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范文第1篇

一、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的不同点

教学实践活动表明,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技校数学在内容更多的是变量和连续量,而初中数学学习内容更多的是强调常量和离散量。其次,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技校数学的难度更大一点,其教学问题的探究难度较大。此外,技校出数学教学内容及方式较初中数学教学方式复杂。结合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技校数学教师应更积极的帮助学生转换学习理念及方式,使学生可以更加轻松的学习数学知识。

二、解决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的有效策略

为了进一步提高技校数学的教学效率,完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深入分析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的探究,解决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的有效策略,对于培养技校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解决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帮助学生明确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学习的差别、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等有效策略,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学习数学知识。

(一)帮助学生明确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学习的差别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明确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学习的差别,是解决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的有效策略之一。由于技校数学学习与初中数学学习中存在一定的知识衔接问题,技校数学教师只用充分了解到这一点,并积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将初中数学知识与技校数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技校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确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学习的差别,是数学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教学问题。

(二)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

在技校数学教学中,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也是解决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的有效策略之一。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学习态度,应及时的进行指导,使之可以通过努力,改正不良学习态度,积极、努力的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在技校数学教学中,通过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态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性,更加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学习中的知识衔接问题。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

不断的教学活动表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也是解决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的有效策略之一。在探究解决技校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之可以更加努力的学习数学知识,并在遇到数学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的教师进行沟通,不断提高自身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教育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它不单纯地只是让学生通过模仿教师而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并与同学在合作交流中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为一种既合理又高效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将在初中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被积极运用。

一、创建小组,组内做到分工明确

在新课标下进行的初中数学教学的模式,就是将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单一学习变成合作学习。所以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将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分组,并设定合适的组内人数以及选定小组长。统一规划,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提高学习效率。

1.分组依据

因为分组的随机性很大,如果不能依据学生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能力、兴趣及个人性格等进行分组,很容易造成组内学习效率降低。因此,在分组的时候,教师可根据“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学生分组,从而确保了每个组实力均衡,并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2.人数控制

据相关数据表明,当小组内人数过多时,就会出现有人滥竽充数、有人积极准备而有人待着没事干、相互推卸责任、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发言的机会等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进行科学合理的人数安排,以确保人人有事可做、人人都能学到知识、人人都能积极配合、人人都能积极发言。其中,以5~7人为一小组较为科学。

3.设立组长

小组人数分配好后,应设置一名小组长,人选不一定要固定,无论学习成绩是否出色都有机会担当小组长。这样通过体验不同的角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组员了解工作的重要性,以增强小组内的互动。

二、设计合理任务,引导学生高效合作

最近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叫动,学生一动不动。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泛滥,导致学生出现“麻木”的状态,也因为教师布置的任务基本上不需要合作就能完成,使学生提不起兴趣。由此可知,任务设计会对学生的合作性质和学习动力有很重要的影响。当学生接到任务时,就会按照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学习,如果所布置的任务具有一定难度,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就会使学生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有更深化的了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与合作的兴致,所以根据这些现象,教师在今后的课堂上布置数学任务时,应该增加任务的难度和价值,使它更加贴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三、教师进行引导,提高合作效果

1.起到监管和引导的作用

在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在一旁起到监管与引导的作用。不能因为是合作学习,就过度活跃,使得课堂秩序无法维持。在完成教师布置的数学任务时,一旦出现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就要发挥其引导作用,不是直接告诉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换种思路继续找寻答案。当有的小组在讨论学习时跑题了、组内成员存有不服从任务分配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监管与引导,否则无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提高,并且还会对下次的合作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

2.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要具有一双能够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的眼睛。可能这名学生在学习成绩上并不是很理想,但是在合作学习中,他能够积极参加,踊跃发言,这就是他身上的“闪光点”,就值得表扬;当小组内的组长在分工合作时,能够是组内成员齐心协力,积极配合,遇到问题时大家一起解决,这就值得表扬;当完成任务时需要学生画图说明,而这名平时粗心大意的学生这次在绘制图表时能够清晰、准确地绘制图标,并加以解说,这就值得教师表扬。

激励教育法是经过多数实验验证后得出的效果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为学生前行的脚步提供充足的动力。所以说,适当的鼓励将会为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增光添彩。

总之,对于当代的初中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非常好的一种学习方法,因为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合作中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还可以综合梳理知识框架,总结不同的解题方法,并在合作学习中看到自身不足并吸取他人优点。所以相比于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填鸭式”的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言,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增强学习效果。通过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自由组合,自己探索并发现新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求知欲。

参考文献:

[1]王晓俊.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2010(12):56.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范文第3篇

一、问题情境的构成要素

专业上,对于问题情境的解释是这样的,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的但不知道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通俗地说,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学生发现问题,并且发现这个问题与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不匹配、不平衡,并想要急切解答这个问题的一种心理状态。

从这个解释上可以分析,问题情境首先存在一个学生未知的问题或者事物。然后作为学生还有要认知问题的欲望,从而产生动力。作为主体的学生也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虽然还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

