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的认识

初中数学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数学的认识

初中数学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1初中生数学学习现状

(1)阅读能力差。往往沿用小学学法,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像浮萍溅水,一摇即落。根本谈不上领会理解,当然更谈不上应变和应用了。这严重制约了自学能力的发展。(2)听课方法差。抓不住要点,听不入门,顾此失彼,精力分散,越听越玄,如听天书。如此恶性循环,厌学情绪自然而生,听课效率更为低下。(3)思维品质差。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不善于分析、转化和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以致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4)识记方式单调。机械识记成份多,理解记忆成份少。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往往满足于记住结论,而不去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不去弄清结论的来龙去脉,更不会数形结合,纵横联系,致使知识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5)表达能力差。格式混乱,表达不清。尤其是几何解证,对三种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文字语言)不能融会贯通、相互转换、作图失准、条理不清,缺乏数学应有的严谨、逻辑性、条理性。(6)畏难情绪严重。一遇难题(综合性强、灵活性大的题)便不问津,或互相抄袭,应付了事。 针对学生存在的上述缺陷,教师应继续保持多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转化少数数学差生,数学差生分为智力型数学差生和情节感型数学差生,对智力数学差生的转化对策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诱发并强化学习动机;进行强化记忆训练,让其熟练各种记忆方法,筛选适合自己性格和个性的学习方法;反复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让其掌握基本的数学方法,培养思维品质。对情感型数学差生要抓住兴趣缺乏这一环节,调动情感状态,优化外部环境,充分挖掘数学中的趣味和奥妙及应用,介绍有趣的数学故事,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其在战胜困难的实践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2学好数学的几点建议

2.1深刻理解概念

概念是数学的基石,学习概念(包括定理、性质)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许多同学只注重记概念,而忽视了对其背景的理解,这样是学不好数学的,对于每个定义、定理,我们必须在牢记其内容的基础上知道它是怎样得来的,又是运用到何处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它来解决问题。

2.2多看一些例题

细心的学生会发现,教师在讲解基础内容之后,总是补充一些课外例、习题,这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学的概念、定理,一般较抽象,要把它们具体化,就需要把它们运用在题目中,由于学生刚接触到这些知识,运用起来还不够熟练,这时,例题就帮了大忙,学生可以在看例题的过程中,将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具体化,使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透彻,由于老师补充的例题十分有限,所以我们还应自己找一些来看,看例题,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只看皮毛,不看内涵。我们看例题,就是要真正掌握其方法,建立起更宽的解题思路,如果看一道就是一道,只记题目不记方法,看例题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每看一道题目,就应理清它的思路,掌握它的思维方法,再遇到类似的题目或同类型的题目,心中有了大概的印象,做起来也就容易了,不过要强调一点,除非有十分的把握,否则不要凭借主观臆断,那样会犯经验主义错误,走进死胡同的。

(2)要把想和看结合起来。我们看例题,在读了题目以后,可以自己先大概想一下如何做,再对照解答,看自己的思路有哪点比解答更好,促使自己有所提高,或者自己的思路和解答不同,也要找出原因,总结经验。

2.3多做练习

这里所说的“多做练习”,是要大家在做了一道新颖的题目之后,多想一想:它究竟用到了哪些知识,是否可以多解,其结论是否还可以加强、推广等等,还要真正掌握方法,切实做到以下三点,才能使“多做练习”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1)必须熟悉各种基本题型并掌握其解法。课本上的每一道练习题,都是针对一个知识点出的,是最基本的题目,必须熟练掌握;课外的习题,也有许多基本题型,其运用方法较多,针对性也强,应该能够迅速做出。

许多综合题只是若干个基本题的有机结合,基本题掌握了,不愁解不了它们。

(2)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注重题目所体现出的思维方法,以形成正确的思维定势。数学是思维的世界,有着众多思维的技巧,所以每道题在命题、解题过程中,都会反映出一定的思维方法,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注重这些思维方法,时间长了头脑中便形成了对每一类题型的“通用”解法,即正确的思维定势,这时在解这一类的题目时就易如反掌了;同时,掌握了更多的思维方法,为做综合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初中数学的认识范文第2篇

