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外贸易的问题

对外贸易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外贸易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外贸易的问题

对外贸易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药产品;国际贸易;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09-0010-05 收稿日期:2009-02-03

当前,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实体经济,极大地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对于医药行业来说。由于其直接关系人们的健康和疾病,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少。在此背景下,中药企业扩大对外贸易将有助于中药企业走向国际。中药行业作为中国国内赢利能力较强的行业,产品利润率高,中国中药工业与石油工业、橡胶工业等41个工业行业相比,8项经济指标中有7项名列前茅,其中百元固定资产利税率仅次于烟草加工业,大力发展中药的国际贸易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产业格局,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一个大的天然植物原料生产大国,既是古老的天然植物生产大国,也是天然植物消费大国,但是一直不是中药出口大国、中药贸易大国。

(一)中药在国际上的市场分布当前国际上中药的贸易主要集中在6大板块:一是本土板块,即以大陆为中心,中药产品辐射港澳台三地。目前这一市场已经得到市场普遍的信赖,中药发展势头很好。二是东亚和东南亚等和中国文化和地域相近的地区。在传统中草药上有比较大的优势,中药出口得到较大的发展。三是南亚和非洲市场,这一地区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卫生状况差,对中国价廉物美的中药持有热情的态度,有利于中国扩大出口。四是北美市场,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把中医作为回归自然和天然食品运动的一部分,才开始接受中医(杨培,2007)。目前中药被美国国家卫生署当作补充和替代疗法,据美国《预防》杂志2007年的研究结果,在全美,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6000万人使用过天然植物药,这一数字占全国总人口的3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没有一项中药产品通过美国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审查,目前只有几种药品通过了FDA的新药临床研究预审,获准进入临床试验,中药在美国的贸易呈现市场大、使用广泛、尚无合法地位的局面。五是欧盟市场,在欧洲,天然植物用药市场规模较小,但是发展迅速。随着20世纪70年代欧洲绿色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对天然植物用药的求助。2004年3月31日欧盟通过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和2004年4月30日通过《欧盟传统药品法案》给中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六是阿拉伯市场,早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援外医疗队就把中医药带到了中东地区,在中东地区,保健、强壮、减肥、美容的中成药很受欢迎,产品大多来自港台、东南亚、日、韩甚至欧美国家。我国产品打入该市场有巨大潜力,但必须在剂型改造、产品包装和广告宣传上下功夫,才能占有一席份额。目前,21个阿拉伯国家中,几乎都开设了数量不等的中医诊所和中草药店。1988年,阿联酋成立了中国中医药治疗中心,沙特、阿曼、也门相继商讨引进中医药专家。

(二)中药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医药工业一直保持7%的增长率,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仍可能保持该速度。其中全世界中药的年贸易销售额已经超过400亿美元,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中药在全球的应用地区已达到45%(杨文茵,2008)。尽管如此,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植物用药原料大国,其中药产品在世界中药贸易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却是极低的。中药出口额占全球天然药物贸易额的7%,占全球天然药物销售额的3.2%,中药贸易额占全球天然贸易额的9.4%(虞忠,2006)。据我国海关统计。我国中药类产品的出口量不大,但是一直保持增长状况。2005年我国中药出口达到了8.3亿美元,2005年首次出口达到10.9亿美元,2007年达到11.8亿美元(张中朋,2008),2008年中药出口在金融危机中逆市上扬,仅1~9月份,中药出口9.61亿美元,同比增长13.7%。其中中药饮片出口3.88亿美元,同比增长17.2%;中成药出口1.25亿美元,同比增长13.8%:提取物出口3.85亿美元,同比增长9.1%;保健品出口6267万美元,同比增长21.3%。出口额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国际市场对中医药进一步的认可,市场需求仍然处于平稳增长;二是上半年人民币汇率仍处于上升,以美元计算的出口额增长;三是国内中药材价格上升,人力、环保等经营成本上升,导致出口价格上升(商务部。2008)。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中药产品占世界中药产品份额不大,我国中药的出口占我国商品贸易出口份额比重较少,但是却是能够代表中国特有产品的、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的贸易产品之一,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第一,当前国际上对于中药等天然药物产品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西药的副作用的加深,导致了人们需要寻求天然的毒副作用较小的天然植物用药,中药等天然植物用药在药品市场上的地位将逐步提升,各国对于中药等天然药物的认识正在转变。

