题,还有海水冲击和海砂磨损等问题,还有化学物质侵蚀和生物侵蚀的问题。
⑶、大多数损伤是由构件表面开始的,所以有人称耐久性问题是混凝土结构的皮肤病。
2青岛海湾大桥结构物耐久性措施
从整体而言,海洋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应综合考虑到施工、使用、管理、维护等,遵循“以防为主”的战略方针,重点在“预先设防”。青岛海湾大桥总体上是采用根本措施、补充措施和辅助措施的有机结合。首先,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根本措施是采用高性能混凝土。同时,依据混凝土构件所处结构部位及使用环境条件,采取必要的补充措施,如采用混凝土表面防护技术、阴极保护技术等。最后施加必要的辅助措施,如纤维混凝土或透水模板布等。
2.1根本措施——高性能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可对混凝土耐久性性能予以保证,其主要指标有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抗冻性、工作性、强度、体积稳定性等。影响青岛海湾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即冻融循环作用和氯离子侵蚀。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参数和配合比设计要求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⑴、总体要求
混凝土的各项指标除必须满足现行行业标准要求和设计要求,同时满足:
①、避免碱—骨料反应:使用非活性骨料,限制水泥碱含量(不大于0.6%),控制混凝土总碱含量(不大于3.0kg∕m³);
②、水泥细度不宜超过380㎡∕kg;
③、游离氧化钙不宜超过1.5%。
⑵、配合比设计要求
①、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和混凝土配制,在满足施工和易性要求,强度等级要求等基本要求外,应以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和抗冻融性能为主要控制指标,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②、选用优质、适用和经济合理的原材料,并控制原材料的质量波动,以保证混凝土的性能和经济性;
③、使用粉煤灰和磨细矿渣等活性矿物材料作为掺合料,并保证一定的掺量,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内部结构致密性,降低混凝土渗透性;
④、保证必要的胶凝材料用量情况下,对于大体积或结构构造复杂容易造成温差裂缝的混凝土应适当降低胶凝材料用量,特别是水泥用量;
⑤、选择合理的粗骨料最大粒径和粒径范围;
⑥、使用高性能混凝土减水剂,并与水泥等胶凝材料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能保证混凝土拌合物有良好的工作性,降低混凝土水胶比。低水胶比是保证混凝土高耐久性与较高强度的前提条件之一;
⑦、考虑到工程处于北方地区,混凝土抗冻融性能尤为重要。在混凝土配制过程中,宜使用引气剂或含引气成分的复合型外加剂。
⑶、抗冻性要求
①、海水水位变动区和浪溅区等部位不宜设置施工缝;
②、混凝土浇筑后应尽可能推迟与海水等氯化物接触的时间,一般不得小于4周;
③、受冻融的构件,在混凝土施工养护结束至初次受冻时间不得小于一个月,在冬季施工条件下,混凝土接触侵蚀时,其强度不能低于10MPa。
⑷、抗氯离子要求
①、混凝土中氯离子的最大含量,钢筋混凝土不超过0.1%,预应力混凝土不超过0.06%;
②、结构混凝土不得使用海砂配制,并采取可靠的措施避免混凝土用砂在开采、运输、堆放和生产过程中遭受海水污染和混用海砂的可能性;
③、混凝土配制中不得使用含氯化物的防冻剂和其他外加剂。
⑸、混凝土拌制
①、混凝土的拌制宜由专设的混凝土拌合站或搅拌船集中搅拌,并采用搅拌效率高,均质性好的行星式、逆流式、双锥式或卧轴式强制搅拌机;
②、高性能混凝土在搅拌机中加水连续搅拌的最短时间应比普通混凝土的搅拌时间至少延长30s,一般应在90s以上;
③、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宜选择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进行,以便降低入模温度。
⑹、混凝土养护
①、在常温下,高性能混凝土应至少保湿养护15d,气温较高时可适当缩短养护时间,气温较低时,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采用淡水养护;
②、混凝土结构各部分构件,不论采用何种养护方式,在模板拆除以前应保证连续保持湿润;
③、当新浇筑结构物易与流水接触时,应采取防水措施,保证混凝土在浇筑7d内不受流水侵蚀,对于浪溅区以下的新浇筑混凝土,应保证混凝土在养护期内以及强度达到设计等级要求70%之前,不受海水及海浪的影响;
④、混凝土结构进入冬季施工时,要采取保温养护措施,混凝土浇筑后应立即覆盖保湿,防止混凝土失水,并严禁浇水养护。
2.2补充措施
⑴、混凝土表面保护
①、通航孔桥主塔承台采用外加电流阴极保护,辅助墩承台采用外涂装加透水模板布工艺;塔身混凝土表面在全高范围采用透水模板布工艺;墩身混凝土表面在全高范围采用透水模板布工艺,在浪溅区和水位变动区范围采用涂层。
