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钙血症治疗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唑来膦酸; 化学治疗方案; 老年肺癌骨转移;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7-0042-02
doi:10.14033/ki.cfmr.2016.27.021
肺癌是临床上的常见恶性肿瘤疾病,由于肺癌早中期缺乏典型症状,大多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癌细胞出现转移[1]。肺癌骨转移即是常见病之一,肺癌骨转移患者可出现溶骨性病变,最后出现病理性骨折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而单纯的化疗效果有限。唑来膦酸近年来被应用至癌变治疗中,但关于唑来膦酸与化疗方案结合应用治疗肺癌骨转移的临床报道尚不多[3]。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将对该种结合治疗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现进行下述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老年肺癌骨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处理。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各3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60~75岁,平均(67.0±2.3)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60~75岁,平均(67.4±2.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影像学资料、组织学检查、细胞学检查确诊为肺癌,并确定了肺癌的分类以及骨转移类型;(2)在接受本次调查治疗前至少1个月内未经过其他化疗或放疗;(3)在接受本次调查前至少1个月内未经过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4)纳入患者均无化学治疗禁忌证;(5)患者无明显肝肾或心肺功能异常;(6)患者的预计生存期在3个月以上。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化学方案治疗,主要治疗方案如下:吉西他滨,给药剂量为1000 mg/m2,给药时间为第1、8天。观察组患者除了接受上述治疗外,联合唑来膦酸进行治疗,给药剂量为4 mg/次,每3周治疗1次。在3个疗程治疗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评价。
1.4 观察指标
(1)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Ca2+、AKP水平。(2)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1.5 评价标准
依据患者治疗后的疼痛改善情况确定治疗效果。其中疼痛评价参照WHO疼痛程度分级标准,0级指患者无痛;1级指疼痛较轻,可耐受,且不影响患者的睡眠;2级指疼痛感明显,患者需借助止痛药物进行缓解,睡眠受到影响;3级指剧痛,患者依赖于止痛药物,睡眠受到严重影响。其中显效指治疗后患者的疼痛分级下降至少2级;有效指治疗后患者的疼痛分级下降至少1级;无效指治疗后患者的疼痛分级无明显改善。以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作为总有效率。
1.6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27/3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3.3%(19/3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血清Ca2+及AKP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Ca2+及AKP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但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a2+及AKP指标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椎体压缩变形2例、脊髓压迫1例、高钙血症1例、其他2例,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6/30);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椎体压缩变形4例、脊髓压迫2例、高钙血症4例、其他2例,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0%(12/30)。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肺癌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对于肺癌晚期患者,常出现癌细胞转移,患者生存质量低下。骨转移是晚期肺癌患者最常见和主要的并发症之一,骨转移患者不仅出现明显的疼痛感,同时还可导致病理性骨折等事件的发生[4]。当癌细胞出现转移过程中,可对正常的骨组织造成破坏,并加速破骨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导致溶骨反应产生,癌细胞因此定植,如此恶性循环,患者机体受到严重的创伤。虽骨转移不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直接的威胁,但对于骨转移患者,由于肢体和躯干的强烈疼痛感,将限制患者的活动,严重者甚至瘫痪,患者身心压力巨大[5]。因此,临床上十分重视肺癌骨转移患者的治疗,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目前,临床上多以非甾体镇痛药物、阿片类镇痛药物等对患者进行止痛治疗。但这对于肺癌骨转移患者而言效果甚微,仍需结合相应的化学治疗或放疗。但化疗又会带来明显的不良反应,患者无法耐受,因此临床上一直寻找其他治疗方案,提升疗效[6]。在本次调查中,笔者所在医院在化学治疗基础上联合唑来膦酸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双膦酸盐是用于肺癌骨转移的常用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为取代骨质中的焦磷酸盐成分与羟基磷灰石晶体结合,阻断骨分解及恶性生长。唑来膦酸为第3代双膦酸盐,其作为最强的双膦酸盐,可对骨细胞活性进行抑制,预防破骨细胞于骨质吸收处聚集,加速破骨细胞与瘤细胞的凋亡,控制病情[7]。唑来膦酸起效快,且可长时间发挥功效,患者耐受性较强[8]。
由本次调查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患者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在对患者进行2个疗程治疗时,其效果已处于平台期,无法进一步的提升。因此临床上多建议患者治疗2个疗程为主。
综上所述,唑来膦酸联合化学治疗方案对老年肺癌骨转移患者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化学方案治疗。该种结合治疗方案可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晓晔,邹青峰,金川,等.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肺癌骨转移的疗效分析及骨代谢标记物的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6):1343-1346.
