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教育信息化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教研 档案 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文件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开展了质量工程项目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建设工作,进一步巩固了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在各级质量工程、教研教改项目快速发展的同时,教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暴露出来。根据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要求,本课题组利用学校专项资金,设计开发了用于教研档案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方便地实现教研档案的管理和服务,从而达到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目的。
1教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高等学校的教学工程与教改教研工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各级各类教学工程及教学改革项目也得到实施,不同类型的项目名称繁多,如: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卓越工程师试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双语教学示范课,教学团队等各级各类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育教学规划课题、教学成果奖、信息技术成果奖等教学改革项目;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各行业的学科竞赛也日益增多。
各高等学校面对如此多种类和级别的项目,如果完全由人工来完成管理工作,对于项目的建设、实施、管理、推广、应用、监督存在诸多的不便。尤其面对正在开展的新一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教务处及项目所属部门经常需要对历年各类教学项目分门别类查询,用现行的相互孤立、相对分散的文件夹管理方式对这类繁杂、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查询与管理,显得十分费时费力,已不能适应现代档案管理需求,需要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来提升管理水平。
2教研档案信息化改革的目标
教研档案信息化可以实现对各级各类项目的归纳和整理,实现规范化、高效率的教研管理,提高教研档案的管理水平,实现教学工作全方位的网络化管理,形成一个及时更新的教学成果数据中心和教学成果管理沟通平台,全面、实时、准确地提供学校的各类有关教学成果信息,以辅助学校领导进行教学工作的决策,为其提供决策参考;另一方面,也能为我校教师教学研究活动提供个人教学研究活动的网络管理空间,实现个人教学成果登记、查询网络化,免除了填写各种统计报表的麻烦,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3教研档案管理系统开发与实践
为此,我们提出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和工具,采用技术、B/S架构开发用于教研档案管理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方便地实现教研档案的管理和服务,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目的。系统开发如下:
首先系统采用三级管理模式进行,教务处、学院、项目负责人,一级权限在教务处,主要是对各项目情况进行审核并监督项目建设,二级权限为各学院掌握,各学院可以通过系统来对各学院项目实施管理,督促项目的建设。三级权限为项目负责人,可以对个人信息、个人教学成果信息进行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简单描述
如下图所示:
其次根据需求进行模块设计,主要有:人事信息管理、教学信息管理、报表输出、查询、系统权限管理等模块。具体实现如下图所示:
最后系统设计了各类项目的查询、汇总、报表输出等功能,方便各级权限管理人员进行调阅和查询,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4结语
网络信息化的教研档案管理是传统手工统计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教师、学院和教学管理人员可以随时登陆系统查找相关信息并进行报表输出,不同用户可以各取所需,从而推动教研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大幅提高我校教学研究管理效益与效率,节省人力资源,有力地推动了高校教研档案管理的“无纸化办公”进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档案科技项目计划立项课题:审核评估形势下高校教研档案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研究成果,编号:2016-R-1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应用;推广;因素
一、前言
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电教媒体价格昂贵、操作不便、软件稀少,导致西部现代教学手段落后,电子设备在教学中视为可有可无的工具。到了20世纪末期,由于高校的扩充,导致毕业生的就业环境的日益严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从事实出发,西部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学习上应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样会学业有成,高人一头,适应社会,今后才有可能找个好工作,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究其原因有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个人的等等。笔者认为普通高校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信息技术对现在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等的冲击。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应用相当广泛,而在西部普通高校的教学中并不重视。即使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但备课时“投入”较低,相关资料整合研究很少,传媒手段(如多媒体计算机利用)仅仅代替黑板或者教材,教学信息的设计几乎看不到。
二、现代教育技术及其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⑴。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一个分支,是在教育技术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内容包含“现代教育媒体、媒传教学法、教学设计”(2)。当然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强调了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并不排斥传统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网络化、数字化、多媒化、智能化、共享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促使国际教育成为可能。西部普通高校面对经济全球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所带来的压力,以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趋势,必须有在发展中求生存的行动。加强西部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可以帮助西部普通高校解决一些诸如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等的实际问题。同时是培养学生适应经济全球化、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育信息化在西部普通高校中的实施,主要表现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西部普通高校的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高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对广大中青年教师采用离职培训,并建立严格的考评、考试制度,所以,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应该能熟练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上课,利用Powerpoint、Autherware 等多媒体著作工具来制作课件不存在任何问题。但事实是教育技术手段在普通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有许多问题如使用比率、使用方法、使用要求、使用时数等亟待解决。
