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学校就业方向

艺术学校就业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学校就业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学校就业方向

艺术学校就业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德艺双馨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040-1.5

自从素质教育被确定为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以来,如何令艺术职业教育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既有艺术特长、又德艺双馨、又具多方面才能的综合高素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素质是什么?“素质”一词在词义上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而“素”字又有“素来”“向来”的含义,即指平日,平素。这样结合起来看,所谓素质,可以理解为人的最基本的性质,它可以分解为:思想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艺术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等不同的方面。从教育的角度看,则可以理解为是指人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和修养。

一、从艺术学校的特殊性看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

艺术学校从其教育的对象来看,由于某些专业的需要,学生的年龄偏小,思想比较单纯,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理素质上都尚未成熟,何况学生的来源不同,经历不同,心理的发展与文化知识水平都存在着极大差异,这就形成了艺校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艺校的教育目的来看,一是为艺术高校培养后备力量;二是为社会培养艺术人才。或升学,或就业,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两手准备。特别对于面临就业的学生来说,社会经验不足,理论水平较低,再加上艺术专业部分学生特有的活泼好动,追新求异的心理,极易受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这也增加了艺术中专教育工作的难度。素质教育就是要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注重形成健全的个性。因此,要针对艺术中专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按照德艺双馨的要求和艺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艺术中专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素质的全面提高,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素质教育要求增加学生文化素质的含量

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今时代是知识的时代,高新技术革命争夺的主要是人才、知识和信息。艺术学校推行素质教育,也正是社会需要,时代的呼唤。在艺术学校,我们要树立起这样一种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增加人才的适应性。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应是一专多能的艺术家,即可以是艺术家,又可以是教育家,思想家等等。是适应当代竟争激烈社会的艺术人才。

因此,针对艺术学校的专业素质较过硬,基础文化素质却偏低的特点,要适当增加学生文化素质的含量,避免艺术学校过渡专业化的倾向,首先就素质教育提倡的思维能力角度去考虑。艺术形象化的思维,而其他文化学科的学习旨在培养艺术中专生的思维能力。如语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数学,则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再就素质教育提倡的创新角度来看,单纯的艺术,未免过于空洞,缺乏生命力。中专生若要寻求进一步发展与创新艺术,建立起一种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则需要有强有力,丰富的文化知识内涵做后盾。拿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来看,为何在比赛演唱技术的同时增加了知识竟赛,而主旨就是选拔出高素质的歌唱家,而有不少的青年歌唱演员虽然唱得一首好歌,但回答百科知识时却支支吾吾,文化底气明显不足,这引起我们的深思。当今社会受欢迎的是有文化、高素质、多能的艺术家。

因此,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的艺术学校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去改革教学体系,优化教学结构,结合中专生求知欲强,兴趣广泛的特点,围绕艺术专业为中心,鼓励促进学生广泛涉猎文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艺术中专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造就思路宽广,对社会变迁有较强的适应力,自主力的一专多能的艺术人才。

三、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修养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适用,所以教育不仅要给学生规定的知识,还必须把这些知识通过有效的方法在学生身上转化为相应的能力。相应的能力根据不同知识的要求自然会千差万别,各有各的规定性;例如书写能力、演讲能力、还有各种具体应用的专业技术能力,比如艺术当中的演唱、演奏、绘画、表演等能力。知识靠传授,而能力主要靠训练。那么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呢?在不同的教育的教育体系中,有相同的规律也有不同的个性,但无论如何,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和非常关键的环节。

有了知识能力,这两者又会沉淀和升华为一种修养。修养应该是素质教育中最综合,最高的一个内容层次。也是素质的一个更完整,更高级的体现,例如:同唱一首歌,同奏一支曲,同写篇文章,同朗诵一首诗,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最终表现出来的修养是不一样的,这里就存在着一个高下,优劣,文野。粗细等境界上的差异。举一个生活中细小的例子,比如倒一杯水,一个教育层次或文化素质高的人和一个文盲或文化层次较低的人比较起来,两者就有很大的不同。虽然是很简单的倒杯水,而贯穿其中的言谈举止,姿态表情就能看出差异,也就是说文明程度低的人其倒水行为可能就不够文化,不够艺术或者说不得体,不高雅,而相反,文明程度高的人可能就会“倒”得彬彬有礼,体现出一种文明的风范和美好的人际之间的温情,传达出人类文明的某种宝贵的信息。

可以说一杯水见文化、见文明、见教育。无疑,这就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了,是一个综合反映,是属于素质当中的修养层次。修养的养成包括思想、品德、知识、能力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综合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艺术学校的学生应该是有思想,懂礼貌,品德高尚,具有专业才能的现代文明人才。其穿着打扮,言行举止,学识和实践能力都应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

总之,素质教育在艺术学校势在必行,我们要善于抓住艺术学校的特点,遵循艺术教育发展的规律,以专业教育课堂教学为素质教育之渠道,以德艺双馨为发展方向,以宽厚文化知识为基础,着眼于提高全体艺校学生的素质,着眼于提高每个艺术中专生的全面素质,使艺术学校在培养人才和发展艺术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英〕苏毅琳译.教得好,孩子肯定学得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1.

