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的管理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1年东风日产完美收官,突破77.2万台既定目标、达成80万台挑战目标已成定局。在车市遭遇调整的2011年,东风日产成功克服日本地震等不利影响,继续以三倍于行业平均增速的水平稳健前行。
东风日产何以如此卓越,其背后有着什么样的运作团队?供应链管理有何创新之处?为此,《物流》杂志记者深入东风日产第一线参观,并对供应链管理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一系列采访。
塑造供应链管理领导力
东风日产下属四个整车工厂、一个动力总成工厂,主要生产基地分布在广东花都、湖北襄阳、河南郑州。东风日产全过程供应链由隶属于制造总部的供应链管理部进行组织管理。东风日产供应链管理部分别由负责生产计划控制、物流管理组织等职能的9个科室组成,员工130多名。协作零部件供应商有300多家,另外原材料供应商有20―30家,物流服务供应商有10多家。
谈及2012年规划,东风日产产销的目标是突破100万辆,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供应链管理部部长魏建彬正在着手供应链的管理改善和创新计划。面对近年来新车价格有所下降,而物流成本不断上涨的趋势,各主机厂都在为降低成本绞尽脑汁。“未来随着人工、燃油成本的高涨,来自物流成本的压力会很大,最近一两年,国内整车运输企业没有一家增加轿运车运力,主要物流商均在观望。”据魏建彬分析,国内外主要汽车制造纷纷在广东设制造工厂,从南方发出的公路整车物流资源非常有限。
在零部件、整车的运输方面,东风日产正在通过进一步提高铁路――水路联运方式比率,挖掘降低物流成本的可能性。“我们除了整车、零部件采用铁路运输提高回程车载货量外,也在做近海、内航运输的尝试。”据了解,东风日产与中铁特货建立战略联盟,并于2010年投资成立东铁物流公司,专为东风日产提供整车及零部件的铁路运输服务。魏建彬认为要充分利用这一有效资源进行改善。“我们一直关注海运方面的潜在运能开发,目前国内的丰田、福特等合资车企充分利用海运和长江航运来降低成本,我想东风日产也会做到,关键是如何处理好最小经济批量与航线舱位的关系,有效缩短运输周期。”
“在零部件配送方面东风日产会加强供应商和集货地的区域布局,在整车配送方面将出台新计划,通过在国内几个工厂设立中心储备库直接向4S店送车,来减少中间运输环节,降低在途积压。”魏建彬表示,东风日产供应链部门与其他的主机厂不一样,管理比较全面。目前国内主机厂供应链管理业务采用分散式的管理模式,多个部门各管一段。零部件订购由采购部负责,生产物流由制造部或生产部负责,整车物流和售后备件物流由销售部负责。相对国内多数主机厂以入厂物流为主的部门来说,东风日产供应链管理部要肩负的职责更为广泛,入厂物流与出厂物流业务均列入东风日产供应链管理部的职责范围。
魏建彬坦言除了在成本上充分考虑,今后更重要的会考虑供应链的服务价值提升,特别是供应链管理部与其它部门联动机制的建立。“服务价值提升在售后备件、整车的交付方面,体现在为了提升我们顾客(4S店和最终用户)满意度,虽然售后件物流成本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我们要求做到85%的4S店的备件能在24小时送达;在整车在线订单和交货期方面我们也做调整,通过与生产工厂和销售部建立联动体制,实现库存分配和在线分配,现在可以提前3个月告诉用户商品车上线、下线的情况。”
据魏建彬介绍,新成立不到一年物流技术科,在与其他部门的联动上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在花都新生产工厂前期物流企划方面,供应链管理部很早就开始参与物流规划和成本企划,使新工厂零部件生产物流路径距离比原老工厂的缩减了一半。日产总部将东风日产的经验推广至全球生产据点。”
订单-交货的一体化管理
据东风日产供应链管理部物流技术科科长张果介绍,东风日产供应链管理有3条主线。第一是生产计划和组织。根据事业计划编制年、月、日生产顺序计划;新车型阶段,进行生产BOM管理和试作车辆生产协调;进入量产阶段后,国产件、进口件管理科室依据清单,按照生产计划信息通过系统向零部件、原材料供应商订单,跟踪供应商产能和订单处理进度。第二是入厂物流管理,东风日产采用的Milk-Run调达取货方式,通过到零部件供应商进行零件巡回路线提取零件运至生产工厂,再将使用完空容器进行反馈,如此循环往复提高装载率;调达零件到达工厂后,通过Kit成套供给方式向生产线进行供件。第三是出厂物流管理,在商品车生产完毕后,与销售店衔接的车辆物流和售后备件物流也作为物流管理重要组成,纳入东风日产供应链管理范围。
据介绍,东风日产年产量达到80万辆时,1个小时可生产220辆新车,每月产量高达6-8万辆,量产用零部件在库周期目标仅设为1天,这对于仅有130多名员工的供应链管理部来说是严峻挑战。“东风日产零部件订单全部采用条码、标签等跟踪方式,全程实现E-SCM信息化管理。如果出现异常情况,才会通过人工方式进行对应。” 张果认为完善SCM信息化管理是东风日产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特色。“所有生产零件订单通过IT系统传送至供应商,比如东风日产计划向供应商采购100个零件,系统会直接向供应商提供100个条码标签,多一个或少一个标签,都无法执行这次采购计划。” 张果非常关注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3.11日本大地震,日系车企深受其害,而东风日产在国内日系合资最先恢复产能,基本未受到影响。“时穷节乃现”,东风日产供应链管理体系显示出了它的优势。从2003年开始,东风日产逐渐在零部件采购、备件供应、整车运输等各方面构筑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并形成独特的“一源化物流”和“廉价的自动化”的模式。东风日产向供应商分别提供全年、半年、三个月和一个月的预支,形成循环。从年度到半年度,从季度到月份,最后到确定的订单,也形成一个环。这样,供应商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东风日产的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和库存。在过去几年,东风日产已经成功由依靠供应商的送货制转变为取货制,工厂越来越像一个巨大的机器人,供应商越来越深层的有机融入这个机器人“肢体”。“我们密切关注环境气候事件,例如泰国水灾,日本地震,冰雪灾害,区域限电停水等问题都在我们的关注范围。与时间和空间赛跑,领先于竞争对手抢夺供应链资源,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影响。”张果自豪地介绍。
