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运动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1细化《标准》,优化物理课堂教学

为了进一步推进初中物理新课程有效实施,在物理教学中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教师驾驭课程的能力,我们应根据《标准》的要求,结合选定的教科书和教学实际,首先对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进行具体的细化.

1.1关注《标准》的主要变化,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标准》的第三部分――课程内容,规定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初中教师在教学中最关注的内容.关注《标准》的主要变化,能使教师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从本质上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1.2细化《标准》的形式

细化中的条目可以以教科书的节为序,一般为一节对应一条,一个教学建议,这样能方便教师教学中参考.细化也可以由标准要求、教学目标细化表述,教学建议三部分组成.其中,“标准要求”可采用《标准》的表述,展示相关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标依据;“细化要求” 提出了学生学习相关部分内容所应达到的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建议”是对教师教学相关部分内容提出的建议,行为主体是教师.

1.3细化范例

现以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一节《动与静》为例,依据《标准》进行细化.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动与静

(一)标准要求

(1)内容要求: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活动建议:观察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说明这些现象表现出的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二)细化要求

1、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归纳出机械运动概念.

2、分析机械运动的实例,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3、通过机械运动的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4、通过对运动和静止的描述,增强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理论.

(三)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从繁杂多样的运动个体中总结出规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通过列举学生生活中常见物体运动过程的事例创设生动的问题情景,在组织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物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进一步说明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就需要选择参照物,给出参照物的概念.在归纳出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后,要通过观察大量的事例和分析,让学生学会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对于给出的机械运动要会选择参照物.通过对大量实际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分析判断,一方面落实机械运动、参照物等相关的概念;另一方面也渗透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思想观点.

2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标准》提出 “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的课程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熟练、灵活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从而为学生提供宽松、愉快、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环境.

2.1创设“意外”的实验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实验是进行探究的灵魂,做一些让学生感到意外的实验,可以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如将一些一次性纸杯放在木板下,让一个学生站在木板上,让学生观察纸杯的变化,从而感受到当压力一定时,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也使学生无不感到快乐.

2.2利用图像,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过程

图像一种直观的表述语言,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过程.如在“平面镜成像”的学习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医生检查视力时,人眼与视力表应相距5 m,但某眼科室两墙间隔只有3 m,于是医生在挂视力表的对面墙上挂一块平面镜,则被检查者应背对视力表,且与平面镜相距m站立.”很多学生由于没理解物理过程而得出了错误的答案.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先画一插图,如图1所示,再引导学生分析,使很多学生茅塞顿开.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和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物理原理和知识,对物理课堂的学习也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方式和思维。在此基础上的高中物理知识的讲授,需要高中物理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以期提升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阶段,物理教师应该积极做好教学设计的各个部分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引导学生们能够独立完成课堂上布置的活动和作业任务,实现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一般情况下,高中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主要偏向于对物理理论的浅层应用,而较少表现为对物理问题上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内容的重难点、板书的详尽度以及教学活动的难易度。根据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和班级教学案例,笔者认为,针对高中生进行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可以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板书设计以及教学活动设计三个方面入手。

一、物理教学内容的设计

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正式的课堂讲授之前,需要做好对课本教材内容的设计和完善,尽量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地掌握到专业的物理原理和知识,从而为今后的物理理论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考虑到物理教学内容的种类和难易度,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根据课本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继而保证课堂物理理论的基础性和专业性。一般情况下,根据人教版的高中物理课本,物理教师需要由易及难地安排课堂内容的编排,让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逐步形成对高中物理整个内容的系统掌握。例如,物理教师会在高一阶段教授学生们相关的机械运动定律、能量运动定律以及电能运动定律,学生们通过对上述内容的逐步学习和练习,才会不断提高对多类运动形式的认识,继而提升学生对课本教材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中,还应当包括对教学大纲内容和新媒体教学内容的考虑,从而保证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全面性和专业性。学生们在物理教师的教学指导下,往往会逐渐形成对物理内容理解的基本模式,从而为今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内容设计中,往往会从教学大纲中的重难点出发,寻求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物理原理和理论中的重难点知识。针对机械运动的内容教学,物理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以及加速度等的计算形式,高中生们也会在不断的练习中提升对物理知识和原理的灵活运用。