[2]陆意,许凌华,张占春,等.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研究[J].浙江医学,2012,34(13):1123-1125.
[3]陈奕霖,冯继红.唑来膦酸联合化学治疗方案治疗老年肺癌骨转移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5,8(25):3514-3516,3519.
[4]李峰,安琪,韩超,等.唑来膦酸联合盐酸埃克替尼治疗肺癌骨转移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4,34(13):1096-1099.
[5]李茹恬,王立峰,孟谊,等.帕米膦酸二钠与唑来膦酸治疗肺癌骨转移性疼痛的近期疗效及成本效益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4,22(11):2718-2721.
[6]张炜,赵凌艳,徐祖红,等.补肾散结方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4(6):791-794.
[7]谭磊,孙以成.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6):164.
【关键词】 血液透析;低钙透析;钙磷代谢;活性维生素D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是矿物质代谢紊乱的重要表现类型之一,其不仅可引起骨骼的严重损害,而且可以加重钙磷代谢异常,引起皮肤瘙痒、贫血、神经系统损害及心血管疾病等[1]。活性维生素D是治疗SHPT的重要药物,不仅有利于继发性甲旁亢相关骨病的治疗,也有利于SHTP所致的全身其他脏器损害的好转,然使用活性维生素D不加监测,又会导致一系列后果,如高钙、高磷、iPTH过度抑制致动力缺失性骨病等。本次研究观察了我血透中心2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继发性甲旁亢患者,在活性维生素D冲击治疗过程中行低钙透析对血清钙、磷、钙磷乘积、iPTH等指标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8年4月至2010年5月在我血透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24例,其中男16例、女8例,平均年龄(25~69)岁,其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6例,糖尿病肾病3例,狼疮性肾炎1例,成人型多囊肾1例,高血压肾病2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1例。规律血液透析3月以上。iPTH均>300ng/ml者入选,经B超检查提示甲状旁腺增生或腺瘤者除外。所有患者经饮食控制、磷结合剂碳酸钙使用后血钙水平维持在(2.1~2.6)mmol/L之间,血磷0.8~1.5 mmol/L,钙磷乘积
1.2 方法
1.2.1 血液透析治疗 透析机为日本NIPRO公司生产,透析器为NIPRO公司生产的三醋酸纤维素膜Sureflux-l30G(1.3 m×1.3 m),一次性使用,透析血流量200~250 ml/min,透析液流量500 ml/min。使用碳酸氢盐低钙透析液,一次性配制,稀释后钙离子浓度为1.25 mmol/L。每周血透2~3次,每次透析4~4.5 h。
1.2.2 药物治疗方案 根据血清全段甲状旁腺素轻度(iPTH300~500pg/ml)组、中度(iPTH500~1000pg/ml)组和重度(iPTH>1000pg/ml)组。在低钙透析(透析液钙浓度为1.25 mmol/L)的基础上,轻度组予活性维生素D 1~2 μg,中度组予活性维生素D 2~4 μg,重度组予活性维生素D 4~6 μg,每周2次,于透析后当晚睡前服用。并根据iPTH水平,不断逐渐调整剂量,直至以最小剂量维持iPTH在目标值范围(150~300 pg/ml) [1]。
1.3 生化指标监测 治疗期间每2周检测血钙、磷、血清白蛋白,每4周检测iPTH,观察期为12周。iPTH采用放免法测定,钙、磷、血清白蛋白采用自动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钙以校正公式:矫正钙=血清总钙+0.8×(4-血清白蛋白浓度g/dl)计算。血清钙、磷单位换算公式为:血钙mmol/L×4=mg/dl;血磷mmol/L×3.09=mg/dl。
