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实验室管理平台方案

智慧实验室管理平台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实验室管理平台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慧实验室管理平台方案

智慧实验室管理平台方案范文第1篇

华为全球技术服务部总裁鲁勇表示,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华为将倡导“全面云化”,打造高效网络、构建敏捷优势,以帮助运营商满足最终用户ROADS(Real-time、 On-demand、All-online、Do-It-Yourself、Social)体验需求;同时,华为服务将持续加大在咨询与系统集成领域的投资,助力运营商迈向万亿级数字新蓝海。华为云开放实验室由西安NFV Open Lab、廊坊DC Open Lab、北京GNEEC(全球网络演进与体验中心)和SDN Open Lab、深圳GNEEC四地实验室互联互通而成,基于统一的数字化运营平台,支撑运营商网络演进和运营转型。

其中,华为数据中心开放实验室(DC OPEN LAB)位于河北省廊坊市,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IT机房面积约为600平方米,已部署二百多个机架和超过500台物理服务器。

实验室致力于“建设云设施、应用云技术、发展云业务”,包含三大核心功能,包括云产业生态链的建设,云解决方案的预集成验证,以及与客户、合作伙伴、行业组织及开源组织的联合创新。

依托云开放实验室,华为目前已经与运营商、行业组织、合作伙伴进行了解决方案联合创新,并与合作伙伴完成了相互认证和授权。实验室已与超过40家合作伙伴合作进行解决方案集成及验证,完成了超过550个项目的预验证,并与Wind River、VMware、Red Hat、Accenture等开展联合创新。(陈曲)

高德AI智能公交导航

高德地图近期了AI智能公交导航产品,将利用大数据及机器学习能力,为用户公交出行提供全新的智能导航出行解决方案。

高德地图此次推出的AI智能公交导航,除了传统的公交导航服务,还将加入以海量用户行为统计为机器学习样本,是以城市特色和用户画像为辅助的智能导航服务。

在机器学习方面,高德的AI智能公交导航运用了左右大脑双层机器学习能力。左脑学习出行模型,根据用户地域、距离、时长、工具等不同场景学习不同的出行决策,形成出行决策模型;而右脑学习用户的行为偏好,根据用户的定位数据、出行数据、反馈数据,来为用户提供省时、省力以及舒适性的偏好决策模型。AI智能公交导航有三大新特点:可以快速规划公交路线;优先规划换乘少、步行短,更省力;优先推荐始发站及有空调公交车,更舒服。目前,高德公交数据已经覆盖全国超过331个城市,总计7.5万条、158万多公里、近百万站点的公交线路,每条线路都有超过130种线路属性。(路沙)

联想与DaoCloud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

日前,联想集团和DaoCloud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客户提供容器应用解决方案。双方将进行联合研发,将服务器、超融合等基础设施与容器技术相结合,构建“基础架构+平台软件”的端到端解决方案。双方共同研发的联想容器管理平台(Lenovo DCE)和联想/ DaoCloud 容器化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在本次会上亮相。

通过本次合作,联想以其在围绕关键基础设施的数据中心创新技术和产品方面的优势,DaoCloud以其在容器技术领域的优势,将其各自的产品和技术进行整合,帮助企业IT更简单地部署和管理容器,以便优化IT投资和助力下一代的业务应用。

据介绍,双方这一伙伴关系计划将主要包括:联合实验室,联想与 DaoCloud将共同创建联合创新实验室,并联合开发基于联想基础架构平台的容器集群管理软件,整合至联想数据中心产品线;双方将共同构建“基础架构+平台软件”的整体解决方案,将基础架构与容器技术相结合,DaoCloud将提供一整套基于 Docker 技术的 DCE 容器集群管理软件,同时联想将容器集群管理软件集成至数据中心产品系列之中。

双方提供的整合、企业级、自主可控的容器解决方案和服务包含:联想/ DaoCloud 容器化基础架构解决方案,此方案采用容器集群管理软件DCE(DaoCloud Enterprise)和联想融合基础架构;联想容器超融合集成平台。(张兰兰)