东风日产供应链强调不仅满足顾客需求,更要重视终端客户的满意度。张果表示东风日产供应链管理还涉及二级供应商的产能提升跟踪以及物流能力支持,业务管理可谓是非常细致。
每日售后备件订单快速配送
售后物流正常运转与售后备件仓库的高效运行密不可分。“目前东风日产全国售后备件库存总体在库保持在2个月左右,备件满足率94%以上。”东风日产供应链管理部备件物流科副科长庄耀自信地介绍说。据了解,目前售后备件仓库包括广州花都中心库和北京、上海、济南、武汉、成都、沈阳6个分库。广州备件中心库负责向华南区售后网点和各分库补货。备件中心库主要功能是根据备件订单接受供应商到货、根据VI标准商品化包装、仓储分类保管、备件拣货及配送。备件分库负责向其覆盖的销售店售后网点发货,同时接受中心库的资源调配。
据庄耀介绍,东风日产售后备件物流体系是通过在主机厂指导下的第三方物流进行操作。这两年根据市场客户的需求,在配送上做了大变革,“我们从去年开始,根据不同的售后服务区域与分库的位置,设计一套科学的配送路径,提高配送效率和降低配送成本,效果比较明显。”采用DOQD配送模式,即每日订单快速配送(Daily Order Quick Delivery)。备件中心库向备件分库采用专车干线运输的配送方式,中心库和各分库向网点配送也采用每日专车专线运输方式。除紧急件外,中心库并不向分库区域内售后网点直接配送。和2010年相比,售后服务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积淀6年的经验,从开始的建立到现在中心仓库与分仓库的配合作用已经渐近完美。庄耀说:“配件仓库主要是售后的配送,没有供应主机厂的配送。配送主要分成两部分,如果分库就能够满足,一般1-2天就可以完成,实际时间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变,这部分订单占总订单的80%,其余的部分会由中心库满足。” 此外,随着东风日产车型的不断增加,备件种类也在不断增加,目前的备件种类大概有5万多个SKU,管理难度也会因此加大。
目前,东风日产正在华东地区筹备建立第二个备件中心库。庄耀解释说因为80%的供应商主要集中在华南和华东,华东备件中心库建成之后,能够减少华东地区供应商的配送距离,直接可以就近取货。
整车物流的全程跟踪
“车辆物流科主要工作分为5大块,分别是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品质管理、成本管理和安全管理。”东风日产供应链管理部车辆物流科科长余辉解释说,“工厂将下线的商品车交付后,车辆物流开始介入管理,车辆物流全过程业务通过信息系统来进行运行控制。我们在2004年独立开发设计VLS系统,这套系统包括车辆整个的生命过程到营销的过程。现在系统的行为主要是全系统管控。在工厂终检完成之后,到我们的接收入库点,会打印出入库条码标签,条码里面包含车的作业指令信息,司机可以依据条码标签信息将车放到指定库位上。”
VLS系统的实施主要有三个原则,一个是集中原则,功能充分集中,效率会提高;第二是就近原则,根据距离原则选择最优方案;第三是车的销售走向的原则。这样有利于商品车最终发送出去的便利,这些都是系统所考虑到的。
余辉介绍说此套系统今年已经是第五期升级,他自信该套系统在整车管理系统功能相当全面和卓越。当然,系统功能也是经历不断更新和维护才达到今天令人满意的效果。
“未来针对系统将会有两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希望客户能够知道这辆车是否在生产或者生产到了哪个程度;二是希望能够知道这台车发出之后的路径,做到像快递的定位一样。” 余辉认为技术是存在的,关键是如何控制成本。而目前与物流供应商共同探讨,寻找技术实施的可行性。
当然,在汽车物流过程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课题。余辉谈道“一是考虑成本的下降目标;二是考虑缩短整个运输的周期及交到客户手中的整个周期。公司提出同期生产的管理要求,要明确告知最终客户自己购买的车辆具体所处的物流位置。若出现异常情况,比如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阻碍,能不能及时告诉客户这种信息;受到在途阻碍,什么时候能够接触阻碍,这些情况都是需要解决的。”
关键词:RFID;供应链管理;优化
现代物流表现为企业生产与运输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与服务。其中货物运输所需的成本、时间及货物在途的状态控制是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将射频识别技术RFID与现代的供应链管理相结合,把RFID技术应用于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采购领域、生产领域、物流与分销领域、库存控制领域及商品零售领域当中,将会极大地提升供应链管理各个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水平,从而优化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流程。
一、生产采购领域的优化
供应链管理下的采购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采购管理的优化,增强供应链的系统性和集成性,从而提高企业的敏感性和响应性。RFID技术应用于采购领域,可协助完成货物的入库工作。通过在货物托盘或集装箱上所放置的RFID标签,仓库人员可以迅速掌握货物的实时位置和运动信息。直接通过无线射频信息系统对入库的货物进行实时的跟踪。仓库工作人员只需利用手持式无线终端记录入库信息即可。系统还可以指示最适合的仓储位置,做到仓储空间的最优化使用。借助于RFID技术,生产采购入库工作的效率将得到大大的提高。
