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怎样提高核心竞争力

怎样提高核心竞争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怎样提高核心竞争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怎样提高核心竞争力

怎样提高核心竞争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校核心竞争力; 文化力;决策力;执行力

核心竞争力最早是商界的标志性文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的。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关理论应运而生的学校核心竞争力,是能让学校赢得优势发展的一系列能力的整合,是学校在自我发展中形成的极具校本特色、蕴涵于学校内质之中,难以被其他学校模仿,并能支撑学校过去、现在、将来的竞争优势。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无形、本质独特、存在专一、培育长期。学者提出了许多操作的可能性。笔者认为,要重点从发展学校文化,夯实学习力和创优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1 发展文化力,培育学校核心竞争力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经过自身努力、外部影响、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的独特的共同价值理念,它主要凝聚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治校策略、校风、教风、学风等深厚的底蕴之中。

1.1 优化显性文化,建设魅力校园。

显性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窗口,应着重在"教育味"上下功夫。如学校的墙体背景、文化景点、班级环境等都应突出学校的育人功能。其次显性文化的需体现"儿童性",切不可用成人的视角去设计。儿童喜闻乐见的,感兴趣的就是儿童性。比如某校在原本空荡的场地建设了"象棋林",让学生不仅能游乐,还能作为休息之用;又如某校在一条林荫小道上建了"名人苑",让大家在漫步校园中可以领略到科技、人文、历史等各方面各个时期的大家,从崇拜到学习,让学生从小树立伟大的志向。

1.2 做优隐性文化,创教育新天地。

学校要走怎样的育人之路,需要怎样的治校理念作为指导,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这些学校中客观存在的、常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统称为隐性文化。办学理念要适应国家、社会对人才的普世要求,所培养的学生要与时代精神同步,校风的形成应该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渐积淀的产物,教风是教师的师德师能的凝聚,学风要真正成为学生积极学习源动力。

显性与隐形文化的相得益彰是学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备条件,同时,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2 增强决策力,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建设具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显隐文化是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第一步,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抓手在于拥有睿智的决策力。所谓决策力,就是作出决定的能力。

实践家知识管理集团董事长《培训》杂志国际中文版发行人林伟贤在他著的《决策力》一书中指出:错误的决策远比贪污渎职可怕。鉴于此,任何学校要非常重视决策力的培养,并通过各种措施来增强决策力来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2.1 校级领导决策力的提高是关键。

校级领导的决策力是巩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保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市教育局提出校校有特色,以特色建设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的教育思路已使学校现有的特色运转了十几年,现在要转型,如何转?怎样转?成了摆在学校领导面前的头等大事。是全盘抛弃学校以往的特色重新确立新的特色还是寻找新的突破口,在保证原有特色建设不后退的基础上确立出符合学校实际,对发展学校有一定推动作用的新特色呢?校领导班子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作出果断的决策,不可前顾后瞻。

2.2 中层干部的创新力是校级决策力的有效延伸。

中层干部的决策力表现在能动地创新部门负责的具体事务管理方式。某校决定在全市开设"主题开课日"活动,如何安排哪些人上课是教务处的职责,是一纸开课通知单了结还是在全面分析教师的能力、教学态度的基础上确定?如果以行政命令来代替前期的考量,很有可能受到某些教师的抵触,进而影响全校的通盘计划。

3 提高执行力,夯实学校核心竞争力

比尔・盖茨说过:"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微软在未来十年面临的挑战就是执行力。"执行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企业如此,学校也是如此。再好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如果缺乏执行力,不能在实际中执行,只能是南柯一梦,最终沦为纸上谈兵。作为学校,要通过各种措施来增强执行力来夯实学校狠心竞争力。

3.1 校长领导力将决定全局。

"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句教育界的名言显示了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角色和地位,更决定了校长要率先垂范,加强自身修养,带领领导班子不断学习、修炼,塑造良好的领导想象。影响校长领导力的因素存在在这些方面:校长对教育全局的把握不准、对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不清、治校理念不民主、自身业务滞后,以及一些自身原因。为此,作为校长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过硬的师德师能以及适应工作的身体来提高校长的领导力。