1.4 统计学处理 资料数值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显著性分析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活性维生素D冲击治疗配合使用低钙透析液前后血清学比较结果发现:血钙维持正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磷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H 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肾性骨病主要是由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结果,终末期肾脏病(ERSD)患者由于饮食中摄入的增多,应用不足或不依从于磷结合剂导致肠吸收磷增加和肾小管代偿作用的消失,普遍存在高磷血症,而高磷血症刺激又促进了甲状旁腺素(PTH)的分泌,是引起继发性甲旁亢的重要原因之一[2]。近年来含钙的磷结合剂的普遍使用及活性维生素D冲击治疗被证明是控制高磷血症及继发性甲旁亢的有效手段,但增高了高钙血症,钙磷乘积升高的风险,加之同时采用相对高的透析液钙浓度进行透析,引起了频繁而严重的高钙血症,有可能加重骨外软组织钙化,引发冠状动脉钙化等多种心血管并发症,增加病死率,Levin等[3]报道,血磷大于2.1 mmol/L,患者冠心病的死亡危险性增加56%,猝死的危险性增加27%。美国国家肾脏病基金会在《慢性肾脏疾病骨骼代谢和骨病的临床实践指南》中指出,在第4~5期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引起软组织钙化的主要原因首先是高磷血症,其次是钙磷乘积升高、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钙摄入量过多等,所以积极降低血磷与iPTH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活性维生素D可直接通过作用于甲状旁腺细胞的骨化三醇受体原-促-甲状旁腺激素的信使mRNA,降低PTH基因的转录,减少甲状旁腺细胞的增殖,抑制PTH的合成与分泌。也可间接通过促进小肠对钙的吸收,提高血钙水平,反馈抑制PTH分泌的机制从而间接降低PTH。但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及时检测血钙,血磷,钙磷乘积,本研究应用活性维生素D冲击治疗配合低钙透析,在治疗过程中所有24例患者的血钙水平保持稳定,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未出现明显高钙血症。治疗后患者的血磷水平较治疗前降低,钙磷乘积水平均控制在正常范围。而经过活性维生素D冲击治疗及合理调整活性维生素D的剂量,患者iPTH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综上所述,活性维生素D联合低钙透析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患者效果好,安全性较高,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对血钙,血磷及iPTH的监测,重视透析患者透析液钙离子浓度处方的个体化调整,特别注意避免高钙血症的发生,这对于减少透析患者血管钙化的发生、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病死率将有重要意义。对于不同的透析患者、不同的血钙水平、同一患者的不同阶段,应注意透析液钙浓度,这应该是一个个体化的处方。并非建议将低钙透析液作为常规长期使用。
参 考 文 献
[1] 《活性维生素D合理应用》专家协作组.中华肾脏病杂志,2005,21(11):698-699.
【关键词】急性重症胰腺炎;综合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2005~2015年收治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病人76例,根据个体化综合治疗原则,对其中60例采取了蒙医内科综合治疗,并加强重症监护。男38例,女22例;年龄27~74岁,平均47.5岁。SAP的发病原因为:胆道疾病28例(46.7%),暴食、饮酒21例(35%),其他(如高钙血症、高脂血症、ERCP术后、感染、原因不明等)11例(18.3%)。发病至初诊时间为2小时~4天。60例均有腹痛,疼痛向腰肩背部放射,恶心、呕吐,血、尿淀粉酶增高;体温>38.5℃,脉搏>120次/分,呼吸>35次/分;白细胞>14×109/L;上腹部局限性腹膜炎体征或弥漫性腹膜炎体征,腹胀明显,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意识模糊或谵妄10例,腹水呈血性或脓性8例,血糖升高(>11mmol/L)15例,血钙降低(
方法:入院后即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尿量、腹部情况、血象、血生化指标等进行严密动态监测。具体方法包括:
①常规禁食、胃肠减压,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的同时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②早期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抑制胰腺分泌,联用抑酸剂和抑制胰酶活性的加贝脂或乌司他丁:善得定首剂100μg静脉注射,随后25μg/小时静滴,持续3~7天;奥美拉唑(或泮托拉唑)40mg/日静滴;乌司他丁10万U溶于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2次/日,连用3天后改为10万U,1次/日,持续3~7天。
