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信息化报告

教育信息化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信息化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信息化报告

教育信息化报告范文第1篇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中,教育信息化是推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从内涵上落实教育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必然选择。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我区《静安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等六个文件的精神,我校根据有关专项督导的要求,认真自查,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坚持在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作到以合理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为指导方针,围绕信息化环境建设、师资建设和普及信息技术教学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做了一定的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把握机遇,加快建设,努力营造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新环境。

1.理清思路,明确目标

    信息化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有力武器,是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的趋势所在。在学校的四年规划中,针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我们提出要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与开发,建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信息技术工作领导小组。我们通过网管员的培训,了解了学校网络的建设与促进学校管理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学,初步掌握了网络应用的基本技术,为推进学校全体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提高起了培养作用。通过学习,我们认为信息化教育的重点并不是要让师生学会使用因特网,掌握计算机技术本身,而是要通过计算机与网络的强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培养出能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具有较强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这才是我区大力开展信息化教育的目标所在。

2.珍惜资源,合理应用

    在区有关部门的关心下,我们学校现有2间计算机房,面积为90平方米,共有计算机178台(含库存待处理机器),实际使用学生机88台,教师计算机30台,生机和师机比例分别为6:1、2:1。我们学校为了方便教师和学生教学用书和学习用书,打破借阅的常规,我们学校还在总部新建设了一个电子阅览室。学校为上校本课程的教师人人配备了一个64MB的闪存盘,方便教师们储存网上下载的资源,制作课件后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今年一年级二期课改全面推广,学校又为一年级每位语、数教师购买了教学软件,以便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近年来学校对信息化建设投入的经费达上万元(初步统计)。学校拓宽校园网的节点分布,使办公室电脑也能作到联网。我们建立新江宁小学的《教学资源建设管理规范》、《教学资源建设人员职责及评比办法》、《网络设施维护工作管理规范》、《网络管理人员工作职责》、《电教设施管理规范》,使工作有依据,评定有标准。

3.开发资源,提高效益

    网络作为新兴事物,很多教师都能迅速地接受它,利用它的资源为教学所用,但是只是较多地作为电子黑板,于是,我校网管室把“以网上下载,市场购买和自行制作”为建立学校网站教学资源信息库的主要途径,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可以资源共享,学校的门户网站也建立了许多的教育网站链结,方便教师浏览和借鉴最新的理论和观念,使“二期课改”的理念成为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理论支撑,成为师资队伍自培途径的一个补充。

4.扎实培训,优化队伍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备现代化信息素养,与网络信息平台具有亲和力的现代化师资队伍。我校通过三方面的工作积极开展教师信息化技能培养的工作:第一是依托教育学院的计算机能力测试和未来因特网教育培训;第二是工会积极开展各种基本计算机能力的校内培训和各项比赛,优胜者进行奖励;第三是通过区校的教学比武和区“赛马场”活动,促使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网络教学,课件制作的自我培训。作到以课件制作驱动,以理论培训支撑,以课程整合发展。

二、不断探索,认真实践,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的新突破。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最终对象是学生,因此我们认为它必须以各种形式,贯穿于素质教育的整个实施过程,促进教育的深刻变革和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1.学生学的转变 

    在教学思想上必须实现三个转变: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内容设计向过程设计的转变,单学科教学向多学科整合教学的转变,在教学模式上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资源性学习,协作性学习转变。这些转变使信息化教学成为可能,而信息化教学的推进又使网络的教学成为可能。实现了教学信息化以后的平台不再是讲台、课本、教师,而是互联网,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进而实现了教学平台的跨越。现在,我们学校的所有一年级四个教师都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基于资源性的学习成为可能。而我们有的学生就是在老师布置的课后上网查资料,或者是在学校提供的联网计算机上进行相关知识的搜索,对学校门户网站和科学院特色网站的浏览,都使学生增进了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学生在学习中,老师提供的是交互式的、自主化的学习环境,教师一方面可以示范,一方面可以借助“分组讨论“、“开展学生之间的协同学习”,适时地了解学生学习中的思维和学习进程,恰当地进行学习过程的调控。