浪潮推出针对Https的SSL解决方案

近期,浪潮推出了针对Https的SSL加解密加速解决方案,使Https加解密效率提升十倍以上,保障访问安全的同时,不会影响网站访问的效率,为打造更安全的网络环境奠定基础。

浪潮的基于SA5212M4的、专门面向SSL加解密加速的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全面支持IPsec、SSL 加速和压缩功能,可提供高达 50 Gbps 的加密速度和高达 24 Gbps 的压缩性能。

浪潮SSL加解密加速解决方案在单卡情况下即可实现在RSA1024操作中190K OPS(每秒运算次数),而在RSA2048时也能达到35k的速度,与通用服务器相比能够有10倍以上的性能提升。在2015年由谷歌举行的网络开发者年会上,谷歌便提出了在网络上使用“HTTPS everywhere”的倡导。

目前在国内,百度和淘宝等互联网企业已经实现了Https的全站覆盖。并且,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使用Https协议来保障数据的安全,浪潮SSL加解密解决方案将为更安全的网络环境奠定基础。(洪蕾)

阿里云宣布开放开源AliSQL数据库

继开源跨平台开发框架Weex之后,阿里巴巴再次宣布另一个重大开源项目AliSQL。8月9日,在2016云栖大会・北京峰会上,阿里云宣布启动AliSQL数据库开源项目。该版本性能优于社区版MySQL 70%左右,可帮助中小企业和开发者提升数据运营能力。阿里云方面表示欢迎大家共同参与开源项目,在使用的同时也贡献智慧,为数据库行业带来更多进步。

AliSQL是基于MySQL官方版本的一个分支,由阿里云数据库团队维护,目前也应用于阿里巴巴集团业务以及阿里云数据库服务。该版本在社区版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性能与功能的优化改进。据阿里云数据库资深专家丁奇介绍,AliSQL版本在强度和广度上都经历了极大的考验。最新的AliSQL版本不仅从其他开源分支等社区汲取精华,也沉淀了阿里巴巴多年在MySQL领域的经验和解决方案。AliSQL增加更多监控指标,并针对电商秒杀、物联网大数据压缩、金融数据安全等场景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智慧实验室管理平台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云计算;虚拟化;校园网;实验室

0 引言

高校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下面情况:根据高校发展的需要,实验项目不断增加,实验室及其设备也要增加,这些设备一年使用不到几次,出现设备长期闲置,造成设备资源的严重浪费。为充分利用设备资源,提高利用率,减少重复建设和投资,整合校园应用服务,本文提出构建校园云服务平台的解决方案,实现现代化的数字校园。

1 校园云服务平台的概念和运行环境

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型,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软件服务。这种资源池称为“云”,它是一些可以自我管理和维护的虚拟计算资源,通常包括计算服务器、存储服务器、宽带资源等,之所以称资源池为“云”,是因为它具有现实云的某些特征:云一般都较大,规模可以动态伸缩,边界模糊,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无法确定具置,却确实存在。云计算把所有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这样提供者无须为繁琐的细节而烦恼,有利于降低成本。

2 校园云服务平台的设计思路

2.1 整体设计

根据校园网的需求,设计的校园云服务平台包括:硬件支撑平台整合设计、云平台业务流程、云管理系统、系统实施和迁移评估。

2.2 校园云服务管理平台设计

校园云服务平台提供了面向管理员和使用者的服务门户,基础服务包括以下部分:

2.2.1 用户管理

系统中有两大类用户,分别为:校园云服务平台管理员,校园云服务平台使用者。数据中心服务平台管理员能够对数据中心云平台上所有资源分配请求进行审批,增加或减少资源数目,变更项目时间,终止或删除项目。

2.2.2 软件管理

维护可部署的操作系统镜像及软件包。这通常由校园云服务平台管理员来负责实现,某些应用软件或者商业软件的部署需要定制或者客户化实现。

2.2.3 存储管理

用于维护外接存储服务器及存储资源池。

2.2.4 使用计量

用于对每个客户使用的物理资源数量、时间和利用率进行统计。这通常由校园云服务平台管理员来负责实现。而校园云服务平台使用者则是获得报告,了解自己申请的资源的使用情况。