此外,通过RFID在该领域的使用,给供应和采购双方提供了一个共享信息的平台,供应商能准确地知晓顾客的细致需求,提高供应的准确性和准时性。生产商可将管理之手从企业内部延伸到外部。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企业外购和外包(Outsourcing)的范围和数量不断扩大。RFID技术实现了采购与供应的有效对接和采购管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逐步以网上采购、共同采购等现代采购方式取代传统的采购方式。
二、商品生产领域的优化
RFID技术应用在生产流水线上,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监视,提高生产率,改进生产方式、节约生产成本。如汽车装配流水线。在装配流水线上应用智能标签有利于大量地生产用户定制的汽车。定制汽车是基于用户提出的要求式样而生产的,用户可以从上万种内部和外部选项中选定自己所需汽车的颜色、引擎型号还有轮胎式样等要求,也就是要实现客户自己的DIY。这样一来,汽车装配流水线上就得装配上百种式样的汽车。如果没有一个高度组织的、复杂的控制系统是很难完成这样复杂的任务的。宝马公司就在其装配流水线上配有RFID系统。他们使用可重复使用的智能标签,该智能标签上可带有详细的汽车所需的所有要求,在每个工作点处都有读写器,这样可以保证汽车在各个流水线位置处均能毫无差错地完成装配任务。而Motorola,SGS Thomson等集成电路制造商也在竞争激烈的半导体工业中纷纷采用了加入射频识别技术的自动识别工序控制系统。半导体生产对于超净的特殊需要,使得RFID应用在此非常理想,而其它自动识别系统,如条形码在如此苛刻的化学条件和超净要求下就不适用。
由此可见,在商品生产领域采用RFID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生产线运作及其生产线上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的识别与跟踪,通过识别电子标签快速从品类繁多的库存中准确找出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减少人工识别成本和出错率,同时RFID技术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生产进度,实现流水作业均衡,加强对质量的跟踪与监控。
三、物流运输与产品分销领域的优化
物流运输的作用是将商品使用价值进行空间移动,物流系统依靠运输作业克服商品生产地和需要地的空间距离,创造了商品的空间效益。产品分销,即产品配送,是指根据客户订单将货物从供应链上游结点送达客户的过程。现代供应链管理中的配送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受利润和市场的驱使,生产企业想方设法使送货行为优化,于是实践上出现了送货时车辆合理调配、路线规划选择、送货前配货、配装等有利于提高配货速度的方法。
供应链管理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存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企业各项活动的整合达到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和费用的效果。通过智能运输的运用,可以降低货物运输成本,缩短货物送达时间,随时掌握货物的在途运输状态。
在商品出货运输的过程中。RFID系统可以指导和跟踪货物运输到分类的地点,通过实时收集的货物信息,调度和分配运输工具的有效工作时间。此外,它还能帮助我们完成诸如:集装箱检视、集装箱分舱、内装货物的核对和确认,以及发货单打印等工作。
在该领域内RFID的广泛应用。能够使得货物运输过程中人为参与因素大量地减少,籍此获取更准确的货物信息,实现货物有效的在途控制。同时,通过利用该技术可以实现车辆的最优配置,找出达到目的地的最佳路线,提高物流运送业务效率和顾客服务满意度,继而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改进生产效率。对管理者而言,就是可以随时地监控全局,更好地调整资源和劳动力的使用。
四、商品库存控制领域的优化
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问题和传统的企业库存问题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点体现出供应链管理思想对库存的影响。传统的企业库存管理侧重于优化单一的库存成本,从存储成本和订货成本出发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这种库存管理方法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看,单一企业库存管理的方法显然是不够的。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不仅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多个部门,还涉及到外部的其他多个企业,它是从企业内部门的职能管理拓展到企业群间的库存管理。只有建立一个快速反应的库存系统,才能适应充满激烈的竞争、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控制,仍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如:交货状态数据不准确、低效率的信息系统、违背库存控制基本思想、库存控制技术落后等。
然而,智能化的库存管理体系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它能够帮助我们精确地监控产品的流动情况,实现库存状况的实时控制,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透明度。RFID技术的运用,能使我们通过无线射频信息的收集而直接完成商品的入库工作。货物的实时位置和运动信息,都直接由RFID系统进行实时跟踪,仓库工作人员只需借助RFID的收发天线和读写器的帮助,即可把货物的信息记录入库。同时,RFID系统还可以根据货物标签中所记录的有关数量和体积等的信息,指示出最合适的仓储位置,以达到仓储空间的最优化利用。而在货物清点的过程当中,也可以通过自动跟踪RFID标签,极
