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矿山生态修复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浅谈我省工程招标机构的监督与管理
浅谈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
浅谈工程项目材料价格风险的管理
建筑分承包管理方式问题的反思
对施工企业项目成本动态管理的探析
基于连锁替代法在施工项目成本分析中的应用
对加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控制的思考
对加强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控制的探讨
建筑市场劳动力成本高涨的深层原因和对策
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浅析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及其控制措施分析
对建设工程项目实施综合管理控制的思考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原则与管理内容之我见
论工程造价工作中正确理解施工图的意义
工程项目管理在建设程序中的关键控制点
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控制原则的思考
谈施工项目物资采购与供应统计管理
基于信息化的项目成本管理系统应用研究
抓好工程项目管理目标体系控制的研究
对建筑施工企业增加实现利润途径的思考
谈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标准及相关性
浅谈实施项目信息化管理
对施工项目控制与实施过程评价的思考
刍议建筑施工企业物资资料采购与供应统计
建立施工项目核算体系的思考
当前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浅谈房地产开发的成本控制
“代建制”下的财政投资审核工作浅议
对建筑施工企业推行定置管理的探讨
无形资产核算的若干问题研究
浅析中国园林的特点与风格
建筑工程土建预算审查技巧
电气预算的编审工作之我见
浅谈建筑装饰设计阶段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对建设工程项目实施系统管理控制的研究
论如何提高建筑业安全管理队伍的素质
论建筑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
如何加强对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
城市建设要破解与文物古迹保护之间的矛盾
GFRP筋混凝土梁裂缝处截面受拉筋应力计算
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之我见
关于对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怎样做好装饰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关于建筑安全生产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建设单位如何编制工程招标文件
浅谈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分析垣曲县各生态功能小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措施,并对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对相关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
生态环境;存在问题;保护措施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搞好生态环境是保护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垣曲县位于山西省南端,东跨王屋,西踞中条,南界黄河,北接太行,国土面积约1620km2,山地丘陵面积大,约占97.2%,而原地与川地比例小。全县生物自然资源丰富,其中植物数量、质量居运城地区之首,矿产资源丰富,探明矿藏达46种,列山西之冠,垣曲生态资源优美,为野生动植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动植物达1800余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种类41种,被誉为“华北动植物物种基因库”。该县国土部门根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全县分为4个一级区和6个生态功能小区,本文将对垣曲县域由北向南对生态功能小区存在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简要分析。
1历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涵养生态功能小区
历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历山镇北部,是以保护暖温带森林植被和珍稀野生动物猕猴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该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水源涵养。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近年来偷砍、偷伐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野生动植物群落繁衍及林区环境;b)该区在发展旅游及实验区过程中的基础建设造成了一定的水土流失,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环境保护措施及发展方向[1]:a)相关部门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林地,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大对偷砍、偷伐等违法行为的查处;b)加强历山自然保护区自身建设,建立和健全保护区管理,依托自然保护区与多家大学和科研单位联合开展了森林生态系统、鸟类生态学、保护区总体规划研究、环境监测及影响评估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实施自然生态保护;c)该区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在道路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及使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自然保护区环境保护的特殊性,尤其要注重公路两侧绿化及河道两岸水土保持林建设,防止水土流失;d)在当地发展规划中,要更重视后河水库水源地保护区的保护工作。
2垣曲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小区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位于垣曲县东北部,北接历山自然保护区,自西北向东南呈带状分布,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该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由于多年对矿山的不合理开采,引发崩塌、滑坡及塌陷等地质灾害,进而破坏了植被和自然景观,引发水土流失,同时对生物栖息地也造成一定影响;b)景区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固废及生活废水等污染物没有经过统一处理,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生态系统保护措施及发展方向:a)申请专项资金对由于矿山开发造成的地质灾害进行勘察整治,及时复垦,生态恢复,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b)按照要求,大力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合理开采矿产,实施“科技兴矿”战略,工业实行园区化发展,围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特色产业循环经济园区,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相关职能部门同时要加强对重点产业和企业的指导与监管,杜绝环境事故的发生;c)对该区旅游业的发展过程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在该区景区进一步的扩大发展中提前作好规划,首先考虑生态保护和环境承载能力,防止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3垣曲西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小区
