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金融市场前景

科技金融市场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金融市场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金融市场前景

科技金融市场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产品;创新探讨

风险小、领域范围较宽、附加值高、风险小等是个人理财业务的特点,在于现今社会上银行的经营项目中,个人理财项目基本已经占到了银行总收入的20%~30%,对于国有银行来讲,所占的比例甚至可以达到40%以上银行总收入比例,随着现今科技社会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成为了众多银行的争抢目标,并且决定了现代化银行的效益状况,在于快速发展阶段,个人理财业务的市场前景不可小视。

1电子银行产品创新的理论及分析

1.1电子银行产品创新理论

在于科技发展的经济时代脚步而言,科技发展技术融入到了金融业中,从而带动了金融业的电子化和通讯设备现代化,在于物质和技术上,为金融产品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端。部分由于国家货币体系的特征和变动因素,造成了创新金融的不断涌现以及金融市场管理压力放松原因,可以说,货币因素的变化,间接性的触动了创新金融的理论思想。先进经济社会体系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了人们对金融交易以及产业的浓厚兴趣,从而间接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在于科技时展的进步,为社会创造了可观的财富性,并且伴随着群众生活品质上升,造就群众对风险规避意识提高,为金融发展和创新提供了较有利的条件。部分相关人士认为为了减少内部或者外部制约带来的金融压制,达到利益最大化才会有了金融创新,金融压制主要表现于来自政府的金融管制以及市场竞争的外部制约导致了金融创新成本提高。另以方面是金融机构为了维持金融资产流动性并从中获取一定收益,便成立一系列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以确保自身稳定运营,从而形成了内部金融压制。为了实现金融机构的利益最大化,必须增强自身的竞争以及获利能力,金融机构会基于机会成本和金融企业影子和实际价格区别量角度来进行金融创新研究。在于制度学派的代表性人物而言,对金融创新的认知与研究,则是另外一种观点,他们认为金融创新并不是一种20世纪电子时代的产物,而是在于经济制度起着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作用,所以说金融创新是任何制度变革引起的变动,政府亦为了维持金融体系平衡稳定才会造就以上所说的金融压制,另外在于严格管制的计划经济制度以及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中,金融创新只能在受管制的基础下存在与发展。而在于国外经济学家的理论方针来讲,其认为制度创新与市场创新是两个独立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不断斗争的状态。为了防止政府管制所造成的利润下滑、经营不利等局面,应当促进金融机构不断的进行金融创新,使由此产生的损失降低缩小。对于金融创新来说,交易成本的较低是有效的体现金创创新存在价值的体现,在于交易成本的降低,可以有效的促进货币向着高级的形式进行演变和发展,从而使金融业得到刺激,促进创新,改善金融行业服务性。

1.2电子银行产品创新分析

为了满足商业银行利润最大化需求,国内多数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作为了未来发展业务重点,通过理财产品的发售以及管理等环节产生手续费及佣金的模式来获取盈利。对此,各大银行便陆续开展了个人理财业务,并且随着先进时展进步,企业的金融业务陆续都开展到了网络中来展现给群众,供群众选择配型使用,从而提高银行产品收入,既不需要占用银行自有财产又可以改善银行收入,缓解银行经营管理的痛苦压力来源。在于媒介关系的角度来讲,许多资金的供给绕开了商业银行这个媒介,直接输送到了需求方和融资方手里,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这个媒介的效益收入,从而也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作用性以及地位性,导致储蓄资产比重严重下降,在于要面对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保障效益发展的情况下,迫使了金融业创新的促进,也相对的映现出了市场广大投资者的需求。基于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的前提下,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客观状况以及不断上升的趋势,投资者储蓄收益不断下降,难以得到稳定的收益保障,从而对于收益保障的基础上便有了更高收益的要求,产生了对新型理财产品的需求性以及投资渠道的迫切追求性,为此,电子银行产品便陆续问世了。而电子银行产品的问世既给理财者提供了高收益低风险的途径,并且与银行存款收益率相比较高,这位投资者的资产保值提供了相对的保障性,为其创造了相对的财富性,而在于理财分类上更是完全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来自行实现。在于金融体系完善程度来讲,现在还未达到一个完全成熟的金融体系,仍然有着多方的因素影响着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导致金融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性受到威胁,尤其在于现今科技社会中发展,对于金融体系的完善更是一片渺茫,在于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问世造就了市场的混乱,致使投资者观念破裂,对于产品的分析了解更是无从问起,造成了投资者对于金融市场前景观望现象。但是对于现在的市场前景分析来看,前期的客户资源奠定了理财基础,并且对于投资者现在的需求更加容易分析了解,在于投资者现今角度观察,其需求量较大的则是短期个人理财,并且短期个人理财的收益率相比货期存款相对较高,在这点上吸引了许多闲置资金客户眼球。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具有较好的风险规避能力则是投资者选择的最佳优势,商业银行在与风险规避处理方面,都是有着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这样便保障了投资者资金投入的安全性,从而降低了投资者资金风险,另外商业银行对于短期理财产品的转化可以使其实现连续性的短期理财,从而保障投资者收益。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拥有强大的服务能力以及优秀社会信誉为投资者提高了相对的可信度,并且为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产品的销售提供强大的支撑,并且随着商业银行团队素质提高,提供更佳的客户服务。为了减少银行的风险,政府成立机构对金融体系实施监管,从而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但是,我国金融行业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实行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系,商业银行可以直接通过信托和证券经济间接的将产品推入证券、期货等市场,来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商业银行的便捷,并且对于金融创新提供一条鲜明的道路,成为了电子银行产品的重要助推力。

