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修复规划

生态修复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修复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态修复规划

生态修复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林业;地理条件;生态;功能布局

中图分类号: S759.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0.054

为满足凤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从凤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国家及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划布局,依据《辽宁林业发展三级区划》,结合自然地理条件,提出符合凤城市生态建设需求的林业生态功能布局和生产力布局,在此基础上依据《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科学发挥林地利用效能,在提高空间利用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产品及林产品的需求。

1 凤城市林地功能分区及目标定位

凤城市林地划分为生态公益林林地和商品林林地两大体系,针对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利用方向不同采取适当的经营管理措施,需要优先保护森林,特别是公益林地。根据凤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合理分配生态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结构,合理布局林地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林地全方位功能效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产品与物质产品的需求,优化生态产品与物质产品生产用地结构。

1.1 凤城市分区命名

结合凤城市具体情况,根据凤城市主体功能分区对林地发展目标的定位,把凤城市林地分为四个功能区,A:凤城东北部水源涵养林功能区B:凤城中部商品用材林功能区C:通远堡果材兼用林功能区D:凤城南部经济林功能区。

A:凤城东北部水源涵养林功能区包括:赛马镇、爱阳镇、石城镇、东汤镇、大兴镇、弟兄山镇、青城子镇、刘家河镇、凤凰城、草河区、四门子镇、凤山区等镇区和部分林场,共有林地面积239322.2公顷。

B:凤城中部商品用材林功能区包括:鸡冠山镇、边门镇、大堡乡、宝山镇四个乡(镇),林地面积105655.8公顷。

C:通远堡果材兼用林功能区只有一个通远堡镇。林地面积13767.9公顷。

D:凤城南部经济林功能区包括:蓝旗镇、白旗镇、沙里寨镇、红旗镇。林地面积54859.9公顷。

1.2 对四个功能区的利用

A:加强该区公益林建设,进一步实施小开荒还林工作,废弃的矿山要进行植被恢复,恢复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其充分发挥水源涵养功能,尽量减少此功能区的开发利用。

B:加强该功能区森林经营,对密度过大的中幼龄林,及时进行抚育,提高公顷蓄积;对低产林进行皆伐改造,重新栽植适宜树种,改善林地生产力。

C:加快红松果材兼用林培育步伐,缩短红松人工林经济收益间隔期。

D:加快经济林经营步伐,栽植适宜品种,提高经济林果实产量提高农民收入。

1.3 建设重点

以建设辽宁省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为目标,以保护森林物种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稳定性为重点,以现有的森林资源为基础,大力推进天然林及生态公益林的保育工程、森林可持续经营工程,大力实施封山育林,全面提高森林的涵养水源能力,为全省水资源安全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快治理沙化蚕场,合理确定蚕场规模,有计划、有步骤的退蚕还林;建设以落叶松为主的大径材优质用材林基地,积极培育以红松、胡桃楸为主的果材兼用林,以板栗和榛子为主的经济林,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林地经济;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带动林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延长林产业链条,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

2 城市主体功能情况

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辽宁省出台的《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辽政发〔2014〕11号)要求,按照自然条件适宜性开发、区分主体功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提供生态产品等开发理念,将全省土地空间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

2.1 主体功能区划情况

凤城市列入辽宁省主体功能区划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类型为水源涵养型。功能定位:全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林产品基地、旅游目的地。促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等。严格保护自然植被具有涵养水源、开采、开发森林等功能,严禁乱砍乱伐行为。加强流域控制和绿化,减少面源污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解决农民长远生计。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提高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

2.2 主体功能区规划目标

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地表水水质明显改善,主要河流径流量稳定,加强土壤侵蚀的有效控制。使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蓄积量增加及野生动植物物种恢复与增加。

形成点状开发、面上保护的空间结构。开发强度得到有效控制,确保水面、湿地、林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扩大,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主要集中在重点开发的城镇内。

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的形成。适宜产业、特色产业和服务业,不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可以开发。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增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明显增强,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

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逐步减轻,部分人口转移到城市化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总人口占全省的比重有所下降。

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教育。人均公共服务支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加大。2.3 发展方向

生态修复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字]:GIS空间分析;生态修复;景观修复;适宜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TD88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1.1矿区生态修复的问题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约占一次能源构成的74%,但长期以来“高投入,高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煤炭资源“不可再生”的特点,人类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促进自身的生存发展、社会进步与物质繁荣的同时,对矿区及周边的生态环境的产生了严重破坏,如矿区土地采空渗透、土地塌陷空气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矿区自然景观被破坏等,并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闭坑矿区的污染源、采矿遗留的地质灾害都将继续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矿山废弃地数量众多,造成土地资源极大的浪费,对资源枯竭矿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景观的恢复成为共识。矿山生态恢复实际上是指对矿区植物和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保护,不仅是持续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又是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矿区生态修复不仅包括生态系统的重建,还包括景观结构修复、生态过程修复、生态服务功能修复、人文生态修复和生态经济修复以及社会经济修复等各个方面,是调节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共轭生态修复。我国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主要集中在工程和生物方法上,并均具备了较为成熟的修复理论体系。但是在矿山生态系统修复评价和景观结构构建上还存在系统性不足,缺乏直观性和连续性等问题。

1.2 GIS在生态领域的应用

墨尔本大学的Turk A指出生态环境修复保护是一项需要一系列规范来约束的科学性和程序性的复杂任务,而GIS 技术为这个复杂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巨大益处。相对于传统的纯数值评价方法,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在数据收集、管理和分析方面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GIS与模型软件有效结合时,就能得到一个有效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进而真正实现该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而且这个系统的成果能以可视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极大地提高了评价效率。本文将利用GIS技术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和景观安全格局分析,从保护城市生态多样性的角度为矿区生态修复和景观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撑。