③早期应用能通过血-胰屏障的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菌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同时加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等预防感染: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泰能)1.0g/日,静脉滴注;环丙沙星250~500mg/次,2~3次/日。
④早期采用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一般为5~7天,待病情稳定(肠麻痹解除)后应逐渐减少TPN的用量,并及早向肠内营养(EN)过渡。TPN期间可给予中药协助治疗。
⑤对有腹腔渗液的SAP患者,可在局麻下经腹壁穿刺入腹腔后置管,使用0.9%氯化钠溶液1500~3000ml/日进行灌洗以消除腹水,在腹腔灌洗液中可加入针对G-杆菌的抗生素。
⑥加强重要器官功能监测,积极治疗胰外器官损害,注意保护肾功能,必要时行透析;呼吸衰竭时应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予以高流量吸氧,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和正压通气;心功能不全者应及时给予强心剂。
⑦及时观察病情的发展和转化,必要时需外科手术干预。
2 结果
60例患者经积极蒙医内科综合治疗后,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3例,胰腺假性囊肿3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例。60例患者住院时间20~90天,平均45天。除2例患者拒绝治疗(或拒绝接受抢救而死亡)而出院外,58例患者中治愈55例,治愈率为95%;3例死亡,病死率为5%,死亡原因分别为并发ARDS(2例)、胰性脑病(1例)和MODS(1例)。
3 讨论
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SAP早期积极的蒙医内科综合治疗能降低死亡率[2],“个体化治疗方案”指导下的综合治疗已成为近年来治疗SAP的主要手段,其核心内容是对不同病因、病期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和观察方式:对早期、坏死未感染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手术只是用于处理继发性胰腺感染等并发症。
1.解痉止痛:SAP时的疼痛刺激导致呼吸频率加快、缺氧,增加非显性的体液丢失,肺通气量减少,阻碍肺功能并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剧烈的腹部疼痛可引起或加重休克,还可能导致胰-心反射,发生猝死。因此,迅速而有效的止痛十分重要。
2.充分氧供:SAP病人都存在或可能发生低氧血症,容易并发呼吸功能不全,出现肺间质水肿、急性肺损伤(ALI)、ARDS等,故早期应持续吸氧,同时严密监测指末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一旦出现呼吸功能不全的表现,则应及早行呼吸机支持治疗,并遵循“早上早下”的原则。
3.防治胰腺坏死:研究表明胰腺微循环障碍是SAP的启动因素之一,胰腺缺血是导致胰腺坏死的主要原因。胰腺炎的严重程度与胰腺微循环灌注损害程度呈正相关。本组在补足血容量的基础上应用复方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以改善胰腺的微循环,纠正SAP患者的高凝状态,有效地提高了治愈率。
4.抑制胰腺分泌和胰酶活性:生长抑素(SS)可抑制胰腺分泌,对胰腺细胞有保护作用,抑制炎性介质,防止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善得定半衰期长,价廉,给药途径简单,本组所有病例均使用善得定,有很好的疗效,在简化了治疗方案的同时显著降低了治疗费用。
5.防治感染:胰腺坏死后易继发感染,死亡病例中80%与感染有关。国际胰腺病协会仍然推荐使用广谱抗生素[3]。
6.营养支持:合理的营养支持对于逆转机体营养不良,阻止SAP病情恶化并向良性演变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SAP的治疗应以积极、有效的蒙医内科综合治疗为主,特别是在急性期,最好采用对机体干扰小的措施,以免加重全身循环、代谢紊乱。治疗的关键是抑制胰酶分泌,纠正内环境紊乱,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和减轻胰外器官的损害。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中华消化杂志.2004,24(3):190-192.
