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信息化的优点

教育信息化的优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信息化的优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信息化的优点

教育信息化的优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特点;策略优化

中职旅游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熟悉酒店管理、旅游业务、导游技能方面的基本知识,适应涉外旅游和相关行业工作。现行的旅游英语是以旅游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中的教学内容编写出来的实用性英语。尤其是近年来,信息化教学也赋予了旅游英语新的课程特点,加之新的信息化教学设备的引入,如3D模拟导游实训系统、多种模拟仿真软件等都使中职学校的英语专业教学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因此,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旅游英语课程的特点进行重新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针对课程特点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果。

1旅游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其他旅游专业课程的关系

基础英语和相关的专业课程是专业英语学习的基础,在没有学习之前,对于旅游专业英语学习内容的理解难度很大。基础英语和专业课程都是专业英语的重要前续课程,因此,旅游英语一般在二年级开设。

2信息化背景下旅游英语课程的特点

(1)旅游英语课程的实践性强。作为交流与沟通的工具,旅游英语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外语。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日常的旅游会话,可以直接与外国游客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无论从事导游还是饭店服务工作,他们的英语服务水平高低都直接影响到旅游服务质量的好坏,甚至影响到我国旅游业形象。因此,旅游英语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2)旅游英语的专业性强。旅游英语涉及大量的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如旅游资源、旅游规划、饭店、旅行社、景点、交通等各个部门、环节的知识,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学生必须在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以后才有可能学懂专业英语的课程。只有当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基础专业知识后,具有熟练的英语技能,这样才能为外国旅游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高他们的满意度,提升旅游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

(3)旅游英语的综合性强。旅游英语课程的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用英语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因此,该课程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建筑、宗教、园林、烹饪多学科领域。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则应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把各方面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拓宽学生的视野。总之,旅游产业是综合性较强的行业,而旅游英语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4)旅游英语的交流性强。旅游英语课程具有很强的交流性。要求在旅游工作过程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是旅游英语教学的核心问题,因此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要求极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口语训练。

3旅游英语教学信息化策略建议

信息化策略是指从英语教学的角度,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共同完成英语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现代化的英语教学方法和模式。

在中职学校的旅游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好各种电子信息技术、多媒体、3D模拟导游系统等信息化手段教学是英语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打破了过去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策略能帮助丰富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料,使学生可以更迅速、生动地掌握所学知识,并根据自己的偏好加以强化练习,以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如为了让学生掌握酒店英语中关于酒店预订的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bookingcom等全球预订网,辅以Google earth等虚拟街景导览软件,在纽约第五大道预订住宿,并了解房价所包含的内容和详细的预订条款。这样不仅使学生更生动形象地了解有关酒店预订的英语表达,还锻炼了他们的实操能力,为其今后在酒店或旅行社从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教育信息化的优点范文第2篇

在新教育形势下,一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兼具区域特点的特色学校应运而生。沈阳市沈河区素质教育培训学校,在创建之初就开创性地以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为主要教学任务,经过几年扎扎实实的探索,已一跃成为省内领先、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基地。本刊(省略)本期就带读者一同走进沈河区素质教育培训学校,希望他们敢为人先的教育品质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

马晓东校长

马校长您好!我们了解到,贵校于2009年开始运行,短短几年内,全校教职工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团结拼搏、昂扬向上,学校呈现出蓬勃生机,并赢得社会的好评。您能谈一谈学校创建历程以及这几年取得的成就吗?

马晓东校长:沈阳市沈河区素质教育培训学校是一所很年轻的学校,于2008年秋季开始筹建,2009年秋季完成首期改建和装备。她是沈阳市沈河区教育局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区域教育资源,深化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学校教育模式上进行大胆创新而建立的一所新型学校。

学校创建的初衷,是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规定,面向沈河区全体高中学生讲授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建立具有区域和校本特色的高中生素质教育培训课程体系,着力把学校打造成为学生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有机结合的地方,成为以学生的创新发展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地方,成为沈河区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实践基地和展示窗口。

学校从2009年9月开始运行至今,已经组织了15 137名沈河区高中学生开展技术学习和实践活动,累计活动总课时16 056节,使得沈河区成为区域范围内规范的通用技术必修课教育普及最好的城区。