西部生态功能小区位于垣曲县西部,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及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该区地处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相对较大,植被覆盖率高,矿产资源丰富,垣曲县主要铜矿企业位于该区域。该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a)由于部分铜矿在开采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矿石不合理堆放,占用大量土地,破坏了自然景观,对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影响地表植被,加剧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问题依然存在;同时由于废矿石的不合理堆放,易引发泥石流,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b)由于采矿诱发的采空塌陷和地裂缝,导致大面积林地被毁,地表植被造成严重破坏。生态系统保护措施及发展方向:a)突出抓好矿山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绿色”企业。合理规划制定全县矿区废弃地修复与治理方案,废弃矿石要合理堆放,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宜林荒山地带进行分期绿化,营造水土保持林,逐年提高矿区内植被恢复和绿化率;b)大力加强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研究及治理力度,及时研究治理由矿产开发所形成的滑坡、塌陷、地裂缝、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大力种植经济林、边坡草等,努力恢复植被覆盖率和土地复垦率;c)规范采矿活动,严格按照规划,科学合理开采,禁止破坏性的采、选、冶项目,使其对生态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进一步引进资金,建设规模企业,产业链逐步从单纯的采选矿、冶炼向下游的铜材综合加工延伸,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和园区化,提高经济效益并减少环境污染。
4垣曲中部营养物质保持与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小区
中部生态功能小区位于垣曲中部,北接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小区,区域整体地貌以侵蚀堆积丘陵为主,区域内水资源丰富,较大河流均由北向南顺势注入黄河,两岸多为狭窄的河谷平原,灌溉方便,人口密集,为主要农作区,该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营养物质保持与土壤保持。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由于河谷地带大部分为耕地和荒地,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强度较大,加之此地处于该县交通要道,沿线经济活动对周围地表植被的破坏及河流的冲刷作用,使得沿路两侧斜坡稳定性较差,有发生地质灾害的隐患;b)由于该区特有的河谷地形,多年前采矿后堆放的采矿废石在雨季极易形成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生态系统保护措施及发展方向:a)以“林业生态县”建设为契机,在河流及道路两侧土层薄、条件差的坡地和宜林荒地植树种草,以林养水、以草护土,从而减少水土流失;b)对区域内存在自然灾害的矿石堆放点进行系统摸排和评估,定时监测,统一规划,逐步治理;c)由于该区域内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农业及交通条件较好,应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种植、生产及加工基地,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休闲观光生态农业示范园,同时要减少农药、化肥等的使用,推广作物还田及增加有机肥的应用,以增强该区营养物质与土壤保持功能。
5垣曲西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小区
西南部生态功能小区位于县城西南部,区域内地貌以侵蚀堆积丘陵为主要类型,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水源地保护。该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该区南部靠近黄河的地区,由于小浪底水库蓄水及移民搬迁,导致形成了一些弃耕地,无人管理,存在一定的水土流失现象,管理和治理措施没有及时到位,滑坡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生态系统比较脆弱;b)该区域内地处山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牲畜大部分采用传统放养的方式,对当地山地地表植被产生了直接破坏,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生态保护措施及发展方向:a)相关部门要将南部沿黄地区纳入治理规划,在现有生态系统薄弱的宜林地带,加大水土保持林种植力度及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尽快恢复当地生态;b)以政府发展干果经济林为契机,发展特色种植业,如核桃、蚕桑、杏梅等经济作物,依据当地地域特色及传统优势,合理发展养殖业;c)加强对区域内工业企业等污染源的治理和监管,加大对板涧河和五福涧河等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力度。
6黄河小浪底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小区
黄河自夏县瓮口入境,流经垣曲县南缘46km,向东至马湾注入河南省济源市,该区位于县城最南部,包括小浪底库区及其周围,小浪底水库垣曲库面积达130km2,为华地区最大的“人造内陆湖”。该区域地貌以河谷川地为主,区内沟壑纵横、地形复杂,中北部有小范围的侵蚀堆积丘陵,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该区现存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a)小浪底水库库区周围植被稀少,黄土,水土保持能力极差,雨季泥沙直接注入水库,影响了库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b)地质灾害频发,类型多为滑坡、崩塌,形成多处不稳定斜坡。生态系统保护措施及发展方向:a)要在区内荒山规划水土保持林,加大库区周围的水土流失整治力度,吸引民营资金和引导当地农民种植干果经济林,发展特色品种植和深加工,提高本区植被覆盖率;b)依托该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生态文化价值为特色,以古城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项目为契机,充分利用湿地及其周边的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以保护景区物种多样性为前提,大力发展生态游,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在清淤、防洪、泄洪和发电的基础之上,逐步发展为实体经济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生态新区。
7结语
一、问题与原因分析法
即根据问题的表现,找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的方法。这一方法要求考生首先查找具体的问题表现,其次是从这些问题出发,寻找形成问题的原因,再根据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具体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界定问题。首先必须针对作答要求中的问题,界定其所指向的特定问题。
