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信息化发展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化进程亟待加速
根据WTO相关协议,2006年国内金融业将全面向外资开放,而国内银行业将不得不在本土市场上与外资银行短兵相接。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内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不仅包括风险控制、金融创新、管理制度的完善等,同样包括金融信息化。
作为现代商业银行一种十分重要的经营模式,金融信息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银行的成败。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剑平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货币银行学的理论上说,现代意义上的银行,其存在的价值就是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即货币从居民向企业转移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银行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信息的竞争,而信息化的程度则直接体现了银行的竞争力。根据统计,95%的现代金融创新都是依赖信息技术来实现。借助信息技术,对复杂金融产品进行定价、分析和风险管理,从而使得这些产品的交易、赢利成为可能。
我国金融业的信息化之路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至1980年,四大国有银行的储蓄、对公业务等开始以计算机处理代替手工操作。第二阶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国内银行在这一时期逐步完成了银行业务的联网处理。第三阶段,则从九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末,国内银行实现了全国范围的银行计算机处理联网,互联互通。而真正意义的信息化建设,则开始于第四阶段。从2000年开始,国内各银行内部、银行间开始进行业务的集中处理,并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环境,加快金融创新,逐步开拓网上金融服务,包括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等。
同外资银行相比,目前国内银行的信息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仅仅在6年前,由招商银行建设的国内第一家网上银行才诞生,而那时,众多外资金融巨头的信息化却都已经基本完成。
在这样的背景下,自本世纪初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提出了金融信息化的目标。在2000年举行的第一届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陈静表示,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银行要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就必须加快金融信息化进程。
2004年9月,在第五届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再次强调了金融信息化的重要性与作用。苏宁表示,随着国内金融业的改革开放,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大大提高了银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和现代化水平。苏宁指出,未来国内银行要积极推进信息整合,实现银行信息化以业务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在风险管理方面,则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实现风险管理的现代化。
法律与标准先行
2005年4月1日,在经过了多年的期待之后,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以下简称《电子签名法》)开始正式实施。这部法律不仅将为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将为金融信息化的推进保驾护航。
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信息化进程来看,金融信息化的立法与标准制定尤为重要。国内金融信息化在经历了多年如火如荼的发展后,法制缺失的后果正在显现。近一段时间来,工行、中行等银行均出现了网上银行账户被盗用的案件,而这种看似网络安全的问题,本质上反映的却正是立法的漏洞。实际上,如果没有立法作为保障,金融信息化必然会步履艰难。
尽管如此,由于受限于目前国内整个信息化法制建设的滞后,当前信息化建设的法制环境仍有待完善。目前,国内金融信息化领域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与政策指引。同时,由于金融标准化尚未形成体系,各金融机构在业务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中,忽视标准的制定和应用,信息体系也颇为混乱。
据IT业和金融业的有关人士分析,目前金融信息化建设中迫切需要制定的法律,不仅包括刚刚开始实施的《电子签名法》,还包括信息安全法、灾备立法、征信立法等等。除此之外,一些金融信息化过程中的标准制定也同样必不可少。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相互独立,业务相互分离,金融信息难以共享,同时也难以实现金融业务由经营模式向客户中心模式的转变。与此同时,金融信息化要健康快速地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科学、长远的规划和一个完善的金融信息化法规体系。只有建立科学、健全的信息化标准体系,金融信息化建设才能做到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实现健康发展。
2002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第二届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特别着重强调了制定标准的重要意义,“在当今世界,谁掌握先进的技术标准,谁就会在国际经济的角逐中取得优势,谁就能在市场的分配中抢占先机。”目前,由中国银联参与制定的中国EMV标准(EMV标准是指由Europay、Mastercard、Visa三大信用卡国际组织联合制定的IC智能卡金融支付应用标准),在经过与VISA、MASTERCARD的多次商讨后,即将浮出水面。而类似这样的标准制定,也必将极大地促进中国金融信息化的进程。
对于金融信息化进程中的法律与标准制定,丁剑平教授认为,由于目前国内信息化法制建设整体相对滞后,因此相关法规应当参照国外较为成熟的立法经验。尽管相关法规的制定较为复杂,但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将十分深远。
信息化提升竞争力
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金融业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而国外金融企业通过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来实现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有效融合,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据美国银行再造专家Paul统计,在1980至1996,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年的16年间,美国平均每年有13家银行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再造计划,而银行再造之后的平均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分别从原来的1%和14%上升到1.5%和20%,与此同时,平均成本收益比从63%下降到了50%至55%。此外,国外金融企业也非常重视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通过“数据挖掘”来实现客户关系管理(CRM)和风险管理,目前在美国100家主要银行中,有71家已经或正在实施有关CRM的项目,这些都成为信息时代中金融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实际上,金融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是金融企业自身的变革,更是整个金融系统信息化基础环境的建设,这也正是金融信息化进程需要法律与标准随行的根本原因。金融业是一个信息密集的行业,而金融企业的发展不仅仅依靠自身,更需要整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良好的信息化软硬件环境。在软环境方面,美国等金融发达的国家非常重视金融信息化的相关立法建设,例如征信法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美国全国(不包括各州)仅仅在征信方面的法律,就有16部之多。与此同时,国外金融信息化标准也同样非常发达,这为金融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技术环境方面,美国等发达国家一开始就注重建设系统化、标准化的网络系统。建立统一的认证和数字识别中心,制定了网络连接的统一接口标准,规定了金融信息的标准,实现了金融企业的互联互通。完善的金融信息化基础环境为金融企业的相互合作,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以及后续的发展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可否认,在2005年这一国内金融业即将全面开放的前夜,中国金融业的信息化建设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加速度”,不过正是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通过法律与标准的制定来保证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才更为重要。
