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化教育教学总结

信息化教育教学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化教育教学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化教育教学总结

信息化教育教学总结范文第1篇

一、健全规章制度,积极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继20*年开始我校设立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后,今年,我校结合人事制度改革的进行,对照学校健康教育发展规划,深入分析了近两年内学校为了加速发展,在推进管理手段现代化、教学设施现代化以及教师现代技术应用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与现代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抓住区域教育信息化新一轮发展的机遇,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我校确立了教务主任为信息化建设工作分管领导,把信息化建设纳入教育管理、教学改革的学校工作中。按照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设立工作,落实到人,配备专职人员,确保了20*年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健全设施,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软硬件运行能力。

至20*年,上级部门为学校配备电脑房二间、多媒体专用室三个、教师办公电脑10多台,多媒体设备三套、交换机等设备的基础上,学校再次自筹资金,更新或添置了服务器、核心路由器、交换机等,改建校园网站,更新了校内软件站,建立了全新的校内办公系统,向教育管理、教学研究等无纸化办公迈近了一步。目前,我校大部分教师的备课已运用电脑处理,多媒体在教师的公开教学中得到了较为普遍地使用。上网学习、查询信息、收集资料、参与学校管理已成为教职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学校的校园网络的终端安装了瑞星20*网络版杀毒软件,开通了内部FTP大容量文件传输功能。加强了学校办公室电脑的维护。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各类公开课的技术支持,确保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时的顺利进行。

今年,学校自筹资金为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为每个教学班安装多媒体设备,使教师备课教学及学生的学习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三、落实培训,学用结合,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教师运用能力。

学校每学期都集中培训电脑基础知识、公共应用软件,落实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学校开展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培训,使教师能比较熟练的使用office和internet。在学校开展的各级各类公开课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使用率较高。教师使用电子教案、网络学习和收集信息的普及率也较高。在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三个年级组,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师生教学的有力助手,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得到长足进步。在学校开展的健康教学评选活动等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展现。

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电脑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和管理人员必备和必需的工作手段,管理中文件的传输、学习资料的分发、资料的积累和审核等已逐步倾向于依赖网络。教师的新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新信息的获得等多大都依靠网络获取,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信息化的学校管理、现代网络化的管理方式(学校已经开始尝试存档电子文稿)在学校管理机制中得到良好的贯彻。教职员工也已接受这种管理方式,为学校最终走向无纸化办公、信息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样,信息技术在学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学籍管理、校产管理得到全面的落实。电脑成为这些管理人员的必备工具。从学生电脑小报的制作到探究性园地,信息技术在班主任工作中也得到充分的运用。积极配合学校健康文化校园建设,特别重视师生“网德”的培养,提倡文明上网,注重公德。

四、深化信息科技学科的课程教材。

我校高度重视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除了开设三年级信息信息技术课之外,还开设了一个兴趣班,以培养学生解决计算机问题能力及语言编程能力为主。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动中学,学中动的主动探知、主动习得的良好的学习方式。20*年学校第一次组织学生参加区信息技术竞赛,一人获三等奖。

五、面向未来,正视困难,坚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信心。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编制管理的规范化,势必影响学校在信息化工作推进中的步伐。

学校已经重视了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但是由于学校缺乏在这方面非常擅长的人才,在指导教师的校本培训上往往是低层次的反复,教师们制作的课件水平还不高,很少出现比较成熟的课件,特别是能体现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师生互动良好的课件;在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方面的探索没有形成强大的力量,往往还是教师零星的探索。而这一切,即需要学校增加投资也迫切希望教育体育局能培训一部分人员来带动其他教师参与教育信息化,加大教师参加区级培训的力度,同时也要采取多种方式,特别是采取请进来的方法,提高校本培训的能力,切实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在教导处举行各类学科教学比赛活动中,应更多加强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途径、策略、方法等的研究,由点到面,提高教师实施学科整合的能力和意识。

困难是暂时的,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不会停止,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前景是美好的,现代教育需要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现代教育管理需要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同样,现代化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也需要我们立足本职岗位,开拓性地、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发挥现有设备的功能,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大胆实践,在现有的设备设施的基础上做出更有效、更高的成效。