[2]毛巍蓉.当代艺术教育的功能和目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

艺术学校就业方向范文第2篇

1.1中等艺术学校美术专业生源与培养现状现今,我国的教育重心逐渐转移到对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上,社会上的美术高考热和艺术院校培养的迎合市场需求的应用设计类人才使中等文化艺术学校失去了属于自己的办学方向。近年来蔚然形成的“高校艺术生招考热”、“普通中学开设艺术特长班热”和“社会培训机构艺术培训热”等现象,使艺术教育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普通中学开设规模较大的美术高考班,使本来为数不多的美术苗子进入了普通中学美术班,这对中等艺术学校的办学质量和规模受到巨大的冲击,艺术中专校面临招生难、就业难的两难困境。一方面和普通中学艺术高考班在决战,抢生源;一方面在模仿艺术院校的培养模式,但毕业生市场竞争力与大专院校难以抗衡。学校虽然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作了一些调整,看似顺应了市场的需求,作了一些改革,但没有自己的专业办学亮点和特色,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学校美术专业的办学走出困境。

1.2中等文化艺术学校办学优势纵观美术专业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很多艺术中专校美术专业的办学历史长且是很多学校的首创专业,无论是师资还是硬件条件都有一定的规模,在专业设置上也做了很多的有益尝试,积累了一定的成功教学模式。中等文化艺术学校美术专业作为主干专业,曾经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美术人才,成了整个文化事业发展生态链里的重要一环。在艺术学校美术专业陷入了历史与现实营造困境的今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艺术教育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前景和空间,更为艺术教育的办学改革和定位指明了方向。

1.3中等艺术学校办学过程中的问题当前中等艺术学校绝大多数专业形式上完成由群文美术专业向艺术设计专业转型,但实质上当前的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无法满足当前文化创意时代的发展要求。又由于大多艺术设计专业没有教学实践基地,艺术设计技能与创意之间不能很好地衔接,致使设计产业无法拥有真正需要的人才。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没有真正与市场接轨,未能定位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发现本土的文化创意资源,缺乏融入创意时代的知识和内容。人才培养方案陈旧,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首先是师资参差不齐。新教师有着很强的技能,但缺乏实战经验;老教师大多数都是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主攻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虽然专业设置作了调整,但无法有相应的专业师资力量,也只好将相近专业教师“移植”到设计教育队伍中来,制约着设计教育的顺利发展;其次是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强。存在诸如:课程的设置有的是从教师的现状,教师的原专业而开设课程,有的是因现有的设施而安排相应的课程,有的课程因没有师资就不开设等问题,这就造成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性、针对性不强。综上所述,美术专业办学需要积极寻求突破口,探索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本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艺术学校办学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但缺乏必要的人才支撑。因此,本土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和中等艺术学校应该做到优势互补,达到双赢。中等艺术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致力于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培养出具有一定的创意基础且有很强的操作技能的艺术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本土文化创意产业,在为本土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做出贡献的同时确保专业可持续发展。

2中等艺术学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

2.1延伸艺术设计的课程内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很好地考虑把传统文化与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以及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联系起来,才能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现在,各大城市都认识到文化是软实力,在竞相挖掘文化资源,打造城市,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一个好的产品就是一座的城市一张名片已成共识。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本土传统工艺美术的材料、风格和技艺进行学习、研究,从中体会其精华,感受艺术魅力和价值,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参观相关的企业,培养他们直观的感受,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产品的创作和生产热情;另一方面,在设计课程中,让学生了解新材料,用现代教学手段设计创作出既有民族性又体现出现代审美价值的作品,并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

2.2艺术设计教育要与市场接轨,采用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学校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安排实训课程,观摩相关企业的生产流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锻炼,并在自己的创造性学习中完成,会让学生产生创作的冲动。教师除了课堂上通过项目教学加强设计的训练,因为任何设计作品总要转化为产品,因此,还要联系生活开展设计,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当前学校实行的工作室制,走的就是一条很有特色的市场化道路,让学生参加企业的设计项目的制作,接触到一些在课堂中不能得到的设计资源,让教学与市场结合的更加紧密,工作室在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承担一些项目的研究开发。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结合企业实际,既开拓了学生眼界,又极大地提高了专业水平,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际的最佳结合。