1.吉林省人民医院血液风湿科,吉林长春 130021;2.吉林省肿瘤医院,吉林长春 130012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96例,随机分为MP组和VAD组,MP组采用沙利度胺联合MP化疗方案治疗,VAD组采用沙利度胺联合VAD化疗方案治疗,进行疗效比较观察。结果 根据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判定标准:MP组中部分缓解19例(83.33%),进步21例(83.33%),总有效率83.33%;VAD组中部分缓解19例(39.58%),进步21例(43.75%),总有效率91.67%。VAD组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总有效率略高于MP组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VAD组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部分缓解率明显高于MP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MP方案和VAD方案中,VAD方案不仅可以提高肿瘤细胞消除的速度,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使患者早日回归到正常生活中,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 多发性;骨髓瘤;不同方案;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c)-0119-02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恶性病变的一种疾病,其发病人群趋向于中老年,并且男性患者接近女性患者的1.6倍[1]。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骨髓中浆细胞异常增生和轻链(M蛋白)生成过度而引发恶性病变,产生的肿瘤细胞,其中B淋巴细胞发育的最终细胞是浆细胞,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多发性骨髓瘤归属于B淋巴细胞淋巴瘤[2]。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贫血、出血、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肝与脾脏肿大、病毒感染、慢性肾功能衰竭、头晕、眼花和视力障碍等,其中贫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而骨骼疼痛是最为常见的症状[3]。为了确诊多发性骨髓瘤,除了检查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和血小板等常规检查之外,还需要进行骨髓检查和骨骼X线检查,其中骨骼X线检查可以出病理性骨折和骨质疏松等症状。目前,临床上应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方案主要是一般治疗、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对于伴有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黏滞血症和肾功能衰竭等症状的患者,给予对应治疗;对于局部骨痛和局限性骨髓瘤的患者,采用放射治疗;对于是否适合做自体移植的患者,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来决定在联合化学药物治疗的方案中是否含有马法兰;对于条件允许的患者,尽可能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为探讨不同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疗效,该院2010年12月—2013年10月期间针对患者的不同身体状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来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2013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MP组48例,男性31例,女性17例,年龄42~56岁,平均年龄49岁;VAD组48例,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41~57岁,平均年龄49岁。所有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初次发生的患者人数为50例,复发患者的人数为48例,依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1期(22例,22.92%)、2期(46例,47.92%)和3期(28例,29.16%),平均分配与每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史和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化学药物治疗之前,接受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小板、肝肾功能、骨髓和骨骼X线等检查,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检查资料[4]。MP组的患者采用沙利度胺药物与MP的化疗方案结合治疗,其中沙利度胺药物是每天早晚各服用1次,剂量在最开始的用量为100 mg/d,之后以14 d为一个循环,呈现递增趋势,每次增加50 mg,最终达到200 mg/d的最高剂量为止;MP的化疗方案主要是指马法兰和强的松联合治疗,其中马法兰的给药剂量是8 mg/cm2,而强的松的给药剂量是2 mg/kg,根据患者的情况连续应用1~4 d。VAD组的患者采用沙利度胺与VAD的化疗方案结合治疗,其中沙利度胺药物是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剂量同样是在最开始的用量为100 mg/d,之后以7 d为一个循环,呈现递增趋势,每次增加50 mg最终达到每天400 mg的最高剂量为止;VAD的化疗方案主要是指长春新碱、阿霉素和地塞米松联合应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其中长春新碱的给药剂量是0.4 mg/d,阿霉素的给药剂量是每天10 mg,这两种药物根据患者的情况连续应用1~4 d,而每天口服40 mg的地塞米松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连续应用1~4 d、9~12 d和17~20 d。
1.3疗效判定标准
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判定标准可以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两类。直接指标从浆细胞瘤、骨骼病变、尿本周蛋白和血清M蛋白4个方面出发,其中浆细胞瘤两个最大直径相乘后缩小值与之前相比超过50%,骨骼病变的情况与之前相比有所改善,尿本周蛋白的排出量与之前相比减少超过50%,血清M蛋白与之前相比下降量超过50%。间接指标从免疫球蛋白、血浆蛋白、血细胞比容积、血尿素氮、血清钙、血清蛋白、骨髓浆细胞和淋巴结或脾脏8个方面出发,其中免疫球蛋白恢复至正常水平,血浆蛋白每升增加了20 g,血细胞比容积增加量超过0.06,血尿素氮含量降低至正常水平,血清钙每升下降至2.485 mmol,血清蛋白恢复至正常水平,骨髓浆细胞数减少到5%,淋巴结或脾脏肿大缩小了50%以上。部分缓解:符合直接指标,且间接指标达到了两项以上;进步:直接指标中尿本周蛋白和血清M蛋白降低了50%,或者间接指标中的至少达到了两项;无效:没有达到直接指标,且间接指标只达到一项[5]。
