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医学临床诊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检验医学;临床医学;紧密结合
检验医学是将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物学以及病理学等多种学科为基础的综合型应用学科。在电子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以及生物工程医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增加新检验技术和自动化仪器,使得检验医学获得较快的发展,检验水平和检验质量都获得极大的提高。检验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特殊的低位。通过医学检验为临床医学诊断提供依据。检验医学能够与临床医学交流合作,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交流合作,对现代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发展的现状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是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其各自不断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促进现代医学的发展。
1.1 检验医学的发展概述
在20世纪中期,我国检验医学才开始发展。通过某位教授的教授研究,我国检验医学才开始逐渐的发展起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通过我国医学与国际医学的不断深入交流,我国检验医学获得迅速的发展,直至20世纪末,我国检验医学才发展成熟[1]。当前,我国检验医学的诊断技术和发展正面临着众多的挑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的领先水平接轨,但是在管理方面和设备的运用方面还有待加强。特别是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现今人没有实现完全的交流合作。检验医学中使用的设备还依赖于进口。我国自主研发设备的水平还处于落后阶段。这些问题的出现,绝大部分原因在于我国的扶持政策、管理水平以及创新都没有获得良好的发展。
1.2 临床医学的发展概述
我国临床医学通过国际交流不断获得发展。我国临床医学发展的较为迅速。在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改进的过程中,临床医学已日臻成熟。临床医学在诊断和治疗方面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并且我国临床医学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国际临床医学做出不少的贡献。但是,当前一个不可否认的现状就是,我国大部分使用的医疗设备还依靠进口,在自主研发方面相对薄弱,创新能力不够。我国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的交流合作有待加强。
2 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1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合作交流的必要性
医院检查科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临床医学提供可靠、准确、及时的检验报告,为临床医生诊断提供诊断依据,便与临床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2]。若是医院的检查科不能够准确提供全面、准确的检查报告,这会给患者带来极为严重地后果,甚至还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在医学检验过程中应严格把好质量关,对检验科室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通过检验科与临床科医生的交流合作,检验科室的工作人员在加强检验能力的同时还听取临床医生意见和建议,重视临床医生给出的建议。检验科室工作人员不断提高检验的工作水平,达到全方位的检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检验报告,提升现代医学的圣体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在检验科室工作人员检验水平提高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对设备的管理。注意对检验设备长期的保养,经常对检验设备进行检查,做到检查设备无任何失误,提高检验的准确率。进而保证检验报告的准确度。
2.2 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检验科医生与临床科医生在日常的工作中有着一定的联系。双方在医学工作的过程中应互相渗透医学知识。临床医生若是了解相关的检验科知识,在检验结果出现差错的过程中,就可以及时的作出判断,这对临床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3]。同时,检验科室医生在掌握一定量的临床医学知识时,在其检验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就有很大的帮助。为检验报告的准确性提供有利的凭证。两个科室的医生通过交流合作更好地了解双方的工作,为自身工作的准确性提供依据。因此,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合作交流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合作交流应从双方的医生人员进行交流互动,检验科医不应只在检验科室内,到临床可查看病人。出现可疑的检验结果时,进行实地调查和核实,为病人提供准确的检验报告,以供临床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
3 结语
总之,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主动沟通法、相互学习、相互渗透,提高为病人诊断的水平。促进现代医学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宏础.临床实验室必须规范化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11,10(1):36.