第二,当前运用基因等高科技技术对中药和天然植物用药的分析增多,特别是对中药提取物的分析取得进展,加深了西方对中药的认识。特别是近5年来,西药新药申请由于合成技术越来越高,费用和试制时间加长,西药研究成功率出现下降,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中药等天然药物。据目前我国在国际上最成功的中药是青蒿素,随着美国和德国科学家的深入,逐渐发现青蒿素在治疗乳腺癌、白血病和骨癌上具有特效。2004年比尔・盖茨基金会出资4260万美元用于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第三,在治疗癌症、免疫性疾病、糖尿病以及很多老年慢性病等疑难病症方面,中药等天然植物用药的独特优势逐渐被西方主流市场所接受,特别是中药在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特殊疗效,为中药大规模进入西方主流市场开启了商机。2005年3月,中国抗癌新药“双灵固本散”成功通过美国FDA审核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该事件标志中药已经有能力开始进入西方主流市场。

第四,日韩等国家在中药或天然植物药上的科技投入示范作用,促进了中药和天然植物用药国际化,推动了市场进一步扩大。日韩在中药制剂和中成药上加大投入并成功占据了西方主流市场,在中药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远超中国,使中药在世界贸易中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

第五,目前国外有2000多家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开发天然植物用药。“洋中药”已经开始进入中国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中国作为中药的使用大国,国内外面临的竞争渐趋激烈。中药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受到挑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前中国在中药的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较小,科研投入暂时无法同

国外相比,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药使用大国,产业国际化程度偏低。但是目前机遇有利于中药扩大贸易出口,做大做强中药企业。

二、如何扩大中药产业的国际贸易

(一)保护传统医药是扩大中药产业的前提关于中医废存之争由来以久,但中医的现代化之争开启于1992年,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徐绍颖教授归国后,向科技部申请了“促进中药出口创汇的战略与政策研究”的课题。拉开了中药现代化的序幕。此后十几年里对于中药现代化的争执一直持续不断。2006年6月1日,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功耀教授发表文章《告别中医中药比破除迷信更容易》,拉开了他批判中医中药的序幕。此后他发起了“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公告”的签名活动,短短几天,签名人数已经过万。一些学者甚至提出了废除中医中药的论断。因此目前中药现代化进程已经到了面临方向性选择的关口。

而此前2005年7月在国内首家以经营日本津村中药饮片为主的深圳“和顺堂”药店的开业,同样震动了中医药业内人士,有的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药核心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的泄密所致的后果,使人们看到中药的生产技术来自国际化的竞争。

对于中药产业来说。不论学术界争执的焦点在哪,但是只要有利于中药产业的扩张和国际化,有利于中药的对外贸易出口,就有助于中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而扩大中药产业的前提首先就是要保护传统医药,使中药的核心技术不能在学术争执中流失和泄露。在技术上保护传统医药的核心技术,在生产上保证中药的核心工艺技术,探索并修复中药古方。现代企业中最能够体现企业竞争力的是企业的核心技术,中药作为一项能够存在数千年的古老医学的体现,其原创性不用质疑。因此,只有在做到保护中医药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对中药产业进行扩张。

(二)正确认识中药与西药主流市场的差距中药国际化的实质就是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早在2006年7月,原国家科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开展的国家课题“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时就提出了“中药国际化”为理念的中药现代化口号,并提出实现2~3个中成药品种作为治疗药物进入西方主流医药市场的阶段性目标。但是除了极少数中药进入主流市场外,绝大多数企业和产品都停滞不前或者发展无力,和西药主流市场相比,主要呈现以下差距。

1 东西方不同医学文化背景下的差距。由于中药的传统理论和文字表述很难准确地翻译成外文,在沟通和交流上中药和西方社会民众接触相对较少,尤其缺乏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使外国人缺乏对中药深层次的了解。而且中药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观”的哲学思想,中药疗效和西药立刻见效的效果明显不同。西方国家之所以不能接受中药,很大因素就是中医药理论不能被西方主流社会所接受,认为中医药缺乏科学依据。这种医学文化上的差异,成为中药走出国门的最大羁绊。

2 中西药产品质量上的差距。西药从研究、试制、临床试验到取得生产资格都是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程序进行的。严格的药品品质管理保证了西药质量,使西药能够长时间占据药物生产的主流市场地位。药品品质问题成为当前影响我国中药出口的首要问题。

3 中外药品产品标准的差距。中国中药产品要走向国际化,扩大对外贸易,实现出口创汇的目标,就必须通过国际贸易的标准来进行。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中药标准,各国法规之间差异较大,对待中药的态度不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药贸易的扩大。2007年底第九届中国药典委员会正式成立,目前已经开始研究制定2010年版中国药典修订原则,并着手建立中药标准规范技术体系。2008年2月国家药品监督局通过新闻。提出了“加快中药标准体系建设,确立植物药领域的国际主导地位”的口号。只有中药做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符合作为商品的基本要求,中药扩大出口才有希望。