链接
金融信息化现状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已经基本构成。银行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通讯网络、数据处理中心、机房和大中型计算机与各类服务器、大型数据存储设备等。目前,中国银行业已拥有大型计算机系统近300台套,中型计算机系统近1500多台套,小型机近2200多台套,各类服务器约14万台,pc机约50万台,银行终端约40万台,自动柜员机约5万台,销售点终端约30万台,自助银行近2000家。
中国各商业银行初步构建了行内统一的计算机数据系统平台,提升了核心竞争力。不仅统一了主机技术平台,提高了生产运行管理的水平,还为增强业务创新和竞争能力、深度开发信息资源、加强集约化管理提供了最先进的技术平台。
一、面临的挑战
目前,金融业的业务开展更加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以综合业务系统整合、数据集中为主要特征的金融业信息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因而,信息技术风险也自然成为中国金融机构操作风险的重要方面。金融业信息安全工作正面临比以往更严峻的形势,围绕信息网络空间的斗争日趋尖锐,境内外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呈快速递增趋势,恶意代码和网络攻击呈多样化局面,金融业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难度加大,挑战增多。
一是人民银行的业务指导、监督管理滞后于金融业信息化发展。
与金融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相比,金融业信息安全的指导、监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国内曾有专家明确提出,在金融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信息资产风险监管是现代金融监管体系的核心理念。”信息资产风险指在信息化中,信息资产的规划、设计、开发、生成、存在、运用、服务、管理、维护、监管以及其他相关过程中产生的信用、市场、操作与业务风险。人民银行在金融信息规划、信息标准、信息安全等诸多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在2008奥运年中发挥了重要、积极的作用。但总体来看,人民银行及其分支行对金融机构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导和监管,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对各金融机构信息安全缺乏指导、缺乏统一的监管目标、缺乏完整的认识,以及缺乏监督管理的依据和标准,从而导致监管措施不到位,监管手段缺失,致使基层行监管缺乏主动性。
二是核心设备和技术依赖于国外,底层技术难以掌握,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金融业信息系统和网络中,大量使用国外厂商生产的设备,这些设备使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芯片也大多数是由国外厂商生产。外方不可能提供设备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我方很难判断设备是否存在“后门”、“软件陷阱”、“系统漏洞”、“软件炸弹”等安全漏洞。据调查,一些重要网络系统中使用的信息技术产品,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这些漏洞可能是开发过程中有意预留,也可能是无意疏忽造成的。特殊情况下,特定安全漏洞可能被利用实施人侵,修改或破坏设备程序,或从设备中窃取机密数据和信息。前一阶段国外炒作的IC卡安全问题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微软“黑屏事件”,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三是境内外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呈快速递增趋势,新技术的应用使我们面临更大的挑战。
金融业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正成为敌对势力、不法分子进行攻击、破坏和恐怖活动的重点目标。金融业信息系统已经遭受到多次攻击,整体信息安全形势严峻。2009年国防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与互联网相连的网络管理中心有95%都遭到过境内外黑客的攻击或侵人,其中银行、金融和证券机构是攻击重点。
2005年6月18日,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信息安全案件在美国爆发,万事达、VISA和美国运通公司的主要服务商的数据处理中心网络被黑客程序侵人,导致4000万个账户信息被黑客截获,使客户资金处于十分危险的状态。
由此可见,基于开放性网络的金融服务对我国金融信息安全工作提出严峻的挑战。
四是数据大集中的同时,也使技术风险相对集中。
伴随着数据大集中的实现,风险也相对集中.一旦数据中心发生灾难,将导致金融业的所有分支机构、营业网点和全部的业务处理停顿,或造成客户重要数据的丢失,其后果不堪设想。
近年来,国内外金融机构因为信息技术系统故障导致大面积、较长时问业务中断的事件时有发生。2006年,日本花旗银行出现交易系统故障,5天内约27.5万笔公用事业缴费遭重复扣划或交易后未作月结记录,造成该行的重大声誉损失。
信息系统潜在的风险已引起金融业的高度重视,如何保障后数据大集中时代金融业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需要整个金融业深入研究的课题。
五是我国金融业的灾难处理能力有待加强。
据人民银行在2009年对21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灾备中心建设情况的调查显示,仅有3家建立了同城和异地灾备中心,9家建立了同城灾备中心,6家建立了异地灾备中心,尚有3家没有建立灾备中心。返观国外同业.多数国外银行已经做到了分行一级的灾难备份与恢复。这表明,我国金融业灾备中心建设同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此外,国内金融机构的现有灾难备份中心布局不合理,过度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地,一旦发生区域性重大灾难,将对我国金融业整体运行状况带来极大危害,并造成过高的重建成本。
二、应对措施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新“三定”方案)规定,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之一是组织制定金融业信息化发展规划,负责金融标准化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指导金融业信息安全工作。
在新形势下如何指导和协调金融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是人民银行尤其是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金融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依靠法律、管理机制、技术保障等多方面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加强金融服务指导和行业监管。
应建立跨部门的金融业信息安全协调机制以及重点时期的安保工作机制,强化信息安全手段和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安全检测和准人制度,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立信息资产风险评估体系,提高信息安全水平,保证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指导,尤其是在核心业务系统建设、灾备建设和信息安全方面给予具体指导,帮助中小金融机构借鉴成功经验,规避风险,实现跨越式发展。
各级人民银行,应牵头成立金融业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并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通报制度、报告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一个运转灵活、反应灵敏的信息安全应急处理协调机制,随时处置和协调金融机构安全事件,以迅速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降低或消除金融机构网络和主要信息系统因出现重大事件造成的损失。
二是研究建立跨部门的现代化金融业信息安全管理网络。真正实现对金融机构信息安全风险的及时、动态、全面、连续的监管。
在正确评估我国金融网络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组网模式,尽快建立适应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实际的高速、安全和先进的网络框架,在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网络的兼容性和拓展性,为下一步与各金融业的网络互联做准备。同时促进各家金融机构完善内控机制,保障运行安全。现代金融业高度依赖信息技术,必须充分认识到金融业信息安全对整体业务和金融体系,乃至经济体系的影响,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把信息科技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是人民银行要协调督促金融机构,加强自主创新,加大对国产软硬件采购力度,努力减少和降低一些关键领域的对外技术依赖。
