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生态学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998年中国人和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100个自然保护区调查时,就有82个自然保护区已经开展了旅游经营。当我们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旅游资源也随着遭到破坏,从而引发的环境问题大量出现,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我们呼吁全社会建立一种善待自然的新的伦理态度,我们必须发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历史经验和新的伦理情谊关系,从我们人类的内心深处尊重和爱护大自然,只有这样与真正的亲近大自然的旅游,人们才能够真正的做到热爱环境、保护自然。
环境伦理学关注人对自然的道德态度,倡导爱护自然、珍惜资源的道德态度。我国古人在游历大好河山时就流露出了人类是自然保护者的思想。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游历楚地的时看到“自州至永明,松之夹道者七十里”,不禁由衷的赞叹“栽者之功,亦不啻甘棠矣”,可见植树造林,爱护自然的行为徐霞客大为赞誉。在游览桂林帽儿山的白岩洞时,徐霞客看到“出洞而东,有庵两重,庵后又有洞甚爽,僧置牛栏猪笠于中”,不由的发出“此中之点缀名胜者如此!”的愤慨,表现出对破坏自然美景的不满。在其作品《徐霞客游记》中也常常流露出他以景为友的思想,当他出发“为入闽登陆道。十五里,出石门街”,结果途中“与江郎为面,如古人再晤”,与自然景观的再见恍如老朋友再聚,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历经近二千年的历史,我国古代游记中所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在东方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大背景下,有其自身的内涵特色。我国古代游记中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强调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整体自然观。游人在自然美景中感到“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人和天地万物不知不觉的、鬼斧神工的合而为一。正是以这种整体自然观为哲学基础,我国古代游记中大量的环境伦理思想才能茁壮成长,也正是以这种整体自然观为哲学基础,才指导人们在对待自然万物时,不是站在自然界的对立面,而是追求人与自然的整体协调。
古代皇帝每年举办木兰秋狝时,都有着严格的保护制度。自康熙至嘉庆的历代皇帝,包括从未到过木兰围场的雍正曾严令到“民人不能滥入”“禁樵牧”“禁伐殖”,并派八旗兵严加看守;还进行了有计划地围猎,每次秋狝只择其中的十余围进行狩猎,其余众多围则是休养生息,令野生动植物得以繁衍恢复;不过猎,不滥猎,在每次木兰秋狝时都严令随行军骑“遇母鹿幼兽一律放生”,设围时留有一缺口,令年轻力壮之兽得以逃生。每次围末,“执事为未获兽物请命,允其留生繁衍,收兵罢围”。这也正是以整体自然观为哲学基础的最早的保护生态的观念。中国古代强调人类不仅要尊重自然,而且要像关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关爱其它生命。
生态旅游虽备受人们的推崇,但伴随而来的就是不断恶化的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当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的光环日趋暗淡时,我们应从古代游记中体会到环境伦理学思想对今天以及日后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借鉴价值。
中国传统哲家都倾向于将天地万物的一体性,其中一个意义就是让人从“小我”中超越出来,通过“大我”,人的所作所为会直接影响到生命共同体整体及内在的每一个生命存在。
在对待旅游资源的态度上,人类一直以自己的利益作为惟一的出发点和动力,视自然为自己的对立物,以技术为中介,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自身旅游享受。正是这种观念割裂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使人与自然的天平开始倾斜,出现了很多以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以满足人类各种欲望为目的的经营运作和规划开发。我们不禁扪心自问我们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还是为了更合理的保护旅游资源?是一味的满足眼前的利益,还是应该考虑到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伦理的发展告诉我们,在对待自然的道德态度上,单纯靠理性是难以完全说服人的,人们的环境伦理观的确立更多的是需要靠观察的、情感的、体悟的。让人们在旅游中去认识和感悟生态之美,唤醒人们对自然的美的情感,无疑将会改变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深远和持久的影响。试想,如果从这一层面来认识,我们将会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而且是我们本源意义上的精神家园;而破坏环境、伤害动植物生命,不仅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也是伤害自己的生命本性。如果我们能领悟到这一点,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生态伦理就会转化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意识,保护环境就会转化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龚胜生.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学思想[J ] .旅游学刊, 2007(03)- 0026-05.