4 技术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近年来我国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象日益增多,影响日益扩大,严重阻碍了我国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目前中药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以下内容:第一,卫生检疫和检疫标准,由于各国检疫标准的不一致,将对中药对外出口造成屏障。第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的限制,主要有二:一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二是《生物安全议定书》。第三,绿色环境标志认证,即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标准认证。第四,绿色包装和标签的使用。我国中药出口时,在产品包装材质、包装设计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药品说明书也经常出现不规范的现象,不能严格按照进口国的管理法规全面标示规定内容,经常出现与进口国的法规与风俗发生冲突的现象(文占权,2007)。

5 中西方药业企业营销水平有明显的差距。和西方医药行业相比,中药企业无论在销售理念、销售方式还是销售业绩上都不是同一层次。西方医药企业在营销上实施的是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营销战略。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高达45%,排名前10位的药品占全球药品销售总额的10%,研究表明,在世界著名制药企业中,大品牌产品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与其价值增长倍数呈明显的正相关。规模化是企业实现成本领先和规模效益的重要前提,国家统计局曾在2003年针对国内中药企业做过一项调查,中药企业销售规模与其平均销售利润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当企业规模达到5~10亿时效益最佳,低于或高于这个规模区间的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专业化是充分利用资源、建立品牌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专业化发展方向可以进一步分为治疗领域专业化、产品类别专业化、营销手段专业化等。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医药企业通过营销方式的不断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市场集中度大幅提高,今天的美国医药企业数量只有几百家,他们或是竞争力极强的跨国医药企业集团,或是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而中国的中药行业在营销上还只是停留在以医带药,海外建店,借船出海等方式上,市场竞争力明显偏低。

(三)加大中药企业的科技投入。提升中药产业扩张能力21世纪是生物医药快速发展的时代,医药行业是伴随社会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持续成长的朝阳行业,中药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将会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市场竞争、并购重组的结果必将使一些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企业淘汰出局,也必将使一些优秀的中药企业脱颖而出。通过高科技的投入,实现古老医学和现代科技的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扩张现有中药企业,提升产业的扩张能力,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切实做到扩大外贸出口。

1983年,国家科委建立了“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负责全国生物科学和医药卫生方面的技术工作。1986年开始,生物技术列入国家高科技863计划中,其中医药技术是其重点内容。科技部还把“九

五”计划以来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作为重点工程建设,最近又提出“生物医学工程科技产业行动纲要”,2009年初,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司长马燕合提到中医药科技经费的增长速度近10年来呈指数型增长,这在其他行业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提高了中药的科技化、产业化进程。但是和国外相比特别是和日韩相比,还存在差距。在全国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鲁南制药集团公司董事长赵志全对记者说:“要实现中药现代化,目前亟需提高中药研究、开发的科技水平。”在他认为:我国中药出口一直以原材料为主,中药制剂和中成药出口很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技术水平落后。相反,日本、韩国等国家依靠雄厚的技术力量,在中药制剂的分离提取、质量控制标准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更可怕的是,许多外商正依靠他们掌握的技术优势,加紧搜罗相关信息进行研究分析、抢先申报,使得我国许多中药的知识产权正以惊人的速度流失。例如,丹参是传统中药,日本却利用先进的中药膜分离技术,研制出了疗效更好的丹参产品,横扫欧洲市场。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银杏等我国传统中药材,目前我国申报银杏专利共68项,外国人虽然只申报了4项,但其中却涵盖了银杏的全部提取工艺流程。

鉴于我国中药生产企业规模小,产业布局分散,创新能力有限的状况,要实现中药科技投入,没有政府支持是不行的。由政府牵头成立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生产企业共同组成的课题攻关组,将分散的科技力量集中起来,研制开发中药制剂的拳头产品,加快中药科技进步的步伐。只有技术水平上去了,才能提高中药的竞争力,才能尽快实现中药现代化,扩大中药出口贸易。

(四)中药的国际化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中国中医药能否在国际上扩展空间,中药能否成为世界的主流医药,中药能否为中国企业带来国际贸易的丰厚收入,这才是研究中医药国际化和对外贸易的关键。虽然中药存在自身很多问题,迄今有的医学理论尚无法解释,但是它能够从传统医药保留到现在,展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说明它具有的科学性和疗效。在当今国际贸易中,真正决定贸易成效标志的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定价权和话语权。在当今西药占有主流定价权和话语权的产业市场上,决定中医中药能否在此市场上分得份额,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国家软实力的表现,中医的国际化进程可以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战略的一部分。

按照学者郎咸平的观点:当前产业竞争不是产品对产品,也不是公司对公司,更不是行业对行业的竞争,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链对产业链的战争,欧美国家掌握产业链的定价权。对比中药和西药的竞争,同样包含定价权之争,这种定价权就是谁占据主流市场的话语权。中药要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必须是国家整体实力提升所带来的软实力支撑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

三、扩大中药出口贸易的建议

(一)加大中药的生物活性研究重点加大中药提取物研究,这是科学提升中药及其相关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目前中药标准提取物已经在保健、化妆等领域取得一定范围的认可和推动,这将有助于中药及其相关产品的生产模式,推进行业发展(王智民,2007)。

