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产生洪涝灾害的原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生洪涝灾害的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生洪涝灾害的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洪涝,原因,举措,分析

中图分类号:G1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5-0205-01

引言:城市洪涝灾害的出现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城市规模的扩张使得洪涝灾害的比例逐渐增加,尤其是大型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更是直接关系着城市在洪涝灾害面前的抵抗能力,因此从城市设计层面就必须重视防洪排涝的规划,避免出现排涝体系与城市给水体系交叉的现象,避免防洪能力过低的现象。本文从城市洪涝产生原因及应对洪涝的举措入手,探讨城市防洪排涝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 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概述

防洪排涝最初的意义特指在农业种植过程中抵御洪水冲击农田、排出降雨产生的大量农田积水。而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得城市中的降雨接收面积和给排水系统的负担不断加大,因此城市也更加容易出现洪涝灾害,为此城市必须针对自身的城市布局和环境特点规划防洪排涝系统,确保城市内部不会因大量积水和洪水影响正常的居民生活。在国内尚未出现统一的城市防洪排涝规范,因此各个城市对防洪排涝的定义并不相同,在防洪排涝规划方面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这为城市的防洪排涝功能埋下了隐患。从理论层面来看,城市防洪排涝包括防御洪水和排出积水两个方面,防洪是指针对城市周边因暴雨、山洪、泥石流等灾害涌入城市大量流体的现象修建的防御设施,排涝则是针对城市内部因降雨等情况产生的大量积水而言,主要目的是修建各类排水设施。与农田防洪排涝不同的是,城市防洪排涝要求在任何时间段内都不可以出现积水淹没的情况,而农田是允许存在一定时间的农田淹没期的。

2 城市洪涝灾害成因

城市防洪排涝需要系统性的进行规划,不能简单的修建一些排水设施和防洪障碍物,要根据城市季节性降雨的变化以及周边地质灾害出现的可能性来有针对性的规划,尤其是地下管网的规划以及地面防洪堤坝的修建,都必须与城市规划相结合进行考虑,比如北方的降雨季节性明显,且城市的地下给排水管路过于窄小,这就要求在安装排水泵的时候慎重选择位置,避免大量闲置设施。比如南方的地下管网较为密集,降雨持续性强,就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管路来实现城市各个低点积水的排出。城市洪涝产生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原因如下:

2.1 地势

一般来讲,平原地区的城市洪涝灾害以内涝为主,周边并不具备形成巨大洪水的自然条件,但是大量的降雨会在城市内部的低点形成积水,因此平原地区城市的排涝是重点,比如近些年北京多次在大暴雨中出现内涝现象;山区城市最大的威胁则是洪水,周边的高山和陡坡容易在降雨过程中形成洪水。

2.2 排涝排水系统不完善

缺少完善的排涝沟系,城市扩建时未能预留排涝通道同时现状排涝河道断面不足,淤积严重,排水能力低。

2.3 排水系统出口过高

排水系统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城市低位的积水排泄至城市附近的河流、湖泊,但是如果城市将排水系统出口设计过高,比如出口位置的水位长期高于排水系统,那么就容易出现积水无法排出甚倒灌的现象。

2.4 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盲目与水争地,使河道变窄,湖泊变小,导致蓄洪、滞洪面积缩小,泄洪能力和湖泊调节洪水能力降低,而这些与水争地的建设项目往往是涝灾易发区;比如济南的小清河两岸原来有许多滞蓄洪水的农田、洼地、池塘,现在绝大多数己被填平盖房,大大减少了滞蓄水量,使得小清河洪水位升高,对支流河道形成顶托,大大影响了城市洪水的下泄。

同时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使地面硬化率提高,增加了径流系数,从而加大洪水量,导致积水现象严重。如绵阳城区的建设速度快,城市的雨水净流量总和不断增加,城区的排涝系统面临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

3 城市防洪排涝对策

根据城市洪涝产生的原因分析,可知城市防洪排涝应充分利用地势优势,尽量减少防洪排涝设施的修建、提高防洪排涝效率。具体措施如下:

(1)完善防洪、排涝沟系,提高河道防洪、排涝标准并进行拓宽改造,尤其针对城市内部的低洼地区要理顺排涝系统,以打通排涝通道,使涝水顺利排出。城市的防洪排涝系统应定期检查,并根据城市规模的变化调整设计。