[2]陈红兵.旅游是出于人内在本性的需要[J ].人与自然,2006 , (11) :38 - 42.
[3]王国聘.对生态美的体验是践行旅游环境伦理的情感基础.[J].人与自然,2006 , (2) :54 - 58.
关键词:光禄古镇;循环经济;开发;
旅游产业生态学理论分析
1.1 旅游产业生态学的概述
随着旅游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环境质量和旅游业的未来已经受到广泛关注。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全世界所接受,通过了《21世纪议程》。 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生态旅游发展迅速,随后国内外学者开始运用循环经济理论来研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旅游循环经济研究 。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开始投身于运用产业生态学理论来研究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几年旅游产业生态学研究将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领域〔1〕。
1.2 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内涵
所谓产业生态化,是指产业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在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循环利用物资,消除环境破坏,达到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2〕。产业生态化的实质或者说其根本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能够促进和实现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物质、能量和谐流动的产业体系〔3〕。旅游产业生态化就是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以生态系统的方式相互连结,通过价值链接、耦合共生和内外交换等等作用机制而形成的复杂的共生系统。旅游产业生态化是一种纵向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旅游企业等其他旅游活动的所以参与着之间的有机的生态化连结,使得旅游活动产生的不良影响在旅游产业生态系统内部得以消化,达到资源环境的保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目的。
1.3旅游产业生态学的意义
1.3.1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全世界所接受,通过了《21世纪议程》。 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生态旅游发展迅速,随后国内外学者开始运用循环经济理论来研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旅游循环经济研究,近年来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开始得到一些学者的重视。旅游产业生态学在研究旅游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融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研究方法,对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和方法指导,它无论是在微观上还是在宏观上都提出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通过将产业生态学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具体的经济活动实践中,将会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1.3.2推进旅游产业集群与旅游循环经济研究的关键问题
旅游产业集群与旅游循环经济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生事物和研究热点。随着对产业集群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大多数集群内几乎都是传统工业的从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线性发展模式,企业之间分散发展,关联性不强,忽视了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源和信息的传递、迁移、循环等规律,致使资源枯竭和生态恶化,因此提出了产业集群生态化问题〔4〕。产业生态学是循环经济的学科基础,它为循环经济提供了实践上可以利用的工具〔5〕,旅游产业生态学也因此成为推进旅游循环经济研的重要武器。
2 历史文化古镇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目标与原则
2.1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目标
2.1.1物质能量循环利用
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就物质能量在整个系统内部逐级传递,循环利用。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便是通过有效的将旅游供应链和物质代谢关系组织起来,形成生态产业群落,使得与旅相关的物质、能量、价值链在旅游产业系统内有机的流动并得到循环利用,从而达到协调旅游产业系统内部,优化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生产技术绿色化实现旅游产业的整体协调与和谐发展的目的。可持续性的产业体系或者说生态化的产业体系
2.1.2古镇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优化
旅游环境的优劣不仅会影响游客对旅游区的评价和选择,而且也是旅游区能否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古镇及其周边的生态是一个旅游区内部说依托的小环境系统,是旅游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旅游区所处的区域环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是在区域环境系统所影响和控制下的一个生态板块〔6〕。区域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该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周边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即通过产业各个环节的相互协调使得生态成本最大限度的内部化。从而达到古镇与周边生态环境和协调共生的目的,系统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必须在周边生态系统的承受范围内。
2.1.3古镇的物质遗产及其原生态文化得到保护
