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范文第1篇

一、目前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一)对高校国防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部分高校领导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目标不明确,对有关军事教育的任务、培养目标,军事教育如何适应素质教育,以及面向未来进行教育改革等问题的认识不深刻,从而导致高校国防教育的综合功能在高校的教育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部分高校尚未把它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只是简单地把军训当作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全部内容,认为学生进行了军训就是接受了国防教育,学校的国防教育任务就已经完成了。有的高校领导甚至认为,国防教育是军分区、人武部、军事院校的事,国防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军事人才应由军事院校培养,地方普通高校能简单地搞一点军训,开设一点军事理论课便可以了,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虽然全国普通高校都要求开设军事训练课和理论课,但是还有很多高校没有设立“军事教研室”等专门的职能机构,有的高校虽有,却有名无实,只是挂了一个牌而已。部分高校没有专职的军事教师,每年需要开设军事理论课时,都是临时从部队院校聘请教师前来上课,导致在教学效果和教学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院校国防教育活动的开展缺乏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实施,为“教”而“教”,其综合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事实上,高校的国防教育应当与其他课程一道担负起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精神的任务,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和高尚精神境界。

(二)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信息化知识储备不足

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关键是教师,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一方面要有相当学历,有一定的军事工作和军事生活经验,懂军事,熟悉理论,军事素质较高,另一方面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意识、信息素质和信息教育能力。但各高等院校从事国防教育的专业教师多数是“半路出家”或是干部担任,还有一些学校是由人武部的干部直接担任,他们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教师专业素质来说显得理论素质偏低。再加上工作多是兼职,受到知识结构、学习和工作条件的局限,对大学国防教育理论缺乏系统的研究,不能主动适应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趋势,不能准确把握信息化对高校国防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缺乏积极应对的办法和措施,因而处于被动状况。事实上,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需要军事教师对信息和信息技术保持强烈的敏感性,及时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动态,掌握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并及时补充到教学过程中;具有积极主动地挖掘信息、搜集信息和运用信息能力,掌握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处理手段;预测信息的前瞻性,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并能自如地把各种信息工具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扮演好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信息技术教育的领航者的角色。

(三)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内容缺乏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内容缺乏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信息化内容缺乏。各高校使用的国防教育教材内容相对于现代信息战发展趋势而言,尚存在不足。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信息战全面影响着现代战争,使军队的体制、作战思想、作战手段、作战方法、作战保障和作战准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因而传统的军事理论教材中的军事科技章节的部分内容显然不太适应形势的发展,应该对现用教材中的军事科技章节的内容进行调整,不断增强有关信息战的新知识、新内容,特别是科技成果在军事领域的成功应用等。二是信息化内容教学缺乏体系。对于信息化战争的了解,主要依靠教师的个人喜好,根据时事新闻进行讲授。但这种渠道显然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能向学生充分、及时地介绍各种信息化战争背景下的国防理论、国防学术、国防科技的最新成果及发展动向,难以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国防理念、世界武装力量发展方向、未来战争的可能面貌等等。而只有在教学具体内容上广泛涉猎装备、战术、谋略、战法、军事思想、高新科技、新概念武器、国际军事形势、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等,才能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国防课程的学习,培养他们关心国防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和兴趣。

二、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

(一)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正规化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是搞好大学国防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是教学第一线的组织和实施者, 如果没有一支坚强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国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可以实行“择优选调”,“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即主要从高校国防教育战线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经验和相当水平的教员中选调, 以他们为教学骨干。另一方面, 对目前的军事课教师进行再教育, 如借肋驻地军校力量举办学习班, 脱产学习等, 提高他们的军事素质。其师资队伍建设还必须加强领导, 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督促和激励教师进取, 做到政治上爱护, 思想上帮助, 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 尽可能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 以解后顾之忧。同时, 制订出中、长期国防教育教师培养规划, 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高等学校三级教师培训制度, 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中青年教师。方式上可以采用在职深造、短期培训、交流学习等多种手段, 开阔视野, 提高教学科研的综合能力。