1明确《大纲》要求,把握教学方法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

1.1明确基本要求,分“层次”教学。《大纲》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在数学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有些数学思想在教学大纲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来,比如:化归思想是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方程(组)的解法中就贯穿了由“一般”向“特殊”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大纲中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类比法、反证法等。要求理解的或会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削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象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会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失去学习的信心。如“反证法”只是定位在“了解”的层次上,我们在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这个”度“,千万不能随意拔高、加深。否则,教学将得不偿失。

1.2从“方法”了解“思想”,用“思想”指导“方法”。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反相成,又相互蕴含。只是方法较具体,是实施有关思想的技术手段,而思想是属于数学观念一类的东西,比较抽象。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数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以达到对数学思想的了解,是使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如化归思想,可以说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具体表现为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一般到特殊的转化、局部与整体的转化,课本引入了许多数学方法,如换元法、削元降次法、图象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在教学中,通过对具体数学方法的学习,使学生逐步领略内含于方法的数学思想;同时,数学思想的指导,又深化了数学方法的运用。这样处置,使“方法”与“思想”珠联璧合,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寓于教学之中,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2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要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2.1渗透“方法”了解“思想”。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维能力也比较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必要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决心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如初中代数课本中,《有理数》这一章,与原来部编教材相比,它少了一节――“有理数大小的比较”,而它的要求则贯穿在整章之中。在数轴教学之后,就引出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一切负数”。而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的全过程单独地放在绝对值教学之后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住这个逐级渗透的原则,既使这一章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又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易于接受。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如,教学二次不等式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2.2训练“方法”理解“思想”。数学思想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方法也有难有易。因此,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初中三年级的教材,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这些知识从思想方法的角度作认真分析,按照初中三个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如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引导学生先研究底数、指数为具体数的同底数幂的运算方法和运算结果,从而归纳出一般方法,在得出用a表示底数,用m、n表示指数的一般法则以后,再要求学生应用一般法则来指导具体的运算。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分层次地渗透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方法,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起重要作用。

初中数学的认识范文第3篇

一、对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认识

1.实践性很强

数学课题对现实生活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强调,其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运用,从而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必须要对现实生活予以充分的关注,而且在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充分地参与进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发现数学的用处。作为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数学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在开展课题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还要让学生在经过一定的思考之后将相应的解决方案制定出来,最后加以实践,从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实践性非常强。

2.学生要具备自我探索性

相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而言,课题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参与进来,并且积极地加工、整理和提取各种问题当中的数学信息,做出大胆的假设,将各种问题提出来,最后要对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进行充分利用,从而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学生的主动探索活动在整个课题学习的过程中都时刻存在着。

3.综合性的内容

课题学习的内容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课题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包括数学问题之外,同时还包括化学、物理、地理及天文等各种学科的知识,因此要想使这些问题有效解决,需要让学生对各方面的技能和知识进行充分的运用,如果单纯只是依靠一章学过的内容或者一个学科的知识根本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4.开放性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生活是课题学习的主要内容来源,其并不具备独立的知识体系,因此其具有十分广泛的涉及范围,比如包括大自然中的数学问题、节约能源问题、噪音以及污染等问题,因此其具有多学科综合以及交叉的特点。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作为学习的内容,并且由教师对其进行指导,使其将相应的学习完成。同时,教师也可以将相应的课题提供给学生,使其开展课题学习。学生既可以在学校完成对课题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在图书馆或者家里计算机完成相关课题,因此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受到地理区域的限制。在具体的学习方法上学生也可以选择多种多样的方式,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对课题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对一些专家和学者的走访完成对课题的学习。