2结束语

经过上述对于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产品创新探讨的个人叙述,希望可以让大家了解电子银行产品在金融市场以后发展的前景尤为重要,并且在于投资者的需求方面,相信也会在时代进步的跟随下,不断的进行创新,以达到更多投资者的需求性,保障个人财富不会被无形压榨,另外对于以上论述希望可以对于相关行业人士以及后期的行业研究中起到帮助。

参考文献

[1]徐蕾.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产品创新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4.

[2]高铮.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3]赵敢.中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科技金融市场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发展

        1 农信社创新发展面临的形势

        实体经济下行,整个银行业受挫。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与国外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接轨程度越来越高,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全球金融市场或繁荣或萧条的大环境,在分享全球化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必将承受全球经济一体化产生的风险和成本。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扩散,公众信心受挫,主要市场信用萎缩,中国实体经济受到重创,比如部分企业关停并转,业绩下滑,还本付息的能力严重下降;大量农民工返乡,就业、农民收入及社会治安能否平稳过渡,这些都可能造成银行不良资产率升高,影响业绩。另外,部分国家由于金融形势恶化出现资金需求上升供给减少的情况,从而导致我国外资流入有可能减少,这对我国银行业也有负面影响,最近境外机构投资者对中资银行股权的抛售就是最好的佐证。

        2 农信社业务经营受到一定影响

        “三农”大环境不容乐观。受危机影响,沿海部分中小企业倒闭或裁员,出现压缩人力成本的迹象,成批量的农民工被迫返乡,而农村经济毕竟尚欠火候,就业容纳能力有限,将失去或减少务工性工资收入;传统的种养业规模化程度低,粮食等农副产品价格呈低迷徘徊趋势,化肥等农业生产成本又在增长,由此将进一步降低农业比较效益和农民务农收入;农业产业化链条脱节,产前、中、后的加工、服务、销售等渠道不畅通,粗放型农业仍占绝对主体地位;市场物价的上涨,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将增大,农民的增收空间将更加狭窄。在大环境下,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农信社其业务经营及风险防控势必受到影响。

        小额农贷的发展空间受限。长期以来,小额农贷以其操作简便、额度小、风险小而分散等特点,深受农户欢迎,成为农信社的“金字招牌”。但在连续增加支农投入高基数上,加之当前不景气的市场新形势,市场有效需求主体趋于饱和,其利率也远远高于行业内其他贷款,成本较高,此外民间借贷盛行等因素,导致深度推广较困难,继续加大“三农”投放难度加大,小额农贷的市场需求遭到“瓶颈”效应,形成挤压。

        农村信贷市场供需不对称。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户信贷需求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规模化种养、“公司+基地+农户”联合组织、专业合作社组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链条化生产和消费类新兴产业的贷款需求逐步增长,小额农贷在量上不能满足其需求,农业专合组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等新兴组织的发展又不成气候,处于前期探索阶段,结构失衡、市场前景、经营效益等诸多问题目前尚不能定论,尚不成型,加之抵押物缺失、有效担保不足和需求大额化、风险不确定等,易形成贷款需求方的“贷款难”与农信社的“惜贷、惧贷”现象,造成借贷双方供需矛盾突出。

