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管理的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优化
制造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社会化建设有着积极促进作用,而制造业企业的发展中,在管理工作层面的优化就比较关键,其中的供应链管理是重点管理内容。通过从理论层面UI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就能从多方面对企业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对供应链的管理质量水平提高也有着积极意义。
一、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和管理现状分析
(一)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重要性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在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产业发展也进入到新的发展局面,企业的经济环境已经比较鲜明的突出,在企业发展中的传统模式应用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在制造业的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方面,在这一管理上的强化,就成为企业成本降低以及增加效益的重要方法。在制造业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应用中,在内部资源的应用比较重视,但是在外部资源方面没有重视[1]。供应链管理这一新的管理理念模式的应用,就能将内部和外部资源有机结合,对提高制造业的整体效益比较有利。
再者,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的强化,在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层面打下了基础。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管理理念的进步,制造企业的发展中,在供应链的管理上进行加强就成为发展趋势,这也会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的重要举措。制造企业的发展中在当前已经将设备制造和工程施工等集为一体,在供应链的管理就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企业的供应链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方面就成为可能。
信息技术为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利支持,对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顺利开展就提供了很大方便,在支持的力量发挥上也愈来愈重要[2]。企业的供应链科学化管理就能对成本有效降低,将整合的范围拓展到供应链上,企业的主导作用就能有效发挥。
(二)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
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实际管理过程中,随着全球化济的发展,在行业间的沟通交流也日益密切化,行业内部产业升级以及外部市场拓展,对企业自身的运输量也有了很大提高。现代化的物流发展已经不是单方面的生产以及销售,在购进货物层面的发展也占据了很大部分。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实际管理过程中,就逐渐的向着专业化以及标准化的方向迈进[3]。在当前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发展方面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还有一些层面需求进一步优化。
二、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原则和优化措施
(一)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原则分析
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实际管理过程中,要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供应链管理作用的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制造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供应链管理的柔性原则方面要加以遵循。供应链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对竞争市场更好的适应,在用户的服务水平层面有效提高,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就要注重柔性化的应用,这样才能有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的管理工作实施中,在协调性的原则以及集成化的原则层面也要充分重视。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实施,和单企业间相互关系有着不同,其在整合的特征上比较突出,在供应链当中的资源能有效实现共享,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在对整体效益的提高层面有着积极作用发挥[4]。供应链的管理协调性层面,就要注重在利益以及管理的协调上加强重视,将供应链对市场的相应速度有效提高。
(二)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优化措施
制造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要注重时间延迟措施的科学实施,对企业供应流程能重新规划。在延迟策略的原理从产品外观以及形状等推迟到接到客户订单再加以确定。在延迟技术的应用下,就能实现最大化的柔性,从而有利于库存量的有效降低。不仅如此,在供应链的管理应用中,对地理位置布局也要体现出合理性,在总装厂以及目标市场的距离要近,这就比较有利于对市场需求情况的及时性了解。
供应链的管理要在整合措施的实施上加强,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有效提高。将供应链实施整合,是对业务流程的优化,也是对竞争力提高的重要手段。制造企业要想在市场发展中获得优势地位,就要对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构建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在相互协作以及双赢的理念方面充分融入,从而来获得最大利益。不仅如此,也要注重对当前的一些信息技术科学应用,在信息流程的优化方面不断加强,对不同企业关键数据集中性协调。
制造业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实施中,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层面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文化的形成,有利于员工的积极性和凝聚力提高,这就需要将精神文化进行提炼,以及倡导行为文化和创新制度文化等。从多方面来提高供应链管理文化建设水平。
三、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实施中,就要从多方面加强细节管理内容的规范,按照详细的管理制度加以实施。通过从理论上的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就能有助于制造业企业的良好发展,在管理的整体效率水平上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端存真,薛善良,李建平,马继红,杨年宝.航天产品准时装配管理技术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4(17).
[2]汤鹏主.制造企业企业供应链管理探析[J].企业活力,2014(12).