【关键词】 中医急诊学; 急诊思维; 急救
急诊学是运用医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手段研究急危重症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和诊疗技术及救护措施的一门学科。急救意识的强弱和急救能力的高低是医务人员、医疗机构乃至某个地区医疗水平的重要体现和标志,一段时间内中医在社会上的形象是“慢郎中”, 许多人认为中医大夫只能治疗慢性病, 不能治疗急症、危重症,这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 限制了中医急救治疗的发展, 酿成了这种令人担忧的局面。从临床教学角度看,作为培养中医人才主体的中医本科专业学生临床急诊思维、急危重症抢救能力、中西医救治能力普遍不足[1],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临床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临床急诊思维和急救能力是每个中医临床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严峻课题,笔者就几年来在中医急诊教学中所作的探讨及体会分述如下。
1 熟知祖国医学急诊的发展概况及现状,更新急诊观念
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祖国医学在几千年来治疗急症的历史和为人类健康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课堂上老师要重点介绍具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著作及其影响,如:战国时期《灵枢·厥病》“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厥心痛,痛入以锥刺其心”这些都近似现代心肌梗塞、心绞痛的表现;东汉名医华佗发明“麻沸散”广泛应用于外科麻醉,堪为世界外科手术抢救急腹症的先声;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的影响,以及金元四大家、明清医家对中医急诊学发展的贡献。而《灵枢·四时气》记载的近似现代的“腹腔穿刺术”、 《中藏经》记载的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法、《金匮要略》记载的近似现代的“胸外心脏按压术”、《外台秘要》和《备急千金 要方》记载的导尿术、宋金时代《圣济总录》记载的鼻饲术、明代《种杏仙方》记载的吸痰法[2],都足以说明祖国医学有多种的甚至是世界最早的急诊抢救手段。尤其20世纪中叶至今中医急诊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如:中药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对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都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近年来各种攻关协作组的建立中药对心脑血管治疗的疗效得到肯定,特别是流行性传染病sars、h1n1的治疗都取得了独特的临床疗效,这些成绩都是值得我们为之自豪和骄傲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必须向学生讲明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医学发展,中医学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更新急诊观念,强化急诊意识,为培养急诊思维、急救能力作准备。
2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急”的意识
急诊患者病情急、来势凶险、传变迅速,稍有不慎即可造成严重后果,危及生命,要时刻记住“急救为先” 的原则,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急诊理念,急救的过程就是和死神赛跑的过程,比如对于“卒死”的抢救,必须在30秒内判断患者是否有生命体征,然后果断的进行心肺复苏,因为本病的抢救黄金时间就是4~6 min,超过这个时间就会出现不可逆的脑死亡。
3 以急诊“思维方式”为中心, 训练培养学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
针对急诊患者个体差异大、疾病症状往往暴露不充分、临床诊断时间紧、资料收集可能不完整的情况,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 诊断及鉴别诊断从而进行有效的抢救。比如对于“神昏”的病人的急救,首先让学生判断出患者的意识障碍是“嗜睡、昏睡、浅昏迷、深昏迷”哪个阶段,同时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来判断是中风病(脑出血、脑梗塞)的昏迷、还是消渴病(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的昏迷,是癫痫持续状态引起的昏迷,还是有机磷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昏迷等等,通过“神昏”一个中医病症把引起昏迷各个系统疾病的表现和体征都能系统复习归纳,随着这种临床急诊思维方式的不断培养,学生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也不断加强。
4 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方式
急诊工作的首要原则是如何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解除患者病痛,抢救垂危生命,而不能因为强求中医治疗却背离医学伦理道德,目前阶段中医急诊仍以中西医结合急诊学为主要方向,教材中以中医辨证救治为主体突出虚实辨证及急诊必备中成药的应用,但对西医急救知识的叙述明显不足,为了培养学生的临床应急救治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根据中医本科专业特点加强了中西医结合急诊的内容的讲述,在中西医结合的整体框架下既突出中医急症的基本理论与辨证救治又强调现代医学的诊断与急救,将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 所谓“辨病”应该包括辨中医学的病与明确现代医学的诊断两个层次,所谓“辨证” 包括中医学的三因制宜四诊合参等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相结合[3],因此培养学生要把中医的急救理论和技术融入现代急救体系中,在实际工作中树立“辨病与辨证结合、中西医优势互补”的中西医结合思维方式,比如对“卒心痛”的讲授,引起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的可以是“心绞痛”或“心肌梗塞”,也可以是“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还可以是“带状疱疹”;而“卒心痛”的表现可以是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也可以是“胃痛”,也可以是“头痛”,还可以是“牙痛”,临床必须明确诊断;在抢救重症“中风”昏迷的患者时西药“甘露醇”的降颅压的作用优于中药,而中药“安宫牛黄丸”开窍醒神的作用则优于西药,把两种药同时应用于同一患者时,既让学生看到了中药“安宫牛黄丸”开窍醒神的很好的临床疗效,又体现了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所以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方式是培养临床急诊观念的重要方面。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医药诊治体系有深厚的历史沉淀,是我们必须重视学习的,但由于人们过于强调继承,习惯于从故纸堆里去找证据,长此以往,导致中医急症理论一直没有重大突破。作为一门实践医学,中医必然要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找出新的治疗方法与手段;因此在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的基础上,要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中医的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还要求其必须掌握现代医学的视触叩听、药理药效、理化检查,作为中医专业的学生要充分掌握利用现代先进的医学技术,不断丰富自己内涵,掌握现代急救技术,创新中医急救手段,为将来服务临床做准备。
总之,在现代急诊医学日新月异的今天, 通过中医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培养中医急诊人才是中医急诊今后生存发展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急诊观念、急诊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为使之进一步掌握急救技术、提高急救能力成为合格的中医临床急诊人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 雁,李 鹏,王 新,等.中医急诊学临床教学探新[j].医学综述,2008,14(10):1580.