对采购或使用的信息技术和产品,能自主的就要千方百计地推进自主,不能自主的,也须保证其可知可控,也就是说,要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风险和隐患、漏洞和问题做到“心中有底、手中有招、控制有术”。
对须引进的,实行市场准人制度,并引进权威机构对其产品进行风险、安全、实用等综合性评估。
对各地区一些科技水平还比较低的中小金融机构,要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行业内部的交流合作。针对目前金融业,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和运维采用IT外包的形式,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措施,促进IT外包健康快速发展,约定监管机制,规范服务商的服务标准和流程,使IT外包以服务行为的公司化、强大的配套支持能力、灵活的外包服务方式成为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的可行之道。
四是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信息安全检查,加强网络安全攻击防范。
由于金融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运营方式,使网络必定要建成一个同Internet和外部线路有较密切关系的结构,各种网络访问上的安全问题也随之产生。金融网络系统面临的攻击有来自内部的,也有来自外部的。攻击的后果将造成信息失密、信息遭篡改、身份遭假冒和伪造等,特别是在网络上运行关键业务时,网络安全问题更是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因此,应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安全制度、定期组织信息安全非现场和现场检查等方式,促进银行做好系统加固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安全产品强化网络安全防范,加强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做好安全日志分析、预警和监测工作,防止植入木马导致信息泄漏和来自内部的安全威胁。
五是增加业务持续动作能力,切实采取措施防范数据处理集中后的技术风险。
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共同论坛2006年8月了《业务连续性高级原则》将业务连续性管理定义为,发生中断事件时,确保某些业务保持运行或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的一整套办法,包括政策、标准和程序。
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实施在组织上的保证至关重要。人民银行应指导金融业参照国外先进经验,专门成立业务连续性管理指导委员会,将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IT部门有关业务连续性的管理职责融于一处统筹管理。
目前,国内银行灾难备份和业务连续性管理主要集中在系统故障、人员操作、机房维护和短时间电力中断等情况。在防范自然灾害、重大疫情和恐怖袭击等方面的应对管理还需加强。一是要强涮“突发”与“应急”。由于灾害事件的不确定性,应急管理与保障工作必须建立在高强度的实战性基础上,使灾难应急管理真正适应“应急”的要求。二是要扩大应急预案本身的覆盖范围。我国金融业灾难备份及业务连续性管理主要集中在IT部门,远远不能适应业务连续性的需要,应当强调业务部门的参与,与IT部门共同构建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需要的应急保障体系,确保运营安全。
三、结束语
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控制 知识管理
2008年以来,美国的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给全球经济造成了持续沉重的打击,其中对银行业的伤害更为直接。通过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金融系统的风险控制和监管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深刻认识到规避风险的重要性。西方银行的纷纷倒闭及破产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更重要的是给我们银行风险管理带来许多思考。借助知识管理信息技术,管理我国商业银行,预测金融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化解金融风险带来的危害,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为我国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使我国经济健康顺利的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金融风险是指经济活动中由资金筹措和运用所产生的风险,即由不确定性引起的资金筹措和运用中形成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自诞生时起就面临着各种风险,而风险管理一直以来就是银行的主要且核心的业务。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在其业务中所面临的最主要和最复杂的风险。它被定义为债务人或金融工具的发行者不能根据信贷协定的约定条款支付利息或本金的可能性。换句话说,信用风险是由于借款人违约或其信用质量发生变化而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不良贷款当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货款一直是比较严重的。目前,我国整体社会缺乏一个有效的信用制度,人们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关系中人为的违约行为普遍,从而使风险骤增。(2)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要根据吸收存款的期限来合理配置自身贷款等资产的期限,从理想的状态来说,短期贷款/短期存款、中长期贷款/长期存款的比例应该大致与各项贷款/客户存款的比例相当。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我们说一个银行具有流动性,一般是指该银行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银行的流动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适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当银行的流动性面临不确定性时,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3)财务风险。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损失的机会与可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通常表现为资产流动性下降、营运资金不足、资产负债率过高、综合盈利能力下降等等。(4)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将利率风险定义为:利率变化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使其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从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指原本投资于固定利率的金融工具,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可能导致其价格下跌的风险。一般来说,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成因主要有外部和内部两种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内政局的演变、经济形势的恶化、宏观政策的转轨、金融市场的波动、国际利率的变化等,这些宏观因素将影响市场利率水平的走势,最终对商业银行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内部因素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结构,如期限、利率、数量等的失衡;利率决策管理的失误;利率操作人员的人为失误等,这些微观因素是影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内部原因。(5)金融创新及衍生业务风险。由于银行传统业务――存贷业务的赢利局限,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来寻找新的业务来拓宽其赢利渠道,于是,追求利润、逃避监管的巨大动力激励着银行将其业务重点逐渐从传统的信贷市场转向了另一类业务:表外业务。如承诺、担保承兑、买卖金融期货合约、安排调期和互换等。在我国由于许多关系还未理顺,法规管制乏力,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工具种类较少,创新的成本和所带来的风险都很大。(6)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由于我国商业银行自成立以来,尚未经历一次非常完整的利率波动周期的洗礼,故在今后它的运行将暴露在由价格波动引起的市场风险中。