2.教师教的转变 

    课程不再是老师灌输的知识,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比如我们学校校本课程的教学中,老师都是要求学生在课前、中、后进行相关内容的网上收集,然后按照要求作成小报、PPT等进行展示,进行知识的分享。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逐步推进,我们学校教师对于教学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变化:黑板不是教学板书的唯一,电脑实物投影不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的再现,教师手中不再只依赖粉笔。教学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教师帮助他们一起去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是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

    教师在应用教学软件或是课件时,将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大屏幕解决,使教学内容及过程形象、直观、生动,易于教学双方的情感交流,生动的讲授加上恰当的现代媒体的辅助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通过信息化的教育,教师可以使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例如在信息科技课上,老师可以一边利用电子黑板进行示范遥控演示,一边可以利用监控功能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管理,还可以利用转播功能将学生练习中的典型问题进行全班解析。这样,将诸多的教学环节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优化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3.学校管理的转变 

    由于建立了学校的门户网站,从学校的管理机构来说,资料的上传、下载,教师的学习疑难的解答,网上教研的开展和监控等,都成为学校管理的有利途径。

信息了解的适时性:

    教师能通过学校的门户网站了解学校一周工作安排,通过与教育局网站的链结,了解教研和学习的信息,避免中间环节的拖延,防止遗漏重要信息;而教导处等部门就可以利用网管的优势了解教师平时浏览的网站内容,帮助学校了解老师的所思、所需,提供今后工作开展的思路。

资料上传的及时性:

    由于我校各个组口都建立了表格下载和上传的窗口,因此每月老师需要上交的资料,有的就可以通过电子表格直接传送给有关部门,不仅可以方面教师,同时可以使管理部门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论坛应用的亲和性:

    在学校建立的交互式的网上论坛,不仅可以方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家长、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还可以为领导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学校的管理层可以通过点击浏览教师之间的学习讨论的内容,还可以参与谈论,及时地解答教师的疑惑,不仅方便,还由于可以使用“昵称”屏蔽自己的真实身份,让领导真正地走入群众的心中,让学校管理更具人性;

4.课程整合的转变 

    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到学习工具的一种阶段发展理念,而不是专门讲授计算机的程序设计,是将计算机结合到我们的课程中去。整合的研究探索最终不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演示工具,是把外部世界引入课堂,为学生直接获取大量信息提供帮助,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的学习作为载体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目的的新的课程。

    首先我们要求教师作到把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如同教师使用粉笔黑板一样地有机融合。但是不排除传统媒体,该用什么,就用什么。

    其次我们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基于计算机文化的智能知识结构的形成,也就是说要有意识地将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通过任务驱动方式学习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校本课程中,我们老师都要求学生学会质疑一个小问题,解决一个小问题的课题小研究开展学习,这种学习需要学生搜集大量的资料,学会归纳和整理,组合应用作品来展示自己的认知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动手实践、创新意识随着课程的开展而不断地发展。

    另外,教师创设虚拟情景,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借助媒体的多元呈现,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学习能力,借助论坛和多形式的作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自己的思想,形成个性化的观点和知识结构,提供给学生反馈的机会,调整老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起点及路径。

    最后,充分发挥网络在校本培训中的作用。我们注意到,网络教学注重网上学习和交流,而校园网络是校本培训的一个主渠道。为此,我们在“校校通”工程建成开通后,马上建设开通我校的校园网站。教师学习、培训后能够在我校的校园网上进行相互学习,交流教学设计。教师们的体会是:“信息化教育给我们一种全新的理念,网络时代让我们拥有无限的空间。时代变了,对教师的要求也变了。我们的教师不能像以前所描述的那样“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而应是“挂在互联网上的明灯,不断充电,永放光芒”。 

5. 教师培训的转变

    以前的培训知识依托于教育学院,现在学院给了我们更多的自主,于是我们积极开展教师计算机培训活动活动,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措施:

    首先,由骨干教师先行培训,协同年轻计算机教师一同摸索成功的经验。在主讲教师的引导下,老师们就学习方法、内容、资源、技术、教案、作品设计进行交流、切磋,为日后的全员培训开了一个好头。