(二)实现中医药产业的升级换代作为一种大宗出口贸易,按照目前中药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够的。中药企业现在呈现的产业格局基本上还处于分散状况,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大产业。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对中药行业进行发展导向和政策指引,提高投资者对中药的利润预期,以提高产业吸引力,同时鼓励各种投资进入中药行业提升中药产业发展空间。目前国内一些行业,如金融、证券业纷纷抢滩中药产业,把投资中药作为企业转型和扩展规模经济的发展方向。国外的一些财团也开始在内地建设发展中药科技基地,近年来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中药的资金已经达到103亿元。

(三)中医知识产权和中药标准化规范的制订在国际贸易中,商品取得知识产权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标志,只有在加强中药核心技术的专利保护的基础下实现国际交流和合作,才能有效实现促进中药的对外贸易,也才能争取并有效掌握中药市场的话语权。只有推出自己的中药标准化规范,在研究、生产、质量和管理上创建标准体系才有利于中医迈向国际化市场,避开或减轻非关税壁垒对中药的不利影响。

(四)中药企业自身营销模式的转变要凭借中药的原材料的优势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占领国际市场。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除了中药在政策上、技术上、规范上等自身因素的改变外,还需要中药企业在营销模式上的彻底改变。中药企业生产的产品首先要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消费人群确定不同的产品。通过准确定位目标市场,选择重点市场、潜力市场,根据市场选择产品。进行品牌营销,把东方文化的神秘、审美和健康元素融入产品。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

拓展营销渠道,这是当前中药企业所面临的最重要选择,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渠道的作用能够对产品的销售起到最直接的影响。在西方社会,传统的药店、医院和诊所属于消费渠道的大部分,但是如果能够直接将中药产品销售切入到药品制造商和供应商手中,或者建立战略联盟的关系,对于中药来说是突破销售渠道直接进入销售终端的明智选择。

四、结束语

对外贸易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湖南;对外文化贸易;文化产业;文化品牌;对策

文化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成为国际贸易竞争中的新领域。中国的入世,不仅给本国文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且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湖南文化企业对外贸易就是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怎样抓住机遇,克服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湖南文化企业对外贸易的现状

1.1 文化产业增长迅速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湖南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2008年湖南的文化产业总产出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在全省GDP中的比重超过5%,成为湖南六大过亿产业和新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居全国第4位、中部六省第1位,人均增加值居全国第2位,进入全国“五大俱乐部”行列,。2011年,全省文化和创意产业增加值达1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占GDP比重5.2%左右。目前,全省收入过亿元的文化企业达110个,利润过千万元的文化企业235个,上市文化企业4家,电广传媒、中南传媒、拓维信息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快速增长的产业体量,让文化产业成长为湖南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1.2 逐步形成了“湘”字号文化品牌

湖南的文化产业起步早,发展快,逐步形成了“湘”字号文化品牌,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我们在新闻出版、现代传媒、动漫、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主打产业领域,均有“湘”字号的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电视湘军”、“娱乐湘军”、“动漫湘军”、“出版湘军”创造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湖南文化现象”。世界品牌实验室2011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湖南广播电视台以96.92亿元品牌价值居第117位,同时排名中国媒体品牌价值排行榜第六位。湖南卫视2011年有60次夺得全国收视第一,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蝉联全国出版集团综合实力第二位,中南传媒跻身《财富》2011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文化品牌报告》的252个文化品牌中,有蓝猫、超级女声、湖南卫视、湖南出版集团、潇湘晨报、中国红瓷器、湘绣、政法频道、快乐购、红网等36个“湘”字号品牌入选,占中国文化品牌的14%。

1.3 文化出口种类和范围不断扩大

2012年9月18日,商务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对外了《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目录》。认定我省的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永州奔腾彩印有限公司、湖南芒果国际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等17家企业为“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1个项目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企业数量较2009-2010年度的7家企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企业数量居中部六省第二位。行业类型涉及出版、广电、演艺、湘绣、动漫、工艺品、陶瓷、印刷等,而且出口的种类和范围在逐年扩大。

2.湖南文化企业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重“硬件”,轻“软件”,配套服务不健全,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目前,湖南一些政府部门对对外文化贸易认识不足,重视也不够,对有形的货物贸易很重视,而忽略了对无形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更没有摆在重要位置,配套服务不健全,政策措施不完善,缺乏激励机制,导致文化企业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足。而且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很难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虽然目前湖南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虽然日趋多样化,但是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创新产品不多,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相对过高,限制较大,所以融资力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资金供需缺口较大。许多文化出口企业需要进口演出设备,但设备进口关税过高,资金不够,面对潜在的高收益的国际市场,由于风险巨大,这些都使很多文化出口企业望而却步。

