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继电保护要求

继电保护要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继电保护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继电保护要求

继电保护要求范文第1篇

1、动作选择性:首先由故障设备或线路本身的保护切除故障,当故障设备或线路本身的保护或断路器拒动时,切断系统中的故障部分,而其它非故障部分仍然继续供电;

2、动作速动性:保护装置应尽快切除短路故障,其目的是提高系统稳定性,减轻故障设备和线路的损坏程度,缩小故障波及范围,提高自动重合闸和备用设备自动投入的效果;

3、动作灵敏性:在设备或线路的被保护范围内发生金属性短路时,保护装置应具有必要的灵敏系数,通过继电保护的整定值来实现。整定值的校验一般一年进行一次;

继电保护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基本要求;安全运行要求;新技术;应用

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离不开继电保护,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电能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对电能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使电力系统故障频发,通过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继电保护技术,能够及时、准确发现电力系统存在的故障及运行异常情况,第一时间切断故障线路,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的运行,而且有效的实现对故障的控制,使电网能够安全、可靠的提供高质量电能供应。

1 继电保护运行要求

1.1 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

选择性和速动性作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即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故障发生时,在有选择性的切断故障线路时,同时还要在确保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快速执行,从而对故障造成的损失进行控制。在电流瞬时增大动作时动作的电流保护即为电流速断保护。在传统速断装置整定值确定时,通常是在离线状态下来假定工作在最大运行状态下线路末端发生短路,以此来确保速断装置的整定值,同时设备需要根据所设置的整定值来进行保护动作。但当前电网结构和规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也使电力系统故障更具多样性,这也使传统的速断保护装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整定值与实际运行状态存在区别,这就导致保护装置无法时刻保持在最佳运行状态。而且在最大运行方式下确定的整定值,在其他运行方式时其保护可能存在失效的情况。针对于这种问题的存在,自适应电流速断保护出现并在电力系统中进行运用,其是针对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和故障状态来实时改变保护性能和整定值,其有效地解决了传统速断装置存在的弊端,其集实时信息采集、信号处理及微机继电保护等于一体,有效地确保了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的及时动作。

1.2 继电保护安全运行要求

1.2.1 一般性检查的重要性

在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一般性检查,需要对现场连接件紧固情况、焊接点等机械特性进行检查,对于保护屏后的端子排端子螺丝要逐一进行检查,对出现松动的螺母要进行紧固,避免保护拒动或是误动的情况发生。在一般性检查过程中,需要将继电保护装置中所有插件逐一拔下后检查,并插紧,按紧所有芯片,拧紧螺丝,并对虚焊点进行重新焊接。

1.2.2 继电保护装置检验

检验整组试验和电流回路升流试验,这两项工作完成后不允许再拔插件,同时也严禁改定值、改定值区和对二次回路接线进行改变。在其他试验项目完成后需要进行电流回路升流和电压回路升压试验。在继电保护装置定期检验过程中,由于在检验完成、设备进入热备状态或是投入运行时会经常性出现暂时没有负荷的情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对负荷向量进行测试,或是打印负荷采样值。

1.2.3 工作记录和检查习惯

工作记录可以作为一份技术档案,因此需要认真、详细及真实的对工作中一些重要环节进行记录,以便其能够为后续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对于继电保护工作记录,需要在规程限定内容以外对每一个工作细节和处理方法进行认真记录,并在工作完成后对所接触过的设备进行认真检查一遍,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疏漏。

1.2.4 接地问题

对于保护屏各装置机箱需要做好接地处理,需要将其与屏上铜排连接,通常情况下生产厂家都已经做好接地处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认真检查,确保不存在隐患即可。在检查中需要重点关注保护屏内的铜排与地网之间的可靠连接,为了确保与地网B接的紧固性,可以采用大截面的铜鞭或是导线,使其与接地网紧固连接在一起,连接完成后还要利用绝缘表对其电阻进行测量,确保与相关规程的要求相符。