1.4统计方法
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的临床指标数据进行结果比较,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应用spss 11.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处理。
2 结果
①MP组:部分缓解19例(39.58%),进步21例(43.75%),无效8例(16.67%),总有效率83.33%;②VAD组:部分缓解22例(45.83%)(*P=0.046),进步22例(45.83%),无效4例(8.33%),总有效率91.67%,两组数据比较,部分缓解、进步和总有效率χ2检验,*P<0.05,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不良反应:在采用化学药物治疗期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最易出现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出现胃肠道反应的患者为76例,骨髓抑制的患者为28例,其中胃肠道反应中24例恶心(25.00%)、16例呕吐(16.67%)、15例消化不良(15.63%)、13例腹痛(13.54%)和8例腹泻(8.33%),骨髓抑制中18例白细胞数目减少(18.75%)、10例血小板数目减少(10.42%)。
3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恶性病变的一种疾病,同时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B淋巴细胞淋巴瘤,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骨髓中浆细胞异常增生和轻链(M蛋白)生成过度而引发恶性病变,产生的肿瘤细胞[6]。多发性骨髓瘤具有贫血、出血、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和肝与脾脏肿大等多种临床症状,其中最早出现的症状是贫血,而最为常见的症状是骨骼疼痛[7]。目前,临床上针对患者的不同病情,应用对应的治疗方案[8],该研究主要探讨的是不同化学药物治疗的方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效果。通过研究结果显示,将MP组和VAD组相比,VAD组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总有效率略高于MP组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VAD组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部分缓解率明显高于MP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MP组和VAD组中沙利度胺是必备药物,沙利度胺又名为反应停,于20世纪50年代推出的镇静药物,一度被欧洲国家作为治疗妊娠反应的良药,但因为具有高发生率的畸形胎儿而终止使用。沙利度胺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机制[2]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直接作用,由于自由基的介导,使DNA 受到氧化的损伤,而直接造成骨髓瘤细胞生长受到抑制,而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②抗血管新生作用,血管生成与内皮细胞的生长密不可分,除此之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也可以正性调控血管的生长,因此沙利度胺通过抑制内皮细胞的生长和调控VEGF与BFGF两种因子,使血管无法生成,达到新生血管凋亡的目的;③免疫调节作用,通过刺激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CTL)的增生和白介素(IL-2)与干扰素(IFN-α)的分泌,会加大杀伤细胞对骨髓瘤细胞的杀伤力;④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通过对黏附分子的表达进行调控,可以有效地抑制骨髓微环境和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相互作用;⑤骨髓瘤细胞基因,通过基因表达谱发现沙利度胺对骨髓瘤细胞的55 个基因在治疗前后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一般治疗方案相比,MP方案和VAD方案在消除肿瘤和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等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例如:对于MP方案,将沙利度胺、马法兰和强的松联合使用,不仅可以影响肿瘤细胞进行自我复制,而且可以影响肿瘤细胞增生的微环境,最终造成肿瘤细胞无法正常生存;对于VAD方案,将沙利度胺、长春新碱、阿霉素和地塞米松联合使用,可以加快消除肿瘤细胞的速度,尤其是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伴有高血钙症和肾功能衰竭的患者效果更好。综上所述,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MP方案和VAD方案中,VAD方案不仅可以提高肿瘤细胞消除的速度,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使患者早日回归到正常生活中,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参考文献]
[1]龚雪莲,张梅.不同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46例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药,2009,20(9):72-73.
[2]于轩,李晓雁,张艳玲,等.沙利度胺联合VAD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4):132-133.
[3]赵莹,李娟,周振海,等.多发性骨髓瘤VD方案诱导后两种巩固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0,49(2):139-139.
[4]曾丽金,李娟,赵莹,等.移植前不同诱导治疗效果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移植后疗效的影响[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2):156-157.
[5]马肖容,陈银霞,刘捷,等.不同方案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效果及其与TNF-α水平的关系[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8,16(6):137-138.
[6]李利红,李燕郴,刘爱军,等.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复发和(或)难治及平台期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分[J].白血病·淋巴瘤,2008,17(3):2132-2133.