2.2.5 部署管理

部署管理提供对用户请求的自动化部署。部署按照特定时间,根据校园云服务平台使用者获得的申请来实际部署。部署的实际工作由校园云服务服务管理平台的供应引擎来自动实现。管理源需要做的是监督部署任务的执行情况。

2.2.6 运行监控

主要提供对当前申请使用的虚拟服务器的当前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了解基本的性能状况,并在自服务界面上呈现给相应用户。

2.2.7 安全管理

校园云服务平台提供了完善的手段保证每个项目的安全性和隔离性。用户对系统的访问有两个渠道:访问Web管理界面和访问项目虚拟机。对于Web界面的访问需要使用用户名和密码。对于虚拟机的访问通过以下手段进行控制:

系统对外的接口上由一个VPN设备对用户进行认证。每个项目对应一个VLAN。每个项目的虚拟机位于该VLAN内部。VLAN的隔离性由交换机及各主机上的Hypervior保证。

虚拟机的隔离性由虚拟化引擎本身保证。此外,操作系统的用户认证也可以对用户信息进行保护。

3 校园云服务实现的功能

校园云服务平台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实验环境,学生可以登录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进行虚拟实验。作为一种现代的实验教学实现形式,基于网络的Web虚拟实验室系统也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技能训练、概念形成的协作学习平台,其功能模块如下。

3.1 自学资料库

包含实验课题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关的支持信息。该资源库以网页或在线播放的流媒体内容为主,学生通过网络和自己的情况自主学习,了解熟悉将要进行的实验内容、实验步实验目的等,起到巩固知识,检验和支持理论教学目的。

3.2 实验平台

这是校园云服务的核心,通过软硬件的有机结合实现系统的虚拟实验功能。不同类型的用户经过管理系统界面登录虚拟实验室后,系统会根据用户的不同权限进入不同的子系统。用户可以通过鼠标和键盘远程GUI界面中呈现的虚拟设备进行连接、调试、对虚拟设备的按钮、旋钮、滑标进行调整定制来改变实验仪器的状态。

3.3 虚拟伙伴系统

有些实验室由多个学生共同完成的,在虚拟实验中就是通过虚拟伙伴系统来完成。系统根据实验要求提供或不提供实验伙伴,实验者可以通过简单的指令要求虚拟伙伴协助指定的工作,虚拟伙伴间可以实时交流,以方便实验的顺利完成。

3.4 协作交互中心

这个功能模块主要是用来实验者之间的,可以是文字、音频、视频。参与者除了实验者之外,还有理论任课教师、实验指导教师、系统设计者等。交互方式可以是实时在线,也可以是离线,可以一对一,也可以多对多。

3.5 在线帮助系统

主要介绍系统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从而保证登录用户合理有效地使用实验平台。

3.6 管理控制中心

主要实现管理者和教师实时监控和远程维护实验平台的功能。管理者可以在线监控各个实验进程并有权中止恶意占用实验资源的用户实验,可以随时对实验数据进行有效备份,教师也可以远程登录对虚拟实验环境进行更新维护,调整实验要求,提交新设计完成的虚拟设备原始模型到虚拟实验设备库中,对已完成的实验给出评价和建议等。

4 结语

校园云服务平台已经有很多成功的应用,随着计算机网络及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远程虚拟实验室增强并扩展了实验教学的功能,既可实现传统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解决学校购置实验设备的经费问题,又可使远程教育的教学实验课的开设成为可能,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实验方式。远程虚拟实验室还需要添加大量的实验内容,使之成为一个真正完整的实验室。相信虚拟实验室将很快成为实验室建设的发展方向和主流。

【参考文献】

[1]李征,王璐.云计算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研究[J].