二、物理教学板书设计

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对教学内容从教材、教学大纲、新媒体层面进行设计,还需要注重对课堂板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教学设计。为了实现物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前做好板书的设计,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首先,在内容层面,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物理新课程和练习课程的特点,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课堂板书的设计。例如,针对物理新课程知识的教学设计,物理教师需要做好物理原理关键词、原理公式、原理运行的图形等的板书,让学生们在进行新课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继而保证和提高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注意力和听课效率;针对练习形式的物理课程,物理教师需要在讲解各类物理题型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面对复杂难讲的物理题型时,物理教师可以进行黑板板书的演算,引导学生们学习和掌握每个具体步骤中的物理原理和技巧,从而让学生们在课堂板书的讲解中,牢固把握其中所蕴含的物理原理或理论。

其次,在形式层面,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做好板书的设计,一方面要保证板书形式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要保证课堂板书的整洁性。这样,高中生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到丰富的原理知识,同时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而如果物理教师的板书只是注重完整性忽略了整洁性,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不够简洁的印象,继而可能影响他们对物理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只是注重整洁性忽略完整性,也会影响高中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把握,从而影响整个后续的物理学习和应用。

三、物理教学活动设计

高中生在完成了相关的物理原理和公式的学习之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和拓展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高中物理教师还可以从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考察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物理活动的能力,从而提升物理学科的整体修养。具体来说,物理课堂活动的教学,主要从活动丰富性和活动可行性两个角度进行设计。

首先,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活动的丰富性,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物理专业知识,在课堂时间和课下时间及时进行理论的应用,从而保证对物理原理的深度把握,提高物理成绩。例如,在教授电能等物理知识时,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安排实验或比赛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电学学习和探究的精神,从而引导他们在活动准备中不断充实电学知识,在活动中实现物理活动考察的广度和深度的延伸。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知识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

2.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换算关系.

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能力目标:

1.思维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2.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于实践,并初步了解物理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规则.

情感目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机械运动"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使学生领会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直尺速度的定义.在实验设计中,由学生自行提供三个玩具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算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

教材用实际示例来建立学生一般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念,并给出了速度的单位,米/秒是国际主单位,而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的概念还是由实践建立的,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变速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没有作强调,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由想想议议来使学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

"机械运动"教法建议

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师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

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速度单位换算,应当在长度的换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明确两个单位的换算,并让学生记住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进了平均速度,最好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例题来形成学生的解题规范.

教学设计示例

“速度和平均速度”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速度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的引出速度的概念,应当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析,认识到比较速度的意义进而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速度.

速度的公式和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时间、长度的单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复合单位,速度的计算要认清路程和时间的对应.

【教学过程分析】

一.速度概念的引入

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分析出比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时间,看运动的路程;运动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时间.而比较不同的时间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时间衡量通过的路程.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生可以提供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比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学生想象速度比较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说清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是速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小学的知识,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学生总结概念.

二.实验:速度的计算

学生在课前就应当准备玩具小车,进行课本上的实验,把实验中的数据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计算速度的公式.

本内容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设计成使小车通过1米的路程,记录下所用的时间,进而比较小车的速度的大小,教师应当予以鼓励.

三.速度的单位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应当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比较和认识不同物体的速度,适当选取科技新闻,使学生联系实际和科技的学习,也可以用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图景和养成从信息中学习的习惯.

可以提供的资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汽车速度、列车速度、飞机速度、卫星速度、地球运动的速度等.

速度的单位可以用对比法学习,对比长度的单位换算和速度的单位换算,然后应当找到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换算.见副板书1.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观察出特点:单位进行等量代换、单位用字母表示.

四.平均速度

可以提供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而我们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确的情况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车从广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是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实际上指的是平均速率).