第二步:在给定材料中查找相关问题的阐述。根据问题在给定材料中寻找与此有关的段落,找到关于问题的表达内容,综合形成关于某个问题的具体表现方面的条理性陈述。
第三步:寻找问题的内外原因。原因分析是申论考试答题中最重要的方法,在分析问题类题目中这一方法尤其重要。一般来说,考生可通过推理可是那分析问题的原因,一般有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内因和外因,等等。
第四步:概括问题的实质,形成答案。
例如: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第四题第2小题,就是要求列出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的主要内容。要解答这一题目,首先必须界定存在问题。通过对给定材料的概括归纳,可以发现,此题的中心问题是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不当的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些地方政府低价征收、高价出售,从中获利;(2)农民获得的补偿标准过低,失去土地后缺少持续生存的出路;(3)存在拖欠农民土地补偿费问题;(4)地方政府没有合理和安置和社会保障制度,失地农民生活艰难。
其次,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原因的查找,就可以发现地方政府土地补偿费用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健全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具体分析过程如下图:
最后通过上述的分析,整理和列出检查的内容,便可得出如下答案:
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的主要内容有:①审核土地补偿费补偿标准是否合理;②审核发给农民的个人补偿费用是否按时、足额发放;③审核补偿费用在地方政府、村集体、农民个人之间的分配比例是否合理,审核失地农民所获得的补偿费比例是否合理;④审核地方政府是否建立针对失地农民的安置制度和保障制度;⑤审核地方政府征地项目是否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⑥审核土地补偿费用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健全。
二、供需分析法
供需分析方法即通过对问题的供给和需求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实质和关键的方法。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供给与需求之间必须保持适度的均衡发展关系,即平衡比例关系,一旦失衡,问题不可避免。学一手教育公务员考试专家认为通过对供给和需求的分析可以找出问题的关键。
下面用供需分析法对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进行分析: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要分析诸如城市停车难问题,可以从供需双方来分析,通过供需的分析,解释种种试题中提出的问题,并对试题中提出的对策进行对错方面的判断分析。
三、可行性与合理性分析法
可行性与合理性分析指对题目所提出的问题、观点、措施进行合理性、可行性方面的分析,并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的分析方法。可行性与合理性分析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常识判断与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
以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第一题为例,为大家讲解可行性与合理性分析的方法。
该题的作答要求如下:
给定资料中提到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问题。下面列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A-E五项措施,其中不正确的是哪几项?请写出这几项的序号,并分别说明为什么不正确。说明的字数不超过200字。
该题的解题过程如下:
措施A:“要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投入。近年来,乡镇撤并,农村税改,县乡财政收入逐年减少,只有加大县乡两级财政投入,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对措施A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分析:措施A违反了合理性原则,当前扶贫资金被挤占主要是因为扶贫资金在使用的监督检查环节上存在问题;如果不在监督检查环节上下功夫,而只是加大县乡两级的财政收入,那只会为挤占挪用更多的扶贫资金提供条件,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与合理性问题。
措施B:“要加大对扶贫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监督必须贯穿资金分配使用的全过程。要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监督,才能解决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
对措施B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分析:措施B提出要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较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当前各地资金被挤占挪用的主要原因都在于监督不严,造成资金没有按原定用途支出。
措施C:“扶贫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项目审批程序。若出现以立假项目或虚报项目投资而套取扶贫资金的事件,扶贫主管部门应承担法律责任。”
对措施C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分析:措施C提出了严格审批扶贫项目的要求,同时要求那些立假项目的主管部门承担法律责任,基本上符合当前我国对于扶贫项目管理的要求,具有合理性,这种项目管理的要求也具有可行性。
措施D:“必须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实行多部门联合的监督检查,同时扶贫资金的监督管理权必须归属各级纪检部门,才能杜绝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
对措施D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分析:措施D实际上违反了合理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实行多部门联合监督检查的行政措施,只会增加扶贫资金的管理成本。另外,扶贫资金的管理部门过多,就会缺乏统一的规则和统筹安排,各自为政。而没有一个部门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统一检查监督,还会使责权严重脱节。这一做法不具可行性
措施E:“要实行扶贫资金的统一管理,不能‘谁争取的资金谁使用’封闭式的资金分配方式,会使一部分直接安排在部门或项目中的资金脱离了财政的监督管理。”
对措施E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分析:措施E的阐述较为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当前我国各地资金管理过程中的最大问题在于封闭式管理方式,不利于对资金的监督和管理,是造成当前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的主要原因,因而提出实行扶贫资金的统一管理,杜绝“谁争取谁使用”资金分配现象的做法,是从实际出发、具有可行性合理性的做法。
综上,不正确的是A和D。
四、概括与对比分析法
概括对比分析法要求从问题出发,首先概括给定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并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最后得出答案。
以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第二题为例,该题的作答要求如下
“给定资料7”提出了“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问题。请结合“给定材料3—7”,谈谈对“持续土地利用管理”应从哪些方面评价?
