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防范洪涝灾害

如何防范洪涝灾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防范洪涝灾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防范洪涝灾害

如何防范洪涝灾害范文第1篇

就抢险救灾和灾害防范工作,、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要求全力组织抢救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并做好遇难人员善后和受灾群众安置工作。要求有关地方和部门强化气象监测预报和地质灾害评估等工作。做好重特大自然灾害防范和处置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此前,6月18日以来,受强降雨影响,南方灾情不断。截至21日9时,强降雨导致浙江、安徽、江西等南方10省份768万人受灾。国家防总已经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方已进入主汛期,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南方地区出现多次强降雨过程,上百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部分地区遭受较重洪涝灾害。入汛早、汛情急、防汛形势异常复杂,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较大,成为当前我国防汛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

当此情势,必须充分认识近期防汛抗洪工作的严峻性,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做好各项防汛准备,严阵以待。可以说,强化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动员各方面资源筑牢防汛抗洪“大堤”,已经迫在眉睫,须臾不可懈怠。

今日中国社会所拥有的防汛能力、基础条件和可调动的防灾减灾资源,远胜于1954年、1998年等重要年份。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防灾意识的任何缺漏、防汛工作的细小疏失,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对迎战防汛,任何侥幸心理、麻痹思想,都是可能导致不可控后果的巨大隐患,需要坚决杜绝。防汛防灾的实效,决不能只停留于开几个会、讲几个新词、发几篇漂亮文章,必须“一身雨水一腿泥”地“趟出来”,绝不能沦为形式主义,要多一些未雨绸缪,少一些亡羊补牢。

面对正在到来的汛期“大考”,必须立足于历史的经验和现实能力,调动一切资源条件,真正应对好复杂防汛形势和可能的极端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首先,要利用好先进科技工具的“法宝”,创新应对防汛防灾。要充分利用十多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和国家工程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成果,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大数据监测、超级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加强汛情灾情监测预报预警和分析研判,力争精准科学调度洪水;运用移动互联网、现代广电传播技术等手段做好灾情通报、防灾普及和紧急动员工作;运用新材料、新装备和现代物流技术与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做好应急与中长期防汛防洪工程,强化各类应急处置能力和灾后快速重建恢复能力。

如何防范洪涝灾害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粮食生产;现状;制约因素;对策;广西百色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310-02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物资,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有效供给,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当前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难度加大,实现粮食稳定增产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如何确保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是摆在各级农业部门的重要课题。

1 百色市粮食生产现状

百色市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豆类、薯类、小麦、旱稻和其他粮食(荞麦、小米)等品种。以水稻、玉米作物为主,面积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80%左右,总产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94%左右。其中,水稻面积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6%,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量49%;玉米面积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3%,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量44%。豆类、薯类、小麦等面积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0%左右,产量占全市粮食总产量6%左右。

百色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33万hm2左右,粮食总产量105万t左右,平均产量3 840 kg/hm2,分别排在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市的第5位、第6位和第12位。其中,水稻平均产量5 235 kg/hm2,排在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市粮食平均单产的第7位,玉米平均产量3 885 kg/hm2,排在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市粮食平均单产的第9位。玉米能实现自给有余,水稻、小麦、大豆供求偏紧。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相比,百色市粮食单产水平还相对滞后。

2 制约因素

2.1 播种面积减少

百色市人均耕地面积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耕地、水资源不可避免地大量被占用,粮食生产发展越来越失去资源的支持,土地对粮食发展的约束作用将变得更为突出,粮食增长难度大[1-2]。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由历史最高年1977年43.18万hm2下降到2011年27.20万hm2,减少15.98万hm2,下降37.0%,35年年平均下降1.06%。