(二)建立国防信息网,充分利用网络为国防教育服务

互联网络已成为广大民众接受各种信息及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省军区应当建立本省国防信息网,借助网络平台发挥本省军事教育资源为高校国防教育服务。国防教育信息网可以将优质军事理论课程制作成网络课程形式,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驻地部队军事资源和高校优质课程的优势,打破高校各自为战的孤立局,面破解高校寻师无门的难题,还可以使高校之间国防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形成强强联合的局面。高校国防教育建设则要主动借助网络平台,在校园网上开设国防教育专栏,建立国防教育新的阵地,这对提高国防教育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可以利用国防信息专栏开展集信息浏览、图书资料、虚拟网站、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等多项内容的国防教育活动。国防教育网络化必将成为国防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有效、最现实的选择,不但满足了信息化教育所需,而且不需大量的重复投资,可最大程度地利用相关设备、资源的规模效应;还可以把国防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全民的国防观念,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浓厚氛围。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 教育信息化 调查研究 燕山大学

校园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信息系统,同时项目实施也是一项系统工程[1]。高校教育信息化程度在一定层面反映了其内部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近年来,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作为“扩招”主力军的地方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地方高校在校园一卡通、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系统和教务教学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进展。但由于办学经费普遍比较紧张,且近年来扩招等原因,地方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穿新鞋、走老路”现象比较突出。本次调查研究选取了原机械工业部直属后划转至河北省、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地方高校――燕山大学为对象,研究其教育信息化程度和水平,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教育信息化效益的建议。

1 调查内容和实施概述

1.1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的对象包括门户网站和信息系统。其中信息系统主要指各单位为了开展业务,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发的应用系统,一般有四类:(1)通过浏览器使用的系统(B/S模式);(2)通过安装客户端才能使用的(C/S模式);(3)前两者结合使用的模式(B/S+C/S);(4)单机系统(单机模式)。调查内容主要涉及部门信息化管理体制、网络建设、信息系统使用,以及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等几部分。

1.2 调查范围

全校范围内所有处级单位。另外,由上级部门规定使用且只用于定期上报数据的信息系统不在此次调查范围之内。

1.3 调查形式

本次调查采取以问卷调查为主、电话咨询为辅的调查形式。调查涉及全校22个党政管理部门、20个教学单位、3个科研机构和3个附属单位等,共计48个单位和部门,收回有效问卷36份,涉及71个网站和52个应用系统。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各部门信息化管理体制情况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大部分处级单位都有分管部门信息化建设的领导以及相应的技术负责人。学校的信息化体制建设已经有了很好的管理基础。

2.2 全校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分布情况

全校各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除学校运行的办公系统外,不少单位的门户网站也有网上办公功能。在22个党政机关中,具有信息系统的有11个,主要分布在党校办、人事处、计财处、实验室和设备管理处、科研院、教务处、研究生院、期刊社、图书馆等部门;20个教学单位中,具有信息系统的有6个,主要分布在办学规模较大的学院,如机械学院、信息学院、里仁学院等单位。理论上讲,各部门的业务几乎都可以实现信息化管理。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燕山大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覆盖面相对较高。

3 系统建设情况

3.1 系统建设时间

此处的系统建设时间是指各单位目前使用系统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时间(如图1)。比如,燕山大学图书馆目前的汇文管理系统购买时间是2003年,但其使用的上一个版本的ILAS管理系统是97年开始使用。

图1 燕山大学现有教育信息系统投入使用情况

从系统建设时间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学校使用的信息系统最早是在2003年建成。之后各职能部门根据工作实际需求先后建成各自的信息系统并投入使用。随着燕山大学校园网的不断升级和完善,学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导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特别是进入2004年、2005年,由于对校园网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校的信息系统建设投入稳步增加。根据信息化发展阶段的经典理论米歇(Mische)模型,综合信息技术应用的连续发展可分为起步、增长、成熟以及更新四个阶段。目前,燕山大学的信息系统发展水平正处于米歇模型的第二阶段,即增长阶段。

