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

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

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建模;力学实践;科学思维;创新能力

数学模型是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将数学应用于力学等现代自然科学的重要桥梁。数学建模不仅是数学走向力学应用的必经之路,而且也是科学思维建立的基础。通过数学建模分析力学问题,将数学应用于实际的尝试,亲历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可以取得在课堂里和书本上无法获得的宝贵经验和亲身感受,不断深化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建模对力学教学思维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数学建模与数学建模教学的发展

数学建模最早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欧几里得所写的《几何原本》为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构建了数学模型。可以说,数学模型与数学是同时产生的。数学建模的发展贯穿近代力学的发展过程,两者互相促进,相互推动。开普勒总结的行星运动三大规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电动力学中的Maxwell方程、流体力学中的Navier-Stokes方程与Euler方程以及量子力学中的Schrodinger方程等等,无不是经典的数学建模。

1985年,美国开始举办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至此数学建模的教育开始引起广泛的重视。数学建模在我国兴起并被广泛使用是近三十年的事。从1982年起我国开设“数学建模”课程,1992年起举办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2002年,开展“将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方法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的教改实践,2012年,《数学建模及其应用》杂志创办。

二、数学建模对力学教学的指导作用

1.数学建模是将数学应用于力学实践的必要过程

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简化,建立起变量和参数间的数学模型,求解该数学问题并验证解,从而确定能否用于解决问题多次循环、不断深化的过程。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是指为了一个特定目的,对于一个现实问题,发掘其内在规律,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提出适当的假设,运用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

数学建模几乎是一切应用科学的基础,用数学来解决的实际问题,都是通过数学建模的过程来进行的。而力学是应用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种力学理论往往和相应的一个数学分支相伴产生,如:运动基本定律和微积分,运动方程的求解和常微分方程,弹性力学及流体力学和数学分析理论,天体力学中运动稳定性和微分方程定性理论等。因此,有人甚至认为力学应该也是一门应用数学。

2.数学建模是培养科学思维的基础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科学化、最优化的思维,是科学家适应现代实践活动方式和现代科技革命而创立的方法体系。科学思维的其他重要研究者Dunbar立足心理学视角指出,科学思维过程是建构理论、实验设计、假设检验、数据解释和科学发现等阶段中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与数学建模完全吻合,因此数学建模是培养科学思维的基础。

许多的力学家同时也是数学家,他们在力学研究工作中总是善于从复杂的现象中洞察问题本质,又能寻找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逐渐形成一套特有的思维与方法。数学建模不单单是对某个问题或是某类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的培养。科学思维的培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内容。

3.数学建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数学建模是一个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数学理论到应用数学,再到应用科学,它为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能力,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数学建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此,数学建模竞赛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发挥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创新可以是前所未有的创造,也可以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改进,即包含创造、改造和重组等意思。数学模型来源于错综复杂的客观实际,没有现成的答案和固定的模式,因此学生在建立和求解这类模型时,从貌似不同的问题中抓住其本质,常常需要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可以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始终贯穿在数学建模的整个过程。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体现了知识的创新、方法的创新、结果的创新和应用的创新。

三、数学建模在力学教学中的现状

数学建模教育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本科、专科和高职学院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但普及率并不高,并且大部分学校只针对特殊专业开设,如中南大学物理升华班,湖南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等。

在学习力学之前,学生对数学建模的了解主要来自于高校对数模竞赛的宣传,所知有限。教师应在本科第一堂力学课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建模概念,将数学建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数学建模思维的培养,联系实际力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琳.浅析数学建模[J].大学数学,2007,23(05):129-134.

[2]米广春.科学思维培养的实证研究:MBD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其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28-35.

[3]晁增福,邢小宁,周保平.数学建模对大学数学教学的影响[J].大众科技,2011(06):179-182.

[4]李大潜.从数学建模到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J].数学建模及其应用,2014,3(03):1-9.

[5]杨四香.浅析高等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03):89-95.

[6]刘唐伟,熊思灿,乐励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能力培养[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01):77-79.

