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信息化制度

教育信息化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信息化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信息化制度

教育信息化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成熟度 模型建立

近些年,信息化技术应用呈井喷式发展,为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信息化应用逐渐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支柱和国家建设中坚力量。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及当代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要求,已逐渐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现有信息化建设成效如何等问题已成为信息化建设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对教育信息化评价研究显得更加迫切。

一、教育研究的现况

“融合”和“创新”信息技术是信息化教育重要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是信息化教育的起步,优质资源开发与应用是信息化迈进重要环节,构建完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重要保障,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是实现信息化教育重要标志。

我国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对教育信息化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指标体系构建和测评方法,透过各个角度提供评估指标体系结构和框架,完善“指标构建”,借助文献研究评估体系,从没有信息化建设意识、计划、硬件、设施,不系统的状态到有信息化建设的计划及相应文件,学校在环境建设,教师培训等多方面投入,拟定了制度方案逐渐纪律化的过程;在环境、师资、管理等方面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不断优化和改进,发挥较好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效果,将信息技术工具有效整合到各个领域。变革不断进行,寻求在教学、管理、科研上突破和改革,并获得相关成绩。

二、信息化的u价方法

在继承国内外学者对于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评价方法研究基础上,创新和融合相结合,经过整理、分析、吸收、借鉴和拓展研究过程,提出适合我国教育信息化评价方法的模型;通过评价方法分析比较,归纳优缺点和使用条件,理论和实证相结合对现有的方法进行攻进、拓展,建立信息化评价模型;以定量为主,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评价现状作定性分析及归纳。根据我国职业教育评价发展脉络,反思成败得失,汲取其经验教训,预测未来走向,从而为我国高职教育评价提供理论依据。高职教育评价系统特别注意,瞄准高职教育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评价效益性,遵循相应原则。传统模式结合现代模糊控制理论,将定性与定量,模糊与精确,静态与动态综合起来研究质量评价。建立科学、客观、简易、可行、合理的教育指标评价体系是绩效评价的基础。通过研究调查结果,得出质量资源、领导、战略、创新等管理因素。

三、高等职业教育制度创新

建立科学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职业教育规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标准,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要求、规格和模式。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现代化信息技术是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必要手段。高职教育信息化暴露出应用与预期效果的巨大落差,内部各要素发展不均衡,高校课程内容重复,陈旧,培养质量不过关,当前发展重要瓶颈是高技能人才短缺,它不仅要求所培养的人才全面完善,还体现专业属性和层次特征。传统教学评价都是通过教学督导完成,评价核心是教师教学组织、教学设计和教学展示,很少关注学生行为和效果。研究新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更好的关注学生行为变化,包括学习反馈,学习效果,学习行为变化。更关注于教师自我诊断,自我调整,减轻一线教师工作压力和量,保障教务管理科学、合理、规范化。所以教育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加大投入,科学管理,积极构建高校信息化学习资源中心,为学生信息素养发展提供平台。教师通过学生学习反馈教学组织、教学设计内容、教师教学技巧对所学知识掌握,学习效果通过再现学习内容、理解学习内容、迁移学习内容和创新学习内容,学生学习行为通过现有水平提高希望、认识自己不足、允许提高环境和尝试新想法的机会,产生效果是学生质量提高、学习态度改变、教学环境改善、学生满意度提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往往是一次性投入,信息系统缺乏升级和维护,无法适应学校发展需求。

四、高职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走向

美国联邦教育部以电子学习,构建世界课堂为核心的信息化教育发展的战略;英国制定《教育改革法》包含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国家统一课程;德国则安排专门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我国在“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取得重大成就,为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随着信息化教育手段高速发展,强有力地推动高职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与创新。从经济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迫切要求角度,以及教育自身发展对职业教育高层次迫切要求角度,要求高职院校走质量效益型道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到“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信息技术教育要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作用”,较滞后于发达国家。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教育信息化基础上加强内涵建设,清楚地评估竞争优劣,构建高校信息化学习资源中心为切入点,从全新的视角审视高职院校构建信息化认识和质量管理绩效的信息化渠道,不断提升质量绩效水平,加强“融合”和“创新”高校教育信息化技术教育,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自身思想道德素养是新时期发展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与特征[J].山东电大研究动 态.2002.(6)