3.2 系统建设的经费投入

学校信息系统建设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四种,分别为省级专项经费、学校拨款、单位经费和免费提供。其中省级专项经费占2%,学校拨款占25%,单位经费占63%,免费提供占10%。结合系统经费投入方式的统计结果(如图2),学校拨款的信息系统除了2007年没有投入,从2002年至2008年基本保持平稳增长。而各中层单位经费投入的信息系统每年都不断增长,一直持续到现在,可见各中层单位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比较大。

图2 近年来燕山大学信息系统建设经费投入情况

3.3 系统的引进模式

统计结果显示出:单位经费投入的33个信息系统中,有23个信息系统是各单位自己研发或主动找相关技术人员开发,比例高达69.7%。虽然相比软件公司而言系统建设成本降低,但系统的升级和售后等服务会相对欠缺。

3.4 系统的应用模式

统计结果显示出:现行的信息系统以B/S模式为主,其后是C/S模式,只有少量的系统是单机版。

4 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看,燕山大学信息系统建设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管理和服务水平。但总体而言,其信息系统建设还比较滞后于学校的发展和师生的现实需要。问题主要表现在:

4.1 职能部门信息系统缺乏必要的数据共享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校的教学、科研、财务、人事、学生、资产、设备等核心业务部门的数据共享需求比较突出。由于绝大多数系统均由各单位自行建设和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系统之间数据共享程度较低。由于各信息系统孤立,缺乏信息和数据的整合,系统数据深度挖掘能力不够,系统应有的决策支持功能也发挥不完全。目前,虽然校内各单位通过手工方式对需要共享的数据进行导入,但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也容易发生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4.2 教学单位信息系统重复建设、功能单一

部分教学单位为了方便本单位的师生管理开发了教师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有些单位还开发了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而这些信息本应该可以从教学、人事和国资等部门的信息系统获取。但由于各职能部门信息系统的相互孤立,教学单位只能另起炉灶,造成信息系统的重复建设。另外,由于教学单位自筹经费数量有限,导致难以开发或引进较大型的高水平信息系统,其开发的系统的功能性、便利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需要较大改善。

4.3 学校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从系统建设时间(图1)可以看出,2005年是系统建设数量的高峰年,这一年燕山大学成立了电子政务建设管理领导小组,但该领导小组主要针对的是学校电子政务建设的管理,职能设计上并未考虑学校整体信息化的统筹规划。为了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信息资源,保证学校信息化建设资金的进一步投入充分发挥效能,当前亟需学校就信息化工作进行统一规划论证,以便解决当前职能部门信息孤岛林立、教学单位重复信息化建设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5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5.1 全员参与、加强管理,建立保障有力的组织体系

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学校管理机制的层面改革,其涉及人、财、物等多个方面,覆盖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角落,不是一个校内一个部门或单位可以推动的,需要学校上下共同参与。地方高校要加强教育和培训,动员全体师生员工参与信息化建设,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不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简单的引入过程,而是涉及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以及教育方式的全方位的整体变革。要把信息化建设摆上应有的高度切实加以重视,把各中层单位的信息化需求上升为学校的整体需求,在校内营造共建、共享、共用的浓厚氛围,形成信息化建设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5.2 统一规划、多管齐下,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地方高校要成立专门信息化机构,由该机构承担全校信息系统建设的统一管理职能,保证各信息系统的相互衔接和协调,避免重复建设和投入,并组织由管理、研究、技术和业务多方面人才组成的工作团队,参与学校各种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引进,以此从组织机构上保证信息系统建设的长期可持续性。由于地方高校财务压力普遍较大,在信息化建设资金筹措上可考虑多种方式,如校企合作等。要优化硬件、软件及信息资源投资配置,立足实用、适度超前,综合考虑内部、外部因素,多管齐下、重点突破、逐步完善,最终实现校园真正的信息化、智慧化,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发挥积极的推进作用,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5.3 资源共享、注重应用,提高学校各项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其根本目标是通过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整合信息资源,提高信息流转效率,是对传统管理模式流程的优化再造。地方高校要组织专家论证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中长期规划,要明确近期建设目标、总体建设思路和技术路线,提出分步建设各业务系统的总体架构,以便解决各校信息系统建设过度依赖校内各部门自发建设、资源不共享等问题。要建立完善信息系统的门户平台和身份认证平台,统一各系统的数据标准,建立全校层面的人、财、物等公共资源数据库,做到统一数据源,实现全校师生不同权限下的数据共享。要统一规范指导学校各项信息系统的建设和集成,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深化各系统数据分析挖掘功能,提高其对领导决策的支撑能力。