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数学建模 线性代数数学 思想渗透

1.引言

线性代数是理工科各专业数学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1],教学主要是偏重自身的理论体系,强调其基本定义、定理及其证明,其教学特点是:概念多,符号多,运算法则多,容易混淆,内容上具有较高的抽象性、逻辑性.通过线性代数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传统教学中基本采用重概念,重计算的思路方法,这样教学的结果只是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线性代数的抽象性、逻辑性,并没有体现出它的实用性,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障碍和困难,以致学生毕业后不懂得如何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线性代数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在实践中对数学的应用能力.本文结合线性代数课程内容的特点与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在线性代数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数学建模的本质

数学建模就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2].而数学模型是根据现实世界某一现象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种抽象简化的数学结构.这些结构可以是方程、公式,算法、表格、图示,等等.如何在线性代数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

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态过程,这就特别体现了“用数学”的思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学建模教学开始进入我国大学课堂,至今绝大多数本科院校和许多专科学校都开设了各种形式的数学建模课程和讲座,为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从1992年起,由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十几年来这项竞赛的规模以平均年增长25%以上的速度发展.每年一届,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2013年,来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区)及新加坡、印度和马来西亚的1326所院校、23339个队(其中本科组19892队、专科组3447队)、70000多名大学生报名参加本项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已经成为社会和学界普遍关注的一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3.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

(1)在定义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线性代数中的基本定义都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得出的,因此在讲授线性代数定义时,可借助定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剖析.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归纳和总结过程的引入,使学生感受到由实际问题背景转化为数学定义的方式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例如:在讲述行列式定义时,可以模拟法国数学家Cauchy求解空间多面体模型体积的过程,从平行四边形面积和空间六面体体积出发,得到2阶和3阶行列式的基本公式,从而引发学生对高阶行列式公式推导的兴趣[3].在矩阵定义的引入时,可以从我国古代公元一世纪的《九章算术》说起,其第八章“方程”就提出了一次方程组问题;采用分离系数的方法表示线性方程组,相当于现在的矩阵;解线性方程组时使用的直除法,与矩阵的初等变换一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与线性代数中Cramer法则完全相同.公元四世纪的《孙子算经》建立了“鸡兔同笼”模型,实际上就是矩阵在线性方程组中的应用.这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兴趣,形成爱国情怀.有了实际应用背景,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

(2)在例题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教材中的例题就是最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因此,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选择一些现实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通过适当的简化和合理的假设,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解释现实问题.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又让学生体会了线性代数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假定某地人口总数保持不变,每年有5%的农村人口流入城镇,有1%的城镇人口流入农村.问该地的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的分布最终是否会趋于一个“稳定状态”.

对于不同的专业,可以有所侧重地补充不同类型的模型,例如:在线性方程组教学时,对于数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入不定方程组类的模型;在线性变换教学时,对于信息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入关于计算机图形处理模型;在矩阵教学时,对于土木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入弹性钢梁受力形变模型等.

(3)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领悟线性代数的理论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数学建模培训,在建模过程中,不断加深和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例如:交通流模型、人口增长模型、保险模型、传染病模型等[4].在建模时会应用到行列式、矩阵、特征向量等知识的应用.某种意义上,数学建模就是一个小型的科研活动,通过此项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4.结语

在线性代数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充分应用线性代数的理论[5],不仅可以深化教学改革[6],激发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对大学数学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凤娟.线性代数的教学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2,32(1):74-76.

[2]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DavidcL.线性代数及其应用[M].沈复兴,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4]马知恩,周一仓,王稳地,靳祯.传染病动力学的数学建模与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范文第3篇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章内容以函数为核心,共两个小节:一是函数与方程,二是函数模型的应用。函数应用以独立成章的形式出现,在过去的教材里是没有的。和以往的传统教科书相比,本章内容有以下特点:

1 章头语简明扼要

本章的章头语约200字,简明扼要的讲了二点:1)研究函数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以它为工具来刻画变化规律,并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2)在本章我们将学习一种求方程的近似解的基本方法,初步领略用函数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应该说这个章头语起到了“让学生明确本章的学习任务,初步了解本章的大致结构,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2 增加了“函数与方程”一节