3.2 中层的执行力将左右全局。

中层干部联系着上层与基层,是增强工作执行力的关键所在。作为中层干部应具备优秀的素养和能力。第一,要有良好的个人素养,爱岗敬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忠诚正直,富有责任心;第二,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在做优行政工作的同时也应是教学与教研方面行家能手。第三,要有基本执行任务的基本能力,包括规划能力、沟通协调技巧、合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为此,要格外重视中层力量的选拔与培养,要加大对中层干部行政能力的培训工作,在培训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保持中层干部良好的精神状态。本年度即将实行的"教师轮岗制"就是一次对中层干部的锻炼机遇。

培育和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应过于纠结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究竟在哪些方面,要根据学情、校情因地、因人制宜。只要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通过合作和交流,合理有效地配置教育资源,创立教育品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必将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 徐建华 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构成与培育 《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8).

[2] 何奎莲 加强学校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内江科技》2006(6).

[3] 余世维 《赢在执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怎样提高核心竞争力范文第2篇

    出了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方法。

    一、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一)资源

    商业银行资源具有一定的差异,这是由于在与商业银行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就广义而言,资源应该包括商业银行所具有的所有优点和弱点,但是应该对资源与能力的区别进行考虑,对于购车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展开分析,主要在于商业银行的资源怎样变成竞争优势的基础,进而成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本源,而对于商业银行资源怎样转化成优化配置的问题没有相关性。后者应该在能力的范畴之内。

    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是商业银行的两个关键资源。人力资源、研发活动、生产、无形资产、资金和内部信息系统包含在商业银行的内部资源中;而个人客户、研发机构、政府和单位客户等金融同行包含在商业银行的外部资源中。外部资源也会对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造成影响,对外部资源开展合理的整合和利用,可以使核心竞争力提高。

    (二)能力

    资源条件相关性比较高的商业银行,在资源效率和有效性方面的使用表现出的差异很大。所以,就商业银行来说,怎样才能利用资源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尤为关键的。如果要使商业银行获得成功,不仅要求它们具备的资源非常丰富,而且还要具备一些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配置和使用的能力。在进行企业组织的受,要对资源进行优化和配置,这样使得目标的才能和技能符合标准,由于它是企业组织内部所特有的,所以必须在组织内部发展,很难进行模仿和转让,跟企业的无形资产一同构成核心竞争力不好进行模仿的特征。

    二、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源现状

    就企业基础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企业基础是比较差的。因为我国实行了许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样无法很好地开展资源配置,产权也不是十分明了,管理也落不到实处,许多企业在对银行资金进行利用时,效率是非常低的,因而使得很多的坏账、呆帐形成,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受到很大影响,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

    就金融监管而言,央行设立了跨省区的大区分行,组织体系也慢慢完善起来,但是人民银行应有的超然独立的地位却没有建立起来,金融监管体系也没能很好地建立。

    值得提出的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国内市场和金融环境变化速度加快,外资银行业涌入进来,经营理念和业务模式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在发展变化的环境当中,怎样把这些外部资源运用好是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二)我国商业银行能力现状

    1、总体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银行资产质量的主要体现,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银行竞争力的水平。以2000年为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税前利润最高的中国建设银行为10.25亿美元,仅为花旗集团的4.85%。资本利润率除建行7.6%,超过6%外,其余均未达到6%。而按《银行家》杂志对2000年商业银行的排名,资本利润率较高的前10家银行其资本利润率在52%以上,平均为61.4%,资产收益率排在前10家的商业银行其资产收益率都在6.29%以上,最高达18.78%,平均为12.23%,国有商业银行更是无法望其项背。2000年员工人均利润率中国银行最高,为4070美元,而花旗集团为91930美元,美洲银行为82590美元,德意志银行为63690美元,都大大超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上各类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充分说明与西方跨国银行相比,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偏低。

