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气象监测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对象是与农业发展部门以及农产业人员,农业气象部门通过预报气象信息,让相关部门结合气象信息优化农业生产及农业管理工作。提高气象业务服务水平能够提高我国农产业发展的水平,提高国家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前我国的农业气象信息主要依靠国家的气象机构、媒体机构、网络机构传播,服务的主要范围包括:播放灾害性的天气预报、提供灾害预防对策、提供农业气象监测数据、提供农产业气象产量预报、提供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敬慕建设、提供人工候服务讯息预报、提供森林防火信息、提供生态建设服务建设信息。优化我国的气象业务服务水平、拓宽限农业气象服务范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气象业务服务现状
1,设施陈旧的问题
人工或半自动气象监测仪器的精度差、持续监测能力不足、监测的范围狭窄,已经不符合社会的需求。目前我国的气象业务服务部门已经逐渐淘汰掉人工或半自动气象监测仪器,改使用智能化的气象监测仪器,然而淘汰化的过程还未全部完成,部分旧式仪器仍在使用。以湿度测量为例,过去我国常使用电阻湿度计、张力计、中子湿度计。电阻湿度计易受土壤环境的影响、张力计精度较差。虽然中子湿度计的监测范围比前两种仪器大,监测精度比前两种仪器高,可是它依然未达到全自动化、全智能化的工作要求。我国的温度、风速、土壤成分监测仪器与国际水平相比,还不够先进。
2,服务体系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农业技术正飞速的发展,因此农业气象部门也相诮的拓展了服务业务,然而从总体来说,我国的农业气象服务部门还是以传统的农业气象服务为主,只是相应的增加了部分农业气象信息内容,增加了农业气象播报的频率。目前我国缺少整套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播放服务、监测服务、预警服务、响应服务、服务评估全套体系。
3,服务范围的问题
我国的服务范围还比较狭窄,缺少专业的、专门的、精细的、远程的服务。比如我国部分地区广泛的应用大棚开展农业生气,如果缺少专业的气象监测设施,农户就对大棚内的温度、湿度、霜冻、风向等参数掌握不足,粗放的生产方式不利于农产品的生长,农户需要专业的气象技术支持。而目前我国气象部门却未对此提供专项的技术服务。
三,气象业务服务应对措施
1,建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首先,农业气象部门需加大农业气象基础设施的投入。比如农业气象部门需淘汰掉以往的旧设备,启用能全自动化、智能化监测的现代气象监测设备。应用集成化的管理控制气象仪器自动监测。应用网络技术提供气象服务,同时通过网络收集农业服务评估参数提高服务质量。
其次,气象服务部门要与媒体部门、医疗部门、公安部门等共同携手,建立一套气象服务响应服务体系。当气象服务部门给出警报以后,各部门要响应气象服务部门的警报,作好灾害预防工作。
再次,气象服务部门要拓宽农业服务的渠道,比如农业气象服务部门要与通讯运营部门联系,设立24小时气象通讯服务,以发送短信的方式提供24小时的警报服务,部分农村地区未普及智能手机,气象服务部门要在当地建立电子警报牌,应用文字、网络广播的方式提供气象服务。
最后,农业气象业务部门要提供专业化的指导服务,比如气象业务部门可根据农户的需求,把传感器埋设到大棚中,监测大棚中的气象数据,为农户提供气象监测数据,给出专业的气象建议指引。
2,精细农业气象服务内容
必须要到,我国的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内容还不够精细化,给出的信息内容不能给予农业有效的引导。
以播报的信息内容来看,目前我国的预警内容报括灾害天气预报、农业气候预报、分布规律的预报等,这些预报内容的预数还不够精气。农业气象部门要结合整个农业气象变化,提供精细化的信息服务。以播报的方式来看,农业气象部门以播报气象信息为主,缺少农业生产的指引,这使农户不能了解如何有效的应对气象灾害问题,气象部门不仅要提供气象数据信息,更要提供详细的气象灾害策略指引。气象部门还要给予农业管理保障服务,比如播报某个地区未来适应种植哪些农作物、要从哪些方面控制某些农作物的生产、要如何控制可能会发生的病虫害等,让气象业务服务能提高农业产业水平。
3,拓宽农业气象服务范围
我国的农业气象布局规划不足,导致家业气象业务数据精细化不足。气象服务部门要针对我国的气候进行分析,科学的划分我国的农业领域,然后针对各个农业区域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给出决策等,针对区域气象业务服务进行评估。农业气象业务服务部门要根据服务评估的结果优化气象监测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
未来,我国的农业气象监测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我国的农业气象部门要广泛的收集气象数据,根据区域气象情况建立科学的模型,应用建模的方法作好气象监测工作。这是未来我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基础。只有把农业气象监测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结合起来,未来我国才能实现专业化、精细化、动态化、多元化的气象业务服务。
农业气象业务部门要与科研部门联手,加强环境保护类的研究,让气象业务服务能为农业设施节能方法提供服务。如果农业气象业务部门能播报环保农业生产气象方面的信息,推广绿色的农业生产,农业气象服务就能进一步推动绿色农业产业。
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气象现代化建设推进工作机制,扎实推进“气象监测和公共服务数字化工程”项目的建设,完成边界层探测系统风廓线仪的安装,加强地面自动化观测能力建设,在本站和监测服务中心装备2台雨滴谱仪,完善雾霾等大气成分监测系统,增加监测项目和观测内容,积极推进第三代公共气象信息终端的布设,加强对已建现代化设备和仪器装备的应用维护。
二、加强现代气象业务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继续加强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为核心的现代天气业务体系成果的应用,完善市县一体化预报业务平台和精细化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加强本地化检验和补充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做好传统媒体的气象信息工作,大力拓展公共气象信息终端、手机信息、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型传媒的信息服务。围绕服务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推进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及农业种植产业布局,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旅游气象服务,做好雾霾天气的监测、预警,继续加强虞山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及防火宣传和长江海事、地方海事的气象服务工作。