要解答这一题目,显然必须充分依靠给定材料中透露的观点和意图,因而作答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弄清题干内容,找准问题。这一题目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提出“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评价要点。
第二步,针对问题,概括材料。从上述问题出发,认真阅读给定材料中3-7,概括其中的观点:
材料3主要介绍江苏省的做法:严格保护土地资源,重视土地复垦工作;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的质量和单位产出。
材料4介绍了首钢矿业公司的做法:及时修复遭到破坏的土地,复垦土地,覆土植被,绿化矿山,建立绿色防护带,有效保护土地生态环境。
材料5介绍了河南省的做法:整治“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重新恢复大量耕地。
材料6介绍了对治理“地荒”的建议:要减少闭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挖掘现有的土地潜力;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保证足够的存量土地,防止盲目上项目占用耕地。
材料7介绍了保护土地的必要性:要有效防止土地资源退化,不断提高土地质量或生产潜力。要改进耕种方法,保持土地持续生产能力。
第三步,对比研究,分析综合。着眼于前面的问题,通过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可以发现,这些观点其实就相应地包含了对“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评价。把上述对材料3-7的总结文字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持续利用土地管理的做法方面,上述观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在利用土地资源方面:减少闭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土地复垦;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的质量和单位产出。
2.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有效防止土地资源退化;及时修复遭到破坏的土地;有效保护现有土地的生态环境,保持土可持续生产能力。
3.在开发新的可利用土地资源方面:有效开发具有利用价值荒山;有效保证新开发土地资源不被破坏。
第四步,总结成文。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成文如下:
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对“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进行评价:
第一,在利用土地资源方面:(1)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有多高,有否闲置土地?(2)土地复垦成效有多高?(3)土在的潜力是否得到挖掘?(4)土地的质量和单位产出是否得到很好的挖掘?