这里最重要的是动机,思维动机。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对于问题才有一定的认识,但由于与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还有差距,因此显得这个问题解决起?砭哂心讯龋?学生无法很容易的达到目的,因此,产生了想要解决的欲望,也就产生了

动机。

另外,学生的知识水平成为解决问题的可能要素。学生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根本无法理解问题,也根本不可能对问题产生兴趣。学生只有具备相应的知识,而这知识又与问题存在差距才能产生动力,而差距的大小决定了解决问题的难易,差距小就更容易些,相反差距大就会更难。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

1.诱导性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问题具有诱惑性和导向性。也就是对于学生来说要有吸引力,学生对于问题设置的很感兴趣,才可以开始行动。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这就需要老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把握这个年龄的特征,了解他们的想法,做到有的放矢。

2.度的把握

凡事都要把握好度,在这里对于问题情境的设置也是如此,设置的难度过高,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无法理解,或者干脆不知所云,那么就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反之,设置的难度过低,学生很容易解决问题,那也就不能称之为问题了。“跳一跳摘桃子”就是这个道理,桃子树高于你的身高,伸手不能很容易得到,只有跳起来,才能够到。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努力,但又不是盲目的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才是最好的目标。

3.由浅入深的设置

对于问题的设置,建议应该由浅入深,这样设置有层次,使得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也可以循序渐进,不至于一上来就遇到过难的问题,而失去探索的欲望,并且这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也是一个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的过程,要给他们指出一个正确的思考方向和思维方式,使学生明确思路。

4.振动性

老师对于问题的设置,不能局限于老师自己的思维里,更不能要求学生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进行思考。老师应该提出问题后抛砖引玉,用问题诱导学生,产生振动,让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表达而不局限于一种思路里。

三、问题情境预设的途径

1.问题设置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年龄特征以

及他们的知识能力。着眼于这些,进行设置问题,往往更能吸引

学生。

2.设置启发性的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尤其是数学教学中,启发学生是常用的手段。

3.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进行预设

学生在解答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也有可能是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式造成的想当然,从而导致错误的产

生。老师应该有目的地利用这些错误进行预设,这样学生掌握起来更容易。

下面集合以上的内容和自身的教学,总结了情境预设的过程和方法供大家参考: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范文第4篇

【摘 要】作者针对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数学“问题解决”的概念和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并对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问题解决教学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就是问题和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主要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积极运用问题解决组织教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现状:过分热衷于“题海战术”和机械模仿。 “题海战术”使学生疲于应付,无休止的考试和小测验使得学生成为“考试机器”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没有机会来反省自己的数学学习,在高分的驱动下变得只求“学答”而不求“学问”,追求的只是唯一标准的正确答案,从而逐渐丧失了对问题的创新、灵活变式、提出质疑的能力,有时学生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从数学教育的角度看,问题解决的意义是:以积极探索的态度,综合运用已具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创造性地解决来自数学课或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新问题的学习活动。简言之,就数学教育而言,问题解决就是创造性地应用数学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问题解决中,问题本身常具有非常规性、开放性和应用性,问题解决过程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有时需要合作完成。问题解决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创新的环境与机会,为教师提供一条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自控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

“问题解决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其途径是通过教师创设实际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意识习惯。由此可见,学生能否解决问题是检验数学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下面将是本人在实践过程中对问题解决教学的总结。

1.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了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良性循环状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1.1 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若具有问题意识,就会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然后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进而发挥学生解决问题的主体性。

1.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具有问题意识,学生才能处处发现问题,时时思考问题,人人提出问题,学生才能不迷信课本和权威,才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观察、分析、思考、归纳,进行大胆的质疑,提出新问题。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才会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异思维,才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有创新的意识。

1.3 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亲身体验和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处理信息,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不断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为了找到满意的答案,会积极地搜集材料,主动探究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做出各种猜测或假设,并寻找证据或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直到能合理地解释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是要让学生具有积极探索的态度,猜想、发现的欲望。教材要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研究二次函数y=-x2+bx+c上,图象如图所示,有一个问题:若点A(x1,y1),B(x2,y2)在此函数图象上,x1

A.y1≤y2 B.y1y2

对于二次函数y=-x2+bx+c,根据a

解答:解:a

y随x的增大而增大

y1

故选:B。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许多知识将在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得到应用,有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基础的任务,因而不能要求所学的知识立即在实际中都能得到应用。要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必须有相关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目前,《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的确定,已为更好地培养我国初中学生运用数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主要渠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首先应努力使学生理解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可以把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银行事务、利率、投资、税务、交通、城市建设、居住、饮食等常识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其次要把所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去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针对学生的现状,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2.1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人。

2.2 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从而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数学存在于生活中。

(1)一个好问题或者说一个精彩的问题应该有如下的某些特征:

①有意义,或有实际意义,或对学习、理解、掌握、应用前后数学知识有很好的作用;

②有趣味,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投入进来;

③易理解,问题是简明的,问题情景是学生熟悉的;

④时机上的适当;

