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管理可行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社区信息管理;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250.76
1 国内社区管理现状分析
(1)社区工作涉及面广。包括综治维稳、计划生育、民政优抚、宣传文化、环境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方方面面。缺点:开展社区服务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到足够保障。对社区管理工作的人员,造成较大的工作、心理压力。
(2)社区采用网格化管理服务。对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网格责任人不仅要处理好网格内事务,还要兼顾好各自的分工工作,要能够做到专人单项、一岗一责向一专多能、一岗多责转变,对其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实际上网格员素质参差不齐,各社区网格基层服务管理的水平受限性很大。
(3)社区网格化管理是环环相扣。一个工作项目牵涉到许多部门、单位。这就决定着,一些工作需要加强线性管理,横向互动。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出现各部门、各单位、各方面工作和人员都在进入社区,造成各自为政,资源浪费。同时,由于人力资源的多元化,社区人员中既有社区两委干部、又有招聘社工;既有城管招聘协勤人员,又有招聘治安协警。条块、部门主义较严重,多头管理现象较突出。
定义
社区信息管理系统是针对以社区管理工作为中心所设计的一套应用管理系统,可使社区各工作人员、社区与社区之间、社区与各管理部门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社区管理的工作效率,给社区与群众减少在烦琐手续中浪费的宝贵时间,可健全社区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优化社区管理水平,提高社区管理质量。
2 社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需求
2.1 管理区域的全面应用
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在网络规划设计、系统研发技术空间上,按照社区的实际管理范围和结构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并为各级的区域管理如郊区(市,县)预留端口,为管理区域的全面应用拓展奠定基础。
2.2 社区管理信息的共享
在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建设中,将现有信息网络系统和技术设施进行功能扩展和整合利用,按照日益发展的管理需求实现公共GIS平台、呼叫中心平台、政务外网、视频监视系统等信息和技术资源共享。
2.3 社区应急指挥系统配置
为进一步强化社区网格化系统快速、精准的功能,通过技术整合可实现应急指挥系统接入,实现对应急事件的快速调动和有效处理,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效能。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黄金发展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领域暴露的问题日益突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切实加强突发事件的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行政能力的迫切要求。
应急指挥系统可以支持应急管理日常工作联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时话音、数据、视频等业务的传送需要。应急指挥系统应充分利用已建的公众与专用通信网络、有线与无线通信资源实现与各级应急平台以及与突发公共时间现场间的信息传送,确保应急处置时通信联络的安全、可靠、通畅。
通过建设应急指挥调试系统实现各级用户进行统一调度,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快速上报、迅速处置、统一部署。
应急指挥系统主要实现与有线通信网络、数字集群网络、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等的互联互通,并实现统一的指挥调度。
3 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的可行性
3.1 社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社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有助于加快促进社区管理的信息化,《社区管理信息化》中提到“社区信息化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信息化主要指社区管理信息化,是电子政务的延伸,是各级政府部门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的过程。社区管理信息化的关键任务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提高社区工作效率,通过社区信息化建设,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架起政府与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社区信息管理系统会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使得工作效率提高,同时可以带来一种新的工作理念。
传统管理模式中大多数会以“各扫门前雪”的“孤岛”管理方式,各社区各相关部门管理工作不能及时衔接,使得网格化管理方式很难实施。各主要“孤岛”从各自部门的角度出发,接受并完成下达的工作任务,而“孤岛”的管理机构如街道办事处、社区工作站无法及时协调工作任务的开展和工作关系的处理,实际工作容易出现责任不清、相互扯皮推诿的现象。随着近年来管理重心逐步下移,强化基层,管理的许多职能在“孤岛”上实施,而责任却集中在“孤岛”的管理机构。“孤岛”与“孤岛”的管理机构的矛盾日益凸现。传统管理模式必然采用新型管理方式来代替。
社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通过综合运用社区网格化城市理念,将实现社会管理、市民日常投诉、求助、办理个人社会事务、等相关的信息系统和政府工作体制,形成社区应用系统的工作平台、以单元网格如街道、社区为链,各职能部门通过平台的统一领导,部门负责,平台与链管理相结合,以链为主的行政管理新机制。