    2、业务能力

    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发展不平衡,资产业务主要是信贷业务,占到总资产的80%,主要是对农业、工商企业和基础设施方卖弄的生产性贷款,对居民开展消费贷款在所有的贷款中占有的比例非常低。中间业务收入具有非常低的比重,中国银行为18%,建设银行为5%,工商银行为6%,农业银行为3%,中间业务的汇兑和结算业务是比较成熟的,和咨询业务才刚开始开展,别的中间业务也十分落后。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在近十年以来,信贷收入所占的利润比重每一年都在下降,加上业务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利润增长点很多,中间业务的收入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对于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它是符合规律的 。 3、创新能力 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没有形成把客户作为中心的机制和体制,动力和压力有所欠缺,普遍进行创新的能力也有所欠缺,缺乏相应的创新意识,银行间的竞争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水平。为了使存款更多,把规模扩大,银行不惜把成本降低,变相提高利润,甚至把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作为代价,

    用贷款来进行揽存,使资产负债比例得到突破,采取这些欠缺合理性的方式不仅不符合银行的经营目标,而且使银行的经营风险扩大,而且使金融秩序受到很大程度的扰乱,在社会上造成的影响也比较恶劣。这正是金融创新能力欠缺的表现。

    除此之外,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管理和人力资本管理等的方面跟西方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根据国内外竞争状况的具体情况,我国商业银行应对资源进行整合,以形成自己所特有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商业银行亟待完成的任务。

    三、培育和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一)细致划分市场,把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确定下来

    在当前状况下,商业银行首先应按照自身的特色把目标市场确定下来,按照目标市场的现实状况,把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制定出来。如国把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比较,非常具有实力,网点和资源都很多,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已在人们心中树立,所以在竞争比较大的集团项目和个人金融业务上的优势非常明显;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对自身可以调整的经营机制和快捷的效率进行利用,以取得客户的青睐,这样也可以促进自身竞争力度形成,最终获得经营的成功。

    (二)对资源进行整合,把商业银行的资源和能力积累起来

    除了核心产品之外,银行如果缺乏产品支撑系统、客户服务系统和行政管理系统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便无法显现出银行的产品功能,也很难真正体现出客户的价值,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负面影响,这样长期的竞争优势也显现不出来。所以,商业银行必须长时间积累自身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能力进行核心竞争力基础的培育,把各种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确保银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很好地进行银行核心能力链的打造,这样促成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三)应该谨慎地进行选择,确保核心竞争力载体的优化

    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的最后的表现形式,但是并不是全部的产品都可以把核心竞争力表现出来。银行的竞争优势可能体现在成本、服务、业务品种和效率上,对产品重视程度的不同,会导致银行发展方向的不同:商业银行对核心竞争力进行的载体选择,最终在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优势上有所体现,要在很多的资源中,把符合自身发展的核心能力以及关键资源中的重要的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作为长期展开竞争的载体。

    (四)不断进行创新,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

    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创造价值目标的周围进行的不断而有意识低创新、超越和学习,在自身失败的经验和错误当中不断地反省和总结的结果;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边界的融合和知识市场的逐渐扩大,这样的学习和吸收便成为了能够把核心竞争力维持住的重要条件。所以,银行要主张持续性地学习,把建立一个高效的学习型组织,相互密切配合,这样把集体智慧发挥出来,让在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获得知识传播的环境,把成员的才智和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环境当中,对关键目标因素进行不断调整,使得银行长期竞争的优势得以维持。

    参考文献:

    [1] 房中平.??强化优质服务 提升核心竞争力[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4)

    [2] 卿定文.??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路径[J]. 求索. 2010(03)

    [3] 潘耀明.??提升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途径[J]. 商场现代化. 2008(03)

    [4] 谢京,吴育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三维评价研究[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2005(09)