三、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
将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扩大延伸至各镇(区),落实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责任;按照《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根据《省气象灾害评估管理办法》,做好气象灾害评估工作。
贯彻落实省、市政府关于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要求,加强与市应急办、民政、农办、水利、农委、安监、公安、交通和电信运营部的协调合作,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机制及手机预警短信的全网“绿色通道”,开展气象服务站建设、“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气象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和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推进气象科普“三进”活动。
四、做好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和探测环境保护
按照国务院《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加强与规划局沟通联系,和琴湖管理区的协调,确保周围规划建设符合气象探测环境的要求;根据《省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完成业务楼外主面改造、气象业务中心改建和内部功能完善改造工作,确保基础设施达到“一流台站”要求。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做好气象服务
完善各岗位人员的综合学习、培训、教育、交流机制,支持在职高层次学历教育和培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和技术总结,提升气象业务工作能力,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增加内容,不断拓展信息覆盖面,完善修订公共气象服务流程,继续做好汛期气象保障服务和夏收夏种、秋收秋种气象为农服务;不断推进气象信息、雷电防护科技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旅游气象服务。
六、坚持依法行政,加强作风效能和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自动站 综合监测 通信设备
中图分类号:P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107-02
随着气象综合观测业务的现代化,人工观测逐步转为自动观测。现代化设备的应用,会大幅降低工作人员负担。但实际情况却是,综合观测的工作量和工作人员心理压力不降反升。主要表现在:业务质量考核的内容比以住更多,要求更严。不但要考核观测、发报和报表质量,还重点考核数据的可用性和传输及时率;与人工观测设备相比,自动站设备结构复杂,出现故障的概率增大。当设备出现故障后,一般工作人员很难找出原因,更难及时处理故障;新型自动站软件尚不完善,运行不稳定。
据统计,设备、软件、网络故障以及供电不稳定对业务质量的影响,已超过人为原因,成为影响观测质量的主要因素。
本系统能对影响综合观测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自动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警。
1 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系统能对自动站计算机、自动站软件、采集器是否正常工作,网络、市电是否中断,长Z文件数据是否有缺测、是否进行人工质控、上传是否及时等进行判断。发现异常后,根据情况的紧急程度,通过文字、音箱、发送短信或拨打电话报警。
1.1 设备功能及布局图
如图1所示。
1.2 监测功能及实现方法
1.2.1 断市电、自动站计算机工作状态。
一般说来,设计一个使用市电的USB设备与自动站计算机连接,通过程序检测其状态判断市电是否中断比较方便。但考虑到,如果安装本系统的“自动站”计算机出现故障、或上面的监测软件意外中止,所有监测功能将无效。
因此,本系统增加一台直接使用市电的“其它计算机”,采用ping命令,判断“自动站计算机”与“其它计算机”之间的连通性,使两台计算机相互监测。既可达到检测市电是否中断,“自动站”计算机是否正常工作的目的。两台计算机上的监测软件还可通过数据传递方式,判断对方是否正常运行中,大大增加监测系统的可靠性。
另外,因网线接触不良、网络不稳定等原因,网络出现短暂中断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判断计算机之间的连通性时,需以一段时间内多次判断的结果为准,否则,容易出现误判。
1.2.2 判断网络是否连通、自动站软件以及采集器是否正常工作。
(1)本系统通过扫描服务器端口,检测“自动站”计算机与“报文上传服务器(IP:10.203.72.30)”、“报文存储服务器(IP:10.203.6.7)”的连通状态,确定网络是否正常。
如果使用Ping服务器IP的方式判断网络连通性,将可能因服务器安全设置影响而不能正常判断。
(2)通过检查“通信组网接口软件”、“自动气象站监控软件”是否在进程列表中、分钟数据文件是否得到更新,综合判断自动气象站软件及采集器工作状态。
如“通信组网接口软件”和“自动气象站监控软件”未运行,通过Shell命令将其启动。
1.2.3 监测长Z文件是否上传、是否进行质控、数据是否有缺测
在网络连接正常的情况下,每小时正点后从指定的时间开始,从“报文存储服务器”以FTP方式下载监测台站当前时次,当前时刻前最后一次上传的长Z文件数据进行检查。
(1)如果当前时次某台站长Z文件不存在,则确定为“长Z文件未上传”。
(2)通过长Z文件第一行的“质控码”,判断需要人工质控时段的长Z文件是否经过人工质控。
(3)根据台站观测项目设置情况,判断长Z文件中的当前时次应该观测的项目数据是否有缺测。