2 新技术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

2.1 继电保护网络化

当前我国处于信息时代,网络成为信息和数据通信的工具的重要技术支柱,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不可或缺性。同时网络也为微机继电保护提供了重析通信支持。当前继电保护装置只能够对某快速、准确的故障元件进行切除,对事业范围进行控制,其作用较为单一,这主要是由于继电保护装置自身缺乏数据通讯、数据处理和数据上传的联网手段。因此需要加快推进电力系统各主要设备的保护装置实现网络化,这样就能够将每一个保护装置有效的串联起来,并由主站统一对其进行协调管理,确保微机保护装置网络的实现。这样不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对故障性质、位置和故障参数进行判断和检测,而且能够在最短时间发出保护指令,第一时间将故障切除,确保故障范围的缩小,有效地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2.2 自适应控制技术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

这种技术在继电保护中进行应用,主要是通过使保护与电力系统的各种变化有效适应,从而实现对保护性能的改善。利用自适应控制技术,能够有效地对继电保护系统的响应情况进行改善,进一步提高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在当前输电线路距离保护、变压器、发电机入自动重合闸等保护中自适应控制技术应用十分广泛,而且获得了较好的保护效果。

2.3 人工神经网络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

专家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理论逐步应用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为继电保护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基于生物神经系统的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分布式存储信息、并行处理、自组织、自学习等特点。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强大的自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模式识别能力。近几年来,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领域内出现了用人工神经网络来实现故障类型的判别、故障距离的测定、方向保护、主设备保护等。

2.4 变电所继电保护综合自动化技术

变电站继电保护自动化系统在变电站中进行应用,其作为常规自动化系统功能相对简单。顾及着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其为系统集成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当前继电保护与综合自动化实现了有效结合,在集成、资源共享、远方控制和信息共享方面展现出强大的优势。因此可能将远方终端单元和微机保护装置作为核心,同时将继电保护、控制、测量、信号和计费等诸多功能都纳入到微机系统中,用其来取代控制保护屏,以此来提高一次设备的可靠性。可以说在当前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已成为变电站继电保护的必然发展趋势。

3 结束语

当前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压等级也呈不断提高的趋势,这就对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电保护装置作为电力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稳定的运行是保障电力系统正常供电的关键所在。因此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为继电保护装置的安全运行提供必要的条件,加快新技术在继电保护中的有效运作,从而加快推动继电保护的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步伐,更好的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可靠的运行。

参考文献

[1]吴雪峰,邱海,吕赢想.继电保护设备状态检修的探讨[J].浙江电力,2011(05).

继电保护要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强制要求

中图分类号: F407.6文献标识码: A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RCD)在20世纪80后在我国开始使用,它主要由检测元件(零序电流互感器)、中间环节(包括放大器、比较器和脱扣器等)、执行元件及试验元件等部分组成。是防止人身电击伤害事故、电气火灾和电气设备损坏事故的有效措施。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GB 13955-2005)对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进行了定义。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是指电路中带电导线对地故障所产生的剩余电流超过规定值时,能够自动切断电源或报警的保护装置,包括各类带剩余电流保护功能的断路器、移动式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和剩余电流动作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剩余电流继电器及其组合电器等。

一、为了合理的选择和使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低压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4-2011和《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GB 13955-2005)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使用方面作出了详细的说明。

1、《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针对直接接触电击事故的防护、间接接触电击事故的防护方面作了强制要求

1)对直接接触电击事故的防护:

在直接接触电击事故的防护中,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只作为直接接触电击事故基本防护措施的补充防护措施(不包括对相与相、相与N线间形成的直接接触电击事故的保护)。” 用于直接接触电击事故的防护时,应选用一般型(无延时)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其额定动作电流不超过30mA。”

2)对间接接触电击事故的防护

间接接触电击事故防护措施的主要措施是采用自动切断电源的保护方式,以防止由于电气设备绝缘损坏发生接地故障时,电气设备的外露可接近导体持续带有危险电压而产生电击事故或电气设备损坏事故。当电路发生绝缘损坏造成接地故障,其故障电流值小于过电流保护装置的动作电流值时,应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用于间接接触电击事故防护时,应正确地与电网的系统接地形式相配合。

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对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的设置的使用也作了相关规定,如第7.7.10条:

1)在用作直接接触防护的附加保护或间接接触防护时,剩余动作电流应不超过30mA;

2)电气布线系统中接地故障电流的额定剩余动作电流应不超过500mA。”