关键词:统筹发展 转型发展 现状 存在问题 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020-0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转型不断加快、利益调整难度加大、社会矛盾多频发,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更为繁重,潜在挑战和困难更加凸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的理念,其中,协调发展是推进发展的基本方法。统筹发展就是要按照协调发展的理念要求,立足当前山西实际,着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在当前,重点要统筹工业新型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四化”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发展,从而汇聚起统筹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富民强省目标的实现。
一、山西统筹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山西在转型发展中,高度重视统筹发展,为加快推进统筹发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全省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山西统筹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统筹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随着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全面铺开、梯次推进,山西全省在产业转型、城乡统筹、民生改善、生态修复等方面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全省统筹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1.产业转型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2014年山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1%,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与第二产业的比重差距由上年的10.3个百分点缩小为5.6个百分点。全年山西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中,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四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山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7.3%,比上年降低2.2个百分点;非传统产业(除煤炭、炼焦、冶金、电力工业外)比重为22.7%,提高2.2个百分点。2014年山西固定资产投资中,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上年的6.2∶43.3∶50.5转变为7.4∶41.8∶50.8,第一、三产业投资比重分别上升1.2个、0.3个百分点。
鹇孕孕滦瞬业发展总体态势良好。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总量迅速攀升,随着一批重大转型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和投产见效,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产业链初步形成。全省各个地区围绕自身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核心竞争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或产业基地。
2.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近年来,山西“一核一圈三群”城镇框架体系加快构建,太原晋中道路设施和公共服务对接进展明显,同城化不断提速;离柳中、孝汾平介灵等城镇族群发展步伐加快,大太原都市圈节点逐步形成。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各中心城市、大县城、中心镇扩容提质加快,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明显增强,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
企业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取得新进展。到2014年底,全省贫困地区开工建设项目达到233个,涉及总投资799.23亿元。在组织开展两轮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回头看、坚持办好农村“五件实事”基础上,2014年起山西将在七年时间内筹资1000亿元,启动实施以完善提质工程、农民安居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和宜居示范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大工程”,坚持不懈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3.民生改善亮点频现。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2014年山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69元,比上年增长8.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09元,增长10.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3(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比上年缩小0.07。全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1.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7.7万人。
2014年山西全省财政支出的八成以上和全部增量均用于民生改善。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公办标准化幼儿园的新改扩建顺利推进,农村小学、初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进一步提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铺开,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广泛开展;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保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也在全省得到推广。全省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省级重点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创建工作正式启动。全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制定实施了促进就业创业的46条措施,实行提供财政补助、实训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等“七补一贷”政策,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通过购买基层公共服务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4.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2014年以来,山西不断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出台加快推进工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和《山西省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计划》,推进实施650项节能改造项目。强力推进减排治污,实施全省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提速工程,全省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21.6万辆,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16.9%。加大造林绿化和生态环境治理,2014年完成营造林462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46.8万亩。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山西统筹发展的深入推进,全省“四化”统筹、城乡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统筹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总体来看,山西统筹发展取得的成就依然是初步的、局部的和阶段性的,全省统筹发展依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1.“四化”发展不协调、不同步。一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没有充分融合。山西工业产业结构以能源原材料等传统工业产业为主,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度不高,工业中体现不出第三次革命和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革命的要素。企业未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化进行加工生产,缺乏对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创新的认识,缺乏支撑两化融合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工业化发展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薄弱。山西的城镇化发展是资源型工业支撑的城镇化,尚未实现“产城”融合的高质量城镇化。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在山西省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中城市与工矿区割裂,小城镇发展缺位。大量工矿区分布于城市之外,与所在区域经济联系不紧密,服务功能不完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难以形成对城镇化的有效带动。
三是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协调。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山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科技水平低下、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待提升、农业生产也尚未完全实现机械化。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山庄窝铺多,居住分散,采煤沉陷区较大,地质灾害严重,农民安居环境较差。