②、非通航孔桥承台及墩身采用表面涂层加透水模板布工艺。
⑵、阴极保护
①、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系统;
②、牺牲阳极阴极保护系统。
⑶、透水模板布
①、透水模板布放在干净的模板表面上并根据供货商的指导说明书来将其安装;
②、不得使用脱模剂;
③、使用期间不得将透水模板布从整个模板上拆卸下来或清洗;
④、模板布受到损坏或被水泥颗粒阻塞,应将其丢弃或修补。
2.3辅助措施
⑴、材料使用
海上钻孔桩利用钢护桶作为防腐屏障,钻孔桩外部采用钢护筒,对内部混凝土在一定时间内有保护作用,采用Q235钢护筒,厚度不小于12mm。
⑵、混凝土保护层控制
①、使用混凝土保护层垫块控制混凝土结构物保护层厚度,混凝土保护层垫块采用混凝土垫块,垫块与本体混凝土同胶凝材料配比,混凝土垫块的强度等级应比本体混凝土的设计强度提高一个等级;
②、垫块厚度尺寸不允许负偏差,正偏差不得大于5mm;
③、垫块的外形、尺寸、制作工序、固定安装等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
2.4 控制结构物混凝土裂缝
混凝土结构物在硬化过程中和硬化后都会因混凝土干缩、温度变化及基础沉降等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裂缝的形成和出现对结构物的耐久性将不可避免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裂缝的控制十分必要。
2.4.1箱梁、墩柱等裂缝控制
⑴、调整混凝土配合比,降低混凝土收缩值和水化热。具体措施:
①、降低胶凝材料用量;
②、采用缓凝型外加剂,调整外加剂渗量,延长混凝土凝结时间,推迟混凝土水化热峰值出现时间;
⑵、调整箱梁配筋,减少钢筋直径和间距,提高混凝土构件抗裂性能。
2.4.2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
①、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时采用低水化热或水化热产生均匀的胶凝材料,加入缓凝型减水剂,选择合适的骨料级配、降低水灰比,以削减水化热峰值;
②、在大体积混凝土内安装冷却水管,将其内部的过多水化热带出体外。在浇筑好的混凝土表面覆盖保温层并浇水养护,防止混凝土表面降温过快,引起混凝土体内外温差过大,导致表面或深度裂缝的发生;
③、严格控制各测温点与混凝土体表温差,大气温度发生陡降时,则加红外线灯、覆盖油布等增温措施;
④、延缓拆摸时间,防止混凝土表面产生过大的冷缩值。
3结语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跨海大桥的建设大规模的开展。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中,施工条件复杂,桥梁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对结构物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和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对于跨海桥梁耐久性的相关技术规范尚不完善,因此,结合工程实际和具体需要,研究探索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策略和应用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关键词:乙肝疫苗;学龄前;免疫效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发展中国家发病率高,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1.3亿。多数无症状,其中1/3出现肝损害的临床表现。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3000万。乙肝的特点为起病较缓,以亚临床型及慢性型较常见。无黄疸型HBsAg持续阳性者易慢性化。本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进行传播。乙肝疫苗的应用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本文用酶联免疫法对1742例学龄前儿童进行乙肝表面抗体的测定。
1材料
随机选取1742名学龄前儿童作为观察对象,年龄30月到5周岁。
2方法
取清晨空腹血清进行实验室酶联免疫法进行乙肝表面抗体的测定。
3结果
340名儿童乙肝表面抗体呈阳性
4讨论
关键词:三江源;草原鼠患;治理措施;经济效益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Sanjiang source region of rats with the root causes, puts forward the fundamental measures of radical rat infestation, and treated rats and Sanjiang source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the economic benefit to do brief analysis.