3.2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的可靠性建设
社区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会使社区管理大量信息数据以信息化、数字化的形式在内部计算机网络中存储、传输和处理,这给社区的日常工作带来极大便利,但也给内网工作部门的信息安全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挑战。网络安全的风险比如:病毒破坏、黑客入侵、重要信息泄漏等都会造成信息安全风险。
我们虽然可以通过使用防火墙、服务器、入侵检测等安全措施进行防范,但是这些技术筑建的逻辑隔离,很难阻止黑客和内部用户的入侵和破坏,也就无法满足政府部门的信息安全要求。另外我们无法保证目前使用进口的计算机核心软硬件没有后门和漏洞。
若实现有效地内外网隔离,又能方便地使用内外网资源,可以通过使用终端隔离、信道隔离、网络/服务器隔离等多种技术来构建的内外网。这样的网络至少要满足三个特征:阻断内外网的物理传导、隔离内外网的物理存储、隔断内外网的物理辐射。
3.3 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意义
组建社区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实现社区网络化管理稳建基础队伍,有利于整合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基层力量,更有助于提升社区人员素质,进一步克服基层力量薄弱、力量分散等现状,建立以基层处置力量为主的区、街道、社区、网格“三级平台、四级管理”矛盾调处和群众权益协调模式。
通过社区信息管理系统有助于社区管理人员对专业化、常态化的社区管理信息的实时传递,实现对网格内社情民意的高效上传下达、矛盾纠纷的及时调和化解、维稳事件的快速上报处置。
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根据社区管理的实际工作需求,按照社会管理事件分类体系,将系统分为治安防控类、综合执法类、矛盾调解类、流动人口类和矫正帮教等五大类内容逐个分成众多细项,并形成责任精细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手册,为社会管理服务事件的快速处置提供“有本可依、有据可查”的行动指南。
社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为成立高位、独立的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中心,发挥指挥、协调、派遣、考评等作用,有效分析信息、数据,制定工作计划,开展阶段性工作安排,并根据专业部门的工作职能,建立有针对性的日常联动机制、定期会商机制和专题会商机制。正是因为这些功能,可以将过去传统、被动、定性和分散的管理,转变为今天现代、主动、定量和系统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包旭梅.社区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1:45-46.
[关键词] 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作者简介] 覃正纳,广西大学商学院会计学102班 ,研究方向: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及其改革,广西 南宁,530000
[中图分类号] G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2-0077-0002
以互联网络为通道,以电脑容量为载体,用电算化模式来掌控,把高校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变为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模式,那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变革,或说财务管理的美好明天。如是这样,就能够快速且有效管理财务资源、财务信息、财务操作、财务结果。从目前技术条件看,“通道”和“载体”已具备一定基础,“掌控”还没成熟的把握,也就是说人员、技术、安全、经费等方面成为建设的难点。本文仅对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与难点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一、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高校在发展,其对财务管理要求不断提高。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就是提高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财务管理信息化条件下,将为今后高校财务公开改革提供一个重要平台。高校上级主管部门对财政资金、国有资产购置、国库资金拨付、使用和监管等都将通过网络进行,而且高校管理者和师生都将更容易了解财务,监督财务。
1. 形势发展需要。高校财务信息公开是形势发展走向,政府的“三公”经费公开就是一种信号,高校财务信息公开也顺理成章。当然,在高校财务信息公开上,公开什么?怎么公开?高校主管部门将会有一个政策指导,即公开的相关规定。但都要建立在财务管理实现信息化基础上。
2 . 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需要。财务管理信息化给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效率提供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容量大、速度快、准确性高,融于互联网中,高校管理者以及师生都能看到财务的有关元素及监督。
二、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已具备的条件
现今的高校从教学到管理,基本上离不开互联网络。也就是说高校的互联网建设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网路(宽带)和用端(电脑)容量基本达到教学、研究、管理要求,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已具备条件。
1. 互联网络。网络(宽带)在高校校园内已建成无缝对接,校园内各部门各岗位(用户)已无网络阻碍。基于此条件,财务部门要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已具备条件。
2. 电脑容量。电脑在高校已相当普及,从教学、科研、管理和各个部门到各个岗位,已达到人手一台,日常工作绝大部分是借助电脑来完成。
3. 电脑和网络随着工作的需要,对其容量和速度可以不断更换或升级。
三、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难点