古镇是稀缺的人文旅游资源,旅游发展不能破坏古镇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同时要保护其所依托的当地内蕴深厚的文化,减少旅游活动对当地社区原生态文化的负面影响。古镇旅游产业必须与当地原有的产业融为一体,旅游商品的生产、旅游接待、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以生态的方式与当地的产业相融合,避免大规模标准化对原生态的多元文化造成的冲击。
2.2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原则
2.2.1多样性原则
根据生态位的原理,由多个种群组成的生物群落,比单一种群的生物群落更能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维持长期的较高的生产力,从而显示出更大的稳定性。将这一原理运用到旅游产业生态系统中,就要注重多引入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使它们在系统内形成更多的互补作用,并且避免不必要的同质竞争,从而保持旅游产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快速发展。
2.2.2“3R”原则
旅游产业生态化理论是循环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旅游循环经济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同样是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发展的实现需要通过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使旅游产业的作为一个整体可能对古镇及其周边产生的生态破坏在系统内最大程度的消除。
2.2.3因地制宜原则
古镇所处的周边环境不尽相同,其旅游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例如姚安光禄古镇其周边被农业经济所包围,旅游开发处在初级阶段;丽江大研古镇则被商业等服务产业所包围,其旅游发展水平处于高级阶段,不同类型的古镇其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措施应该有所区别,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3.历史文化古镇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具体对策
3.3.1突出生态理念
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第一步是旅游产业的参与者及旅游地居民观念的转变,将古镇建设为生态化古镇,首先要对古镇旅游的所有参与者进行宣传教育,通过生态理念的灌输使他们自觉参与到产业生态化发展的进程中来。通过许多细节上的东西例如,生态化的废物回收系统、生态化的内部交通交通、生态餐饮等使古镇旅游业的参与者感觉到自己身处在一个生态化的大环境中,并自觉参与到古镇旅游产业生态化的进程中来。
3.3.2政府为主导
历史文化古镇的开发本身就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因为过度市场化会使得经营者只追求眼前利益,唯利是图,不顾及文物古迹的保护。古镇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发展需要政府从政策的高度确定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战略地位,制定一系列促进古镇旅游产业朝生态化发展的规章制度,重点扶持有实力、生态效益良好的企业,并通过在旅游企业间举办生态创意竞赛等活动鼓励旅游企业采用生态化的方式为游客提供服务。
景观学本科专业是桂林理工大学2007年新设置专业,目的是为广西培养高层次的生态规划、景观设计和旅游规划方面的人才。因而,在景观生态学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方法,要求把生态学的理念贯穿于实践设计中去,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景观生态学课程由于其理论性较强,专业术语晦涩难懂,学生往往感到吃力,兴趣不高,亟需在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教学方法的改进及考核方法的变通等方面加以改革。
一构建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
景观生态学课程是运用系统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镶嵌性原理、人类主导性原理及多重价值原理等对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进行研究。根据上述教学目的,需要构建完善的学科内容体系。
(一)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地位和历史沿革
要求学生着重掌握景观的概念和特征、景观生态学的定义和内涵、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学科地位;通晓欧洲学派、北美学派和中国大陆学派的基本景观生态学观点;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历史沿革及其研究和学习的方法。
(二)景观生态学的主要教学内容
景观生态学学科内容包括4大模块,即景观结构、景观功能、景观动态和景观管理。首先要求学生深入理解景观生态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包括等级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地域分异理论、人地相互作用理论、生物控制论、源—汇系统理论、尺度及其效应、空间镶嵌与边缘特征、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等,这对宏观把握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具有重要的作用。
景观结构包括景观要素类型、景观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景观格局则是指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和组合配置。该模块要求学生掌握包括斑块起源、大小、形状、镶嵌、斑块化、斑块动态,廊道起源、廊道结构特征、廊道分类,基质的判定、孔隙度和边界形状、景观异质性、网络等结构特征、景观构型的确定方法以及景观结构要素的影响因素。景观过程与景观功能主要包括:辨析景观过程与景观生态流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景观过程的基本动力和媒介物、景观生态流的基本形式和运动格局,以及连接度与连通性的概念及生态学意义;分析景观结构对景观生态流、景观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机制和生态效应;认识景观结构对生态过程的影响及景观中的文化过程,如人类文化与景观建设、农田景观、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城乡过渡景观的关系;了解景观要素的相互作用与依存,景观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影响及其与尺度的联系。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掌握景观稳定性、景观变化驱动椅子、景观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景观的动态变化与模拟、景观变化与人类干扰的关系等知识点。