2. 评价原则与体系

评价过程中指标的选取和标准化、权重的确定以及如何将GIS和决策过程结合是研究的重点。具体原则包括:生态优先、综合性及因地制宜等。本文以长治陶清河风景区总体规划为研究对象,探究GIS技术在矿区生态修复和景观格局分析及恢复中的应用,研究其在矿区环境因子的提取分析和生态治理规划辅助决策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并制定研究区生态修复方案和景观安全格局构建。GIS将使得矿区生态环境现状因子的获取和分析更为快速准确,通过对矿区三维景观模型治理模拟规划,可以为矿区生态修复和景观安全格局决策工作提供科学手段和依据。其技术流程如下(图1)。

图1 矿区生态修复和景观安全格局决策工作技术路线

3.生态修复和景观安全格局分析实例

3.1 生态及景观现状分析

研究区域位于山西省长治县,太行山脉中段西麓,居上党盆地腹地,长治县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县境内地表水年径流量8693万立方米,河流由东南向西北注入浊漳河,属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储采量5950万立方米。该县矿物资源充足,区域内地面有采空塌陷,范围较大。该段河道水体较充足,沿线湿地景观较好该段开挖水塘较多,湿地植被以芦苇为主,距村庄较近,湿地易受人为干扰,河道周边人工痕迹较重,部分生态环境受人为影响较严重,耕地侵占河道,煤矿向河道内排污,河道受矿区和生活区污染严重。

3.2 生态敏感性分析

本研究进行的城市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以GIS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管理工具并将其应用于小尺度的生态敏感区划,分析了敏感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使生态敏感性因子空间叠加分析变得高效准确。

综合考虑规划区存在着生态结构压力过大、环境污染严重和地质条件特殊等生态环境问题,选取对规划区建设影响的关键因素作为因子,总共包括地质、生境质量、地表水、高程、道路(图2) 。

图2单因子分析图

按照各评价因子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将其分为多个生态适宜性等级,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权衡比较不同评价因子间重要性程度差异的作用。本研究中不同的评价指标在矿区不同的部位所造成的影响程度是有差异的。因而根据各指标权重在不同的区域所处的不同评价标准,将敏感性分为3级,即高度敏感、中度敏感、低敏感,由此得出生态敏感性分析图。

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分析对于规划区建设进行指导和建议,由以生态环境指标为主的单一层次、单一要素评价向多层次、综合性评价发展。如图所示(图3),规划区沿陶清河基本为生态敏感区,低敏感区面积较大,分布在规划区大部分区域,生态破坏严重,为生态修复重点区域,生态高敏感区域和生态中敏感区域为生态保护利用重点区域。

图 3 生态敏感性分析图

3.3景观安全格局分析

现在的景观规划不再单纯以追求视觉效果为目标,而是需要构建兼有生态保护的意义的景观安全格局,本研究运用 GIS技术,增加新的景观要素到一些具有很好的生态、观赏价值的景观中,设立生态廊道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以此恢复因交通设施建设造成的两个或多个破碎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链接,进而恢复破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提高生态系统群落演替速度,防止生态功能退化,最终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在工程建设中,使得原本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被切割成零散的小块,破坏了原有的整体性,造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降低。因此,规划区需要设立生态廊道以使得规划区生态系统重新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本次规划区景观基质为旱地(农田为主),景观斑块主要包括水塘、湿地(芦苇地)、菜地、果园。通过防洪分析、采矿塌陷区、河流廊道、生境质量等单因子景观安全格局分析,构建广域景观格局,并考虑特殊地段景观要求,构建综合景观安全格局(图4)。

图4景观安全分析技术路线图

图 5 景观安全格局图

从现状景观类型的斑块个数来看,水塘的斑块个数最多,从面积角度看,斑块总面积最大的,景观类型是芦苇,但是,破碎化程度较高,受人工痕迹干扰明显,生态作用明显降低。依据景观大斑块打造生态核心源。在源周围建立缓冲区,减少人的干扰,并建立景观廊道增强生态连通性,在廊道交汇处和较为脆弱的区域建立斑块战略点,构建完整的景观安全格局。

4.生态修复与景观格局恢复策略

4.1生态修复策略

根据GIS的分析结果得出,陶清河规划区存在着生态结构压力过大、环境污染严重和地质条件特殊等生态环境问题。在遵循自然规律和防洪要求的的前提下,采用工程和生物手段,重建受损退化的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河流泄洪、排沙等重要自然功能,维持河流资源的可再生循环能力,促进河流两岸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良性循环。采用“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并在河道整治中采用“近自然施工法”。多自然型河道治理方法是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与自然景观为建设前提,不是单纯的环境生态保护 ,而是在再生生物群落的同时,建设具有设定抗洪强度的景观河流。并经行以下生态修复工程:河床断面修复道形态修复、重建生态型护岸、再造丧失的河岸植被和湿地群落、保障水质的人工湿地构建、湿地保护与生物栖息地的营建等。

4.2景观安全格局恢复策略

由GIS分析得知,本次规划区景观基质为旱地(农田为主),景观斑块主要包括水塘、湿地(芦苇地)、菜地、果园。通过对规划区河沿岸植被带、道路沿线植被带将风景区内绿地野生植物斑块与周边绿化区域相连。将野生植物廊道与水库—河流—湿地—绿地的多层次的生态网络相连。