基于我校在高中通用技术教育方面的实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在2010年和2011年,我们分别承办了沈阳市首届高中通用技术教师优质课大赛和辽宁省首届高中通用技术教师技能大赛。在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等规模的教师专业竞赛中,我校有6名教师荣获沈河区通用技术学科优质课大赛优秀奖,2名教师荣获沈阳市首届通用技术学科优质课大赛特等奖(全市共4名),2名教师荣获辽宁省首届通用技术学科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全省共4名),2名教师荣获辽宁省首届通用技术学科优质课大赛二等奖(全省共7名),2名教师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通用技术教师技能大赛,荣获二等奖。

可以说,在高中学生通用技术教育方面,我校在办学模式、教研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已经在辽宁省独树一帜,在东北地区名列前茅,并引起了国内技术教育领域专家的关注。

作为一所“年轻”的学校,面对全新的办学模式,贵校的课程建设是如何从无到有,一步一步建立、发展、完善起来的?

马晓东校长: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在全部8个学习领域中单独设立技术领域,并将其定性为基础的学习领域。通用技术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科目出现,既无师资,又无经验,因而成为新课改的难点。

目前国内在通用技术教育的定位、模式和实施程度上还很不成熟,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教学水平和质量也参差不齐,总体表现为南高北低。而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新一轮课改中唯一一个全新的课程领域和科目。

面对全新的学校模式,全新的工作要求,全新的高中课程,正式投入运营后,我校制定了课程建设3年内的三步走战略,结合学校硬件、软件实际,以教师团队建设为核心,将近期任务和远期目标相结合。

2009~2010学年度:针对教师队伍职业素养一般、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实际情况,学校确定课程实施以大主题实践活动(纸桥和木质房屋框架模型的制作)为纽带的策略,最大限度地融合课程教学内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取得了课程建设和教师团队建设互动发展的良好效果,顺利实现能开课的目标。

2010~2011学年度:完成保质课―在开足课时的基础上,全面实现或超出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2011~2012学年度:打造优质课―课堂教学质量力争省内领先,质量一流。

目前我校开设的是通用技术必修课程。必修课程的基本内容是4个字―技术设计,它是未来所有通用技术选修课的基础,其课程目标不是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培训,而是在课程标准框架下学习具有很高专业含量的技术设计的知识、方法和思想。

我们没有前车可鉴,全靠自己学习、研究、思考、探索。我们紧抓课程建设和发展这一工作核心,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根本,在学校组织机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收效明显。学校从第一年“能上课”,到第二年“教教材”,再到2012年“用教材教”,扎扎实实走完了很多学校至今还在探索的历程,一跃成为省内领先、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通用技术学科教学基地。在不同层面的对外交流中,我们了解到,我们的学习是到位的,研究方向是准确的,思考结果是深刻的,探索之路是正确的。

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新课改中唯一全新的课程领域和科目,相关师资力量是目前很多学校发展的短板,贵校在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与行业同仁分享?

马晓东校长:

1.整体团队结构三级优化发展

在整体结构上,我们将学校团队分为三级:校级、中层和基层,以构建和谐校园为宗旨,校级通过率先垂范来引领,中层通过优质服务来管理,基层通过合作研讨来发展。学校三名校级干部分别包干3个教研组,与组内教师同教研、同听课、同评课,通过率先垂范来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学校要求中层干部在管理中不是简单地记录和评价,而是要发现教师工作中的困难,并帮助教师解决,以专业服务来实现有效管理。同时,中层干部还要能随时进课堂。在教师层面,我们开展录像课进行自我研究,达标课进行基本规范,优质课突出专业引领,每周平均展示课堂教学10节。

2.教师团队建设突出两手抓

针对学校教师团队的实际情况,我们突出两手抓。

(1)教师职业化建设:我们的思路是“强化责任感,提升使命感,享受成就感”。通过健全学校管理制度,特别是考核评价制度,先规范行为,再逐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成绩分享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将被动跟随转化为主动进取。

(2)教师专业化提升:我校优秀教师的标准是“教育教学理论扎实,专业知识系统全面,教学技能特色有效。”①针对教师个人。在教育教学理论、学科专业知识、课堂教学技术三方面互动发展,达到各具特色、和谐互补、只有更好、没有最差的发展目标。②针对教学团队。我们以课标为基准、以教材为依据、以课堂为中心,探索有效的教研组织结构和形式内容。

我们通过系统的课程研发和交流,规范的课堂教学评价展示,全方位的总结分享等方式,在教师专业发展上不设上限,只设底线,为教师学习、发展搭建宽广的平台。早在2010年12月3日的工作总结汇报会上,教师的工作成果就已经得到了省教研员和局领导的好评。

在这里,您能介绍一下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与专用教室的应用情况吗?将来还有哪些建设与规划?