大地提高清点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
对于大型仓库存储基地来说,数以万计的存储类别、产地、批次、货架、库存等大量信息靠人工记录不仅麻烦而且容易出错。采用RFID技术就能够有效地解决仓库货物信息管理问题,它能实时地了解货物的位置、存储的情况和货物自身的任何信息。对于提高仓库存储效率、反馈产品信息和指导生产都有很重要的意义。而一套完整的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则能够帮助我们最大限度地控制错误的运送和减低操作上的低效率给公司带来的损失。
对于入库工作,由于集装箱都在生产链之外,集装箱的位置和运动信息都直接由无线射频信息系统跟踪。仓库工作人员只需利用手持式无线终端记录入库信息即可。系统还可以指示出最适合的仓储位置,达到仓储空间的最优化使用。与以前的手工录入式的入库记录和盘点不同,库存控制可大大简化并且更为精确。
对于仓库清点工作,在仓库中,为了保证库存记录的精确性,保持适当的库存水平,和货物的自由转移,通常需要大量的工作。而这些工作可以连同入库,发货工作一起全部交由VYMS系统来管理,从而确保物流的优化配置,并且无论在仓库内部还是外部都可以完成。
对于提货和分类工作,WMS系统可以指导和跟踪货物运输到分类地点。并且它可以实时地收集货物信息,调度和分配叉车的有效工作时间。对管理者而言,可以随时监控全局,调整资源分配和劳动力的使用。
而对于出库工作,智能化的库存管理系统可以完成以下工作:集装箱检视、集装箱分舱、内装货物的核对和确认、发货单打印。
系统与技术应用后所能达到以下效果:系统直接采用无线射频电子标签装备于每个集装箱,WMS系统可以高度精确和自动的更新所有信息、实时监控工作情况,按需调配可以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实现无纸化办工,也无需人工录入、系统指导运输及搬运工作,减少人工的失误、无线手持终端可以实时地、便捷地查看库存情况、确保货品与集装箱对号入座,避免发生货物错误运出仓库的现象。
此外,RFID技术在库存领域的使用,使供应商通过该技术准确了解到下游客户的销售资料,目前的存货水准以及消费者的需求信息和市场变化,该技术提高了供应链系统中各节点企业信息的可视化程度,双方同时参与并共同制定库存计划,每个库存管理者以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库存水平。供应链相邻两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能够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即“牛鞭效应”。因此RFID技术可以降低库存量,改善库存周转率,进而维持库存量。
五、产品零售领域的优化
供应链产品销售领域通过一系列营销手段,最终售出产品,它是指从生产者到最终用户或消费者之间的所有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流动的整体过程,是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必要环节。在供应链中,无论是一包糖果,还是一台冰箱或者电视机,在外包装上加印规范的条形码,已经是绝大多数企业生产过程中一个常规的步骤。而商品流通企业,例如大型超市,店员扫描条形码、结账、统计库存也是司空见惯的一个场景。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图书馆;管理分析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服务化的管理方式,主要目的就是满足图书馆用户的需求的,这种管理方式所追求的目标是用最低的成本将整个系统的效益提高到最大化,对于我国而言,它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对于图书馆等服务类行业而言,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因此,供应链的图书馆管理方式一定会是图书馆管理方式的必然发展趋势。
一、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图书馆管理的现状
1.主动性较差。这是因为图书馆现阶段仅仅只是将自己的内部资源给利用起来了,并且也是以利用内部资源为主的,对于外部的资源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利用起来的,也就是的图书馆与它的合作伙伴等之间还没有形成一个战略伙伴应该具备的脸能的关系。在现在的事业的机制影响下,图书馆已经占据了供应链管理的最高的位置,所以,图书馆认为自己才是出版社和读者的核心,弄错了自己的位置,把本该是以服务为宗旨的管理改变了,因此您,图书馆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应当要建立起一个供应链的系统,里面包含各地区和各国家的图书馆信息。
2.计划经济模式。据调查分析,我国还有部分的图书馆是以计划经济模式来进行图书馆管理的,最明显的就是我国的高校图书馆,虽然和出版社等建立了合作的关系,但是其实质的管理模式依旧没有发生变化,使得在合作的过程中的决策协商等,基本上不具备科学性,使得其缺乏市场竞争的意识。不仅如此,有部分图书馆也没有将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利益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成为图书馆和其他机构合作的一个媒介,所以,图书馆与出版社等机构的合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3.合作时间短。我国的图书馆与供应链的阶段合作关系时间比较短。从我国高校图书馆中就可以看出,其合作基本上都是短期的,很难有长期的合作行为。而且图书馆和供应链节点之间的协商等都不够客观,然而还是由主观的因素来决定的,如果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并不是以客观的角度出发,很有可能会造成制定的计划与实际情况不符,使得最终的效果不理想,甚至起到反作用都是有可能的。而图书馆与供应链节点的合作关系现阶段就是如此,其协商的过程和结构都受到了非常强烈的非经济的因素以及个人偏好的行为影响。