消除人为干扰,使区域内个景观斑块联系起来,使物质和能量交流联通起来。大型斑块可以有效维持和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可以成为大型动物的生存场所;小型斑块可以作为小型物种的避难场所,其占地小,灵活,可以出现在建成区的景观中,具有跳板的作用,皆需采取保护措施。

河廊道作为规划区内最重要的一条生态动植物廊道,在保护区内湿地生境连续性,维持环境功能完整性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更要重点保护。

5.结论与展望

GIS在生态修复及景观格局中的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优势:第一,利用已有的模型,在GIS帮助下,将会使得计算更方便和快捷。第二,利用GIS提供了传统的环境评价方法无法实现的功能。第三,利用GIS建立矿区生态环境评价新模型,及对原有的传统模型进行改进。本研究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到矿区用地的自然、社会、生态等因素,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选取评价指标。采用了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减少了权重评价的主观性。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城市矿区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划分基本生态控制区域和建设控制区域,从保护城市生态安全的角度提出城市土地利用建议,对城市建设用地的科学评价以及今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霈琳 胡振琪 资源枯竭矿区生态修复规划及其实例研究[J],中国环境学报,1009-6000(2009)07-0028-05。

[2] 冯东梅。闭矿后环境地质灾害分析[J]。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21(4):526-527。

[3] 刘大翔;许文年;黄晓乐;孙超;郭萍,GIS 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灾害与防治工。2009,66(21)。

[4]刘康,李团胜,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 杨宇鸿。GIS 在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06 :1052110。

[6]唐宏,盛业华,陈龙乾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中若干技术问题[J],中国土地科学,1999,13(6):36-39。

[7] 李苓苓,3S技术在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研究一以银孤洞景区为例(硕士论文),首都师范大学。

[8] 杨修。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以德兴铜矿1号尾矿库为例,[博十后出站报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999。

[9] 孙艳青,刘厚风,兴隆庄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措施探讨,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

生态修复规划范文第3篇

废弃砖瓦厂生态修复规划理论研究

1案例分析总结

通过对过对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杜伊斯堡北部景观公园和北京朝阳公园以及唐山南湖湿地公园的案例分析,对被破坏的自然环境的生态修复措施及景观的规划改造方面可借鉴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造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场址现状,对于局部地块的保护充分地利用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保留了对自然的记忆。通过这种手法为使场地重建自然稳定的生态系统,并且还能够降低规划改造的成本。

(2)工业废弃物的再利用,让那些废弃工业设备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使场地内的所有废弃工业设备材料都被改造成休闲娱乐场地与设施。

(3)在极大的程度上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比如:大面积的沙滩草坪、日间的宿营场地、定期举办的音乐节甚至是其代步的游园方式,废弃地改造的同时也满足娱乐需求。

(4)大规模的生态区的建设,不仅实现了对自然环境的修复,还整合了场地内部的各种资源,形成了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把生态效益发挥到了最大。

(5)实现区域的综合价值,结合周边地块的土地利用结构,通过湿地的观光旅游、休闲农业等带动了区域的综合发展。

2废弃砖瓦厂生态修复规划的概念

(1)生态修复的概念: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污染的环境得以修复,同时促进生态系统向着有序的方向发展并在最终能够构建新的平衡。

(2)废弃砖瓦厂的生态修复规划的概念: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同时运用景观规划和生态工程等手段对已经被污染和破坏的废弃砖瓦厂及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如:土壤、植被等)进行修复,从而使其重建正常稳定的生态系统,同时能够形成具有一定社会、经济与文化价值的景观。

生态修复实际上是希望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通过生态工程、环境工程和社会工程等人工手段,增强自然的循环再生能力。作为生态修复本身的含义是并不一定要把现状场地恢复到被污染和破坏前的初始的样子,生态修复的深层含义在于满足场地现状的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自然的再选择或是人工的努力为生态系统构建新的平衡。生态修复强调了人类的能动性,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通过科学的人为干预尽快地实现被破坏生态系统的优化进程,并使之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3废弃砖瓦厂生态修复规划的特征

(1)特应性

根据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和实际现状,对该地区内的废弃砖瓦厂进行生态修复,规划要因地制宜,充分满足具体需求、利用现状条件;同时要对当地文化的内涵和砖瓦厂本身的景观特色有所体现和表达。

(2)避免二次污染

生态修复规划实现了生态与景观的融合,使二者能够协调发展,从而避免了景观规划改造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再次污染。

(3)经济性

从生态修复的角度出发,采用经济可行的设计方式或措施并在规划过程中遵循3R原则,对废弃的工业遗迹实行再利用。

马良庄废弃砖瓦厂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与地貌

马良庄废弃砖瓦厂位于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规划面积900亩。东邻黄河故道,与平原县连接;南和夏津县交界;西、北两面隔卫运河;东北濒四女寺减河,与德州市为邻。德商高速公路和南水北调工程穿境而过,跨越全县大部分地区。独特的区位交通条件使武城成为德州和山东的“西大门”。

马良庄废弃砖瓦厂位于武城县郊地段,整体地势较为平坦,地形地势单一,缺乏变化。但该砖瓦厂烧砖挖土均为没有规划的就地取材,这使得原来平坦的土地上形成了许多形状、大小、深浅不一的窑坑。砖厂废弃多年后,原来因肆意取土所形成的窑坑内已经蓄满雨水,其中最大的一个窑坑已经形成了一片面积约为300亩的人工湖面。