摘 要 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探讨,以期能更好的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物流管理 供应链管理 关系
所谓物流管理,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和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和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供应链管理是指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过程中,为了获取有效的物资运输和储存,以及高质量的服务和有效的相关信息所做的计划、操作和控制,它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的职能。显然,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一、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之间的联系
人们普遍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随着物流管理的发展而提出和逐步获得完善的,但是发展至今,物流管理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从管理内容看
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物流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决定了物流管理必然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部分。物流运作的最终目标是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客户价值,即在规定的时间将特定的产品以准确的方式安全地送交指定的顾客。要实现上述目标,有赖于供应链思想的指导;而供应链的实施有赖于物流平台的支持,链上任何一种商品运动,都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商流的实现过程,而其中的物流是任何虚拟化手段都难以实现的,链条的顺畅,必须有物流的支持。因此只有加强物流管理,才能保证供应链的顺利运转。
(二)从系统角度看
物流系统是供应链系统的子系统。物流系统是供应链系统顺利运行的基础,没有物流,供应链中生产的产品的使用价值就无法得以实现,供应链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时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供应链管理是在物流管理的基础上出现并得到发展的。在物流管理的基础上,将跨企业管理的范围扩展到营销、财务、制造等各项职能的一体化发展。供应链管理将物流管理提升到了战略层次,不仅仅关注内部竞争优势,更将外部竞争优势纳入扩展性企业范围,它使原来流通渠道与企业物流的对立走向企业物流的共生,在这种新型的物流管理体制下,相关联企业加强合作,有效控制供应链上物流、资金流、价值流、信息流等,提升各相关联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区别
传统的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功能整合,而供应链管理则是把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传统物流管理是计划机制,而供应链管理是协商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协调需求和存货之间的关系,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缓冲库存,实现全程的自动化、系统化管理。供应链管理强调依赖战略管理,最关键的是需要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而不是系统中各节点企业的简单连接。供应链管理是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新的管理模式,并随之出现了集成供应链概念,通过与其他的供应链成员之间进行物流的协调,寻找商业机会。一般而言,供应链管理涉及制造问题和物流问题两个方面;物流管理涉及的是企业的非制造领域问题。具体来看,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从管理对象及导向目标看
物流管理的对象是物流活动和与物流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活动,其内容是不可以随意无原则扩大的。而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要更广,既包括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值流的管理,也包括物流管理,其没有明显的研究界线。物流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子集,两者并非同义词。而供应链管理将许多物流以外的功能穿越企业之间的界限整合起来,其功能超越了企业物流的范围。在导向目标上,物流管理的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产出最优质的物流服务,这个目标是在企业总体战略下的物流管理目标。而对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其目标是以供应链为指导,实现企业内部物流和接口物流的同步优化。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则是以供应链为导向,提升客户价值和客户满意度,获取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
(二)从管理模式及层次看
首先,物流管理主要是从企业的角度考虑供应、存储和分销,没有深层次理解其他企业内操作,企业之间只是简单的业务合作关系。而供应链管理的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要求对供应链所有节点企业的活动进行紧密的协作控制,结成了一个动态联盟,能实现利益上的“双赢(Win—Win)”。其次,物流管理强调一个企业的局部性能优先,独立的分析和研究企业的相关的问题,不考虑与其他企业功能的关系。而供应链管理将每个企业当作供应网络中的节点,在信息技术支持下,采用综合的方法研究相关的问题。最后,物流管理经常是面向操作层次的,而供应链管理更关心战略性的问题,侧重于全局模型、信息集成、组织结构和战略联盟等方面的问题。
三、结语
总之,供应链管理是在物流管理由内部一体化向外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管理思想,与物流管理之间存在不可割裂的联系,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价值增值的过程,有效管理好物流过程,对于提高供应链的价值增值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虽源于物流管理,却高于物流管理,与传统的企业内部的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是有着根本区别的。
参考文献:
相对于其他类型公司而言,跨国公司的供应链根系庞大,这对其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国公司只有高水平地整合供应链,保证供应链的效率、柔性与可靠性达到较高水平,才能提高全球物流的效率,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并加快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速度,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1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特点和成功案例分析