2.3注重人文素养在艺术设计教育及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地位历来艺术教育在课程内容上存在强调学生对某一专业技能的学习,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一共性问题。人文素养的缺失,看表象对学生的技能掌握似乎没有影响,殊不知对学生的后续发展有直接影响,学生也只能是简单的模仿,当面对产品的革新时这种艺术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就显露出其局限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后劲不足,显然,这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强调的培养个体的创造力是不相符合的。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文化创意必须是有文化的创意,文化是文化创意的灵魂,创意人才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才能形成文化与创新完美的结合。在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资源,形成富有创意、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本土的文化创意产业更要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让产品赋予特定区域的文化内涵,才能让产品迸发出生机和活力。因而,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创意人才的人文素养要求高,我们的艺术教育就应更进一步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更新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加强人文类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建设,通过邀请本地的文物专家和历史研究人员来校做讲座,让学生领悟到本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成为今后本土文化创意的源泉;再例如通过第二课堂、艺术讲座、社团,形成一种浓厚的校园文化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的创新活动。

艺术学校就业方向范文第3篇

1.缺乏科学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课程设置粗放随意,没有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考核制度

由于重“艺”轻“文”,不少艺校的文化教育课程没有按要求执行国家的相关教学大纲或按相关的课程要求来指导学校的文化课教学活动。有的艺校强调本校的特殊性,以国家的教学大纲要求太高,难以实施为由,甚至放弃了文化课教学大纲或要求,文化课的设置随意性很强,文化课的学习时间没有得到保证,学习时间安排也不合理。艺校英语教学的另一大不足之处是缺乏一套既结合专业特点,又适应学生年龄层次和认知理解能力的、有效的、学生想学、老师想教的学习材料。艺校目前普遍套用的是普通中学的英语教材。这样的教材内容对许多文化水平只有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讲无疑是“天书”,根本就不适合艺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就是艺校的(英语)文化课教学没有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考核制度。只要学生的专业课能过得去,专业技能尚可,能完成各种所谓的任务演出,学校领导就心满意足了。没有强调和重视对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的管理和考核,这样也反过来让学生错误地认为在艺校,文化课的学习是可有可无的,不会影响到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此种谬误一传再传,恶性循环,严重地干扰和影响了艺校的发展。

2.英语文化课教学设备落后,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实效

随着各级各类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英语教材和教学方法向立体化、自主化方向发展。然而,不少艺校把大量的资金用于专业课设备器械的购置,而很少用于购置现代化的文化课教学所需的教学设备。不少艺校的文化课教学还停留在一本书、一支粉笔的落后阶段,导致教师教学方法缺乏新意,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极大地影响了教学实效的提高。

3.英语文化课教学的落后现状产生的后果

英语是重要的国际语言,在国际事务和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国际交往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学习英语,不仅仅是学习英语的语言知识,更是通过这门语言来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和先进的科技知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手段之一。由于艺校的英语文化课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必然会影响到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对其他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如对专业作品的学习、创作和提高。难以进行日益增多的国际文化(演出)交流,影响宣传中国优秀文化和学习国际先进文化和技术。同时,更直接影响到中等艺术学校的学生能进入到高一级的艺术院校进行深造发展,学生的系统性文化教育就此终止,无论在专业上和文化基础知识方面都成为一个半成品,学生难以在社会上找到合适的机会继续发展自己,社会各界也不愿接受这样的半成品,中等艺校的学生毕业后,社会地位十分尴尬,学校不满意,学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会也不满意。

二、中等艺术学校英语文化课教育必须深化改革

中等艺术文化学校的文化课教育,尤其是英语文化课的教育已严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家长、学生的要求,更不能实现培养合格的“又文又专”学生的教育目标。中等艺术学校英语文化课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1.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必须像重视义务教育一样重视艺校的英语文化教育,同时对艺校的英语文化课要有严格的监管和考核制度

在学校的管理策略上,教育主管部门要采用不同的手段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艺校的英语文化课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管,要建立必要的考核制度。学校领导也要重视英语课的教育教学,要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对教师的英语教学工作进行检查,要根据英语教育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考核教师的教学行为。

2.学校要健全科学的英语文化课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在保证基础知识教授的同时,大力开发有行业特征、特点的英语学习材料