2土地利用现状

砖瓦厂在废弃期间,场地西南侧的地块由于地形平整,被污染和破坏的程度小,因此,恢复了一定的农业生产工作。其他的区域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基本未受到人为干扰。场地内东侧遗留有两处废弃的砖窑,一座高达38m的烟囱以及随意堆砌在路边的废旧砖瓦。

3植被现状

园区内植被量少、种类单一,只有当地野生地被和少量灌木,基本上没有大型乔木;在岸边、浅水地段有自然生长的水生植物,如芦苇。园区内未能形成任何稳定的植物群落,整体呈现生态系统自然修复的初级阶段。

废弃砖瓦厂生态修复原则

结合马良庄的实际情况,以废弃砖瓦厂的生态恢复和绿化为基础,以综合农业开发和景观营造为提升的规划策略。在保护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开展生态农业和农业观光尊重场地现状,尊崇充分利用、适当改造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结合人工措施对废弃砖瓦厂进行生态修复,从而构建适合其发展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因地制宜,让规划改造后的景观能够融入到区域内的生态系统中,尽量减少景观对环境的负干扰;传承历史文化,注入场所精神为园区的规划注入灵魂,在园区内打造科普、文化和环保教育基地;整合生态、景观和休闲旅游资源,形成资源、环境、经济的有机结合和可持续发展。

废弃砖瓦厂景观与生态修复规划设计

1总体规划布局

针对废弃砖瓦厂的现状,规划布局的重点主要在砖瓦生产区,包括废旧砖窑、设施、烟囱等;取土坑区域,由许多大小、形状、深浅不一的窑坑组成,且大多总体范围也没有规则可言。但是,正是废弃砖瓦厂这种特殊的地形和肌理,蕴含着特色工业景观的潜力。

在总体规划的平面布局上,重新整合废弃砖瓦厂内部结构、组织内外部地块的关系,为场地构建有序的景观格局。具体来说,园区的规划方案是在生态修复、景观改造的基础上进行的,实现生态修复的重要部分就是构建人工湿地,因此规划的总体布局围绕园区内水体进行,且其中最主要的南北景观轴线就贯穿了园区内的各部分水体,连接入口广场、酒店会所与生态餐厅、光明塔。东西方向的一条景观次轴控制全园纵向景观,平衡整个园区因与城市干道斜交造成的倾斜感。并将生态有机农业、观光休闲与旅游度假相结合,在南北向将园区划分为三区(酒店会所区、娱乐休闲区、农业生产区)、多节点的总体布局模式(图1-4)。

2植物景观规划

2.1配置原则

适地适树,选用适合当地生长的乡土树种或是适当引进一些适应性强、耐瘠薄的优良植物品种;自然美观,突出季相变化,发挥植物在景观中的思维空间作用;经济适用,注重植物群落的形成,降低前期投入及后期养护费用。

2.2配置模式

废弃砖瓦厂场地的植被重建工作还考虑土壤的各方面水平,土壤肥力的恢复与植被的重建应该是相互促进的作用。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期和适应期才能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乔灌草模式具体的种植模式要结合景观的空间布局来进行,可以通过模拟自然植物群落,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种植模式。

(2)乔草、灌草模式废弃砖瓦厂中的土壤条件会有所不同,对于那些土壤肥力较低、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块,可以先采用乔草、灌草的种植模式来快速恢复植被,改善土壤条件,同时还可体现简约、粗放的植物景观。

2.3植被分区

对场地内的植被进行恢复与重建是对废弃砖瓦厂进行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马良庄废弃砖瓦厂规划设计中将植物景观总体规划分为六个区、两个种植带,即入口种植区、文化广场种植区、湿地景观种植区、认知花圃种植区、农业生产种植区、疏林草地种植区、滨水休闲种植带、防护林带、应用的植物种类。

3生态修复规划的具体措施

3.1构建人工湿地

武城县马良庄是降水充沛且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废弃砖瓦厂内会形成大大小小的水坑洼地。通过对地形的整理,将其规划成人工湿地,结合不同的水体形式来形成多样化的空间效果并利用构建人工湿地的生态工程措施对废弃砖瓦厂场地进行生态修复。规划后的人工湿地的水深控制在2-4m。规划中不对湖底采用防渗措施,保持水位的季相变化。在人工湿地中还规划了一些小岛,意图利用这些人工的小岛来对湿地的内部空间进行划分,从而可以形成开阔、封闭、半封闭不同的空间效果。结合不同的湿地空间来构建湿地植物群落。主要分为水生植物景观设计、岸边植物景观设计、岛上植物景观设计三个部分。

3.2驳岸的设计

根据现状条件驳岸的改造采取以下措施:

(1)降低原驳岸堤顶高程,同时减缓驳岸坡度。通过竖向设计,适当降低场地内水体岸边的高程,拉近人们与水面的距离,有效改善人们站在岸边时的空间感,形成亲切、自然的局部空间。

(2)减缓驳岸坡度,在局部修建两级驳岸。适当拉长堤顶到岸边的水平距离,构建一个从陆地到水体的过渡区域。在这些过渡区域中还可以栽植湿生或水生植物,使其在不同的季节形成变化丰富的季相景观,同时软化驳岸,构建以植物为主的自然护坡。一级驳岸标高控制在21.6-22.5m,第二级驳岸标高控制在21.2-21.9m。

(3)以软质驳岸为主,构建丰富的植物群落。在生态型护岸工程中,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在岸坡上合理引入植被,包括草本植物及木本植物等。软质驳岸有着保持水土,护岸固坡的生态功能,还能展现自然的植物景观。