2.城乡发展不均衡。当前,山西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加大,利益失衡问题亟待进一步化解。收入分配不合理,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等利益失衡问题阻碍了山西城乡统筹发展进程。近年来山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全省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从2000年的2818.5元提高到2014年的15260元,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虽有波动,但总体上也处于上升趋势,2000年山西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为2.48,2014年达到2.73。“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村贫困问题亟待解决,全省贫困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3.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一是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山西作为全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付出了沉重代价,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环保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形成了今天“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平衡状态。二是总体上看,山西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依然建立在传统的一元化社会管理模式基础上,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社会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管理多元主体互动性不强、社会管理手段较为单一,全省社会治理能力尚有待提升。
4.人与自然发展不和谐。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和煤炭生产基地,山西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污染代价。山西作为全国煤炭资源产量最大、外运最多的省份,相当一部分煤矿长期采用粗放型、掠夺型开采方式,对煤炭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加大了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紧张状态。2013年,山西的生态足迹、碳足迹和单位国土面积污染负荷都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目前仍有3000万亩左右的宜林荒山尚未绿化,生态弱省、林业小省的现状仍未改变,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山西推进统筹发展的实施路径
统筹发展,首先需要着眼于发展,只有发展,才有能力和条件兼顾各方利益。统筹发展,还要处理好“点”与“面”的辩证关系,既要整体推进,也要重点突破。结合国情、省情,山西进一步推进统筹发展的实施路径可以概括为“四轮共进、统筹协调”的发展模式。“四轮”是指“四化”同步、城乡融合、经济社会共进、人与自然和谐,是山西全省推进统筹发展的着力点。
1.以“四化”同步为主导推动统筹发展。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四化同步”发展是党的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符合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四化同步”发展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挑战和问题的集中求解。“四化”同步发展中,工业化是核心环节,城镇化是关键载体,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信息化是有力引领。城镇化创造需求,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创造供给,信息化创造服务,“四化”统筹协调推进,充分发挥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效能,可以促进工业价值链的拓展与升级、可以使城镇化得到应有的产业支撑、可以有效破解二元结构,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短期任务的完成,更有利于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长远目标的实现。
2.以城乡融合为载体推动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对城乡关系的重大调整,是进一步缩小城乡二元差距,化解城乡之间矛盾的有力手段,是推动区域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要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加快转变城乡分割的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扎实推进城乡规划、城乡要素交换、城乡资源配置、城乡社会管理、城乡基础设施和城乡公共服务“六个统筹”,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推动实现城乡优势互补、深度融合,为统筹发展提供合理的城乡空间格局和l展延伸区域。一是进一步建立与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扩大统筹面,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向农村尤其是向郊县延伸。二是加快资金、技术、项目、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由城市向乡村的转移,构建“以城带乡、以城促农”的统筹发展路径,形成城市与农村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三是加快发展新型城镇化和构建新型城镇体系,从体制、规划、政策上打破城乡分割,协调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大县城和小城镇,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和有效利用,提升城镇承载力和辐射力。四是加快突进农村改革,探索农业经营新方式,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加快农村脱贫致富。
3.以经济社会共进为基础推动统筹发展。要以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宗旨,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发展。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要抓住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和社会建设的一些薄弱环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收入分配调控机制、完善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从而及时反映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使经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
4.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支撑推动统筹发展。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再造山西宜人环境;要以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减量化和再利用;要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制度保障。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协调的发展模式,为人与自然和谐统筹提供优美的环境支持。
三、对策建议
当前,山西必须进一步创新理念,牢固树立“统筹”思想,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统筹规划,注重发展的耦合性、协同性、系统性,扎实提速统筹发展。
(一)加快推进“四化”同步发展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工业新型化为主导,把城镇化作为关键载体,把农业现代化作为重要基础,把信息化作为引领,实现“四化”同步。
1.加快推进工业新型化发展。一是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煤炭、传统煤化工、电力等传统产业,实现产业升级。整合提升煤炭产业,形成以大型现代化矿井为主导,以无烟煤洁净利用和高效开发为方向,以煤转化下游产业为支撑的新型煤炭产业体系;培育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现代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形成以煤制油、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等产业为主体,具有规模化、园区化、低碳化发展特征的现代新型煤化工产业体系;整合提升电力产业,建设国际领先的高端、多元、智能型电力生产基地,形成以技术先进的清洁高效燃煤发电为主体,以煤层气、煤矸石发电等为支撑,与智能电网建设相协调的电力产业体系。二是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在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煤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分别选择一定数量的骨干企业,整合政府科技、产业计划倾斜安排一批攻关项目、试点示范项目和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在重点领域核心产品开发生产上率先实现突破。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化和示范工程专项,启动建设一批对行业整体水平提升、产业链完善具有关键性作用的重大项目,特别是要组织推进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项目。
2.加快推进市域城镇化发展。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力度,重点加强城市道路交通、供水、燃气、集中供热、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配套管网等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确保城镇化发展与城镇承载能力相适应。二是把“大县城”战略与扩权强县结合起来,以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完善功能、塑造特色为基本路径,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生产要素、优势资源向县城集中,形成县城经济发展核心。