二、剩余电流保护装置(RCD)的额定值的选择中必须注意额定剩余动作电流与额定剩余不动作电流在使用中的差别。

1、现在通常厂家生产的剩余电流保护装置(RCD)的额定值的额定剩余动作电流 IΔn额定剩余动作电流0.006,0.01,0.03,0.05,0.1,0.3,0.5,1,3,5,10,20,30A。

2、现在通常厂家生产的剩余电流保护装置(RCD)的额定值的额定剩余不动作电流的优先值IΔno为0.5 IΔn如采用其他值时,应大于0.5 IΔn。

三、在《低压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4-2011第5.2.9条中,对剩余电流保护装置(RCD)动作时间作了相关要求,但与《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 (GB 13955-2005)要求剩余电流保护装置(RCD)动作时间不一致。

1、《低压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4-2011 中规定:“5.2.9 TN系统中配电线路的间接接触防护电器切断故障回路的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供给手持式和移动式电气设备用电的末端线路或插座回路,TN系统的最长切断时间不应大于表5.2.9的规定。”

表5.2.9TN系统的最长切断时间

2、《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 GB 13955-2005附录B

直接接触补充保护用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其最大分断时间如表B.1

表B.1直接接触保护用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最大分断时间

间接接触保护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最大分断时间如表B.2。

表B.2间接接触保护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最大分断时间

本人认为《低压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4-2011)要求剩余电流保护装置(RCD)动作时间不大于0.4S,提法不妥。

三、确定剩余电流保护装置(RCD) 额定剩余动作电流 IΔn时必须考虑被保护电气线路和设备的正常运行时的泄露电流

1、具体计算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B 13955-2005第5.7条中作了强制要求。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动作参数的选择,选用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额定剩余不动作电流,应不小于被保护电气线路和设备的正常运行时泄漏电流最大值的2倍。”

(注:IΔno=1/2 IΔn ,当IΔn=30mA时,IΔno=15mA。

按GB13955-2005之5.7.5条规定:2 IΔ<IΔno , IΔ<1/2 IΔno=1/4IΔn,

即IΔ=0.25 IΔn=0.25x30mA=7.5mA。)

2、《住宅设计规范》 GB 50096-2011第8.7.2条6款,针对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额定剩余不动作电流的使用中作了相关的补充说明:

“住宅供电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每栋住宅的总电源进线应设剩余电流动作保护或剩余电流动作报警。”

四、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适用于TN系统和TT系统,为了防止中性线N重复接地引起的误动作,《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对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使用作了强制要求:

1、在 TN系统中,必须将TN-C系统改造为TN-C-S,TN-S系统或局部TT系统后,才可安装使用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在TN-C-S系统中,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只允许使用在N线与PE线分开部分,如果二者合并为一体时,当出现漏电故障或人体触电时,RCD将拒动,不能起到保护作用。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后面的中性线N不能重复接地,N与保护线(PE)也不能合并为一体,否则无法合闸。如因运行需要,N线必须接地时,不应将RCD用作线路电源端保护。

2、TT系统的电气线路或电气设备必须装设剩余电流保护装置作为防电击事故的保护措施。将使用RCD的电气设备的外露可接近导体的保护线接在单独接地装置上,形成局部接地系统。

3、在设备运行过程中,有时在线路并无发生漏电事故,RCD本身也无故障的情况下,RCD出现跳闸。造成这种非故障性误动作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些:

1)冲击过电压。在迅速分断低压感性负载时,会产生很高的冲击过电压,因而产生很大的不平衡冲击泄漏电流,导致RCD跳闸。

2)不同步合闸。不同步合闸时,零序电流互感器检测到“故障电流”,RCD分闸。

3)大型设备启动。大型设备启动时,会产生很大的堵转电流。如果RCD的零序互感器的平衡特性不好,就可能令RCD跳闸。所以,规范规定,当RCD跳闸后,允许对RCD试合闸一次。且电子 式RCD接线时只能采用上进线,不能采用下进线,否则会烧坏漏电脱扣线圈。

五、使用RCD的一些错误认识:

1、RCD发生误动作造成停电,因此而不装:

RCD运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误动作,例如上文所述情况。有些人怕麻烦,就会不加分析的拆除RCD。我们必须认识到,RCD是国家规范强制安装,用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设备安垒的装置,绝不能因怕一时的麻烦,打开祸患进来的大门。

2、只要接地可靠,就不装RCD

电气设备接地是安全用电的基本措施,但即使接地体的电阻符合规程要求,也不能保证电气设备的接地绝对可靠。因为住宅用户电气设备的接地线一般不超过2.5mm2。从按地体、按地干线、接地支线到电气设备,中间有很多连接点,只要有一点连接不可靠或断裂,尤其是插座中的触头接触不良,都可能会造成接地不可靠。因此,要有其它措施保证用电的安全度,在实际应用中,装设RCD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补救措施。

3、装设RCD,电气设备的外壳就可以不接地

任何一种电气产品都不可能保证它永远处于工作可靠的状态,RCD也不例外。假如发生漏电时,适逢RCD又出现故障不跳闸,就有电击伤亡的可能。为了增加安全度,采用可靠的RCD后,电气设备的外壳仍需要可靠的接地。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使用RCD的过程中,认真理解RCD的动作原理,并且正确选型,合理配置,那么一定能发挥RCD的作用,保护人民生命和设备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和运行》B 13955-2005

[2]《低压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4-2011)

继电保护要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可靠性模型 继电保护 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TM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5(a)-0000-00

继电保护系统是保证电网运行的关键,因此如何提高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成为相关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影响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的因素主要分为硬件可靠性、软件可靠性和人为因素三大部分,根据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模型的分析,必须探讨如何改进硬件的设置和软件的编程设计,如何提高日常操作和维护管理,从而提高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

1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研究标准

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是指其能够在既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继电保护的功能,并保证其可靠和经济。在研究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时,一般使用概率、时间、频率等来表示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的高低。

其中,使用概率表示的是该继电系统在预定时间内,既定条件下完成规定动作的概率,是较为普遍的可靠性表示方法,但由于概率不能用于表示被更改、修复之后的系统,所以只能表示继电保护系统发生第一次故障前的可靠性。

使用时间表示的是该继电系统发生故障前的平均使用时间,如果系统被修复,则表示的是上一次故障修复后和下一次故障前的使用时间。

使用频率表示的是该继电系统在预定时间内出现正确动作的频率,其公式为正确动作率=(正确动作次数/总动作次数)*100%,以我国的标准,正确动作率应该以Pc表示,不正确动作率使用Pe表示。

2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影响因素

2.1硬件

硬件是继电保护系统的基础,其中较为重要的有电源供应设备、数据转换设备、数据处理设备、断电设备等,硬件之间关系密切且复杂,导致系统的设置繁杂,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温度、湿度等的影响,很容易导致硬件发生故障,直接影响了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

2.2软件

软件是继电保护系统工作的关键,软件的设计和编程将会直接影响继电保护系统的运作,因此,如果出现软件在设计和编程时程序存在冲突、漏洞等较为严重的错误,或者在运行过程中参数超过了原本设计的承载量,导致系统崩溃等,是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研究的主要标准。

2.3操作

使用者是否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操作,也是影响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的主要原因,例如操作人员在进行系统按照时出现将继电保护系统的参数和初始值设置出错,或者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按照标准进行操作,没有按照要求对继电保护系统进行保养等,都会影响到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

3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技术模型

3.1常规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技术模型

常规的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研究技术模型是基于对常规可修复原件的可靠性进行研究,因此,常规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模型参数主要是继电保护系统的工作状态、工作时间、修复时间等,而且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模型的工作时间和修复时间往往比较模糊,不能准确地使用数学方法进行表示。

3.2整合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技术模型

通过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衡量标准分析,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是根据继电保护元件的保护动作决定,如果继电保护元件的保护动作效率较高,那么系统的可靠性也较高。根据可靠性研究的原理,整合的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技术模型从继电保护元件的改进入手,将同组的继电保护元件进行整合,有效解决单个继电保护元件对物理状态的反映失误问题,并且将元件数据设计为一个整体,提高继电保护系统的效率,降低元件之间出现重复和相互冲突事件的发生概率。