4.传递信息的工具落后。现在是网络信息技术时代,图书馆也在添加电子信息资源,所以,信息传输大都是利用网络这一工具,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供应链阶段之间的连接基本上都是该节点的门户网站等,但是,因为其提升和完善的力度还不够,就使得很多的供应链节点之间在信息传输比较慢等。
二、应对措施
1.协调管理需要加强。图书馆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就像是一个企业一样,由各个部门所组成,所以,供应链的管理应用方面,应该从图书馆的各个部门着手,然后再将各个供应链节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部门的共同小组,并且在这个范围之内建立起一个利益的合作关系。图书馆的管理本身就是根据图书馆的基本的业务需求而定的,其范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无形资源的管理,一个是有形资源的管理。有形指看得见的,实实在在的,能够摸到的东西,比如纸质文献等。而无形则是指网络虚拟的,比如电子资源等方面的。所以,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管理,都应当遵循着供应链的管理思想来进行管理,并且将其的供应链的节点进行有机结合。
2.加快业务的流程管理。我国图书馆的供应链业务的基础就是供应链的管理,其实,业务的流程管理和再造的本质基本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业务流程的再造是对图书馆的管理根本进行改造,而业务流程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图书馆的管理流程逐步地完善,以及将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提高的,促使图书馆中所收藏的资源等能够满足到我国的图书馆用户的需求,而且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所以,我国的图书馆除了要结合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外,还需要建立起电子资源的平台,以便于用户能够更便捷、更精准地查阅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对于图书馆的供应链业务流程管理的实现,除了要对图书馆的管理根本进行重新的思考和设计外,还需要对图书馆的管理思维方式进行改变,将原有的固定的思维转化成动态的思维,并且要将图书馆内部的每一个部门都连接起来,让其功能整合成一个整体,最终形成一个单一的流程。还有,就是图书馆的各部门之间应该要保持一个良好的沟通关系,以及对外部环境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将自己的位置摆正,才能够将图书馆的管理效率提高,从而使得图书馆的发展能够更好。
总结
综上所述,图书馆对于我国而言,是保存我国历代的知识文化的地方,是人们进行知识的补充的场所,所以,图书馆的存在是非常有意义的。虽然说现在利用网络等都可以查阅到人们所需要的知识内容,但是,图书馆中的纸质文献等能够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产生一种严谨的态度。所以,为了保证我国的图书馆行业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我国应该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也就是供应链管理,但是就现阶段的情况而言,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图书馆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结合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网络信息技术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 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柔性能力;应急管理;供应链柔性;随机能力规划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4-0127-04
Abstract: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based on capacity flexibility is associated with the following literatures: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in supply chain,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and stochastic capacity planning. First, relevant definitions of flexibility are reviewed. Then,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based on capacity flexi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iteratures are analyzed. Finally,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suggested: researching capacity flexibility from a supply chain perspective; applying robust optimization; adjusting objective function;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flexibility in disruption risks management.