(2)高水高排,采取修建截洪沟,加大收水设施,拆除棚盖等多项措施将高地势雨水排入山洪沟或河道,避免地势高的雨水顺道路排入低洼地区,尽可能减少低洼区的汇水面积,降低积水量。将各个区域的积水相互分割进行排出,能够有效的降低洪水的整体危害,也能够降低排水系统的负担。

(3)低水低排,为确保低洼地区涝水顺利排出,针对排涝河道的主要出口流量大、水位高的特点,必须重视水位高程衔接,根据外河排涝水位和现状地面标高,确定河道自排或泵排方式;此外各低洼区应结合现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地面标高或增设泵站等排涝措施。

(4)应对超标准涝水的措施:首先是将洪涝分流,同一个城市周边的洪涝源头可能有多个,因此一旦出现洪涝灾害,应尽可能的将各个区域的洪涝分割,通过各区的排水系统单独的排出,避免汇合的洪涝造成更大的损失;二是在排水系统的出口设置防止洪水倒灌的装置,加装大功率的排水泵,提高排水效率;三是要在城市周边设置蓄水区,主要目的在于将山区的洪水阻隔在蓄水区,或是起到减缓洪水速度的作用,同时在城市内涝时,也可以讲蓄水区作为主要的排水区。

(5)对于解决市区局部地区积水问题的重要措施是完善雨水管道系统,按排雨标准扩大雨水管沟断面,加大雨水收水设施建设,重视雨水设施的管理养护,改善道路行洪、积水的局面。

结语:我国在城市防洪排涝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由于固有城市布局的限制和城市规划领域技术的制约,导致许多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都不足以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需求。虽然当前国内在防洪排涝方面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规范,针对性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但是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不断的探索和针对国内城市规划实际来强化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参考文献

[1] 于琪洋.加强城市雨洪资源利用,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J].水利发展研究,2002,2(3):12-14.

[2] 谢华等.城市化地区市政排水与区域排涝关系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7,(5):lO-13.

产生洪涝灾害的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洪涝灾情评估;成因分析;防灾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4-0163-02

景德镇市是江南山城,形似盆状。河川纵横交错,北部有源于安徽省祁门县大洪山的昌江,自北向南越境而过;南部有发源于皖赣交界婺源县的乐安河,自东向西,与昌江汇合流入鄱阳湖。

1998年前,景德镇市是完全不设防的城市,历经1998特大洪水灾害后,景德镇于1998年正式实施景德镇市城市防洪工程,按照已批复的初步设计内容,规划建设西瓜洲排涝站、老鸦滩排涝站等15座排涝站,总装机容量为10070kW,2008年已完建9座排涝站,完成城市防洪大堤建设9.8km,2013年已完建11总装机容量4760kW,完成城市防洪堤建设12.8km。

1 洪灾概况与变化趋势

1.1 洪灾概况

景德镇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降雨历时长、范围广、雨量大。

经过对近5年景德镇市区洪涝灾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三个特征:(1)影响范围很大。珠山区辖域内共9街道,昌江区辖域内共1街道5乡镇,几乎年年全范围遭受洪灾害。(2)城市内涝突出。2008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全市城区主干道内涝严重。(3)经济损失严重。因洪灾致经济损失始终居高不下,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1.2 各月份灾情主要变化

2008~2012年各月份洪涝灾害变化情况,见表1:2008年-2012年景德镇市城区洪涝灾情评估表:

表1 2008~2012年景德镇市城区洪涝灾情评估表

评估值(%)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1月 0 2.1 0 0 0

2月 0 0 3.5 0 0

3月 3 3.5 3.8 7.5 25.7

4月 4.2 5.3 17.6 5.8 6.8

5月 2.3 3.4 2.6 2.7 3.2

6月 70.4 20.8 4.5 63.7 32.3

7月 5.9 31.4 62.1 12.6 26.5

8月 21.3 12.5 21.1 10.6 71.4

9月 13.4 10.4 3.1 3.6 2.8

10月 2.4 3.5 1.6 0 0

11月 0 0 0 4.8 5.7

12月 3.5 0 0 0 0

由表可见,2008年6月、2010年7月、2011年6月、2012年8月,城区洪涝灾情评估值均超50%,属于重大灾害年月,其中,2008年6.12洪水,超警戒水位3.8m;2010年7.14洪水,超警戒水位3.0m;2011年6.15洪水,超警戒水位3.6m;2012年8.15洪水,超警戒水位3.9m。