艺校要根据艺校专业的特点,在保证基础知识教授的同时,开发有行业特征的英语学习材料。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就业性质以及考取高一级学校所需的专业英语知识,适当补充一些听力与口语、语法及阅读内容的材料进行教学。甚至可以自编适合本校专业特色的针对性较强的教材。学校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英语,就必须健全科学的英语文化课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英语教师也要针对时代对艺术英语的需要确定明确的英语教学目标,制订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英语训练中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能力。

3.艺校要加大对英语文化课教育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

艺校的很多学生英语底子薄弱,因此要想能够跟上教师的讲解,单凭教师的口头传授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艺校要加大对英语文化课教育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要让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视听结合,降低了学习英语的难度,使学生能够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营养。

4.加强英语文化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爱岗敬业的英语教师

艺校要加强英语文化课的师资队伍建设,让本校的英语教研走在学校各科的前列。艺校要从听评课入手,严把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关。艺校只有培养了爱岗敬业的教师,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艺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学校要定期开展教师和学生英语口语大赛,全面训练学生的英语能力,促使师生的英语水平全面提高。

5.教师要积极探索,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艺术学校就业方向范文第4篇

解放前,黄梅戏是地方小戏,它的人才培养方式和许多地方小剧种一样,采取师徒相传、口传心授的个体培训方式。这种民间化的人才培养途径又可以分两种方式:一是“投师学艺”,如黄梅戏早期著名艺人丁永泉先后师从叶炳池、胡普伢,潘泽海拜入丁永泉门下,师承丁氏旦角艺术,严凤英拜严云高为师,学唱黄梅戏;二是“艺学家传”,如丁紫臣、丁翠霞均从幼年就开始随父亲丁永泉学唱黄梅调。潘璟琍7岁从父潘泽海学艺。这种民间教习的方式注重技艺的传授,传授者能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天资禀赋施教,且实践机会多,技能掌握快。潘璟琍从父学艺的当年就曾登台,在《莲花庵》中饰演宝儿,天真活泼,有“七岁红”之誉。严凤英13岁学艺,15岁登台演出,16岁即唱红安庆。这种民间教习的方式在漫长的摸索和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传艺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大批人材,使黄梅戏代代相传,血脉延续。后期,有的黄梅戏艺人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良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他们曾借鉴昆曲、京剧“科班”的教育形式,于1922年和1930年先后开设罐子窑班、方立堂教场等科班,集中收徒,成批传艺,培养出查文艳、丁继周等知名黄梅戏艺人。但黄梅戏家底较薄,属于民间草根艺术,尚不具备社会传授的经验和文化传授的能力,还是依赖民间教习途径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这种民间教习方式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然而它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旧社会黄梅戏艺人大多出身于社会下层,大部分艺人都不识字,没有文化,学习者无法学习到理论和相关文化知识,因而文化素养较低,无法实现全面发展;同时,这种个体传授模式往往偏重于实践模拟,忽视人才创造性的培养。这些缺陷最终制约了学习者在艺术上的发展和成就,也阻碍了剧种的健康发展。

现代育人体制的探索和实践

建国后,戏曲艺术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得到了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对黄梅戏进行了全面的发掘、抢救和清理、继承工作,积极筹建黄梅戏专业学校,有力促进了黄梅戏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工作。黄梅戏很快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面貌焕然一新,先后出现了两次发展,展示了现代科学育人体制的优越性和有效性。

(一)演员进修班

建国初期,为了加强戏曲艺人在政治、文化、业务上的学习,国家、省市各级文教机关举办了各种戏曲演员进修班、讲习会。同时动员大批新文艺工作者参加戏曲工作,帮助艺人提高政治、文化修养,并进行艺术合作。1952年,安徽省政府主持举办了“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严凤英、王少舫、张云风等大批黄梅戏艺人参加了培训班。同年,安庆举办了安庆专区艺人培训班,安庆地区的许多黄梅戏工作者参加了培训班的学习。1955-1957年文化部委托中国戏曲研究院开办了三届戏曲演员讲习会。1957年的第三届演员讲习会在上海、广东两地同时举办。参加上海班学习的有姚澄、严凤英、王少舫、郑奕奏、尹桂芳等200人。主持这三次讲习会的班主任是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张庚、罗合如、陈虞荪、白驹荣、马师曾等则分别任副班主任。参加讲课的有张庚、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盖叫天、俞振飞、华传浩、欧阳予情、马可、马少波、阿甲、郭汉城等。另外,各剧种的知名演员也都分别讲授了个人的表演经验,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特点。通过这些演员进修班、讲习会的学习,明显提高了黄梅戏艺人的整体素养,这也是黄梅戏成人教育的开端。人民政府的重视和党的关怀,政治和文化的全方位联姻,使以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通过民间教习途径成长起来的黄梅戏演员的政治、文学、艺术素养有了明显提高,学会运用的观点观察、处理戏曲改革中所碰到的问题,他们相继演出了《柳树井》《新事新办》《路遇》《打猪草》《蓝桥会》等优秀剧目,经典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的推出,使黄梅戏这个民间小戏在戏曲艺术大家族中崭露头角。黄梅戏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呈现出一片生机蓬勃的景象,这就是黄梅戏发展史上的“梅开一度”。