在西部,普通高校与一般中小学之间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相比较,存在较大差距。在西部城市中小学课堂中,可以看到好多老师使用PC机、数码投影仪、VOD等先进的现代传媒进行上课,但进入西部普通高校或师范大学,目前还是利用粉笔+黑板的教学方法为主,现代教育媒体很少在课堂中使用。究其原因,并不是国家对西部高校的投资少于中小学,或者老师不会使用PC机的问题,而主要是教师思想观念和学校制度问题(如高校的教师不存在升学压力),这就造成了教师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近几年的大众化教学实践中,好多教师提出,加强普通高校的考试制度,是提高普通高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从教育目标来说,这显然存在重大问题,因为我们不是为考试而培养学生的。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情绪,必须从根本上下工夫。从普通高校学生的求知上来看,大多数学生轻视公修课、教育性失业的专业、或者实用性较低的学科,即使这些学科的任课老师学识渊博,他们的厌学情绪也不会降低。而一些被他们认为较好的专业或者实用性较强学科,即使教师的水平低下,教学环境不好,而他们也乐意学习。为此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实用性较低的学科,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无疑是一个较好的教学方法。
当然,网络世界、虚拟课堂、虚拟学校等的发展使西部普通高校的学子目光看得更远。也养成了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求知心态,这里不再赘述。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上课的几个典型的案例
在西部普通高校中,部分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但从使用过程和教学效果上看,不是很好。下面我们从几个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1.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在备课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利用课件教学,并满堂灌,效果并不是很好。
案例2.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作了课件进行教学,所谓课件仅仅是将教材内容移植到电脑上,100分钟的教学内容,他在50—80分钟内讲完,其余20—50分钟的时间学生看书。学生不满意。
案例3.丙教师由于感到利用多媒体上课,单位时间传递的教学信息量太多,自己备课内容不够讲解,故采用粉笔+黑板的传统方法进行上课。学生不太满意。
案例4.丁教师完全利用他人制作的电子教案(教材),不吸收消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播放。学生意见很大。
案例分析:
可以说,以上四种案例是当前西部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中的应用主要是助学还是助教,作为课件制作者并不是很明朗。同时也由此反映出西部普通高校的一些实质性问题。
1.西部普通高等学校现行的政策法规滞后。西部普通高校的法规、制度是健全的,为了防止个别教师不正常上课,故要求所有教师必须遵守,这务必也限制了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和应用。
2.西部普通高校的对教育技术的应用,缺少激励措施或激励不到位,缺少评判人才和评价标准。
3.加大新兴学科与教育技术的整合。西部不仅缺乏优秀教师,而且也缺乏新型专业教师,尤其是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专业教师。为适应社会发展,西部普通高校每年派出年轻教师进修,教师带回了许多先进知识和教学经验,也促进了所学专业与教育技术的整合,但由于资源库、设备、技术等原因的限制,教育技术的应用存在许多困难。
转贴于 四、影响西部普通高校现代教育技术推广的几个重要因素
1.教师的流动与学校的扩充使得西部普通高校教师的就业环境宽松,导致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受到限制。
近几年,各级学校教师流动增加,从根本上看,教师是由西部向中部和东部流动。特别是高学历和高职称的教师的流动相当明显。人才的流失和高校扩充带来西部高校教师就业环境宽松,从而增加了高校教师教学的惰性,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这种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加之一些教育管理者、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又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推广。
2.西部普通高校用于购置现代教学设备的资金缺乏,是制约教育信息化的又一个因素。
由于西部普通高校资金的缺乏,各种教学设备投资不到位,教学环境不理想,教师的教学能简则简。
3.教师之间的模仿,也影响教育技术的应用。
4.学校对教育与教学的态度。
五、如何推动西部普通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1.培养教师养成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行为,是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使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个人的走访,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的教学是凭良心上课、备课、管理学生。为此建立教育行业自律,或许教师良心行为会受到遏制。如何培养年轻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仅仅会操作媒体远远不够,还要学会利用媒体展示教学内容的方法、方式,学会对教学信息的设计、整合、评价等等。
2.根据实际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增加教学内容,减少课时量,是促使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授课的必要。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上课,最明显的就是单位时间传递的教学信息量增加,为此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时,在教学内容不压缩且增加的情况下,适当的减少课时量。这是迫使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另一个方法。
3.加大西部普通高校现代教育设备的投资,根据实际使每个教室配备现代教育设备,是推动西部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物质保障。
西部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学科等在不同,在教室中配备不同电教设备,方便教师使用,并不定期的抽查、调查使用情况,迫使教师使用现代电子设备上课。并将现代教育设备的应用与教师的评奖、晋升职称等有效的结合起来。
4.增加专业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是推进西部普通高校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西部高校将教师的继续教育纳入晋升重要条件,这无疑对教师的继续学习起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如何防止继续教育形同虚设,使其真正的发挥作用,难以保证。若继续教育与专业结合,需要大量的经费、时间的支出,对于西部普通高校来说压力较大。
5.建立高校间标准的免费共享资源库。
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和选择起主要作用的还是老师,所以西部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推广者仍然是教师。任何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现代传媒对于学生起到耳濡目染之效果,不知不觉培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利用计算机为工具进行工作和学习的方法。