Key words: capacity flexibility; disruption risk management;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stochastic capacity planning
1引言
随着供应链长度和复杂度的增加,供应链面对突发事件更加脆弱[1]。事实也表明供应链越来越多地受到突发事件干扰:1997年,丰田的一个刹车供应商工厂发生火灾,直接导致丰田在日本的18家工厂关闭两周;2012年日本地震和海啸导致日本众多企业停止运营数周甚至数月,致使这些企业的上游供应商订单锐减,下游制造商的生产也受到干扰。
突发事件给供应链造成的损失不容忽视。Hendricks和Singhal基于827个中断公告分析了供应链中断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的股票收益低于行业基准33%~40%[2]。巨大的损失激发了对此类风险的管理,即应急管理。吴军等指出近些年,特别是“9·11”事件之后,供应链应急管理引起了企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3]。应急管理研究涵盖多个视角,有些研究构建综合的应急管理概念框架及管理机制,有些研究关注鲁棒供应链结构设计,有些研究则侧重于具体的应急管理战略。
在众多应急管理战略中,柔性能力是减缓和控制供应链中断风险的一项重要战略[1]。Sheffi和Rice指出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中断风险,需要弹性供应链,而柔性是构建弹性供应链的方式之一[4]。虽然柔性能力对于供应链应急管理极其重要,但相对于供应链应急管理研究的丰富程度而言,从柔性能力角度进行应急管理的研究比较缺乏和分散。本文的目的是对基于柔性能力的应急管理研究进行分析,理清该问题的研究和相关文献的关系,并找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柔性能力相关概念界定
2.1制造柔性
在运营管理领域中,柔性的概念始于制造柔性。Slack较早对制造柔性的概念进行分析,将柔性定义为系统拥有多种状态的能力。这里的状态具体指产品种类、产量水平、质量水平、产品交付时间等。从而将柔性分为5类:新产品柔性、产品组合柔性、质量柔性、数量柔性和交付柔性[5]。Sethi和Sethi进一步将柔性定义为系统通过改变自身状态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即对环境的适应性。并且将柔性种类扩展到三个层级(组件级、制造系统级、综合级)共11个种类[6]。
制造柔性将柔性的概念局限在企业内部及生产环境中,关注的是运作层面的柔性。随着企业外包的发展,管理和协调整个供应链的必要性越来越显著,关于柔性的研究随之从企业层面扩展到供应链层面,从运作层面扩展到战略层面。
2.2供应链柔性
关于供应链柔性,最初的研究是基于制造柔性,将企业层面的柔性元素扩展到供应链层面。比如将制造柔性中的路径柔性扩展到供应链中,相当于双源或多源采购的概念。而有些研究脱离制造柔性,将重点放在合作关系耐久性上。例如Das和Abdel-Malek将供应链柔性定义为买卖双方关系在供应条件变化情况下所具有的弹性[7]。这类概念主要基于现有的供应链结构而言,不考虑条件发生变化时供应链重组问题。而实际上,面对环境变化时,供应链是可以通过重组来应对的,比如,诺基亚公司在供应商Philips发生火灾后,迅速寻找其他供应商来替代,这就是重组供应链的一个实例,于是Lummus等提出了一个供应链柔性概念模型,该模型包括5个元素:运作系统柔性、物流过程柔性、供应网络柔性、组织设计柔性、信息系统柔性。其中供应网络柔性就是指重组供应链的能力[8]。
2.3柔性能力
供应链柔性内涵丰富且所含要素众多,本文将聚焦于能力方面的柔性,即供应链基于能力的灵活运作来适应变化的环境。这里的能力不单单指狭隘意义上的生产能力,而是泛指供应链为最终顾客提品和服务的能力。
在供应链环境下,能力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得柔性:一种方式是能力本身不具备柔性,但是可以通过供应链运作战略(如采购战略、库存战略)赋予柔性;另一种方式是能力本身的柔性。本文关注的主要是能力本身的柔性。能力本身的柔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数量柔性(volume flexibility)和组合柔性(mix flexibility)。如果一种能力可以用来生产或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从而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将这种能力在多种产品和服务间进行分配,这样的能力具有组合柔性。数量柔性不同于组合柔性,具有数量柔性的能力只能用来生产或提供一种产品和服务,但是它生产或提品和服务的数量可以超过或低于本身的能力水平[9]。
3柔性能力应急研究及与相关研究的关系
基于柔性能力对供应链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即通过供应链成员相互合作对柔性能力进行获取和分配,从而减缓和应对突发事件造成的中断风险。它与三方面的研究密切相关: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供应链柔性和随机能力规划。柔性能力应急问题是这三方面研究的交叉点。
3.1柔性能力应急与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笼统地讲,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包括事前中断风险管理和事后应急恢复两个部分。Kleinforfer和Saad给出了中断风险管理的SAM分析框架,即:识别风险源及脆弱点、评估风险、减缓风险[10]。基于该框架,本文将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分为4个部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如图2所示)。
柔性能力应急问题属于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的范畴。风险减缓,即降低中断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减弱风险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而应急恢复,即对突发事件导致的供应链中断进行积极应对,减少损害并尽快恢复[11]。