【关键词】医学护理;临床应用;地位;作用
医学护理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化、标准化和制度化的医学护理,不仅关系着患者的健康,同时也能够反映出整个医院护理队伍的精神面貌与职业素质。临床护理工作者的专业素质与技能在现代医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详细分析医学护理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并阐述在医学护理在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中的作用,为优质临床护理提供帮助。
1医学护理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1.1医学护理是医学治疗的重要环节
我国中医在治疗上强调的是“三分治,七分养”,这里的“养”指的就是护理,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治疗固然重要,但是没有科学的护理,也确保不了患者的痊愈,由此可见医学护理在医学治疗中的重要性。在“治”的过程中科学的护理也是必要的环节,它不仅可以帮助患者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解除躯体的痛苦,还可以帮助患者满足其心理需要,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合适的语言交流了解,再到安慰的话语沟通缓解患者治疗过程中焦虑、紧张的情绪,最后通过简单解释性告知来调动患者配合的积极性,尽可能使他们处于一个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在治疗过程中,尤其是在急诊科,护理人员良好的应急能力,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配合医生抢救,会大大提高治疗效率和效果。在后期康复也就是“养”的过程中,医学护理则是重中之重,医护人员要尽可能为患者选用最佳的方案使其获得最好的照顾,帮助患者在满意的环境下恢复健康。科学的护理在“治”和“养”中都发挥着重要意义,是医学治疗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1-2]。
1.2医学护理的质量影响
临床治疗的质量医学护理作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护理人员需要学习掌握多方面的知识,而不仅仅是对患者进行简单的看护照料。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要求医学护理人员要掌握初级保健技能也就是临床干预,护理人员要学习病理学、影响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管理计划,以及疾病诊断能力,护理人员具备了多方面的知识,可以在紧急或者突发状况下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会大大提高患者获救率,同时也会帮助医生减轻负担,成为医生的合作者,提高医院整体治疗质量,帮助更多的患者恢复健康。同时,临床护理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对现代医学治疗具有重要影响,优秀的护理工作人员,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会提高医院的治疗效果和整体形象。护理人员保持在治疗范围内,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为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为正确诊断和治疗奠定了良好基础,所以说临床护理工作会直接影响临床治疗的质量。
2医学护理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
2.1医学护理与临床诊断
由于临床护理工作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护理过程主要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核心进行系统的躯体和身心护理。这对医学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诊断具有重大帮助。患者病情的发展变化较快,医生对病情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固然重要,但是详细措施的实施还需要护理工作者来完成。护理工作人员在医院中接触的患者最多,所以是患者病情变化的第一时间了解者,他们通过及时的观察、判断为医生提供有效的临床表和有价值的参考数据,为正确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护理人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出诊断,对可能出现的疾病进行预防工作,可以减少其它疾病的发生。现代护理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执行医生的嘱咐,而是成为医生的合作者,与医生共同完成任务,真正为医学临床诊断做出了贡献。
2.2医学护理与临床治疗
临床治疗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护理人员协助完成,医生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负责治疗的整理、准备工作,而护理人员可以及时充分的将工作用物准备好,现场不放置非必须品,消除过多的积压物品,为临床治疗提供活动空间,塑造干净整齐的治疗场所。优质的护理工作者会把临床治疗过程中所需要的物品分类放置,排列整齐,这样会为临床治疗减少寻找物品的时间,同时也会避免拿错东西的概率,有效的提高治疗效率。护理人员具备专业的制度化素养会严格遵守标准,对规范均要遵守执行,严守标准的工作态度,和医生一起对临床治疗的过程进行双重监督,以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临床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对治疗过程中的各个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完善综合性检查,加深安全性过程控制。在治疗时,患者家属的情绪波动可能会对治疗工作的展开有影响,而科学的医疗护理不仅要完成各项技术操作外,还担负着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康复工作,减少治疗过程中的阻碍,保证临床治疗得以顺利进行[3-4]。
综上所述,医学护理在临床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效的护理工作,会大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和质量,而护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治疗质量有重大影响,所以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后续教育,增强其护理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加深安全教育过程控制,完善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技术的应用能力。让医学护理在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过程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琳.护理学在灾难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2):96-98.