6 结语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需要在系统规划下渐进式建设完善的长期过程,其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对于一般的地方高校来说,其财力、物力和人力都不是很殷实,这就要求地方高校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有限的资源效益尽可能的发挥出来。要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数字化校园数据中心,整合现有各个系统的服务功能和信息资源,合理分析有关信息,为学校科学决策服务[3]。要充分挖掘和丰富各类网络信息资源、公共服务资源,不断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地方高校的各项工作中来,不断提高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

1 高校教育信息化内涵

当今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所谓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 需要,以教育技术为动力,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系统的变革和发展,使之成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教育形态。其具体表现为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教学、科研和管理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是知识经济时代高等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

2 中外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美国高等院校是当代信息技术重要的发源地,其信息化程度、信息管理和应用水平堪称世界最高。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美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信息技术应用已渗透到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各个方面。日本政府为了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以培养更多的信息方面的专门人才,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使高等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提供了借鉴。新加坡主要是通过基础设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和图书资源信息化来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化。由于新加坡高校有先进的信息技术设施做保障,各高校都在教学中广泛采用高新技术,从而使学校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我国从1989年国家正式颁布《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纲要》算起,已经20年有余了。期间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速度之快是有目共睹的。但与此同时也暴露了一定的问题。

2.1缺乏优秀的教育资源、软硬件发展不均衡

目前,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上重硬件设备的投入、轻应用平台与软件的建设。因为硬件建设成效快,相对软件投入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都较低。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了网络的利用率低,教学、科研和管理很多领域的相关功能都未能实现。这种不均衡不协调的发展既制约了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如图所示)。

2.2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构

目前,各高校均设有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在校园网硬件建设的过程中,领导小组的负责人均能发挥自己工作的优势,保证建设过程的顺利推进。但有时会出现对信息化建设的进度、规模和难度估计不足,对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 办公自动化、教学和科研管理自动化没有很成熟的考虑。导致信息化建设虎头蛇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工作停滞不前、无从下手。

2.3 缺少各应用系统间的接口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期,随着校园网硬件铺设完成,以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为代表的各应用系统陆续建立并投入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科研和管理的效率。但随着应用的进一步深化,这种各自为 战的局面已经成为目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矛盾。由于各系统的开发商不同、所用的开发软件不同,因此数据标准也各异,这就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给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同时由于各应用系统缺乏统一的访问接口,对于不同的应用系统,用户需要在不同位置分别访问,需要使用不同的用户名和密码。使简单的应用变得异常的繁琐,系统的人性化大大降低。

2.4 缺少信息化人才队伍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要素。我们需要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建造人才、 各种管理软件的集成和开发人才、信息系统的维护和应用人才。而目前的现实是各种人才都很紧 缺,尤其是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又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

3 数字化校园的内涵

数字化校园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 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

4 数字化校园建设

数字化校园可以理解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学校平台。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教学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现就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原则、内容等加以论述。

4.1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以办公自动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计算机校园文化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技术先进、扩展性强、覆盖全校主要楼宇的校园网主干网络,将学校的各种PC机工作站、终端设备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可以在网上获取信息资源,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教学、科研和管理所 需的软、硬件环境,为学校的每一位师生提供充分的网络信息服务(如图所示)。

4.2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原则

4.2.1 数字化原则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数字化原则。在数字化校园的各个层次中,始终贯穿着资源的数字化。资源的数字化程度反映了一个学校数字化的程度,因此,在新平台的建设过程中,也要分步骤的将原有的非数字化资源不断的做数字化处理,不断提升校园的数字化水平。