(4)增强亲水性,在局部修建硬质驳岸。充分分析大众的行为心理,对水体进行整合性设计,选择行为发生的合理区段,进行水体空间的规划。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结合水岸线设计,在满足人们亲水愿望的同时还可以形成不同的水体空间。例如,修建亲水平台为人们进行亲水休闲活动提供适当的场地;结合种植设计及路网设计修建木栈道,形成特色的水上游憩线路等。同时采用以下五种驳岸形式:驳岸形式一:驳岸的纵向坡度较缓,在这段过渡区域上构建丰富的植物群落,在恢复场地内植被的同时还能为湖岸营造出自然植物景观空间(图5)。

驳岸形式二:结合人工湿地的构建,维持控制水深。在岸边种植湿生、水生植物,充分展现自然的软质驳岸和丰富的季相变化(图6)。驳岸形式三:结合沿湖道路建设护坡护岸,让人们能够时而穿梭在密闭的林下,时而走出树林来到开阔的水面边上,领略不同空间变换所带来的乐趣(图7)。

驳岸形式四:结合亲水平台形成的硬质驳岸,满足了人们进行亲水活动的愿望,结合景观小品、运用乔灌草的种植模式来为这一区域打造极具观赏性的亲水景观(图8)。驳岸形式五:文化广场上中局部的硬质驳岸。此驳岸形式也应用于码头部分,在岸边也不再种植水生植物,而是将驳岸完全硬化方便船只停靠(图9)。

3.3废弃烟囱与砖窑的规划改造

首先对烟囱的基础进行加固,解决其安全问题。规划中保留烟囱最原始的外观,也就是保留了历史对这座场地所留下的印记。而对于烟囱的改造主要围绕其周边的环境来进行,根据测量结果显示烟囱高度为38m。那么对这一空间环境的改造主要分为两个方向来进行,一是在烟囱周围设计一些景观来削弱烟囱的高压感,另外就是加强烟囱的控制力,烘托显现烟囱厚重壮观的景象。在规划中选择了后者,烟囱北侧的文化广场正是用广场开阔的景观视线效果来烘托烟囱的立体感和它的主导性(图10-12)。

通过实地考察,废弃的砖窑已经不再具备使用功能,局部的窑墙和窑顶的已经坍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规划中将其拆除。但在原烟囱的东北侧规划了一处滨水的文化广场,用以向人们展示制砖的历史、工艺以及当地的民俗文化。

3.4废弃材料的再利用

在场地内堆放着砖瓦厂停产前留下的,大量的废旧砖瓦。设计中将其作为特殊的施工材料,而对于这些废弃砖瓦的利用形式比较灵活多样。利用这些砖瓦设计出具有特色图案的铺装,应用在入口广场和文化广场上,穿插在道路的节点上;利用砖瓦砌筑的景墙,结合文化展示来体现砖瓦厂的历史痕迹;或是设计一些以这些废弃的砖瓦为主题的景观小品、设施。这在规划设计中,不仅实现了废弃材料的再利用,还能体现出一定的景观价值,让人们在游览的同时还能在细节上体验到原砖瓦厂留下的痕迹。下图为利用废旧砖瓦作为施工材料的景观小品,砖瓦作为面层镶嵌在小品的立面,以及利用废弃砖瓦设计的景观小品的立面图和铺装平面图(图13-14)。

4.5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基本模式是“整体、协调、循环(良性—、再生”,是生态农业基本原理的运用。

(1)利用太阳能空气集热、土壤蓄热的塑料大棚增温系统

根据研究表明,该系统具有明显的白天蓄热、夜间放热的效果,并且还具有长期蓄热的潜力,有效地满足农作物在连续阴天时的地温需要。

生态修复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必要性

水利工程指具有防洪、排涝、河道整治、发电、灌溉、供水、航运、生态环境等单一功能或多种功能的兴利除害的工程,这就是传统的水利工程。传统的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生态水利,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法则和要求建立起来的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需要满足工程本身的生态设计要求,又要满足整个流域水系的生态要求,或者说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防洪、河道整治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和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建设人类美好的生存环境和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生态水利工程。

二、当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工作面临的困难

1、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缺乏基于不同区域的评价标准和设计方法

生态水利工程对于工程的服务目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区别,因为对于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来说它们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所以生态水利工程每个地区也应该具有不同的特点,必须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和规划。对于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来说也有了一些大体的方法和设计标准,但是对于不同地区的工程来说就没有具体的设计指标和参考模式。因此,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建设来说还具有很大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缺乏针对于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特点的把握以及因地制宜的不同设计方案。

2、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工作的目标和标准的确定比较难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来说其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与原有单一的水利工程建设来说有所不同,它更加注意维护和保证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发展,主要任务和目标就是实现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和谐相处。所以基于这种特殊的任务,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好设计的目标和建设标准,对于工程要达到的标准都要有一个具体的量化。目前我国的生态保护工作的目标还都处于定向描述的阶段,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也没有具体量化的一些要求,所以这也就给工程的预期目标和标准的建设以及工程的建设质量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缺少生态水文测验资料

对于工程的建设来说,一些前期必备的资料是必不可少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依然如此。生态水文的测验资料是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关键和重要参考内容。如果不能从水文测验站的观测资料去分析水文过程对生态过程的正负影响机理,就很难基于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规律寻求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理论、方法与技术参数。当前,我国水文测验工作相对落后,水文测验站还不能适应当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对资料的需求。有关生态水文站方面的设计与布局在我国还未正式开展,国内也少有报道,不过我国已经提高了对这方面工作的重视程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会有一定的发展的。