整合的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模型将保护元件的对正确保护动作的概率设置为Pc=P[xi,j=1Hi],1≤i≤N,1≤j≤k,相应不正确的保护动作概率为Pe=P[xi,j=1H0],1≤i≤N,1≤j≤k。将元件整合后决策的正确保护动作是将整合后的决策向量和元件不正确保护动作进行概率运算。

根据以上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模型,能直接由继电保护元件的可靠性得到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并同时计算了继电保护元件的不正确动作概率,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模型的效率,减少由误差导致的计算结果偏差,不仅提高了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的准确性,也能够为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的改进提供方向和检测标准。

4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改进措施

4.1硬件改进措施

根据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分析模型,元件的可靠性是影响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选择继电保护系统的硬件时应该严格控制质量,尽量使用故障概率小,且寿命较长的元件,从而降低继电保护系统的故障发生率,提高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在使用晶体管是应该注意其容易受到干扰的特点,在设计晶体管的位置时避免附近有干扰性强的设备,此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安全因素,避免将其放置在高压室附近,以免高压电流和电压故障影响到晶体管的工作可靠性。

4.2软件改进措施

在对软件进行设计时,应该尽量使用结构化、模块化的设计方法,该方法既能够满足继电保护系统运行的需求,又能够提高维护和修复的效率,从而降低软件设计开发的成本,增加软件的使用寿命。在继电保护系统软件中加入检验错误运行的设计,使继电保护系统在使用中能够准确检测到错误,自行改正,并对错误进行报告。提升继电保护系统软件的质量,使不同编码的程序能够在互联的控制器上同时运行,提高软件计算效率。在软件中设置复位系统,当意外原因导致继电保护系统运行出错或者难以自行修复时,能够将中央处理器进行复位,使其能够按照正确的方式运行。

4.3使用管理改进措施

继电保护系统的使用方式是影响其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对继电保护系统操作和维修人员的管理上,应该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要求相关人员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操作,保证规范性,在异常情况发生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减少因操作失误而导致的继电保护系统故障,保证系统的顺利运行。

5结语

随着社会对电网需求不断加大,对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继电保护系统相关设计人员应该重视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影响因素,结合系统实际使用情况,改进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模型,为系统的优化指明方向,改进系统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改善操作和维修人员的管理,从多种角度共同提高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继电保护要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能电网;继电保护系统;系统重构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对智能电网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使现代化电网得到不断发展,就要加强继电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但是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当下继电保护系统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需要对其进行重构。对智能电网中继电保护系统重构进行分析,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意义深远。继电保护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对智能电网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对此,对面向智能电网继电保护系统进行重构已经成为当下相关人士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系统重构的重要性

近几年,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继电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不断提升,但是运行过程中的继电保护系统属于刚性结构。在链接方式以及网络应用条件上,均需要提前设定。这些因素的存在降低了继电保护系统的自适能力。另外,要不断提升继电保护系统的运行速度和运行可靠性。这充分证明了继电保护系统的重构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从而极大的改善了我国智能电网运行效果。对继电保护进行重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1)完整性,重构后的继电保护,要起到保护系统的最作用。(2)低速重建,当一次性系统和继电保护相脱离时,导致其运行不正常,致使电网产生较大的事故,这就要进行继电保护系统的重建,重建过程中利用最低功能,进而避免电网云心过程中出现故障。(3)进行系统重构的过程中,需要将系统进行重新组合,进而满足继电保护的可靠性指标,使继电保护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提升。

2 继电保护系统重构方法

2.1 继电保护系统重构准则

对继电保护系统进行重建时,应当满足以下原则:

2.1.1 功能完整性。一般情况下,已经重构的继电保护系统应当和原有保护系统的功能相同或者超过原有的功能。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对部分功能如保护工作速度或者选择性进行降阶或者解除,进而使系统最低安全指标得到满足。

2.1.2 重构的快速性。因为一次系统不能和继电保护系统脱离,因此对继电保护系统进行重构的过程中,应当本着高效快速的原则。对多套保护需求进行重构的过程中,应当对最低功能进行维持,进而采取分步实施策略。

2.1.3 重构的可靠性。继电保护重构时,需要对设备组合进行重新选择,因此对于重构的新系统而言,一定要保证其的可靠性指标能够满足相关要求。

2.1.4 重构的经济性。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重构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资源进行重新划分。因此在可靠性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减少对资源的占用。