马晓东校长:我校占地面积3 818平方米,建筑面积4 658平方米。现已装备高中通用技术综合教室10间,材料准备室6间,培训教室4间,报告厅1间,约500平方米的花卉植物养殖基地1个。

我校前期仅完成基本的硬件建设。教学设施仅能满足基本的技术操作需求,技术设计活动开展的设施设备(网络配置、计算机系统、软件配备等)严重不足,还不能满足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师开展技术试验活动的专业设施设备也亟待补充。

我们知道,装备是教育的三大要素之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证,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条件保障,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教育现代化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未来几年内,学校将重点加强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建设和配备工作,提高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益。

(1)教学设施设备。以自建与企业合作相结合的方式。①常规的基础性教学设施设备。学校根据教学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分阶段建设完善。如技术设计室(传统和计算机设计)、技术操作室(现代木工、金工、电子等)、选修课教室(机器人、电子电路、建筑、现代农业等)、配套教室(办公室、会议室、报告厅以及设备室、工具材料室等)。②专业性教学设施设备。将学校建设成现代高新技术的展示基地,让学生走入学校即被包围在现代技术的世界里,使课程从教室内走出来。

(2)服务设施设备。主要以专业化的方式,降低管理成本,专注核心工作。如:食堂、卫生、保安、网站、设施维护等。

教育信息化的优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课程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教兴国思想不断深入人心,信息化的浪潮已席卷整个教育领域。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场由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教育变革,正在对教育的各个领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最初是由日本学者从社会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提出来的,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学说。信息社会指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信息产业处于支配地位的这样一种社会;信息化则表示向信息社会发展的这一过程。信息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概念。从其内涵来考虑,它是指信息的利用非常广泛,信息观念深入人心,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的高度发达和完善;从其外延来考虑,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环境。信息化作为一种趋势,是指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从以物质与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

社会的信息化,必然要求教育的信息化。而“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就是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应用而言的。它有以下四方面的含义:第一,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第二,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目的;第三,信息的网络是大范围有效传递信息的基础;第四,信息化作为一个社会过程,必将受到人们在观念、理想、意志、技能及团体利益、社会组织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教育信息化应有与之对应的保障机制。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竞相出台了以教育信息化为特征的新世纪教育振新计划,希望以此抢占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为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一场全球性的教育信息化革命,已在教育的各个领域的不同层面迅猛地展开。

目前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内涵还众说纷纭。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将信息通讯技术充分整合应用在教育系统之中,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及信息社会所特有的重要组织与理论管理方式在教育领域实现的一系列过程。

二、传统英语教学模式面临变革

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中,英语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呆板,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教学都是在脱离具体语言环境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广播式”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缺少双向的沟通,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很难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统一式”授课,满足不了学生个性差异的要求,教师提供的有效信息量有限,教师是灌输知识的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接受灌输的对象,媒体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近年来,我国在英语教学指导思想上特别强调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从“怎样教”到“怎样学”的重心转移。但如果仍沿袭旧的教学模式,尤其在很大程度上在以应付考试为目的情况下进行教学,就很难做到这一点。而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和网络辅助语言教学(WALL)的引入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使教学过程不仅“教师——学生”共同学习,而且增加了“学生——计算机”双向交流,这样就为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提供了条件的保证。在英语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CALL和WALL必然会使英语教学产生重大变革。

三、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生动有趣,实用性强,知识新等很多优点,对英语教学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均有较大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磁性存储介质存贮听力材料。移动硬盘、优盘等存储介质具有容量大、携带方便、容易保存、复制快捷等诸多优点。软件及网络听力资源丰富,选择空间大大增加。

(2)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听力材料。这种方式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形象生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听力中的难点。

(3)选择语音纯正、地道的英语听力软件,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扫清口音障碍。

2.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人机对话。学生可以选取一些软件来自主地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和表达。学生可对着话筒模仿计算机所播放的内容,计算机可以对此进行反馈,用以激励学生。

(2)网上交谈。学生学习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语言水平和爱好,通过互联网选择不同的交谈内容和交谈对象,可以不出家门和外国人交谈,和国内说英语人士交流,和教师、同学自由对话。