1.1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的特点跨国公司是全球性的,经营面向全球市场,物流遍布全球,在所经营的产品范围内,对全球市场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历来有自身鲜明的特点:(1)供应链根系庞大,供应链管理的任务重;(2)跨国公司在供应链中具有主导力量;(3)供应链整合的难度大、重要性高。(4)当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进行深层变革的技术基础,又给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注入了一些新的特点:如信息化、柔性化、反应迅速化、整合程度提高后的管理一体化。
1.2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分析因为上述特点,跨国公司为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水平,必须依据本公司的经营状况和供应链管理的现状,选择合适的供应链模式,不断对现有供应链进行重组与整合,最大限度地优化供应链。在企业竞争全球化并且日趋激烈的今天,主动的挑战者可以借助供应链管理创新迅速崛起,如戴尔;主动的持续改进者可以借助供应链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或保持竞争优势,前者如海尔,后者如摩托罗拉。对这些跨国公司成功的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可给经营者提供许多改进、重组与整合供应链,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思路和方法。
(1)戴尔模式。该模式是基于“直销模式”的供应链管理。在库存方面,因为与客户保持直接关系,用接单后生产(Build-to-or-der)和准时化(Just-in-time)的生产方式,装配车间不设任何仓储空间,配件由供应商直接送到装配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直接送给指定客户,原配件和成品均实行零库存。在信息处理方面,公司与客户直接发生销售和售后服务关系,缩短了客户信息反馈的时间,有效减少了信息的损耗;并且,通过与供应商共享客户信息,不仅巩固了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而且提高了整个供应链处理信息和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在配送方面,该模式缩短了产品在供应链上的传递时间,使公司有了极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公司以合同方式与第三方物流建立伙伴关系,完成产品的配送任务。
(2)海尔模式。该模式是基于“一流三网”的管理模式。“一流”是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三网”分别是全球供应链资源网、全球配送资源网和信息网。具体做法是: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实现JIT过站式物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网,优化外部资源,建立强大的全球供应链网络,供应商由原来2 200多家优化至721家,其中不乏世界500强企业,同时实行并行工程,使一些国际化大公司以其高科技和新技术参与到海尔产品的前端设计中;整合全球配送网络,已形成全国最大的分拨物流体系,配送网络从城市到农村,从沿海到内地,从国内到国外,从B2B到B2C,体系健全,配送效率和可靠性大幅提高;在信息网方面,海尔在内部实施了ERP,在外部搭建了CRM和BBP平台,并且采用信息集成程度最高的LES物流执行系统,建成了内外信息高速公路,为市场反应能力的增强和物流效率的提高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3)摩托罗拉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①建立数字化物流系统。基于该系统,实施全球化采购,本地化生产,进行上百个型号产品和几万种原材料的管理。②专设了一个从事物流管理的团队。该团队的主要成员由托罗拉各事业部的物流骨干人员及总公司的骨干人员组成。该团队主要负责摩托罗拉物流工作的协调和物流服务商的选择等管理工作。③通过加强物流服务商管理,提高物流效率。首先,采用招标的方式选择物流服务商。选择物流商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公司全球的物流总量,统一标准招标,最终按“5+2”方式确定物流商,即5家货运企业和2家快递服务商。在该模式下,一方面招标形成的竞争机制促进了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物流服务商数量的精简与合理匹配可简化公司对物流服务商的日常管理,提高管理与物流效率。其次,实行全球运输管理百分考核制。通过成立的全球性物流资源公司对本公司的物流服务备选商和服务商实行全面、严格的考评,及时淘汰不合格者。最后,物流业务量分配遵循“80/20”原则。服务好的物流公司拿到80%的业务,稍次的物流公司拿到20%的业务,保证某些重要线路上有两家物流商同时服务,若一家因为一定原因不能提供服务时另一家可迅速接管整个业务,保持一定的弹性,避免风险。
2跨国公司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关系因为跨国公司具有经营和市场面向全球、业务量巨大等特点,决定了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之间的一些特有关系。
2.1物流管理对供应链管理有极高的依存度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原本不可分割,对跨国公司而言,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是高度依存。因为跨国公司的供应链根系庞大,供应链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物流管理的水平,供应链整合不好,物流的效率便无法从根本上提高。
2.2供应链管理的模式决定物流管理的战略思路跨国公司根据本公司基本情况选择相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此后,公司的所有物流策略只能在供应链管理模式框架内优化。
2.3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支柱信息整合和物流整合是供应链整合的两个最重要目标,只有这两个目标都实现了,跨国公司为整合供应链付出的巨大成本才会得到降低,市场反应速度也才能提高。因此,只有物流管理策略得当,水平提高,其整合供应链的作用和效率才会体现出来。
2.4跨国公司与供应商和物流服务商建立的战略伙伴关系,成为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的重要资源
3跨国公司的物流策略分析根据以上分析,跨国公司要提高物流效率,必须选择适合公司特点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对公司的供应链进行有效整合,并分别从供应链的上下游和公司内部着手,选择合适的物流策略。
3.1供应方物流策略在跨国公司供应链的上游,是公司的供应商,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物流策略一般有以下几种:①发包策略。跨国公司专注于核心业务,利用自己在整个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在与供应商共享客户信息的前提下,将部分非核心业务采用招标等竞争的方式发包给供应商,同时,将供应方物流也同时发包给了供应商,跨国公司在此基础上实施JIT采购和原材料配送,库存和运输的任务转嫁给供应商。②基于数字化系统的全球采购策略。在跨国公司建立了健全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后,利用快捷的海量信息,全球范围内低价JIT采购,同时实施JIT原材料配送,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③JIT策略。这种策略一般与其他策略配合使用。④接单后生产(Buil