4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技术人才匮乏、高水平的设计不易

不管对于什么类型的工程来说,人才都是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组成部分。实现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和生态学的有机结合,需要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人员不仅具备水利工程设计的知识和经验,还要具备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学的理论和知识。以往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使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与专业,具有两方面综合知识和设计能力技术人才匮乏,加之生态水利工程的实践活动的经验缺乏,可以参考与借鉴的设计项目有限,难以保证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水平和质量。

三、生态水利工程基本设计规划原则

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种综合性工程,既要满足人类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另外,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

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上分析,应准寻风险小效益大的基本原则,由于生态系统的演变方向是随机的,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具有一定的风险,这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应该合理的利用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收获的规划路线。

2、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是其重要特征。生态学用自组织功能来解释物种分布的丰富性现象,也用来说明食物网随时间的发展过程。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生境就可以支持一个能具有足够数量并能进行繁殖的种群。自组织功能原理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有相似之处,只是研究的尺度不同而已。达尔文的进化论研究是在地球生物圈所有种群的尺度上进行的,而自组织功能是在生态系统中种群之间发生的。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

3、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所谓“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同时,必须重视水域和生态环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表现为流量、水位和水量的水文周期变化和随机变化,也表现为河流淤积与侵蚀的交替变化造成河势的摆动。这些变化决定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变化范围从生境受到限制时期的高度临界状态到生境扩张时期的冗余状态。

再者,要考虑生境边界的动态扩展问题。由于动物迁徙和植物的随机扩散,生境边界也随之发生动态变动。

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需要对历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掌握长时间尺度的河流变化过程与生态现状的关系。河流生态修复长期的工作。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 到20 年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4、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按照设计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最理想状态应是没有外界胁迫的自然生态演进状态。在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中,恢复到未受人类干扰的河流原始状态往往是不可能的,可以理解这种原始状态是自然生态演进的极限状态上限。如果没有生态修复工程,在人类活动的胁迫下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恶化,这种状态则是极限状态的下限。在这两种极限状态之间,生态修复存在着多种可能性。针对具体一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以后,一种理想的可能是:监测到的各生态变量是现有科学水平可能达到的最优值,表示生态演进的趋势是理想的。另一种差的情况是,监测到的各生态变量是人们可接受的最低值。在这两种极端状态之间,形成了一个包络图。一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的实际状态都落在这个包络图中间。

意识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设计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是按照“设计-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这就需要在项目初期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进行长期观测。依靠完整的历史资料和监测数据,进行阶段性的评估。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较。评估的结果不外乎有几种可能:(1)生态系统大体按照预定目标演进,不需要设计变更;(2)需要局部调整设计,适应新的状况;(3)原来制定的目标需要重大调整,相应进行设计。

结束语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门将生态学和工程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也是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很好的运用于实际的学科。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过程中,提倡科学家、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对话、协商,以寻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宫玉焕.对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基本原则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4)

生态修复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生态承载城市触媒旅游规划可持续性发展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B845 文献标识码: A

1问题的提出

1.1项目背景

李小龙乐园原名顺德均安生态乐园,位于广东顺德均安镇。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带,四季如春。特有的二十多座叠翠青山,蜿蜒交错的水塘湖泊,使其具有优越的旅游资源。1998年以前,项目场地为农业自然村。由于农业内容落后,为利用旅游资源发展经济,由当地投资约1.5亿人民币,开发建设了顺德均安生态乐园。生态乐园原规划用地49万平方米,另管养桑田山地约30多万平方米,规划的旅游项目多为短期收益型,造成生态承载透支。从2003年始,生态乐园投资收益滑坡,致使项目区域生态环境因管理修复不足,日益遭受破坏。当地政府于2005年面向社会进行管理招标,广东省顺之旅国际旅行社经慎重考虑投标中标。从此,开始了新的一轮发展历程。【图01】

1.2现状与问题

新一轮规划用地扩大为189万平方米,其主要目的,是加大旅游资源的生态保护范围,改善日趋严重的生态失衡现状。经调查显示:原生态乐园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除直通广深外,也可直通港澳。旅游客源也很丰富,原年均游客量近10万人次。园区分布着各种不同类型的动物,其中鸟类特别出名,以鹭鸟为主有60多种。园区植物也有421种,分属于110科、300属,植物种类丰富。区域呈环水浅丘地形,特具岭南风貌。园区周边更有众多旅游共享资源,特别是有著名国际武星、影星李小龙的祖居等历史人文生态资源。

为什么生态乐园首次投资收益会急速滑坡?究其原因,最重要的问题是原项目投资规划没有可持续性,其项目发展与生态承载力之间存在矛盾且严重失衡,投资收益与生态修复、生态补偿产生恶性循环,致使良好的雨林绿地因管理不善逐渐破坏;水生态修复不足,未能形成生态循环水系统;鹭鸟因生态迁徙路径的限制而过度集居,使林地植被生长失衡;短期项目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游客渐渐减少。

由此可见,一个具长期稳定发展经济模式的项目,一定需要生态承载的基础;而项目发展中生态承载力的修复与扩充,也必须依赖项目经济收益的回馈。所以,新一轮发展规划最重要的课题,集中在解决投资效益与生态承载力的平衡问题。非常可喜的是,新规划在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在己故著名国际武星、影星李小龙亲属的全力支持下,获得国内唯一的以李小龙冠名的旅游度假区称号――广东李小龙乐园。【图02】