*中学2009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学校以“十一五“发展为契机,结合区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发展规划与要求,与时俱进,在提升品质上下功夫,促进学校信息化发展,让校园网成为师生管理学习,交流互动,共同提高的信息平台。

二、主要工作

1、管理工作

本年度,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师作用,做到分工具体,职责明确,服务到位。完善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计算机使用、电教设备的使用和借用制度。规范学生、教师对计算机的操作,保证学校网络健康、正常运行并充分发挥作用。制定《校园网IP地址分配管理表》规章制度,文明上网,禁止教师上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网站。

2、信息技术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1)信息资源的建设

本学期将本着出既要讲究实用、实效,又要把握发展需要适度超前的原则,抓好校园网站建设,使我校的校园网发挥出最好的效益。继续利用宽带网,搜集和整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不断充实学校内部网站的内容,通过网络信息的管理和利用,加强校园办公管理、教学常规和学生常规管理,以实现资源共享。完善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网上学习、制作课件。在此基础上,建立各部门、各学科以及个人的教学资源库,建好学校资源库。

(2)设备的维护和安全保障工作

进一步完善检修制度,各种设备有专人管理,常用设备每周检查一次,并有详细记录,有问题要及时处理,使设备维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随着电教设备不断增加,安全保障工作也越来越重要。

3、教学工作

抓好课堂教学研究、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上好《信息技术》课。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任务”为驱动,以实例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搜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技能。

4、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综合能力培训工作

本学期,我们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使教师能熟练掌握上网浏览搜索资料、资料、软件上传下载、“OA系统”及“校FTP”使用、“家校通信息发送”、运用MicrosoftWord编制试卷、运用MicrosoftExcel电子表格统计成绩、运用Microsoft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课件、制作个人主页等工作。

5、学生综合技能培训工作

本学期,抓好学生文字数据输入训练、PASCAL语言阶梯式培训、Microsoft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MicrosoftWord文字编辑处理培训。

四、具体工作安排

1、制定信息技术工作计划

2、2—15周学生综合技能培训

3、13周学生综合技能培训

4、4、2—6周抓好教师信息技术综技能培训。

5、5、8—15周教师信息技术综技能比赛。

6、6、15周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评比。

7、18周课题资料的收集、筛选、分类、归纳和整理

8、电教设备设施清点工作。

9、学期结束总结工作。

五、本学科赛事安排:

项目比赛时间备注

信息技术兴趣小组初选3月语言类PASCAL

校计算机维护技能赛4月学生与教师共同竞技

信息化教育教学总结范文第2篇

十多年来,我积极探索参与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方面的课题实验研究工作,探索现代化信息化校园的实验之路,使自己的工作能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工作能与老师们分享。

一、学校开展信息化实验的基础

目前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不少学校确立了学校信息化建设为学校办学特色之一,如:我们深圳市罗湖区的翠园中学、罗湖中学;翠竹小学、螺岭小学、布心小学、南湖小学等多所学校。这些学校都有一个共性,首先有一个积极支持信息化实验研究的领导班子,同时自己也是积极的参与者,为信息化实验研究营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充分认识到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坚持以信息化科研为先导,以课题实验为依托,积极参加信息化课题研究,以课题促成果,以成果推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次是目的明确,全员动员,组成一个各学科都积极参与的科研实验小组,分工合作,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各科教师课题跟踪,撰写课题实验报告,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积累教案、课件,撰写实验总结和论文,总结实验经验成果。同时配置完善的硬件设备,它也是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科研实验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之一。拥有internet网络,大量的计算机和多媒体的配套设备及教学用电教平台等,使实验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二、学校信息化科研实验课题的确立

以信息化教学科研实验为突破口,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多学科的整合,努力实践,搜索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规律,教学模式,闯出一条教育改革的新路。为此;学校往往非常愿意在学校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科研实验,但苦于课题申报方面没有经验,使得经常错过了一些机会。因此课题研究的开展也要较好地把握时机。