2 灾情成因分析

2.1 气象原因

从2008~2013年,景德镇市城区降水每年的变化并不大,但是各月份的变化,短时集中降水的频繁、雨、强对流天气的加剧,使得城区局部超预测降水量超历年峰值,也为景德镇市城市防洪工程、城区各排涝站、城区排水系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2008年6.12洪水,超警戒水位3.8m;2010年7.14洪水,超警戒水位3.0m;2011年6.15洪水,超警戒水位3.6m;2012年8.15洪水,超警戒水位3.9m,这些超警戒水位的形成大都来自于城区局部短时超强度密集雨汇集。

2.2 人为原因

进入2008年,景德镇城区扩张和城镇快速发展导致洪水高风险地区土地开发和地下管网变化,都对昌江流域内水循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昌江和南河上游洪水频发,小区域集中排洪汇集昌江、南河主流。据统计,从2008~2012年,全市年均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的上游山塘、水塘、水库近300座,特别是2012年8月15日,上游山塘、水塘、水库全线告急,均发生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洪涝灾害范围之广、水量之多、水位之高、灾害之重仅次于1998年特大洪水,成为1998年后的最大值。

其次,昌江、南河连续多日发生大洪水,持续时间较长。从2008~2012年渡峰坑水文站历年分钟时段最大降水量表(表2)中,可以看出,大降水发生时段持续时间少则7天,多在半个月到1个月之内,打破了在1998年前“一天经过,半天退水,三小时天晴,一刻钟干净”的景德镇洪水状况。随着景德镇市城区的不断发展,城市区域雨水径流量不断增大,城区中心老城低洼地段,特别是中心广场立交桥下、里村涵洞过道、珠山大桥等地区极易出现严重积水现象,加之城区排水沟老旧,部分堵塞严重,积水区随雨水的扩大不断增大,造成大面积、长时间的积涝。

表2 2008年~2012年渡峰坑水文站历年分钟时段最大降水量表

2008 54.0 64.0 64.0 125.5

9月25日 9月25日 9月25日 6月9日

2009 58.0 60.5 61.5 100.0

8月13日 8月13日 8月13日 4月18日

2010 58.0 117.0 175.5 212.5

8月18日 7月15日 7月15日 7月14日

2011 38.0 56.0 91.0 194.5

6月14日 8月13日 6月14日 6月14日

2012 44.0 93.5 148.5 349.0

8月6日 8月7日 8月13日 8月15日

最后,由于历史原因,景德镇市城区排水设施十分简陋,不足以排水阻涝。明清时期,景德镇市以“沟捐”方式,分段兴建一条城市主下水道—刘家弄大沟。由于不是统一建造,“沟捐”多的地带下水道断面宽,“沟捐”少的地带下水道断面窄,这非常不利于整个城区的统一排水,城区发生内涝的几率提高。

此外,部分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到位,气象、水文信息等预警信息,宣传、保护等联动机制缺少畅通渠道,甚少有相关法律法规支持等外部问题,也是造成景德镇城区排水压力增大的原因之一。

3 防洪措施建议

3.1 进一步完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形成系统的防洪排涝联动系统

3.1.1 发挥天然水体的调洪蓄水功能,保障自然水循环机能。结合景德镇市郊地区和中心城区景观需求,合理利用小型水库、小型山塘、小型景观湖、小型沟渠等天然水体,合理蓄洪。同时,在规划建设新区域时,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调蓄池或集水池。

3.1.2 合理改造扩容现有排涝泵站,新建排水沟渠。景德镇市城区排涝站排涝能力主要是根据1996年的老城区规划设计的,随着景德镇市城市发展和新城镇化的不断扩张,改造、扩容排涝站势在必行,增加新建一批新排水沟渠也符合新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3.2 加大城市防汛监测预警预测系统建设力度,多部门协调合作,真正实现未雨绸缪

目前,景德镇市气象、水文部分预报以及降水监测系统在防汛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仍不能有效地满足实时防汛“精细化调度”要求,加大城市防汛监测预警预测系统建设力度,加强局部地区短历时强对流天气的监测能力,为指导防洪工程合理运做提供有利依据,真正实现未雨绸缪,智慧防汛。

3.3 合理编制城市发展规划,细化新城区管网建设要求和指标

城市各类管网的布局与防洪工程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在新城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从全市防洪排涝、保障市民生产生活需要大局出发,系统地规划好城市中天然气管网、电信网络设施、城市供水排水设施、废水排放管网、电力电缆线路等敷设线路,各部门协调、交流、沟通好主要的技术指标,为防洪工程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戴慎志,曹凯.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对策研究[J].现代

城市研究,2012,(1).