这部分内容完全是新增加的。教科书上先通过考察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导出了函数零点的概念,在揭示“根”、“零点”、“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之间的关系后,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具体体现在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与分布,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关系;类比可推导出方程组的解与函数图象的交点的关系,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为学习算法做准备。

3 渗透了算法思想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算法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算法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教科书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时,给出了解法的程序框图,渗透了算法的思想,同时也为选修系列1中框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4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实例典型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主要围绕具体实例展开研究,教材中选取的实例均取自大多数学生熟悉的背景,例如投资问题、人口问题以及体重身高问题等,这些实例包含了函数模型应用的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如例I;(2)建立确定的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如例4;(3)建立拟合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如例2、例6。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1 遵循认识规律,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教学中应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的探究,归纳概括发现的结论或规律。例如函数零点的教学,教科书中选取具体的方程,直观的图象来直接说明方程f(x)=0的根就是使函数值为零的自变量x的值(即零点),也就是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教学中,这种关系的揭示需多举例说明,也可给学生提供情景,让学生自己探究、归纳。“二分法”一般算法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教学中,不必先讲一般的理论,应结合课本中的例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对“二分法”的算法过程,教材上附了框图,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例子去理解,在具体讲解教材中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具体例子时,应该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边操作边认识,最好是由学生自己得出表中内容,这样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二分法”的思想,思考体会“二分法”的实质。

2 重视“函数的应用”的教学,突出数学建模思想

函数的应用是学习函数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函数的应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学生完善函数的思想、激发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进行实践的能力等,都有很大帮助。教材上在这部分举了六个例题,其中例4教学建模(人口增长模型),应该说是突出了函数模型的应用,突出数学建模思想,教学时一定要重视。

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数学建模;数学素质

Abstract: Mathematics modeling is a mathematical tool for solving real world problems with focus on major and unique features of the system studied, which is the core of mathematics competence of undergraduates. In this paper, the significance of mathematics modeling is analyzed by present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mathematics modeling and mathematics competence. Finally, it studies how to cultivate undergraduate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by mathematics modeling study.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mathematics modeling; mathematics competence

数学模型作为对实际事物的一种数学抽象或数学简化,其应用性强的特点使其影响正在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延伸。因适应新时期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建模受到了高等院校的重视,相应的课程建设计划得到了实施,竞赛活动得到了开展。基于数学建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优势,通过数学建模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一个逐步引起关注的教育教学问题。

一、数学建模的内涵及其应用趋势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是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高中阶段至少应安排一次较为完整的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活动。”[1]对于数学建模的理解,可以说它是一种数学技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它是“对实际的现象通过心智活动构造出能抓住其重要且有用的特征的表示,常常是形象化的或符号的数学表示”[2]。从科学、工程、经济、管理等角度来看,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工具。

通俗地说,数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几乎一切应用科学的基础都是数学建模,凡是要用数学解决的实际问题也都是通过数学建模的过程来实现的。就其趋势而言,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并在大学生数学素质培养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尤其是 20 世纪中叶计算机和其他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给数学建模以极大的推动,数学建模也极大地拓展了数学的应用范围。曾经有位外国学者说过:“一切科学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教育必须包括数学和计算数学的更多内容。数学建模和与之相伴的计算正在成为工程设计中的关键工具。”[3]正因为数学通过数学建模的过程能对事实上很混乱的东西形成概念的显性化和理想化,数学建模和与之相伴的计算正在成为工程设计中的关键工具。因而了解和一定程度掌握并应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这种素质的初步形成与《高等数学》及其相关学科课程的学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数学建模与数学综合素质提升