课题申报一般要了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趋势,了解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五年规划。积极争取,主动出击,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特点,紧跟形势,多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引进符合学校教育特点的教学实验课题,制订一个较为完善的五年发展规则。从小到大,以点带面,逐步加大实验的力度。例如:我在深圳市翠竹小学工作的几年里就制定了一个五年实验研究的计划。第一年参与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十五”科研课题《信息化条件下中小幼学生能力培养研究与实验》的实验,学校配合开启“手提电脑实验班”。第二年主动要求深圳市电教馆,为学校争取到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远程教育网络环境下学习实验研究》的实验,配合开展“北大附中附小远程教育网”的远程教学;第三年申请《广东省第二批现代教育实验学校》,落实全校以“信息化教育”为学校特点之一,学校信息化建设实验全面开展。五年内进行了实验课题的申报、中期评估、结题等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学校的信息化实验走在了正确的轨道上,科研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能力明显增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也更高了,学校也上了一个台阶。在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先进单位”。实践证明,通过信息化科研实验不仅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还能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三、信息化科研实验的模式

开展信息化教学科研实验的课题研究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开展实验的学校很多,课题形式多样,名目众多,但其特点无非是以点、线、面三种模式展开的形式。

(1)点。点,即以信息化实验班,为一个切入点,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等重点科研课题的研究,以一个班或几个班参加,学校组织一个实验科研组,紧跟上一级实验的阶段性计划,一步一步紧跟形势,结合学校实际,探索科研之路。

(2)线。线,即是以某一个研究方面方向或学科为切入点,引入或参与一些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进行研究。

信息化教育教学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融合

一、引言

目前教育信息化逐渐走向大众的视野中,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当中,从教学模式和方式上不断寻求创新,从而推动高职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在传统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现象造成了学生的被动学习,极大地降低了教学的质量,而引用信息化教学可以转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从属关系,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在高职教育中,信息化技术主要是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的,这种多媒体网络教学不仅仅能够辅助学生学习,还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情景上的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现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各地区高职院校都开始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当中,这种融合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极大推动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本文针对高职教育教学课程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进行研究分析,寻求出其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融合方法,从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与课程融合的内容

1.教学观念。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与课程融合的关键就是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建立起全新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将高职教育教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信息化技术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深入到信息化教学中,领略其中的奥妙,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信息化实践中,寻找到有价值的信息。2.教学目标。高职教育教学的课程标准中,包含了对知识、信息、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在对知识进行整理吸收的过程中,考验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信息化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这种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整理中吸收到有价值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学课程与信息化技术相辅相成。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过程中,只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质量。3.教学内容。高职教育课程与信息化技术融合中,最主要的就是在教学内容上的融合,信息化技术就是将教学课程中这些枯燥乏味的静态文字转换成动态的文字或者图片。在转化过程中,需要将文字和图片有机的结合,这也就是教学内容上的创新,也是信息化技术的优点所在。

三、如何实现信息化教学与课程的融合

1.增强教学内容的呈现。在信息化教学与课程的融合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将课程中的内容重新组合、排列,让课程中的文字、图片等内容,融入多媒体网络中,利用声音和视频来传达其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欢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另外还要增加一些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进去,这样可以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吸收能力。2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在教育行业的,教学内容会根据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而且信息化技术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的领域,因此,在教学内容与信息化技术相融合时,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更新改造。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平台,掌握全新的知识内容,扩大教学层面,这样可以改善教学知识落后的问题,极大的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3.构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在信息化教学与课程融合的过程中,教学结构的改革非常重要的。要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建立起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一直以来,课程教学结构都是以教师为主,教师通过课本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则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这种传统的教学结构,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信息化教学就是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将全新的信息技术带到课堂当中,让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教师只需要做一个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学习内容的制作者,为学生搭建起通往知识海洋的桥梁。

四、结论

在信息化技术和课程内容融合中我们总结出几点建议:1.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这个平台,创建资源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2.借助信息化技术的先进性,掌握紧跟时代潮流的信息,利用多媒体设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将课程中的文字内容进行处理,建立模拟的实践学习环境,让学生亲自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3.在信息化技术与课程内容结合中,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起自我学习的主观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陶增乐.信息技术基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2]王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放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