怎样提高核心竞争力范文第3篇

摘要: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是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这两种能力具备有价值、稀有性、难以模仿、无可替代等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大学制度等大学文化因素,以及大学的学科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无形资产等资源因素都不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但它们从不同方面对核心竞争力产生重要的作用。关键词: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大学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University)是指一所大学长期形成的、能使大学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建立在大学战略性资源基础之上的获取、创造、整合资源的特有的能力。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许多著名大学都客观地拥有各自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依靠其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在当前我国大学的发展中,核心竞争力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没有核心竞争力,就不可能有持久的竞争优势;没有竞争优势,就不可能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或高水平大学。为此,我们首先要厘清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识别各个大学各自不同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谋划和推动大学的发展。一、研究的基础及假设关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笔者曾总结出如下要点:(1)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发展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已融入大学内质中的能力。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同样是一种“累积性学识”,没有长期的积累,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2)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该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明显特征,应独具特色,使其具有独特的竞争性质而难以为竞争对手所模仿,即应符合有价值、稀有性、难以模仿、无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特点。因此,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差异化的有效来源。(3)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大学的学科、师资、无形资产、物质资源等战略性资源基础之上的能力。竞争必然导致资源的占有和配置问题,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大小也就取决于对其中战略性资源获取、创造及整合能力的高低。但是,战略性资源本身并不是核心竞争力。(4)由于大学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相对于其他能力而言,处于核心地位、支配地位的能力,可将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解为“基于战略性资源的能力”、“整合、协同各种要素的能力”或“支配其他能力的能力”。(5)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其长期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要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就必须识别、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么,符合这一概念要求的大学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呢?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观点,在对大学诸多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是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二、对假设的论述大学的功能在历史上是不断演进的。早期的大学只有单一的教学功能。近代科学革命和英国产业革命对大学产生了深刻影响。1810年,德国洪堡创办了弗里德希—威廉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和科研相统一”的办学原则,后来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从此,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成为大学最主要的两大功能。世界上所有高质量的大学都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同时又高度重视大学的科学研究。美国斯坦福大学前任校长杰拉德·卡斯帕尔(GerhardCasper)指出:“在大学面临的所有挑战中,一个挑战就是发展并维持大学的特色,这使一所特定的大学成为世界学习共同体的一部分。同时,大学要通过自己在学术领域的卓越,通过一定的措施以及现在和过去曾经属于它的人的自豪和忠诚将自己与其他大学区别开来。在很大程度上,一所大学的竞争优势在于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对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追求给予的鼓励和自由上。”这里所说的能力应该就是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康奈尔大学校长杰弗里·雷孟(JeffreySeanLehman)也曾说过:“成为享誉世界的一流大学,我们应该探寻两个问题。首先要自问有没有出色的学术研究水平,即老师们是否积极进取、富有创造力,学生们是否刻苦努力、才能卓越?其次要自问是否能让公众充分了解上述成就。”我国一些学者也对这两种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作过论述。纪宝成认为,“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而“提高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薛进文认为,“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高水平的人才,是高水平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内容”。一些学者则提出两种能力中的一种为核心竞争力。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的竞争就等于学生的竞争。