2.2 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优秀的企业和产品,文化附加值低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我省从事文化产业的中小企业很多,但是缺乏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和实力集团,使得我省文化贸易整体竞争力不足,不能形成规模经济。而且文化产品的创新能力不足,没能充分开发利用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一些有比较好的,有新意的的产品一经上市,往往是立即被模仿或仿制,质量参差不齐,以致市场混乱,例如几年相亲类节目充斥各大卫视;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节目一炮走红,随后各电视台陆续推出了类似节目,竞争相当激烈。缺乏像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产业,加上以迪斯尼为首的娱乐产业、英国数字娱乐业这样的可以带来丰厚收益又有力提高本国国际知名度的产业。而且文化产业附加值比较低,比如说迪士尼就有与其卡通人物相对应的书包、文具盒、毛绒玩具、手表、鞋子等一系列外延产品及其专卖店。而国内往往就是在某一产品推广成功,投资者认为得到丰厚的利益后,就突然戛然而止。相关企业没能把握住时机,继续挖掘或开发其新的价值。

2.3 对外文化贸易人才缺乏

文化产业要想很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目前湖南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型人才十分紧缺,特别是普遍缺乏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既有文化专长又懂市场规律的复合型人才;高层次的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相对不足,高水平的文化企业管理人才、文化产业经纪人才、文化产业技术人才、文化产业教育人才等都比较缺乏。这致使对外文化贸易的热度不高,影响不大,群体效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而且文化产业人才的分布不平衡。另外合格翻译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这就增加了企业与海外客户和顾客的沟通交流难度,翻译的匮乏已经成为文化产业“走出去”的瓶颈。

3.促进湖南文化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3.1 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配套服务,营造良好的出口环境

政府应该指导企业向商务部、等有关国家部委申报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将更多具有中华文化传播潜力和湖湘特色的文化产品纳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目录。根据湖湘文化的优势和特色,顺应国际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和需求,积极引导文化企业扩大出口,大胆的走出去。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通过绩效奖励和资金扶持的方式对文化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机构建立文化产品国际营销网络,开拓国际市场。政府对文化产业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改进和完善金融服务,采取优惠政策提供融资便利,在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境外演出、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按规定享受营业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对一些先进设备的进口可以采取免税政策。还应该完善配套服务,简化出境、结汇手续;提供通关便利,营造良好的出口环境。

3.2 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打造文化品牌

企业应该加强科技创新,调整文化产业结构,运用高科技手段改造与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借鉴国外的经验,利用湖南特有的人文资源,结合湖湘文化的特点开发新兴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打造高水平的文化科技产业,以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体的来说我们可以以内容创新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为重点,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巩固和发挥已有品牌优势,使广电、出版、动漫、演艺等优势产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并且继续打造新的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电影、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生产能力,开发新的产品;加快出版物由主要依赖传统介质向多种介质转型;加快文化与观光旅游、体育健身、艺术培训等产业的融合和互动,推动文化服务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3.3 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相结合,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

促进湖南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必须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继续打造广播电视、卡通动漫、潇湘晨报、“快乐购”等人才团队;要有计划地培养和引进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懂外语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和文化专门人才。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调动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的评价体系、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让优秀的人才充分发挥其才干,更好的为企业服务;要一高校为依托,积极培养本土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要加强人才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建立和完善适合文化产业人才特点的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实现湖南文化产业人才平衡发展。

3.4 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

湖南文化企业要大胆地走出去,展示其特有的魅力和风采。湖南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苗、瑶、土家等40多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在居住、服饰、饮食、喜庆、等方面风情各异,我们必须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针对国外市场的文化需求以及人们的消费心理进行认真研究,在文化产品原创和开辟市场上,积极与国际的运行机制和经营模式接轨,组织开展重大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鼓励支持民族文化企业积极进行海外投资,大胆走出去,加强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为此必须发展壮大湖南的文化跨国公司建设,鼓励国内外企业间的兼并收购或非股权联营,发展国际会展经济,在世界重要城市树立带有湖湘文化标志性的景观。

参考文献:

[1]刘文华.湖南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

[2]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2.

[3]花建.如何走向文化贸易大国[N].解放日报,2012.

[4]纪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思考[N].光明日报,2012.

[5]郭万超.国际文化出口局面如何打开[N].中国文化报,2013.

