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呼吸知识点

生物呼吸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呼吸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呼吸知识点

生物呼吸知识点范文第1篇

据统计,患牙周病的孕妇,出现胎儿生长障碍的危险约为无牙周病孕妇的两倍。因此,孕妇的口腔健康关乎两个人的健康。

孕妇保持口腔健康,须做到以下几点:

孕前进行口腔检查和保健治疗。孕妇在孕前应到正规医院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和保健治疗,其中包括治疗龋齿,治疗牙周疾病,彻底洁治(洗牙),拔除不应保留的牙齿及无保留价值的残牙根、残牙冠等。

孕期注意口腔保健。孕妇要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妊娠期的妇女因口腔局部敏感,刷牙时可选用刷头小的保健牙刷;定期使用牙线清洁牙齿邻面上的牙菌斑;少吃可致龋齿的食物并遵循科学的进糖原则。 (李丽)

生活中被忽视的钙

我们平时吃的补钙食物一般是牛奶、酸奶、豆类等,其实生活中有不少被我们忽视的补钙“边角料”,都可以为我们很好地补钙,也更为有效和安全。

蛋壳 蛋壳含有极高的钙,可以把蛋壳磨成粉末后放进白开水中饮用,这样人体可以更好地吸收钙。

骨髓 骨髓是动物体内的造血工具,对人体钙质的补充有很好的作用。做骨头汤时,把骨头敲碎,让骨髓溶入汤中,能有效地帮助钙质被人体吸收。

鱼骨 鱼骨含钙很高,干炸鱼、焖酥鱼都能使鱼骨酥软,更方便人体对钙质的吸收。

(安子)

手脱皮吃点胡萝卜

有的人手和脚一到冬天就脱皮,开始时刺痒、起小疱,接着脱皮,脱皮面积逐渐加大,并向深层扩展,最终露出鲜色。由营养缺乏引起的手脚脱皮一般与缺乏维生素A有关。维生素A属于脂溶性的,对皮肤的表层有保护作用,如果缺乏的话,就会引起皮肤干燥和脱皮等现象。为了防止手脱皮,手要保持干净,尽量少沾水,洗手最好用温水;平时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蛋黄、牛奶、奶酪、鱼类、贝类、胡萝卜等。这些食物中的胡萝卜素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此外,每天洗手后应涂抹护手霜,或用维生素E丸擦手,可一边抹一边按摩。(美华)

午餐吃红薯钙质吸收好

红薯是最近几年最热门的养生食物,它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氨基酸、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B、C、E以及钙、钾、铁等十余种微量元素,是世界卫生组织评选出来的“十大最佳蔬菜”的冠军,营养学家也称赞红薯为“营养最均衡食品”。红薯除了具有减肥、抗癌等功效外,还可以有效地防止骨钙流失,是一种非常好的营养食品。

红薯中除了含有一定的钙质外,还含有大量的钾和镁,这两种物质可以维持人体内的离子平衡,减缓因年龄增长而造成的钙质流失。

营养学家建议,红薯最好在午餐这个黄金时段吃。因为吃完红薯后,其中所含的钙质需要在人体内经过4~5小时进行吸收,而下午的日光照射正好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在午餐时吃红薯,钙质可以在晚餐前全部被吸收,不会影响晚餐时其他食物中钙的吸收。 (刘铭)

做菜加点酒,可减少油脂摄入量

中餐用酒烹调的传统源远流长,如啤酒鸭、绍兴醉鸡、香糟毛豆等,都别具风味。做菜时加点酒,好处远远不只是调味,还能减少人体对油脂的摄入,更有益于人体健康。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人每天油脂摄入量最多不应超过30克,但做菜时油如果放得太少,做出的菜肴口感较差,炒菜时也易粘锅。如果做菜时加点酒,就能解决这些问题。炒素菜加些味道清淡的酒,不仅可以提味,还可减轻某些蔬菜的苦涩味,如苦瓜、菠菜、西兰花等。

炒肉、炖肉时加点酒,去腥的同时,还可减少肉本身的油脂。因为酒与肉会产生脂化反应,可以帮助脂肪溶解,同时生成一种具有特殊香气的酯,使菜肴香而不腻。

用酒做菜还会使菜肴更有营养。因为比起油,很多食材的营养更容易溶解在酒精中,有利人体吸收。此外,从中医角度来看,适时适量摄入点酒,能健脾补胃、帮助消化。 (刘铭)