    第二,加强日常研讨,不断进行反思,使培训效果更趋完善。培训前,我们强调充分的集体备课,着重解决观念转变和技术支持的问题;培训中教师们尊重主讲教师,充分发扬民主,充分讨论,主讲教师针对各个教师的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认为参加培训的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有利于教师本身观念的不断更新。因此,在培训结束后,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要进行一次“回顾与展望”的研讨活动。研讨活动都以研究为主,有理念的学习,有个案的分析,有决策的探讨。教师们事先进行认真的准备,畅谈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以及遇到一些问题。

    第三,举行竞赛、小结及经验交流活动。我们采取聚餐沙龙、座谈会等相对宽松形式,通过交流和研讨,使教师们的教学经验、反思心得都能以成果的形式得到收获和交流。让好的老师的作品启发其他的教师,对教师进行技术和思路上的帮助。

    我们觉得,单纯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培训难于直接与教师学科教学融合,在教师培训中往往有隔靴挠痒之感。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培训,并不是直接通过教育理论、教育技术的学习,而是学习者在思想上产生震撼,从而主动探索出一条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的途径,在不自觉中实现了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

    我们立足计算机培训通过启发式、互动式等“大脑风暴”手段,使接受培训的教师通过学习,既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方法,又提高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实实在在地收到了成效。

三、完善建设,服务师生,推进信息化教育建设 

1. 我校推进信息化工作建设的成果

教学环境得到了优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仅牵扯到老师的培训工作,使教师的观念得到一个质的跨越,另外学校还要建立一个整合程度比较高的计算机化教学环境,让科学技术成为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生产力。学校配备了计算机房,不仅对学生开放,更欢迎老师来使用,同时学校办公室的计算机进行联网,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资料,上传和下载;教师里配备了实物投影仪、手提式计算机、投影仪等,让教师教学时随时使用;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通过浏览查阅资料,丰富知识。由于信息化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很多信息具有获取的随意性,因此我们还开展了有关“网络安全”的教育,让学生学会抵制不良网站,学校网管室还进行了有害信息的技术屏蔽,保障学生的安全。现在,学校的校园网成为了交流的平台,为师生提供信息化处理的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资源,逐步开始实现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

信息化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培养老师和学生的信息化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老师和学生操作能力上,而是对信息的处理和应用,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从学校的课程设置来说,既有地方性课程--《小学信息科技》和《IT》课,又有学校性课程—研究所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都牵扯到信息能力的应用、收集和处理的问题,学生从会上网,会收集,到会应用,到最后从信息中自主发现学习和合作探讨学习、实践创造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正逐渐地在我们学校的学生生上体现出来。就拿今年的信息科技的测试来说,我们学生的合格率达93%多,高于区的2个百分比。学生制作电脑小报、个人网页,教师制作课件和个人网页的质量和数量正在稳步上升。

课堂的教学手段得到了丰富:

    学校参与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率达到100%,学校工会和行政举办了的课件评比,十余位教师获奖。参与区的课件评比和信息技术整合,五位教师、两名学生获得了等弟奖。学校网站也曾被评为区优秀网站。上学期,教育局组织的“赛马场”活动,学校几乎每门学科都有教师参加。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学习了多媒体的技术,就是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来,我们知道把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整合后的教学产生的效果,和那种教师在台上演示电脑,学生在下面认真听的所谓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不一样的,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于是我们就提倡真正的多媒体教学是互动的,学生能参与现场演示和应用的。于是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就自己设计了课件,用FLASH PHOTOSHOP等技术为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服务,呈现出一种数字化的情景,让学生不在是简单地看黑板老师进行演示,而是参与设计、填色、作曲,尝试参与和成功的喜悦。

交流的平台得到了拓展:

    电话、家访是老师和家长联络的主要形式;和学生坐下来谈心更是老师常见的交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手段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但是教育信息化也包含了交流的“与时俱进”,还“网上论坛”进行交流不受形式、时间、人数的限制,真正可以在遵守社会公德的情况下畅所欲言。在学校门户网站的建设上我们设置了师生、生生、家校交流的平台,还做了教学资源网站的联结,同时学校的管理也能有效地通过网络进行实施。