对外贸易的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陕西省;对外贸易;竞争力

引言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对外贸易历史久远,古老的城市一直保持着对外开放的姿态。作为唐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无疑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经济、文化的聚集点。如今陕西省对外贸易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012年陕西省进出口总额达到147.99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陕西省的进出口总额自2003年到2012年不断刷新纪录,但从横向比较,进出口总额仅位于全国第24位,陕西省的外贸潜力并未得到充分挖掘,对外贸易实力较弱。

为了从宏观的角度把握陕西省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本文采用OECD(1994)、Lall(2000)的研究结果,将商品分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四类,分析陕西省对外贸易结构,研究陕西省生产要素禀赋的特征和资源配置效率。

一、陕西省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一)陕西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总体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2012年进出口总额为1479854万美元,是2003年的5.32倍,平均年增长率达到20.41%。陕西省对外贸易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进出口总额在2008年呈现出明显的分割点,出现了短暂的停滞,2008年以后继续保持较好的势头。从出口角度看,2003年到2008年出口一直高速增长,2009年的出口额出现大幅下滑,2010年到2012年,出口反弹并持续回稳,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9.54%。由于出口额在2009年出现的大幅回落以及进口额的持续快速增长,2009年和2011年分别出现了短暂的贸易逆差。

(二)陕西省对外贸易结构分析

从陕西省四类商品出口占陕西省出口总额的比重来看,2009年以前,资源密集型产品占主要份额,2006年达到峰值,占据51.19%,其次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占有的份额较少。2009年之后,出口商品的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调整,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自2007年以来骤然萎缩,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截至2012年,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的份额达到40.51%,劳动密集型产品由最初的22.88%下降到13.88%。

图1 陕西省四类商品出口占陕西出口总额的比重(单位:%)

从进口结构看,2003年到2012年这10年间,技术密集型产品是陕西省进口最多的产品,2012年陕西省进口技术密集型产品高达69.03%,反映出陕西省对技术、设备的需求量之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始终是进口最少的种类,2012年仅占陕西省进出口总额的1.50%,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在近10年内占总进出口额的比重虽有波动,但整体上趋于稳定,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在2008和2009年急剧上升,2009年至今,呈现逐步回落的态势。查阅陕西省主要的进口产品,主要包括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矿砂、矿渣及矿灰。

图2 陕西省四类商品进口占陕西进口总额的比重 单位:%

从2003年到2012年,陕西省对外贸易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3年至2006年,通过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换取外汇,进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出口创汇能力。第二阶段:2007年至2012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除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外,各类产品的进出口均呈现出下降趋势,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比重同时上升,这一特殊现象反映了陕西省“高技术化”的对外贸易策略,更加注重进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在这两个阶段中,陕西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整体处于下跌趋势,说明陕西省并没有依靠省内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来发展经济,而是更加关注从长远利益,通过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结论

通过对陕西省对外贸易结构进行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陕西省对外贸易总额在近年来虽然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规模依然较小,不能称之为贸易大省。(2)通过对进出口产品进行分类,发现出口产品中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主角地位已被技术密集型产品取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不占优势,进出口份额始终较少;资本密集型产品从来都不是陕西省出口产品的主力,其近年来的进口比例较之前也有所下降。

本文仅仅是从非常宏观的角度讨论了陕西省对外贸易结构,实际工作中我们更应该关注微观层面的贸易需求,这也是以后学者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郑展鹏.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及出口竞争优势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7)

[2] 余道先,刘海云.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0)

对外贸易的问题范文第4篇

新常态对外贸易转型发展问题研究

一、前言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要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必然举措。2014年,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中国经济将进入新常态的著名论断,从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对新常态的解读来分析,我国经济新常态有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中国经济面临着经济增速的逐步换挡,我国经济将由高速增长逐步向中速转变;其次,中国经济结构面临着全面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将发生极大的变化;最后,中国经济的增长驱动也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将有传统的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世界经济复苏举步维艰的国际环境下,面对国内经济发展态势的转变,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型发展面临着新的威胁与挑战。在此多重背景下,文章结合国内外宏微观经济的发展趋势,研究当前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发展的对策,这对我国实现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转型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创新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式

当前,无论是出于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带来的新机遇,还是充分利用世界经济复苏的迫切需求,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各个主体都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深度结合,有序推进开放型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具体来说有以下措施:第一,要进一步提升国内产业园区的综合水平,如基础设施、人才输送、财税支持以及配套科研等,真正形成对国际外资的有效吸引力,提升“引进来”的绝对规模,为对外贸易“走出去”奠定基础;第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对于外资的选择也逐步要考虑到是否符合我国的产业需求、环境状况以及资源现状,要适时、适当、适度的优化调整我国的引资门槛,提升“引进来”的整体质量;第三,要鼓励国内具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走出去”,鼓励他们开展境外国际化经营,如支持国内企业创新对外投资方式、鼓励企业并购国外生产配置、研发机构以及优质品牌,着力培育一批跨国公司和品牌,打造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骨干力量。