六、结束语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等于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但可以带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西部普通实现高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需要硬件、软件与潜件地互建、互帮、互带。
注释:
⑴ 尹俊华,庄榕霞,戴正南编著.教育技术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第72页.
⑵ 南国农,李运林主编.电化教育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5、32页
【参考文献】
[1] 郭炳.21世纪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和信息传播的变革[J].教学与管理,2002第21期,5-6
[2] 邱婧玲,郭炳.改革考试方式,促进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年第3期,46—47
(一)已经培养出大批的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
信息化素质已经成了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当下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的基本素质。当下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增加了与信息化相关的课程,并且在各个专业的学科教育过程中渗透了信息化教育的理念。目前的很多高校几乎都培养了一批传统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二)信息化资源建设由数量到质量上渐变
早在之前,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建设上,这些资源建设无非就是大量的购买各种数字化的软硬件资源。可是放眼当下,我们还是很乐观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从资源建设中转移到建设资源管理平台以及资源的应用平台上面,已经转移到建设数字图书馆以及大学数字博物馆上面,而且这些网络资源体系也在逐渐完善。除了上述之外,我国的有些高校还建设了网络学院,网络学院的开设方便了远程授课,方便了学生辅导答疑。这些都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卓有成效。
(三)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高,相关部门的重视使得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资金数量逐年增多,从而很快地我们国家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机应用、基础软硬件建设发展到向数字化、一体化整合。高校校园网的覆盖范围以及出口带宽都在增加,高校运用教学的多媒体技术的种类与科目也在逐渐增多,此外对于多媒体的利用率与管理水平也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化技术是先进生产的典型代表,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帮助高校教师在教育领域内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促进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先进方法的引进,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质,培养有利于当今信息时代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高等教育教学服务。为此笔者探究了几点提升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与途径。
(一)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
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这个平台主要有教学质量工程支撑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全球优秀公选课资源平台、精品课程申报以及建设平台、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平台、论文指导平台、课程实时录播系统、教学博客平台等。这个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的优势主要有:第一利用信息化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活动的智能化、信息化与网络化,在给学生提供海量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教学与平台建设的有机融合;其次利用平台建设的机会,让信息化手段监控教学实施各个环节。所谓的教学质量工程支撑平台是指在支持“质量工程”的基础上,革新高等教育教学的专业结构与专业认证、革新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程度,革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师水平建设与教学管理制度多种需求,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与飞跃。利用先进的技术与高校内部的优秀资源优势,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高度共享,建立数据搜索引擎,服务教学科研管理等核心业务。另外在该平台上分享全球优秀的公开课视频,积极地将全球其他学校的优秀视屏引入到我国内高校的信息化教育平台上,还可以丰富我们高校的公选课资源。精品课程的申报是针对教师说的,利用这一平台可以激发教师上课以及致力于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其余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诸如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平台、论文指导平台、课程实时录播系统、教学博客平台都其自身的优势,对服务于教学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二)构建校园移动学习终端服务平台体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现在每一个大学生基本上都拥有一部以上的手机设备,因此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还可以利用手机为教学服务,其教学的普及程度根据学生拥有手机的数量我们就应该可以看到。尤其是在3G业务的商用之后,移动网、互联网以及电话网三者之间已经实现同步,这种融合的优势如果应用在高等教育上,其效果与影响力将大的惊人。所以笔者在此呼吁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构建校园移动学习终端服务平台体系,这样的话将会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在校园内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丰富学生获取教学资源的方式与手段,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无形中形成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氛围,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四步推进措施
此外高校还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总结过去信息化发展中的不足,不断发展创新。对于未来的为教学服务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四步推进。首先,成立信息化项目的推进办公室,便于加强统筹与指导,统一规划高校信息化建设;其次,加强对于建设,建立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专门人才队伍,主要负责推广和培训服务,推动教育信息化开展;第三,将网络教学的应用更改为学校的教改项目中,并且为其提供专业的项目支持也可以有选择的支持,在这些支持的项目中,选择一部上乘之作作为网络信息教学的优秀案例,加以推广与宣传,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关注网络教学;第四,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立教育信息化的宣传栏,让更多的师生关注此类建设,扩大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力度。比如学校可以设专栏,还可以在校园网上设置教育信息化网页,打开学生的视野。