[2]谭越.论述救援医学中护理学的地位和作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1):139.
[3]赵超男.康复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第三届中日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康复专业人才培养项目成果报告会论文集[A].2006,(08):204-206.
关键词: 辨证施治;微观辨证;方药;基因;宏观辨证;前景
近20年来,逐渐兴起了一种新的理论―――“微观辨证”,其研究现已蔚然成风。所谓微观辨证,是指在中医宏观辨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各种先进科学技术检测、分析患者体内各种客观征象的变化,探寻其与不同中医证型间之联系,以阐明中医各证候产生的内在机理,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探讨其在不同证候中之变化规律,从而使人们对中医各证型之病理生理有较直观而清晰的认识,使中医辨证更具科学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于指导临床。这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撞击而结合的产物,对于中医辨证理论是一个极大的丰富和提高。微观辨证改变了传统中医的辨证模式,它针对的是人体内在征象,更加注重人体内微观征象之改变,这无疑使中医传统的四诊范围从客观表象扩大到微观变化;同时它也有利于中医“症”和“证型”的标准化、规范化的建立,有利于临床疗效的判定及动物实验模型的复制,从而推动中医药学临床及实验研究的深入,因而有助于中医的现代化。总体来看,微观辨证对于疾病的诊断、预后、治疗等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微观辨证有助于中医理论的完善
微观辨证的研究有助于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在现代医学的层面较为清楚地揭示了中医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逐渐改变了中医理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特别是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内起到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桥梁沟通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及医学新技术的进步,发现了许多以往尚未认识到的新的疾病,我们要研究探讨其中医方面的病因、病机及防治原则,微观辨证的方法更是一种必要的手段。以往的研究工作表明,辨证的微观化发展的确帮助我们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特色理论,如在对“血瘀”证的研究中,现已阐明了 活血化瘀药物的作用原理及“血瘀证”的本质,确立了血瘀证中医诊断方法和辨证标准,并扩大了活血化瘀理论的应用范围,对诸多活血化瘀药物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因而充实了中医中药理论,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 〔1〕 。应当承认,中医理论本身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其中甚至有些自相矛盾的理论缺陷,虽然瑕不掩瑜,但是运用现代的微观化研究,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弥补,并最终使其提升到一个相对更高的层次。探讨中医理论的新观点、中药理论的新运用,尤其是注重运用微观辨证取得的成果去探索中药辨证配伍与机体反应性关系,能使中医药理论充分发挥其指导临床、提高疗效的优势作用。
2 微观辨证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于我国社会历史原因和中医自身的原因,中医学一直没有从经验医学中突破出来,未能与迅速发展的近代和现代自然科学结合,受检查手段等条件限制,对疾病的认识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如:由于临床证候表现的复杂性和不典型性,不同的医生对于疾病证型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临床上往往会出现不同医者对同一病人产生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辨证结果;一些疾病常常没有症状和体征,即通常所说的“无证可辨”的情况,如隐匿性疾病、传染病以及肿瘤初期,因而很容易产生误诊和漏诊。这些由中医宏观辨证所产生的不足之处,唯有通过微观辨证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微观辨证的研究可以在现代医学的层面阐明中医“证”的实质或者是无证可辨时疾病的内在原因。如果研究选用的指标能够揭示疾病的本质,那么就可做到:在有证可辨的情况下,建立微观与中医证型的标准化指标组合,探讨其证型的实质,使证型量化和客观化,临床辨证具有确定性,不致令人模棱两可,无所适从;对于无证可辨的疾病,运用微观辨证可以明确其内在病理,能让医者客观地认识疾病和机体的状况,从而抓住时机对隐性表现的疾病进行早期治疗,充分体现中医“治未病”的观念,这对于某些肿瘤的早期诊治尤其具有现实的意义;对于某些经过中医药治疗后“诸症悉除”的病人,运用微观辨证则可以协助进行再诊断,形成诊断―――治疗―――诊断的不断循环,直至达到疾病真正痊愈。
3 微观辨证对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即使是在对疾病的认识还不完全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辨证用药,但临床上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对于有些疾病,虽然按中医理论辨证准确,切合病机,但是在辨证指导下的药物疗效差或无效。有作者尝试结合现代微观辨证研究得来的成果指导用药,有时甚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对于某些无证可辨的患者,运用微观辨证进行用药,也可收到较好的疗效。如有作者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隐匿性肾炎、高脂血症等病运用微观辨证指导治疗,取得了良效 〔3〕 。对于传染病、肿瘤初期,虽无临床表现,但经现代手段确诊后,可推论其病机属“毒”、“热”等邪所致,选用抗病毒、抗肿瘤等解毒清热类药物予以“截断”治疗;肝炎、肾炎等疾病恢复期,即使无相应症状和体征,现代中医也可针对其检验异常进行辨证治疗;另外,临床上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论治的有机结合运用更为常见。