大学的竞争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的竞争力。从这个角度看,说学生的培养质量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任何一流的大学都必须同时在教学、科研、服务这三个层次上具有竞争优势,其中科研居于核心地位。只有借助于科研创新能力,一所大学才能获得长期竞争优势,即才能获得核心竞争力。”我们可以进一步作如下分析:(1)从大学固有的能力看,包括人才培养能力、学术研究能力、为社会服务的能力、筹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后勤保障能力、科技开发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诸多方面,但现代大学的功能是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及直接为社会服务,这三项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大学的功能体系。其他功能都从属于这些功能,或不能与这些功能相提并论。其中,培养人才始终居于中心地位,发展科学是大学的重要功能,它直接关系到大学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由于核心竞争力是大学能力中居于支配地位的能力,因此,我们不能将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泛化,在诸多能力中选择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这两种居于支配地位的能力,更接近或符合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2)服务功能是大学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功能的延伸。大学的“服务”是有限定的,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服务,更强调以学术水平作为服务的主要基础。欧内斯特·博耶(ErnerstI.Boyer)曾说:“要把服务看成是学术水平,就必须将服务同一个人的知识的专门领域直接联系起来,与自己的专业性活动联系起来或直接来自于自己的专业性活动。……当今世界面临着大量的只有学术界才能提供技能和远见卓识加以解决的难题。因此,尤其需要如下这种关于学术的观点:理论和实践都服务于并促进人类知识的发展。”(3)大学与企业一样,就像一棵大树,核心学科是树干和主要的大树枝,其他业务部门是较小些的分枝,最终产品是果实,而核心竞争力则是提供营养的根系。如果仅仅看到竞争对手的最终产品,可能就会看不到它们的真正实力所在,就像只看到树叶而看不到树的强盛一样。从这种意义上讲,大学的产出,如毕业生、学术研究成果、社会服务贡献等均属果实,而不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树形”理论,我们绘制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树形图(见图1)。图1大学核心竞争力树形图(4)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人才培养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固然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但并非拥有了这两种能力,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一所大学只有认真搞好人才培养能力、学术研究能力的培育、开发和提升,有针对性地发扬其优势和特色,使其在大学发展中发挥作用,这两种能力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换句话说,大学只有对人才培养能力、学术研究能力进行认真的识别、培育、运用和评估,才算树立了核心竞争力理念,才能真正对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产生作用。(5)两种能力有共性,但在各个大学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是由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模仿性,具体而言,是不同大学由于大学文化、战略目标、决策体制以及战略性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核心竞争力的路径依赖所造成的。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概括为基于学校优良传统(如“实事求是”校训)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突出的学术研究能力和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培养目标的突出的优秀人才培养能力,这是其他学校所无法比拟的。而北京师范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则表现为在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突出能力,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传统保留项目”,也是别人不可模仿的。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之所以拥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因为它们在这两种能力方面各自体现出有价值、稀有性、难以模仿、无可替代的特点。三、构成要素相关概念之辨析在已有的研究中,我们已经发现许多与核心竞争力有关或者被直接指认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如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大学制度、大学的战略性资源、学科、师资队伍,大学文化、品牌,等等。对这些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的“相关要素”,试分别进行简要辨析。(1)办学理念。办学理念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导向,规定了核心竞争力的取向,因此与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这正是人们容易把二者混为一谈的主要原因。“大学理念是指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持的大学教育思想观念和哲学观点”,包括学校的使命、愿景、发展战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等。没有理念指引的大学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没有理念指引的竞争力,也很难上升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一般而言,大学的办学理念都是卓越而又独特的,对大学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表1列举了国内外部分著名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核心竞争力的关系。表1国内外部分著名大学的办学理念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续表此外,由于办学理念不能直接给人们提供价值需要,因此,尽管它同核心竞争力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但仍然不能归于核心竞争力;虽然核心竞争力是特有的、独特的,但反过来讲,特有的、独特的并不一定就是核心竞争力。