(三)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用,是为指导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因而,这部分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了解景观生态规划概念、原则、目的和任务;熟悉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掌握景观生态规划的要点;区分景观格局优化与景观要素规划;熟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区景观的规划内容和设计方法,了解城市绿地、湿地、乡村景观规划的途径、内容和设计步骤;掌握区域生态旅游开发的基本模式、生态旅游区的景观格局分析内容和旅游区规划设计的途径。同时,需要及时跟踪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动态性的教学内容,包括景观生态安全、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景观异质性研究等理论。
二加强实践观摩教学
(一)多媒体辅助计算机教学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学科,存在着理论上抽象、应用上具体的情况。为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采用多媒体辅助计算机教学方法。从景观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尽可能选择多种教学传媒,将图片、图表、录像、报刊杂志、光盘或科研过程形象地介绍给学生,全方位地传递各种知识、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最经济实惠的网络空间资源是Google公司开发的Google Earth软件,它把卫星影像、航空照相和GIS布置在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有效分辨率至少为30 m,对大城市、著名风景区、建筑物区域、部分公众关注区域,有效分辨率为1 m或更小,能够获取高精度影像。操作Google Earth可以查阅地球上任何地方近期的地图、地形、田园、森林、荒地、建筑物等地表覆盖,内容十分丰富,展示生动,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在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方式进行讲授的同时,还可以以课堂讨论、辩论、启发谈话等多种方式,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如讲授景观生态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如“斑块、廊道、基质”时,其概念相当抽象。这时就应以野外实拍的图片资料进行讲解、分析,使学生对这些概念有更客观、具体的认识。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只有经过实践性教学,才能使学生对课本上的抽象概念产生直观的、感性的了解。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景观结构单元的调查与分析、景观空间格局的辨识、景观功能的测定和景观的分类评价等。要求学生结合实地调查区分斑块、廊道和基质三种景观要素,并在专业图上加以勾绘,分析计算主要景观格局的特征指数,如斑块数量、周长、面积、形状指数、分维数、分离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结合景观要素识别、判断实习地区景观要素的构型,并计算网状景观的连通性;区别不同类型的森林群落,实测景观种子流、热量流、水分和土壤流的强度和方向,说明景观生态流与景观结构间的生态关系;基于地貌类型和植物群落类型,采用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景观分类,综合分析景观的健康状况和功能价值。
此外,可以利用科研项目配合实践性教学,让学生参与相关科研项目的各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结合大学生毕业论文和大学生训练计划设立有关大地景观的立题,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变通教学考核方法
变通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学生。现行教学考核方式往往以考试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不能够全面考核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因而必须改革现行考试方法。要求以考核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平时的成绩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确立全面的考试模式,建立试卷库,实行教考分离,不断完善考试考核内容及办法;适当增加平时考核比重,加强对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及作业的分值。
景观生态学课程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活跃本专业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连续三年的教学考核中,关于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及效果的学生满意度达到95%以上。课程考试通过率由先前的81%,提高到90%。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同由原来的75%达到如今的96%。从近两年的本科毕业设计来看,大多数学生的生态理念和生态设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得到了专业老师的一致认可。但是,教学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课题,教学内容与实践课程体系不断变化,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也应及时改革与调整,必须大胆地改革,不断充实与完善,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杰,郑维列.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 2008,3:52-54.
[2]黄义雄.地理理科基地班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工作的探讨[J].福建地理,2002,17(2):25-26.
[3]陶波兰,郁书君,齐家祥,等.景观设计类专业景观生态学教学探讨[J].教书育人,2010,10(6):86-87.