Tang和Tomlin从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和减弱风险负面影响两个角度提出风险减缓策略。在减弱风险负面影响方面,提出增加供应链柔性的策略:多供应商策略、柔性合同策略、柔性流程策略、柔性产品策略、柔性定价策略。其中的柔性流程策略与本文的柔性能力概念是一致的[1]。Goyal和Netessine关注需求风险的减缓,分析能力组合柔性和数量柔性对减缓需求风险的作用,并研究如何在不同柔性种类间进行选择[9]。Sheffi和Rice将供应链迅速从中断风险恢复的能力视作供应链弹性,而柔性是构建供应链弹性的方式之一,考虑到供应链必要元素,主要柔性种类有供应及采购柔性、转换柔性、分配及面向顾客柔性、控制系统柔性、企业文化柔性。其中的转换柔性与本文的柔性能力概念是一致的[4]。Tomlin分析了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两种应急管理战略,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采用何种应急管理战略,受到成本、供应商特点以及企业风险态度的影响。其中,供应商能力起到最重要作用,能力数量柔性使得采用应急采购策略成为可能[12]。
柔性已被视作供应链风险减缓和应急恢复的重要元素。一些重要的研究已经对柔性在供应链应急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尤其是定性研究比较丰富。但是,具体到柔性能力,相关研究并不丰富,现有的研究也大都从企业视角出发,从供应链角度分析柔性能力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则相对较少。
3.2柔性能力应急与供应链柔性
柔性能力是供应链柔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柔性能力应急的研究与供应链柔性研究也密切相关。Jack和Raturi研究了数量柔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其中的数量柔性不仅来源于企业内部,如冗余能力、缓冲库存、劳工柔性等,也来源于企业外部,而外部来源就是指企业利用供应链战略来获取数量柔性,如外包、供应和配送网络、战略联盟等[13]。Sánchez和Pérez进一步研究了供应链柔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他们将供应链柔性分为三个层面:车间层面、企业层面和供应链层面。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层面的柔性与企业绩效之间都是正相关关系,其中供应链层面的柔性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性更强[14]。Graves和Tomlin研究了供应链中的工艺流程柔性。工艺流程柔性是指一个生产设施可以生产多种产品的能力,与本文中的组合柔性概念是一致的。研究指出当工艺流程柔性从一个企业扩展到供应链时,会产生两种低效性,即流动性低效和阶段跨越性低效,为了克服两种低效,并不需要完全柔性结构,链式柔性结构可以实现与完全柔性结构近似的效果[15]。
上述关于供应链柔性的研究对于研究柔性能力在供应链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如何将柔性能力从企业层面扩展到供应链层面,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研究柔性能力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思路。
3.3柔性能力应急与随机能力规划
柔性能力应急与随机能力规划的共同点是都需要考虑不确定条件下能力投资及分配问题。随机能力规划文献中有一部分仅研究专用能力,也有一部分考虑到柔性能力。考虑柔性能力的随机能力规划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如表1所示。
4总结与展望
柔性能力作为供应链应急管理的一项重要战略,虽逐渐受到企业和研究人员的重视,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基于柔性能力的供应链应急管理研究是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供应链柔性和随机能力规划三方面研究的交叉点。通过对柔性能力应急研究及与上述三种研究之间关系的分析,总结出柔性能力应急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从供应链视角出发的柔性能力应急研究。目前柔性能力应急研究大部分是从企业视角出发,而供应链应急管理需要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协调,因而需要将柔性能力问题的研究视角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供应链,相应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柔性能力构建在供应链哪些节点上,不同节点之间的利益如何协调,柔性能力规划决策如何受到供应链参数的影响,企业内部的柔性能力规划决策在供应链范围内是否依然成立等。
(2)鲁棒优化方法在柔性能力应急研究中的应用。供应链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是概率小危害性大,不同于日常风险。关于柔性能力应对日常风险的研究相对较多,其中优化方法主要是随机规划方法,这种方法在处理日常风险时是适用的。但当考虑突发事件风险时,随机规划的优化结果波动会较大,这种情况下,鲁棒优化方法是一种比较适用的方法,因此可尝试鲁棒优化方法在柔性能力应急问题中的应用。
(3)柔性能力应急问题优化目标的调整。目前关于柔性能力在风险应对中的应用,大部分针对的是日常风险,常以成本或利润作为优化目标。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成本和利润将不再是首要考虑目标,首要考虑的因素可能是中断损失、恢复时间、偏离成本、缺货率等,可以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对柔性能力应急问题的优化目标进行调整。