常用电脑的人吃什么好

常用电脑的人会经常感到眼睛不适,视力下降,还易有疲劳的感觉。常用电脑的人在饮食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多吃对眼睛有益的食品,如鸡蛋、鱼类、鱼肝油、胡萝卜、菠菜、地瓜、南瓜、枸杞子、、芝麻、萝卜、动物肝脏等。

多吃含钙质高的食品,如豆制品、奶酪、骨头汤、鸡蛋、牛奶、瘦肉、虾等。

注意维生素的补充:多吃含有维生素的新鲜水果、蔬菜等。

注意增强抵抗力:多吃一些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及能够排毒的食物,如香菇、蜂蜜、木耳、海带、苋菜等。

吃一些抗辐射的食品:银杏果及黑色食品。

吃一些养颜的食品:如樱桃、美肤水果等。

注意酌情多吃一些豆芽、西红柿等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小光)

喝豆浆八项注意

1. 忌不彻底煮开:生豆浆里含有皂素、胰蛋白酶抑制物等有害物质,未煮熟就饮用,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

2. 忌冲入鸡蛋:鸡蛋中的黏性蛋白(鸡蛋清)会与豆浆里的胰蛋白酶结合,产生不易被人体吸收的物质,使鸡蛋和豆浆均失去原有的营养价值。

3. 忌空腹饮豆浆:豆浆里的蛋白质大都会在人体内转化为热量而被消化掉,营养成分不能被人体充分吸收。

4. 忌放红糖:红糖里有机酸较多,如醋酸、乳酸等,它们能与豆浆里的蛋白质和钙质结合,产生变性物及醋酸钙、乳酸钙等块状物,这不仅有损豆浆的营养价值,而且影响豆浆里所含营养素的吸收。

5. 忌用保温瓶储存豆浆:把豆浆装在保温瓶内,会使瓶内的细菌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大量繁殖,3~4小时后,豆浆就会变质。

6. 忌与药同饮:有些药物如红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会破坏豆浆里的营养成分,甚至产生副作用,危害健康。出于安全考虑,喝豆浆与服用抗生素的间隔时间最好在1个小时以上。

生物呼吸知识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对比法;高中;生物教学

一、引言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过程中,高中生物教学模式以及理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而应用对比法进行生物教学,就能很好地将生物知识点衔接在一起,让学生在对比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相关生物重点知识,同时还能让学生思维在对比过程中得到发展,这样学生在今后面对生物问题的时候就会存在较为良好的解题思维,有效地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在同一章节应用对比法进行生物概念教学中

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同一章节中的生物基本概念教学也可以应用对比法来进行,特别是对于一些较为相似的基本生物概念,教师就可以有效地应用对比法来进行教学,以此来帮助学生有效地对相关概念进行区分。就比如说,在对学生进行原生质与原生质层基本概念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应用对比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将这两个基本概念进行对比,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原生质适用于真核细胞,但是原生质层只适合用在带有液泡的植物细胞;又或者是在对学生进行光合作用这一知识点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光反应和碳反应进行分析和对比,然后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光和暗场所下,其物质、条件以及能量之间的变化,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所以说,在对高中生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合理的应用对比法来对学生进行同一章节生物概念教学,通过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基本概念,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应用这些概念知识进行解题。

三、在不同章节中应用对比法进行相关知识的比较

在应用对比法对高中生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这一方法应用到不同章节中,通过不同章节相关知识对比,来让学生理解生物这一学科中所存在的一些内在联系,将新旧知识点进行对比不仅能有效地起到巩固复习的作用,还能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就比如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细胞呼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列举出需要进行对比的项目,然后让学生对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相同之处以及不同之处进行分析,在此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列表,将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这样学生就能在不同章节之中找到相同之处,同时实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意义,而学生也能在不同章节对比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两个章节的知识点和内容,最终有效地提高学生生物能力。总而言之,在高中生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合理的应用对比法来对学生进行不同章节知识点教学,通过对比新旧知识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以及质量。