建设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目前看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各高校的基础建设、资金实力、人才配置的不同,困难程度会有所不同。据笔者了解,难点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掌控问题。具体来说是人员掌控问题。从目前而言,财务工作人员现有的信息管理知识的熟悉和掌控能力仍是薄弱一面。当然,对于一所高校来说,懂得信息管理的人才不缺,但在学校的财务机构中,懂得信息管理或者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就不多。也就是说懂行的人不在财务机构工作。再就是与财务工作有关的,或说别的部门的财务人员,对于财务信息化仍有不了解或了解不深。因此,高校财务机构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既能够掌控信息系统,又懂财务知识和技能的人员确实缺乏。所以,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掌控,缺乏人才是主要问题。
2.软件问题。好软件是建设信息化必具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计算机、互联网络等硬件设施,同时也需要相应的财务管理软件支持。当前高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还是个薄弱环节,还没有一种理想和高效的管理软件,不能根据操作者要求生成详细的财务信息数据,仍须经过其他方式对原始数据进行再次加工,这样降低了信息反馈时效性。再者,软件的兼容性不高,信息数据共享程度低,降低工作效率,影响财务信息化建设进程。
3.经费问题。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至少要投入百万的费用,包括校园网络升级、硬件设备购置、软件开发或购置、人工费用等。在一所学校内部,只是为财务信息化管理而建设,其他部门未涉及,要想学校出这笔费用,可能还不现实,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财务部门搞了,其他部门也会跟着,理由大同小异,可费用数百万挨着花,学校看来也不会同意。
4.安全问题。财务信息(数字)不安全,财务信息化管理不但无益,反而隐患无穷。安全风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财务圈内部。表现在人为操作不当,如使用带病毒软件,进出界面不按规定操作,使用带病毒的软件,轻则影响系统运行速度,重则攻击系统使之崩溃,信息数据丢失,这是看不见的隐患。若是进出信息界面(看数据查资料)不按规定操作,特别是使用后不退出系统,导致机密信息很容易泄漏,这是看得见的隐患。二是在财务圈外部。互联网上病毒入侵(无目的攻击或有目的攻击),破坏信息系统,轻则无法正常工作,重则系统遭受破坏。
5.观念问题。从管理者到一般操作者思想观念保守,这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难点。管理者对财务公开有疑虑,不想把“家底”给太多的人知道。操作者担心对公开把握不准而“犯规”。因此,有人认为不应该财务管理信息化。
四、高校建设财务管理信息化实现途径
1. 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校内培养和引入人才相结合,建立专业人才队伍,激励内部人员自学会用,外出参观学习。不可否认,提升人员素质是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首先对现有财务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其次,可从本校内懂得掌控的人员调来财务当“老师”;再次,可考虑引进专业人才。
2. 解决适用软件。使用软件渠道有多条。一是自行开发。组织财务部门自身力量开发,或请校内有能力的部门开发;二是购买适用于高校财务信息化的管理软件;三是从已实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高校引进软件。
3. 解决需要经费。经费其实不是问题,但又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因为无钱什么都办不成。可在年度财务预算上列出一块,专用于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如能通过预算,经费就不是问题了。
4. 解决系统安全。制定制度来保证信息化系统安全是很重要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安全运行后的管理措施,是信息化建设成功后长久保障的支撑。要保持安全运行,必须有管理制度作保障。一方面是制订管理制度。制订针对性的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按制度规范操作,以制度约束人情处事,就能正确处理上下级(领导)的“权力”,处理本部与外部人员(平缓)的“情面”。另一方面是加强财务内部与外部人员的监督和制约,杜绝违反制度操作,就能有效维护信息化系统正常工作。
5. 解决技术保障。技术保障就是采取措施使系统有效自保能力。安装安全功能模块,对系统安全自动检测监控,如防火墙、口令加密、访问控制、数据库服务器操作系统保护、数据加密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财务信息化系统安全有效运行,避免病毒危害、非授权入侵者等。
6. 消除保守思想观念。转变管理者和一般操作者的思想观念。管理者按照相关政策规定,掌握该公开的公开,不公开的要把关。把一些“家底”适当地给人们知道应该是好事,使人人关注、关心财务。同样操作者只要把公开与不公开的分得清楚就不会“犯规”。 同时提高管理人员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因为有的财务人员,甚至财务管理领导对信息化建设存在认识偏差,认为投入过高,效果不好即为浪费资源的消极思想。
[参考文献]
1.1滞后的思维模式阻碍了信息化的有效开展
我国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信息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运营模式上,相对还比较落后。企业由于滞后的思维和运营模式已经实施很长一段时间,包括企业管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改革的难度,需要在意识的转变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竞争,提高服务和成本意识及商业服务品牌。只有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发挥企业的规模效应,才能体现信息化的突出优点。
1.2信息系统的投入结构不合理