一方面,部分企业将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加大了股市的泡沫成分,间接危及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不断加大,其中大部分债券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担保或发行的,由于企业经营效益不好,到期无力兑付,往往需要银行垫付,企业风险随之转化成金融风险。(7)内部管理风险,即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而形成的风险。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银行业“四法一则”的颁布,金融业已步入了依法管理和经营的良性轨道,但由于管理不善,银行内部经常发案,大要案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给银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多多。如何将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迫切要求。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实践证明:风险控制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密不可分。控制风险、减少风险正是为了商业银行自身更好的发展。只有稳健合规经营、资产质量优良的银行才能真正留住并不断吸引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客户群,才有持久发展的生命力,而资产质量差的银行,包袱日益沉重,不良资产大量侵蚀利润,不仅不能吸引优质客户,还会丢失原有较好的客户。
二、知识化管理是金融信息化的第三次飞越
1、金融信息化及其发展历程。信息化是21世纪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作为具有现代经济核心地位的金融,注定了其与信息技术的必然结合。所谓“金融信息化”,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能以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长期系
统工程。金融信息化的实质,是新兴的信息技术对传统金融业的一场经济革新,主旨在于把金融业变成典型的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产业,信息系统成为金融产业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和业务操作的基本方式。金融信息化是社会经济与金融业在信息技术应用上长期相互作用、相互适应、螺旋上升运动的历史延续,深刻体现了与时俱进性的特征。金融信息化的实质就是金融现代化。金融业的信息化进程可以概括为:以数据大集中为前提,以完善的综合业务系统为基础平台,以数据仓库为工具,以信息安全为技术保障,打造出现代化、网络化的金融企业。我国金融信息化的起步晚于西方先进国家,但是国内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大致与国外类似。金融信息化一般历经三个过程:第一是电子化,电子化使银行告别手工记录和纸张文档,它是信息化的基础。目前国内大部分银行已基本上完成了或正在继续完成基础性的电子化。第二是信息化。即利用数据仓库和管理系统把金融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以支持管理决策,目前运用于国内许多银行的研究部门和金融研究机构。信息技术不但在建设方便、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务体系中发挥基础作用,而且对于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更是具有重要意义。在金融业日益显现对社会资源高效配置的强大支撑能力的同时,信息化显然已经成为现代金融服务的重要保障。没有信息化,就没有今天的现代金融服务。未来还要不断探求创新的发展模式,同时还要继续借助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成熟的信息技术手段,强化风险抵御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使金融业服务服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服务客户的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金融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是知识化。第三是知识化。即利用数据挖掘和管理学及金融学模型从信息中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以优化金融企业的管理决策。目前,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行业已经基本完成了数据大集中建设,在经过了单机批处理阶段、联机实时处理阶段、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之后,目前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已进入银行再造与虚拟业务阶段,走在了国内行业信息化的前列。
2、知识化管理是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知识管理(KnowIedge ManagemenllKM)
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它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具有网络化、动态性、连续性等特点,其实现过程具有层次化、阶段化的特征。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从而不断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绩效方面突破性的进步。知识管理的两个直接目标是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掌握了别人不懂的技术,而在于他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别人共享并革新这一技术。只有在知识充分共享的基础上,才能促使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以及二者内部的转化与创新,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知识链,并最终将企业再造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知识型组织。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创新化与服务化”是金融业未来发展的基石,由于知识的沉淀、共享、学习和应用,是“创新与服务”的源泉,所以知识管理系统的建设,成为现阶段金融信息化发展的重点。知识管理能够帮助金融企业解决很多实际的问题。除了通常所说的把显形的知识(显性知识)收集、保存和整理起来,为金融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服务。更为重要的是,知识管理可以把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难以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也以某种方式储存保留。21世纪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智慧资本成为金融业发展的灵魂,金融业的知识含量愈来愈高。金融业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涉及大量的数字和符号的储存、处理和传送。由于利率、汇率和股价的频繁变动,金融业所提供的服务有极高的“时间价值”。由此可见,金融业是最适合推行知识管理与数据挖掘技术行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数据仓库以及数据挖掘等知识发现技术在金融业大有用武之地。决定银行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将从传统的机构网点数量、存贷款业务规模等转为对金融知识开发、创新与有效运用的程度。知识管理经历数据收集、信息挖掘和知识发现的三个历程,知识不仅仅是被动地收集数据,或者将信息按某种既定的方式排列以便于搜索,而且包含了银行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步骤。知识管理运用了当今先进的信息技术,如:数据技术(包括数据库、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提供了信息储存和知识发现的工具,网络技术(包括互联网、移动网和万维网)提供了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自由交换信息的巨大平台,运用知识发现技术和金融学及管理学模型可以提供金融商务智能和支持一对一的客户关系管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发出新产品,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从而保持金融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构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越来越被视为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完善的风险管理的银行,能够在与同业的竞争中赢得战略性优势地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一个健康、稳健的金融风险控制系统已是迫在眉睫。