3.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英语课文教学质量。CAI即电脑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具有能集成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及动画等多种信息功能。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使课堂教学容量相对增大,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生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2)应用网络信息资源,提高英语阅读效率。它可以有效地克服以往英语阅读教学中许多问题,例如,阅读题材狭窄,内容陈旧,训练方法单一,呆板等问题。而网络具有信息丰富,题材广泛且新颖、反馈及时等特点,它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4.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活写作背景。教师可在屏幕上显示一些迷人的画面,关键词语,或者播放一段故事,让学生观其形,闻其声,然后有所感而写。并且,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用法和句型及语法项目后,逐步地进行写作训练。

(2)利用网络优势,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电子邮件的出现,缩短了交流的时间和距离。教师可指导学生结交国际笔友,发送电子邮件,让学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

1.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原则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首先需要有基本的信息技术条件,要方便师生在学习活动中使用,同时每位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深刻了解英语教育的本质、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学会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更好地达到英语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与学的工具或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到位但不能越位。学习环境应该建立友好的人机对话窗口、体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操作简单,运行可靠。

(2)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模拟空间结构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模拟情景练习。

(3)传统传输信息媒体与数据库结合,取长补短原则。随着各校掌握的素材资源的增多,素材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管理素材,才能发挥资源的效益。

(4)不断更新观念原则。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英语课程也在不断更新,学生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课程整合要不断将新技术、新的教学理论等应用于课程整合,使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处于动态整合过程中。

(5)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整合的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模式

(1)基于单机课件的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

1)课堂演示型课件。其制作原则:要体现教学目的,为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提供帮助;结构严谨,界面友好统一,方便控制;技术的重点应该放在突出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上。

2)交互型课件。其制作思想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学习的不同情况,把学习资料分为多个水平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材料,或通过交互式的练习,评估自己是否具备进行某种学习的能力。

3)电子图书。既适合教师教学又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2)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

1)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课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课题小节网上测试课题延伸此模式中教师的地位: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不断完善者,也是教学资源的评价者和管理者。

此模式中学生的地位:学生处于中心地位,能够选择适合自身的学习模块和学习方式。

此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自尊的保护;缺点是局限于课堂教学,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

2)网络探究模式——webquest

教学流程:教师提出问题将学生分组,每组扮演一个角色学生执行各自任务(查资料、讨论、分析、整理材料、撰写报告)演讲汇报教师评估下一问题。

此模式重视方法与技能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3)专题网站学习模式。即在网络环境下,围绕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学习方法。其

强调的是深入学习,可打破时空限制,进行远距离学习;缺点是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能完全胜任这项工作。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手段的进步,探索教育现代化,探索教学改革,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教育技术通讯,2005

3何克抗、余胜泉.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教育技术通讯,2002

教育信息化的优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高职院校,影响,对策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互联网问世后,二十几年的时间,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提供了更好、更高的技术支持,如何使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所用,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概况

我国教育信息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起步,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得到了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中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培训持续推进。

《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要以教育信息化为前提。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东西部及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投资效益、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

我国“十二五”期间,教育信息化要以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为抓手,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这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工程。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2012年10月26日长沙组织召开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场研讨会上讲到:“三通工程”中,“宽带网络校校通”是基础,“优质资源班班通”是关键,“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则是教育信息化深入应用未来的发展方向。

资源平台和管理平台是教育信息化的两大支柱。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作为最重要的载体,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汇聚共享、建设和应用的衔接。特别是利用云计算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实现集约共享,推动资源建设和使用良性互动。如教育部开展了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建设活动,就是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深入的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教育资源,促进知识创新和共享,推动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教育提出了许多新挑战,势必引起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模式等的深刻变革。

1、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过去,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靠课堂上教师的讲授,但是随着网络迅速普及,电脑已进入学生寝室。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到全世界优秀教师的课件。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学生不再一味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可以根据兴趣进行网络学习,真正地变成了学习的主体。“可汗学院”以及斯坦福大学免费教育平台异常火爆的点击率足以显示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这种学习方式的欢迎程度。

2、对教学模式的影响。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教学的主体变成了教学活动的主导,即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就是说由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模式向多元互动、相互切磋的教学模式转变了。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入,使教师在课程编排上实现了多样化、综合化。教师可以设置任务,并提供信息资源平台等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源共享,然后分析任务,解决问题,最后教师点评。这个过程是反复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这样的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然这个过程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完全颠覆,确立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体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可以是信息资源的整合者,也可以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但是,值得强调的一点就是,信息时代教育的方式是互动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其他角色之间进行资源的共享、信息的交流,而且是实时地、无国界的。