⑤难度的适中。

(2)应该对现有习题形式作些改革,适当充实一些应用题,配备一些非常规题、开放性题和合作讨论题。

①应用题的编制要真正反映实际情景,具有时代气息,同时考虑教学实际可能。

②非常规题是相对于学生的已学知识和解题方法而言的。它与常见的练习题不同,非常规题不能通过简单模仿加以解决,需要独特的思维方法,解非常规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③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性练习题而言的。开放性问题中提供的条件可能不完备,从而结论常常是丰富多彩的,在思维深度和广度上因人而异具有较大的弹性。对于这类问题,要注意开放空间的广度,有时可以是整个三维空间、二维空间、扇形区域中,有时也可以限于一维空间甚至若干个点上,把问题的讨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④合作讨论题是相对于常见的独立解决题而言的。有些题所涉及的情况较多,需要分类讨论,解答有较多的层次性,需要小组甚至全班同学共同合作完成,以便更好地利用时间和空间。实际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分类讨论得到解决。合作讨论题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激发灵感。

3. 让学生感受到解题中的快乐 在设置问题情境时,首先让学生知道自己将要学到什么,它是使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最好“诱惑”。其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品尝解题带来的快乐,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藏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最后,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问题中来,成为解题的主人。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

4. 善于引导,使学生成为解决问题的主宰者 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解决问题不算本事,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才算本事。因此,引导学生解题,教会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善于思索,做解决问题的有心人。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数学课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的教学。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和能力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解决问题的有心人。

(2)活学活用,做解决问题的能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师积极引导下促进学生愿学、乐学、好学,能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力求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思考,做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

(3)善思善悟,做解决问题的主人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组织者,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所谓“引导、组织”,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值得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去思考,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少一点包办,多一些引导、点拨;少一点讲解,多一些分析、提示。引领学生去思考、带领学生去探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挖掘出来,让学生养成善思善悟的解题习惯,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主人。

5. 做好问题解决的教学反思 问题解决的教学反思就是对过去的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进行重新思考。作为教师,在教学一节课或经历了一个阶段的教学后,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调整解决的教学设计,不断积累问题解题的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在教师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内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会了没有?学得怎么样?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能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在问题情境下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1] P.R.Halmos.数学的心脏。数学通报,1982,4,P27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提问式 启发式 精讲精练 学习方法指导

一、引言

初中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很多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初中数学很难,并缺乏主动学习兴趣。这固然有客观原因存在,但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重视。如何从教师教授初中数学的教法和态度中寻找原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本文从实际教学经验出发,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旨在交流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混淆。启发式教学通常是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方式,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古代教育家孔子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在教学中,要多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反对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给学生开启自己思考的路径,而不是代替他们简单的获得结论。在当代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将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

2.初中数学教学中“精讲精练”与“少讲少练”相混淆。在整个“学生减负”的大背景下,初中数学也必然要求减负,为此初中数学“精讲精练”的受到很多老师、学生和家长的推崇。但当前一个现实问题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精讲精练”与“少讲少练”相混淆。所谓减负是指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轻的是不合理、不必要的负担,而不是不要教学质量。“精讲精练”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对难点和重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讲解,进行精细化讲解和指导,而不是粗放式教学,不分重点和难点地在课堂上一味让学生模仿练习。简而言之,精讲精练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必须精心准备,精心讲解,让学生练习的题目必须具有针对性、联系性和重点性。而不是一味减少授课内容和练习作业。一定数量的练习和讲解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题海战术固然不可取,但练习量过少肯定不利于学生对公式和定理的掌握。

3.初中数学教学中不重视备课,一味依赖《教师教学用书》。数学是一门需要教师精心备课才能教授的课程。初中数学备课时,数学教师能根据数学教学知识点的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具体情况,挑选最合适的授课方法和授课顺序,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而学生也能在教师的授课中高效地学习。在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不认真钻研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实际,精心设计和准备课堂教学内容,反而一味依赖《教师教学用书》,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实际,使初中数学教学无针对性,效率不高。

4.初中数学教学中不重视“学习方法指导”,盲目追求“教授方法改革”。所谓教学方法,通常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师成功、顺利、有效地教授教学内容,学生成功、顺利、有效地学习授课内容”这一共同目的,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但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了一种不重视“学习方法指导”,一味追求“教授方法改革”的错误倾向。的确,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有自己的想法,通过改进教法来提高授课效率无可厚非。但是,必须理清“学习方法指导”和“ 教授方法改革”的因果关系。改进教法固然有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但一味追求“教授方法改革”而忽视了“学习方法指导”就成了本末倒置。教师教学是过程和方法,学生学习才是目的和本质。若忽视“学习方法指导”将导致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差。教师对学法指导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不努力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努力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改进,必然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学法指导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拘泥于形式,灵活处理。

三、小结

总之,“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混淆、精讲精练”与“少讲少练”相混淆、“不重视备课,一味依赖《教师教学用书》”以及不重视“学习方法指导”,盲目追求“教授方法改革”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四个主要问题。只有认真面对上述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加以注意,并结合实际认真思考和总结才能逐渐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范建平.关于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J].品牌(理论月刊).2010(11).

[2]张芳.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2).

[3]李白.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中学).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