1、系统目标。一般来说,金融行业内的各企业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的目的都各不相同,但大致力可分以下几种:第一、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必须要求速度快、查询准,从而大大缩短工作人员的查询时间,并充分实现知识共享。构建起客服部门与业务部门的沟通渠道,及时将相关业务解释作深入浅出的注解后纳入知识库,增加知识存储,实现知识沉淀。第二、运维部门工作人员通过知识管理系统,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好的工作方法、最新的业务知识积累到知识库中,当有类似问题出现时,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在知识库中进行查找,从而提高问题的解决时间,故障解决质量。第三、围绕各自的业务、管理、文化等多个维度建设建行知识库,以知识库为核心,依托当前主流的技术手段,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促进学习型文化的导入实施,促进建行知识分享性企业文化的建立和完善,加快自身发展,提升行业竞争力。第四、在各企业内部,人员的调动以及离职也是不可避免的。知识管理系统需要将岗位知识经验进行沉淀积累,使原工作人员的经验得到保存、新上任工作人员能够尽快掌握相关技能,适应工作。
我们设计并构建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的目标在于:在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交流、共享、整合和挖掘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数据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商业银行管理提供一个知识共享平台,实现知识
积累、共享和交流;同时,建立以风险指标为管理手段、金融品种为管理单元、效益为管理核心的金融风险控制业务系统,对商业银行的各种风险做出科学的评估、分析和预测,为银行管理决策部门及时提供灵活的决策分析工具和处理机制,从而有效预测及防范风险,减少银行资产的流失。
2、系统架构。商业银行的知识管理系统必须与核心业务结合,融于运营的过程,是业务流程的重要一环。基于知识管理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数据源、数据分类整理、数据管理、数据交换与应用控制、业务应用、行业用户等组成。图1所示。
3、系统功能。该系统主要由知识管理平台、风险模拟系统和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三大部分组成。知识管理平台主要实现金融信息(财务、客户、市场信息等)、金融知识(案例、规章、措施、建议等)的查询和管理;风险模拟系统主要模拟各种情况下的金融风险因子的变化,它把数据变成信息以支持管理决策,把信息变成知识以优化管理决策;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主要是帮助风险管理者有效地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风险和处理风险,从而达到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目的。
(1)金融风险控制的知识共享平台。商业银行管理涉及多个行业管理部门和多个交叉学科,而信息的共享与交流一直在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两个层面上存在困难。因此,要建立涉及银行领域的各个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知识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按照行业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资金流循环全过程的监控管理,并建立了跨部门、跨区域、多层次、多系统之间金融风险知识共享平台,实现了金融信息的统一管理,为银行领域和社会公众等不同用户提供信息共享服务,促进信息交流与共享,扩大知识利用的程度和范围。如图2所示。
我国商业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积累了大量的客户数据和经营数据。为更好地实现数据共享,在金融风险知识共享平台建设中,需采用多项关键信息技术:一是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系统的一个核心技术。面对金融领域海量的数据,如何组织和存储数据,如何高效地获取和处理数据,是一件非常复杂的难题。如何基于关系型数据库解决非结构数据(doc、him、txt等)的管理问题,需考虑新的数据模型构建技术;如何从海量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和业务系统里提取所需要的数据,形成知识库,需采用先进的数据仓库技术。在网络社会中,商业银行客户已经成为真正的“上帝”,商业银行必须很好地考虑到客户的需要和利益。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网络经济中,作为商业银行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数据挖掘必将成为一种关键技术。如图3所示。数据挖掘的强大能力运用于商业银行的客户行为分析,可以发现客户和访问者的爱好、生活模式等,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怎样来争取新客户,向谁推销产品和服务,怎样使产品和服务适销对路,怎样给产品定价,怎样吸引单个客户,怎样优化web站点等。数据挖掘客户行为分析工具的发展方向:客户可以指定服务,交换信息,可以用Web商业模式建模,预测、了解影响信贷的各种因素,以便迅速调整商业银行的市场、价格、库存等。二是信息交换与应用控制平台技术。金融风险控制系统涉及多层次的金融部门,需要实现跨部门、跨区域、多层次、多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意味着需要实现多业务应用与异构数据源之间的信息交换。在系统中,为分散数据库访问压力,同时加强数据库的使用安全,采用数据交换与应用控制平台技术,实现数据与应用系统的分离,建立多应用系统单一化与模块化设计开发模式,支持系统与数据统一透明的接口与集成,整合异构数据源,隔离基础数据与共享数据,通过组件及标准的接口为业务系统、金融模型及应用系统提供了信息共享与数据交换支持,为实现多用户、多系统间的数据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三是门户技术。门户是系统用户日常工作所涉及相关主题内容的统一入口,员工可以通过它方便地得到所需要的最新消息、知识等。门户具有信息集成、知识分类、个性化展示和系统资源管理的集成等功能,主要包括门户管理、业务系统管理、内容管理、系统管理、知识、知识分类(知识地图)、知识检索、知识展示、知识测评、知识共享与交流、安全及权限控制(单点登录SS0)等内容。
(2)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模拟系统。金融是整个经济的血脉,涉及各个行业领域、国内外各个层次,存在一系列各种各样的风险,诸如:现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财务风险、利率风险、金融创新及衍生业务风险、汇率风险、高负债风险、信用卡风险、金融欺诈风险等。如不能及时正确处理,也很容易转化成现实的风险。采用金融风险模型分析过去、现状金融业务的变化过程,预测未来各种情景下的金融业务变化状况,如GDP、GNP、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外汇汇率、资金运用率、资本金充足率、存款稳定率等因素的变化,为金融风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财务风险、利率风险、金融创新及衍生业务风险的预测和分析,为金融风险控制提供多情景预案,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图4所示。
现有国际上金融风险预警预测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型:一是KLR模型(Kaminskv,Lizondo,Reinhart,KLR)。KLR模型主要由指标体系、预警界限、数据处理、灯号显示四个方面组成,首先建立一套检测预警指标体系,然后确立预警界限值,并对各指标的取值进行综合处理,得出金融风险综合指数和相应的风险等级,最后用灯号表示风险状态,如绿灯表示安全、黄灯表示基本安全、蓝灯表示风险、红灯表示危机。二是发展中国家研究机构(DCSD)模型。DCSD模型来自检测KLR模型和其他模型在预测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样本外表现的一个项目,根据离散阈值检验解释预测变量的有效性。它的预测水平和危机的定义与KLR模型一致,但在预测危机的概率时运用了多变量的Pmbit回归,并做了一个简单的假设,即危机发生的概率随预测变量的相对变化线性增加。这种方法主要采用了五个变量:真实变量与趋势的偏差、活期存款与GDP的比率、出口增长、储备增长、M2/储备的水平。三是私人机构模型。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许多主要的银行也发展了其内部的模型试图预测货币冲击对国外货币贸易政策提出建议,在新兴货币市场中对风险和价值进行评价,以期为投资者作出预测。
(3)金融风险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基于金融风险模拟系统,综合考虑金融综合经营趋势、分业监管现状及金融业开放的事实,以综合经营为主线贯穿始终构建一个适用于综合经营的金融风险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四个子