1.生态承载触媒式设计理念的引爆

2.1生态承载力与“城市触媒”

做好广东李小龙乐园的规划是具有挑战性的。前有当地政府投资产生收益滑坡的阴影,后有获标经营者续投顾虑和收益欲望。再有,必须要对得起承载规划生存的生态环境。在长达200多天的设计实践中,在原有规划理论的绊趔下跌跌怆怆,也在业主所定的:以保护为主,兼顾合理开发利用;布局合理、主题突出、投资收益显著;强调自然野趣、体现粗犷质朴,提高品位,雅俗共赏;以及保护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规划基调中,苦苦索求。

终于,引爆了生态承载触媒式设计的新理念。这就是以生态承载力作为支撑,以良性循环经济作为互补的“取之于自然、回馈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的一种观念。规划采用了生态承载力 (EcologicalCapacity)和城市触媒(CityCatalyst)概念两大元素。其中,生态承载力 (EcologicalCapacity)是多角度、多层面,彼此相对独立又彼此相对联系的生态关系的一种描写,简称为“E”。她不仅包括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海洋河流、岩石土壤、动物植物等诸多自然因子,还涉及历史文化、基础设施、民族宗教、民风民俗等社会人文因子。而城市触媒(City Catalyst)概念,则是表述能不断促进项目内部物质空间产生连锁反应,而自身在发展过程中不被消耗的一种可以带动区域性循环经济联动发展的介质,她的表征是一个综合经济量,简称为 “C”。

很明显,以经济利益为前提的触媒效应“C”与生态承载力“E”是对立的,却也相互依存,生态乐园的前车之鉴,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2生态承载触媒式设计的数学模型

基于以上思考,在规划工作中建立了“E”和“C”比对评估的定量数学模型。其表达为:

Cn/En1 ①

式中:Cn是城市触媒“C”当年推算的综合经济量评价系数。En是可以进行量化的生态承载力“E”的各个层面的不同评价系数在规划年限内的加权平均值。

为了便于测算,规划作了静态假定,设Cn为:

Cn =( Kn + Kin)/Kn ②

式中:Kn为项目评价当年综合经济基础量,Kin为项目评价推算的当年综合经济增长量,

则Kin = r×Kn。这里将r称为:稳定的项目触媒效应因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r = Kin/Kn应该是大于零的稳定值。所以:

Cn = 1 + r ③

进一步论证中,定义En是可以进行量化的生态承载力“E”的各个层面的不同评价系数在规划年限内的加权平均值。其数学表达式可以描写为:

En = ∑Ei/n④

式中:规划将Ei为项目单项生态承载力的年均评价系数,n为参与比对评价的单项生态承载力评价系数的数量。

为了保证项目的发展不引致项目必须依赖的生态承载基础逐渐削弱,规划认为:单项生态承载力的年均评价系数Ei应该是项目内该项生态承载力年均修复量Ey与项目内原有的综合生态承载量E之比再比项目内该项生态承载力年均耗损量Ex与项目内原有的综合生态承载量E之比,并加上年均项目内该项生态承载力的回馈系数q:

Ei = [(Ey/E)/(Ex/E)]+q

上式中:回馈系数q ,应为年均项目内该项生态承载力回馈量Eq与年均项目内该项生态承载力修复量Ey之比,则Ei简化为:

Ei = (Ey/Ex)+(Eq/Ey)

由此,规划希望年均项目内各项生态承载力回馈量Eq都能与产生经济效益的稳定的项目触媒效应因子r产生关系,则可以认为:Eq是静态条件下年均项目内该项生态承载力修复量Ey在稳定的项目触媒效应因子r影响下的增量。

Eq =r * Ey

故生态承载力的回馈系数q可以表示为:

q =(r * Ey)/Ey

则:

Ei=(Ey/Ex)+r ⑤

再进一步,规划将Ey/Ex之比值用Em来表示, 并将Em称之为年均项目内各项生态承载力负荷系数,所以:

Ei= Em + r ⑥

由上述①、③、④、⑥式规划不难看出:在项目规划设计时,规划应该将项目触媒“C”的表征即推算当年的综合经济量评价系数Cn控制在可以进行量化的生态承载力“E”的各个层面的不同评价系数在规划年限内的加权平均值En的充许值内,也即是Cn/En1。以便满足项目发展符合生态承载的要求。同时,由上述①、③、④、⑥式规划也可以看出:旧有的规划模式与创新设计的差距。在旧有规划理念中,规划能够做到规划的修复量大于或者等于规划的损耗量,但为什么生态环境还是每况愈下?原因在于没有r这个经济常数做支撑,也就是没有关注“效益反投资”的环境修复量。如果在原有规划理念的基础上加入“效益反投资”这个环境修复量r,规划认为:其设计思路将更加科学,做出的规划将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循环收益性。

2.生态承载触媒式设计模型的建构与应用

以上述设计理论为基础,规划构建了李小龙生态乐园规划的设计模型,构建了发展、回馈、再发展、再回馈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框架,同时衍生出一系列场地布局,功能区块划分以及规划指标与效益经济的数据控制。【图03】

3.1步骤与方法

规划在建立规划模型时用了三个步骤:

