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范文第1篇

一、质疑讨论,营造创新气氛

创造性人才的基本特征就是好奇心强,遇事好问个为什么。而质疑讨论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积极状态,思维更加活跃。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讨论是智力火花的迸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出质疑讨论的话题,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启发学生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由不敢提问到善于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自己讨论,当他们遇到疑难无法解惑时,老师才给予适当的点拨。讨论时,要抓重点,拎要领,方能节省时间。

二、充分地使用教材,激发创新意念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研究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确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

三、整合知识,拓展创新空间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它集中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能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和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因此,整合知识、抓住其内在联系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手段。

例如:学生学过分数的约分、通分后,思维往往停留在“基本法则”的浅层认识上,如果能适时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让学生悟出两者都是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只不过所取的角度不同,前者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后者取“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就能把学生的认识引向高度。

四、融合师生关系,培养创新勇气

西方有句谚语: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使它饮水。同样我们可以使学生坐在教室,却不等于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临界状态。因此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的接触、碰撞和沟通,创造出民主和谐自然的课堂气氛,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出现在这种温馨的氛围中,有的也许很幼稚,有的也许太不“入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闪现,必须加以珍惜。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和谐、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赞扬和鼓励。这样能使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讲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可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同学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还有的同学用1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我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想办法、开动脑筋的同时,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雷山民族广场的面积、贵州土地的面积还能用这样的方法吗?”同学们便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得到老师欣赏和赞扬的同学们又产生疑问,引起思考。疑问使学生萌发求知的欲望,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探求的开始正是创造意识唤起之时,创新正是从这里起步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倾听、学习、吸收他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意见,对困难和挫折要有坚强的毅力;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障碍,领悟思维策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创设情境,增加创新机会

在学习过程中,情境能够给老师一个讲解知识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立体的、多角度的思考天地。教师要把思维过程分解为一个个由浅入深的阶梯,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使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引发其积极思维,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备课的重点就是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例如在讲《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我首先请同学们用学具分别测量出大圆、中圆、小圆的周长。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时,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辟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我又一次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这又一次激起学生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3倍多一些”的规律。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创新是动力的源泉,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让存在已久的知识产生更有光芒和吸引力的知识,从而让学习者能够轻松的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小学生数学的学习同样需要创新,我认为应从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老师应该做到改变观念

现如今教育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紧跟时代,做到真正的素质教育,在教学中时刻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目的,真真正正的以学生为出发点,改善我们的教学理念,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完善学生的学习思路等。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引人,教材的践行者,唯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的把新课标寓于胸中,做到成竹在胸,切实的掌握教材的灵魂,让自己的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做到收放有度。虽然教育的大形势要求我们广大的教师,时刻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由于应试教师根深蒂固,往往还是教师在做主体,教师的教授占据大量时间,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与素质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固有的特点,创造适合学生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时刻都能处在学习的最佳状态,以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二、利用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

数学虽然是一门理论逻辑性很强的一门课,但越是逻辑性强的课程,因为知识的抽象程度比较高,才需要更多的实践内容来验证,从而培养学生知识来源于实践的意识,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多从实践出发,激发创新意识。这样形成的知识更加的印象深刻,更形象。例如,“长方形周长”这节课,我们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自己见过的长方形,实际动手量一量,通过这种方式发现数学是和生活紧密想联系的,达到加深知识认识的目的。同时如果再配合上这样实践作业,让学生用上课学过的知识去实践,通过量长和宽的方法再次去量课前量过的长方形,会对已有的知识形成巩固,并且获得成功感,这样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创造条件提高兴趣,满足学生创新意识需求

小学生的年龄决定小学生都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现有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真正的变成我要学数学,这样便能在产生了兴趣之后,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如果只是理论的讲解,往往枯燥无味很难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渐渐很多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从而跟着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反之如果教师注意教学方式多以各种新鲜样式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利用多媒体、实物教具等形式,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本学科的魅力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源源不断的兴趣。

四、让学生多发掘,发散思维尽量一题多解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想得到切实提高,途径最行之有效的就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的观察角度和实践进行鼓励,多层次开发他们的解题思路,最大限度的开发创新潜能。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知识来源与生活,最终也要为生活服务,从而达到学生在学完知识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把这种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充分培养创新能力,并且能举一反三,真正的现学生的学习能够学以致用。因此,作为教师要鼓励和提倡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提出观点,找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做到一题多解。再有就是,学生要正确的表达自己的独特的观点,教师需要适时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时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多设置一些悬念或者者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自主探究,从而进行创新思维。

五、通过互助合作的形式发掘学生潜力培养创新意识

在课堂上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就是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产生不同的观点和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掘问题深度的能力,增强创造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让同学之间能够对问题展开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确定起跑线时,结合运动会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跑道每条之间的差别怎么测,学生会说出很多种,如可以车打表测量,有的同学说可以用尺量,有的同学说可以通过迈步的方法进行测量。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相互阐述,互相交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这种形式是对创新思维培养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范文第3篇

一、努力激发、营造创新氛围

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己体验成功的前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其次,要注意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敢说的学习氛围。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异想天开的问题,也应该给予鼓励。肯定他们敢说的一面,保护每个学生的独创精神。第三,教师要热气鼓励学生善思多问,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要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意见和见解;要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要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性问题。

二、积极启迪、引导,培养创新思维

要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必须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