(二)学校教育

为培养新生力量,在政府的支持和扶植下,1956年安徽艺术学校(现为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成立,学校设有戏剧、音乐、美术三科,戏剧科内设黄梅戏演员班,开始了院校培养黄梅戏人才的历史。1958年,安庆市在原黄梅戏剧团学员班的基础上办起了安庆市艺术学校(现为安徽黄梅戏学校),设有戏剧、音乐、美术三个班,是培养黄梅戏的表演、音乐和舞台艺术人才的专门学校。这两所院校在吸取西方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现代化的科学育人模式,借鉴京剧学校育人的方法开展教学。安徽艺术学校从北京、上海、合肥等地选聘了一批戏剧名师、著名演员、艺术家和新文艺工作者,如李古来、徐鸿培、钱世仪、王少芳、张德甫、刘静沅、洪谟、朱凤仙等,与黄梅戏著名艺人、名演员丁永泉、胡遐林、程积善、查文艳、王剑峰、丁紫臣、丁俊美、陈文明、彭玉兰、胡瑞芬等合作,组成了一支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安庆市艺术学校也聘请了一批著名的艺人如丁永泉、程积善、潘泽海、丁紫臣、邹胜奎、丁翠霞、田玉莲、余建明、王文治、方启凤、潘仲仁、王晓东、凌祖培等来校任教。专业院校的成立为探索现代黄梅戏人才培养方式奠定了基础。虽然教育理念和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是培养出优秀的黄梅戏艺术人才,却是从民间教习到学校教育的共同目的。如何成功实现从传统的民间教习向现代学校教育的转换,发挥现代教育体制的长处,培养出优秀的黄梅戏艺术人才?这是建国初期广大黄梅戏艺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全新课题。他们在教学中吸取了过去个体传授,以戏带功,因材施教,严格教学,注重实践的优点,同时又大胆进行了改革和创新。1959年,安徽艺术学校黄梅戏专业第一届毕业生毕业,这些毕业生思想上、文化上都具有较高素养,专业技能也大多超过了民间教习所培养的人才。其中较突出的如黄宗毅,在1963年黄梅戏第一部彩色影片《牛郎织女》中饰演牛郎,与严凤英搭档。侯德训、丁蕊云等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培养黄梅戏人才的新兴力量。同年,安庆市黄梅戏学校也有了第一期结业学员。其后,吕金娇、陈炎根、易春华、李玉珍、杨春凤、顾凤娇、祁明聪等陆续从安徽艺术学校毕业,并留校任教,黄梅戏师资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充实。安徽艺术学校和安徽黄梅戏学校几代黄梅戏教育工作者以艰苦的开拓精神和无私的敬业精神,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黄梅戏科学育人之路。在教学中,他们以培养演员为教学目的,以表演专业为主,兼设其他专业。重视各门基本功的训练,通过剧目教学,传授基本技艺知识,为学生打好专业基础;教学步骤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使用教材与口传心授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因材施教,普遍培养,强调学生专业上的全面发展。同时,重视文化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除开设以文科为主的各门课程外,还开设文艺史论和外语、体育课程。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表演、舞美、导演、编剧、音乐等方面的黄梅戏专业人才从这两所学校走出,充实到全国各地的黄梅戏院团。安徽艺术学校培养了出了黄宗毅、黄新德、马兰、吴琼、吴亚玲、袁玫、杨俊、蒋建国、张辉、陈小芳、李文等一大批优秀黄梅戏艺术人才。安庆黄梅戏学校也培养出了丁同、刘广慧、刘红、周莉、王富珍、陈礼旺、程兆林、谢雨欣、王世庆、姚美美等一批黄梅戏艺术人才。