2.2 继电保护重构通用模型

如上所诉,继电保护的重构也就是进行保护资源重新组合,其中包括资源、组合资源以及怎样组合三个要素。

2.2.1 继电保护资源。结合继电保护系统的组成,可以把传统的继电保护系统进行划分,使其成为不同功能原件集合。例如,在重构过程中,可以将继电保护系统划分为互感器、通信通道、测量以及比较原件等功能原件。一般情况下,可以对继电保护系统内部的资源进行共享,尤其是数字化变电站,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点,这些因素为资源的多种组合提供了方便条件[1]。

2.2.2 继电保护资源组合的实现。进行继电保护资源的组合,可以按照给定原则进行继电保护内部原件的重新连接,或者对内部信号进行重新分配。传统的继电保护原件很难满足重构需求,但是数字化原件实现起来较为容易。例如,电磁性电流互感器在传输过程中,采用的是固定的连接方式,这就导致无法在线对其链接方式做出改变。但是光电子式互感器在输出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交互实现再分配功能。

2.2.3 资源组合的方法。怎样对继电保护资源进行重新组合,是继电保护重构的关键性因素。在此过程中需要结合一次系统信息和继电保护装置状态对信息进行综合性决策和诊断。结合以上三个核心要素,可以将其分为功能原件层、重构执行层、协调层等。

很多变电站将继电保护功能称为继电保护重构所需功能原件层。信息采集和分析决策计算机共同构成状态检测和重构执行层,主要对各个继电保护原件的状态信息进行采集,结合所采集的材料对运行状态进行诊断,从而对故障的异常原件进行确定,并明确代替原件的重构方案,再向各个功能原件下达重构命令。可以根据电网拓扑结构对多个区域设置决策处理中心。大部分情况下,区域内处理中心的计算机可以使这一区域对继电保护重构决策的要求得到满足,如果涉及跨区信息,则可以使决策层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同时对其进行协调[2]。

3 促进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系统重构策略

由于智能电网继电保护系统为继电保护运行效果提供保障,进而使电网使用状况得到一定改善,对其进行重构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策略:

3.1 不断强化故障诊断功能

为了实现继电保护系统的重建,提升智能电网构建速度,进行设备重构的过程中,电网运行工程中可能发生异常状况。所以,相关人员需要及时判断这些状况,并对故障进行适当检测,从而将存在的隐形故障查找出来,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利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提升我国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诊断功能,当对设备进行重建之后,降低故障的发生率,进而预防电网运行过程中事故的发生。同时,需要不断提升电网运行效率,进而建立安全可靠的系统。

3.2 完善继电保护的系统功能

为了使继电保护系统的重构得到加强,需要使系统的自动化诊断和故障的排除功能得到提升,与此同时,还要对继电保护系统功能进行完善,从而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对现代化领域中通信技术进行应用,为智能网络的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要不断加强继电保护的重构,这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3]。装置运行过程中,需要对系统功能进行提升,并充分的发挥保护作用,进而使智能电网的科学性得以实现。

3.3 继电保护系统重构的发展方向

为了提升继电保护系统的重构效果,就需要不断加强继电保护功能的单元和原件诊断。利用继电保护的重构,进而实现系统所要求的保护功能,为信息提供开放性接口。进行功能原件诊断的过程中,注重隐性故障的诊断。进而及时判断出硬件失效问题和动作行为错误等问题,使每个单元进行相互协调,使继电保护故障带来的电网故障被降低,提供安全可靠的电网运行环境,保护电网安全运行的同时,为人们的安全用电提带来一定保障。

4 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实施智能电网,进行继电保护系统的构建是关键部分之一。进行电网保护系统的重构,可以为智能电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发挥各个功能时,需要加强继电保护系统的重构,进而提升系统自动检测作用和异常故障的检测能力,这样可以及时转换电网运行方式,及时解决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从而减少对电网正常运行的影响,提升智能电网的运行效率,推动我国电力事业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贺方,刘登.智能电网建设中的继电保护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4:137-138.

[2]汪敏.关于智能电网中继电保护系统的探讨[J].通讯世界,

2013,11: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