[7]麦玉洁,李睿,邹德慧,等.20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不同方案疗效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5,26(4):193-196.
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 广东省佛山市 528300
【摘要】随着血液净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而远期并发症也相继出现,严重影响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由于肾脏对磷的排泄发生障碍,而饮食中不断的摄取,透析治疗也不能完全平衡钙磷代谢,导致出现钙磷代谢紊乱,进而增加了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率。目前治疗高磷血症的手段主要是:饮食限制磷的摄入、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以及各种含金属与非金属磷结合剂的广泛应用。现对慢性肾脏病高磷血症的治疗现状予以综述。
关键词 血液透析;高磷血症;磷结合剂;慢性肾脏病
高磷血症在慢性肾脏疾病(CKD)透析病人中既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据调查,我国CKD透析病人高磷血症的发病率高达80%,而国外为40%~60%。CKD透析病人升高的血磷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密切相关。当透析病人血磷>1.76mmoL/L,死亡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20%~40%。有研究证明,高磷血症还影响CKD透析病人的生活质量。肾性骨病是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骨痛、骨折、肌无为及转移性钙化、皮肤瘙痒等症状。
钙磷代谢异常是导致肾性骨病的主要原因,在临床上,慢性肾衰竭患者钙磷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血钙降低、血磷升高,并通过刺激甲状旁腺分泌iPTH增多,导致肾性骨营养不良症的发生。研究有效、安全的控制血磷方法成为临床防治肾性骨病的重点。但患者常因经费原因,无法长期坚持高通量血液透析或血液透析滤过或血液灌流等治疗清除中大分子物质如血磷等,仅低磷饮食效果不佳,因此,利用各种药物抑制肠道吸收已成为治疗高磷血症的主要措施,常用的药物包括各种含金属与非含金属的磷结合剂:传统的含铝含钙磷结合剂、含铁含镁结合剂、近年使用的盐酸司维拉姆和镧制剂,镧制剂比传统的磷结合剂更有效,更安全。
1传统的肠道磷结合剂
1.1含铝含钙磷结合剂
在20世纪60年代,氢氧化铝就被作为磷结合剂使用,有显著的降磷作用,能够有效地控制高磷血症但铝被消化道吸收,在体内积累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痴呆、骨病、贫血及肌病等。同时减少剂量并不伴有血铝水平的下降。铝制剂有严重的毒副作用,目前临床上很少用,只在其他磷结合剂应用无效,顽固性高磷血症时才短期使用,如氢氧化铝2g /d~ 3g/d,疗程4周。钙盐,特别是碳酸钙和醋酸钙,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高磷血症。醋酸钙效果较碳酸钙好。使用钙制剂第一年,血磷下降;第二年,明显上升。并且,含钙的磷结合剂常常会增加肠道内钙的吸收,造成高钙血症。尤其是在高磷血症时,钙的吸收可引起血钙的升高,患者出现血管和软组织钙化,病情逐渐加重,不能使高磷血症得到理想的长期控制。
1.2含铁、含镁磷结合剂
为减少不良反应,一些不含铝和钙的磷结合剂也相继应用于临床。含铁复合物可以促进消化道排磷、降低血磷,同时可以纠正缺铁性贫血,但多数含铁磷结合剂的磷结合效力较低,部分铁盐只有在很低的酸性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迄今未能在临床推广应用。含镁磷结合剂可以结合饮食中的磷酸盐,但是,由于其可导致腹泻、高血镁等不良反应,故没有广泛应用于临床。近来小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表明,应用碳酸镁治疗6个月血液透析患者的高磷血症与碳酸钙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且血钙达标率高于碳酸钙组;持续腹泻的发生率为4%,并且通过降低透析液镁离子浓度,可以减少高血镁的发生。
2活性碳联合大黄类制剂