        市场竞争热化升温。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纵深化推进,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及其小额农贷产品的推出,农业银行重返基层农村市场及其“惠农卡”的面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的“雨后春笋”般兴起,农信社“一农支三农”的格局已被打破,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白热化”。同时,受贷款资金使用限于市内的监管政策影响,农信社内部竞争相互渗透交织,客户资源尤其是优质客户已十分稀缺。市场份额的差异折射出“渠道”策略,同杯“分羹”的生存风暴愈演愈烈。 

        在目前我国经济下行趋势下,农信社与客户的议价能力明显降低。一是随着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法定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双双”下调。二是资本市场不景气导致资金回流到银行存款,并且储蓄存款定期化特征显著。三是自去年9月以来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利率累计下降幅度高于同期存款利率0.27个百分点,而且自10月22日起住房按揭贷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30%,这些调整将直接对银行利差产生不利影响。实体经济运行下行,“惜贷”、“惧贷”现象难免出现,信贷规模究竟有多大呈现出不确定性。整个银行业,又尤其是“以贷为本”、中间业务乏力、盈利途径单一的农信社,将面临净息差收窄和资产质量恶化的双重压力,盈利能力将直面拷问。

  3 农信社创新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科技金融市场前景范文第3篇

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渠道不畅,银行贷款难问题异常突出,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关键是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体系,重点环节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分散、降低银行的部分风险,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性[1]。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世界各国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2],是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典范,是变行政手段为政府引导的有效方式,是化解金融风险、改善融资环境的重要手段[3],也是WTO条件下保护弱势群体的重要措施。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4],并且绝大多数已发挥了对中小企业融资应有的促进作用[5]。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可持续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和现实选择[6]。

二、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

讨论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认识和提升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基于国家角度,必须有办法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金融市场就不可能健康发展,金融资源就无法实现最优化配置。衡量金融制度是否完善和有效,取决于制度本身在多大程度上能解决信息的不对称问题。金融体系的形成,使得资金从缺乏生产性投资机会的经济方向拥有这种机会的人转移成为可能。金融体系只能高效地完成这一过程,否则,经济体系将不能良性运行,经济增长将受到阻滞。目前,金融体系高效运营的一个关键是信息的不对称,也就是金融合约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少的精确信息。例如,借款人(债务人)常常比贷款人(债权人)对贷款项目的潜在回报和风险程度具有更多的信息。信息不对称引发了金融体系的两大基本问题,那就是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是签约之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当越有可能陷入不利境地的借款人越有可能得到贷款时,便出现了逆向选择问题。冒的风险越大,借款人越是想得到贷款,这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可能不会归还贷款。因为逆向选择使贷款人很可能承担坏的信用结果,因此,即使金融市场上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借款人,他们也不愿放贷。

金融市场中的道德风险是签约之后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当借款人存在激励,从事从贷款人角度来看是不良的投资活动时,贷款人便遭遇了这种风险,因为他们使贷款归还的可能性极小。当借款人存在激励,投资于高风险的项目,这种项目如果成功,借款人将获得丰厚的利润;一旦失误,损失由贷款人承担,在这种情况下,道德风险就会产生。

三、金融演进中的信用担保

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阻塞了金融交易渠道。特别是当资金需求者规模较小、拥有资本金少或者处于运作初期时,资金供给者对它的信任度就越小。没有信用作为双方的粘合剂,很难达成金融交易,特定的金融市场也就不会形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中小企业往往就会面临这样的融资困境。而建立金融中介机构,发挥信用担保的职能,是解决金融交易中因信用不足而产生金融阻塞问题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于众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等途径获得金融支持的中小企业来讲,更是如此。因为,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有限,难以提供充足的抵押品,也不可能有足够的净资产,除了极少数高科技企业外,大多数中小企业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无缘。信用担保是由信用担保机构与债权人约定以保证的方式为债务人提供担保的,在债务人不能依约履行债务时,由担保机构承担合同约定的偿还责任,从而保障银行债权实现的一种金融支持方式。这是一种信誉证明和资产责任结合在一起的金融中介行为。可以看出,信用担保实质上发挥了类似于抵押物的作用,在资金需求者抵押物品不足、缺乏信用记录的情况下,通过第三方的介入,弥补信用不足可能造成的金融阻塞。因此,延长金融交易中的信用链条,是信用担保作为一种金融中介行为而发挥的基本功能,它是社会评价和传递信用的金融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担保的本质是保障和提升价值实现的人格化的社会物质关系。信用担保属于第三方担保,其基本功能是保障债权实现,促进资金融通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流通。信用担保的功能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但是,法律规范并没有涉及到第三方提供担保的动机、原因。第三方提供担保的动机、原因需要从经济学角度寻找答案。之所以说信用担保是具有人格化的社会物质关系,主要是因为:

(1)原始的担保行为是基于亲缘和地缘关系的人格关系、人身关系的财产关系,或是基于人格关系、人身关系的政治活动和军事斗争行为。

(2)在法律规范调整之后,人格化依然是担保关系主要内容的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关系更为广泛的是非人格化的货币关系,只有如此才能满足经济要素在全社会流动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但是,在相当多的交易活动和社会生活中,人格化是支配物质交易的重要因素,它决定了交易成败、安全和效率。经济要素跨国、跨地区、跨行业流动,原始的基于亲缘、地缘关系的担保已不能满足需要,客观上要求社会公共保证人的出现。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担保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原因。但是,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法律规范调整之后,人格化依然是担保关系的主要内容。这主要是指:提供担保是担保方对被担保方信用和人格品质的认可;在信用关系上被担保方依附于担保方;担保方有对担保申请方进行道德、社会关系、财产、经营管理能力等进行审查、评估、评价的权利和义务。

(3)人格化是担保关系的决定因素。无论是人的担保,还是物的担保,对于交易安全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往往是支配物质财富的人。担保不仅仅是经济或法律问题,不仅仅是信息、信用的问题,更深一层地讲应该是利害、信任的关系。担保关系是信用地位不平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支配与被支配关系的集中体现,人格化是信用担保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基础。因此,信用担保的本质就是保障和提升价值实现的人格化的社会物质关系。

金融演进中的信用担保将呈现出信用差、或然性、时间差、可控性、转换性、对称性、联通性、干预性等特殊属性。正是基于这些特殊属性,作为社会公共保证人的信用担保才具有某些程度和方面替代政府信用、提升和替代一般法人和自然人信用的作用。在小政府、大社会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它具有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不仅可以在融资活动中发挥作用,而且将在司法活动、工程建设、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乃至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金融演进中的信用担保所呈现出的正属性表明,信用担保是可以实行商业化运用的,因而可以吸引资本和人才进入这一新兴行业。此外,正因为金融演进中的信用担保还具有一般不能集合资金、被动性、偶发性、间接性、没有退出机制、非增值性、非流通性、非专有性的缺陷,使得信用担保难以成为主流的赢利性工具。

但是,在金融演进过程中,信用担保的优势、缺陷、正属性、负属性并不是相互对冲的关系,而是可以整合利用的。现阶段信用担保发展的一系列困惑,可以说都是为信用担保的负属性所困扰,而对其正属性缺乏认识和利用手段。实际上,信用担保具有一般不能集合资金,而以自有资金承担代偿责任的负属性,但同时又具有信用差等正属性;信用担保具有非流通性的负属性,但同时又具有可转换性的正属性,而可转换性主要受制于信用担保人格化的本质。如果各担保机构建立了符合人格化本质要求的征信基础,实现了由形式上的属地化深化为实质上的人格化,就可以实现各地担保机构之间的信用交换,进而促进在更广大范围内的资金融通和商品流通。

信用担保作为保障和提升价值实现的人格化的社会物质关系,人格化始终是信用担保本质的中心点。总结我国信用担保发展的经验教训,从担保机构自身来看,最根本的缺陷就是没有建立体现人格化本质要求的征信基础。所谓征信基础,即信息、信用、信任的影响力、支配力的范围,或者说是基于物质关系的人格化的实力能力和势力范围。只有建立或具备征信基础,信用担保才会有根本,才能减低担保成本,保障担保收益。