2.2 耕地质量不高

百色市耕地质量不高,大部分地区耕地地力水平比较低,土层薄、土壤质量差,水田的砂壤土、壤土面积仅占水田面积71.46%,旱地占66.38%;水田耕层厚度在12 cm以上占74.26%,旱地耕层厚度在10 cm以上占78.96%;水田2.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占84.45%,旱地1.5%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占59.87%。全市中低产田比例高达75%,仍有30%的耕地处于不断退化的状态。

2.3 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百色市虽然加大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但基础条件差,农田排灌设施还远不能达到高产农田排灌要求,旱涝保收面积不足40%,仅有10%旱地能够灌溉,粮食生产始终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2.4 自然灾害频发

近年来,百色市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主要有干旱、寒潮、大风冰雹、洪涝以及病、虫、鼠等自然灾害。2008年出现了严重的冰冻雪灾,冬、春种作物受灾面积达1.328万hm2,因灾减收8 900 t。2008年5月下旬,局部地区受到洪涝灾害,粮食作物受灾面积达1.652万hm2,因灾减收1.96万t;2010年出现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农作物受旱面积达16.76万hm2,因灾损失3.53万t;2011年晚稻受寒露风天气影响,全市晚稻受害面积2.67万hm2,因灾损失2.2万t。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两迁”害虫等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频发、重发,2007年为大发生年,经防治后仍然损失粮食0.75万t。各种灾害对粮食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2.5 粮食生产规模小

长期以来,全市广大农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贫困农民,种植粮食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目的,生产规模小、产量低、综合效益差,生产、加工和销售能力滞后,从事粮食生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不强,因此粮食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还比较低,规模效益不够明显。

2.6 种粮比较效益低

种粮平均收益在几千元左右徘徊,相对于种植经济作物等生产效益一直偏低,与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相比差别大,原有种植粮食面积受到蔬菜、甘蔗、桑蚕等其他经济作物的挤占,部分地区出现了粮食生产“只种够吃”的现象,扩大种植粮食面积空间有限,播种面积难以稳定。

2.7 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

近年来,青壮年基本外出打工,农村空心化加重,粮食生产劳动力季节性、结构性短缺问题将日益突出,给良种、良法的普及推广带来严重影响,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给粮食增产带来了困难。

2.8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和示范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加上科技推广和管理机制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直接影响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农技推广工作。

3 发展对策

3.1 调动全社会种粮积极性,着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前提条件。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强化粮食生产责任,严格实行县(区)长负责制,将粮食生产列入政府年度绩效考核的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将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合理水平上。

3.2 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着力建设高产稳产农田

建立高产稳产农田是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必须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着力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一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灌溉,加强对渠道排灌系统的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用水生产成本,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加大工程性农田水利灌溉建设,着力解决连片灌溉面积,建设抗旱防洪保收农田;三是逐步完善田间排灌系统的建设,做到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提高水的利用率;四是逐步完善农田机耕道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五是大力实施沃土工程,稳定和提高粮田质量,培育高产、稳产、标准粮田。

3.3 优化种植结构,着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优先抓好水稻、玉米两大作物品种生产,积极发展大豆、薯类及杂粮生产,促进饲料和工业用粮的稳步增长;二是优化品种种植,扩大超级稻、抗旱耐瘠玉米品种种植面积;三是优化种植模式,稳定和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充分利用光温资源,扩大秋、冬种粮食面积,大力实施“早稻—晚稻—冬马铃薯”、“春玉米—秋玉米—冬马铃薯”、“中稻—再生稻”“中稻—秋马铃薯”、“中稻—秋黄豆(碗豆)”、“中玉米—秋玉米”、“中玉米—秋红薯”、“中玉米—秋黄豆”等种植模式,在原有种植一造或两造的基础上,增加秋(冬)种一造粮食作物,提高复种指数;四是大力发展间套种技术,在新植甘蔗地、幼林果园、木薯地等地间套种豆类、薯类、玉米等粮食作物,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效益。