计算平均速度的例题,例题如副板书2

形成作题的规范步骤:已知列出已知条件,一般换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过程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答结果的内容.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速度单位的资料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教师辅导参考】

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

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

【评价方法】

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理;教学;思维;培养;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302-01

近年来,关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著述颇多,在物理教学方面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引起了普遍的重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物理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质教育中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之一,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或物理定律的发现,还是基础理论的创立和突破都离不开科学思维能力。

一、物理教学与逆向思维能力培养

人们的思维活动,按照思维程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按事物发展的过程先后,从起因分析推断事物发展的结果,称为正向思路;按相反的程序称为逆向思维,即从事物发展的结果追溯起因。牛留信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出了从五个方面进行逆向思维:研究对象的逆向思维;条件的逆向思维;思维程序的逆向思维;因果关系的逆向思维;光路可逆的逆向思维。笔者认为这确实符合物理教学的实际,其实逆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处处时时都可进行,并结合正向思维开展,效果会更好。

下面我们以《曲线运动》一节的教学案例来说明:

①引入新课时的反问

师(引入):“前面第二章我们学习了直线运动的规律,如果运动物体不是沿直线运动的话,那将做什么运动?”

生(回答):作曲线运动。

师:肯定吗?是不是一定得作曲线运动呢?

学生(犹豫):有回答坚持说一定做曲线运动,也有说不一定,还有的说是静止。

师:请注意我们指的是“运动物体”。

在学生终于搞清后,我让一个同学上黑板来根据物体运动的轨迹给机械运动分类,即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②对课堂教学中得到(归纳总结)的结论进行反问

例如,当得出“一切曲线运动都是变速运动”后反问:“一切变速运动都是曲线运动吗?”

③在巩固应用知识时不断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问和反问

例如,讲完曲线运动的新课后,我提出如下问题:

A.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是恒力还是变力?

B.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那么它将处于什么状态?引导学生回答后再反问:

C.在恒定的合力作用下,物体一定做曲线运动吗?

D.在几个外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如果突然撤去其中一个外力,物体将做什么运动?

可见,通过课堂上这种反问式的逆向思维陪养,不但上课效果明显了,学生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物理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改革传统教学,其中改变唯一解题方法的传统题(或封闭题),但适当地采用和引入一些更具发散思维的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理由是:①按照“马登理论”,学习的本质就是鉴别,又由于鉴别依赖于对差异的认识,因此,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扩展变异维数(或者说,学生的学习空间);进而,又由于开放题不仅具有多种可能的(正确)解答,也具有多种可能的解题方法,因此开放题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事实上就有效地拓展了学习空间。②另外,由于常规的物理教学主要集中于收敛思维,因此,这就凸显出开放教学的一个明显的优点,即特别有利于学生发散型思维的培养。叫任何好的题目,如果没有适合形式的教学去保证,这种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可能性就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性。因此与引入开放题一样,我们的教学也要由“封闭型”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

下面举一个通过习题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例子:

例:一质量m的小物体(可看作质点)以Vo的初速度从斜面底端沿倾角为e的斜面冲上去,当它静止时离斜面底端的距离为多少?已知物体m与水平面及足够长的固定斜面间的动摩擦因素为p,且近似认为m可能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等。可见教师要进行思维教学,必须本身是问题解决(当然包括解物理习题)方面的高手,并且能够根据各种资料上的习题或网上的习题,结合生产、技术和生活等方面的物理情景编制出一些高质量的题来。

三、物理教学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对抽象思维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在形成物理概念和建立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高中物理实际上还是和初中物理一样在研究力、热、电、光、原子和原子核等物理现象,而物理概念是这些现象中某一类的共同本质属性的反映,物理规律是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得到的。因此重视物理概念的形成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关键是抓住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引入”和“推导”。引入不当、推导呆板、僵化,就可能变为老师武断地把学生往前“拖”,“拖不动就可能抱着学生或背着学生“走”,从而使学生变为死记结论。所以“引入”和“推导”不是看老师说了多少,而是看是否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如果老师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引入和推导,则“话不多”而学生更能理解和掌握。