智慧实验室管理平台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慧校园;信息化;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7-0060-04

一、建设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创新网络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011年11月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要求各中职学校“加强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化应用支撑环境,建成高质量的数字化校园” 。我校作为首批立项的52所建设学校之一,目前信息化项目进展顺利,部分建设成果已经显现。2013年学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实践和探索,进一步提出了智慧校园的建设目标。

二、建设基础

1.网络基础设施

目前,我校校园网络设施布局基本到位,初步建成全校各类应用服务器和实现各类应用程序数据互通的网络存储系统。

2.管理应用系统

校园网上运行的管理和应用系统有教务管理、学生管理、OA办公、行政管理、图书借阅和一卡通等系统,但缺乏师生的统一身份认证和数据中心,不能以便捷的用户服务界面提供给师生,需要反复登录各个子系统,公共数据得不到全校共享。

3.管理队伍状况

校园信息化管理队伍主要有管理人员6名,其中本科学历占85%,2人拥有网络管理员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其他人持有计算机操作员、多媒体制作员等多张职业资格证书,基本确保学校网络的正常运行和信息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4.教师信息化水平

学校定期开展师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

三、“智慧校园”顶层设计

“智慧校园”信息化总体建设目标:基于现有数字化校园基础,以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充分融合物联网、虚拟化、云计算、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以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应用、资源整合为中心,覆盖学校教学、科研、生活、管理等四大应用场合,建设一个舒适生活、便捷教学、领先科研、安心校园的智能化校园管理和服务模式――“智慧西南”。

我校建设中的“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包含基础环境、应用支撑、综合管理和综合服务等四大平台。

“智慧校园”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基于四大平台,提供包含服务中心、学习中心、管理中心和资源中心等应用。

1.服务中心

通过数字化校园综合服务平台的个性化门户设计,满足不同角色“一站式”服务要求。

学生服务平台:针对学生个体,以入学服务、学生能力、就业辅导、生活服务为目标,根据学生的视角进行各类信息和服务的汇聚和展现,为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离校各个环节提供全方位、一体化、一站式的信息服务。主要设置分类:首页、个人信息、学习中心、生活中心、实训中心、资源中心、实习就业等。

教师服务平台:针对全校教职工,以教学、科研及办公事务的配套服务为核心,提供一站式信息化服务。教师综合服务平台扩展了面向教职工信息服务的范围,延长了服务周期,从而提高办公效率,促进相关职能部门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升教职工用户的满意度。主要设置分类:首页、个人信息、办公系统、学习中心、资源中心、生活中心和管理中心等。

家长服务平台:包含校园信息服务(班主任、校园公告、通知、新闻)、在校缴费信息(一卡通消费、学校收费)、在校学习状况(课表、考试安排、成绩、考证信息)和在校综合评价(奖学金、评优、处分、勤工助学)等信息,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信息。主要设置分类:首页、校园信息服务、在校缴费信息、在校学习状况、在校综合评价等。

2.管理中心

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建设以“学生综合管理”、“教师综合管理”、“教务综合管理”、“学校综合管理”构成的综合管理平台。

学生综合管理系统:从学生入学、就读、实习、就业等全过程进行目标管理,形成综合素质、成长档案、家校互动等主要模块,包含招生管理、注册管理、宿舍管理、资助管理、实习管理、就业管理、离校管理、保险理赔管理、学生档案管理、评优奖惩管理、学生信用管理等全方位、一体化信息服务。

教师综合管理系统:以教学、科研及学校事务的配套服务为核心,划分入职阶段、在职阶段、退休离校阶段,形成业务档案、科研管理、进修培训等模块,包含教职工信息管理、外聘教职工管理、人事调配管理、合同管理、考勤管理、考核管理、职称管理、进修培训管理、离退休管理、教科研管理、绩效管理、网上评教等子系统。

教务综合管理系统:完善教务管理系统,形成培养方案、课程管理、质量监控等模块,包含学籍管理、专业管理、课务管理、教材管理、成绩管理、评教管理、教学资源管理、试题库及考试系统、考证管理、实验实训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专业体系资源库等综合业务子系统。

学校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学校综合管理系统,形成个人办公、协同业务、行政管理等模块,包含行政管理、流程办公、校园OA、校企合作、合作交流、校产管理、报修管理等系统;基于大数据技术,深化数据挖掘,开发校情分析决策系统;整合现有的图书管理和校园一卡通系统等其它信息系统,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服务于全校师生的综合管理系统。