二、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具体实践策略

1.设计课题学习的教学方案

教师在开始课题学习之前首先要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课题学习的内容为根据,从而将有效以及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出来。同时教师还应该以课题的教学目标为根据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对教学方案进行制定的时候必须要做到严谨而细致,对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虑,从而使课题教学的高效开展得到充分的保证。首先在对活动方案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将课题内容凸显出来,以课题内容为根据将活动的规划和设计做好;其次要保证活动方案设计具有一定的探究过程和思维层次。

2.划分小组

与常规的教学正班授课的方式比较起来,课题学习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交流和合作比较重视,因此一般都要选择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将良好的自主合作交流平台提供给学生,但能够对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进行培养。比如,教师在课题学习正式开始之前,可以采用若干个科技小组的方式对全班学生进行划分,每个小组的人员规模要控制在3~7人之内,要保证各小组内部人员能够具有取长补短以及互相帮助的层次,同时也要关注小组与小组之间存在着差异性,要对这种差异性进行严格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小组之间公平的竞争起到有效的保证作用。

3.积极收集各种资料

在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源量非常庞大,因此在正式开始课题学习之前,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地利用互联网资源收集各种与课题学习有关的背景和资料,从而让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课题学习的内容,并且使学生对信息进行查找和运用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对具有学校特色和班级特色的徽标进行设计,这时候学生就可以对互联网上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能够将一些由中心对称或者轴对称图形形成的徽标图案收集出来作为参考,最后再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设计。

4.具体的课题学习过程管理

(1)进行小组分工。课题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小组内部成员分工的影响,教师首先可以任命一名组长,其对小组成员的统筹安排予以负责,随后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对其进行分工,比如可以将学生划分为手工操作人员、采访人员、资料搜集人员、数据处理人员。将每个人的责任和任务确定下来,从而使小组成员能够做到互通有无、互相合作。

(2)对资料进行搜集和分析。课题学习的首要环节就是对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在学生将资料自主搜集完成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告知其哪些属于有价值的信息,要让学生学会对信息的真假进行识别,对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将一些好的期刊杂志和网站推荐给学生,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整理,最终形成结论。

(3)问题的制定和解决。在完成对资料的搜集之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资料进行归纳。并且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进行思考。数学课题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困难和问题,这就需要小组成员做到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从而将问题解决的策略制定出来。

初中数学的认识范文第4篇

1.传统数学教学的情况分析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但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理论性太强了,且有部分内容没有实用价值(当然最近几年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强了数学思想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另外由于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数学课程的本来面目,数学被认为就是做题目。题海战术是教师和学生应付考试的最有力武器,歪曲了数学学习应有的过程:经历、体验、探索等。这样反而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冀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在课程体系上与传统的课程体系有较大差别,特别表现在教材内容、目标定位、师生关系、学习方式等方面。在内容上分四个领域:“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叙述;具体目标中增加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同时也指出数学不单纯是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新课程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单纯教,学生不单纯学;一线数学教师必须全面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全面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新的数学教材增加了各种练习形式和大量精美的插图,生动形象的语言,显得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情节生动。如做一做、听一听、说一说、试一试、想一想、练一练等,特别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的出现,更符合学生的口味。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教材中“游戏是否公平”、“跟我学”、“试试看”等极富情趣和创意的字词会令我们不由自主地进入数学的世界。新课程的实施像一场及时的春雨,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一接触新教材,我们可以立即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新数学、新气息、新思想、新理念,不仅给教师很大触动,而且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渴望,更为广大教师、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2.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教材重组

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一定的弹性,教师应根据所面对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教学。所选内容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二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现实中不可能有一套教材适合所有地区的学生使用,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常常有教师抱怨:农村的学生对新教材“水土不服”,新教材太难教……实际上,很多老师都忘记了自己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特征,当代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是课程资源开发的行动研究者。

教师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整个教学活动要能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和欲望,为学生提供更多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领会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引进新知识时要简洁明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要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已知探究未知,掌握新知识;或者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中选取典型事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并提出新课题。

3.实施分层教学

3.1分层备课,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任务及要求,它是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的前提。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对某知识点提出理解、掌握、熟练掌握等要求;达到会运用、熟练运用、综合运用等,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科学性和发展性,更要切合不同学生的实际,符合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要具有可操作性,努力实现指导教学过程的目的。

