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多媒体技术的核心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多媒体 教学 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教育事业在这种新兴推动力的促动下,逐渐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呈现出一片崭新的格局。多媒体作为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载体,其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多媒体教学的融入,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其提供了全新的物质基础,为教学工作开阔了视野。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信息采集、加工、等信息处理的过程都能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熟练掌握。如果要运用好多媒体技术,关键在于要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多媒体技术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二者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化与整合。本文就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多媒体教学的整合进行了探讨。
一、整合的目的和实质
多媒体计算机既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学习的工具,又是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首选的教学工具。因此首先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及WINDOWS的基本操作,学用WORD进行文本输入、编辑、排版,学用EXCEL制作表格,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能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还要学习INTERNET基础知识,学会网上浏览、查询、下载信息并能收发电子邮件等基本操作方法。通过计算机获取、处理、交流和存贮信息,帮助学生进行发现、探索、合作等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而多媒体计算机集声、像、计算机技术于一体,能够提供文字、音响、图形、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具有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超文本、超媒体的功能。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动手和动脑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能力。这样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利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加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发展创新思维。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交流创作成果,开拓学生视野,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多媒体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整合与应用
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全面优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环境、创设问题情境、改善教学信息的传输通道,实现开放式、个别化教学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和潜力。它不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还是帮助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能真正促使教学模式从“教”向“学”转移。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网络技术通过引入图片、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学习材料以主动、直观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接受“刺激”,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课程教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渲染信息技术课堂气氛,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意境,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2.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即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不可能对所有信息技术的内容获取直接的感性认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讲解这些内容,教学效果是不会理想的。而采取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延伸和拓宽学生的认知时空,直观地描述一些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或者难以表述的概念、问题和方法,这大大方便了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深化了学生的理解,促进他们的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此外,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相应的实践和应用,可以使学生对知识进一步丰富、充实和修正,形成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学习认识键盘的过程中,如果仅是简单地演示操作,学生会感觉枯燥且掌握较慢。但是如果利用“金山打字通”软件中的打字游戏让学习者进行打字比赛,通过竞争激励他们的好胜心,就能让他们在游戏中更快地了解键盘的组成、熟练掌握键盘的基本操作。
3.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其灵活的、交互性的自主学习,一改传统的单向灌输,使学生从“被迫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化。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主动学习、自主控制学习时间和进度、自行查看专家系统进行答疑解难等基本自学能力,而且还在这种学习方式下,使动力代替了外界的压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4.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
多媒体网络技术具有人机交互性,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网络上装有各式各样的教育教学资料库、信息库、数据库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择学习路径和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数量,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难度。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形式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也可以由计算机及时反馈和评价。这样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教师实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总之,信息技术课作为高中教育中的新学科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特别是在新课程整合的今天,信息技术课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未来不是为了使用电脑而使用电脑,而是要学会在IT技术的帮助之下,更快、更有效地学习知识。
参考文献:
[1]肖作均.信息技术课程何去何从[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课程
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应用如下动画进行导入:绿草如荫的森林里,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数比赛。狮子伯伯当裁判,小猴、公鸡、小狗、小兔依次围在狮子身边。裁判首先宣布比赛规则:“从小猴开始数起,小猴、公鸡、小狗、小兔分别数1、2、3、4,再回过头来继续从小猴数起,数5、6、7、8,这样可以连续不断地数下去,每一个数字都会对应到一只小动物身上。比赛时,我报出一个数。这个数该数到谁,谁必须马上回答‘是我’。”接着,比赛开始,只听到裁判刚报出“19”,小狗马上接口:“是我,是我。”“25”,小猴又及时地接上“是我”。“34”,则是公鸡在喊“是我”。每一次回答都是那么干脆、敏捷,而且都得到了裁判的充分肯定。小动物们的反应如此之快简直令小朋友们惊呆了:“它们可真聪明啊!”“它们是怎样很快做出判断的呢?”孩子们迫切想知道答案,这时教师适时告诉学生:“学了今天这节课的本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不到2分钟的动画,就将孩子们的求知欲完全调动了起来,新知的学习成了孩子们内心的需要。
二、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来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
又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圆的形成过程:一根绳子两端各系一个小球,把其中一个小球固定不动,甩动另一个小球,使其作圆周运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个圆是怎样形成的?请用数学的观点来说说:这个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看到两个点、一条线;一个固定不动,另一个点环绕着固定的点运动……最后形成了一个圆。”有的说:“固定的点与运动的点的距离是不变的。”……这样将演示、观察、操作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对圆有了一个形象的感知,而且渗透了“在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这样一个圆的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打下了基础。
转贴于 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新课标》中也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此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掌握起来总是有一定困难。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了王华和李诚分别站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边闪两下,强调这是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这是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每分钟或每小时行程的阶段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这是相遇)。生活的场景、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正确而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生成,顺利完成了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
四、巧设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在新大纲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让学生轻松巩固已学知识,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教师及时提供学生评价和反馈信息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学科整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一、什么是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这是教育部官员关于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与内容的一个基本定义。