四、金融演进中信用担保的市场特征

金融演进中的信用担保确实是个比较烦琐而困难的问题,金融演进中信用担保的市场特征问题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由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发展的时间不长,许多问题还没有充分暴露,比较充分地来论述和揭示它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是很困难的。考虑到课题研究的范围和特点,本文仅就在金融演进过程中我国信用担保市场所呈现的特征展开讨论。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市场既有金融市场的特征,也有中介机构活动的特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市场将呈现出市场与中介相互渗透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1)市场的有限性与服务的无限性特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市场是一个有限的市场。说它是一个有限的市场,是因为它带有政府的政策因素。正是这一点,将它与一般的担保区别开来,否则只是一般性的担保业务,何必再专门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目的就是要将此作为一项政策,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而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和市场供给、开发新产品、扩大竞争等。但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也不可能是慈善性质的,还必须运用市场法则,择优扶强。由于是担保,还必须遵循开展担保业务的规律,提供符合担保要求的服务,这就是服务的无限性。对于这一点,不论是政策指导下的有限市场,还是普通担保条件下的无限市场,都应当是一样的。

(2)目前还属于卖方市场。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市场目前还属于卖方市场,也就是说担保需求大于担保供给。这种市场形势,对于担保业来说是有利的。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经济都处于高增长期,中小企业发展很快,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可是,由于融资渠道单一,银行几乎成为资金供应的唯一来源。而我国一方面银行结构不够合理,缺少一定比重的中小银行;另一方面就银行本身来说,也存在经营理念上的问题,从而造成许多具有经营前景的中小企业由于不能获得贷款支持而无法发展起来。事实上,在大量中小企业需要资金而又未果的情况下,也存在着银行有钱贷不出去的事实。而这种“惜贷”现象,客观上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由于卖方市场的存在,又由于拥有市场前景的中小企业被银行拒贷,这就为担保机构增加了可选择性,从而减少了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成为担保机构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但是,随着国内银行业改革的发展和国际银行业的逐步进入,银行间的竞争程度会逐步提升,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会逐步改善,而担保机构可选择的空间将会逐步缩小。

(3)金融风险大。尽管目前担保市场正处于卖方市场,但卖方市场并不等于没有风险。这主要是由担保的性质所决定的。对于担保机构来说,在通常的条件下,其收益来源主要是担保的保费收入。由于目前我国信用担保市场尚未形成科学化的定价机制,导致担保业务的保费收入比例过低,加上业务量有限,根本不可能弥补担保债务代偿所造成的损失(债务代偿对于担保机构来说往往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担保市场所面临的金融高风险性是担保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

(4)与物质资料市场联系紧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任何市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特别是信用担保市场,它与物质资料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因为物质资料市场决定资金市场,资金市场决定担保市场。在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条件下,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很快,因而促使物质资料市场不断变化。因此,把握担保市场发展的趋势,必须了解物质资料市场的变化规律。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一般有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偏好,而高新技术产业也恰恰是高风险产业,行业的高利润与单个企业的高风险并存,此外,高新技术产业又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对象,其生产资料比重偏低的状况也是提供担保的前提。了解这一规律,对于慎重选择高新技术产业的担保项目是完全必要的。

(5)金融业务链较长。信用担保的金融业务链较长,这又是它与一般的市场交易所不同的地方。在一般的市场交易的情况下,只要交易双方成交,交易便基本结束。可是担保不同,担保项目成交只是担保的开始,后面还有一系列工作要完善,例如监督贷款的使用、帮助受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经营成本等,直到被担保者偿还银行贷款为止。这一方面对担保业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也必然加大担保机构的成本。

参考文献:

[1]孙天琦.我国金融组织结构演进中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研究[J].广西金融研究,2002,(8).

[2]范曙光,等.借鉴国际经验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J].江西财税与会计,2003,(4).

[3]马连杰.美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及其启示[J].世界经济研究,1999,(2).

[4]吕薇.借鉴有益经验,建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J].金融研究,2000,(5).

科技金融市场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金融消费;安全保障机制

在我国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经济背景下,金融消费正在悄然间进入普通消费者的视野。尤其是处在社会发展最前沿的大学生,由于他们的思想活跃,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并且有着一定的消费能力,日益成为新生代的金融消费主力。本文即基于此,通过实地调研大学生的金融消费状况,来探究保护金融消费者尤其是大学生金融消费者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重要意义。并在分析过程中找出我国目前相关进展的不足,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相关概念解读

根据相关资料以及现行标准,本文需要说明以下两点概念。

金融消费是居民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具备一定的金融条件下产生的。与居民物质消费、精神消费相比,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消费形态。狭义的金融消费是指享受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广义的金融消费还包括购买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商品。概括地说,金融消费是居民为了满足自身消费的需求,享受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购买金融机构提供的商品的行为。