3.4 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一是大力推广增产潜力大、抗性强的优质高产品种,扩大超级稻、玉米抗旱耐瘠品种种植面积;二是加强良种良法综合配套技术集成研究,进一步完善高产高效配套技术措施并加以大面积推广应用;三是推广避灾种植,在易遭受灾害的地方,科学地调整播种期,适时推迟(或提早)播种时间,使生长发育关键期避过灾害发生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灾损失;四是大力推广覆盖栽培技术,如地膜覆盖、生物覆盖等措施,以增强作物抗旱、抗寒能力[3-4];五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栽培技术,培育地力,增强保水保肥保土能力;六是在干旱地区推广应用土壤抗旱保水剂,提高抗旱保苗能力,确保玉米出苗、苗全、苗齐,为夺取高产奠定基础;七是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一步提高肥料利用率;八是大面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九是切实扩大良种与良法覆盖率,通过良种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实现全市大面积均衡增产,大幅度地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3.5 推广机械化耕作,着力提高劳动生产力

推广机械化耕作是有效解决百色市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的重要措施。要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强适合丘陵地区和耕作制度特点的农机化技术、机具研发、推广和示范。加强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开展水稻育秧机械化技术研究与示范,加快推进水稻、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创新农机服务方式和服务机制,拓展农机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提高农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和高效化。着力发展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以机耕、机播、机收、烘干等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力。

3.6 引导土地流转,着力粮食产业化经营

由于受种粮效益低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出现了粮食生产“只种够吃”的现象,出现了耕地季节性撂荒,造成耕地、光温资源极大浪费,给粮食增产带来困难。因此,一是大力扶持和发展粮食专业合作社,把农村缺乏劳动力农户无力耕种的耕地流转到粮食专业合作社或种粮大户;二是大力扶持发展粮食加工流通企业,鼓励各类粮食加工、经营企业和产销服务组织,建立粮食生产基地和稳固的粮食产销关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转化增值率,增加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通过龙头带动,以“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实现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由比较松散的组织逐步过渡到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经济组织,逐步把千家万户的家庭生产和大市场联接起来。发展订单生产,搞活粮食流通。

3.7 强化防灾减灾,着力减少灾害损失

近年来,冻害、寒害、干旱、洪涝、有害生物等多种灾害在百色市呈多发、并发、重发趋势。“两寒、两旱、两害”对全市粮食生产构成极大威胁。“两寒”指“倒春寒”和“寒露风”危害;“两旱”指“春旱”和“秋旱”危害;“两害”指“夏季洪涝灾害”和“有害生物为害”。对这些灾害必须科学应对,及早防范,争取主动,减少损失。一是落实防范技术措施。防“倒春寒”要做到适时播种,推广地膜覆盖防寒保温技术;防“寒露风”要做到合理早、晚品种种植搭配,卡死晚稻播种期,使晚稻抽穗扬花期避过“寒露风”为害;“两旱”防范措施,旱地作物选用抗旱耐瘠品种种植,推广地膜、生物覆盖栽培,采用旱地保水剂拌种种植提高抗旱能力。种植水稻但春季用水困难的地方,头季改种旱粮作物,采取“玉米—晚稻”种植模式,避免影响早稻移栽期或移栽后受旱造成的损失。“夏季洪涝灾害”是百色市主要天气性灾害,地处低洼易水淹没的地方,要选用早熟品种种植,适时早播,在洪涝到来之前收获;“有害生物危害”是百色市常见的农作物病、虫、草、鼠为害。其中,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和稻瘟病、稻纹枯病即“三虫两病”为害最重,要切实抓好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高防治效果。二是因地制宜推广改革耕作制度,优先推广种植高产抗逆性好的品种和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大力推广水稻防寒育秧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营养杯育苗技术、玉米育苗移栽技术,特别是针对气候变化,大力推广节水农田灌溉等粮食生产防灾减灾配套栽培技术,增强抗旱、抗涝能力。三是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增强防灾减灾意识,科学制定和及早落实防灾减灾预案,一旦灾害出现立即采取应对措施,把灾害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3.8 强化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粮食生产发展,关键在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和劳动者熟练掌握栽培技术的程度,劳动者素质高发展就快,有利于提高单产水平和实现均衡增产[5]。当前,农村青壮年基本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在家的大多数是老人,文化科技素质低,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知识,因此必须更加重视农村劳动者素质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4 参考文献

[1] 葛自强,孙政国.江苏省粮食生产现状及增产潜力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1(3):596-598.