(三)剧团培养

现代黄梅戏艺术人才培养的另一个途径是剧团培养。建国初期,黄梅戏发展迅速。为了储备后备人才,一些黄梅剧团便自行招收学员,经短期培训后,边随团演出,边深造。1956年,安庆市黄梅戏剧团最早设立学员训练班,从上千名考生中招收13名学员;1957年,安庆专区黄梅戏剧团成立,也招收了一批学员;1958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招收9岁至19岁的学员30余人随团培训。剧团培养可以看做是民间教习途径的一种延续,它继承了民间教习、个体传授的优点,传授者能根据演员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在实践中学习,对专业技能掌握较快。如王少舫曾将京剧一些好的制度和训练培养演员的方法、经验,借鉴引进到黄梅戏教学中,制定了基本功、身段、唱腔课程,由他和夫人雪寒梅共同给剧团青年演员训练基本功,教授身段。在他们严格要求下,这批青年演员的基本功和身段功架很快就严肃规整、中规中距。艺术素质得到了快速全面的提升,弥补了早期黄梅戏艺人长于演唱,拙于身段表演的先天不足。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招收的学员集中学习的头5个月就掌握了基本曲调和表演程式,学会了十多个黄梅戏传统剧目。剧团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强,但整体文化素养偏低。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有些剧团把演员送进专业院校进修,提高演员的整体素养,如安庆市黄梅戏二团于1958年把斯淑娴送到江苏省戏剧学校进修。一些有条件的单位,还尝试为学员配备文化课教师。剧团培养是培养戏曲人才的一种传统教育方法,时至今日仍然是正规戏曲教育的补充手段。它已成为黄梅戏艺术教育结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既满足了各单位的人员补充,也培养出不少人才,如韩再芬、李萍、赵媛媛等一批优秀演员就是通过剧团的培养成长起来的。学校教育充分发挥了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剧团培养成为黄梅戏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这两种人才培养方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齐头并进,为黄梅戏迎来了发展史上的第二个春天。上世纪80年代,从安徽艺术学校毕业的黄梅戏五朵金花(马兰、吴亚玲、吴琼、袁玫、杨俊)、黄新德、蒋建国、张辉等以及从剧团中走出来的韩再芬、赵媛媛出现在黄梅戏舞台上,以他们卓越的表演才能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再现了当年黄梅戏一度梅开的盛况,使黄梅戏锦上添花,香飘海外。黄梅戏艺术人才现代培养体制的实践和探索,为黄梅戏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现存问题与努力方向

艺术学校就业方向范文第5篇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培养了以朱世慧、李春芳、程彩萍为代表的一批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学院又涌现了以徐帆、刘丹丽、李琼、李铁、吴珍艳、黄琳等为代表的在全国有影响的各类优秀艺术人才。

近年来,学院既秉承传统,又注重创新,走出了一条宽广的艺术教育之路,展现出一幅幅俏丽迷人的艺苑景色。2012年学院青年教师王霓雯获得罗马国际音乐节比赛一等奖和威尔第国际歌剧比赛最佳演唱大奖;聂琪、刘哲分别获得罗马国际音乐节声乐比赛一等奖和三等奖。该院创编演出的优秀作品在全国各项表演大赛中获奖近百项,其中大型地域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获“文华大奖”及“最受观众喜爱剧目”第一名,入选2009~2010年度国家舞台精品工程资助剧目,迄今已演出160多场,成为继《洪湖赤卫队》后又一张靓丽的湖北文化名片。

在文化精品不断呈现,全国大奖接踵而至的同时,该院播撒下的文化种子正在茁壮成长,已成为促进湖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力军。2012年上任院长的周一鸣先生紧紧抓住全国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之机遇,凝心聚智、固本强基,凝练特色,在争创全国艺术职业技术示范学院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成效显著,书写着学院发展的崭新诗篇。

今日的湖北艺术职业学院,作为荆楚大地上的一颗教育明珠,已发展成为莘莘学子为之向往、为之骄傲和自豪的知识殿堂。

2014年10月31日,第七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湖北赛区成绩揭晓,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师生再创佳绩,获1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

该院师生捷报频传,每年屡获大奖,记者前去该院采访。

“我们学院大师云集,你找他们谈谈吧。这一成绩的取得不是偶然,是学院多年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和坚持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培养艺术生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艺术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的结果,充分展示了学院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成效。”周一鸣院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风雨砥砺:在奋进中崛起

江城武汉的珞珈山麓,坐落着一所历史悠久的艺术学府―――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她历经五十六载风雨,已从当初单一的中等戏曲学校逐步发展成一所综合性的高等艺术职业学院,成为湖北省唯一一所全日制艺术类高职院校,也是全国首批重点艺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优秀高职院校。戏曲表演和舞蹈表演专业为国家教育部重点扶持专业,音乐表演专业为国家民族文化示范专业。

漫道如铁,岁月如歌。有着56年多校龄的湖北艺术职业学院犹如一幅厚重长卷,记录着沧桑历史、厚重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融,学校在风雨沧桑中孜孜耕耘,演绎着曲折而艰辛的创业历程。