金融消费和金融理财投资的区别:金融消费发生的契约关系是承诺提供服务与享有或占有服务的关系;金融投资发生的契约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也就是说金融消费不以求得回报为目的,而金融理财投资以求得回报为目的。

二、大学生金融消费状况调查分析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由于所受的教育、校园环境以及年龄的特殊特征,使他们具有自己特有的金融行为和心理。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来源有:“向父母索要”、“校园贷款”、“学期奖学金”、“校外打工”、“其他”等五个方面。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选择向父母索要的学生最多,其次是贷款,还有就是靠获得的奖学金来生活。也有约10%的学生通过自己打工,还有极少数学生有其他经济来源。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依然是父母。但是随着年级的增加,结构比例会有很大变化,趋向于多元化。在多种经济来源的渠道中值得引起我们关注的是贷款这一金融消费途径。再结合以上数据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在金融消费领域的消费实力和市场前景已经初露端倪。

近年来,银行等金融机构愈发重视高校这个巨大的金融市场蛋糕,推行了一些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的金融业务,比较典型的如透支卡,助学贷款等。面对新型金融业务,如网上银行、网上支付、代扣代缴等,在校大学生的关注百分比均超出当前使用百分比,充分体现了这一人群对高科技金融的高度兴趣。

然而,由于我国高校金融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存在的隐患也不容忽视。甚至少数金融机构有意或无意地进行消费误导,使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实际利益受到损害。比如:支付宝的支付安全性、电子钱包的安全性、消费过程中个人信息的安全性等。这些潜在的威胁都在不知不觉中降低着大学生对金融消费产品的认同度,削弱着大学生对这一行业的信任感。就我们调查的结果显示,有79%的受访者有金融消费的经历,其中以分期付款、信用卡、助学贷款、小额借贷为主。

三、建立关于大学生金融消费安全保障机制的意义

好的消费体验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是很具有吸引力的。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市场的主要消费力量,使他们培养起一种正确的金融消费安全意识,不论对于自身的发展还是对整个金融行业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通过借阅CUS资科,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消费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未来的潜在价值,即表现为大学生未来巨大的消费潜力和强大的消费引导性。因此,在消费者还处于大学阶段时就使其在一个金融消费安全的环境中拥有一种良好的金融消费体验,建立起一种忠实的金融消费意识,那么不论对大学生自己的金融生活还是对整个金融消费行业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

四、关于完善大学生金融消费安全保障机制的建议

通过借阅相关资料和咨询专家学者我们发现,一整套完善的保障机制应该分为事前预防预警、事中保护监督、事后有效解决纠纷等三部分。

1.事前预警

我们认为欲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必须先从保护消费者的信息知情权入手,即在市场中通过建立信息披露机制来首先解决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交易双方地位不平等的乱象。同时考虑到大学生相关知识的匮乏,还应全方位开展对大学生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多渠道提升消费者金融和法律知识水平。在宣传过程中使大学生建立起一些正确的金融消费习惯。同时,管理部门应明确相应的管理部门,细化管理职责,出台行业规范,促进金融消费健康有序发展。

2.事中保护监督

在金融消费交易的过程中,管理部门应做到机构性监管与功能性监管并举。在实际操作中要明确界定有关大学生金融消费的业务范围,对于针对大学生的金融消费业务要加以明确化、重点化和细致化。并对各种金融消费产品的风险性,与大学生消费水平的贴切性做出事先具体的说明和公示。银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金融消费维权的应有作用,在整个行业的发展规划中设定一个明确的保护大学生消费安全的保护线。

3.事后有效解决纠纷

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需要金融消费者本身、自律性组织、监管机构、仲裁和司法机构、外部监督等主体形成合力,也就是要建立一套完整全面的保护体系。当侵权发生时应该有行之有效的快捷的维权系统来及时解决问题。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维权成本过高的现象,其次要加强维权仲裁部门的行政力度。

参考文献:

[1]白映福,毛玉光.金融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理论与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科技金融市场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发展