转贴于
4 微观辨证有利于探索出有效方药
历代有效名方,均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组方,并经过漫长的实践验证而产生的,这一漫长的过程,可以在现代医学的帮助下极大地缩短。在传统辨证论治的前提下组方进行治疗,运用微观化指标的改善情况来帮助筛选最佳方药,提高临床疗效。这种中医传统辨证及运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指导筛选定型方剂、专病专方,实际上是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进行论治的结果。有些经实验筛选出的定型方剂疗效优于辨证方药,这就表明,微观研究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现代中医药临床的发展。 5 用微观辨证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判断预后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主要是靠外在的表现进行分析。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现已证明,这种认识方法,对于一些疾病而言,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不同疾病可有一般类似的证候,但病情发展和预后则截然有别。例如,临床常见到的肾病综合征的病人,其特征均为水肿、 泡沫尿等较为相似的表现,但是经过肾组织活检得到的病理改变却可能表现为多种多样,不同的病理改变预后是不同的。此外,许多学者通过针对疾病的中医辨证与西医病理相关性研究后,得出某种疾病的病机转变规律,一方面可以帮助判断预后,另一方面能够及早采取措施,尽量逆转或延缓病情的进展。
6 微观辨证具有宏观调控的前景
微观辨证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产物,它也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以前几乎不可能确诊或难以确诊的疾病,现在通过基因诊断都可以得到明确的诊断。不仅如此,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快速推进和基因诊断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疾病也必将通过基因诊断来提高正确性和速度。而中医微观辨证的研究也是可以深入到基因水平的。即微观辨证的研究是可以从对形态、功能、蛋白质水平的测定观察,发展到基因表达和基因调控层次观察的。当微观辨证发展到基因水平,就好比是微观走向顶点后向宏观的回归。当前中医界一些有识之士看到分子生物学对西医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也在设想:当分子生物学在中医学领域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时,也必将使中医学产生巨变。在基因水平进行辨证,一方面有利于更科学、更详细地说明疾病的实质所在;另一方面,可以为中药(复方)或西药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看看单味中药以及中药复方到底是在哪个层次上起作用的,这会使得中药的药理成分研究更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说服力。
当然,微观辨证既不是研究中医诊断学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最佳方法,它不能取代传统的辨证方式,只能是一种必要的补充和发展。临床上我们也常见到一种有症无征的情况,即患者有临床症状,但各种理化检查甚至运用各种先进手段均无阳性发现,这种情况下,运用中医的宏观辨证就可以解决问题。因此在临床上,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综合运用微观辨证和宏观辨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中医药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护理专科;教育质量;现代医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8-0197-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模式已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整体护理的普及,新护理观的推行,对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高专科护理教育质量是当今护理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我校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以下从两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分析。
1确立现代医学模式下护理专科生的培养目标
确立正确合理的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综合护理专科生的自身特点和社会对护理专科生的要求,护理专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1]具有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运作本领和实践技能,在临床第一线起骨干带头作用的护理人才。然而生物医学模式施行多年,其培养的护士知识面较窄;而且以往我国对护士的要求偏低,往往只偏重基础护理操作。因此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应该首先要求护生尽快熟悉现代医学模式的精神内涵,让学生了解现代医学模式在疾病的护理工作及保障人民健康中所起的指导作用。