“引入”的方法有:实验引入法(实验要求明显、新奇、巧妙)、类比引入法(类比要恰当、生动形象)、现象引入法(现象要典型、充分,这种方法也叫举例引入法)、问题引入法(也叫提问法,提问要富有启发性)和逻辑推理引入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点都是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概括,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

参考文献:

[1] 胡树铎,薛永红.物理知识的分类与学习[J].河西学院学报.2006(02)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课堂教学意外 类型 处理现状 处理对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素质、情感特征、认识水平等诸方面差异导致他们思维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使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反馈各不相同,经常出现一些在教师预设之外的教学意外。教师如何冷静处理,发挥教育机智,因势利导,巧妙利用意外生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师的教学智慧和知识积累的体现。

1.教学意外的类型及处理现状

根据产生的主导原因,教学意外基本可以分为两类,即教学互动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认知的意外情况和因教学设备故障等发生的意外。

1.1师生互动中发生的教学意外及处理现状。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师生互动会产生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等,课堂生成与教师的预设常会发生冲突,出现了教学意外。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以下几种情况则是教师处理不当,导致一些很好的课堂教学资源流失的例子。

1.1.1装聋作哑,置之不理。

片段:一位年轻的教师在《机械运动》一课教学时,说:“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想想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学生仔细观察这两幅图后,很容易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时一个坐在前排的学生标新立异,嘴里嘀咕着:“我喜欢过山车,坐过山车很刺激!”声音不大,但是教师分明听清楚了,教师不易察觉地轻皱了一下眉头,没有说话,继续教学下一环节。

课堂教学中出现不同的声音是正常的,教师不能随机应变,充分利用意外,作为教学切入点,反而装聋作哑,置之不理,挫伤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1.1.2婉转称赞,避而不谈。

片段:七年级(上)的《地球仪和地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提问,学生准确回答,一切都很顺利。教师适时抛出问题:“假如你在野外迷路了怎么办呢?”学生的回答也在教师的预料之中:“指南针定方向”,“北极星定方向”,“太阳定方向”,“树木年轮的宽窄定方向”,“树冠形状”,等等。忽然,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说:“观察蚂蚁的洞穴,洞口大都是朝南的。”教师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因为学生的回答不在教师的意料之中,对于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是很明确,一时之间无法回应,无奈之下,这个问题不了了之。

教学中如果学生回答或提问不是教师预设的内容,有的教师会避而不谈。而用如“你真聪明,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等方法来回避有关的问题。

1.1.3手足失措,胡乱解释。

片段:某位教师在教学时《地球仪和地图》,遇到这样的场景:师:“东、南、西、北是教师已经认识的四个方向。四面八方中的八方,是指的哪八个方向?”学生:“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有一个学生在下面叫道:“为什么不叫南东、南西、北东、北西?”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并没有想到,在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范围之外,故片刻支吾后便胡乱解释。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遇到千变万化的具体情况,要处理好教学事件,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认知技能,还需要具备即兴发挥的技能,课堂事件的即时性和不可预测性也要求教师能够很快对它们作出反应。教师课前必须钻透教材、了解学生,充分预设,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

1.1.4纠缠不清,淡化目标。

片段:七下第二章第二节《机械运动》的教学过程中,当教师问:“不知道同学们坐没坐过过山车?”学生们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坐过,有的说没坐过,有的说本来要去坐的,后来又没去坐……课堂显得纷乱;教师果断地抛出第二个问题:“有些同学坐过,我是没坐过,过山车是怎样运动的?”教师的预设是学生回答过山车是沿弯曲的轨道行驶。有位学生冷不丁地说:“坐过山车感觉很刺激。”教师猝不及防,愣了一下,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问:“什么感觉?”“心惊肉跳的。”别的学生受到了启发,纷纷补充道:“极度恐惧。”“大家都在尖叫。”“感觉头好晕”……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为“感觉”而纠缠不清,使教师达不到从观察图片来引导学生学习机械运动的分类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会被一些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扰乱视线,以致走上岔路,淡化教学目标。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没有采取回避的措施,而是迎合着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谈,从新课标提出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来看,这种做法是好的。但如果此时教师能正确地引导,完全可以把学生引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