当今的数学教育界,对什么是“数学素质”,有过深入广泛的讨论。经典的说法认为,数学是一门研究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因而,人们认识事物的“数”、“形”属性及其处理相应关系的悟性和潜能就是数学素质。一是抽取事物“数”、“形”属性的敏感性。即注意事物数量方面的特点及其变化,从数据的定性定量分析中梳理和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数理逻辑推理的能力。即数学作为思维的体操、锻炼理性思维的必由之路,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三是数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即通过数学训练所获得的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表达和思考、求助与追问的能力。四是数学建模的能力。即在掌握数学概念、方法、原理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知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五是数学想像力。即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获得的洞察力和联想、类比能力。因此,数学建模能力已经成为数学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那么,数学建模对于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拓展学生知识面,解决“为‘迁移’而教”的问题。数学建模是指针对所考察的实际问题构造出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求解,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数学方法。数学建模教学与其他数学课程的教学相比,具有难度大、涉及面广、形式灵活的特点,对学生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要使数学建模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应该给学生讲授解决数学建模问题常用的知识和方法,在不打乱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周密安排数学建模教学活动,为将来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具体可将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补充知识,重点介绍实用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不讲授抽象的数学推导和繁复的数学计算,有些内容还可以安排学生自学,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第二阶段是编程训练,强化数学软件包MATLAB编程,突出重要数学算法的训练;第三阶段是数学建模专题训练,从小问题入手,由浅入深地训练,使学生体会和学习应用数学的技巧,逐步训练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4]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数学建模是一种对实际的现象通过心智活动构造出能抓住其重要且有用的特征的表示,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主体心智活动的参与,实现问题的建构和解决。在大学,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大学生课外知识的获得、参与科研活动、撰写毕业论文和进行毕业设计等等,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自主学习,因此,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成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数学建模对于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数学综合素质无疑具有典型意义。由于数学建模对知识掌握系统性的要求,而这些系统的知识又不可能系统地获得,很多参与数学建模学习和研究的学生,都深感其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不竭的动力,进行后续的学习和研究

(三)把握数学建模的内在特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个性品质支持下,新颖而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由此产生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数学建模具有创新的内在特质,其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现实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的每一个实际问题往往都比较复杂,影响它的因素很多,从问题的提出、模型的建构、结果的检验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创新活动的参与,建立数学模型需以创新精神为动力,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因此,在数学建模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实践,尝试运用多种数学方法描述实际问题,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模型,不断地积累经验,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持续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高等院校应坚持把数学建模教育作为素质培养的载体,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勇气和创新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创新的生力军。

(四)促进合作意识养成,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适应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作为高校教学改革和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数学建模比赛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全局意识、角色意识、合作意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塑造学生良好个性的过程。数学建模竞赛采取多人组队、明确时间、完成规定任务的形式进行。一个数学建模任务的完成,往往需要成员之间的讨论、修改、综合,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竞赛期间学生可以自由地查阅资料、调查研究,使用必要的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作为对学生的一种综合训练,学生要解决建模问题,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并有将其抽象成数学问题、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还要有较好的写作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要素的取得,往往来自于一个坚强的团队。具有一定规模的建模问题一般都不能由个人独立完成,只有通过合作才能顺利完成,没有全局观念和协作精神作为支撑,要完成好建模任务是非常困难的。

三、在数学建模的教与学中提升学生数学素质

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学课,它不是“学数学”,而是“学着用数学”。它是以现实世界为研究对象,教我们在哪里用数学,怎样用数学。对模型的探索,没有现成的普遍适用的准则和技巧,需要成熟的经验见解和灵巧的简化手段,需要合理的假设,丰富的想像力,敏锐的洞察力。直觉和灵感往往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数学建模教学中要把握“精髓”,侧重于给予学生一种综合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一)将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去。把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有机地融入“高等数学”等课程教学是一门“技术含量”很高的艺术。其困难之一就是数学建模往往与具体的数学问题和方法,可能是很深奥的数学问题和方法紧密相连。因此,怎样精选只涉及较为初等的数学理论和方法而又能体现数学建模精神,既能吸引学生而且学生又有可能遭遇的案例,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十分重要。特别要重视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双向翻译”的能力。这一能力的要求,简单地说,就是把实际问题用数学语言翻译为明确的数学问题,再把数学问题得到解决的结论或数学成果翻译为通俗的大众化的语言。“双向翻译”对于有效应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步骤,权威的专家多次强调了这一点。建模的力量就在于“通过把物质对象对应到认定到能‘表示’这些物质对象的数学对象以及把控制前者的规律对应到数学对象之间的数学关系,就能构造所研究的情形的数学建模;这样,把原来的问题翻译为数学问题,如果能以精确或近似方法求解此数学问题,就可以再把所得到的解翻译回去,从而解出原先提出的问题。” 