3.1.1计算基础生态承载量与控制建设规模

这个步骤作为规划工作的前奏,规划对规划范围内的生态承载能力进行了计量估算。根据现状资料,规划在本项目生态承载力的基础量中列出五大主要控制要素:土地、水体、植被、动物以及污物源处理。当分别计算这些基础量数值以后,规划再根据当地提供的历年开发状况,污染情况,治理措施和上一轮建设的成因,对这五大数值进行了合理取值。其后,规划又根据现有的水面,路面游线,测算出原有生态基础的游客容纳力,并通过游客量计算了各类污染源日均量。经对比后发现,生态承载力最脆弱的部分是水体的生态循环系统缺失,植被绿地因目的用和非目的性破坏而减少,动物聚居栖所因人类活动或生态环境不宜而缩小;于是,在规划中规划提出了全园三线(水面控制线、项目建设用地控制线、雨林绿地保护控制线)控制的规划方案,并重新安排和修复全园。【图04】

3.1.2 寻找合适的触媒因子

在确定了规划控制范围,提出了处理修复生态承载系统草案后,紧接着就是解决理想生态承载系统能够真正维持的项目投资与良性循环收益的经济量。在众多的经济效益因子的比对和选择中,规划列出了十几种触媒因子。包括:休闲性的、观赏性的、纪念性的、商业发展性的、餐饮娱乐性的,等等。规划也大量考证了现阶段具借鉴性的旅游项目,如三国影视基地,故宫博物馆,杭州宋城,锦绣中华以及国外的一些旅游项目,同时也包括考证许多会议中心,酒店和渡假村等。最终,规划拟定了本项目最主要的触媒因子――李小龙,并通过这个世界著名的形象触媒,衍生出一系列可持续性的有良性经济收益的旅游触媒次因子,包括李小龙电影片场式纪念展馆,360度立体时空李小龙演艺中心,李小龙休闲度假养身俱乐部,李小龙国际研讨中心以及李小龙文武学院等项目。【图05】【图06】

3.1.3 “效益反投资”预算

触媒因子的建立,对项目投资与收益的预测分析提供了可行性。然而,规划在进行各触媒因子收益测算的同时,更重要是得出规划的“效益反投资”预算值,或者称为持续性发展必须回馈生态承载的经济溢值,以便使项目发展各方得到认同。例如通过计算,李小龙电影片场式纪念展馆,360度立体时空李小龙演艺中心,李小龙休闲度假养身俱乐部,李小龙国际研讨中心以及李小龙文武学院等项目每年的综合经济增长量Kin为7230万元,而当实际年投资综合经济基础量Kn达到45000万元时,根据生态承载触媒式设计数学模型的公式②,规划可以算出r=Kin/Kn=0.163。这个0.163就是规划拟对生态承载环境采取回馈补偿“效益反投资”的依据。由此,规划可以得出Cn=1+r=1+0.163=1.163。

3.2 模型数据复检

规划中所有的数据和推算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复检。在每个规划阶段,规划不断地与项目发展方仔细沟通数据的输入,并将各种环境因素和项目发展方的意愿反投射到规划中,同时再按生态承载允许的最大收益和需要的最小回馈对整个规划进行取舍,以及按之前通过GIS敏感性分析得到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植被资源、生物资源、污染物处理资源等为参照,对模型进行复检。最终规划成果的生态承载力数据是:

①水资源的修复和回馈,预计修复量44.3万立方,与原有的水量67.5相比,增加了0.36,推导出Em为1.36,所以 Ei1=1.52。

②植被资源根据三线控制后的计算数据与原有量相比增加了0.12,计算出Em为1.12,所以Ei2=1.28。

③生物资源,通过努力保留了湖心岛作为无人区,并适量扩展其迁徙路径,以保护当地野生鸟类的合理栖居和繁殖。经过核算Ei3==1.66。

④土地资源在控制利用后减少了占用,土地使用量比原有量减少0.15,经过核算Ei4=1.01。

⑤污染物处理资源在重组和整合后,比原有处理量增加了0.22,经过核算Ei5=1.38。

通过对生态因子的数据核查和比对,上述主要生态承载力系数的加权平均值En =1.37。广东李小龙乐园的Cn

3.结语

李小龙乐园采用生态承载触媒式设计模型进行规划只是一种尝试。在本项目设计过程中的大多数理念以及数据都较为理想,也需要在开发建设过程和实际营运中对其考证。但规划的初衷,是强烈唤醒关注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平衡的意识,以使人类活动减少“习惯厌恶性”,将项目的开发建立在可行的生态承载力基础之上,将经济收益更多地回馈给规划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在本文结束的同时,规划诚挚感谢顺德均安政府、李小龙祖居以及李小龙亲属、广东李小龙研究会、广东顺之旅国际旅行社提供的资料和支持,诚挚感谢广东李小龙乐园有限公司给予规划理论实践的机会,以及对整个规划工作的指引。

参考文献:

1.全 华 ,王丽华 .旅游规划学 [M].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董观志 .旅游主题公园管理原理与实务 [M].广州: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

3.文立玲 .主题公园走向何方― ――二十一世纪中国主题公园发展论坛纪要 [ J].旅游学刊 , 2002 ,17 (4)

4.宋丁 .中国主题公园发展中的价值取向分析 [ J].特区经济, 2003, (1)

5.李江天,甘碧群. 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生态环境承载力计算方法.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2

6.吴人韦. 旅游规划的定位与定向. 人文地理,2004,4(2)

7.邵 晖. 循环经济理念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经济研究导刊,2007,3

8.王 虎, 翁钢民. 旅游环境容量超载的经济学分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3年3月, 第2期

9.李庆龙. 生态旅游承载力问题的探讨. 林业经济问题(双月刊).2004.6

10.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34

11.金广君,陈. 论"触媒效应"下城市设计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规划师, 2006. 11

[作者简介]

戴一明(1963-),男,重庆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 主任 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