信息化系统是一个涵盖了软硬件、网络资源的复杂异构式的系统。其中包括的资源和涉及的学科门类都非常多。在构建信息化系统的时候,应该合理规划,进行各种系统架构的合理资源分配。只有合理均衡地全盘考虑问题,才能构建高效率的信息化平台,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合理的投入结构利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促进了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真正的管理水平及核心竞争力。
1.3缺乏战略信息系统应用
信息系统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应该是战略的应用。为解决信息系统的问题,战略信息系统中的规划和目标应该是明确的。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首先,能够对时常的运行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合理地进行规划和布局,获取相对的优势。其次,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企业发展。形式的发展将最好的业务和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经验融合到系统的开发合作中,有了合理的战略目标和良好的决策,配以强大的信息化专家系统,构建良好的系统和运营,推动经济活动的战略应用。
2相对竞争优势
2.1优势
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首先,信息系统使得企业生产、销售、流通的中间环节减少,企业可直接面对消费者,并及时得到市场的反馈。第二,随着产品的不断升级,市场已经转变为对服务质量的竞争模式的追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最后,从有形的经济转变为虚拟经济,消费者的心理和对产品的依赖度是企业最关心的内容,企业资产通常是以上市规模的形式来体现。
2.2信息系统降低成本
如果企业的所有价值活动的成本比竞争对手具有累积的成本优势,就可以创造有利条件去开拓市场份额。首先,信息系统降低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缩短路径距离和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成本优势。库存是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库存不仅占用空间,并大大占用了企业的运营资金,如果能实现零库存,信息化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对减少库存,促进企业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各种成本的降低和累积都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2.3高附加值和战略高度
经济活动的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具体的生产实践中,而且在战略层面。近年来,高管们开始利用专家系统对核心目标进行战略研究,战略的有效实施保证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相对比较优势。通过及时的扬弃,及时把握市场运行规律和发展脉搏,加强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和核心竞争力,努力降低成本,寻求高附加值的产品,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2.4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和企业品牌
企业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新世纪以来的高新技术发展带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同领域的高新技术不断融合和创新,相互补充,相互影响,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信息化系统比其他高新技术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具有更广泛和深入的。信息系统的生产技术应用已成为现在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它降低了企业的培训和生产成本,树立了企业的品牌,提高了生产效率。
3结语
[关键词] 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可用性
财务会计(Financial Accounting)主要立足企业,面向市场,遵循符合公司外部各有关经济利益关系人利益的“公认会计原则”(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GAAP),定期提供财务报告,侧重为外部与企业存在经济利益关系的各界人士即利益相关者评价、决策及投资等服务。管理会计(Management or Managerial Accounting)主要保持原有“生产职能附带”阵地,汲取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侧重为企业内部正确进行管理决策和有效经营提供相关信息。如果说财务会计是社会化的会计,那么,管理会计就是企业化或个体化的会计,它只是为特定的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信息,正所谓“相关信息适时地提供给相关的人”(Right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to right people at the right time)。21世纪将是一个以国际化、金融化和知识化为其基本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各行业面对的投资和经营挑战已与往昔不可同日而语。同样,外部利益关系人面对的决策和投资环境也更难以把握,信息的多寡、及时、质量成为决策制胜的关键。为了要提高外部利益关系人投资的效度和信度,不仅需要全面掌握会计所提供的财务信息,而且在成本与技术等允许的情况下,关注管理会计信息将成为一种必然。换言之,管理会计服务于企业外部利益关系人,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所迫,又是理论研究深入、信息技术发展及实践应用等众多因素的使然,本文拟从潜在优势、技术可能、可用性表现及受限性等方面做深入探讨。
一、管理会计信息的比较优势