3.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一是强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以水利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综合水利体系,重点抓好水库除险加固、灌渠建设等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解决农业生产用水。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抓好农机具推广,提高机械耕、播、收农机化水平。二是兴科技,推进农业科学跨越。要把科技兴农放在农业工作首位。要加强农技体系建设,依托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和乡镇基层农技体系建设项目,完善县、乡两级农技推广网络,健全农技推广体系,以开展科技入户为载体,采取科技培训、示范、宣传、技术承包、办科技联系点等形式,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4.加快信息化发展。一是构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通过管理体系规范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通用方法,完善支撑信息化和深度融合的相关标准。二是降低信息化应用门槛,解决各主体在信息化过程中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三是提升智能化应用水平,创新智能制造装备产品,提高工业生产系统的集成水平,加快工业机器人等先进制造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四是加强互联网与工业化、信息化的融合互动,扩大物联网、互联网在工业化中的应用,促进工业全产业链、价值链的信息融合,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变。
(二)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1.积极扩大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坚持对农民多予、少取方针,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解决农民就业难、增收难和劳有所得的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坚持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注重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倾斜,推进城乡均衡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解决农民上学难、上学贵和学有所教的问题,促进教育公平。
3.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将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制度在筹资水平、财政补助、报销比例、服务管理等方面实现一体化;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楣共产品向人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4.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统筹发展
山西推进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一方面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另一方面要着力推动省域范围内社会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1.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努力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深入实施创业就业工程,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指导,完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落实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联动机制,为城乡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
2.大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完善资源开发、征地拆迁补偿机制,扩展投资和租赁服务等途径,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充分挖掘农牧业增收潜力,引导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牧民增收门路和渠道,促进农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3.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一是从源头着手,加强源头治理。加强源头治理,从根本上讲是要着重构建源头治理体系,尽可能减少和避免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使“关口前移”。要注重源头预防。首先要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估,尤其是面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时要从关键环节着手,如在政策制定、项目审定等方面提前进行风险预估和积极应对;要注重源头排查,搭建并完善矛盾纠纷信息网络,以确保对各类社会纠纷能够及时处置;要注重源头化解。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主导作用,明确工作中的职责,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健全完善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二是从动态着手,加强协调机制建设。要在抓好源头治理的基础上,构建动态调节和化解机制。要加快建立完整的诉求表达机制。建立形式多样的诉求表达渠道,让群众能够通畅表达自己的问题和困难,以便能够及时解决社会矛盾,提高社会稳定性;要加快建立完善的治安防控体系。要建立覆盖全部街道、辖区、社区以及网络虚拟社会的防控安全体系;要加快建立完善的矛盾纠纷预警机制。针对所在地区社会管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各级政府要进行常态化的分析、走访、排查,建立动态模式下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
(四)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统筹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自然生态保护,推进生态经济提速,生态环境提质,生态文化提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快实现污染物排放的全过程控制。以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为依据,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先导功能和倒逼作用,用环评制度和环境标准促使落后产能退出市场。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以电力、煤炭、钢铁、水泥、玻璃、有色金属、焦炭等行业为重点淘汰落后产能。建立新建项目审批与淘汰落后产能、污染减排相结合的机制,实施“等量淘汰(置换)”或“减量淘汰(置换)”。加快推进开发区、工业聚集区等重点区域和矿山、水电、火电、化工、石化等重点行业规划环评。推动产业入园进区,实行污染集中处理。对没有环境容量的区域或未完成排污总量控制指标和污染治理任务的区域(行业、企业),实施禁(限)批。推动提高资源节约水平,鼓励资源综合利用,逐步推行和实施单位增加值或产品污染物产生量评价制度,逐步降低污染物产生强度。
2.积极推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垃圾综合利用和沼气利用等技术成熟、经济性较好的可再生能源。加快提升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累计装机容量和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建设。加强农村沼气池建设,积极推广秸秆气化燃料。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加快城市天然气利用,增加天然气对煤炭和石油的替代,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落实重点行业节能政策及措施,坚决淘汰高碳产业的落后产能,坚决防止产能过剩行业生产能力扩张和重复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和企业规模扩大、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单位增加值能耗。完善和强化节能管理,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管理和考核,建立淘汰落后产能问责制。
3.加强自然生态保护。深入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保护战略,对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实施强制性保护,切实加强对水、土、森林、草地、河流、矿产等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积极开展矿区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大力推广绿色清洁开采技术,积极采取煤矸分流措施,从生产源头减少矸石割出量。加大井下治理力度,利用粉煤灰井下覆岩离层注浆及井下煤矸石处理技术,缓解地表塌陷。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广“一矿一企绿化一山一沟”的做法,加快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和绿色矿山创建工程,加大采煤沉陷区治理及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实施矿区荒漠化治理、土地复垦等工程,重建矿山生态。
⒖嘉南祝
[1] 厉以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意义深远[J].中国经贸导刊,2004(3)
[2] 毕世杰.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孙君,王佛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5] 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 山西统计年鉴(2005-2014年)
[7] 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2014年)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山西太原 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