信息化教育教学总结范文第4篇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界定,学者们还未形成共识。祝智庭教授在《现代教育技术》一书中把教育信息化界定为: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可以从技术和教育两个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层面看,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包括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和管理自主化等特点。

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是指,学校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环境,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现代化过程。

国外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思考

国际上,亚洲地区如新加坡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从政府层面着手制定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日本、韩国也都从政府层面给予了政策规定和经费支持;美国、澳大利亚除了国家、州层面分别对基础教育信息化有所部署外,还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两国认为,技术启迪智慧是毋庸置疑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世界,学生的视野是完全可以打开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的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美国新媒体联盟(NMC)《地平线报告》对技术融入当代教育,做出了相关十大挑战预测,其中《地平线报告》(2012基础教育版)指出:数字媒体素养成为各学科专业的主要技能,而且越来越重要;中小学需要面对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学习;个性化学习需求尚未得到当今技术和实践的足够支持。

在美国,“自带设备”(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行动给了我们很多启示。BYOD是美国中小学近两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信息服务模式。该模式具有用户驱动性、信息设备多样性和情境整合性等关键特征,其实质在于转变师生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中的角色,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整合。美国中小学推行BYOD的基本理念是充分把握21世纪学习的本质——学生是信息的生产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使学校正确认识“自带设备”对于学生学习与成长的价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与环境支持及策略,给予学生充分利用“自带设备”的权利和自由,培养信息时代数字公民的素养。

我国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随着“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著名论断——“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使原来处于自发状态的各地教育信息化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和真正的推动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与推动。但是如何将硬件设施建设、软件资源开发与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完美地结合起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优质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先进教育理念及使学生在21世纪的数字环境下全面而健康地成长,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1.“校校通”工程

从2001年国家教育部倡导实施“校校通”工程至今,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经过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硬件、网络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阶段。迄今为止,比较全面地论述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历程及相关概念的,如,基础教育信息化之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之信息资源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之ICT素养;基础教育信息化之ICT应用;基础教育信息化之管理;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对策与建议,等等,是2005年由王珠珠、刘雍潜、赵国栋、李龙联合署名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上、下)。在报告中,专家们分析了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现状,挖掘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该报告制定并成功应用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价基本指标体系”,基本涵盖了教育信息化的各个方面;调查统计了一批来自全国教学第一线的珍贵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6项对策。在总结成绩时也看到存在的问题,诸如,重视硬件环境建设,轻视资源建设和人员培训;重建设、轻应用;资源不能共享;使用效益不高;在旧的教育观念下使用新的技术的问题。

当时《浅谈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一文,提出了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问题,就如何缩小城乡中小学信息化之间存在的差距,也引发广泛的思考和关注。

2. 数字化校园

作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一种形式,部分地区提出了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目标,探索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应用于中小学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随着时间的推移,校园内部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系统。由于这些系统采用的开发技术平台不同、开发人员变化等原因,导致校园内已建成的应用系统形成“信息孤岛”。很多大企业,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开始在不同地区针对中小学现状提供各种整体解决方案。同时,一些信息化建设专家也关注到“学校信息化领导力”问题,北师大黄荣怀教授在《信息化领导力与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中阐述了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及对学校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文章提出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开展“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相关课题研究;建立“泛在接入”的数字校园网络环境;开展电子教材、智慧教室、在线学习工具的研究和实验;开设若干门在线学习课程(选修、校本);管理信息化要先“明晰”业务流程。

3. 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也越来越成为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问题的焦点,除了微软、IBM等公司专项培训外,随着教师初级、中级教育技术培训教材的出版,行业协会统领下的此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有关资料显示,到“十一五”结束,全国共培训了中小学教师600万人次。

4. 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变革

从最简易的互动反馈技术在课堂中的使用,到互动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出现,再到电子教材的制作、“电子书包”的热炒,iPad进课堂的实践兴趣以及对APP资源开发的热情,人们对改变教学模式已成当务之急的共识,无不深深印证了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日益彰显出的革命性影响。