1.财务会计立足过去的交易与事项,结果:其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而使用者的决策总是面向未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是一些确定性的活动,而企业不少的经济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管理会计具有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的作用,能够提供更多富有价值的前瞻性信息。
2.财务会计受“公认会计原则”的规范和制约,过于重视企业的经营业绩即盈利信息的计算与报告,而对反映企业支付能力、创新能力等软实力重视不够。更甚者,常基于粉饰太平和“数字赌博”,报告内容瞒天过海,乏善可陈。而管理会计不受“公认会计原则”的制约,它主要考虑经营管理和提供信息的“成本效益”及技术层次等问题,倒显得可靠。
3.财务会计注重可证实性和货币性,采用统一货币计量,结果:用金额表示的许多汇总数据和信息是反映若干交易与事项的金额汇总、抵消形成,这些数字掩盖了部分的矛盾与问题;历史成本计价与币值稳定原则,在物价发生持续性的、剧烈的变动时,不能够如实地反映现实;当前,有不少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使用者的决策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如人力资源、企业的外部环境、地理位置及在企业界中的威望等只好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是财务报告之外。而管理会计则少强调可证实性,并强调货币性信息与非货币性信息、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并重,及数量计算与决策人的综合判断相结合。
4.财务会计以会计主体为核心,一个企业如果存在着许多的分部,其报酬与风险可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管理会计则强调多位的主体观念,可根据需要可将一个部门或一条生产线作为主体甚至可将一项专利或发明创造作为主体,这绝对是市场期盼的绝佳题材。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涉外”服务成为可能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超大规模存贮技术及数据库应用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广泛应用,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即时信息、个性化信息及低成本信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经济信息的实时性决定了它的有效性和控制力度,会计信息的滞后性不能使管理者从会计信息系统中得到所需的信息,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信息化时代最大的特征是信息传递的迅速、及时和准确,实时联机报告系统可以在鼠标点击下瞬间实现这种需求。
全球经济环境下大规模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投资策略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管理者、投资者以及相关利益集团希望可以随时通过在线访问获取企业个性化需求在内的各种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减少风险。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可根据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为驱动力,采用决策模型、网络数据库技术和面向对象的计算机技术,由决策事件模型驱动,把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干事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一个“过程程序”模型,当决策者需要某种信息时,只需根据不同的事件,驱动相应的“过程”处理程序,就能为使用者提供满足其特定需求的专用信息,改变了以往使用者被动接受统一格式报告的局面。
再有,计算机强大的数据记忆、处理和传送功能,消除了手工加工信息的高成本、低效率和低质量的障碍,突破提供信息“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会计人员只需将各原始数据搜集并录入计算机中,往后各种计算、报表、分析指标体系的生成即可由计算机自动分类、汇总相关的数据而得到,而且成本核算相对较为低廉。因此,在录入原始数据的环节中所花费的成本就构成了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沉没成本,数据库中的数据被使用的频率越高,产生的报告和报表越多,单位报告与报表的边际成本就会越低。
三、管理会计为外部利益关系人提供信息的具体表现
目前,管理会计为外部关系人提供可用信息,具体表现如下:
1.预测性财务信息。管理会计的特点之一就是面向未来,它利用财务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来预测、规划未来。编制全面预算是管理会计规划未来的重要手段,全面预算中的财务预算对企业计划期间的现金收支、经营成果、财务状况都作了预计和测算,这些信息是企业的外部关系人最为关注的。将其对外公布,能减少信息使用者投资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降低投资风险。
2.变动成本法下的盈利信息。财务会计是按照制造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及其盈利的。管理会计是按照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及其盈利的。在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而将固定制造费用和全部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处理。完全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与销售量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联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要通过产品的销售才能实现,企业也只有占领市场、扩大销售,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利润难以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所理解和接受,显而易见,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利润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3.人力资源信息。