[关键词]资源融合 教育信息化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53-03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诸多行业中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1] [2] [3]在当前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高校是培养具有人格高尚、思想独立、思维创新的未来人才的殿堂。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满足多元化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因此将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有效对接与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美国新媒体联盟(NMC)和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ELI)的《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4高等教育版》指出,新兴的信息技术正在加速高等教育模式的变革。[4]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主要是从教育学的角度、心理学角度以及社会学角度构建教育模式。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特征。本文主要结合目前的信息技术现状,提出一种基于多种媒体类型融合的高校信息化教育模式,并结合安徽师范大学的信息化教学实践,给出了具体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与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应用案例。
一、目前高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现状及分析
针对社会环境、学生群体的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而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在信息化背景下,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差异性、时间碎片化等个体学习需求,以及教育者的知识创新与知识引领的职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潮的推动下,开放课程、MOOCs、云教育资源、精品课程等教育模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运用。[5]从形式上说,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资源、教育工具,优化了学习环境,同时也使高等教育的运作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信息化教学模式主要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教学模式可按教学阶段划分为“课内整合教学模式”与“课外整合教学模式”两种。为了实现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我们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已取得的成果包括: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信息化也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1.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信息化教学激励机制尚未形成;2.如何消化并吸收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与教育信息化的创新模式;3.如何进一步发挥教育信息化对于高等教育变革的促进作用。尽管国内外关于信息化教学模式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但是,在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在教师自身职业化发展的需求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的双重需求下,高校教师迫切需要掌握信息化教育模式,否则就难以胜任高等教育的教学任务。高校以教师为中心、“黑板+粉笔”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面临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冲击。
事实上,已经推广应用的精品课程网站、教育云平台、网络学习社区等信息化教学模式不仅形式新颖,而且教学理念先进。特别是由Google和IBM倡导的云计算技术正在为高等教育构建了一种新的教育资源丰富、学习方式自主的教育模式。高等教育借助于云教育实现了教学无处不在和无时不在的局面。提高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明确要求。本文主要结合我校现状,通过调查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提出了一种多类型媒体融合的教育信息化新模式。
二、基于多类型媒体融合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模式
信息化教育是指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形态。教育信息化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它更多的是应用模式、应用方法的问题。根据教学的内容与手段,信息化教学模式具有7种不同的类型。如图1所示。
多种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形式,实现了师生、机器与资源之间的有效互动。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组合。由于教学模式较为抽象,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分层结构,如图2所示。提出的分层结构主要包括几个层次: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和信息化教学评估。
由于信息化教学资源具有海量性与动态性的特征,因此,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由三大类组成:教学媒介、本地资源和网络资源,每一类又有不同的资源组成,如图3所示。
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依赖于如何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基于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进行协作探究、解决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协作能力。由于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与探究性,在进行基于多媒体融合的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精心选取教学资源,并根据一定的教学原则,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资源的汇聚与设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实践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部署,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估框架中包括一项基本内容: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方法、内容创新应用情况。在具体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三级模式:校级模式、院级模式以及班级模式。在校级模式中,主要通过与不同的互联网内容提供商之间进行合作,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丰富的开放教育资源。如专题教育视频、网上学术报告厅、公共基础课程的云计算教学资源池等。在院级层面,主要开展两个方面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一是由教师主导的课程信息教学服务平台,具体包括学科竞赛资源平台、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等。在班级层面主要通过搭建资源上传与下载FTP服务器、QQ班级课程学习群、微信交流平台、QQ群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在实施和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过程中,信息化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内容。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前期的详细设计,同时也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6]教育心理学家Slavin通过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系统分析,提出了有效教学的QAIT模型(其中Q,I,A,T分别代表教学质量、诱因、教学的适当水平以及时间)。由于QAIT模型是一个系统抽象的评价模型,对于我国具体的信息化教学评价并不适用。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实用的信息化课堂教学评价参考表,如表1所示。评价指标包括:教学设计、内容呈现、技术应用以及创新与实用四个方面。