标,必须摒弃“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充满自主创新的激情。因而,教学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而且抓住时机,策略地提出问题,以启迪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时,教师先介绍了分数化

小数的方法,又复习了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然后出示了一道这样的题:

同学们一看题,就用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寻求答案。结果两分钟后仍有部分同学没有做出来。这时,教师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说:“你可以随意说出一个分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说出这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信不信?”这时,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纷纷举手考教师,老师把这些分数板书并且一一应对如流。在学生这种求知欲极其强烈的情况下,再让学生把这些最简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最后让他们观察、比较、讨论、寻找规律,让学生说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这样,经过老师引导启发,学生产生好奇,主动探索,难题不攻自破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学会探索解疑的方法,而且也诱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组织动手、操作,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靠教师教学方法的直观性,教学方式多样性及教学组织的严密性 来培养。“思维是从人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学具,引导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把观察操作引进课堂,变老师演示学生看 ,为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大大丰富小学数学教学的内涵与外延。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例如,教学“有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可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所拼成长方形的周长各是多少?解答这道题时,让学生每人准备12个大小的正方形,自己拼摆,并计算出周长。

通过操作实验、计算,不仅知道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并且通过观察,同学们还发现,当面积相等时,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总结,并在此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老师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创新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鼓励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创新个性

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在形成概念、总结法则的关键处,在相似易混的知识点或为多方面解决某个问题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观点、认识,相互启发补充,使问题的已解决。这一过程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的生动表现。

学生的知识是通过自己的思维、理解、再创造而获得的,不是靠老师硬性灌输。因而,学生掌握牢固,运用灵活。讨论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思路,还利于发展他们的创新个性。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准备十六等份的圆,除了按课本上的方法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外,老师又提出:“比一比,看谁最聪明,肯动脑,再动手拼出其他图形。”这时,同学们的动手热情空前高涨、专注,有的自己摆,有的同桌商量着拼,进行大胆实践,拼出了多种图形。

学生摆出的图形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用十六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第二类是用其中的几份拼的,如用两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用三份拼成近似的梯形,用四份拼成近似的三角形等等。这时,老师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后讨论:你拼的图形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你拼的图形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怎样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范文第4篇

数学在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之前,追本溯源其真正的来源是生活实践。人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在生活实践中经常要用到各种各样的数量关系和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人们逐步从这些应用中发现了它们蕴含的数学知识,渐渐的这些源于生活实践的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数学也要从数学知识的本源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的实践认识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的内在规律,通过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认识数学的定理、法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实践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性的教学情境中,体悟到看似抽象的数学知识其实是来源于具体生活实践中的,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的教学情境中学会发现数学问题,学会提出数学问题,学会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师在讲授圆的知识时,这部分数学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教学内容,要开展好这部分教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实践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出示与圆这部分知识紧密关联的动态教学内容,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熊猫的动画形象,让熊猫骑着自行车前进,熊猫所骑自行车车轮的形状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熊猫骑的是三角形的轮子,而有的熊猫骑的是椭圆形的轮子,还有的熊猫骑的是五边形的轮子,最后一个出场的是骑着圆形轮子的熊猫。这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提问学生,你们看看哪一个熊猫骑得最快,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在彼此的合作与探究中,将抽象圆的知识通过生活实践情境的创设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动力,只有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了,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围绕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展开。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机械讲授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乐于探究,乐于思考,乐于创新,通过探究兴趣的有效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标 创新意识 学习环境 合作交流 思维 操作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017-0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必要优化现行的课堂、打破传统封闭的教学模式和观念。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教学观念,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结合新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就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结合新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1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构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组织者,师生关系应为指挥和服从的关系。它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现代心理学验证,良好的学习气氛,能促进学生思维活跃、敏捷,从而提高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做到以下几方面。

1.1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每一位学生

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意识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创新。

1.2 针对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发挥。如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相应的水平提出问题,这样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喜悦,使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2 提倡多疑多问,合作交流,诱发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都附着精美的彩图,并出现了“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等栏目。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问题”才有创新。把握好教材的特点,把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目的和归宿,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就是说,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随之展开。这时教师只要适时加以指导,发挥主导作用,容易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题能力。

3 发展直觉思维与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直觉就是直接的理论或认识,而直觉思维是指突然觉察到问题解决的办法,是思路的跳越和灵感的突现。他能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进行预测或想象。教师在授课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教材中:先计算,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0-3= 14-8= 16-6= 15-7=

11-4= 13-7= 15-6= 15-8=

12-5= 12-6= 14-6= 15-9=

思考与交流:(1)13-6与12-5的得数一样吗?(2)写出一些十几减几等于7的算式。

这里,减法算式中隐含着“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变化规律。可通过先计算,再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发现规律,应用规律,感受数学规律的应用价值。

学生通过自己的见解、想象,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有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会独立思考问题。最后教师评出最优解法,鼓励同学们独到的见解,要求每位学生能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多中选优,好中求佳,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激发创新

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掌握与应用所学的知识,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培养了学生创造力。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所以,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我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66”,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符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再比如,学习加减法时,我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用喜欢的学具摆出相对应数量,然后再把两堆东西合起来(加),从一堆中拿走一部分(减)体验加减法的含义。整个活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尝到成功的快乐。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有创新才能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我们应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每一节课中,推动他们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