四、在不同学科中应用对比法进行相关知识的比较

在应用对比法对高中生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这一方法应用到不同学科当中,通过这一方式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生物素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将生物和数理进行对比。在应用对比法在不同学科相关知识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生物和数理进行对比,通过这一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生物中所存在的现象。例如,由4个元素的组合(C24),对比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比如说,基因型属于YyRr的性母细胞,可以形成的配子种类并不是六种类型,是有四种类型,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分离规律的限制,这样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灵活的将组合原理使用到遗传学规律当中。(2)将生物和化学进行对比。在不同学科相关知识对比教学过程中,生物和化学相关知识也可以进行比较,就比如说,在对学生进行“细胞呼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对学生渗透化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点,通过这一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习过程中细胞呼吸相关知识点和重点,同时还能向学生阐述一下光合作用中所存在的碳反应中的C3酸还原,这样就能真正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以及促进。(3)将生物和地理进行对比。在不同学科相关知识对比教学过程中,生物和自然地理知识也可以进行对比,就比如说,在对学生进行“种群的特征”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地理中所存在的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等知识进行对比,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种群年龄结构以及密度等基本特征。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将对比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价值发挥出来,本文主要对其在同一章节应用对比法进行概念教学、在不同章节应用对比法进行相关知识教学、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对比法进行相关知识比较教学进行了具体的应用分析,以期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高中生物能力的提升。

作者:赵蓉蓉 单位:浙江省平阳中学

参考文献:

生物呼吸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苏教版;生物;编排策略

扬州市普通高中生物教学自2009年开始启用江苏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苏教版”)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笔者在使用了一轮后,结合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以下简称“浙科版”)的高中生物教材,从一线教学效果层面对教材知识体系的编排有几点想法,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1.教材体系编排的理论思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即某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每门学科都存在一系列的基本结构,学生如果掌握了“学科基本结构”,就能更好地掌握整个学科。他认为“在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可以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学生通过发现法来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易理解、记忆,便于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发展。

2.部分知识点的编排策略

2.1 “细胞的化学组成”与“细胞的结构”

“细胞的化学组成”与“细胞的结构”之间的关系犹如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亦如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的关系(图1)。在人教版、苏教版和浙科版中无一例外的都是先介绍“组成细胞的分子”,然后再分析“细胞的结构”,诚然,在介绍“组成细胞的分子”这个知识点之前我们一般已经讲述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苏教版中没有提及,可补充),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是细胞,刚进高一的同学在初中就已经学习过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但他们并不清楚组成细胞的化学成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先学习“细胞的结构”,再探究“细胞的化学组成”呢?笔者在高一随机抽取了一个班级做了这个试验,结果发现试验班和平行班在这两个知识点在掌握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反而由于学生对初中知识的记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先学习“细胞的结构”,再研究“细胞的化学组成”的教学安排。无独有偶,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生物组编写的生物读本就是按照“先结构后组成”的顺序阐述的。

2.2 “物质的跨膜运输”与“细胞的功能”

在苏教版中,将“物质的跨膜运输”归入第三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无疑跨膜运输是物质通过细胞膜的一种现象,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一定的联系。但细细品味,觉得高一的新同学刚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及其组成,一直是以细胞作为一个系统或一个整体来研究,而物质跨膜运输与细胞整体的新陈代谢有直接的关系,物质出入细胞膜是以细胞内的各种生化反应为前提的,细胞膜只是充当了“保安”的角色。因此笔者认为或许将“物质的跨膜运输”放入到“细胞代谢”中,与酶、ATP、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结合在一起,更有说服力。人教版中是将“物质的跨膜运输”单独列为一章,介于“细胞的结构”与“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之间;浙科版中则是将“物质的跨膜运输”归入“细胞的代谢”一章,位于ATP和酶的知识点之间。

2.3 “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

在苏教版中“光合作用”知识点编排在前,“细胞呼吸”在后。这两个知识点一般都是放在酶和ATP之后,且ATP的主要来源是通过细胞呼吸产生的,细胞呼吸是所有活细胞都具备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组成的连续代谢过程,而光合作用只是部分生物在有光条件下才会发生的代谢过程,如绿色植物的绿色叶片,而且它也是要进行细胞呼吸的。因此笔者觉得细胞呼吸的普遍性更强,先学习“细胞呼吸”再了解“光合作用”可操作性更强。

2.4 “减数分裂”与“遗传定律”