2.今后推进信息化工作建设的思考

    信息化教育能适合各种学科并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如何结合现有的教育情况,以超前的胆略和创新的精神大力开展信息化教育,急需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实践、探索和总结 。

(1)加强师资培训是开展信息化教育的基础 

    在教师培训上,使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还要加强教师的学科修养,帮助教师更进一步地把握学科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更要增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的意识,找到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点,从而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开辟道路。 

(2)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今后开展信息化教育的核心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的结合。课程整合是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同时也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我们与其把整合称为是一门技术,还不如说是一种态度。因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除了需要时间和精力外,还要求教师以一种崭新的观念来看待所教的课程,并不断地注意是否有某种技术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教师要明确课程的目标,了解技术在这方面的能力。要建立每一个教室都有一个整合程度极高的计算机化教学环境,为教师开展整合教学提供环境。如:在教室里配置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实物展示台等设备,方便各学科教师随时使用;学校配备计算机房,使学生能非常方便地使用计算机,通过与计算机对话实施个别化学习;在教室里、走廊上布置计算机角,学生根据学科教学的目标要求,通过浏览查阅资料、丰富知识。最后要找到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点,有效地实施教学,实现技术学习与学科教学目标双达成。 

(3)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的收集和分析能力 

    我校积极开展的红领巾科学院校本课程中需要学生利用因特网搜集和分析处理信息,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很多学生只能利用学校的计算机进行,学生的应用能力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不能独立进行,而开展信息化教育的最终目标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让学生学会资源利用,主题探究与合作学习还是需要一些时日的。

(4) 对外交流的平台要扩展 

教育信息化报告范文第2篇

一、发展现状

我校现有22个教学班(含三个学前班),在校学生1521人,学生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45台,在校学生与学生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的比(生机比)为33.8。我校共有教职工69人,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可用计算机17台。我校有网络多媒体教室2个,使用统一规定的教材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建立了学校办公平台和学校网站,具有了本校的教学资源库。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录像带、录音带、电子图书、vcd、dvd、cai课件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地方政府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缺乏组织领导,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专人领导,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足够的资金作保证,造成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三)信息教育资源应用不足。课程整合不足,对现有的教学资源应用不足。例如,现在要求统一纸质备课,导致大量的网络资源,学校信息教育资源不能很好的应用。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投入。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参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大力度,增加投入是搞好教育信息化的物质保证。

(二)加大力度,提高教育信息化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提高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认识,把教育信息化建设认识提高到是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

(三)加大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校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认真学习落实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落实省关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各级学校信息化的建设和管理。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各项措施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制定严格的标准来统一规范教育信息化行为,要加大规范管理,检查评比的力度。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系统,成立学校信息化教育评价小组。统一标准,规范管理,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程度和信息化发展水平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教师综合考评之中,以评促建。

四、下一步发展目标

(一)加强教师的信息应用技术的培训。只有全体教师拥有了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让信息技术更高的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信息化报告范文第3篇

教育改革的内生动力,就是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2017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暨教育信息化高峰论坛上,华中师范大学杨宗凯校长在题为《面向2030的教育发展:信息化支撑下的教育创新》的报告中,首先回顾了同志2016年4月19日的讲话。同时,向与会者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如何利用新空间来发展教育,解决现代教育面临的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杨宗凯

当前,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的流动性加快,我国每年有超过50万的留学生出国,国内的外国留学生数量也在增加;二是价值观多元化,各种思想文化交织在一起;三是技术和资源流动,包括教育资源的流动;四是知识增长速度加快,知识的生产、传播的速度加快。

杨宗凯认为,教育改革的内生动力,就是教育信息化。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引发教育生态的不平衡,从不平衡到平衡,需要信息技术的助力。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时,破坏了原来所达成的平衡生态,造成了现有社会形态和教育生态的冲突。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有21世纪的核心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能力,甚至能力先于知识。