[2] 方国华,钟淋涓,苗苗.我国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研究

[J].灾害学,2013,(3).

[3] 唐晶晶,邓凌毅.吉安市城市防洪排涝水文分析[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1).

[4] 程晓陶.城市型水灾害挑战传统治水理念[J].给排水

动态,2010,(5).

[5] 郭志鹏,吴胜安.暴雨洪涝灾害影响评估若干问题探

讨[J].广东气象,2008,10(5).

产生洪涝灾害的原因范文第3篇

1洪水洪涝灾害等级划分及分析

自古以来,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多发的国家。洪水来势汹汹,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业经济。农业是一种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土地资源为对象的部门,是国民经济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产业部门,其发展状况不但影响着城市的布局与现代化,同时还担负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但是,农业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以洪水为甚。洪水的爆发导致农田被淹没、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甚至大面积死亡,最终导致粮食减产。当前工业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愈加富足的同时也使环境被大肆污染破坏,随之而来的就是极端水文事件的频发。凡是因为水量过多而造成的人类生产生活受损的都属于洪涝灾害的范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简单的描述词并不能详细的记录灾区受灾范围、面积以及程度等信息,为了方便研究,一些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等级划分,分为四级:一级轻度涝灾,是指小范围内“大水”“大雨”,但未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影响;二级中度涝灾,指降水持续时间长、局部地区受灾;三级大涝,受灾范围较广、大量农田被淹、城垣倒塌、有人、畜死伤;四级特大涝灾,降水时间长,强度大,范围广,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破坏。

2洪水暴发导致农田被淹

洪水对农业产生的最为直接的影响就是大量农田被淹。一级洪灾发生时,由于受灾范围小、洪峰流量较小,一般不会对农田造成损失;二级洪灾发生时,受灾面积增大,洪水流量较大,带来的损失也比较大;三级洪灾发生的特点是大范围、高强度、降水较集中,这个程度所造成的损失也可想而知。从一级轻灾的“伤禾苗”到二级中灾的几公顷、几十公顷,再到三级重灾的数千、数万乃至数十万公顷,随着洪灾等级不断上升,受灾农田面积也在急剧扩大。由此可见,农田是洪灾发生损失最为惨重的领域之一,而这种破坏是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

3洪水暴发使得农作物受损,粮食减产

洪水暴发对农业生产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洪水发生可以在短期内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起到毁灭作用,而最终将造成粮食减产甚至绝收。洪水规模的不同对农作物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洪水的强度小,对农作物的影响可能微乎其微,并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即使是农作物减产也不影响人类的正常的生产生活。但对于农民及农村经济来说却并非如此,农村的经济是由农民撑起来的,而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关乎农民的生存发展,农业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农村粮食、农作物的收成。一旦洪灾发生,随之而来的粮食农产品减产也必然会对农民生计造成灭顶之灾,农村经济也将因此一蹶不振,农民对农业的依赖以及热情度也会降低,农村经济将进一步遭到破坏。除此之外,洪灾的爆发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河流泛滥、内涝积水、山洪暴发、毁坏建筑物及其他物资,造成流域两岸大量的人员伤亡、疾病,交通和通讯受阻,并次生农林病虫害,滑坡、泥石流等其他自然灾害,由此,洪水暴发的灾害可见一斑。

4结语

产生洪涝灾害的原因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域环境;防洪技术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A

一、诱发洪灾的重要因素

气象水文因素

我国西部临近太平洋,导致季风气候显著,比较容易受西南以及东南季风的影响,降雨在时空分布上较为不均匀,呈现出雨热同期的特点,易发生旱涝灾害。一般情况下,汛期的时间以及所持续的时间均与季风的进退有关,经常开始于西南、东南地区,然后会向北推进。