这两个知识点都是必修2的开篇内容,在苏教版中先学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再研究“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有利于先复习必修1中的“有丝分裂”,再与“减数分裂”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出真核生物的分裂方式,加强理解和拓展。而且“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的时期都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在充分掌握“减数分裂”的知识点后会更容易理解“遗传定律”的实质。苏教版在这两个知识点的编排上比人教版和浙科版更符合学生的认知。

2.5 “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与“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血糖调节”

“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是人体调节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方式,而“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调节、血糖调节”是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具体实例,在具体的某一调节实例(如体温调节)中都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方式来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笔者以为只有在学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方式后,才能用它们来分析具体的某一调节实例。因此建议苏教版在学习了“稳态的生理意义”后,先掌握“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再具体分析体温调节、水和无机盐的调节、血糖调节等实例。

2.6 “神经元的结构”与“反射与反射弧”

生物呼吸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案;课程教学;使用艺术

对于高中生物学科而言,知识点相对错综复杂,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做好备课工作,确保备课以后的学案别具一格,在尊重教材内容并在对学习效果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以新课程标准要求为出发点,重点把握各个章节中的重难点,将课堂中要涉及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法要求、探究性教学方案等要素有机融合到学习过程中,并合理控制时间安排,切实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效。

一、“学案式”教学模式概述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不注重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教学针对性。而“学案式”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使他们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互动交流,从而达到理解并掌握学习知识的目的。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对于“学案式”教学模式相对陌生,因此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与接受过程。对于高中生物教师而言,在运用该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与学生一起适应新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较为枯燥乏味,教师多以口头传授为主。“学案式”教学模式的引入一改传统教学现状,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教学氛围更加和谐、愉悦。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拥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加以适当指引与点拨,最后再加以反思与总结,能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学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必须注重问题设置的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二、增设新型教学方法,优化学案导学

1.在学案导学中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认真思考,促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设置相应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加深刻,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如,在学习“呼吸作用”相关内容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有氧呼吸的场所是什么?有氧呼吸的条件是什么?这一过程是怎样展开的?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存在什么区别?提出这些问题后,引导学生展开互动交流,以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等形式获取问题的答案。问题的思考与探究过程也是一个良好的学习过程,随着思考与探究的不断深化,学生不仅能够解决表面上的问题,还能够针对提出的问题加以拓展与深层次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加以适时指导,这样既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还能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进而有效增强课堂效果。

2.巧用多媒体,做好学案计划

多媒体元素的引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在学习“种群和群落”相关内容时,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对动物图片进行分类,能够使学生很容易明确种群和群落的概念问题。又如,在探讨“基因的本质”相关问题时,可制作相应的Flas,以动态的形式给学生展示基因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这一形式,能使抽象的“基因问题”变得生动形象,并加深学生对于该部分内容的记忆,对于基因与遗传相关内容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巧用导学案,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在编制导学案学习计划时,教师首先应将各个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在知识点的比较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握。如可将“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知识点结合起来学习,引导学生发现二者之间的异同点,通过学生的不断思考,能加深对于这两个知识点的学习。同时,在对二者的对比过程中,能有效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三、活用导学案,提升实验教学实效

实验教学作为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在实施实验教学的导学案中,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结合基本知识点、原理与操作,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实验计划,以便在开展实验过程中高效、有序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实验内容与学生实验素养的不同,将全班分成若干组,明确各个小组成员的分工。以细胞膜制备实验为例,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实验原理、步骤。在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提示学生取材、操作等各个环节的关键成败因子。如材料选择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在获取材料之后,首先应用适量的生理盐水将红细胞稀释,在操作载物台滴蒸馏水时,应缓慢边滴边加吸水纸吸引等。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之间应相互指导,纠正错误操作步骤,纠正错误操作。另外,一些不太重要的环节,不应引导学生按部就班进行,应充分挖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富有创造性地自主设计操作流程,切实提升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

四、对导学案教学模式发展的思考

生物呼吸知识点范文第5篇

概括来说,生物教学与生活实际是相互利用、双方得利的关系。人们的生活实际包括过去的和将来的两类。过去的生活实际是指已有的生活知识、生活经历和生活感受,可概括地称为生活常识。下面就分别谈谈生活常识对生物教学的辅助作用和生物教学对生活行为的指导作用。