3.学习中心

以“学习空间”建设为核心,构建面向学生、教师、社会,以“精品课程”、“校本网络课程”、“互动教学”、“移动学习”、“虚拟实训”等构成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自由自在、随时随地的学习与互动。

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和互动教学三大系统建立在共享教学资源基础之上,方便教师按照专业建设随时重构课程资源,形成师生的“学习空间”,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从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虚拟实训系统提供完整的教学与实训过程服务,将知识点学习、虚拟设备认识、虚拟系统实训、学习评价记录等项目有机融合,结合实体设备实训,达到“教学服务”、“评量服务”、“诊断服务”、“补救教学服务”等目的。

4.资源中心

建设资源丰富的有学校特色的,以“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库”、“通用资源库”、“专业资源库”构成的综合资源管理与共享平台。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在实体图书馆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化网络技术实现的更为便捷、快速的随身图书馆,更加方便教师和学生的工作与学习。

建设多媒体教学资源库,面向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提供资源服务。建设“学生作品集”等特色资源库,展示学校专业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建设专业资源库,按资源的力度和范围,建设专业级、课程级、素材级等三级资源。

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平台,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资源和进行网络教学为核心,面向海量资源处理,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资源管理平台。

四、智慧校园建设实践项目

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主要反映在三个层面:一是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是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三是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世界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依据核心特征,我们在智慧校园建设中主要进行了以下内容的实践应用。

1.一站式信息服务

通过数字化校园综合服务平台的个性化门户设计,涵盖学生、教师、家长、企业、社会等不同角色的视角内涵,享受全生命周期、一站式、个性化的信息服务,通过系统主动推送式的服务,用户可以方便及时的获取信息。可通过多种访问方式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包括PC、手机、智能终端等,适应WP、IOS和安卓等平台,利用云桌面和终端设备,实现移动办公、移动教学的目标。

2.智慧物联感知平台

采用物联网与传感器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实训室、教室、图书馆等实体设备并连接它们,建成物联网应用及移动互联平台。通过云计算服务和虚拟服务,将“物联网”和信息化应用软件系统整合,实现通信服务、教学工作、学习活动、管理工作和学校设施的整体结合,远程集中设备管理、人员管理、能效管理和校园监控,实现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探索智能感知、识别控制等技术在学校各个领域的应用。

3.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系统

围绕学校内涵发展的建设要求,建立全方位监控评估指标体系,引入多方评价模式,重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教学管理“大数据”中提取信息,帮助学校领导及时全面的掌握全校教师教学业务状况,帮助教师有针对性的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全方位评估:学校在抓教学规范管理的同时,重点建设课程授课计划、学习过程管理、课程试卷管理、课程题库管理、教学质量分析、课程教学资料、教学常规检查、多方(学校、企业、社会)评价管理等模块。力图解决现有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中所存在的单一问题,实现教学质量评估的网络化、智能化、高效化。

全过程监控:学习过程管理是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包含考勤、纪律、作业、测验等多个方面,构成了课程的平时成绩。教师在课后进行及时的信息录入,及时评价学生在校的学习状况。

多元化评价:通过各模块的多维度管理,特别是引入企业和社会的监控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4.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平台是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资源和进行网络教学为核心,面向海量资源处理,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资源管理平台;是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形成开放、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展示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成果的重要平台。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与网络课程建设、网络课程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四大系统之间无缝联接,实现资源为教学服务,教学中方便调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

五、智慧校园建设的若干思考

1.理顺思路,明确规划,建设完善的数字化校园

研究学校数字化校园现状,分析应用中的不足之处;研究国内外及兄弟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设计方案;走访企业学习先进的技术路线和方案。从以上各方面反复入手,把学校的需求与企业的产品功能对比,理清学校的建设思路,明确数字化校园建设整体框架和发展规划。通过分步骤、分阶段逐步推进,及时发现和优化方案,在建设中优化,在优化中完善。长期以来,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全面,在信息化建设中往往“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数据”,实际上软件占的地位更为重要。