系统:一是风险识别子系统。从四个层面选取金融风险指标,①宏观经济指标(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出口变化率等),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性;②金融系统指标(GDP、M2、储蓄存款、汇率、外汇储备等),主要包括监测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指标,反映金融市场稳定性;④泡沫风险指标(股价指数变化率、股市市盈率、房价指数变化率、投资增长率、贷款等),考虑资产价格变化导致的风险;④全球经济指标(国际原油、粮食、材料、经济变化等),考虑国外主要经济实体的变化对国内影响。对已有的指标体系进行归集整理,同时在考虑综合经营这一主要趋势基础上,对以往尚未涉及的宏微观经济指标进行理论分析,进而通过聚类分析、因子分析、ARIMA模型、GARCH模型等的实证分析,并充分考虑指标数据的领先性和获取的及时性、便利性,对已有的和新选定的指标进行有效筛选,从而构建对综合经营下的风险预警具有应用价值的指标体系。二是风险计量子系统。运用金融风险模拟系统,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风险识别中的各项指标进行计量分析,评估各种风险因子的危险性,构建宏观层面的风险分析,包括:主要金融机构的风险计量:针对越来越显性化的金融业综合经营趋势以及综合经营的金融机构风险来源的特殊性、风险传染路径的特殊性,对前述选定的指标体系进行进一步筛选,对微观指标与宏观指标的联系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构建主要金融机构的风险计量。主要地区的风险计量:主要通过对经济总量和影响力较大地区的区域经济指标体系进行风险计量。分业监管的各主要金融行业风险计量:主要通过行业监管信息及行业间关联信息构建的适用于综合经营趋势进行风险计量。开放经济下的国际冲击与危机传染风险计量:充分考虑开放经济对综合经营的要求、对综合经营风险传染的加强和路径跳跃等的影响,构建以汇率压力、货币政策独立于国际压力等为基础的风险计量体系。三是风险监测子系统。采用统计的方法,建立严格、完善的统计报告报表制度,对金融各个行业、各个层次、各个单位上报的资料后,进行整理、汇总和,并运用金融风险预警指标,预测出各家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程度,然后找出有的金融机构,及时将金融风险反馈给金融机构,向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发出警号,提醒有问题的金融机构及有关部门予以高度警惕,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其金融风险,政府根据金融风险程度的差别而实施分类管理。四是风险控制子系统。帮助风险管理者遇到风险后,分析各种风险控制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程度,并为风险管理者提供处理风险的预案。风险处理的四种基本措施:风险回避、预防风险、自留风险和风险转移。风险回避:是指主动避开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它适用于对付那些损失发生概率高且损失程度大的风险。预防风险:预防风险是指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程度。若潜在损失远大于采取预防措施所支出的成本,就应采用预防风险手段。自留风险:自留风险即自己主动承担风险,一般适用于对付发生概率小,且损失程度低的风险。转移风险:是指通过某种安排,把自己面临的风险全部或部分转移给另一方。通过转移风险而得到保障,是应用范围最广、最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保险就是转移风险的风险管理手段之一。
论文提要:如何进行金融电子化风险控制就成为当前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电子化程度的提高、网络化程度的扩大,金融电子化风险逐渐成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一项重要内容。
金融电子化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在银行及其电子金融机构业务和管理领域的应用。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金融领域各个环节的今天,金融电子化的风险防范,不仅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的生存发展和经营竞争的成败,也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
一、金融电子化风险分析
1、制度风险。制度风险是指在金融电子化业务中,由于制度制定有漏洞或执行不到位所造成的潜在风险。一是密钥口令管理混乱,定期更换口令没有规范的文字记录;二是由于目前在金融系统还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电算化制度,使得各金融机构执行起来无章可循;三是内控制度不健全也是金融电子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有的银行虽然有相应的内控制度,但内容陈旧,已不适应当前电子化应用需要。
2、系统风险。随着技术的发展,金融电子化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个大型的金融电子化系统往往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它的设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到的技术领域很多。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难免由诸多因素造成所研制开发出来的系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安全漏洞和隐患。在金融电子化的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计算机软件、硬件、通信等各个环节和外部环境引起的风险问题。目前,金融电子化系统的网络化程度很高,所涉及到的环节很多,如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硬件、通信、供电、机房环境与众多技术环节,还会遇到外部的雷电、电磁干扰等不确定因素,都可能造成金融电子化的风险问题。
3、管理风险。一是由于银行领导及部门负责人的认识有偏差,只注重计算机在金融电子化业务中的应用,而忽略了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对计算机安全防范认识不足,容易给工作留下隐患;二是业务操作培训不规范,对金融电子风险防范意识教育不够;三是计算机应用与管理需要科技部门和业务部门的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但由于一些银行业务部门和科技部门互相扯皮,致使个别银行计算机管理无人问津;四是稽核部门监督手段落后,传统的检查方法已不适应当今电子化发展的形势,致使稽核检查层次不高、深度不够,起不到真正的监督效果。
二、金融电子化风险防范对策
金融电子化风险问题普遍存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会不断出现新问题和新形式。需要不断研究新变化,要与时俱进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针对目前金融电子化风险问题,应主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1、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狠抓安全制度的贯彻落实。加强对系统使用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加强计算机、通讯和网络理论知识的培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遵守各种操作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防止工作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在金融电子化进程中,应当使大家建立金融电子化风险防范意识,在系统设计、开发、验收、运行阶段将应用与安全同时考虑,做到安全促进应用,应用立足于安全。在设计中,尽量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设置层层防线,尽可能地提高防范能力。针对不同的安全威胁应采用不同的技术措施。软件系统应具有容错,尤其当用户在对重要数据进行删除修改操作时,应有提示,以免误删误改。容错性是一个预防措施,容错性的设计应贯穿系统的始终,体现软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结合计算机处理业务的特点,对于实时发送电子数据的业务宜采用事后监督,监督人员与业务操作人员必须分离,监督人员对所监督的情况要有详细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业务主管,业务主管对监督情况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重点抽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3、保证运行环境的安全是整个金融电子化安全的基本前提。机房建设必须符合国家制定的机房建设标准,做到防盗、防火、防水、防鼠、防尘、防雷电、防电磁辐射和干扰,接地电阻必须达到安全值。配置符合标准的电源设备,配置防雷设备,配置必要的后备机器,保证在工作机发生故障时不会影响银行正常业务的开展。加强设备的管理、维护、检验、更新工作,确保相关设备能正常运转。软件运行环境的关键是采用反病毒技术防止病毒侵害,保证系统的安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升级,变得越来越复杂,破坏性也越来越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安全威胁,极大地影响了系统的安全。反病毒技术应针对病毒传播的途径和破坏的方式建立全方位、完善的防护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静.21世纪中国金融信息化发展展望[J].中国金融电脑,2008.10.