[2]孙德海.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国内外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2007.(12)

教育信息化制度范文第2篇

信息化虽早已深入运用在各行业,但国内的教育信息化却仍处于初级阶段。我国的教育如何在全球智慧化进程中掌控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学校如何使用到可靠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和设备;智慧教育领域企业如何快速在教育信息化中占得商机……这些问题需要一个平台去助推、去引领,中国国际智慧教育展览会便在这个契机下应运而生。

2014年12月1日~3日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中国国际智慧教育展览会,由教育部直属单位中国教育学会、国内知名展览机构雅森国际倾力打造。作为中国首个专注教育信息化的专业展会,SmartShow将致力于推进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用展会平台开启教育与技术融合创新的时代之匙。

届时,SmartShow将协同全国优秀应用方案集成商、内容提供商、IT技术服务及软件提供商、教育信息化设备商为全国30万所各级院校提供和展示国内最尖端的教育信息化设备及解决方案,引领国内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为推进中国教育信息化产业变革之路搭建专业的沟通、贸易、交流平台。

中国国际智慧教育展会力求将最具购买力和决策权的需方带给智慧教育企业,为满足企业不同诉求打造全方位的参展解决方案。SmartShow还将为参展企业带来迫切想要了解和投入智慧教学的需方买家,满足企业拓展市场的诉求,引领智慧教育领域市场的供需对等,促成供方与需方的信息互通和采购透明,打造改变教育行业展览模式的SmartShow。

(任玉琴)

美国教师最常用的十款教育技术工具

1. LittleBits:LittleBits提供了各种电路元件,让孩子们真正动手来创造。运用这些彩色的可爱电路小元件,孩子们可以制作自己的电动小车或是音乐播放器。

2. Drawp:Drawp是为孩子们准备的画图App。学生们可以相互分享自己的作品,老师们也可以将孩子们的作品传给家长。

3. Edmodo:中小学的Facebook,教师和学生们可以分享视频、创建投票、设置讨论。Edmodo将学校学习和社交网络结合起来。

4. Easel.ly:通过提供各种模板和工具,做个信息图也很容易。老师们可以自己制作信息图,作为课堂材料;也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们自己制作信息图,融会贯通学到的知识。

5. Plickers:老师们想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出个小测试题检查一下,每位学生用一张卡片,只需一部手机或平板电脑,就能立刻统计出学生的答案情况。

6. Lynda.com:近三千个网络课程,教你如何制作音效、设计网页等。

7. EDpuzzle:翻转课堂的理念很棒,但是怎么做出吸引学生的视频呢?老师们,如果这是你担心的问题,那么EDpuzzle就是专门为你打造的。老师们可以运用EDpuzzle制作视频内容,插入音频、小测试、视频材料等。

8. 谷歌教室(Google Classroom):这一应用可以让老师更好地管理课堂,用谷歌硬盘整合作业流程。教师可以在线创建和管理作业、提供反馈以及与学生实时交流。

9. Brightloop:Brightloop 帮助老师追踪每一位学习者的表现、进步以及互动。老师们通过它可以搜集学生数据,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曲线,还能创建学生报告与家长交流。

教育信息化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课程难度;课程广度;课程深度;课程时间;教学指导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基于课程难度定量分析模型下的初中几何课程难度研究(201410578047)

一、背 景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是初中数学几何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概念、性质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与图形的三种运动之一的“旋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几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通过借鉴史宁中等人的课程难度量化分析模型N=αG/T+(1-α)S/T (1),来分析“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在《大纲》和《标准》下的难度变化,并进一步探究难度变化对教师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难道量化比较

(一)广度比较

通过对比《标准》和《大纲》中“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知识点的变化,我们知道:相比《大纲》,《标准》增加的知识点有:图形的旋转,图形旋转的性质以及图形的平移、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对比.总体看来,《大纲》下“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知识点的个数,也即广度G1=3;《标准》下“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知识点的个数,也即广度G2=6.

(二)深度比较

总体上,对比《大纲》,《标准》下对该模块内容的深度要求呈上升趋势,例如,在《大纲》中,是直步主题,即直接进入了“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介绍及性质的学习与探究;而《标准》中,则是在了解“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之前,先介绍旋转图形及探究旋转图形的性质,再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等.通过上述形式对《大纲》和《标准》中每个知识点的逐一分析得出:《大纲》中“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模块内容的深度S1=2.00;《标准》中平行四边形模块内容的深度S2=2.17.