如果所有气象台站都在某一时刻从服务器上下载文件进行检测,可能增加服务器负担,并对通信造成影响。因此,系统开始下载长Z文件时间的分钟数允许人为设定,秒数由程序随机生成,可有效避免多个台站同时下载文件的情况发生。
另外,在同一计算机上,该系统可以通过添加区站号的方式,对多个台站的长Z文件进行集中监测。
1.2.4 大风监测功能
目前,当出现大风时,新型自动站不会自动报警,并且记录的终止时间与实际终止时间相差15 min。当可能有大风时,值班员要一直查看大风数据,才能避免迟、漏报现象。
本系统自动读取FJ.TXT文件第一行,如内容有更新,则根据文件内容计算出大风开始和终止时间,并报警,以方便编发相关报文。
1.3 报警功能及实现方法
当监测到异常情况时,根据情况紧急程度,立即通过文字、音箱、短信、电话等方式提醒值班员和相关管理人员。
1.3.1 通信设备的选择
为了确保在网络中断的情况下,能自动发出短信和拨打相关人员电话,需用独立、可靠、低使用成本的通信设备。
本系统采用带“TC35i”芯片的GSM/GPRS调制解调器通过USB接口与自动站计算机连接,通过AT命令实现自动发送短信和拨打电话功能。经实测,该设备稳定可靠,经济实惠。一般情况下,每月费用(手机卡通信费)在5元以内。
1.3.2 通信时占用系统资源的处理
设备通信测试发现,如在同一应用程序内实现监测及通信功能,则在发送短信和拨打电话时,需要等通信结束后,才能执行监测功能,占用了较多的资源,监控的时效性受到影响。使用多线程编程方法依然不能解决。
本系统监测及通信分别使用独立的应用程序。在监测程序启动后,通信程序自动启动并在后台运行。需要通信时,监测程序将通信内容、联系电话等参数传递到通信程序。既不影响监测的效率,通信的可靠性又得了保障。
2 系统存在的问题
本系统能及时发现并提醒工作人员处理影响观测质量的绝大问题,但并未面面具到,功能有不足之处。
(1)未加入数据质量检查功能,数据是否正确仍需通过自动站软件判断(注:自动站软件已能对数据进行质量检查)。
(2)当长Z文件上传到“10.203.72.30”
服务器后,会被转到“10.203.6.7”服务器存储,但服务器原因,有时中转会稍有延迟,而本系统是从设定的时间开始从“10.203.6.7”检测长Z文件的。如检测时间过早,偶尔会出现长Z文件已经按时上传,而误报“未上传”的现象,检测时间过晚,真出现故障时,留给工作人员处理异常的时间将减少。
3 推广应用情况
本系统适用于所有气象台站地面气象自动站系统。目前,该系统已在贵州省所有气象台站推广使用。各台站使用后反馈的情况表明,系统运行稳定,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目的。
4 结语
本系统能对影响综合观测质量的主要因素,如自动站计算机、自动气象站软硬件、网络、市电等工作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报警,提醒相关工作人员对故障进行处理,极大地减轻了值班员心理压力,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业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黄.自动气象站实用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 张宏林.Visual Basic 6.0 程序设计与开发技术大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关键词】气象现代化设备;灾害监测网络;农业气象服务网络;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
0.引言
唐河县位于豫西南豫、鄂两省交界,南阳盆地东南边缘,是一个拥有农业人口116.7万人,耕地面积245万亩的农业大县,是全国粮棉油生产百强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是中国农科院生国第一个科技综合示范县,近年来围绕全县粮食核心区建设规划,粮食示范园区建设和高标准良田建设,我们积极探索为粮食生产安全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的途径和手段,改变粗放式的为农服务方式,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的要求,建设气象现代化监测网络,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的业务能力,建立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增强农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指导性,拓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炮站服务领域,发挥气象信息员的基层服务作用,提高农村气象信息服务覆盖面,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县级现代农业气象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实现传统农业气象向现代农业气象转变。
1.发挥气象现代化设备优势,健全气象灾害监测网络
近年来,随住县级气象现代化水平的快速发展,紧密结合唐河农业大县实际,拓展气象服务领域,把气象现代化设施建设与县域农业生产相结合,围绕农业大县的耕作布局,粮食生产重点和高标准示范良田,逐渐完善气象监测、预测及灾害综合防御系统,充分发挥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巨大作用。在建成天气雷达、卫星接收站的基础上,首先,建成全县19个乡镇自动雨量传输网络,完成了全县雨情的自动监测、上传,加强了暴雨灾害性天气分布的无间歇监控;其次,增强气象多要素监测能力,不断完善观测密度,在重点良田区内增建了五个“温度、降水、风向风速”四要素自动气象站、两个“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风向风速”六要素自动气象站,提高气候预测准确率;保证了灾害性天气监测的连续性,气象要素、实况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及时性。同时,为了加大农作物旱情观测工作,做好全县农业气象服务,设置两个“土壤湿度自动监测站”,自动方便快捷地获取土壤各层墒情信息,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为各级领导组织指挥农业生产、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导农民进行浇灌、施肥等田间管理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通过自动监测网络的建设,不仅健全完善了灾害天气的监控体系,提高气象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而且拓展了气象科技服务领域,增强农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指导性,为全县大面积发展现代农业、生态综合治理提供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充分发挥气象工作的功能。