Key words: Sanjiang; grassland rodent; management measure; economic benefit
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草原上的人都知道,当草场植被正常、牧草高大茂密的时候,老鼠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受到限制,鼠患无从谈起。而草场退化之时,也是鼠害猖獗之日。老鼠吃草,连根侵蚀。鼠害是草场退化的结果,反过来又加速草场的退化。目前三江源地区有1/3的可利用草场已经退化,其中将近一半已变为裸地,俗称"黑土滩"。草场退化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昔日丰沛的水草正逐渐被黄沙所吞没。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三大江的泥沙输入量在三江源区呈上升趋势。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已变得日益重要。这并不仅仅因为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更因为近年玉树日益严重的生态形势。而眼下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是:草场的退化,使老鼠加快繁殖,三江源正遭受前所未有的鼠患威胁,必须加强鼠患治理。灭鼠,是恢复草原植被、改善三江源水源涵养条件的重要前提,也是鼠口夺草、增加牲畜量、提高牧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任务。
一、三江源鼠患猖獗的原因分析
三江源地区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为中亚高原高寒环境和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历史上,三江源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密布、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和生命的“净土”[1]。 近几十年来,由于天灾人祸等许多自然和人为的因素,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已在明显恶化,形势日益严峻。
仔细分析造成目前种现状的根本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全球变暖冰川雪水逐年减少。这里每年温度平均上升0.2到0.4度,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沙化、水土流失的面积仍在不断扩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2];二是人为因素。长期的滥垦乱伐使大面积的草地和近一半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虫鼠害肆虐;珍稀野生动物盗猎严重;无序的黄金开采及冬虫夏草的采挖屡禁不止;受威胁的生物物种占总类的20%以上,远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部分地区的人类已难以生存,被迫搬迁他乡[3]。
三江源鼠患的直接原因:草原上猖獗的鼠患是来自一种叫做鼠兔的动物,该鼠专吃草根,草可以割后再生,但草根没了,草就长不起来。鼠类的繁殖能力强是造成鼠患破坏草场的直接原因。
二、鼠患的治理措施
在治理三江源鼠患的问题上不能单纯有鼠治鼠的简单化思维,必须着眼于鼠患产生的根本和深层次原因加以全面防患和治理,既要治鼠,又要根治鼠患产生的根本病因。
1、开发猎鼠旅游项目发展多元化生态旅游
传统的治鼠方法主要包括围堤堵鼠、化学毒药灭鼠和人工捕杀以及利用动物天敌原理。三江源地区属草场环境,围堤堵鼠不可行。采用毒药治理的方式效果较为短期且不具备很强的有效性,由于鼠类属于较为敏感的动物,相互之间能够互相交换信息,毒药治鼠会在一段时期后被鼠类感知并相互传播信息,使得鼠药治鼠的效果逐渐丧失。而采用鼠类的天敌治鼠,则需要大规模放养诸如鹰、猫头鹰等鼠类的天敌,然而在高原严酪的环境下,猫头鹰无法大量存活,老鹰的数量也很有限,使得这种方法无法规模化执行,也无法满足目前三江源地区鼠类猖獗的根本情势。而人工灭鼠的方式则投入大,需要大量的人力,这对本就人烟稀少的三江源地区可谓天不时,地不利,无法有效开展。
但我们通过换位思考后,人工灭鼠的方式有可能变劣势为优势。如果将人工灭鼠的人员变成旅游人士,那么这种灭鼠的人力投入不仅不是成本反而成为重要的旅游收入。由于三江源地区本身就具备独特的旅游景观,如果再加上以猎鼠为主的捕猎旅游项目,不光不需要专门投入大量人力灭鼠,反而成了吸引游人的很好方式。
三江源可以猎鼠旅游项目面向全国地区吸引旅游人士,具体的猎鼠可以采用气枪或弓箭,采用按时收费的方式。同时可以建立猎鼠俱乐部,搭建猎鼠营地,开展猎鼠培训项目。游人猎获的鼠物可以在猎鼠营地自行烧烤或烹饪,或者可以出售给给当地的餐馆酒店。通过这样的商业化运作,鼠害变成了鼠利,如果运作得当,还可以成为三江源地区的一个特色旅游项目,为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走出一条特色之路。从经济效益分析看,猎鼠培训、猎鼠饮食、猎鼠收费都能产生不错的收入;从社会效益来看,通过猎鼠可以有效减少鼠患,降低鼠患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破坏。从三江源的旅游方式来看,可以从单纯的景观旅游转变化多元化、有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
2、增加基础设施,防止环境恶化趋势
随着当地人口的增长,以及到三江源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生活排放的污水和垃圾也日益威胁到水源地的安全。由于缺乏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和垃圾直排入河。水源的恶化将直接影响草场的质量,尽而引发草场退化,这为鼠患发生创造了条件。
三江源地区必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统筹人类活动频繁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实施生态型开发和建设,对于原生态草场必须实施原生态保护政策,尽量减少和避免人为因素的过多干扰。对于必要的人为活动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必须通过实施生态建设予以保护。所以加大人类生活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是必要的措施。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是三江源地区必须考虑的基础设施,不能迫于资金的压力一再延后,政府要拿出勇气更要基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想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落实生活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从另一角度来讲,基础设施的建设既能保护环境有效提高环境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配套设施的建设促进环境良性发展,近而增加区域附加经济效益,环境改善了,旅游业必然发展,旅游业产生的收入又可返补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的资金缺口。总体来讲,基础设施的完善是非常必要的。
3、加强生态治理,全面根治生态破坏
【摘要】本文从慢性病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导致慢性病的各种危险因素、预防措施等方面阐述了慢性病的几个问题。采取三级预防策略以及以健康促进为主导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策略,是我国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原则。