2.知己知彼,前期介入,建设学校的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是学校要明确建设的目标和内涵,再在与企业的产品功能对比中发现需要定制开发的功能模块,做到知己知彼。在前期明细项目设计时,要走进企业,采取学校、企业协作建设的模式,成立相应的信息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专家咨询小组,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反复研讨,从技术可实现的角度明确功能目标,力求前期深度介入。

3.师资培训,校本特色,建设服务的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同步建设信息化管理队伍,通过企业研讨、专家指导、方案研究等途径,提高信息化建设认知情况。通过岗位能力培训、系统管理培训、应用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管理员综合素质。

数字化校园建设也要对教师进行现代教学技术能力的培训,通过网络课程开发培训、教学辅助动漫作品制作、信息系统工作人员培训等多个师资培训项目,提高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应用素养。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学校的教学服务,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建设学校的特色项目,服务于学生、教师、家长、企业和社会,建成一个服务功能完善的数字化校园。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2]冀翠萍.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2(1):49-53.

智慧实验室管理平台方案范文第4篇

近年来,国内集团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都走得非常快,从部门级应用迅速扩展到了企业级应用,原有的“孤岛式”信息系统已经不能支撑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体化要求。

用友公司高级副总裁李友认为,用户的这一需求就对IT厂商是否具有很强的应用集成能力提出了新挑战。为此,用友NC与IBM一直通过合作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整合应用,从中间件WAS到集成工具MB,从SOA到云计算。

日前,IBM携手用友在京宣布开展NC&MB(Message Broker)战略合作,以“平台化应用集成”策略帮助企业用户打破“信息孤岛”,把不同应用集成起来。用友NC应用集成解决方案是建立在IBM Message Broker 集成中间件之上的,并开发了集成访问安全控制服务、基于基本档案的主数据同步服务、业务数据交换服务、Web Services引用与提供服务等集成服务。在用友NC的平台上集成之后,还为用户提供了企业服务总线,使企业集成项目的实施简化、快速化,并提供建立企业应用的相互连接,帮助企业更充分的利用数据,打破“信息孤岛”。

“为了更好地配合用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MB产品的销售与推广工作,IBM将为用友提供MB产品开发及技术和市场支持、能力提升、系统的现场、网络培训,IBM MB资格认证等全方位支持。”IBM大中华区策略与地区合作伙伴部总经理李永财介绍说。在技术层面上,IBM 中国开发中心及伙伴技术支持中心投入了大量的技术资源和智慧理念,其中包括从应用中间件的合作到SOA创新中心的建立,从企业集团集成能力解决方案架构的设计到“云计算与NC高性能实验室”的合作等。同时,用友NC也专门成立了应用集成部门,以更好的服务客户,满足其集成业务需求。

其中葛洲坝集团就是IBM与用友合作实施应用集成项目的成功案例之一,葛洲坝目前主要的业务集中在工程建筑施工与安装,为了优化集团整体的信息化架构,建立从“决策层管理控制层业务操作层”自上而下的全透明集团信息网络,建立高效的、可监控风险的管理平台,葛洲坝集团选择了用友NC项目组承担整个项目的IT规划、应用集成部署配置与开发集成等工作,其中,软件应用集成平台采用了NC-UAP企业集成服务总线方式,按照IBM SOA技术架构进行了实际整合。

智慧实验室管理平台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职业教育;影响与应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7-0244-03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这将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这种业务模式改变了以往仅仅封闭在某个部门或企业内部的传统模式,可以随时在产业上下游、协作主体之间以最低的成本流动和交换。

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的“互联网+”战略和全国第二次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互联网+教育”部署要求,加快“互联网+教育”步伐,2015年7月3日,腾讯正式“互联网+教育”的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并与北京邮电大学等五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腾讯将与各高校在校务管理移动化、校内消费数字一体化、校园大数据挖掘与信息化建设等搭建“智慧校园”方面进行深度合作。[2]“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比如生活中已出现的“互联网+”模式:互联网+购物,互联网+传统银行,互联网+打车,互联网+社区,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出行,互联网+医疗,等等。互联网时代的本质特征就是:互动、联接、网络。互联网时代的前进方向就是将整个世界变成一个“任意互动、无限联接的网络体”。[4]