(二)推进“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双轮驱动,更新对外贸易的推进方向

众所周知,开放是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但是我们要明确的是:开放的含义并不是单向的,我国的深化对外开放,不仅仅要坚持对外开放,而且也要坚持对内开放,实现开放型经济由吸引外资拉动向综合利用国内外力量创新驱动转变,具体来说有以下措施:首先,各地区要充分抓紧国家推进“一带一部”、“长江经济带”、“中原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的政策优势,中西部要积极的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项目,提升中西部的对外贸易竞争力;其次,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国家“一带一路”的大战略,积极的承接国外的先进产业,并不断更新自身的技术水平、服务水平,提升自身对外贸易产品的附加值;最后,各经济区域要加强“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双向协调发展,真正的实现双轮渠道,彻底扭转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单方向推进思维,要充分利用好国内与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真正的实现国内外贸易各方的互利共赢。

(三)统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同发展,实现对外贸易的全面发展

毫无疑义,货物贸易发展是服务贸易需求产生的基础,服务贸易的持续发展也会反过来促进货物贸易的转型,特别是生产贸易的发展对货物贸易的拉动作用非常显著。从国际贸易的理论分析来看,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内在的依存和促进关系是构成二者协同发展或平衡发展的主要动因。因此,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的对外贸易转型发展,必须统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同发展,实现对外贸易的全面发展,具体包括:第一,夯实货物贸易转型发展的经济基础,在新常态的背景下要大力推动货物进出口贸易随产业结构的升级而转型,发挥其引导服务发展的导向作用,提升我国国际贸易的整体竞争力;第二,制定服务贸易跨越发展的推进战略。新常态背景下,各贸易地区要在服务领域扩大市场准入范围,放宽准入限制,把服务贸易作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平台,适时扩大通信、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商业服务等行业的商业存在规模,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新常态时期,提高外资质量、扩大外贸规模、优化外经结构、增强外联实效、提升外包水平,力争做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推进“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双轮驱动、统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同发展,真正将我国由对外贸易大国向对外贸易强国转变。参考文献:

[1]盛斌.WTO《贸易便利化协定》评估及对中国的影响研究[J].国际贸易,2016(01).

[2]李小平,卢现祥.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2排放[J].经济研究.,2010(01).

[3]盛斌,牛蕊.贸易、劳动力需求弹性与就业风险:中国工业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9(06).

对外贸易的问题范文第5篇

摘 要:所谓对外贸易结构指的是,不同组成部分在外贸整体中所占的比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给国家和企业带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有鉴于此,本文围绕我国对外贸易结构问题进行分析,首先指出了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然后重点讨论了优化外贸结构的对策,主要包括改变观念、改进策略、改善环境等,以期为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进一步完善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对外贸易结构 问题 对策

前言

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相当关键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相关问题也逐渐暴露,如商品结构、方式结构以及区域结构不合理等,解决上述问题成了当务之急。

1、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对外贸易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也得以持续改善。然而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仍旧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商品结构问题、方式结构问题以及区域结构问题等,下面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关分析。

1.1 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料加工产品为主。由国际市场惯例可知,出口国在加工贸易活动中只能获得相对偏低的收益分配(20%左右),所以,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虽然有较大增幅,但受较高的加工贸易占比影响,我国贸易福利水平甚至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不仅限制了外贸经济收益,而且影响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同时还妨碍了国内技术进步。2)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我国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往往凭借低价优势抢占市场。该类产业通常缺乏核心竞争力,使得外贸收益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规模增长,不仅无法体现国内劳动力应有价值,而且提高了国际贸易摩擦风险,另外,该类产品准入门槛低,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国际竞争。3)服务产品贸易严重滞后。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尚处于起步阶段,长期未能摆脱逆差状态,增速缓慢,不仅明显滞后于国内工业产品,同时也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在外贸总额中的占比[3]。

1.2 我国对外贸易主体结构。随着我国对出口经营权的陆续放开,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等也开始加入到外贸行列中,然而具有多元化特点的贸易主体格局尚没有完全形成,尤其是外资企业,其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长期超过50%[5]。在国家商务部公布的2013 年“中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 家企业和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排名”中,绝大部分都属于外资企业,由此可见,我国对外贸易主体结构存在严峻问题,予以优化调整迫在眉睫。我国劳动力比较廉价,于是便有很多外国商人和企业看好这一点,将本国产业链的低端部分转移到我国,将本国原有加工从我国出口,达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然而我国从中获得的经济效益则相当有限。就表面来看,外资企业的存在推动了我国外贸出口的发展,但实际情况是外资企业从中拿走了绝大部分的利润。

相较外资企业而言,国内企业存在诸多不足,不仅规模偏小,科研力量薄弱,而且缺乏进军国际市场的意识,另外,在核心品牌以及营销网络构建方面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一旦和国际优质企业存在竞争,往往处于弱势地位[6]。