[2] 张开乾.甘肃省粮食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06(1):25-27.

[3] 纪国成.浙江粮食生产与消费现状及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4(1):1-3.

如何防范洪涝灾害范文第3篇

夏季汛期抗洪工作总结2021

市水务局、防汛指挥部关于认真搞好防汛防洪的通知下达后,我镇的防汛防洪工作在市水务局、市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半年多来艰苦不懈的努力,较好地完成了今年防汛防洪工作的各项任务。回顾半年来的工作,我们着重做了以下五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通知下达后,我镇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将此事列入议事日程,并成立了_镇防汛防洪领导小组指挥部,由镇长亲自担任组长,对防汛防洪工作统筹安排,领导小组成员还包括防洪防汛工作的分管领导、水利站长等骨干。领导小组的建立,为开展防汛防洪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二、加强宣传为充分做好防洪防汛工作,我们非常注重提高全镇干部和群众的防洪防汛意识。通知下发以来,我们就加强了宣传《防洪法》的力度,从学好法、宣传好法、落实好法等几个方面来抓好《防洪法》的贯彻落实,加强防洪防汛宣传教育,把法律规范转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提高了全民的依法防洪意识,有力地推进了依法防洪、依法治水工作。

三、安全检查防汛防洪领导小组成立后,我们迅速研究部署,成立了一支专门的队伍,负责全镇的安全检查。在市级的统一领导下,我们主要开展了对防洪排站,以及各厂、各村的危险房屋的全面检查活动,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在问题解决在洪涝灾害之前,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物资落实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抓好物资储备。通知下发以后,我们迅速对全镇的防汛物料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点,对不足的部分及时补上,损坏变质的尽早更换。

五、河道检查我们组织了一支庞大的防汛检查队伍,对全镇的河道逐条过堂,全面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是水花生影响水流畅通,都明确责任单位,限期处理,及时消除隐患和薄弱环节,对解决难度较大但影响防洪安全的重要问题,采取了临时保安措施。通过对全镇中小河流的全面整治活动,河流得到了畅通,为引洪泄洪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夏季汛期抗洪工作总结2021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全镇实际,于20xx年x月x日上午开展了抗洪救灾应急演练,现将演练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实施

此次演练由镇应急演练领导小组组织实施,镇应急抢险队伍、xx村、派出所、卫生院等x个单位参加演练,整个演练分为:灾情报告、召开灾情分析会,下达命令、现场救援、群众安置、救援结束等五个过程,演练历时x个半小时,涉及人员xx人。

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本次抗洪救灾演练,做了充分的准备,专门制定了《xx镇20xx年抗洪救灾演练实施方案》,并召开了专题会议,认真组织部署。成立了防汛救灾指挥部、预警组、抢险组、保卫组、通讯保障组、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组、医疗卫生组等x个小组,并明确职责,细化分工,确保演练顺利进行。

为使此次演练顺利进行,镇财政专门划拨了专项演练经费,在现场救援器材、后勤补给等方面,准备齐全,资源充备,为本次应急预案的演练,真正做到了保障有力。准备的装备器材主要有:潜水泵x台、排水管xx米、铁丝x捆、编织袋xx条、铁锹xx把、手电xx把、救生衣xx件、民用船x艘等。