进入2016年,互联网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互联网+”时代下,教育的模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当前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浅谈“互联网+”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与应对。

一、“互联网+”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影响

(一)教育理念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教育开放的时代,职业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开放办学。这个时代比以往更加要求职业教育开放办学,拥抱产业,以适应产业变革。[5]通过融合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社会培训优势,提高学习服务支持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对高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影响

如何有效运用新的手段,真正使职业教育成为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切实符合个人发展的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向。电子商务将可能成为所有专业的一个通用选修技能,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应根据职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将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于课程设置中。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之中,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素质。

(三)对高职教学环境的影响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室就是实验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堂就是工厂,职业院校的学生可以在“工人”与“学生”中转换,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四)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职业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日趋完善。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全程互动参与,真正实现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设计和授课形式。[6]现在,大部分学生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特别是“灌输式”教育模式比较反感和抗拒,而互联网信息技术、云计算等给职业教育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它要求高职院校发展网络在线学习,形成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以互联网进课堂、生活实践进课堂、创新教育进课堂为主要特征的“互联网+”课堂模式将颠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成为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趋势。[7]

(五)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既懂互联网又懂教育的复合型人才。教师的信息化水平需要大幅度提高,不仅仅是会使用传统的PPT进行教学,而是要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融入“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学校也应该将信息化教育能力作为考核教师的标准之一。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层出不穷,教师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与此同时,学校还必须树立教师是教育的根本,互联网只是手段和工具的理念。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不足,学校要要指导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防止不良信息、网络犯罪、网络沉迷等负面影响。

(六)对教学资源建设的影响

走向“互联网+”校园,不仅是高校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的升级,更是高等教育迎接互联网时代挑战,勇于做出变革的一种姿态。展望未来,未来的大学应是与互联网充分融合的,打破时间、空间界限的,真正实现学习无边界。[8]而现实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设备还跟不上“互联网+”时代的潮流。新道科技在三亚建立的“智慧教室”,所有课桌椅都可以灵活拼接,教室内装有IT设备,采用虚拟技术实现企业真实场景再现,可与千里之外的专业人士互动交流,而这种条件,普通的高职院校是达不到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硬件条件差,多媒体教室占多总教室的比例不高,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教室共225间,其中多媒体教室仅110间。

二、“互联网+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如何应对

高等职业教育应融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把握好“互联网+”时代的契机,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为社会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升级。

1.利用“互联网+”思维整合职业教育,开放办学。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于2016年组建互联网学院,这一举措将有利于合肥乃至安徽树立互联网思维,应对信息经济时代带来的挑战,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互联网+”行动计划建立“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围绕地区产业发展与“互联网+”对接,利用和整合各种优势资源,以建立“互联网+”全程服务平台为目标,开展研究,以服务于教学,服务于产业,服务于社会,开放全部建设资源,同时为“互联网+”行业发展提供支持。

学习空间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以学校教学为主转变为面向社会,建立服务社会的培养基地,努力打造产学结合、技术研发、技能鉴定、职业素质训练和创业教育的服务平台。可以将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已建的“安徽省物联网技术培训基地”、“巢湖市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升级为合肥市“互联网+农业”人才培养基地,利用该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设备先进和物联网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农学等专业教师数量充足的优良教学条件,开展“互联网+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和农业技术人员培训。

2.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改革。按照“确定专业具体工作岗位―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归纳核心能力―研究实际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核心课程―整合基础课程―形成课程体系”的流程,全面构建基于符合安徽省和合肥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产学结合从企业收集生产装置、生产过程的影像、录音、图片、资料等,开发具有系统性、真实性的多媒体课件、微课、慕课等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利用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一批质量优良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探索构建服务并融入专业技术教育、体现技能导向的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模块化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探索构建“4+N”的技能导向型专业课程体系,即4个平台:通识课程平台、职业基础课程平台、职业专业课程平台和拓展课程平台;加上N个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群。以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为重点,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建设具有技能化、职业化特点鲜明的,中高职对接、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对接的核心课程,共同制定和调整教学计划。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均纳入课程体系。