2.建设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 完善农业气象服务网络
唐河是一个拥有农业人口116.7万人的典型农业大县,是中国农科院全国第一个科技综合示范县,围绕全县16.3万亩高标准永久性良田示范区和县委县政府规划的两个粮食核心示范区,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农业的作用,积极探索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的途径和手段,设立了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农情综合要素监测站。建立了日常工作制度,部门会商制度,农业气象服务流程,气象信息员职责、任务,工作流程等,设立科普知识宣传栏等。
在园区大田中建设了四要素自动气象站、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站,孢子捕捉仪,虫情测报仪,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站,设立电子显示屏等,并紧密结合地方农业特点,积极开展覆盖粮食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系列化服务;开展小麦、玉米、棉花、烟叶等作物的播种、收获期预报、关键生育期评价、产量预报和全生育期气象条件评价的定期服务;开展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病虫害发生气象等级预报、作物主要发育期预报等,定期农业气象周报、旬报、月报、土壤水分监测公报、冬小麦苗情长势及农业干旱等遥感监测评估报告;加强与农业、植保、粮食、统计、水利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规范的农业生产、农业气象灾害、卫星遥感野外调查及产量预报会商等机制,及时为县领导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把小麦、棉花、桃等作为观测内容,开展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与农业、植保、林业等部门技术人员联合,集中研讨会商,整合各种服务信息,通过电子显示屏、手机气象信息平台到各级政府、乡村组中,服务到农村一线,传播到千家万户。
3.增强人影炮站作业能力 构筑防灾减灾网络
唐河县自1996年在全县建成了八个固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炮站,每个炮站占地1.5亩,4间办公房,拥有八门高炮、四门火箭,安装了无线通讯塔,形成功能基本完善的高炮增雨防雹基地和人工影响天气火力网络、无线电通讯网络、雨情、墒情四个网络,建立了“唐河县人工影响天气决策指挥系统”业务平台,实现科学指挥科学作业,大大提高作业水平和作业效益。近年来,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结合唐河实际,围绕农业大县的耕作布局,充分发掘炮站资源,利用人影工作体系,逐渐完善气象监测、预测及灾害综合防御系统,充分发挥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巨大作用;同时,切实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建设,实行规范化管理,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充分利用8个炮站的48名炮手,来自农村,炮班长大部是党员或村干部,政治觉悟较高,在本地农村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这批人力资源,发展炮手兼任气象信息员,除担当在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抓住有利天气时机,及时开展人工增雨增雪防雹作业任务外,一是坚持每天通过甚高频电话接收气象局的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天气信息,服务本地农民;二是通过接收局手机短信平台的重大天气、灾害性天气和重要农事季节气象信息,气象灾害实况、预警信息、墒情分析和预报及农事建议,传播给当地群众。三是及时传递当地的气象、雷电灾害情况,使全县出现的灾害信息局里迅速收集掌握,并及时地到实地进行调查上报,保证了信息及时反馈的真实性、时效性。通过信息队伍的建设,增加气象信息的覆盖面和受众面,增强了构建一流水平的农业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农业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做出更大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晓天,刘忆.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建设拓展气象服务领域的初步探索.河南省气象学会论文集,2012.
[2]唐云起,万虹.浅析我省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网络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
[3]王建萍,刘耀武,张永红,王永茂,胡晓峰.县气象局气象为“三农”服务模式探讨[J].陕西气象,2011,(05).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意见》(〔〕33号)精神,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分级负责的原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以提高预警信息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推进信息系统建设,拓宽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健全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加快实现气象灾害实时监测、短时临近预警和中短期预报有效衔接,健全预警信息、传播、接收快捷高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到2015年,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至30分钟发出,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系统,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预警信息时效性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预警信息“盲区”。