【关键词】社区;慢性病;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三级预防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的疾病病谱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主要疾病逐渐由过去的生物因素引起的传染病,转变为非生物性因素或生物因素较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新华网北京2009年2月27日专电(记者吴晶晶、周婷玉)卫生部27日公布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20%,以此推算,全国有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病例数达到2.6亿。这说明由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导致的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
1 慢性病的概念及其研究范围
慢性病又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以生活方式、环境危险因素为主引起的一类病程较长、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被确认的疾病总称。慢性病是一种长期性的状况,表现为正常生理的功能逐渐地、进行性地减退,需要治疗和护理。就我国而言,慢性病的研究和防治主要包括肿瘤、心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糖尿病、职业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等。
2 导致慢性病的各种危险因素
慢性病的病因十分复杂,数目多,范围广,暴露方式形形,交织作用纵横交错,只有了解慢性病的病因,才能深入探讨致病机制,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有上百种,甚至更多,但常见的有10多种,最主要危险因素有不合理的膳食、吸烟、体力活动不足、病原体感染、遗传和基因、职业暴露、环境污染和精神心理因素等。
2.1 吸烟 吸烟至少可以引起20多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肺癌、食管癌、膀胱癌、胃癌、唇癌、口腔癌、咽喉癌、胰腺癌、慢性阻塞性疾病,甚至新生儿低体体重等。WHO统计,2000年全世界吸烟引起的死亡约490万人,占总死亡的8.8%。
2.2 饮酒 过度饮酒与很多癌症、肝脏疾病、心血管疾病有关。大量饮酒的人群中,肝癌的死亡率增加50%,中度严重饮酒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酗酒还可以增加脑出血的危险性。
2.3膳食因素和肥胖症 慢性病的发生与膳食方式及结构关系密切,与膳食有关的血脂水平,肥胖也有很大关系,与发病有关膳食因素主要有脂类维生素与纤维素等。如WHO 2002年估计高胆固醇每年引起约440万死亡,占死亡总数的7.9%。膳食中的微量元素、食盐、食物的加工与烹饪及进食方式等,也与慢性病的发生有关。
2.4缺少体力活动 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工作和生活条件改善,缺乏体力活动是慢性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多种癌症、骨质疏松等有关。
2.5 病原体感染 病原体感染与慢性病的关系也很密切,如研究发现有15%~20%癌症与病原体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有关。幽门螺旋杆菌在胃部的慢性感染引起胃溃疡,也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乙肝与丙肝病毒慢性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2.6遗传与基因 几乎所有慢性病的发病均有遗传因素的参与,已经有很多研究证实,家族史是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神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分子流行病学、遗传流行病学和人类基因流行病学对慢性病的很多易感基因或相关基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2.7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 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往往是多个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多个危险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它们对疾病发生的协同作用与方式十分重要。不仅能了解疾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之间的作用,而且能为正确制定疾病的预防策略和综合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3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许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是相同的,并且与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密切相关,如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大大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慢性病带来的危害和损失。我国对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采取以一级预防为主的三级预防策略以及以健康促进为主导的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策略。
3.1 一级预防 又称病因预防,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所采取的措施。即“防病于未然”。一级预防是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它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两方面内容。健康促进是通过创造能够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使机体免于发病,降低发病率,主要包括健康教育、自我保健、环境保护和监测等。健康保护是对易感人群实行特殊保护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如矿工采用湿式作业来减少尘肺的发生,控制吸烟来预防肺癌,接种乙肝疫苗宋预防乙型肝炎等。目前我国的一级预防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3.2 二级预防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发生、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预防,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止疾病复发或转为慢性。大多数慢性病因不明,要完全做到一级预防是不可能的,由于慢性病发生和发展的时间比较长,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可行的。如黏膜白斑及皮肤慢性溃疡易发展成为皮肤癌,宫颈糜烂易发展为宫颈癌等发现并及时治疗各种癌前期病变,属于肿瘤的二级预防。产前检查发现胎儿染色体异常而早期做出诊断,进而终止妊娠,属于遗传病的二级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