地质因素

我国的华北、西北以及东北的西部地区均属于黄土区,土质均匀,缺乏团粒结构,而土粒主要靠的是较易溶解于水的碳酸钙聚集在一起,其抗冲力极差。暴雨时期,会由于大量泥沙的冲蚀以及山坡的崩塌与坍塌导致泥石流灾害的产生。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使得水土流失面积极大,导致大量的泥沙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河道,使得黄河水的含沙量极高,从而导致河流的中下游河床淤积较为严重,由于河床淤积使得河底高出两岸地面较多,这种多沙河流的河床极为不稳定,如果遇到特大洪水,河堤极易溃决和漫溢,从而导致洪灾。

人类活动因素

洪水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一定能够导致灾害,但是随着人类违反自然规律活动的加剧,极易导致洪水灾害的加剧。在山丘地区对土地进行过度的开发,或者是在陡坡上进行开荒,或者是由于工程建设从而导致山体破坏,进而使得地形、地貌改变,使得天然植被破坏,对森林进行乱砍滥伐,使得水源涵养的作用失去,这边导致了山洪的产生。近年来,人们开始盲目的与水争地,使得河道变窄,湖泊淤积严重,导致了滞洪以及蓄洪的面积逐渐缩小,使得湖泊调节洪水能力以及泄洪能力降低,这也是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

二、针对地域环境的防洪技术

工程技术措施

堤防工程

堤防指的是沿河、湖、渠、海岸或者是行洪区、分洪区、围垦区的边缘修筑的挡水建筑物,堤防是世界上最早并且最广为采用的一种重要防洪技术。筑堤是防治洪水泛滥,保护居民以及工农业生产的重要防洪技术,河堤在对洪水进行约束之后将洪水限制在行洪道之内,使得同等流量的水深不断的增加,使得行洪流速增大,有利于进行泄洪排沙。堤防工程还能够抵挡风浪和海潮。堤防工程应该通过泄洪量计算合理的堤防间距。

分洪工程

我国平原地区的河流主要是依靠堤防工程来进行防洪,但是大部分的河流的防洪指标较低,当超过标准的洪水到来时就会对河流两岸造成重大的损失,针对这一情形,采取了分洪技术措施,能够将洪涝灾害降到最低。在进行分洪工程建设的时候,应该对土地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并且应该保证有计划、有安排以及垦殖有序。充分对河道两岸的湖泊洼地进行利用,并且将其作为分洪区,分洪区应该充分接近保护区,对分洪区的规划也应该做到经济合理并且少用耕地,同时将分洪区的规划与分洪建筑物进行综合考虑。

水土保持技术

水土保持指的是在山地区应该采用水土保持的技术或者是通过减少地表径流对地面土壤而形成的冲刷,采取水土保持技术,能够使得地表径流有效减少,从根本上消除洪涝灾害。

河道整治技术

河道整治技术是指当河流中的冲淤对正常航运、灌溉以及分洪进行影响的时候所采取的的相应技术措施。河道整治技术措施是以综合治理为目的的,因势利导,从而进行重点整治。在进行河道整治之前应该对河道形状参数进行全面的、客观的以及正确的分析。在进行河道整治时要有全面意识,应该综合对上下游、左右岸的干流支流以及远近期各方面的统筹进行考虑。

险情抢护技术

较为常见的险情有管用、漏洞、裂缝、坍塌、渗水、漫溢以及脱坡等等。处理渗水的方法有临水截渗、背水坡反滤沟导渗或者是贴坡反滤层导渗。当上游发生特大洪水,同时河道堤防设计的标准偏低的时候,极为容易产生洪水漫顶,此时,应该始终坚持水涨堤高的原则,比如说加设子堤技术等等。

防洪新技术

随着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现今国内已经由部分城市将周围的水域分布以及当地水文信息通过数据库技术从而尽心存储、组织、分析以及处理,使得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有所提高。而对于与空间定位密切相关、变化快、层次性强以及数据形式多样的各种信息技术仅仅通过数据库技术进行分析,而不对空间分布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所作出的决策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一问题,现代城市的防洪排涝的形式较为严峻,因此需要借助GIS技术的优势分析处理大量的较为复杂的空间信息,从而达到预报较为准确,措施高效以及决策科学的目的。