3、对教学管理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柄双刃剑,能否使教学管理效益最优化,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所面临的挑战。首先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促使教学管理者改变教学管理的理念。由注重分数的管理向开拓式、整体式、开放式及多项式管理。这就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课程,选择进度,利于发挥学分制的优点。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也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条例化,能提供更详实、准确、及时的各类教学信息,实现扁平化管理。例如教务管理系统的引入,使得教学管理实现了一体化。另一方面,这也对教学管理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影响。由于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因此,互联网上传播的各种思潮:红的、黑的、白的、黄的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给高校的德育工作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作为学生管理人员,应该做好学生领路人的角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引导学生选择好的、正面的信息,教会学生进行信息的筛选、过滤等,让现代信息技术的正能量发挥最大作用。

而且,由于信息技术使得学生接触信息的途径更便捷,层次多样性,各种学科专业的都可以接触到。学生可以根据兴趣或需要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意味着学生管理的透明化。学生教育管理者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发号施令”与“听命”的关系。信息技术有利于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体现人性化教育教学管理的理念。

5、对办学模式的影响。现代信息社会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国际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把学校教育推向了社会和家庭,使学校可以在各种时间、地点向学习者进行各种层次的教学,提供各种信息知识与技术,而且使各国间的交流与联系变得不可阻挡,使学校的办学模式更加开放;这一方面有利于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传播科技知识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相互促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空间变化,跨国界的交流更加频繁。同时也对高校的管理模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高校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以适应信息时代办学模式的不断变化。教师也应注意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问题,提高信息获取、筛选的能力,增强信息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知识。

三、高职院校的对策

1、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渗透、深刻影响着教育理念、模式和走向,是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作为教育信息化实施者的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担负起我国信息化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国家培养急需的现代信息化人才。

2、健全校内体制机制。高职院校应健全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工作体制,加强统筹规划与部门协调;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完善与建设、运营、管理相关的制度,保证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有序推进。

3、增加投入,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基础能力。高职院校应加大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保证教育信息化基本条件建设,保证学校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经常性支出。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应用,关键在教师的应用能力。所以高职院校应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把应用信息技术能力作为教师业务能力的基本要求,加大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推进教学改革的培训力度。

4、鼓励教师转变角色,主动学习。有的教育工作者担心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会对教师队伍产生大的影响,网络教学将取代大部分教师。其实不然,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势必会对教师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影响是积极的。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教师这个职业不会消退。信息技术不是把教师和学生,学校和学生分离开,而是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只是方式不同罢了。教师的重要职责发生了变化,由“教书匠”向信息的收集、提炼、筛选、综合、批判而转变。

所以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转变角色,主动学习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使现代信息技术为我所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深化课程改革,紧跟时代潮流,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水平。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及深入使用,必将带来高职教育教学的革命,对学校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化进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教育信息化的优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微课;初中语文;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MOOC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0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要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转变教学理念与行为,适应课堂教学发展与变革,推动基础教育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积极培养出个别化、自主性与互动式的创新型人才,着力解决好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的公平普惠难以实现的问题。

目前,国家在“三通两平台”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各地教育城域网已基本形成,为应用系统的使用提供了通畅的网络环境。然而,没有资源的硬件无法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作用,即便拥有一些可用的校本资源没有平台实现共享也难以体现其应有的价值。荣县作为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先行先试的试点单位,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与应用模式、校本教育资源建设模式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荣县电教教仪站初中语文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平台建设也将助推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1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知识传播和教育模式演变 在文字出现以前,以口授为主,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为辅;文字出现以后,书面语言扩展了知识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有了造纸术和印刷术,大批量书本知识记载和传播形式推动现代教育的普及;广播电视网络出现以后,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式教育在更大范围普及,但质量难以提高;随着互联网的兴起,OCW、在线课程网络,将课程搬到网上,在更大范围传播;云技术、移动互联、大数据、物联网和智慧教育等的蓬勃发展,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中文全称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具有比较完整的课程结构,具有开放性、大规模、组织和社会性等特点)出现,促进教育发生大规模、高质量的变革。教的工具逐渐改变,学的工具逐渐改变,评的工具逐渐改变,带来教育新的应用和深刻变革。