4.2.2 标准化原则

数据信息的标准化是数字化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各应用系统要遵循相同的数据标准,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共享。

4.2.3 统一化原则

为了便于各应用系统的集成,在各应用系统建设时要遵循统一的数据库平台、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建立统一的数据字典,统一由网络信息中心或数字化校园管理办公室协调管理。

4.2.4 集成化原则

数字化校园庞大的数据应该是可以实现集成的。诸如教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科研管理系统、智能办公系统等各应用系统实现一定的服务,其数据资源通过数据仓库存储,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4.4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

通过校园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将校园网上信息进行更好的组织和分类,让用户在网上快速发现自己需求的信息,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的环境,让管理人员科学地、规范地管理自己的数据,并将这些信息很方便地出去,能够对学校所有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科学的组织与管理,并以最有效的方式提供给更多的用户,达到数字化目的。

4.5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内容

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网络服务系统建设、网络应用支持系统建设、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等方面。其中网络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校园网络以及工作在此之上的服务器系统等。基本网络服务包括最常用的 Internet服务和实现上层网络应用所依赖的基础服务。应用支持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部分,它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图书馆、网络教学系统、综合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库等。信息服务系统是直接面向用户的系统,它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界面来获取各种应用系统的服务。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建设模式;分类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1-0056-02

美国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现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我国对教育信息化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信息化的含义特征、信息素养、校园网建设等方面。对于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从高校自身的视角进行信息化的建设研究,而忽视了企业、政府在建设过程中的作用,21世纪中国的教育主导思想是协同创新,联合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政府更好地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个过程中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尤为重要。

一、海南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求

海南省作为我国沿海省份,其高等教育一直受到中央政府、教育部及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但与其他省份相比,海南高校数量偏少,尤其是本科院校只有7所。作为高等教育相对薄弱的省份,海南的高等教育事业近年来取得了提升,但仍然存在高校发展定位不清晰、学生培养质量同质明显、高校之间缺乏差异和特色等问题。海南高校整体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落后于全国多个省份,国家提出“2011计划”,即高等院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而高校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与教育信息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海南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提升与创新是实现“2011计划”的重要保障,海南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也已经引起海南各系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海南的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重大发展机遇,随着海南经济发展由单纯依靠房地产投资拉动向发展旅游业重心转移,由低层次的观光旅游向高附加值的休闲度假游形式的转变,影响海南服务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瓶颈已经逐渐从物质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要素。高等教育作为知识、科技、人力资源的源泉,是海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最重要的支撑体系。为了满足经济发展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性需求,亟待对海南的高校进行高等教育的分类管理,调整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实现地方院校的转型发展,进而形成各类高校的协调发展。

海南高校在办学模式、办学风格以及质量要求上呈现出一致性和单一性的特征,培养的人才在规格和适用性等方面差异不够明显、可替代性强。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政府部门只有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分类管理,凭借体系重构、资源导向、整体规划和绩效评估等手段,引导高校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和特点,合理定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发展,才能避免各高校盲目攀比、盲目升格,造成资源浪费、无序竞争以及培养质量难以保障的情形,真正使省内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走出特色,与海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适应。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通过分析海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变化特征与需求,按照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要求,在对发达国家以及国内高等教育发达省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分类管理、专业设置等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海南高校在分类管理的趋势下,不同层级的海南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如何建立以及选择何种建设模式。基于此,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以海南的高校为对象,展开协同创新视角下海南高校教育信息化影响因素分析、评价体系构建、建设模式探索、引导政策等问题研究,为海南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了。

二、协同创新视角下海南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一,将国内外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国内外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差异,并借鉴国外的先进建设模式。第二,在我国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背景下,归纳总结协同创新视角下海南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因素集,并以影响因素集为基础,运用DEMATEL方法计算每一个影响因素的中心度、原因度,进而识别协同创新视角下海南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影响因素。第三,依据识别的协同创新视角下海南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关键影响因素,结合海南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特点,从海南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原则、目标、途径等方面构建协同创新视角下海南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并依据相对熵理论与灰色系统理论,构建协同创新视角下海南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模型,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客观评价。第四,依据评价结果与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特点,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提出海南高等教育建设模式的模式主体选择、模式路径构建、模式政策设计。第五,从行政政策、经济政策、技术政策等视角提出协同创新视角下海南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引导政策体系。