三、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对城市洪涝等灾害的预防已经成为了现代化城市的刚性需求,我们应该通过气象水文因素、地质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因素这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能够充分的了解诱发洪涝灾害的成因的基础上,并且针对地域环境找到合适的防洪技术,应该充分掌握传统工程技术措施,并且对防洪新技术进行不断的挖掘,提高防洪现场信息的获取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参考文献:

产生洪涝灾害的原因范文第5篇

一、菏泽市的洪涝灾害情况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属淮河流域,北临黄河,境内属黄河冲积平原,总面积12238.62km2。地势西高东低,高差11.5m。由于历史上屡经黄河泛滥冲积,形成了岗、坡、洼相间,带状分布的地貌特征。从1995年以来,1996年、2003年、2004年、2005年连续4年遭受了严重的水涝灾害,每年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据有关数据显示,2004年,全市共有降雨过程31次,年降雨总量达到996mm,在汛期降雨过程就达25次,为该市资料记载有史以来最大降雨年份,连续的强降雨致使全市653万亩农田几乎全部受淹,使农作物不同程度地受灾或减产。据统计,仅7月16、17两日,菏泽市因大暴雨,农田受灾面积246132公顷,重灾面积52466公顷,倒塌房屋1202间,受灾人口139.3万人,直接损失27399万元。

二、洪涝灾害的原因分析

1.地理条件原因造成的内涝

本市地处黄河下游,属华北平原内的黄河冲积平原,区域内有多条自然流势沟和大片低洼地。如遇大暴雨,降雨集中,强度大,范围广,雨水就会迅速积於到洼区,形成易涝片,由于地势洼,向四周排水都很困难,造成了大面积农田被淹。

2.气候原因

由于我市为北温带季风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冷热季和干湿季区别较为明显。由于受季风的影响,降雨量年内变化较大,一年内的降水量分布不均匀,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年降水量的70%集中在汛期6~9月份,汛期的降雨量又集中在7、8月份。由于7、8月份的降雨次数多,强度大,极易产生径流,从而使地势低的农田积水,引起洪涝灾害。

3.排涝设施建设不完善

全市有东鱼河、东鱼河北支、万福河、洙赵新河、洙水河、郓巨河、鄄郓河7条骨干河道,防洪除涝流域面积9843平方公里。经过近几年的清淤治理,部分主要河道排水条件较好,但由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投入不足,至今仍有部分工程带病运行。另外,主要因素是田间斗、农渠等末级排水工程不配套,排水站、涵洞设施不完善,原规划内的田间农沟淤积严重,没有开挖贯通,一些小型沟渠破坏严重,不能与主河道相通,田间积水排不出去,造成涝灾。

4.人为因素

一些分管干部没有估计后果,存在麻痹大意思想,造成救灾不力;农民的水患意识淡薄,常为了个人私利,把田间排水沟渠填死;乡村之间、上下游之间排涝协调关系不及时沟通,遇到灾情时,就会束手无策,贻误了最佳排水时机造成灾情扩大。

三、减灾措施

1.加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

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科学规划,统一标准,进行成方连片治理,不能各自为政。首先加快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的进度,其次做好田间配套工程建设和沟渠疏通工作,保证排水畅通,另外将农村的废旧坑塘、窑坑及常年积水的洼地充分利用起来,稍加整治,即可形成一定的蓄水能力,排涝时即可存蓄,旱时又可用此灌溉。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加快骨干河道的工程建设进度,突出做好水毁修复,不断完善行洪排涝体系,彻底解决农民田间排水困难,切实提高防洪工程的综合减灾能力。

2.加强责任体系建设 实行各级人民政府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管理。为确保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要与下级各水管部门签定责任书,强化责任落实。同时,强化责任追究,把各类防汛工作责任、安全责任落实到人,明确任务和要求,使各环节责任人员切实感到压力,真正负起责任。

3.加大水法宣传,提高执法能力

利用各种宣传形式,把《防洪法》、《防洪条例》的宣传贯彻全年,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法规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清楚认识到洪涝灾害的危险,提高防洪意识。同时,建立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并建立健全水利执法体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水。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对一些占压河道的违法建筑物、阻水障碍物,依法进行清除,确保行洪安全。

4.积极做好上、下游协调体系

相关期刊更多

黑龙江交通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

天津纺织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天津纺织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工业微生物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