1.3 我国对外贸易区域结构。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研究发现,其优势集中在廉价劳动力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恰恰是发达国家不关注甚至淘汰的产业,所以,此类发展国家或地区便成了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对象,如欧盟、美国以及日本等。2013 年,中欧、中美和中日双边贸易总额分别为5591 亿美元、5210亿美元、3125.5 亿美元,分列1~3 位。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使得外贸市场相对集中的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这一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如果对贸易伙伴国市场呈现出过度依赖性,当该国爆发经济危机或者进行相关政策调整时,便会使我国对外贸易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如受债务危机影响,欧盟国家在消费方面曾一度陷入低迷,另外,美国遭受金融危机之后也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以促进本国就业率的增长,均给我国对外贸易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市场高度集中将会造成国际贸易环境持续恶化。我国曾多次成为若干国家的重点反倾销对象,这和我国外贸区域结构不合理(高度集中)存在直接关系。

2、优化外贸结构的对策

就贸易规模而言,我国是当仁不让的贸易大国,然而我国离贸易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贸易强国不仅关注贸易规模,更加关注本国的经济福利水平。由前文分析可知,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尚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所以,采取适宜的应对策略,不断优化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2.1 改变观念。观念指导行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应转变片面强调出口创汇的传统观念,树立更为科学的“贸易平衡”观念,立足国内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从而不同角度看待和分析贸易顺差。贸易顺差并非百利而无一害的,有可能导致人民币升值,有可能导致贸易摩擦加剧,还有可能加剧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现阶段,我国在生产力要素资源禀赋方面还有很多亟待改善的地方,所以,应积极转变片面强调出口创汇的传统观念,确立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科学目标,在促进出口增长的过程中,还应适宜地推动进口的增长,尤其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等,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换代,最终达成不断提高国民福利水平的目的。

2.2 改进策略。我国的对外贸易应由过去的“以量取胜”转变为更为合理的“以质取胜”,一方面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另一方面要求国内企业加大对科研的重视和投入,树立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不断提高自有品牌所对应的贸易比重,提高技术出口以及服务贸易的比重,最大程度地扭转现阶段我国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低端地位,有效缓解贸易顺差问题。具体而言,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时,应从三大方面下功夫,一是产品结构,二是交易主体结构,三是区域市场结构。

就产品结构而言,我国应继续保持当前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加各类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以此为基础,积极培育那些以技术、品牌以及服务等为核心竞争力的且表现出良好发展潜力的新型主导产业,同时重点扶持一些具有科技优势、品牌优势以及规模优势的骨干企业,为其市场开拓提供便利,从而为我国构建更具优势的整体产业集群。与此同时,为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现实需求,我国积极推动服务产品贸易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大服务行业的对外开放程度,如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通讯领域、金融领域以及交通领域等, 通过市场自由竞争以实现对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第三产业的良性发展,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就交易主体结构而言,一方面要鼓励外资进入我国第三产业领域,从而推动国内服务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应支持国内民营资本开拓国际市场,大力扶持以技术以及品牌资源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除此之外,可考虑在国际市场建立适宜的生产以及营销基地,扶持我国民族跨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使民族企业能够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主体,使其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为理想的发展潜力。

就区域市场结构而言,我国不可片面追随那些对劳动密集型产品有着巨大需求的发达国家。当劳动力充足的发展中国家普遍介入之后,这一类附加值以及技术含量偏低的产品往往表现出很高的可替代性,由此可见,该类产品很容易被同类产品抢占市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国一方面要巩固现有市场,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如打入经济新兴国家市场以及市场短缺的经济不发达国家市场。如此一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外贸对部分国家的过度依赖问题,从而有效降低对外贸易风险。

2.3 改善环境。我国应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持续优化国内市场化环境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改变过去长期推行的出口创汇型指导政策,提倡出口创利以及维护公平贸易环境,建立一个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且高度契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外贸政策体系,并予以不断完善。借助政策本身具有的刚性力量,积极落实走出去发展战略,发展理想的外向型经济,促进自由贸易区更快更好的建设,提高服务保障力度,削弱贸易风险,打破贸易壁垒,使得国际贸易管理更加规范化以及法制化。尤其要指出的是,应借助政策推动国际贸易协调平衡发展。还应尽快构建一个相对健全的外贸评价体系,从科学、客观以及专业的角度来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持续优化贸易战略,使其一直能够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现阶段,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大了本国贸易保护力度,旨在借助扩大出口来进一步提高国内就业率,如此一来,我国便自然而然地成了该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攻击对象”。所以,我国应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现阶段的国际外贸形势,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加强和贸易伙伴之间的有效沟通,与此同时,还应加强和维系好和海外国际贸易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以及商会等各类民间市场协调机构的关系,采用正确的策略以合理应对已经出现的和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最大程度地达成双方均满意的结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产业转型的特殊时期,只有积极地、合理地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最大程度地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才能不断强化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推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春玲,王丛芳.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基于变参数模型的分析[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01:42-43+66.

[2]杜云龙.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的原因及对策[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02:22-23.

[3]陈相芬. 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形势浅析[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1:27-2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