(2)办学特色。办学特色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有效途径,是形成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办学特色是在大学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它和核心竞争力相辅相成。一方面,办学特色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大学只有在发展中强化特色,才能逐步形成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完成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运用;另一方面,办学特色是核心竞争力的结果,正是核心竞争力得到培育、运用和提升,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才能逐步凸显出来、稳固下来。办学特色与办学理念类似,同样不能直接给顾客提供价值需要,而必须通过大学具体的行为间接地起作用。因此,无论它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有多密切,也无法归为核心竞争力。(3)大学制度。大学制度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核心竞争力培育和运用的环境和手段。一般认为,成功的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等,在我国大学主要体现为决策机制、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和谐及党政协调机制等等。正是这样的大学制度,孕育、孵化、催生了大学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着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因此,大学制度是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但并不属于核心竞争力本身。在已有的研究中,大学制度之所以也被当作核心竞争力,是因为人们大多从制度经济学“制度是关键”的命题出发来认识制度问题。在我国大学发展的实践中,大学制度确是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显得十分迫切。事实上,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仅仅是为培育核心竞争力扫除了制度障碍,提供了重要的环境和手段。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就是核心竞争力。人们一般把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大学制度都归结为大学文化的内容,那么,大学文化显然也不是核心竞争力,但与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4)战略性资源。战略性资源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大学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重要基础。战略性资源是指在大学中能够被感知和测量的具有核心优势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包括学科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无形资产等。大学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固然需要战略性资源,但这些“静态的”资源本身并不能直接形成竞争力,战略性资源是需要被使用、整合的,只有建立在战略性资源基础之上的获取、创造、整合资源的能力,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例如,有些大学或者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或者与政界、企业界有特殊的密切关系,或者拥有一些特殊的垄断权等,这些资源均非核心竞争力,只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石。它们一旦被引入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发挥出较大作用,就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坚实基础,使得这些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在诸多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中,学科、师资队伍及大学品牌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也值得进一步明晰。(5)学科。学科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一般认为,学科是一个资源共同体,由三类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学者、学术信息和学术物质基础);是科学范式在大学的具体体现;是包含行为规范、价值观、信息、物质技术基础和人才的组织;是大学知识创造、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工作单元和工作载体。大学是进行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地方,学科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所大学竞争力的高低。一流的大学一般都具有一流的学科资源,其中部分学科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为其他学校所无法比拟,如清华大学的工程类学科,中国农业大学的农学类学科,中央民族大学的民族学,等等。无疑,在所有概念中,学科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因此,本文也认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学科相关性”,并试图用“学科能力”或“学科建设能力”来概括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学科相关性”并不等于就是“学科”。“学科建设”概念在国外大学研究中很少使用,并且为社会公众所难以理解,基于国内外比较研究和用户价值性的考虑,本文最终以“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来概括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6)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核心竞争力的创造主体和承载者。大学成功之关键在于拥有一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培育、运用和评估,无一不需要教师的参与和推进。但是,资源本身并非核心竞争力,只有通过管理和整合才能转化为能力,师资队伍只有在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动态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核心竞争力来。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有些大学虽然拥有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但学校的激励机制不当,教师管理松散,以至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始终上不去,结果并未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7)大学品牌。大学品牌不是核心竞争力,而是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方式。品牌是大学重要的无形资产,与核心竞争力有“名”与“实”的相关性,但二者并不等同。大学核心竞争力综合体现在大学品牌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上,但核心竞争力并非一种资产,而是一种能力。无论对企业抑或大学,品牌都不应被看作是核心竞争力,但品牌应该展现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8)某些相关优势。这里主要是指大学的整体优势、大学的比较优势以及某些个人的竞争优势。大学的整体优势并不等于核心竞争力,因为即使一所大学没有整体优势,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领域而取得跨越式发展,成为一流的大学,最典型的如卡内基—梅隆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大学的比较优势也不等于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是指与其他大学相比的优势,更多带有外源性、暂时性的特征,而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内在的支撑力和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样,个人的竞争力也不是大学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整体资源和能力的一种整合,是买不来、带不走的。因此,无论是大学领导者还是教师,单个人才都不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注意把个人的竞争力转化为学科的优势和梯队的优势。例如,卓越大学校长的能力怎样变成大学的制度优势,一流教授的能力怎样变成学术梯队的优势。四、结论及模型结合文献综述、比较分析和排除法等研究方法,在上述辨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模型,实际上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结构模型、识别模型(如图2所示)。图2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模型从模型看,一方面,一所大学卓越的办学理念、独特的办学特色、良好的大学制度等,共同构成大学文化,对核心竞争力起着发展导向、形成路径、环境支持等作用,是大学核心竞争力形成、培育和运用的源动力。这正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与其历史、传统、特色、校风、校训等因素密切相关,以致常被混为一谈的原因,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难以模仿、转移的原因。另一方面,大学丰富的学科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无形资产,共同构成大学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对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的支持、保障作用,其中人力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创造主体和承载者,学科资源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工作单元,大学的社会服务能力、科研转化能力、筹资能力等,则是核心竞争力的支撑或延伸。这些相关因素尽管不是核心竞争力本身,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均有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相关因素的缺失,都有可能导致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困难。从模型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照抄照搬,更无捷径可循。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打造,需要按照科学的路径,举全校之力,标本兼顾,埋头苦干,持之以恒。参考文献:[1]刘向兵。大学核心竞争力概念辨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2]杰拉德·卡斯帕尔。成功的研究密集型大学必备的四种特性[A].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第二辑)[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杰弗里·雷孟。在北京大学的演讲[DB/OL].