3.2分层授课。

在同一进度、同一内容下使学生达到不同的要求。教师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一般以讲授为主,辅以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等其他方式。讲授时可多提问,尽量照顾好、中、差三种类型的学生,教学中,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注意评价的及时性、公正性、激励性。

3.3分层练习、分层辅导。

对练习、作业的设置要分层次、有梯度,对后进生布置概念、公式简单应用题,对中等生可布置一些概念、公式的变式题,对优等生可布置一些综合应用题或探究题,以解决“吃不饱”或“吃不了”的问题,保护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初中数学的认识范文第5篇

二十世纪以来,数学这门学科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一切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同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又推动着数学的发展,而数学发展的重点则落在将数学发展的成就应用于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商业服务等一切领域。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中学数学教育的重点,让学生应用数学为自己和社会服务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重视数学应用教育的必要性

1.时代的需求驱使我们重视数学应用教育。

数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实用的技术与工具,广泛应用于处理人类生活及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实际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的应用逐渐扩展和深入到科学技术领域,正是因为科学、技术与数学应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对人才的数学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数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数量计算,在许多场合,数学应用会产生出乎意料的作用,它可以成为解决许多重大问题的关键性的思想与方法。

2.学生成长的需求驱使我们重视数学应用教育。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不容乐观。1991年美国教育测试中心组织了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结果表明,中国13岁学生的数学测试成绩总分位居20个国家和地区之首,但在应用方面,仅居第九位,同样,在中考试卷中,许多学生基础性试题都能答得很好,却在应用型试题上打了败仗,他们读不懂题意,不会归纳、抽象,不能运用已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从上述的数据显示,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教师责无旁贷。

二、重视数学应用教育的可行性

1.课程改革已带来令人鼓舞的形势变化。

自从2001年底,教育部自上而下进行考察评估调研开始,到今天新课程改革由点到面地大范围铺开,历时已10年,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数学教育目标正在从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运算、逻辑思维与空间想象三大能力转变到以形成数学观念,运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上来。

2.有一套以应用教育为中心的新课程实验教材。

现在,初中数学各版本的实验教材已陆续出版,就以我们使用的华师大版数学教材而言,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始终以应用教育为主线贯穿起来,可以看到,该教材大部分章节的引入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的。如《二元一次方程组》一章是从足球比赛的得分规则引入的,《多边形》一章是从瓷砖的铺设引入的,等等,并且在每章后面都附有阅读材料和课题学习,这样的教材有利于我们重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实施数学应用教育的初步思路

1.唤醒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意识是一个人学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后,主观能动地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心理倾向和意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了解到数学无处不在。例如春游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在活动中会遇到实际问题:我们班50人去划船,大船每条可以坐6人,每小时租金10元,小船可以坐4人,每小时租金8元,请你找出最省钱的租船方案并算出租金。从这些简单的问题着手,经常让学生提炼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形成数学应用意识。

2.强化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现行教材都是通过实际问题和现实模型来引入新概念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从教材中的这些应用因素入手,有意识地进行挖掘,进一步提炼或构造哪怕是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例如:A.从出租车计费问题入手研究分段函数的概念;B.从银行的结息方法来导出计算利息的公式;C.从商场推出的各种优惠方案,找出最合算的一种购物方法。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加强“数学源于生活”的思想教育,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首要任务在于审题,审题要能够抓住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分清主次,然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应多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与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知识的结构化、网络化和系统化,从而形成整体运用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

4.确立问题意识,学会主动从数学角度构思解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而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则是思维的起点。”当我们的学生面对生活实际情景时,他们有问题意识,会进行数学猜想,便与数学的实际过程非常接近了,与数学的实际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总之,数学是一种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教育就是数学文化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和数学文化修养,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敏捷起来,使学生会从数学角度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处理问题的数学方法。数学教育应该使学生们认识到数学是为了应用才学的,学了数学后应该有能力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才是数学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