(三)时间比较

对此,《大纲》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三章中给出了“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内容和课时,其中,课时数的安排为4课时,于是T1=4;《标准》下的教科书中“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安排了6课时,于是T2=6.

(四)难度比较

基于上述三个方面得出的数据,代入课程难度量化分析模型(1),可以得出:《大纲》和《标准》下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课程难度系数分别为N=0.6,N=0.62(其中α=0.6).显然,在这个模型下,《标准》下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课程难度系数比《大纲》下的高出0.02,即该模块内容的课程难度升高了0.02.

三、教学启发

分析以上数据可知,在《大纲》和《标准》的对比分析下,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课程广度、课程深度和课程时间均有所变化,从而导致课程难度也随着变化.下面我们将从课程广度、课程深度和课程时间以及其引发的课程难度的变化这四个方面来探究其对教学实践的启发与指导.

(一)课程广度变化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得知:相比于《大纲》,《标准》下“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模块内容增加的知识点有:图形的旋转,图形旋转的性质以及图形的平移、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对比.教科书上也相应地增加了诸如“已知线段AB和点O,按照例题3的作图方法及步骤画出线段AB绕点O逆时针旋转100度后的图形”的课后习题.从该题可知,此题型是关于旋转方面的知识,该知识点的增加,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了平移和轴对称的基础上,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一个渗透,是后续学习中心对称及其图形变化的一个基础,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旋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利用旋转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课程“从生活走进教学,从教学走进生活”的教育理念.所以,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从实际生活出发,利用身边存在的图形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旋转”,并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利用“旋转”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为接下来学习“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深度变化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基于上述对“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课程深度的比较分析可知:相比于《大纲》,《标准》增加了关于“旋转”等好几个知识点,使得知识点的涉及面变广,因而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增加,课程深度也就自然升高.

例如,《标准》下的教科书也相应地增加了这样一个习题:已知线段AB和点O,按照例题3的作图方法及步骤画出线段AB绕点O逆时针旋转100度后的图形.该习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心对称”之前,应先理解并掌握关于“旋转”这方面的知识,为接下来“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学习作好铺垫.针对该课程深度的变化,要求广大一线教师应按照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要求,安排适当的时间对新增加的知识点进行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及类推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接下来学习“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服务.

(三)课程时间变化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基于上述对“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课程实施时间的比较分析可知:相比于《大纲》,《标准》下该模块内容的课程实施时间增加了两个课时,虽然课程广度和课程深度都增加了,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有足够的时间去讲解分析,所以,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因课程广度的增加而快速地给学生灌输新的知识点,相反的,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新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要适当地调整教学速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去理解,让学生们学会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

(四)课程难度变化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基于上述课程难度的比较分析可知:相比于《大纲》,《标准》下“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课程难度总体系数上升了.接下来我们还是从前面所举的例子出发来进一步说明:已知线段AB和点O,按照例题3的作图方法及步骤画出线段AB绕点O逆时针旋转100度后的图形.该例子表明,“旋转图形”的增加,使得“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课程广度上升,而且新标准下还要求学生在理解好“旋转图形”的基础上,采用逻辑思维能力来学习“中心对称”并理解和掌握“中心对称图形”的相关性质,可见,课程深度也上升了,再加上课程时间也增加的基础上,课程难度也就自然随着上升,而且从上述对比分析所显示的数据进一步探究表明,主要是课程广度的增加导致了课程总体难度的升高.

因此,针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广大一线教师,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有所调整,适当降低教学速度,课堂上不要一味按照自己的老套路用一些难题、怪题来讲解额外的知识点,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负担,相反的,教师应更多地注重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落实基础的课程目标,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利用身边存在的事物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并学以致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程“从生活走进教学,从教学走进生活”的教育理念得到全面的诠释.