活性炭的临床使用已有历史。由于其非特异性吸附作用,临床上常常被用作胃肠道吸附剂用于吸附误服的毒物或用于药物不耐受导致的腹泻。活性炭应用于肾科临床也有很长时间,用于降低血清尿素、肌酐和尿酸水平。最近发表的研究还发现,活性炭尚可改善患者CKD症状、并缓解CKD氧化应激状态及降磷作用,但有研究显示:有16%的服用患者有便秘症状,40%的患者因此停用活性碳。而大黄类制剂含有蒽醌类物质,这类物质可促进胃肠分泌和蠕动,两者联合使用,有较好的降磷作用,但透析患者往往有大量口服药物,而这种治疗方案大大增加了口服药物的片数,有可能降低患者的顺应性。此方法长期治疗的潜在益处和风险尚未有太多的指引,有待更大样本和更长时间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3盐酸司维拉姆
在欧美现己上市一种新型磷结合剂——盐酸司维拉姆是一种不容易被降解的多价阳离子树脂,不含金属原子,不被胃肠道吸收,对食物中的磷具有很强的结合力,与磷结合后不产生其他成分,不干扰其他药物吸收,无严重不良反应,减少了终末期肾病心血管硬化的危险,克服了传统磷酸盐结合剂的不足。临床研究证实,结合磷的能力与碳酸钙相当,但不会造成高钙血症,更能降低心脏钙化。萨佛拉莫药理作用和安全性在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已得到充分的肯定。盐酸司维拉姆在pH为7时药效最佳,pH值较低时,其结合磷酸盐的潜能显著减低,且为保持血浆磷低于1.5mm01/L,所需Renagel的剂量相对较大,价格昂贵,严重影响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司维拉姆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磷结合剂,并且目前我国还未上市。
4含镧磷结合剂
很早就知道摄入镧盐会降低磷的摄入,造成血中磷酸盐浓度过低。但恰恰是利用镧盐的这一负面生理作用,成功地使镧盐成为降低高磷血症患者血磷浓度的药物。镧是一种对氧供体原子有强亲和力的稀有元素,与钙离子有一定的相似性。与碳氧化合物及磷酸盐类化合物结合产生水溶性小、不易透过生物膜的磷酸镧分子。作为一种非钙、非铝的磷酸结合剂,碳酸镧具有与传统结合剂同样降低病人血清中的磷酸盐水平的作用,而且不会导致血清钙的升高和产生严重副作用,耐受性也较好,具有更多的优势,是治疗高磷血症的新药。目前,镧制剂主要包括:氯化镧、氢氧化镧,碳酸镧,以及聚苯乙烯磺酸镧,在临床应用较多的是碳酸镧。
碳酸镧是近几年才开发出来的不含铝和钙的新型磷结合剂,一般均含有一定的水合水分子,能和大多数酸反应,向可溶性镧盐的稀溶液中加入略过量碳酸铵即可制得碳酸镧沉淀,水溶性低,无法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可通过粪便排出,从而达到降低血磷的作用。三价阳离子镧与磷有高度的亲和力,易与磷酸pH为3~5时镧制剂与磷的结合力最佳,可达97%以上。在pH为l~7的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的磷结合活性,具有良好的降磷效果,因而在整个消化道均能与磷高效结合,起到清除磷的作用。
镧与磷结合形成镧盐,镧不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无明显毒性作用。此外,吸收入体内的镧主要通过肝脏而非肾脏途径排泄,尤其适用于长期透析的患者,是迄今为止较为理想的磷结合剂。镧磷酸盐是不溶性的,因此在消化道内不被吸收,目前对碳酸镧作用的解释,仅限于其在消化道内结合磷酸根形成难溶的磷酸镧的作用,其实不能不考虑一部分镧被吸收进入体内后有引发其他作用的可能。在治疗晚期肾衰高磷酸血症中,碳酸镧成为目前最有效和低副作用的药物。
在终末期肾脏病的发生发展中过程中,高磷血作为一种独立的危险因素,越来越地引起人们的重视。高磷血症与慢性肾脏病患者,尤其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预后关系相当密切。对高磷血症的目标控制可使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病死率、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率和大大降低。因此有效控制血清磷水平是终末期肾病治疗的重要措施。目前的内科治疗方法主要有:饮食控制磷的摄入、磷结合剂的临床应用,各种磷结合剂的使用在临床上还具有较大的研究发展空间。目前国内外尚有相当比例的透析患者未能满意地控制钙磷代谢紊乱及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有待于科研及医务工作者进一步的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潘明明.高磷血症治疗新进展[J].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06.11(6):12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