1.2教学用具、多媒体等设备出现的教学意外及处理现状。

科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为了更好地学习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使用挂图、模型、投影仪、电脑、实验药品和仪器设备等教学器具,由于学生、教师等各种原因,教学过程中会遭遇到实验不成功,电脑的死机,遭遇停电,课件的无法使用,无法播放视频、动画等各种尴尬。这将会考验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

2.教学意外的处理对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郑毓信教授也曾指出:“对学生的错误应抱有理解的态度,即应当清楚地看到其内在的‘合理性’。由建构主义的立场去分析,学生的错误显然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这既说明正确处理教学意外是教师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技巧,又说明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错误反响中,也存在某种可供教师利用的“合理性”,优秀的教师,将会利用这种意外得来的教学资源,依靠本身的教育修养,借他山之石攻玉,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采用如下对策:

2.1钻研教材,精心预设。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载体,是众多专家心血的结晶,是优秀教师教学成果的反映,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深入解读教材是备课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教材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师只有正确、到位、深刻地解读教材、理解和分析教材和深层次地走入教材,才能有效地构建教学的整体框架,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由浅至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动态过程,在课堂上出现预设和生成间冲突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教师用同样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时,遇到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环境时会有不同的课堂情景。教师只有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精心预设,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可能进行精心准备,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设计出各种应对策略,促进教学活动中的动态生成。布卢姆曾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精彩的生成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的本身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清晰的认识、理性的思考与精密的安排,教学中才能有精彩的动态生成。

2.2学富五车,游刃有余。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尤其面对学生这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主体,仅凭教师现有的知识是不够的。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社会,是信息发达的社会,是网络纵横的社会,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来说,如果只是简单地“吃老本”,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只有不断地自我补充、更新知识,才不会被淘汰。相关调查表明,科学知识更新、学科教学理论是目前教师最需要加强培训和提高的方面。

过去学习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能,受用终身,现在许多职业注定要终身学习,教师这个职业尤其如此。过去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需有一桶水,而现在教师必须是自来水,是奔流不息的河水,教师的知识要像大海一样,集众河流的资源于一身。如果教师只是停留在原有的教学方法和知识水平上,而不去反思、积累、学习,不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教学理论,不更新教法,则不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2.3因势利导,借机转轨。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不能只是单向传输给学生科学知识,还要关注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学习的状态、掌握知识程度等。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面对学生的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多,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并从中及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差、观点的错误、学习的缺陷,才能及时利用有价值的意外,生成高效的资源。

2.4适时放弃,造就精彩。

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意外是正常的,有的重要,有的不重要,有的对教学有利,有的不利。教师不可能在紧张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全都处理完,这就要求教师能及时进行删选。那些次要或无用的资源,教师可以果断放弃,不可以过分展开,否则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使教学目标逐渐淡化。

学会放弃是一种勇敢和美丽。预设再精彩的教案也是死的,而学生的思维是灵活的,他们会思考、会创新、会跳跃,教学过程是一个变化的、发展的、不可预见的动态过程。这些都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过分地强调预设,不能囿于固定不变的预设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课堂应变能力,学会灵活,学会变通,学会放弃,学会有所不为。教师只有顺应学生的特点,重新调整教学结构,重组教学流程,改进教学方法,灵活地整合教学内容,才能把师生的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才能在教学中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才能令学生学有所获。所以教学活动有所放弃并不是不负责,而是更高层次、更大意义上的负责。

2.5关注实验,激发机智。

美国一所大学有句名言说得好:“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动手”中都得到发展。

实验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实验课时教师往往先进行实验前的指导,如“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等,还要讲一些注意事项,使学生顺利完成实验。但教师在注重实验的教学设计之外,还应关注学生在实验中发生的具有启迪意义、教学价值的问题。

在新课标的探究式教育理念下,师生互动发生得越频繁,教学意外生成得就越普遍,因此,研究教学意外十分重要。教学活动中教师能正确地处理教学意外,不但不会影响教学,反而给了教师一个展示自己驾驭课堂能力,体现高超教学艺术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袁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之路.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