一、围绕中心,努力工作,搞好全市信息化建设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全市信息化推进与信息产业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实干,取得了较好成绩。
1、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加快。政府网站主媒体地位凸显,圆满完成了我市人大、政协“两会”的网上直播报道工作;积极做好全市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应时开设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项目突破年》、《“防灾减灾日”宣传月》等专题栏目;与国内知名媒体新华网、人民网、央视国际《城市频道》等实现合作,成功推介了“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生态聊城”文化旅游品牌,在新华网首页实现聊城政府网链接,开通了聊城走向世界快车道,搭建起聊城对外交流合作的新桥梁;积极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做好突发应急指挥系统的招投标准备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帮助各县市区建设推广政务信息公开系统,确保今年年底全面实现网上政府信息公开。
2、信息产业稳步发展。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市信息产业发展实现了稳步发展,其中,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20.38%,软件产业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15.99%,均超过全省平均增幅。同时,我们还根据国家和省加大扶持创新型信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结合我市信息产业实际情况,深入调查研究,会同财政局、发改委、科技局等部门,按照要求,筛选出一批信息产业项目进行扶优扶强,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省信息产业扶持项目。
二、认真查摆,深入调研,找准存在主要问题
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1、思想解放的力度还不够大。近年来,全市信息化主管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坚持解放思想,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实现了一些突破。但是,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局领导班子思想解放的力度、观念更新的程度、改革创新的魄力与服务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还不能完全适应。特别是在用科学发展观去指导工作和实践方面,还有一定差距。在上大项目上,责任感、紧迫感还要进一步增强,开拓创新意识仍需进一步提高;在行业发展上,近期目标与长期规划还需进一步统筹协调,对近期工作考虑的较多,与长远发展谋划结合的还不够。
2、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尚不能完全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一是政治理论学习,向深层次钻研、探索还不够。二是业务知识学习,存在着用到什么学什么、什么急需学什么的现象。三是对金融、法律、管理等辅助决策方面的知识研究不够。四是对国际上整个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国外大公司发展战略的跟踪研究不足。造成理论水平、业务知识等,尚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我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3、工作作风与服务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一是工作开会部署的多,对如何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监督落实还不够。二是工作重点有时不够突出,对行业发展潜在的问题研究的还欠缺。三是深入基层较少。到基层,特别是到县(市、区)、企业调研还不够充分,向群众请教、听取各方面意见,还不够及时、经常和深入,对基层和企业了解还不够深。四是重大项目推动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4、对信息产业企业帮扶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面对金融危机对我市信息产业企业的冲击,与企业的沟通较少,帮助信息产业企业争取优惠政策资金扶持,引导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工作还应进一步加强。
5、制度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我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体来讲比较好,大家能够认真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筑牢了思想道德防线,在大的原则方面把握得较好。但是,还应进一步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和相关制度建设,做到防微杜渐。
三、认真总结,深刻剖析,深挖问题主要原因
1、对政治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科学发展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的主动性还不够强。政治理论学习在党组中心组层面组织的还较多,班子成员个人安排时间学则较少。挤时间、或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不够。做出的决策和工作思路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时还存在一定距离。
2、对业务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还不够,科学发展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领导班子不仅要掌握深厚的政治理论知识,拥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同时还需要精通经济管理、科学决策等各方面的业务知识和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具备驾驭全市行业发展紧紧追踪国际、国内市场潮流的能力,才能使全市信息化工作做到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对应知应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掌握还不够丰富,对本市、本行业情况掌握存在不够及时、不够全面。班子成员主动探求业务知识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挖掘,还需把业务知识学习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3、以人为本的思想还需进一步巩固,对基层的了解还不全面。对基层遇到的困难、提出的问题,从政策性、原则性上考虑的多,站在其切身利益方面去想问题较少,灵活性欠缺。到县市区、企业等基层单位检查、调研时,注重听汇报,看材料,和基层干部座谈,深入到一线职工中间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还不够。客观上来讲,到基层检查、调研时时间短,不可能面面俱到。主观上讲,我们总认为领导干部掌握的情况多、水平高,考虑问题周全,而一线干部职工接触面较窄,了解情况少,很难提出有真知酌见的意见和建议。所以,从思想上和一线群众进行沟通与交流重视不够,从而导致不能很好的倾听他们的反映,了解他们的真实感觉和迫切需求,对于掩藏在基层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了解不够。
4、对从点滴搞好制度建设抓得不够紧,班子成员在
细微之处的要求还需进一步从严。总认为班子成员都是老党员,具有较强的抵御腐蚀、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反腐倡廉方面不会出大问题。因此,没有从点滴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自我约束和警觉性不高,总感觉只要不贪污受贿行贿,不做违背原则的事情,就不会犯错误,对“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现象,没有从制度建设上引起高度重视。
四、努力学习,认真思考,不断提高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认清信息化建设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取得的新成效及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总结近阶段取得的好经验,把积极性引导到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同时要认清信息化主管部门在推动全市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所处的位置和肩负的责任,进一步提高认识,提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水平,加快推进全市信息化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解放思想,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
要站在更高的起点、更高的层次,明确自身定位,进一步发扬创新精神,争树一流形象,建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统筹协调,推动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从思想上实现由一般向满足多层次需求转变;从工作重心上实现由管理为主向管理与服务并重转变;从管理模式上实现由政府主导为主向发动社会广泛参与转变;从被动完成工作向主动工作转变。做到既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抓住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重点突破,将阶段工作与长远建设结合起来,同时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全市信息化工作科学发展。
2、牢记责任,进一步强化全局意识。
要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不断增强班子成员的全局观念,自觉做到一切重大问题坚持集体讨论决定,班子成员积极参与和自觉维护党的集体领导,模范执行局党组做出的各项决议和决定,树立“一盘棋”的全局观念,按照分工负责的原则,做好分管的工作,确保各项决议、决定的全面贯彻执行。同时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联系,形成良好的工作局面。
3、深入基层,进一步强化为民意识。
密切与群众的关系,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做群众工作,想群众所想,帮群众所需,解群众所难,从思想感情上扎根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强与基层、企业的沟通交流,增强调研工作的针对性,提高为民办实事的效率。更好地帮扶信息产业企业争取优惠政策资金扶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拓企业宣传、招商渠道,引进高科技技术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实现信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要建立和完善群众监督评议制度,建立承诺服务、登门服务、跟踪服务、一站式服务等各项制度,提升服务水平。
4、转变作风,进一步强化务实意识
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党的事业为重,以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要加强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学习,认真研究新思路、新方法,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要努力转变工作方式,深入调查研究、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长远性。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设身处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自觉接受党内监督、接受群众监督、接受舆论监督。