3.增设实验实训室为高职教育课堂,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始终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结合订单式培养、“校中厂”培养、双主体办学模式形成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互联网+”时代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0个。校企深度合作主要有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双主体办学、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目前我校订单式培养班有“大华班”(上海市大华医院)、“五菱班”(上海五菱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艾迪康班”(合肥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益丰班”(上海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等;双主体办学主要是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共同进行影像专业合作办学;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主要有“安德利商学院”(安德利集团)、合职院驾校(巢湖市公安局机动车驾驶考试中心)、“环巢湖特产电商体验店”(巢湖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等。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缩短了传统理论化教学课堂时间,增加了技能知识操作课和岗位实习与培训,融合了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社会培训优势,提高了学习服务支持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4.建立智能教学模式。在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的未来智能教学过程应用体系中,包括交互式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虚拟实验室、电子考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管理、实训教学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把网络学习融入教学,发展网络在线教学,形成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新模式。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开放思维教学,教师从主导权威角色转换为以学生主体的平等交流角色。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共享资源与在线教学平台建设,将在线管理、网络资源管理、网络学习等需融入教学过程,如课程管理平台。课程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微课中心、模块中心、课程中心、专业园地、学习工具等。通过课程资源购置,每学期有计划的从教育机构制作的精品MOOC中选择若干门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通过购买方式置于平台上,供在校学生线下学习。

此外还有学习互动平台。学习互动平台是资源平台的对外服务功能,它支持学习者在线进行资源的浏览、下载等操作并最终完成学习和培训的任务,其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学生空间和学习社区。

5.教师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新的教育模式需要既懂互联网又懂教育的复合型教师,能够运用新技术指导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校园里面的智能图书馆,便于教师和学生提高信息化能力,共享资源与在线教学平台建设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教师还需要根据不同课程性质及要求,开展多种教学方法实践,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于2015年下半年开始组织编写出版“十三五”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立体教材。立体化教材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学、学习解决方案,通过提供多种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要,满足教育市场需求,提高教学、学习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智能的教学过程应用体系中,通过产学结合从企业收集生产装置、生产过程的影像、录音、图片、资料等,制作成具有系统性、真实性的多媒体课件。网络教材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6.建立资源管理平台。充分利用国家支持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展职业教育的校园信息化建设。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基于“互联网+智慧校园”建设为例,2015年数字化校园二期项目购买了400万元的信息化设备,未来两年还会加大投入,为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提供设备保障。智慧校园建设的实施、以现代信息技术建构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的实现,将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校园的信息化建设以教学资源为主线对学校的各种数字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网络化教学和数字图书馆应用系统为核心,整合教学资源、科研资源的制作、管理、及应用,通过建设网络互动学习平台,将真正实现教师、学生的网上教与学,实现网上备课、授课、作业、答疑、考试等工作。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迫切需要构建自己的“资源与在线教学平台”以及相应的平台入口工具,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应用,实现高效的O2O教学模式,实现智慧教学的常态化应用。通过构建先进、开放的“资源和在线教学平台”可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网上共享共用,可为省内乃至全国相关院校的教育教学以及社会上有需求的人员提供优质数字资源共享,有效提升学校的服务地方和辐射带动能力。智慧课堂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端”的运用,实现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全面变革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构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在线教学与O2O教学的常态化应用。

让我们拥抱互联网时代,坚持教育本质,互联网+教育新时代到来了![9]面对“互联网+”的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应抓住机遇,要坚持职业教育为本,适当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与环境,让互联网为高等职业教育所用,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治.“互联网+”.驱动学校教育结构变革的新力量[J].上海教育,2015,(12):1-1.

[2]豆俊杰.“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J].辽宁教育,2015,(16):49-51.

[3]马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校的转型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0-22.

[4]胡志泉.“互联网+大学”:机遇、挑战与应对[J].山东工业技术,2015,(22):148.

[5]车明朝.互联网+: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职业教育,2015,(22):37-45.

[6]苏兆斌;程璐;孔微巍.“互联网+”视域下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探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5):49-52.

[7]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