d-to-order)策略。这种策略一般也与其他策略配合使用。基于订单信息流的有效管理,接到订单后再采购原材料和生产,实现集约化物流,消灭呆滞库存。⑤战略伙伴策略。利用跨国公司的信息和客户资源,与供应商和物流服务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上游供应链的集成物流,创造多赢的局面。
3.2销售方物流策略在跨国公司供应链的下游,是公司的客户,跨国公司与客户之间的物流策略一般有:①配送体系构建与整合策略。跨国公司根据自己的经营特点,利用信息网略,构建并整合公司的全球配送体系,实现JIT成品分拨物流体系、备件配送体系和返回物流体系。②物流服务商选择策略。用“竞合”的思维,选择优秀的物流服务商,并且与物流服务商之间维持柔性的竞争性的合同关系,保证成品配送的效率、可靠性和可持续性。③就地生产策略。全球采购,就地生产,减轻成品向下游配送的任务,将配送任务向供应方合理转嫁。3.3公司内部物流策略跨国公司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内部物流策略应根据外部物流策略的选择而选择,一般而言,内部物流策略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公司先进的信息系统,实现库存最小化,消灭呆滞库存。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应该选择相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整个供应链,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物流策略,加强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最终达到全面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乃至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尔林.戴尔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及对我国物流管理的启示[J].物流技术<2004<(3).
关键词:施工企业;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G8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1-0124-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全球制造的出现,供应链在制造业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供应链管理是进入21世纪后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长期以来,施工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采用的仍然是“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很多施工总承包企业拥有钢材、木材、水泥、混凝土、大型机械设备的经营甚至生产能力,拥有从土建、设备安装到电梯安装的一系列分包施工能力。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使企业成为一个封闭系统,无法适应开放式的全球制造环境,也无法适应现代竞争的要求。
一、施工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传统施工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实现对资源的直接控制,适合于市场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企业通过规模效益得到发展,但是在强调快速满足用户、敏捷响应市场机会的今天,拥有大量的下属公司、设备和职工并不一定能达到此目的,相反,将大量资源投入不擅长的辅业务,削弱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供应链管理将企业配置资源的视觉从内部扩展到外部,为企业提高专业化程度,扩大主营业务的市场份额提供了一种思路。
施工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有助于克服传统采购模式的缺陷。传统采购的重点放在如何和供应商进行商业贸易的活动上,特点是比较重视交易过程的供应商的价格比较,通过供应商的多头竞争,从中选择价格最低的作为合作者。虽然质量和交货期也是采购过程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但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下,要有效控制质量和交货期只能通过事后把关的方法。因为采购一方很难参与供应商的生产组织过程和有关质量控制活动,相互的工作是不透明的。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有关标准如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等,进行检查验收。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需关系是临时的和短时期的合作关系,而且竞争多于合作,这种缺乏合作的气氛增加了许多运作中的不确定性。而在供应链管理的环境下,企业的采购方式与传统的采购方式不同,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由于供应商与制造商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订供应合同的手续大大简化,不再需要双方的询盘和报盘的反复协商,交易成本也因此大大降低。
(2)采购物资直接进入施工生产部门,减少采购部门的工作压力和不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实现供应链精细化运作。
(3)在同步化供应链计划的协调下,施工生产计划、采购计划、供应计划能够并行进行,缩短了用户响应时间,实现了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采购与供应的重点在于协调各种计划的执行。
(4)信息传递方式发生变化。在传统采购方式中,供应商对施工生产过程的信息不了解,也无须关心施工企业的生产活动,但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能共享施工企业的信息,提高了供应商应变能力,减少信息失真。
(5)实现了面向过程的作业管理模式的转变。订单驱动的采购方式简化了采购工作流程,采购部门的作用主要是沟通供应与施工生产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供应与生产的关系,为实现精细采购提供基础保障。
以上分析了供应链管理带来采购管理上的改变,除此以外,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还必然带来企业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物流管理、激励机制等全方位的改进(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论述)。根据国外经验表明,采取供应链管理的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总成本可平均降低10%~15%,处理意见周期缩短,业主满意度也大幅度提高。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施工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必然趋势。