三、高校分类管理趋势下的海南高校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探索

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部提出要加强对高校建设的分类管理和指导,促进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优化专业结构;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等一系列制度。从而在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教育经费使用等方面通过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充分运用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手段建立起新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实施高校的分类发展有助于引导资源的流向,使资源配置更为合理,将高校按“技能应用教学型高职高专―技术应用教学型学院―研究型大学”和“操作性技术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术型人才培养”不同框架维度共同构建,从而便于有针对性地实施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和专业设置,并最终使得资源配置成为一种软措施来引导高等学校的定位。

目前国内外对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研究都是就教育本身探讨教育信息化,很少考虑到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利益主体。根据我国提出的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战略,海南需要考虑在协同创新视角下通过整合海南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涉及的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资源与关系,建立适合海南高等教育现状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

第一,提出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目前针对于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就自身条件进行评价,可以考虑在协同创新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并对海南高校进行现实评价,并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第二,提出基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协同创新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模式。在协同创新视角下识别高校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与构建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从高等教育协同创新所涉及的核心利益主体(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提出海南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与引导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陈熙.高校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一个案例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1):24-25.

[2]陈琳.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 教育研究,2012(4):50-56.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范文第5篇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运用信息管理理论与信息管理方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技术,充分考虑教育教学的内外因素,组织和配置教学信息资源,开发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的过程。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教学管理作为高校综合管理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信息化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进程。改进和完善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与工作水平,引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事业迈上一个新的阶段。

一、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开展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但重视程度不够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推进,为响应号召,企业信息化和政务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而高校信息化建设虽有所发展,但就社会整体发展状况来看却明显滞后,很多高校没有认识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在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方面重视不够,热情度不高,投入较少,严重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二)高校信息化人才短缺,阻碍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很快,高校只有不断更新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才能真正高效合理的进行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目前,高校中信息化管理人才短缺,还需要一大批高技术人才来进行系统维护和更新,以及各种软件的集成和开发。目前,各个高校中专门从事信息化技术的人员较少,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也较低,很多教师不能适应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要求,掌握不了新的信息资源的使用方法和操作程序,导致了利用率低、管理效果差的问题,阻碍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发展。

(三)缺乏系统科学的布局规划和协调

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需要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理念,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布局。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普遍缺少全局性,没有战略眼光,没有从全局、全面、全员的角度去规划和构建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方案,建立的通常是比较分散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学校的各个部门各自为政,信息资源无法科学地整合和规划,给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增加了前进的阻力。

(四)教育教学的管理软件开发不够,软件的实用性较差

高校的教育教学软件通常是由聘请的外部专业人员来开发和设计的,由于设计者本身并不是学校的教育教学一线人员,没有教育教学的实际管理经验,对其具体的内在情况了解不多。同时,通常都是很多所高校使用同一套软件系统,使得软件的实用性比较低,不适合每一个学校的具体情况,达不到预期的管理效果和目的。

二、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一)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水平,实现学生工作优化管理

在信息化时代,实现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是提高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教学管理,需要把实际的教学管理活动纳入到网络信息环境当中,通过逐步完成教学管理信息的电子化,可以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流程。信息化条件下高校教学管理是遵循信息化理念、利用信息化技术而产生的新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是高校教学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重要表现,也是高校教学管理与时俱进的体现。信息化的教学管理更加凸显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高校不同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也能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

(二)加强校际联系,互通信息,提高管理水平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提升,加快了高校教学管理理念和模式的更新速度。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如何汲取最新的管理理念,用于教育教学的管理之中,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建立校际教学管理网络,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借鉴他校的成功经验,实现合理化制度的分享互用,避免资源重建,更好更快地促进自身健康发展。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引入信息化,将极大地增强校际沟通的能力。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为高校发展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