[4]吴兆录.景观生态学教学的短期户外观摩———云南大学的实践[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23(1):1-4.
[5]张明如,温国胜,侯平,等.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5:60-63.
1.旅游开发对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的影响
非生物类旅游资源包括水体、大气与气候、土壤与岩石等,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构成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最基本要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车辆、物资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区出现了水质恶化、大气污染、土地板结、岩石(山体)坍塌等现象,这些对旅游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尤其表现在水体资源与环境方面。
2.旅游活动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球上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但可以单独成为人类的旅游产业开发和利用对象,而且还与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组合,构成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总体系。
二、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旅游地生态系统是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同一体。与其他生态系统构成因子一样,一方面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演变同样也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根据美国生态学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可得出三个结论:
1.旅游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及其各个构成因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孤立的。
2.旅游活动不能对旅游地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3.旅游活动影响旅游资源与环境后会产生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这三个基本结论给我们提出了对旅游活动进行管理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在旅游地这个生态系统中,由于旅游区划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分割构成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单元(即斑块),这些景观单元的空间格局随着生态过程的作用而不断改变。
三、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
通过立法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对旅游活动的规范管理,是当前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立法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必须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资源与环境演变的自然科学基本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达到制定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1.旅游规划制度
旅游规划是指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手段,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人力资源、资金与物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定区域旅游资源的经济开发目标,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2.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评价
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为美国所创设。《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对环境质量具有重大作用影响的联邦建议、立法方案和重大联邦行动都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包括该建议或行动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拟议中的行动选择方案。实施这一制度是对传统决策机制的变革,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并已成为国际环境管理一种惯例。新晨
3.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是实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首要条件。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从这一制度出发,根据旅游承载能力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对进入旅游区(点)人数进行控制的一项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在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旅游目标方面十分重要。
4.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
旅游资源与环境共同构成了旅游地的生态系统,保护资源与保护环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普通地区相比,旅游区的环境要求更高。因此,要建立环境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旅游区旅游资源与环境消长情况的监测,并按照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做好旅游区的环境治理工作,保证旅游地的优良环境,给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杨贵华.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论文摘要]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城郊景观特点进行分析,重点突出景观与行为的相容性分析,确定乡村旅游景观观赏型和农产品开发利用型乡村旅游产品为主导产品。
一、引言
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中心吸引物,它符合生态学的基本要求,是能促进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旅游产品,因此具有生态旅游产品的一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表现在对自然、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原则。参照《绿色环球: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确定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化标准。一是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不造成环境危害。二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保护旅游地的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乡土植被、自然水系和自然风景。三是旅游产品在开发和经营阶段都必须保持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敏感。
二、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中、宏观尺度的景观结构(空间格局)、景观功能(生态学过程)和景观动态,近年来这一概念已越来越广泛地为旅游研究者所关注和采用。
1.景观结构理论与城郊旅游开发