据周一鸣院长介绍,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创建的湖北省戏曲学校,1988年该校更名为湖北省艺术学校。1992年与湖北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合并。1993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文化部确认为“省部级重点中专”。2000年与湖北省电影学校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北省艺术学校”。2001年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999年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办学,成立华中师范大学艺术职业学院。2003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独立的湖北艺术职业学院。2008年学院顺利通过严格的办学水平评估,被湖北省教育厅正式公布为湖北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学院坐落于武昌珞珈山与伏虎山麓之间,现有二个主要教学区。为实现学院蓝图规划和远景目标,经省教育厅批准,正在建设一个具有地域特点、适合学院发展的新校园区,为学院新一轮发展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目前学院在校学生2553人,其中高职生1864人,中职生689人。学校面向全国范围内招生,具有单独组织专业考试和提前报批录取的资格。

学院有音乐系、舞蹈系、艺术设计系、戏曲系、传媒系、艺术管理系和人文部,开设有12个专业,24个专业方向,形成了一批以舞台实践为重点的特色专业群,同时又积极拓展了一批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需求的新型专业,专业结构更加优化,特色更加凸显,优势更加稳固。2012年学院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开办独立本科段(专升本)助学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和西俄勒冈大学开设中美合作国际班,实现了中高职、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层次的有序对接,办学渠道进一步拓展,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

质量立校:在竞争中树立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持续发展、不断赢得社会赞誉的最根本原因。这是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全体教师的共识。

多年来,该校坚持以精品课程、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通过优化教学体系,打造了品牌专业,实现了艺术教育与艺术实践的完美结合,促进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为学院的办学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通过对各系负责人的采访,我们认为该院的院系特色突出、优势异常明显。

艺术设计系是学院特色专业系之一,拥有一支业务精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该系立足实际,面向市场,厚理论,重实践,精业务,学生的作品在全国各类大赛中屡获大奖,就业率一直名列前茅。艺术设计系拥有完备的教学设施和国家财政支持建设的一流平面、室内设计实训室、人物形象设计、数字化多媒体设计及广告摄影实训室,学生们可系统地接受造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设计、实训实习等专业训练,亦可根据个人兴趣选修课程。该系已成为省内外莘莘学子最为向往、最为信赖、最为自豪的重点专业。

艺术管理系是学院依托湖北省文化行业,服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兴综合专业系,与湖北省主要的文化产业、文化机构建立了紧密的教学联系,结合学院完备的艺术教育体系,培养专业知识优、综合素质高和就业能力强的艺术管理人才。现有文化事业管理、公共关系、文物鉴定与修复三个高职专业群,在校生近400人。

戏曲表演专业是学院最悠久、最富地域文化特色的专业,也是湖北省品牌专业。该专业秉承戏曲艺术“身教言传”的优良传统,遵循人才培养规律,采取委托代培、定向培养方式,与文艺院团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形成了以剧目教学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为湖北的京剧、汉剧、楚剧、花鼓戏、南剧、黄梅戏等戏曲表演团体源源不断地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艺术骨干和地域非遗文化传承人,近几年又先后为潜江、荆门、天门、洪湖、监利等县市定向开办了花鼓戏班,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得到社会的一致赞誉,是名符其实的湖北省戏曲人才的摇篮!

传媒系是由学院原戏剧影视表演系与音像技术系优化整合而成的重点专业大系,开设有影视表演、主持与播音、广播电视编导、音像技术四个专业共七个专业方向,现有在校生340多人。拥有以李铁、尹北琛、田野、阿础⒗钛唷⑽饷位摹⑴饲怼⒑衍、杨骏、胡灏等为代表的教学团队,以田野、李燕、刘润东为代表的主持和播音教学团队,同时拥有省内外一流的专业演播厅、排练厅、录音棚、非编工作室和国家级实训基地,是立志于加入广播、电影、电视行业的艺术学子成人成才的理想殿堂,一批批优秀的艺术学子在这里成就了他们瑰丽的艺术梦想。

该校音乐系是首批国家民族文化传承与示范专业,省级重点专业。音乐表演专业在国内同类专业中率先进行教学改革,近五年的改革实施以来,音乐表演专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2009年被省教育厅作为重点专业立项建设,2012年音乐表演专业改革方案获湖北省第七届高校教学成果奖(政府奖),同年被教育部、文化部指定为国家级民族文化示范专业。在多年来的办学过程中,该系培养出一批以李琼、陈莉莉、金波、陶蓉、汪金媛、秦德松、黄俊、郭晓蕾、廖勇、李琳、刘诗言、张青、尹红、桂洲、万雯晶、王婕、刘满等为代表正活跃在当今国内音乐、影视舞台上的高端艺术人才。