教育信息化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 信息化背景 师资队伍 建设 浅谈

社会的不断进步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又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信息科学技术也随之提高,现如今,已经有了很多顶端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在信息化时代这一大背景之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国教育事业中,高校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育应该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熟虑的问题。下面,笔者就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浅谈。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定义

所谓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在高校教育领域全面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从而达到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这一过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点就是智能化、多媒体化、网络化以及数字化,而共享、协作、交互以及开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1.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环境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环境建设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搭建了信息化的平台。由于高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具体的系统建设工程,高校教育信息化包括信息资源等软件建设和硬件设施建设。因此,高校教育必须要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要着重建设高信息素质的教师队伍,着重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要求高校要有必要的硬件设备,以便为师资队伍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要求高校加强软件建设,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硬件设备和软件建设就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环境建设。

2.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潜件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潜件建设,所谓的潜件,就是指人的观念、思想等等,高校信息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高校教师的观念,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自己院校内展开现代教学理念和管理思想的大讨论。在进行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潜件建设时,要加强和重视教学信息化的组织领导,从而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思想和观念,最终促进高校教师观念的转变。

3.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制度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制度建设能够为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制度性的保障。进行合理、科学以及操作性强的制度考核标准能够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的素质。这就要求高校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这里所指的规章制度包括师资队伍信息素质的考核、应用以及培训等等方面。高校自身所制定出来的制度必须要体现出激励机制,能够很好的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积极性的激发,还能够满足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考核的时候能够量化考核以及定性评价的需求。最后,笔者认为,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制度建设还要随着高校自身的发展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进行及时的完善和修改,对于高校信息化背景下的建设的制度要强有力的执行。因此,笔者认为,想要进行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就要进行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建设。

三、结语

如果说一个人的思想是这个人的灵魂,那么这个人想要拥有好的灵魂,就必须有很高的思想水平,高校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首府,一直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大学生的普遍使大学生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与我国高校教育情况有着直接关系,而高校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又是提升高校教育水平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措施。本文中,笔者从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环境建设、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潜件建设以及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制度建设这三个方面浅谈了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杨海芝.中外高校信息资源的采集、保存与利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2] 周秋江,赵伐.“三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及其运行——来自宁波大学的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3] 崔茁.新升格本科院校高师类毕业生不良择业心态分析及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3)

[4] 李瑜.基于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湖北经济学

教育信息化制度范文第5篇

1.1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

(1)开发内容具有针对性的原则。在对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时,要根据美术教育的实际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源开发。例如,在美术网络化学习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美术学习的便捷性、指导性与可用性。(2)注重开发的过程性原则。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可以说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树立持久观念,把它看成一个动态过程,在开发过程中,要形成一定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库,对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进行分类与整理,并对现有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创新,不断充实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3)多方合作开发的原则。在开发美术信息化资源过程中,传统的开发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要求,不能仅以教师和教材为主,要注重多方合作,促进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加快合作开发。[2]

1.2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

(1)对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量化管理。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课程资源开发效率。量化管理通常是在去除情感因素的基础进行的,它是真实数据的充分反映,在做好预设工作的前提下,快速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指导后期工作的进行。(2)对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制度管理。制度管理对量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量化管理能否有效落实的关键所在。缺乏制度管理,奖惩制度就是一纸空文,不能落实到实际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当中,规章制度也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

2.1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原则

(1)开放性原则。在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过程中,要坚持开放性原则,要在最大程度上对各种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进行利用。扩大课程资源类型、资源空间等,在众多资源中去粗取精,充分运用到基础美术教学中,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2)优先性原则。在基础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接受很多方面的知识,但是学校在美术教学中,不能完全将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坚持优先性原则,优先利用那些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信息化课程资源。[3](3)适应性原则。在利用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过程中,不仅要从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考虑,还分析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技能素质等制定合理的课程资源利用方案。使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4)特殊性原则。要发挥不同地区的地域、学校、教学特点,对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进一步合理利用美术信息化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多样化美术人才。

2.2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资源利用对策

(1)树立正确的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观。所谓的课程资源观其实就是人们的看法和态度,资源观是否正确关系着基础美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果,对美术信息化资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将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合理有效地应用与美术教学当中,对于美术教学本质及目的的了解必不可少,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将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到美术教学中,促进多媒体教学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传递转向资源交流。[4](2)建立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与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与评价机制是合理有效利用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核心,这一机制应该是动态、立体的,在机制利用过程中要注意将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处理好知识和经验、课程与文化等的关系,尊重美术学习者的独立、创造性;要充分发挥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促进作用,为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及时解决教师在教学、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促进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共享,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最新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