Forman和Godron认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斑块是指在外观或性质上与周围环境存:在差异,同时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区域,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居民区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环境不同,如林带、狭长河流、道路交通线、峡谷等,对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廊道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廊道的宽度、内容、形状、连续性以及与周边斑块、基质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基质是指斑块和廊带所在的背景区域,也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常见的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等,数目多而面积小的斑块使景区的景观多样性增大,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在城郊旅游开发与规划中借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斑块代表的是城郊旅游产品,比如旅游景区(点)、特殊景观、住宿设施、娱乐设施等;廊道代表的是城市中心区与城郊地区的连接通道以及城郊地区内部和旅游斑内部的交通线路或旅游线;基质是指除此之外的背景,主要是指乡村旅游景观,由此形成一个由斑块、廊道、基质构成的网络结构。
2.乡村旅游景观特征
从景观特征来看,乡村旅游景观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体,由村落、农田、道路、沟渠、小片林地、水面等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当组合方式发展变化或出现了明显不同的新的组成成分时就形成新景观。乡村旅游景观作为基质,在通常情况下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的总面积。当景观的环境背景或干扰状况发生显著变化,作为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基质也会产生相当显著的变化,甚至发生基质替代。
在城郊由于特定的地域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生态旅游景观的稳定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大,如修建旅游道路及相关设施、修建旅游渡假村等都会对景观造成极大的影响和破坏。在规划设计旅游产品时,要特别注意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将景观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以保持景观的可持续性实现功能优化。同时根据旅游景观的异质性原理、多样性原理、边缘效应原理,针对城乡交错带景区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景观生态设计模式。
三、乡村景观相容度分析
确定了城郊景观的格局再对景观的相容度进行评价。乡村景观相容度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定。一是行为与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行为与景观价值的匹配特征表现在乡村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程度,及景观满足城乡居民引致需求行为的程度和能力。二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相互冲突的行为导致乡村景观的质量(如美景度等)下降,景观生态破坏,自然生产性降低和景观类型退化等结果。减少或杜绝这种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在乡村规划上具有的积极意义。三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建设性。相容度较高的行为会促进景观的建设。
王云才将都市郊区开放空间景观类型依照独立景观形态进行分类,并进行人类干扰行为的具体划分,建立相容性判断矩阵,以判断值为0、1、3、5、7、9代表景观类型与行为类型之间的不相容、几乎不相容、弱相容、中等相容、相容性较强和完全相容六个等级。根据对郊区行为与开放空间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分析、提出相容度较高的景观行为的建设性意见。
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类型
本人认为城郊乡村旅游产品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乡村旅游景观观赏型
旅游产品包括传统观光和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传统观光乡村旅游是以自然生产和环境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以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风情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感受和参与生态乡村旅游包括生态乡村旅游观光、乡村风情及务农旅游等,领略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的特点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造景观、景点较多,投资较大,面积有限,因此生产性能差,乡村特征不明显。高科技乡村旅游观光旅游是融观光旅游、现代高科技农业旅游科研、生产于一体的高科技乡村旅游资源。具有科技含量高、教育性和观赏性强的特点。
2.农产品开发利用型
本人所指的是大乡村旅游下的各种农产品类型。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和乡村旅游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产出。在不违背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可根据旅游业的需要,优化选择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满足市场需求和游客需求及兴趣的农作物种植和林、牧业、渔业的各种农产品。如利用租赁、教育农园形式开发的旅游产品。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农园平时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市民喜爱的农作物类型,栽种的作物主要是享受耕作的乐趣,并以休闲体验为主。同时使用的农具和采用的耕作方式等都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通过这种形式,可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保持游客有较高的回头率。
3.农村文化体验型
文化体验旅游就是以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等为载体,开展民俗节庆体验、节事活动反映了一地的文化底蕴,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产业。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的魅力在于通过游客的亲身参与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务农体验旅游是通过亲身参加农事活动,真实体验农村生活,尽享劳动、丰收后的喜悦,真正达到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享受。
4.综合功能型
主要是融上述三种功能于一体,利用农村或山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前去度假,使旅游者获得乡村生活的体验和享受淳朴的乡野之趣。近郊环城市游憩带的短线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有非常稳定的客源市场。应注重开发康体、休闲、娱乐项目,可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开展“森林浴”活动。利用森林中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含量较高的氧气、负离子、植物精气等,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得以康复,从而恢复人体健康。可开展野餐、露营、漂流、水上活动、康体娱乐等,在旅游项目开发时利用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野生生物种类和适宜的康体气候特点,多开发反映自然野趣和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五、结语
鉴于城郊地区特殊而独特的景观条件和生态环境,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运用景观生态原理来构建合理的产品结构,不但要突出乡村旅游和农事特色,更要突出乡村旅游的生态效益,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避免向游客提供城市化的娱乐项目和接待服务的倾向,保持乡村旅游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制定科学的产品规划,对旅游产品实施动态管理,促进当地生态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鹂:旅游体验与景区开发模式[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庞振刚董波:上海城乡交错带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J].旅游学刊,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