2 提高现代医学模式下护理专科教育质量思路
2.1 精选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
精选教学内容是培养护理实用型人才的第一步。本校对招收的护理专科生进行两年医学理论课教学及一年临床实习,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在安排教学内容上,打破以往传统的课程安排。
2.1.1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入学时的知识水平,把相关内容合并成一章或归入相关学科:如把药理学中的维生素类药归入到生物化学中,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有关内容进行适当融合,使医学知识讲授不作重复。
2.1.2 适当减少医学基础课课时,相应增加临床专业课时:如减少化学、人体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的课时,增加护理基础学、内科护理学及外科护理学的课时。
2.1.3适当调整生物医学、心理医学、社会医学三者的比例:增设新型护理学科即精神卫生护理学、营养护理学、现代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伦理学等课程。
2.1.4增设讲座课及时补充有关新知识:医学科学及护理学的发展要求未来的护理人员要有广博的知识,除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各学科合并内容所节省的时间,在有关科目中增补一部分新理论、新技术,以讲座形式传授给学生。如本校开设了生物遗传学、护理诊断、护理程序及整体化护理等讲座。这样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又为其毕业后开发创新奠定基础。
2.1.5 [2] 将整体护理运用于临床带教:在护生为期一年的临床实习中,由医院护理部指定带教老师并合理制定带教计划,加强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应用整体护理进行临床带教,使护生对患者的病情、诊断、治疗、护理、心理等进行全面地了解,分析患者现存和潜在的健康问题,有针对性的按护理程序的方法护理患者,增强了护生的实践能力。
2.2教材改革:
现有的教材多偏重于生物医学知识的介绍,缺乏必要的更新和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与医学有关的边缘学科间相互渗透不够,联系实际也不密切。针对以上情况,本校首先要求每门课都由骨干教师新编教学大纲,该大纲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主线,分别制定出详细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然后根据改革后的课程设置及新教学大纲来改编或选择护理专业现有教材。新编教材要求适合我国国情,将系统化整体护理贯穿其中,增大心理、社会因素及环境对健康和疾病护理的影响篇幅,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有接触现代医学模式的可能性。尽量使各学科的教材内容更合乎整个现代化医学教育的需要,特别是要符合护理作为完整独立的科学体系的专业特点。
2.3 教学方法
2.3.1 由直接灌输式到引导启发式:为了促进医学模式的转变,在理论教学上首先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与疾病、健康、治疗及护理的关系上组织教学。其次,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尽量采用引导启发式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实践教学上应特别注重以下二方面:一是临床见习,加强实际能力培训。应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护理实际,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接受基本技能训练。临床见习是学生实际能力培养培训的关键,因此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二是实习基地建设。护理专科生的毕业实习应放在市级以上综合性教学医院。护理教师要多下临床,担任部分临床带教工作。临床带教老师要经过挑选,必须具备高度责任感和精湛的医学知识及技能。
2.3.2 “教”与“学”位置互换:“教”与“学”是教学中的两个主体,改变传统以传授知识为主、以教师教学活动为中心、以授课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医学教育方法。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老师”的角色,老师则重温学生的身份,从而使“教”与“学”两个主体换位。“教”与“学”具体实施步骤为:课前组织,确定讲课题目和人员分组,组织查找资料、备写教案;课堂组织,学生讲课,老师听并记笔记,学生评议,最后老师总结点评。“教”与“学”两个教学主体在教学中的换位,既引发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品德教育,增进师生教学相长,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体会了老师角色的辛苦,懂得了尊重,悟出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升了求知欲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中的换位,同时也体检了老师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人们不仅仅满足于求医治病,而且期望获得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现状,在较短时间培养护理专科人才,尝试在现代医学模式下护理专科教育的思路势在必得。
参考文献
[1] 赵茜.现代医学模式下专科护理教育探索[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3,3(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