五、明确目标,开拓创新,不断完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方法和新机制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认真总结近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好经验,仔细查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结合实际确定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思路、主要措施,确保问题的解决。
今后全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工作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市”和“项目突破年”的总体要求,力推政务、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社会信息化,力促信息化和传统产业有效融合,力抓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系统集成业,力保信息网络安全,提升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实现2010年信息产业主营收入过百亿,使其成为带动我市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重要产业。
围绕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大力培植壮大信息产业规模,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针对我市信息产业企业产业规模小,普遍存在研发能力不强,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培植壮大聊城电子信息产业园(聊城软件园)规模,促其优化升级。发挥园区的聚集和孵化作用,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把引进优势信息企业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对外宣传国家、省、市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到我市投资电子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化服务业等。引导鼓励高等院校的专家人才到高新园区领办高新技术项目。二是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帮扶信息产业企业筛选优势项目,争取优惠政策资金扶持,引导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办活办好“光岳商网”,增强企业网上招商的意识,开拓企业宣传、招商引资渠道,组织企业参与省市组织的信息技术招商引资活动和经贸洽谈会;参与国内产品项目洽谈会、交流会;组织企业出国考察、宣传推介洽谈项目。四是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搞好信息产业企业安全生产,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扎实推进电子政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管理创新。一是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工作,提升网站服务功能,应时开设专题,做好全市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加大与新华网、人民网、央视国际等国家知名网站的合作交流力度,提升政府网站知名度,推介聊城“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城市品牌。二是拓展电子政务系统的作用,提高协同办公能力。扩大电子政务专网覆盖范围,逐步覆盖市,县,乡镇(街道)这三级政府部门,并延伸到党委、人大、政协和两院(法院和检察院),以及其他的重要企事业单位。减少资源浪费,节约财政资金,满足各级各部门进行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以及决策的需要,同时也满足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三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加强对市直部门、县市区调研督促,切实做好全市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工作。四是与市应急办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推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建设,完善社会预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运行机制,增强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五是健全电子政务绩效考核机制。对各级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情况、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政府网站内容保障等工作进行考核评比,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机关工作的重要依据,为我市电子政务持续发展提供激励和保障。
第三,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步伐,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是全面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引导企业向高技术、信息化、节能型、环保型方
向发展。积极推广信息技术应用较好的东阿阿胶(ERP)、时风集团、中通客车(NERP)、鲁西化工等样板企业,以点带面,推进工业信息化;针对机械加工,造纸纺织等高污染行业行业,引导绿色生产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效益;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调动电信运营商参与企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双合共赢。二是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涉农信息服务体系。鼓励电信运营商参与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为农村信息化的发展争取最大的优惠条件和资金支持,协调引导聊城移动公司拓展“农村信息机”、“千百万工程”与“农信通”等农村信息化业务,聊城联通公司继续在有条件的乡镇推广“三农信息服务站”建设。三是坚持“抓三带一促二”的发展战略,重点推进金融信息化、旅游信息化、交通和物流信息化。挖掘我市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推进文化旅游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服务业信息化后发优势,加快实现电子商务在商业、贸易、旅游、娱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整合建立各类服务业信息化平台、物流业信息化平台的步伐。
第四,着力推进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致力于创造让广大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强卫生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立足“生态型强市名城”建设,积极实施“数字环保”工程;开展社区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家庭上网工程。
第五,加大信息化统筹协调力度,进一步优化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加强全市信息化工作的统筹规划及监督管理,优化全市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做好信息化行政执法各项具体准备工作,建立完善执法管理配套机制,促进全市行政执法的稳步开展;对各部门财政投资或部分财政投资的信息化工程项目实行立项审核与强制监理,加强监督力度,提高透明度;进一步抓好项目建设的招投标工作,完善和规范招标程序,保证项目投资结构的规范和合理性,有效防止项目建设过程中腐败现象的发生;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做好全市信息网络安全工作。
六、把握目标,制定措施,努力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结合我局工作特点,总结多年来加强班子自身建设的经验,强化工作职能,突出抓好服务型机关建设,创建思想上有方向、工作上有标准、岗位上有职责、过程上有监督、落实上有效果、团结上有凝聚的“六有”型领导班子。
一是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实现思想上有方向。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必须把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摆在第一位,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带头学习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完善领导班子、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形成领导干部自觉学习、主动学习,机关干部经常学习的学习机制。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使领导班子成员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理清发展思路和方向,创新发展思路和方法,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科学决策与执政水平,提高班子成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不断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确保领导班子在科学发展上开拓进取,把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二是创建务实型领导班子,实现工作上有标准。围绕“作风实,标准高;服务好,效率高”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强化服务,规范行为。在全市信息化系统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对基层、企业和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落实好,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建成求真务实的领导班子,以一流的工作标准,创一流的工作业绩。
三是创建公仆型领导班子,实现岗位上有职责。要立足岗位为企业和百姓搞好服务,强化公仆意识,强化岗位意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水平,创造公正透明、廉政高效的办公环境。
四是创建诚信型领导班子,做到落实上有效果。班子及成员要经常对照检查,看制定的工作目标完成了没有,整改措施落实了没有,作出的承诺兑现了没有,通过规范工作程序,量化服务标准,完善首问责任、承诺、告知、责任追究等制度,确保规范、公正和诚信,让群众满意。
五是创建清正廉洁的领导班子,做到过程上有监督。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党风廉政教育,使班子成员始终坚持廉洁自律,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和侵蚀。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并采取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等措施,做到任何工作自始至终的过程都要有监督,不断提高工作透明度,自觉接受党内监督,群众监督、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不断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建设一个清正廉洁的领导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