互联网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是历史必然 互联网以其惊人的速度在迅速扩大覆盖面,互联网的广域覆盖与易得,云技术助推,为知识跳出校园围墙在无限的空间里有效与经济地存储和传播,创造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将智能互联、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用于教育领域积蓄了巨大的能量。

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特点 信息时代,知识快速更新、知识获取十分便捷,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为了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传统的批量生产式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主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业已成为时代的需求。

2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共享平台建设现状

为了真实客观地了解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在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项目资助下,项目以四川省荣县为样本点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走访调查发现,目前该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学校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信息化的逐步深入,一方面,学校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关注如何利用信息化来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由于较为落后的地区传统的教育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障碍重重。在功利的教育考核面前,学校和教师无暇顾及教育的改革,甚至漠视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影响。

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和师资短缺以及过于集中现象严重存在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由于荣县作为农业县,资金投入不足,无法满足教育教学改革及教育信息化需求。从整体上看,国家从诸多方面保障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然而处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县,极大地制约了地方硬件投入,绝大多数学校不具备集中的、高性能的优良设备和技术能力,区域的优秀师资绝大部分集中在城镇,偏远的学校师资力量十分薄弱,根本不可能建设自己的优质教学资源,其资源的共享也就难以落到实处。

技术力量薄弱,信息化水平低 从调查结果看,85%以上的中小学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有的学校信息化水平很低,且资源利用率低,离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期待相去甚远。

重硬件建设轻应用的现象依然严重 学校往往只注重硬件设备的购买,而软件资源配套不全或者没有,人员培训不足,对资源的建设不重视,其结果是现有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没有得到充分和合理利用,达不到服务师生、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根据我们的调查,县域内没有一所学校集中优秀师资开发属于自己的校本优质资源,更没有部署自己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3 荣县初中语文微课资源和共享平台建设思路

根据荣县教育的实际,项目选择以优秀教师资源较为突出的初中语文资源建设为突破口,将县域下属的所有学校的优秀语文师资联合起来,借助荣县电教教仪站的技术力量和高性能设备,实现“联合共建、资源共享、低投入高收益”。共享平台由电教教仪站和第三方共同定制建设。这种思路具有以下优点。

集中优质资源,建设适合于本地的优质教学资源 县域内的所有教师按照共同制定的标准进行教学活动,使条件差的学校的学生能分享同样优秀的教学资源。同时,师资水平相对欠缺的教师能在集体资源开发过程中和教学中得以快速成长,从根本上解决同门课程不同教师各自为政和师资力量过于集中带来的问题。

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实现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均衡发展 从根本上讲,相当于所有学校联合共建公共的信息化平台,昂贵的信息化建设成本实现了均衡分担,把短期内不可能实现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和平台建设变成了现实。

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已建成的共享平台由服务器为每个用户提供了一个访问入口,从而避免了各学校分散建设带来的重复投资,也避免了资源建设的良莠不齐。

解决了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 电教教仪站的技术人员既是各个学校的专职技术人员,也是所有学校共享的技术资源,从而解决了信息化建设中由于技术人员缺乏而带来的问题,保证了资源建设的专业性和平台运行的稳定性。

4 微课资源共享平台功能实现

微课资源共享平台基于Web Services,系统采用面向服务架构的SOA架构体系设计,基于Web 2.0技术构建,采用多层B/S结构实现。学习流程完全根据MOOC。

课程学习方式如图1所示,即学习者通过平台在课程资源中心网络中的虚拟教室完成人际互动、课程资源分享、课程内容学习、课程学习反馈以及学习评价等学习活动。通过平台的在线学习不仅是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聚集,更是一种通过共同的话题或某一领域的讨论将教师和学习者连接起来的方式,其课程具有汇聚、混合、转用、推动分享的基本原则。

5 结束语

城乡水平差距和教师队伍的良莠不齐,以及优秀教学资源的严重倾斜和过于集中,使有限的优质教学资源无法以传统方式实现辐射,教育均衡化成为教育的迫切问题。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了区域教育的共同提高。荣县以初中语文课程优质资源建设和共享平台构建为突破口,探索一条适合于荣县教育的区域性、本地化优质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教育信息化之路,打破固有的制约瓶颈,最大可能减小城乡之间的的差距,提高整体教育水平,这必将有助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公平普惠。

参考文献

[1]李桂云.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普及之路[J].中国远程教育,2006(9).

[2]钟绍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型与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研究,2003(9).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EB/OL].

[4]程炜,杨宗凯,乐春晖.基于WebService的一种分布式体系结构[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