人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重要、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因素。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价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潜力,影响到未来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对企业的外部关系人极为有用。现代管理会计出现了一个新分支――人力资源会计,它是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把企业的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企业管理当局及外界有关人士使用。在目前情况下,企业可通过一些过渡措施,来满足企业外部关系人对人力资源信息的需求,如对外公布现有人员的文化程度、技术职称或技术职务、技术工种、实际工龄、年龄、健康状况及领导者的能力等信息。
4.社会责任信息。企业的社会影响也是与企业外部关系人决策相关的信息。良好的社会影响会为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这实际上是企业的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因此,揭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已成为客观需要。作为管理会计新领域的社会责任会计,是鉴别和计量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真实反映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对外公布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有利于促进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讲求社会效益,正确处理生产、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实现和谐发展。
【关键词】公民新闻 新闻客观性 新闻专业主义
一、公民新闻理念的提出
最早提出“公民新闻”理论的学者是纽约大学新闻学系的罗森(Joy Rosen)教授,他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含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他还进一步提出,新闻业是健康的公共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被公共生活包围着的人——记者、学者、政治家、市民、左派、、中立者……都应该认识到如果市场取代了公共而成为现代社会中唯一的舞台,我们将全部沉沦。”①
新闻理念的发展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各种社会条件,公民新闻事业也不例外,公民新闻事业就是要通过新闻界的再次改革,鼓励民众参与到民主政治生活中来。它的理论脉络可以追随到哈贝马斯的公共理论以及审议民主,也是杜威“对话式民主”的一种回归。用詹姆斯·W·凯里的观点来说,公民新闻事业是新闻界出于对民主自我救赎的20世纪初的一场改革。而公共新闻事业理念的提出,是新闻界对自我弊病认识后的一种批判和自省,为挽回新闻界合法性地位、使新闻重新赢得社会尊重、重回道德高地的一场自我救赎。公民新闻事业的任务就是在新闻界的努力下,让民众重回民主政治生活中,重新激起民众参政议政的欲望。
二、公民新闻理念与客观性原则争论的原因
1、媒体定位
媒介扮演的角色究竟是“看门狗”还是“公正参与者”,这是公民新闻理念与客观性原则争论的一个原因。“看门狗”是迄今为止业界唯一获得普遍认可的外号。从职业社会学“权力研究”的视角看,“看门狗”不仅实现了新闻职业的自主性,同时也很好地满足了社会职业“管辖权”边界限定的要求。“看门狗”的角色一方面起着扞卫民主,防止社会势力腐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控制着职业权力的无限扩张,在政治角色扮演和新闻职业行为之间画上了一个分界线。因此“看门狗”角色实际上有两层含义:第一,看护民主;第二,不逾越新闻生产的边界。②
支持公民新闻事业的人们认为,“看门狗”的角色定位将专业主义和公共利益的关系进行倒置,体现了媒体“反公众”的一面。根据公共新闻事业“公众参与”的理念,罗森和梅里特为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术语“公正参与者”作为替代“看门狗”的新角色,并将其比作竞技体育中公正无私的裁判:“(新闻工作者)必须抛弃一些不容质疑的角色,如看门狗,政府之外的人,独立的观察者……并应该通过成为公正的参与者(fair-minded
participant)或裁判(referee)重塑新闻职业的重要性”。③“看门狗”和“公正的参与者”虽然都是民主的守望者,但他们有明显区别:“看门狗”意在替人民密切监视政治环境,一有问题就立即告知民众,但其本身并不参与社会活动;而“公正的参与者”却要加入人民之中并组织公众讨论。也就是说,新闻媒体的定位要求新闻工作者从民主的“看守者”转变为民主的“参与者”。
2、公共新闻理念实践不到位
客观性是一个现实操作性原则,在新闻客观性的指导之下会产生各种问题。如果新闻从业者将自己的主观情绪和自我解读,或是某些自我利益诉诸于新闻,一旦把握不到位,就会对民众进行误导从而伤害民主。长此以往,民众会对媒体民主失去信心,导致重复上世纪30年代怀疑主义的结局,新闻自身的合法性地位也会再次受到质疑。在商业化模式和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下,媒体如何能保证不与权力和利益团体媾和,成为真正的“公正参与者”,这是一个复杂而迫切的问题。
虽然托马斯·C·伦纳德提出了普世道德和善的概念,但民众是否已经具备进行理性公共讨论的素质,会不会出现被煽动、被误导的担忧,以及在高度异质化的现代社会里如何寻找共同利益,这些都成为业界反对公共新闻事业理念的强劲理由。就像是詹姆斯·凯里批判的那样,托管式新闻事业只注重强调媒体自身的权力,而忽视了公众的特权,以公众之名取得了新闻的合法性地位,却在实践中导致了公众远离的现实,但是公共新闻事业理念缺乏客观性的约束,会不会导致各种随意主观化的介入,从而更直接地伤害民主?④
媒体的角色定位以及公民新闻理论实践不到位的问题使得公民新闻理念与客观性原则争论不休。公共新闻事业理念,要求新闻从业者摆脱客观性原则之下的中立和超然地位,行使作为公民的权利,介入到公共生活之中,成为公正的参与者;同时也不再仅仅是问题的告知者,更是问题的解决者。这些似乎可以理解为相对于客观性原则,公民新闻事业理念更强调新闻从业者的主观力量。简单来说,公共新闻事业理念与客观性原则之争可以转化成主观与客观之辩。公共新闻事业理念与客观性原则是否真的那么水火不容?
三、公民新闻理念与客观性原则并非“针尖对麦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