舞蹈表演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和教育部、财政部项目经费重点资助专业,是省委、省政府重要演出和文化交流的优秀团队。舞蹈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教师40余人,聚集了一批专业领域的名师名家,多次荣获优秀园丁奖、编创奖,是集教学、舞蹈表演、编创、教学研究四位一体的精英教学团队。在历届全国院校“桃李杯”舞蹈大赛、“全国舞蹈大赛”中屡获大奖,以吴珍艳、彭一畅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毕业生正活跃在舞蹈表演、演艺行业、专业舞蹈教育等一线专业岗位上,迸发着舞蹈艺术的激情与光芒。

人才兴校:在领先中建设

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学院工作重心,以“名师工程”为着力点,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院拥有省内最为雄厚的专业师资力量,专业教师占教职工总人数的78%,其中高级职称占31.81%,中级职称占34%人,“双师型”专业教师占71%。

近年来,该院在强化师资建设上紧紧抓住四个环节:政策,向教师倾斜;人才,外引与内培相结合;素质,向双师型迈进;形象,向名师靠拢。该院精心打造了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涌现了一大批行业的领军人才。周一鸣院长如数家珍。

尹北琛,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武汉电视台“都市茶座”主持人,现为湖北艺术职业学院专业带头人、传媒系播音与主持教研室主任。她参演的小品《家常便饭》获中南六省小品大赛演出奖;小品《倒霉》获全国戏剧小品比赛三等奖;话剧《母亲》获第七届全国戏剧小品表演奖;栏目《都市茶座》获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栏目奖;凭借《一小片天空》、《五月花》获全国译制片配音大奖;2006年、2008年、2010年三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作品《招聘》、《军嫂上岛》荣获观众喜爱节目三等奖。

唐荀,著名油画美术家,学院艺术设计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她经常参加全国美术大展,并屡获全国性大奖。如2003年,油画《四月花》在香港大会堂参加《世纪风国际女画家联展》荣获一等奖。2006年,油画作品《远方的歌》参加第七届国际戏剧、视觉艺术节Zdarznia―Tezew欧洲展览,由文化部派往波兰参展。2009年作品《远古舞声》参加全国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展,获提名奖、省优秀作品奖。2011年作品《昭陵六俊》、《远方的歌》参加回顾与展望1920~2011湖北油画艺术展,并被湖北艺术馆收藏。

卢慧,国家一级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1989年毕业于湖北省艺术学校舞蹈科,该系培养出来的拔尖人才,现任湖北艺术职业学院专业带头人、舞蹈系系主任。湖北省文化厅重点编创人员及英才培养对象。2013年被湖北省宣传部授予第七届湖北省屈原人才奖、省政府授予世博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同年,被文化部授予“文化部专家”称号;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表演赛)担任专家组副组长。

陈笑洁,戏曲系主任、高级讲师、湖北戏剧家协会会员。1986年考入湖北省艺术学校,该系培养出来的高级人才。曾获首届湖北省文化系统“桃李杯”表演一等奖、基本功三等奖。

郑晓吟,国家一级演员,教授,二胡演奏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员、中国二胡学会会员。多年来,出访了北美、西欧、东欧、亚洲的多个国家和我国的台湾、澳门地区;多次荣获专业比赛一、二等奖。

郭晓蕾,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学院教师。原在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工作,2014年经学院领导引进人才,调入该院。她演唱了大量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其中演唱的《我的江汉大平原》曾荣获湖北省五个一音乐精品奖和“湖北民歌大家唱”优秀原创作品奖;在大型民族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中扮演“秋菊”,获得观众的喜爱;2009年被湖北省委宣传部聘为“天下湖北美”特约形象歌手;近年来她频繁地活跃在湖北省文艺舞台上,多次参加湖北省重大文艺晚会的演出,得到各界的好评和称赞。

名师出高徒,资源就是财富。名师即名人,他们不仅在课堂为学生讲授通俗易懂的理论知识,还会手把手地教导学生去实践,而且利用自己广阔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成才筑路铺桥。学院利用优势资源,采取院团合作、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多种专业技能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形成了特有的产、学、研、练、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艺术团、民族乐团、合唱团为专业教学提供了展示舞台,艺术培训、考级、职业鉴定蓬勃发展,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学院先进的办学方向、科学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回首过往,每一点成绩、每一次进步都让全院人欣慰和鼓舞。面对成绩,周一鸣院长始终认为:成就是昨天的句号,开拓才是永恒的主题。面向未来,湖北艺术职业学院为今后的发展勾画了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