二、施工企业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根据施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施工企业供应链应该是“从业主有效需求出发,以总承包商为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中标开始至施工、竣工验收以及为‘今后服务’的将材料供应商、工程机械设备供应商、分包商、业主等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性网链结构模式”。
根据我国目前状况,施工企业供应链可有两种形式:①基本供应链。即仅由材料供应商/分包商根据需要负责工程物料的供应、运输与现场储存活动。这种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实际上是建材厂或建材供应商,其内容单一,易于协调管理。②支持供应链。即由设备供应商、材料供应商/分包商、职业项目经理、建筑专业技术人才储备中心(在设计与施工相结合的情况下)、劳动力供应商等作为该供应链上节点企业或单位,为满足项目的不同需求而进行运作。
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应该是把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咨询、材料、设备、人员供应、施工管理等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它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供应,计划,物流和需求。它以各种技术为指导,以满足业主要求,留住业主为目标,围绕采购、供应、施工作业与管理等来实施。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及对业主、分包商、各供应商等各方之间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有效控制,以及对建筑生产过程、当事人关系等的管理,以达到工程总成本,满足业主要求的目的。
三、施工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施工企业管理运作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生产与经营系统的设计没有考虑供应链的影响。现行的企业系统在设计时只考虑施工生产过程本身,而没有考虑本企业施工生产系统以外的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2)存在着部门主义障碍。企业的激励机制以部门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业绩,造成企业内部各部门片面追求部门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被扭曲、变形。
(3)信息系统落后。大多数施工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落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工具落后,没有充分利用Internet等先进技术,致使信息处理不准确、不及时,不同地域的数据库没有集成起来。
(4)库存管理系统满足不了供应链管理的要求。目前施工企业的库存管理是静态的、单级的,库存控制决策没有与供应商联系起来,无法利用供应链上的资源。
(5)系统协调性差。企业和各供应商没有协调一致的计划,每个部门各搞一套,只顾安排自己的活动,影响整体最优。
(6)与供应商缺乏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且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挑起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失去了供应商的信任与合作基础。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施工企业很难一下子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很快转到供应链管理模式上来。
四、施工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构想
施工企业要成功地实施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做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管理体系。通过信息、施工生产和现代管理技术,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进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 标。
基本供应链管理要求承包商在设计供应链时根据自上而下和自底向上的原则进行系统分解和集成。为减少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对供应商的选择应少而精,每个节点都应该是精洁、有活力,能实现业务流程的快速组合,推动实施JIT采购法和准时制生产,以适应建筑施工特点。此外,供应链的各个节点的选择应遵循强强联合的原则,达到实现资源外用的目的,每个节点企业只集中精力致力于提高各自核心业务的竞争力,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施工企业供应链是临时与永久相结合,固定与灵活多变相结合,在实际操作时,承包商应根据不同的目标选择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合作伙伴,既有战略性合作伙伴,又有普通合作伙伴,以满足不同需要。永久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应选择那些在质量、价格、交货期生产/采购、库存管理、运输等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作为战略性合作伙伴,以满足大中型工程项目生产周期长、技术含量高、采用集成供应时对供应商实施采购与生产的能力的要求。而小型民用建筑项目,普通合作伙伴即可。
五、结束语
供应链管理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需要探讨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我国的施工企业要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吸取制造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经验教训,向着最后全面实现支持供应链的管理模式稳步前进。
作者单位:白士强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郭跃显石家庄铁道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供应链 物流 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077-01
一、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系统设计原则
l、全面适应企业整体发展要求的原则
物流管理及其系统优化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系统的设计应该全面适应企业整体发展的要求。
2、追求企业整体最优化原则
物流管理应该着眼于企业整个流通渠道的商品运动,并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
3、重视整合效果原则
物流管理应该既重视效率更重视效果,如果有利于企业整体战略的实现,那么即使有局部的成本损失,物流整合方案也应该坚持和采用。