反观现今的学习生态和教育支持系统,学生的学习环境仍然以教室为中心,教师的发展仍然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学内容仍然以教材为中心,学生的评价标准仍然以考试为中心。这样的支持系统如何能适应21世纪的人才培养要求?教育应该往那里去?我们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学习生态。教师不仅是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更重要的是导学、组织教学活动、启迪每个学生的智慧。通过这样的学习生态的构建来达到信息社会形态与教育生态的新的平衡。这是信息技术解决教育发展问题所带来的挑战。

从弯道超车到变道超车――信息技术要解决我国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现实中,教育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是: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质量不高、终身教育体系缺失。这三大主要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对中国来讲,要进入创新国家,需要大批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教育。杨宗凯认为,面向2030年的未来教育一定是构建在互联网上的新教育,是新空间和传统空间进行有效融合的新教育。或者说,未来教育是传统教育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教育。要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的、个性化的发展,教育不是要弯道超车,而是要变道超车。信息化的发展给教育发展带来了千年一遇的机遇。

我们有哪些机遇?杨宗凯指出,在仁川会议上联合国提出了新的教育发展目标――《联合国2030教育行动框架》: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使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全纳,是指教育的可获得性和包容性。公平,是指在准入、参与、保留、完成和学习结果方面,消除所有形式的排斥、边缘化、不公正的差异性、脆弱性和不平等问题。优质,是指所有水平和不同环境里导向相关、平等和有效的学习成果。终身学习,是指受教育权从出生开始,贯穿一生。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也在积极制定2030年的教育发展计划,而教育信息化是实现这个教育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技术如何与教育深度融合。发达国家纷纷将教育信息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美国NETP2010提出了“必须推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不是进化式的修修补补。”NETP2016提出了“当前的重点,已经不是是否要在学习中使用技术,而是如何用技术来改进学习,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获得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杨宗凯认为,信息化应该是转换器,实现教育的变道超车,促进教育进行结构化的变革。如果我们还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与学,来帮助提高分担那么信息技术会使我们沿着工业化的方向越走越快,这是一条“不归路”。

让每个学生都获得高质量的学习体验

学习的产出难道就是分数吗?现在的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更多的是用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上。信息化到底有没有作用?杨宗凯认为,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高质量的学习体验,信息技术要用来提高每个学生的产出。

未来的教育如何评价学生,分数将不作为唯一的标准。信息化将支撑教育评价方式的创新,构建更加多元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全面评价师生教与学的绩效,逐步实现考核评价方式全数字化。这种评价就是基于教育大数据的评价。未来,数据驱动的学校,分析变革教育将成为主流。利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做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智能化服务、精细化管理、精准化科研。教育治理方式将从僵硬的管理方式向以服务为导向的扁平化管理方式转变,实现教育流程的再造。

我国的教育要实现创新,创新的主体是每一位教师,教师的能力至关重要。当前,国家在推进数字教师的培养,教师教育资源跨校、跨区共享,将职前培养、职后培训打通。到2020年,国家要培养具备学术、艺术、技术素养融合的教师,将制定实施数字教师能力标准,将其纳入教师资格准入门槛。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和根本标志。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终身教育、优化教育治理,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向2030年,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给教育带来新的希望:一是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变革,二是优质教育资源全面覆盖,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显著缓解,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教育高位公平;三是学历、非学历教育无缝衔接,构建在互联网上的开放协同的终身教育体系;四是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监测、预测全面实现。

首个教育信息化智库(ET3)报告

论坛上,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杨志坚会长作了题为“搭建平_:助力中国教育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工作报告,详细阐述了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形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融入教育信息化发展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绩以及2017年工作计划。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少刚向大会宣读了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批名单。大会表彰了40家荣获2017年“数字校园好方案”的企业。该奖项是由协会组织行业专家从参与“数字校园综合解决方案”征集项目的372家企业中评选出的。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副会长

张少刚

张少刚副会长了中国首个教育信息化智库(ET3)报告――《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现状与展望》。报告对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购买方式进行了梳理,认为当前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软件开发与应用服务、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信息技术类课程共建、信息化建设规划咨询六个方面。服务外包和PPP项目是当前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主要形式。