2010年,教育部将上海虹口区作为“电子书包”的实验基地,上海市将“电子书包”的实验和推进工作写入了上海市教育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虽然后来在出版资源、教育管理资源、企业资源以及学校实际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上,暂时出现了制约因素,但是在上海闵行区、浦东区也已先后开始了“电子书包”应用于课堂的实验。浙江、江苏常州等地对“电子书包”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真正进行素质教育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广东佛山、深圳等地在将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方面更是走在前面。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微课程建设、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教学模式的尝试,为学生在获得新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目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已经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光从“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应该如何学”以及二者如何相互促进并健康地发展。

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前辈何克抗先生曾撰文阐述构成教育教学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媒介,教学过程的最终效果是这四要素的相互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今教育媒介的核心。到底信息技术只是一种简单的教育教学工具,还是可发挥生产力作为发展原动力的作用,即“工具论”和“动力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识依然在分歧中难达一致。这可能是目前教育信息化在硬件建设、环境建设投入巨大之后,在实际应用上总给人捉襟见肘、不尽如人意的感觉的原因之一。

机会与挑战

在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以下现象:重硬件环境建设,轻软件资源开发;重教师如何教的培训,轻学生如何学的研究;重政府资金投入的专项,轻实践层面的经验总结与推广;重学术理论研究成果的发表,轻应用型理论的研究、梳理与提升。

信息化教育教学总结范文第5篇

一、细化日常管理,加强硬件设施投入和维护。

随着教学信息资源的日渐丰富和教师使用媒体熟练程度的提高,媒体辅助教学已开始成为教师自觉化、常态化的教学行为,这代表着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同时,硬件设备的经常性使用也加快了设备的老化,提高了故障的发生比率,使维护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为了保证媒体辅助教学的正常开展,我校组织教师再次温习操作技能,了解设备的常规维护保养知识,正确规范使用设备。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办公室、各年级把硬件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作为日常管理工作的内容之一,通过检查和指导,改正个别教师的错误操作,强化日常的维护,使我校的现代化设施发挥最大效用。

二、积极利用资源,强化学校教学资源建设。

信息化教学资源做为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完善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工作,调整信息化教学资源结构也是当务之急。

1、基于站这个平台,结合部门FTP,真正实现资源库的共建和共享。校先后购置了大量的优质的教学资源,如中教育星等。并且注重校本资源的积累,平时教务部门注重收集整理学校教师自制的课件、教学录像、名师录像课、学校活动资料、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育拾零、教学案例、教学总结等。把它们传至站或传至组内的FTP,做到科学、有序、丰厚教育资源的内容。便于教师使用。平时的上缴资料以及期末考核时,各种考核资料全部实现了电子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三、加快普及应用,积极推进实践性研究。

学校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应用,不能停留于意识和理论层面,而关键要在实践层面上下工夫。学期初,我们根据教师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教学中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实际情况,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实践研究,这些探索使教师在信息技术使用的过程中更加关注“什么时候用最恰当?”“怎样用更有效?”等问题,提高了思考的深度和实践的有效性。

四、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硬件完善、软件充实仅仅是做到了基础保障,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实际效果必须在对信息化硬件、软件充分使用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因此,决定使用效果的决定性因素还在教师。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师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青年教师人人能撰写电子教案、自制较高质量的课件,并能快捷地搜索资料,培训工作的稳步推进,使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五、寻找差距,提升电教水平。

对照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规划,现阶段还有不少工作没有到位,如电教科研方面虽然在日常管理上作了一些尝试,在这方面的学习与培训也远远不够,电教工作的经验总结还不够。虽然软件硬件管理已有一定成效,但还没有达到最合理,科学化,需要继续努力。学校电教硬件设备还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尽量坚持节约高效的原则。电教日常管理工作需进一步加强,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学校的财产。要认真学习,考察,了解最新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发展动态,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服务。

六、困惑与难题。

1、随着学校信息化设备的投入增多,设备管理维护需要人来做;网站、教学资源平台、教研平台管理维护需要人来做。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内容再不断增加,工作量不断增加,而在学校中人员有限,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太少,并且还有其它工作,精力实在是不够。无法做精做强,只能是什么工作紧急就先做什么。

2、信息化资源建设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各家闭门造车,不利于信息化资源建设工作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