一、生活常识对生物教学的辅助作用

1.用生活常识作引言

一个好的引言,对学生能起到引起兴趣、集中注意的作用,有事半功倍之效。以日常生活常识开场,是引言的一种好形式。

比如“种子的结构”的引言,就可以做如下设计:大家都见过花生、绿豆、芝麻等植物的种子,这些种子看起来很不一样,从颜色上讲花生是红的,绿豆是绿的,芝麻是白的(或黑的);从形式上看花生是长的,绿豆是圆的,芝麻是扁的;从大小上说,花生大,绿豆小,芝麻更小。然而,为什么它们都叫种子呢?这是由于它们在结构上基本一致。现在我们就学习种子的结构。

2.用生活常识来说明理论

有些生物学理论比较难理解,常需要举例说明,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就可以充当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较难的理论。

在生物教材(八年级)的“体温调节”一部分中,课本上说:“人体产热的部位包括骨骼肌和内脏。安静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内脏,剧烈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约占总热量的90%以上。剧烈运动时产生的热量能比安静时高出10~15倍。”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内容,可联系下面的生活常识。冬天你如果在室外观看篮球比赛,尽管身着棉衣,时间久了也会感到冷。可是那些参赛的运动员虽然只穿短衣短裤,仍然汗流浃背,这就是由于观众处于安静状态,仅内脏器官产热,生产的热量少,所以感到冷;而参赛运动员处于剧烈运动状态,不仅内脏产热,全身的骨骼肌也产生大量的热,所以他们显得很热。

用生活常识说明理论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可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通俗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其二,能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有用,因而能更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

3.用生活常识贯穿多个知识点的教学内容

有的生活常识与课本上多个知识点的内容都有关系,这时就可以用这一生活常识将这几个知识点的内容贯穿起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

例如生物教材(七年级)“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一节课,就包括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知识点。讲课时就可以用一张血常规化验单把这些知识贯穿起来。讲新课之前可以问学生:“你做过血常规化验吗?你知道化验单上的符号和数字都表示什么意思吗?”在讲血细胞之前可以说:“如果有一个女生经常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四肢无力,到医院检查,医生可能让她做血常规化验,如果化验单上有:R:2.5×1012/L,H:90g/L,你能知道她得的什么病吗?”接着就讲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有关知识,之后又回到那张化验单上,“R表示红细胞数量,H表示血红蛋白含量,可见这位同学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都低于正常值,所以,她患了贫血病。”最后用一张正常的血液报告单来做全课的总结。这样安排不仅能使学生学得有趣,有利于学生掌握血细胞的有关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了看血液报告单。

二、生物教学对生活行为的指导作用

1.为学生提供有关的生活知识

生物学现象和生物学原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生物教学中,将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就可同生活实际直接挂钩,对生活行为起指导作用。

讲生物(七年级)“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一课时,就可列举冬贮大白菜的正确方法。冬季贮藏大白菜,首先要将收获的大白菜经过晾晒使其失去一部分水分,然后放在温度较低的地方(0℃~1℃),这样就降低了白菜的呼吸作用,因为降低温度可以降低呼吸强度,以保证白菜质量。一定时间后,还要进行翻晒,以便散去呼吸产生的热量,利于长时间贮存。

2.向学生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在生物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使学生丰富知识,增长经验,提高生活能力。

讲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后,让学生回想一下生物(七年级)第六页的图,钟罩里的小白鼠为什么在黑暗下会发生窒息,而移到阳光下又会恢复生机,由此可向学生解释清晨不宜在树林或花丛中做深呼吸的道理。光合作用仅在白天进行,而呼吸作用则日夜不停地进行着,白天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而夜间植物主要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清晨光线较弱,温度又低,光合作用很微弱,植物释放的氧气较少。因此,最好不要在清晨到树林或花丛中做深呼吸,也不要把花草放到卧室中。

3.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不科学现象

在我国地方的一些农村,还有很多连茅圈(厕所和猪圈连在一起),讲到猪肉绦虫时,就要讲清楚连茅圈的害处。如果人肠内有绦虫的成虫,就会随粪便排出绦虫的妊娠节片或受精卵,被猪吃后,绦虫的受精卵发育成囊尾幼,并寄生在猪身上,被人食后,会使更多的人得绦虫病。所以说连茅圈为绦虫的繁殖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一定要改造连茅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