[4]纪宝成。科学制订学科规划,大力加强学科建设[A].发展与繁荣人文社会科学[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薛进文。调整学科凝练方向加强创新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N].南开大学报,2003—11—06.[6]黄达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4,(19).[7]黄秀兰,邹吉忠。加强科研工作,提高研究能力,形成和提升中央民族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民族教育研究,2003,(2).[8]欧内斯特·博耶。学术水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A].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5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9-30.[9]韩延明。大学理念及其相近概念辨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7).[10]邹晓东,黄争舸,陈劲。基于学科核心能力的学科组织创新[J].科学学科研究,2004,(4).

怎样提高核心竞争力范文第4篇

1.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一个组织内部并能够使组织逐渐强大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总体而言,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1 核心竞争力的类别

1.1.1 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

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共性学识,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它不是属于某个人或战略业务单元专有的资源,而是整个一个组织的资源。

1.1.2 组合观的核心竞争力

组合观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能给组织在某一特定领域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组差异化技术、互补资产和惯例,同时也是组织中主要创造价值并被多种业务共享的技能和能力。

1.1.3 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应该从组织所拥有的知识能否为外部获得或模仿的角度来定义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一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组织特性的、不易交易的并为组织带来竞争优势的组织专有的知识信息,是组织所拥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

1.1.4 文化观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观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组织的业务操作系统中,而且存在于组织的文化系统中,根植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

1.2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概括为以下5点:(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应当是有价值的,即应当能够为组织带来绩效;(2)异质性: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异质的,有别于其他组织;(3)竞争性: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完全不能复制的,是组织自有的;(4)系统性:核心竞争力应当是互补的,在组织内部互补;(5)扩展性:从一个组织未来成长的维度看,核心竞争力应具有延展性。

2.影响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当前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总体上比较偏低,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2.1 当代民办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现实困境

2.1.1 教育制度失范,学生人格教育缺失

民办高校学生普遍缺乏正确的人生态度、合理的人生规划。这一方面与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有关,但是不得不承认,目前绝大多数民办高校都忽视了人格培养这门课程,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训练,导致学生在融入新的环境时缺乏一个正确的引导,缺少合理的人生规划。

2.1.2经费融资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融资体制主要是依靠社会办学,即遵循“以学养学”、“个人捐赠”、“社会捐资”的融资模式。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开始在融资结构上做出相应调整。一种是以“以学养学”为主,“股份制投资”为辅。即依靠多个投资主体,以投资入股方式联合办学。民办高校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融资模式较为单一,融资渠道狭窄,经费状况不容乐观。

2.1.3目标规划机制不明确

我国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并且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中断历程,可以说整个民办高等教育一直处于在夹缝中生存的尴尬境地。对于民办高校究竟何去何从的问题,政府没有指导性建议,而学校也缺乏一个长远的战略考虑。民办高校普遍缺乏基本办学理念和宗旨,随波逐流倾向明显。缺乏对自身情况的合理估计和教育地位的准确定位是目前民办高校的发展桎梏。要么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要么追求精英治学,在缺乏办学特色的同时,容易走入管理死穴。

2.2 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仍然很浅显

改革已经30多年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民办高校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仍然很浅显,民办高校的决策者还未将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放到关系学校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缺乏对民办高校发展的长远考虑。许多民办高校往往迫于应付当前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对短期经济利益过分注重,而对学校持续竞争力的发展缺乏关注。

2.3 民办高校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积累不足

师资问题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而民办高校对师资力量的培训及待遇不符合激励机制的方向,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存在两头大中间小的葫芦状师资队伍,民办高校缺少教师无形资产的积累与维护,忽视知识结构的重组与知识技能的提高,制约了我国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2.4 民办高校内部还未形成创新机制

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不少民办院校经营者观念落后,不愿投资,惧怕风险,排斥创新,以致民办院校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民办教师对学校变革的信心和支持降低,甚至抵制,从而使民办高校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弱化,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3.提升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3.1 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

民办高校同其他公办高校一样都是从市场为主体,高校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高校为其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对高校所需资源的争夺战,民办高校竞争力是高校争夺社会学生资源的能力。为确保民办高校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高校必须要有比其他对手更强的长期性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也就是要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民办高校要树立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制订和研究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高校发展战略,并着眼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着眼于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着眼于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3.2 建立规范的现代教育制度,提高民办高校管理水平