从已有实际运用效果来看,我们采用的信息教学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出的信息化评价评价参考表能够实现信息化教学评估的定量计算需要。
四、结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呈现出多元动态的局面。为了进一步通过信息技术优化传统课堂教学,需要深入研究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教学方式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并最终达到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标。本文结合我们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基于多媒体融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实现“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要素的有效融合,另一方面也为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理论与应用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尝试。
[ 注 释 ]
[1]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 唐翠兰.自我效能理论下信息化学习资源设计与实践[J].韶关学院学报,2014(4):99-104.
[3] 陈莹,臧晶晶,李兆君,高铁刚.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 Johnson,L., Adams Becker,S.,Cummins,M., Estrada,V.,Freeman, A., and Ludgate,H.(2013). NMC Horizon Report > 2013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Austin,Texas:The NewMedia Consortium.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信息化;高校教师;信息素养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发展形态,逐渐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中。对于高校教育来讲,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学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而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者,对于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培养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是当前一项重要问题。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互联网+”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也在不断提升,顺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是当前高校需要进行提升的重点。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以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高校教师信息意识缺乏,对于信息的使用意识比较欠缺,二是高校对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系统性不够,不能对教师进行长期培训,而且培训不具有连贯性,导致培训效果不高。有的教师仅仅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形式,对信息素养的内涵没有了解透彻,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三是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不熟练,大多数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对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比较缺乏。同时,也存在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对于互联网了解太少,在应用过程中,对于基本操作都是不熟练的,导致信息素养不能提高。
二、“互联网+”时代推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措施
当前互联网时代,要全面培养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教师信息知识和技能,可从教师自身和学校的环境方面进行分析。教师自身就是要提高教师的觉悟和教师的互联网思维,学校环境就是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提供优质的培训平台,大数据发展时代要将信息化思维充分融入到教育中。第一,教师要自觉培养自己的信息化思维,互联网时代,教师之间要开设QQ群、微信群等进行交流,可以通过这些群和沟通教育方面的资讯,也可以设计相应的活动,提高教师之间的合作。信息化时代,学校教育要时刻跟随时展的趋势,教师在信息化时代要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例如,教师要善于运用搜索引擎,通过“订阅”功能,从网上搜索最新的信息和资料,不断接受新的知识和内容,时刻跟随时展的潮流,要利用互联网资源实现对当前教学的有效组合和管理,将一些先进的知识进行有效组合,不断拓展基础知识。第二,当前互联网发展时代,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觉悟之外,学校也要不断改善环境,加强对硬软件设施的建设,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例如,学校要不断进行对课程的开发,改进课程的形式和内容,在新课程开设之后,从教师和学生那儿收集意见,在课堂教学中导入大数据的理念。同时,学校要加大对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着重于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培训,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要加强教师对信息技术平台的参与度,通过研讨式、案例分析等形式加强培训的效果;培训中要将培训对象进行分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设置不同的培训内容,采取不同的措施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三、小结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教育中要充分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互联网教育中,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教育信息化的阶段,要首先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学校也要加强对软件硬件设施的建设,为教师提供优质的培训平台,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周辉,郑健.“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及提升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6(14).
[2]梁海霞.“互联网+”时代下高校青年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J].亚太教育,20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