(三)有助于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

我国高等教育很早就提出了实现规范化教育的问题。合理的领导管理体系是实现这种规范化管理的有效途径。高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主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实现高校教务处与各个学院的协调沟通,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保证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发展。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可大大提升高校教育教学的规范化建设程度,教务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为各个学院及时掌握学校教务信息,帮助学生及时实现个人选课、成绩等相关信息查询,从而使教育教学管理实现有序化和规范化。

三、加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提高对高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由于受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高校教学管理仍停留在传统模式上,体现为信息收集、管理、反馈的思维模式的固定和僵化,不能将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有效利用。加之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必须通过合理的培训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化要求,导致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因综合技能不强,不能适应信息化的管理工作。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领导要重视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去抓,统筹规划、加强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和人员培训。统一管理学校信息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及时更新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使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做到效益最大化、利用充分化。

(二)更新观念,完善制度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重在建设,贵在应用。推进教学管理信息化应要求教学管理主体对陈旧的教学管理理念、模式、方法和手段进行客观分析和取舍。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变革传统的教育思想为先导和动力,实现管理创新。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并非少数管理人员的事情,要靠学校全体师生积极参与。教务部门制定并完善与之配套的相关管理制度,在学校中营造一个人人乐于用、人人会用的氛围,创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管理和学习的大环境。

(三)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

高校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工作,也是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标志,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领导要重视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当代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库和优质的数据共享服务体系,是高校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两大任务。

为此,学校一方面,学校要对已有的信息资源提炼整理,进行合理的分类,建立具有搜索功能的门户网站,网站内容可以分为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使校内师生只要进行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获得网站上的教育信息;另一方面要统筹规划全校的数据资源系统,统一标准,分级分层开发,科学系统管理。在开发教育信息资源的过程时,要依据国家有关网络教育技术的标准来进行,正确定义和描述各类数据库信息,按照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统一各级各类软件的信息编码和信息采集,使校内和校际间的教育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共享并可以进行互换。同时,高校还应该建立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教育资源吸收系统,把一些高质量的图书馆和更专业的数据库资料吸收过来,在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前瞻的、更加专业的资料。

(四)加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培训,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者是信息系统的管理者和具体的操作使用者,其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由此可见,我国高等院校应该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综合性人才团队的建设是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事关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高校应不断加大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培训,促进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以适应社会需求,促进高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五)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实效性

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不能完全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代替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完全依赖于网络多媒体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在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和积极作用,同时也要注重对科学技术多元价值取向的研究。要做到既要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对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方面的作用,又要谨慎地对待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负面影响。高校只有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合理、充分的利用,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对教育教学的推动作用。

(六)提高教务管理系统的质量

一线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必须参与到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当中去,为软件开发人员提供尽可能多的建议和信息,并且要有专人将所有的信息系统化,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提供有力的引导和支持。并且,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有专门人员对系统进行监控和调试,随时根据具体需求对系统加以改进和完善,提高系统的实用性、便捷性和安全性。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搜集用户的使用感受和建议,对系统进行升级改进,从而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扩展应用功能。

(七)加强高校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

为保证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必须要建立一支工作认真、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队伍,以及技术过硬、符合信息化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维护队伍,以便能够合理的使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并能及时处理网络、计算机设备等方面的故障。对于高校的教师,也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实践,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同时,信息技术人员要定期参加技术培训,不断深造学习,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八)转变教学管理职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制

教学管理信息化不仅是硬件的更新和使用,而且涉及教学的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变革问题。通过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以院系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下放管理权限,扩大院系部教学和管理的自主权:出台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反馈功能,提高对日常教学活动的信息监控和反应能力、实现信息管理的分流。通过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教学管理职能的转变,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从原来的全方位、全程式的计划管理转变到宏观调控和增强服务上来,从而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应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关规章制度,在制定这些制度的时候,注重制度的系统性,保证教学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的实现。在执行过程中,用制度来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同时,也要根据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