二、演练情况

演练于上午x时正式开始,由xx村某村民向镇防汛指挥部报告灾情,接到灾情报告后镇防汛指挥部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同时,集结镇民兵应急分队(xx人),各工作组及相关车队在镇政府大院内集合待命,指挥部下达命令后,各小组立即赶扑现场展开救援,在救援现场,每位参演人员完全按照现场救援指挥部的指挥进行,真正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每个参演人员扮演什么角色,应该怎么做,如何封堵决口、打桩固堤,如何撤离群众、抢救物资等都秩序井然。上午xx时xx分,安置好全部受灾群众,发放完应急食物后,清理现场,xx时xx分演练总指挥、镇长xx同志宣布演练结束。

三、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

此次演练中,全体参演人员积极参与,相互协调配合,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有序进行、安全撤离,做到人心不慌乱,实现了无任何重大事故和人员伤亡,达到了预期目的。通过此次演练不仅检验了我镇应急队伍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而且提高了群众应急防范、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能力,加深干部责任感,提升了应急响应水平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主要反映在:

一是体现以人为本、科学施训的演练理念。这次演练贯彻实施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的应急处置原则,参演人员齐全,场景逼真,对促进安全应急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实现了预定目的。这次演练指导思想明确,组织工作严密,准备工作充分,程序设置合理,安全保证可靠;三是过程公开透明。通过演练检验了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锻炼了队伍;增强了所有人员的忧患意识,普及了处置灾害中自救互救技能,提高了指挥人员处置重大突发事故的能力,圆满完成了预定的任务。

从总体上看此次演练是比较成功的,但在一些细节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通过演练,我们的预案在具体细节上还不够明确细致,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未能完全发挥指导作用;

二是群众意识还有待加强,在演练时,部分参演群众未按照预案设定的情况实施,在指挥长发号指令的时候很茫然,自我保护意识也还不强;

三是部分参演人员对预案不熟悉,在演练过程中一些参演人员对个人在应急行动中的职责不清楚,秩序紊乱。

四、下步打算

通过此次演练,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提高,进一步增强干部的责任心,下一步我们将:

1.加大值班力度,防范于未然;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自救能力;

如何防范洪涝灾害范文第4篇

《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课题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单元教学目标】

1、 情感与态度:感知保护地球对人类的重要性,树立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加强防范自然灾害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

2、 行为与习惯:进一步养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与习惯,提高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自救、自护能力。

3、 知识与技能:懂得环境问题给地球造成的危害,初步理解珍惜资源的意义,了解自救自护知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4、 过程与方法:用调查交流、创新展示、运用读图表分析、案例分析、创新展示等方法来组织教学,增强防灾减灾的的意识, 树立保护地球的责任感,提高自救自护的能力。

5、 道德教育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法治教育点:遵守有关保护地球和防灾减灾的法律。

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部编版二下第五单元第十六课第一课时)

学校

班级

执教者

课题

我国自然灾害知

教时

1

日期

一、课题分析:

本课题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及严重性,了解造成自然灾害的原因以及自然灾害的危害,。本课先从我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入手,让学生感知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及造成这些自然灾害的缘由,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才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学情分析:

在我国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发生,新闻中也经常会报道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感受还是不深的,首先体现在人类面临的环境灾难在某个区域,我们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没有经历过;其次,有的自然灾害对学生的生活影响不大,学生感受不到。因此,学生的防灾避险意识比较淡薄,防灾避险的能力比较弱。

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

 2、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知道不合理的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3、树立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主动防灾。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知道不合理的行为会诱发或加重自然灾害。 

难点:培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思辨探究等自主学习能力。 

四、课前准备:

课件:教学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看视频 知灾害

导入:聊聊今天经历的开心的事。幸福吗?快乐吗?是啊,冬日,暖阳,我们在校园中愉快的学习,在课堂上朗朗读书,在操场上奔跑追逐,实现着我们的篮球梦,突然——

1、出示《汶川地震》片段1,片段2

2、寄蜉蝣于大地,渺沧海之一粟。灾难面前,人类如此的渺小无助。同学们,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大自然并不是一直都是心平气和的,它也有发怒的时候,比如地震,海啸,洪水等,我们称之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对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自然灾害分类)