二、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一)加强监测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海洋、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等监测系统以及雷达工程建设,建成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气象灾害的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连续监测。按照共建共管、代建共享的原则,加快推进交通和通信干线、输电线路、水利工程、林区、旅游区、重点经济区、渔业作业区和海上养殖区等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建设,尽快构建国土资源、气象、水利、林业等部门联合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加快海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着重推进、、新区等区域海洋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设,提高对环和海上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制订实施全省防治山洪地质灾害的气象监测设施建设规划,实现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全覆盖。加快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与农业气象服务工程建设,完善气象灾害和农业气象监测系统,提高农业趋利避害水平。组织开展江河流域、森林草原、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跨部门监测,建设综合气象信息网络共享平台,提升观测资料的管理、应用和信息共享能力。强化我省粮食生产核心区、重点林区、生态保护重点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重点区旱情监测,加密布设土壤水分和地下水监测设施。完善气象应急观测系统和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
(二)强化监测预报。开展气象灾害调查,加强灾害发生、发展及致灾机理研究。建立气象灾害预报系统,重点加强城市、乡村、江河流域、海洋等区域气象灾害预报,着力提高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和准确率。强化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和预警,缩短突发性、局地性的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在台风、强降雨、暴雪、冰冻、沙尘暴、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及时做好滚动预报,特别是要做好短时临近过程的实况监测和实时预警。完善省、市、县三级山洪地质灾害精细化预报系统,加强农村、林区及雷电多发区域的雷电灾害监测和预报。加强森林、草原致灾因子的监测,建立火险监测预警服务平台和森林火险信息交换平台,及时高火险天气预报预警。
(三)开展风险评估。各级政府要组织做好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查清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种类、次数、强度和造成的损失等情况,建设以社区、乡村为单元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建筑物等抵御气象灾害能力普查,推进基层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建设,完成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及评估。建立健全雷击风险评估制度。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建设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重大工程项目、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前,要严格按规定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省发展改革等部门要牵头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政策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的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和技术体系。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气象局等部门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项目定期执法督导。
三、加强预警信息
(一)加快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加强省、市、县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的快速。依托中国气象频道建立我省综合防灾减灾频道,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插播系统建设,实现预警信息在省内各级电视台和广播中的快速插播。把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系统建设、运行情况纳入公共安全监管范围,定期开展监督检查。
(二)加强预警信息规范管理。制定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管理办法,明确预警信息权限、流程、渠道和工作机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各级气象部门负责制作,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预警信息由有关部门和单位制作,根据政府授权按预警级别分级,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自行向社会。