因此,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初中地理课程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谓“通过课程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教师与学生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进行一种基于多媒体信息技术这种新的认知手段的全新的教学与学习过程,而这种全新的教学要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来驾御和支撑。这不正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春风吗?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兴起,使计算机的应用从办公室和实验室迅速扩展到学校、家庭、商业、文化、艺术等科技、生产和生活领域。它的兴起为21世纪教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也为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多媒体信息技术发挥出它的最大功效,让现代化的机器设备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既要突出地理新课标的特点和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而创造出更多的多媒体课件,使地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贴于 二、什么是多媒体
多媒体是利用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存储与传递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的组合。多媒体技术具有综合处理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等多种信息媒体的能力。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多媒体CAI课件的优点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将外界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经过分析综合获得知识。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获得很小一部分是通过听觉,大部分是通过视觉。多媒体CAI课件集图形、文本、图像、音频、动画和视频为一体,能为学习者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例如,我在讲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时,在课件制作上抓住主要的知识点,利用热链接把相关的动画和图片都融合在了一起。这样教学的教师与学生都成了学习者,学生把教师当成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不仅同学之间进行学习交流,同时也可以同教师探讨问题,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交互式学习氛围。
三、初中地理学科特点
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地理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初中地理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一些地理事物是学生没有见过或者是根本看不到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语言或图片进行讲解,学生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一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无法实地观察或者抽象的地理事物,进而形成正确的表象,对地理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在讲述《气温和降水》一章节时,我出示课件《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后,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分布规律(1.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2.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降低;3.同纬度陆地和海洋气温不一样等)。
多媒体信息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和是优化地理教学的必要条件,它对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问题观察报告》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机整合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网络、多媒体应用技术逐渐在教育领域渗透和推广。音乐作为小学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小学生审美素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将二者有机整合到一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还能够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对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新课改下,音乐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情感表达、情境感受等多项能力。音乐教学中的歌唱与欣赏教学,通过多媒体素材融入歌词、声音当中,能够更为直观、生动地表达音乐情感,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与音乐产生共鸣,促使音乐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目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将音乐的不同风格、类型等更好地展现出来,将音乐情绪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多媒体,全面了解和掌握音乐,逐渐形成对音乐强大的感知能力。且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开展针对性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提供了音乐教学声、形结合的音乐学习情境,在提高学生欣赏能力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新鲜元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热情,与教师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
二、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策略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创建良好学习氛围
小学生身心处于发展阶段,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现出来,创建良好、生动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将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如笔者在进行《两只小象》歌曲教学时,由于很多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大象,为了增强学生对歌曲的印象,笔者将歌曲与大象画面剪辑成小影片。在屏幕上播放,让学生伴随着音乐,欣赏画面,深入到课堂当中,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欲望。同时在学习后,教师可以借助附件中的录音机将学生演唱的歌曲配上伴奏录下来反馈给学生,不仅能够增强音乐体验,还能够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二)突出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有效性
就心理学角度而言,动态刺激效果远远大于静态刺激,且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更为深刻。在实践中,将静态形态的材料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结合,能够恢复其生动的画面,赋予其生命。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功能性,其中CAI动态图像演示,能够突出教学重难点,增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印象,为学生日后音乐知识体系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如笔者在《在草原上》教学中,作为一首两声部歌曲,学生此前接触较少,为了能够让学生正确演唱,笔者利用不同颜色将高低声部展现出来,并运用音频解霸录制两个声部的伴奏,提醒学生在演唱中需要注意的要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歌曲,同时感受作者对蒙古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再如在《丰收锣鼓》音乐欣赏过程中,笔者第一遍播放时,采取原速方式,让学生在听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之后采取慢速播放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形成强烈的对比,通过这种方式强调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三)兼顾学生视觉与听觉,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欣赏作为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能够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十分必要,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到欣赏活动中,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如在欣赏《龟兔赛跑》音乐时,笔者运用多媒体图像,向学生介绍作者、乐器等,通过单簧管及大管两种乐器的差别来表现兔子与乌龟,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四)发挥网络优势,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音乐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其自身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如在《小叶子》教学中,笔者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叶子,并利用网络搜集关于秋天的信息,制作各类叶子标本等,在此基础上学习歌曲,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小学生思维能力尚未形成,而通过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够帮助其形成思维能力。如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中,笔者将草原和视频及相关的文章、图片等按照一定的链接形式,放到课堂教学网页上,实现对小学生课上、课后教学,以强化学生对音乐的认识。
三、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教学中,音乐教师要明确认识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结合教学内容及小学生身心发育特点,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从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秋子.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路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
[2]赵佳.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戏剧之家,2015,(11).