提升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必须有制度保证,所以,提高高校的制度创新能力,实现高校制度的不断创新是提升民办高校竞争力的基础。高校制度创新就是要根据市场的配置资源和社会就业市场发展的要求不断地革新和完善以民办高校财产制度为核心的各项基本制度。

实行股份制改革,完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同时,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探索民办高校管理者分配制度和工资总额管理制度改革的途径,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3 加大核心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民办高校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学术的竞争,民办高校要完善以高校自身为主体的学术创新体系, 加强研发投入,以核心技术创新为重点,围绕各学科共性和关键学术技术组织好技术攻关,力争在一些优势学术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又能带动其他各类高校在国际竞争中掌握学术技术主动权,从而创造出整个民族教育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3.4 形成团结的学习型组织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组织学习方式有着重要关系,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对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十分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就业市场因素更加复杂多变,知识资本已成为第一资本,决定着民办高校未来竞争优势。民办高校能否对就业市场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能否及时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和就业市场、及时熟悉和解决新问题,都要靠民办高校教师不断学习的能力,造就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当今民办高校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

3.5 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

怎样提高核心竞争力范文第5篇

(西安航空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摘 要: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该如何生存和发展并取得胜利,该怎样提高竞争力,是每个企业管理者最应关注的问题。优秀的企业管理者理应熟悉管理心理学,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度考虑对企业对员工的有效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管理心理学企业管理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078-01

一、管理心理学

1.管理心理学的简介。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原理和基本知识运用到管理中去。在企业中,以员工或者说每一个被管理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共同经营管理目标的人采取全面的系统的心理研究,这样可以在一定的相同条件下,最大可能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管理的力度和工作的效率。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工业化出现是紧密相连的。19世纪末,工业化快速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企业的管理更加复杂,管理难度增加,合理的管理和安排企业日程成为难题,于是便出现了管理科学,其代表人物是泰勒。而管理心理学是管理学的进一步细分,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到了推动作用,参战各国都力图利用心理学原则来改进管理,提高生产为战争服务。这便是管理心理学的起源。

3.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中的应用。现今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亚于战争,企业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就不得不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管理心理学。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管理心理学来更好地管理员工,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所以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对管理心理学的研究。

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企业保持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那么该如何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就成为了企业管理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它是通过对其资本的组织从而有效的获取、协调和配合各种资源和技术一体化的优势能力。本质上讲,企业是一系列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是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不断提高产品价值并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能力。

2.人才培养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拥有高素质人才的前提下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并应用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营销创新等一系列作用下所表现出的综合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概括为价值高的、稀有的、别人难以模仿、难以替代的竞争力。这样所有企业才会长久的立于不败之地。

3.技术创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创新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的动。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就要从本行业的实际出发,瞄准国内外先进的同类企业,做好创新的定位。企业必须重视利用先进的国内外技术,坚持引进、消化、在创新的路子。还应构建合理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各种渠道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活动。从而有力的推动企业飞竞争和改革的进程。

三、管理心理学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1.管理心理学可以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提高员工思想觉悟。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发展成败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企业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要树立现代化的经营意识、管理意识、营销意识。

2.管理心理学可以培养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推动企业竞争和改革的思想武器,是支撑一个企业长久发展的思想源泉,现代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一个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必定拥有健全的价值观。因此,加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企业的改革的实施,有利于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3.管理心理学可以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提高企业凝聚力。在当今社会而言,企业的生产与竞争,改革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乃关键所在。学习和应用管理心理学,一方面能促使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那么有潜力的人才团队是企业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众所周知,在日益竞争的市场活动中,没有哪一项活动不是依靠团队共同作用的,人才团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构成了团队的能力。

总之,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重视人才、重视核心竞争力、重视管理,企业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在企业中应用管理心理学,可以改善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组织目标和促进员工的发展,只有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被调动起来,才能真正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玲玲,王燕莉,李颖.浅谈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21)..

[2]魏娜.浅谈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0(15)

[3]李新霞,王丽佩.论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学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