四、强化预警信息传播
(一)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手机短信的作用。各级广电、新闻出版、通信主管部门及有关媒体、企业要完善预警信息联动机制,建立重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绿色通道。具有实时传播能力的广播电视台站、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及政府门户网站,收到气象预警信息后5分钟内,要采取增播、插播、增加播报频次和滚动字幕等形式准确播发。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要根据应急需求对手机短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按照政府及其授权部门的要求及时向预警区域手机用户免费信息。省、市主要新闻媒体接到干旱、暴雨、暴雪、寒潮、大风、道路结冰、高温等时效性较长的预警信息后,要在显著位置予以刊载。
(二)完善预警信息传播手段。各级政府要把气象预警信息配套设施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的工程范围,在机场、车站、码头、旅游景点、重点林区、渔港、渔船出海口,以及学校、医院、社区、林区等气象灾害敏感区域配备预警信息接收、传播设备。建立政府主导、各部门自建电子显示屏共建共享机制,将部门自建的预警电子显示屏运行维持经费纳入地方经费。重点加强农村偏远地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因地制宜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等多种方式,及时将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影响群众。
(三)加强基层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县、乡、村和学校、医院、社区、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要指定专人负责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各类灾害防御责任人包干到户的预警信息传播机制,形成县—乡—村—户直通的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将气象信息员等队伍纳入基层应急救援队伍,所需经费纳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
五、有效发挥预警信息作用
各级气象部门要与民政、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教育、安全监管、林业、旅游、海事、通信、电力等部门及军队有关单位,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机制,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厅际联席会议制度,会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工作,协调解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中的重要事项。军地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信息军地共享机制,通过建立网络专线等方式,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共享,为军队参加应对气象灾害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适时修订相关应急预案,实现与气象预警信息的有效联动。对矿山、旅游景点、重点林区、水库坝区和重要交通、输油(气)、输电、通信线路等重点区域,要制定气象灾害防御的强制性标准,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响应能力。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要在第一时间传递预警信息,迅速组织群众防灾避险。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各级政府要组织建立气象灾害联防体系,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联防机制,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定期开展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各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情况专项检查,做好预警信息、应用效果评估工作,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应急联动能力和水平。县级以上政府要加强对气象监测、预警、信息播发等专用设施的保护,按照法定标准制定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专项规划。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我省气象事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做好项目衔接,视财力情况安排配套资金。各级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在年度预算中安排资金,保证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及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各地要把气象灾害防御建设任务和项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并着力落实资金投入。省金融办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与推动中,要注重发挥气象部门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为其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提供科学依据和服务,努力减轻农业气象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