关键词:物理教学;多媒体技术;演示实验;探究性实验
物理课堂传递着物理知识,物理课堂教学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专业性的教学模式。物理课堂教学最有效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演示引为辅,课后巩固为补充。相继经历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尝试;应用多媒体的开放性的以实验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改革,最后发展成为借助多媒体技术,灵活实用的实验探究型教学模式。物理教学的每一次变革,都是物理教学认知水平的一次提升,都是物理教学认识的升华。物理教学过程中,博学多才的教师与追求真知的学生密切配合,物理的教学不断进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
一、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情境教学
教师以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教学模式,是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上,把计算机作为新教学媒体使用,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尽管有许多不足,但在目前阶段仍旧可以作为一种较好教学手段。因为多媒体教学立体式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足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 ,发挥创造的潜力。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动手动脑,越过一个又一个学习上的障碍,成功的喜悦伴随着整个学习过程。他们不仅没有新知识难以接受的感觉,而且从接受到掌握到再运用这些知识的全过程都是在自发之中进行的,对知识本身的学习更有持久的兴趣,对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突出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初中生直接经验少,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一些抽象或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无法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利用计算机的动态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从而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这为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因此,教学中我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展现实况,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为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扫除障碍。例如:在教学电压、电流时,学生对于电流、电压看不清,摸不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我制作了相应的Flash课件,把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过程,电流强度的大小用不同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类比法将电流和水流,电压和水压进行类比,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变得容易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件使用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从未涉及过的事物,而且为直接感知,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创造了条件,并且把间接的知识,抽象的规律和概念形象化,突出事物的重点和本质属性,便于学生观察形成表象。
三、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实验教学
物理学科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各阶段物理是有不同的特点。初中是趣味性物理,高中是推理性物理,大学是深究性物理。教育的每个阶段都会对学生进行一次筛选,学生终究会适应物理的特点。物理的起始阶段是初中,针对学生喜欢观察社会现象的特点,在知识允许的条件下,教师创设与物理知识相关的演示实验,通过教师的现场动手操作,学生的观察,最终得到实验数据,教师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进而有效地推出实验结果。讲述大气压存在时,马德堡半球实验是最好的例证。教师携带实验器材:马德堡半球、抽气机,在教室进行现场试验。教师利用抽气机逐渐的抽取马德堡半球里面的空气,学生在教室进行多次的对拉,以此来验证大气压的存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参与了教学,教师的进行了有效的演示,最终有效地证明大气压的存在。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讲,这无疑是一种提高。演示性的教学尝试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是有限的,学生只是教学中活动的帮手,没有真正的去思考实验的原理,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了学生探索性思维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改革性的以演示实验为主题的教学中的应用如下:1、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从网络上下载物理课程相关的视屏或flash,直接投在屏幕上,组织学生观看,进而说明知识内容。这是一种“裹足”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听听声音,凑凑热闹,毫无动手经验,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2、教师象征性地摆出实验器材,讲述实验的步骤,陈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郑重地打开多媒体,将事先准备好反映实验现象的视频或flash播放。这是一种“造假”式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物理知识的严谨性、科学性被学生否认,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好假呀,好假呀。
四、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教育
1.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教育首先应从培养创新意识入手。多媒体技术可以从“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方面建立和谐互动的学习氛围,拓宽学习,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维和动手操作的时空领域,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联想,唤醒学生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去同化新知识,促进其丰富的想象力,形成眼、手、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工作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习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
2.强化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重在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和积极的求异性。教师把课程学习所需的信息材料预先装入服务器,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到网络教室的每一台终端上,学生可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利用网络寻找相关信息,并将收集的信息经过加工、整理,通过解决问题来完成学习任务。因而,教师对课程设计应有多个起点和多条途径,以便更有利于学生从多层次、多渠道进入学习活动。
3.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我们在教学中,从不同角度去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探索、去分析、去发现、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获取知识、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学会想象、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逐步改变着人们对教育目标、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的理解。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新信息技术应用于基础教育领域。进入新世纪以来,许多地区都开展了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工作,事实证明,信息技术已经打破了传统教育技术的应用界限,广泛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