3、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我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造成怎样的影响?(小组交流)

学生观看

指名交流

虽说是五年级的学生,但是对自然灾害的直接接触较少,本环节对学生的幸福环境与突发的地震遭遇形成对比,意在引起学生的共鸣,更好的感受生命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渺小与无助。

活动二:

看统计图,分析自然灾害的危害性

1.ppt呈现2019年十大自然灾害及其影响。(危害大:生命、环境、经济、社会稳定、精神、疾病(疫情))

2、出示统计图

认真阅读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我国哪些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比较大?

3小结:

旱涝灾害和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最大的。

地震、泥石流是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

4、灾难连锁反应PPT 、思维导图

小组讨论

指名交流

观看ppt

运用新闻视频数据更具体的呈现自然灾害对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损失之重。

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通过读图分析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到我国自然灾害对经济造成的重大损失。

拓展--自然灾害的出现不是单一的,而是影响巨大的连锁危害。

活动三:

小小调查元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1.出示中国自然灾害分布图

这是一张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图。从图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

1、 种类多()

2、 分布广

对我国影响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滑坡、泥石流、洪涝、旱灾和病虫害等。

(1)我国旱灾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2)洪涝灾害分布东多西少。其中长江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3)雪灾多发在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4)台风灾害多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5)地震西多东少

课前查找资料

上台汇报

五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图示直接、明了,而且更为客观。

通过读图分析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到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活动四:

辨析小能手

过渡:自然灾害危害如此之大,造成这些自然灾害的原因有哪些呢?

PPT:自然因素

人为原因(满足条件才能形成自然灾害)

学生讨论满足什么样的条件会引发怎样的自然灾害(报告单,小组合作)

小结

自然原因

人为因素:滥砍滥伐

乱扔垃圾

工厂、汽车排放废烟废气

冰箱、空调大量使用

学生辩论

通过视频科普,学生们对自然灾害的成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去讨论和发掘人类哪些不好的行为诱发或加重了自然灾害,只有有了充分的危险意识,才能更好的去避免以后可能出现的类似行为。

加强印象,增强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总结

1、如果我们不满足这些条件会怎样?(自然灾害大大减少),

2、所以我们应该——

3、不仅仅如此,我们更应该敬畏自然,如我们前面学过的哈尼族人一样,与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科学优化自然,这样我们的大自然将不再发怒,会心平气和的孕育我们。

4、兵书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节课我们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在我国的分布规律,我们又如何有针对性的防御自然灾害呢?(上网、查阅资料,咨询父母师长,我们下节课交流)

完成表格

制定方案

1、让学生主动查找预防自然灾害资料

如何防范洪涝灾害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质灾的害防御 信息化的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327-01

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灾害的防御工作是一项重大突破,信息化对于灾害的发生能起到防范措施的实行,基于对WebGIS技术的建设与探索,让我们在新层次上有所突破,将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与信息化相结合不仅方便快捷而且效果明显,这样就可以在互联网上来展现出组织上的定性,工作上的互相监督使管理得到高效,工作度达到透明,防治工作达到优质化。

1.地质灾害的防御工作

1.1 地质灾害存在的隐患

现如今我国发生灾害的省份集中在云南、四川、广东、湖南、山西、等地,但大部分都发生在各省份的山区地带,正因为基层对灾害的防治工作没有很好的认识所以对于灾害的发生很是无措,到目前为止我国由于灾害受到的损失约几亿元,人员伤亡数更是惊人。

人员伤亡数据分析列表如图1。

2.2 防御工作

针对不同地区的地质灾害的发生,我国国土安全局制定不同的相关策略,但最终目标都是把防治工作做到位,措施如下:

2.2.1 完善机构的管制,对资源进行整合

(1)把市、镇、县、乡等不分层次的进行联合,共同担负起防止地质灾害的责任(2)将用于防止灾害的设备进行有条理性的监测与维修(3)加强人民群众对防止灾害方面的认识(4)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发扬防治工作区得成就的方面

2.2.2 加强对基层人才的培养

防治工作是永久的,所以我们要随时随地的进行人才的培养,以保证工作的进行。

2.2.3 完善国家制度

在知晓国家制度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制度,积极的响应国家“评估、宣传、巡查、预案、人员”的五到位举措,抓好当前工作,并不断巡查工作质量。

2.2.4 加强对灾害动态监测

对于能预知的灾害应做好提前准备,例如在山西地区发生洪涝灾害时,可以提前做好挖沟引水措施;在新疆地区发生灾害时,正因新疆属于“三山夹两盆”的山势盆地,所以对于发生灾害的防御工作很难做好应有的准备,所以在防治工作上应大大提前做好准备,可以多种植固沙土植物。

2.2.5 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点

对于灾害发生防患于未然必不可少的就是提前对灾害的预知,如果发生预警时应通知相关部门立即对所管辖去进行通告并让其做好防范措施。

2.2.6 做好灾后筹建工作

对于突发性灾害发生后,应迅速分析其原因,并上报有关单位做好安抚工作,做好防范工作。

3.信息化的重要性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工作的率先试点是三峡工程,对于三峡信息化工作的实施可以说是取得了显著效果,对于庞大的水库来说灾害的防范很那做到全面管理,但是通过信息化的检测与管理的成功让这一艰巨任务成为可能。

3.1 信息监测

网络的普遍对于监测工作起到很大辅助作用,通过网络的监测可以使防灾害工作做得更到位,建立基层的信息防患工作,不仅可以给基层群众提前预警,而且还可以实施一定的措施,这对于灾害损失的减少有重大意义。

实施GPS系统自动监测,这样可以在第一时间通晓灾害发生的地点并对此做出补救。

3.2 建立现代化信息系统的建立

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能只是单单的做好基层防范就好,在信

息传播方面更为重要,与基层防范工作的培训相比,信息化更快更普遍,人们可以通过大众设备了解到灾害防治的举措,例如:电视、媒体宣传、手机、网络等,当然信息化的实施对于偏远山区而言还满足不了,所以我们就应加大对信息的普遍,实施有力的监测工作,进行信息间的交流,把决策与咨询的工作尽量留给基层,这样对于提高灾害防范有一定作用。

3.3 完善信息系统的管理

建立信息系统,做好数据的管理,及时的收发各地资源信息,要时时进行不同区域信息间的交流,传播有效措施的实施,加强人们对灾害防范工作的认识。

3.4 信息化的限制

随着信息的普遍性,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电视等来获取信息,但对于偏远山区该如何实施举措仍是现在面临的首要问题,目前能做到的只有加强基层建设,通过人为的方式来普遍传播灾害防范知识。

国土资源局曾在2012年举行为期3天的全国地质灾害防范信息化技术培训工作,他们在授课、辅导等方面实行亲力亲为,把科学成果传播开来,积极推动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把政府与基层相结合,形成共同交流系统。

5. 结束语

信息化的实施对于灾害防治工作意义重大,是一项艰难而用必须实施的方针,因为通过信息的普遍不仅可以加强基层群众的防范知识而且还可以减少财产人身安全的危害,所以扎实的做好灾害防范工作对于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而且对国民经济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传正.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站网建设构想[J].地质通报.2009-12.

[2] 孙仁先.王小平.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减灾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思考[J].2010-8.

[3] 殷坤龙.张桂荣.龚日祥.王孔忠.基于Web-GIS的浙江省地质灾害实时预警预报系统统[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3

[4] 王小平.江鸿彬.省级地质防治管理信息化建设[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