4、以信息为平台原则
物流管理及其系统整合应该建立一种以信息为中心,实虚对应型的商品供应体系。
5、系统协调一致原则
物流管理及其系统整合应该加强对商品运动的一元化管理,真正把供应链思想和企业全局观念贯彻到物流管理的各项行为中。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系统目标框架
(一)企业物流管理的战略目标
l、缩短物流渠道
缩短物流渠道意味着寻找减少周转时间和存货的办法。存货包括中间存货和最终存货两类。中间存货是指原材料、零部件、在制品、制成品的存货,作用是当供应链出现波动时,用作缓冲。这些存货增加了总供应链的长度,而零库存的原则要求在顾客与供应商之间的紧密配合,以减少对库存的依赖。缩短物流管道的关键是要缩短“各货时间差”,尽量使物流备货时间预订单周期一致,既减少物流各货时间与延长订单周期。减少物流备货时间通常通过物流网络的合理设计、供应链的紧密结合来实现。
2、增加管道透明度
物流管道透明度的增加,使供应链网络中的物流信息变得更加开放,可以准确地了解什么地方的什么货物,在什么时间可以到达网络中的什么目的等信息。透明的物流管道,改变了传统物流信息不准确的状况,消除了供应链网络中的瓶颈和过多库存。
3、物流作业系统化
在传统的物流模式中,物流只是作为企业的一般活动,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中,物流信息业零散地分布在供应链的不同职能部门内。上下游企业之间、同一企业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物流信息相互闭塞,而且信息技术标准不一致。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跨越组织机构的界限,有机地将企业内部各部门及供应链节点企业联结起来,克服了传统的以职能部门为基础的管理缺陷,改变了交易双方利益对立的传统观念,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建立起一个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的合作伙伴关系。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思想,要求将从供应商开始到最终消费者的物流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管理,从整体和全局上把握各项活动,实现供应链整体的物流最优化。
(二)物流采购目标
采购的目标就是寻找企业物料供应的源头。跟踪、评估所选供应商,监督实物供给活动,避免由于供给中断或质量不稳定给企业生产、运作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具体来说,采购应该完成以下几项任务:l、采购要为企业提供一个连续不断的原材料供给,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原材料和零部件必须在需要时及时供给;2、使企业投资和成本最小化;3、维持企业所需的质量标准;4、寻找或培养可靠的供应商;5、将采购物品标准化。将原材料标准化,可以适当降低库存、储运成本,而且可以使采购部门在一定的质量上,与供应商洽谈价格;6、在企业内部与其他部门协同工作;7、以比较低的管理成本达成采购的目的。
(三)物流库存管理目标
l、时间目标,既有快速的交货期,又有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能够随时调整产品的结
构和功能以适应Fl益变化的市场需求。2、需求目标,主要是保障生产的正常进行和满足市场的需求,不会造成缺货的情况而丢失市场份额。3、成本目标,成本是一个综合因素,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库存会增加维持费用,但减少库存可能会增加运输成本,增加生产计划变化所发生的成本。4、综合目标,综合目标是建立在完备的时空观念和供应链整体的观念之上的,应该是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并且权衡相对利益和绝对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后建立起来的目标。
(四)物流配送目标
l、供应链优化
将供应商纳入一体化供应链管理,建立合理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和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资源的整合、信息体统的延伸、配送流程的合理没计、沟通渠道的有效建立和利用,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确保准时配送,同时通过降低供应商的储运成本来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
2、配送中心及配送作业
在基础工作完备的前提下,有效整合企业配送资源,建立企业集中配送中心,并按照JIT配送的要求来运作配送中心,逐步推进JIT配送,从而有效服务于公司的整体运营,具体到实际配送业务工作中,集中配送中心在运作后,应该达到以下目的:(1)支持用户配送需求,保证用户产品配送的及时性与质量可靠性;(2)减少配送中间环节,优化配送流程,降低配送作业时间;(3)通过配送方式的优化,有效降低配送成本:(4)降低货物的库存,减少物耗;(5)提高配送信息化程度,提高配送响应速度;(6)支持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能支持企业总体目标的完整配送战略。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物流系统构成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问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模式。通过这个网络,生产企业可以从上游供应商出获得原材料,然后加工成半成品、成品并交付给下游的分销商或用户,不仅是一条联系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条增值链,它的核心思想在于从宏观角度上实现多层次、多网点的三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
在供应链的构成中,其中有一个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通过供应链的职能分工合作,以资金、物流为媒介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核心企业的物流主要由采购、库存、配送三部分组成。物流管理的目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给客户提供最佳的服务或最佳的产品。物流管理必须顺应供应链的发展,为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提供有力的保证。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基于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也在不断的发展,企业的优势尚存,但却仍然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优势的培养,现阶段下的企业物流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就需要企业和个人都针对各自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加强人才的培养,加大对物流管理的重视,因为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发展得好不仅有利于企业物流管理的改进,而且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佳波.成本会计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