教育信息化报告范文第4篇

成效显著 契合未来学校发展

据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仰协介绍,2012年,成都进入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行列。

“建设教育云平台,将提供更多优质多元的信息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移动学习需求,塑造新型的工作学习模式”,成都市教育局局长吕信伟表示。

未来“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校人人通”将可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更好地促进我国城乡教育地长足发展。

据成都市教育局吕信伟介绍,近年来,成都通过实施“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政策,增加了政府教育投入,提高了学校教学仪器装备标准;通过打造“三通两平台”、 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以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依托名校集团、互动联盟、百校结对、区域合作等路径,开展远程结对互动教学和直播、录播网校教学,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向郊区(市)县辐射。

据了解,截止2012年底,成都市已基本实现网络满覆盖、学校全接入的“宽带网络校校通”;全市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整体普及率为77.4%;成都市已经有20余所城乡中小学正在积极开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实践;2012年10月,成都市建立了西南地区首个“智慧教室”,随后,7个试点中小学校纷纷落地并开展教学实践。学生在“智慧教室”里能实现课堂多媒体互动、e化评量与诊断分析,以及无缝导入云教学平台,契合了教育科技和未来学校发展的趋势。

成都教育“云”中起舞

吕信伟表示,根据2013年正式实施的“宽带中国”国家战略,成都正进一步修订完善成都市教育信息化规划及其政策框架,检测与评估政策实施和目标达成效果,发展教师ICT能力,培养学生电子能力,创新学习方式,开放教育资源,推进移动学习。使成都教育适应,并有力支撑中国城市化。

同时,未来成都将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应用云计算、移动技术、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以市级枢纽为核心,县级中心为支撑,校级应用为目的,搭建以“办公、管理和资源”为核心的“成都教育云”。以师生服务为核心,以“校园云”平台为基础,构建起一站式登录、一站式管理、一站式服务的智能个性化“云桌面”。实现师生应用数字终端多方式、多形态覆盖,学校教学、管理、教研、生活等教育活动信息化。

到2015年实现教育信息技术装备全面优质化,基本实现数字校园普及,实现校园网网管人员全员持证上岗。

“到2015年,成都将完成500名技术装备管理干部、2000名技术装备专业技术人员骨干培训;同时,培养能从容应对未来校园、未来教室数字化工作和学习的未来教师。”吕局长表示,2014年,成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参培率达到100%,考试合格率不低于85%。2015年,50%的中小学教师完成中级培训。

运用教育信息化培养优秀人才

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3都江堰国际论坛了《成都市义务教育信息化进展报告2012:创造有效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报告分为七个章节,反映了成都市在基础教育领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有关情况,与国际社会分享成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方法和经验,共同分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其中报告从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通信技术)政策背景和宏观环境、成都ICT基础设施建设、ICT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ICT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成都ICT发展差距与工作建议以及ICT成都愿景等七个章节的内容,显示了成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取得的成效和未来成都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拟形成以下共识:信息技术的作用、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不平衡以及信息化应面向的群体。并据此提出了倡导及建议:充分运用教育信息化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全球化公民;积极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化能力框架”,制定本国(地区)标准;运用信息化促进教师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建设开放性教育资源,推进远程教育和移动学习;建立教育信息化指标、定期收集数据、实施ICT政策评估。

报告提出,未来成都的教育将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充分应用云计算、移动技术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以市级枢纽为核心,县级中心为支撑,校级应用为目的,搭建以办公、管理和资源为核心的成都教育云。

实现成都教育梦

成都市作为部省市共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从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确立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让教育信息化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助推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为实现“学有良教、品质卓越”的成都教育梦做出积极贡献。

一是实施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提升工程,2012―2014年,成都市级和区(市)县两级财政将投入26.2亿元,到2014年生均设备值小学提升到约3600元、初中(含九年制学校)约3900元、高中约5800元。