1农信社创新发展面临的形势

实体经济下行,整个银行业受挫。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与国外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接轨程度越来越高,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全球金融市场或繁荣或萧条的大环境,在分享全球化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必将承受全球经济一体化产生的风险和成本。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扩散,公众信心受挫,主要市场信用萎缩,中国实体经济受到重创,比如部分企业关停并转,业绩下滑,还本付息的能力严重下降;大量农民工返乡,就业、农民收入及社会治安能否平稳过渡,这些都可能造成银行不良资产率升高,影响业绩。另外,部分国家由于金融形势恶化出现资金需求上升供给减少的情况,从而导致我国外资流入有可能减少,这对我国银行业也有负面影响,最近境外机构投资者对中资银行股权的抛售就是最好的佐证。

2农信社业务经营受到一定影响

“三农”大环境不容乐观。受危机影响,沿海部分中小企业倒闭或裁员,出现压缩人力成本的迹象,成批量的农民工被迫返乡,而农村经济毕竟尚欠火候,就业容纳能力有限,将失去或减少务工性工资收入;传统的种养业规模化程度低,粮食等农副产品价格呈低迷徘徊趋势,化肥等农业生产成本又在增长,由此将进一步降低农业比较效益和农民务农收入;农业产业化链条脱节,产前、中、后的加工、服务、销售等渠道不畅通,粗放型农业仍占绝对主体地位;市场物价的上涨,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将增大,农民的增收空间将更加狭窄。在大环境下,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农信社其业务经营及风险防控势必受到影响。

小额农贷的发展空间受限。长期以来,小额农贷以其操作简便、额度小、风险小而分散等特点,深受农户欢迎,成为农信社的“金字招牌”。但在连续增加支农投入高基数上,加之当前不景气的市场新形势,市场有效需求主体趋于饱和,其利率也远远高于行业内其他贷款,成本较高,此外民间借贷盛行等因素,导致深度推广较困难,继续加大“三农”投放难度加大,小额农贷的市场需求遭到“瓶颈”效应,形成挤压。

农村信贷市场供需不对称。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户信贷需求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规模化种养、“公司+基地+农户”联合组织、专业合作社组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链条化生产和消费类新兴产业的贷款需求逐步增长,小额农贷在量上不能满足其需求,农业专合组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等新兴组织的发展又不成气候,处于前期探索阶段,结构失衡、市场前景、经营效益等诸多问题目前尚不能定论,尚不成型,加之抵押物缺失、有效担保不足和需求大额化、风险不确定等,易形成贷款需求方的“贷款难”与农信社的“惜贷、惧贷”现象,造成借贷双方供需矛盾突出。

市场竞争热化升温。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纵深化推进,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及其小额农贷产品的推出,农业银行重返基层农村市场及其“惠农卡”的面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的“雨后春笋”般兴起,农信社“一农支三农”的格局已被打破,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白热化”。同时,受贷款资金使用限于市内的监管政策影响,农信社内部竞争相互渗透交织,客户资源尤其是优质客户已十分稀缺。市场份额的差异折射出“渠道”策略,同杯“分羹”的生存风暴愈演愈烈。

在目前我国经济下行趋势下,农信社与客户的议价能力明显降低。一是随着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法定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双双”下调。二是资本市场不景气导致资金回流到银行存款,并且储蓄存款定期化特征显著。三是自去年9月以来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利率累计下降幅度高于同期存款利率0.27个百分点,而且自10月22日起住房按揭贷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30%,这些调整将直接对银行利差产生不利影响。实体经济运行下行,“惜贷”、“惧贷”现象难免出现,信贷规模究竟有多大呈现出不确定性。整个银行业,又尤其是“以贷为本”、中间业务乏力、盈利途径单一的农信社,将面临净息差收窄和资产质量恶化的双重压力,盈利能力将直面拷问。

3农信社创新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3.1坚定信心是前提。在面对重重压力和困难的同时,我们首先要坚定信心,在劣势中发挥优势,抢抓机遇。主观方面,农信社因农而生,根植于农,网点多,辐射广,地域和人缘优势无可比拟;专项央行票据资金的兑付,大量的不良贷款和挂帐亏损得到置换,历史包袱得以减轻;农信银、大小额支付系统、银行卡、ATM等现代化科技的支付体系及设备的建立健全,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县域性法人机制灵活运转,有一支熟悉农村金融业务的信合队伍,信贷审批程序快捷、简便等,让农信社优势尤在。客观方面,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平衡较快发展的深层因素和基本条件没有变,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银监会从“十个方面”调整“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监管政策,国家对“三农”发展前所未有的重视,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等,这些在时间、空间、政策、市场上,都将给农信社带来大有可为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