(4)不同类型柔性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和关系研究。关于柔性能力的研究中,组合柔性占据大部分。而除了组合柔性,数量柔性也是柔性能力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数量柔性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也应得到重视。此外,关于供应链柔性的研究已经将供应链柔性维度做了较全面的划分,那么,这些不同类型的柔性在供应链应急管理中各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应急管理中柔性能力与这些不同类型柔性之间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Tang C,Tomlin B.The Power of Flexibility for Mitigating Supply Chain Ris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8,116(1):12-27.
[2]Hendricks K B,Singhal V R.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 on Long-Run Stock Price Performance and Equity Risk of the Firm[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5,14(1):35-52.
[3]吴军,李健,汪寿阳.供应链风险管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管理科学学报,2006,9(6):1-12.
[4]Sheffi Y,Rice J B.A Supply Chain View of the Resilient Enterprise[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5,47(1):41-48.
[5]Slack N.Flexibility as a Manufacturing Obj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1983,3(3):4-13.
[6]Sethi A,Sethi S.Flexibility in Manufacturing: A Surve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1990,2(4):289-328.
[7]Das S K,Abdel-Malek L.Modeling the Flexibility of Order Quantities and Lead-times in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3,85(2):171-181.
[8]Lummus R R,Duclos L K,Vokurka R J.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Building a New Model[J].Global Journal of Flexible Systems Management,2003,4(4):1-14.
[9]Goyal M,Netessine S.Volume Flexibility, Product Flexibility, or Both: The Role of Demand Correlation and Product Substitution[J].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1,13(2):180-193.
[10]Kleindorfer P R,Saad G H.Managing Disruption Risks in Supply Chains[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5,14(1):53-68.
[11]Sodhi M S,Son B G,Tang C S.Researchers’ Perspectives o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2012,21(1):1-13.
[12]Tomlin B.On the Value of Mitigation and Contingency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Risks[J].Management Science,2006,52(5):639-657.
[13]Jack E P,Raturi A.Sources of Volume Flexibility and Their Impact 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2,20(5):519-548.
[14]Sánchez A M,Pérez M P.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A Conceptual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5,25(7):681-700.
[15]Graves S C,Tomlin B T.Process Flexibility in Supply Chains[J].Management Science,2003,49(7):907-919.
[16]Netessine S,Dobson G,Shumsky R A.Flexible Service Capacity: Optimal Investment and the Impact of Demand Correlation[J].Operations Research,2002,50(2):375-388.
[17]Bish E K,Wang Q.Optimal Investment Strategies for Flexible Resources: Considering Pricing and Correlated Demands[J].Operations Research,2004,52(6):954-964.
[18]Anupindi R,Jiang L.Capacity Investment under Postponement Strategies, Market Competition, and Demand Uncertainty[J].Management Science,2008,54(11):1876-1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