二是打造“三通两平台”,300多所学校完成校园有线、无线双网建设,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到2014年,中小学生机比将达到6:1,师机比达到1:1,多媒体系统到班比达到1:1,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开展师生个人云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应用试点工作,到2015年,基本实现全市所有中小学师生实名制,支持网上协作、多方互动和虚拟化教与学的“网络学习人人通”;构建“成都教育云资源平台”和“成都教育云管理服务平台”。

三是广泛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

四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依托名校集团、互动联盟、百校结对、区域合作等路径,开展远程结对互动教学和直播录播网校教学,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市)县辐射。

教育信息化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英国教育信息化;改革;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 G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8-0030-04

英国政府在2004年的《儿童和学习者五年规划(2004-2009)》(Five Year Strategy for Children and Learners)中提出,要使每一个儿童、每一个学习者、每一个公民都有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促进个性化学习;促进独立的、灵活的学习;建立开放的服务体系;促进教职工的发展;建立合作伙伴关系。①

为了实现上述规划,英国政府非常重视信息通讯技术(ICT)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目标的实现。英国的教育信息化主要包括政策支持、多元化融资渠道、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建设、ICT课程计划、教师的ICT和学科融合的培训、教育信息化的督导和评价等。

2005年,英国政府制定《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和儿童服务的转变》(Harnessing Technology-Transforming Learning and Children’s Services)②,提出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学习促进教学的转变,建立协调合作系统,提高教育效率和效益。英国政府要求:儿童服务机构、中小学和大学所有的学习机构都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在和未来的信息技术来提高学习质量;所有的学习机构都把运用信息技术看作是必须的、正常的、与教学融合的,是管理和评价中必不可少的;希望所有的学习者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而有更多地适合他们需求的学习机会和选择,扩大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教育途径;运用信息技术大力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成就;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发挥其创造性;促进合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③。

英国政府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政策聚焦于:技术能够为公众提供什么信息和咨询服务,怎样支持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学习的转化。英国《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和儿童服务的转变》确定了六大优先发展领域:为所有公众提供协同的网络服务,为儿童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数字化学习支持,以合作学习促进个性化学习,为教育、教学实践者提供高质量的培训和支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组织化管理和发展,提供公共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来支持数字化学习和改革④。

在英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有了很好的发展。2007年,英国《2007年信息化监测报告:教育信息化的进展及成效》 (Harnessing Technology Review 2007:Progress and Impact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报告显示:2007年,英国中学的计算机和学生的生机比为3.6∶1,小学生机比为6.2∶1。笔记本电脑拥有率在小学和中学都有上升,小学达到90%,平均每校14台;中学达到95%,平均每校77台⑤。

2007年,英国教育通信与技术局(British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Agency,BECTA)的调研显示:99%的小学和100%的中学已达到小学2Mbps、中学8Mbps的网速⑥。

英国政府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大大促进了英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从对英国教育信息化的最新研究,可以发现英国教育信息化改革与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一、强调技术服务教育,

而不是为技术而技术

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学就是研究怎么样使人成为能够自主、自强、自立的人。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之中,也是为了研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培养人的问题。

从教育学视角看来,教育信息化是数字虚拟世界中人的生命成长,它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哲学层面,即信息技术环境中的人的生存、道德等问题;二是理论层面,即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程、教学学习、评价等;三是实践层面,即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模式等⑦。因此,英国在教育信息化改革中非常强调技术应服务于教育,选用何种信息技术、什么时候运用、如何运用主要取决于教育教学的需求,而不是为技术而技术。英国充分整合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设备和资源,做到物尽其用,不管是计算机、电子交互白板、数码相机、数码电视、扫描仪等设备,还是互联网、视频会议、PowerPoint、Activstudio等资源或软件,都强调综合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融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所谓融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式学习强调通过不同学习方式与不同教育技术的综合运用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融合式学习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会使得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都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只是形式的改变,而是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英国2007年的报告表明,教师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合作学习和发挥创造性⑧。

二、强调信息技术

与学科教学的交叉、融合和渗透

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教学更有效地交叉、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英国由政府主导,组织大量的专家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英国建立了国家课程在线网站(National Curriculum On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