(二)数学建模教学中重视各种技术手段的使用。在“高等数学”等课程的教和学中,使用技术手段,尤其是数学软件,只是时间的问题,尽管关于技术手段的好与坏还仍有争议。企图用技术手段来替代个人刻苦努力的学习过程,只会误导学生。但决不能因此彻底地排斥技术手段, 这是一个“度”的问题。对于数学建模的教师来说,技术手段既可能成为科研和教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也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来研究怎样使用它们。数学建模课程教学中涉及数理统计、系统工程、图论、微分方程、计算方法、模糊数学等多科性内容,这些作为背景性知识和能力的内容,一个好的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把它作为启发性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介绍给学生。而这些内容要取得基于良好引导效果的教学成效,就必须使用包括数学软件在内的多种技术手段,以此来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确立“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关键”的原则。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都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 这是理所当然的。数学建模的教学要改变以往教师为中心、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确立实验为基础、学生为中心、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新模式。然而,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领导和指导下进行的, 因而,教师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问题设计、启发提问、思路引导、能力培养方面承担重要职责,教师能否充满感情地、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地开展数学建模的教学就成了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教师的业务能力、敬业精神、个人风格等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数学建模的教师,把数学建模思想运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意义,就在于在整个教学中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数学,学生的思维和推理能力受到了一次全面的训练,使学生不仅增长了数学知识,而且学到了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参考文献

[1]叶尧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

[2]王庚.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6.

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教育,应用意识,教育改革

数学应用意识在当今的数学教育中日益的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在数学教育界的也成为一个共同关注的焦点,进一步促进着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育大纲、高中数学新教学大纲都提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响应教学大纲的要求,数学教育中也逐渐的渗透了大纲中强调的数学应用,而且在近几年中考和高考中出现了应用题,更进一步的引起了数学教师对应用题的重视,尽管这样,目前的数学教育中还是缺乏对数学应用的全面理解,本文将从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数学教育中数学应用的必要性和全新见解以及增强数学教育中数学应用的途径来阐述数学教育改革中应加强应用意识的培养。

一、数学教育的现状以及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性

数学是一切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数学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就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数学的应用意识虽被提到日程上来,但是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数学的基础教育中往往把应用数学作为数学的一个辅助部分来看待而非作为数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看待。虽然在数学教材中出

现一定量的应用题,但就其目的只是为了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或者仅仅是为了巩固数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样,教学的课堂中强调的仍然是数学的基础理论及其相关的公式和公式的计算和运用,学生追求的是考试

中的数学高分,教师追求的是数学答题的速度和速度中的成绩,认为分数是唯一的王牌,却忽略了数学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样的教学手段导致的直接问题便是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往往是束手无策。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今后的数学教育中应该重视应用意识的培养。

纵观历史,不难看到数学及其应用曾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传统科学之一,以应用性、计算性、算法化及注重模型化方法为特征的中国古代数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达千余年之久,如《九章算术》就是由246个题目所组成,分别属于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等九章,应用的方向十分明确[l] 。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具有应用功能的传统数学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失去了传播的根基和土壤.当前我国数学教育的一个缺陷是数学教学的数学应用意识相当淡薄[2].任何学科究其最终目的都是为生产实践服务的,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数学同样如此,但是当今的数学教学目地就是学生的高分,使学生为考试而学,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缺乏主动性,最关键的是教学没有实现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宗旨。究其原因便是教学中缺乏应用意识 。

数学教育中的注重应用意识是一个复杂问题,也是一个很长时间以来未能解决好的问题。应用在数学教育中有许多解释, 数学的应用意识应该是用数学去描述、理解和解决学生熟悉的现实问题。这种问题不仅有社会意义,而且不局限于单一的教学,还要用到学生多方面的知识。

二、增强数学教育中数学应用的途径

(一)增加数学实践活动,突出数学应用意识

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服务于实践,传统的教育是主要是理论知识的讲授,对于应用意识的认识和实施大多是局限于教材或者是习题中的应用题,但是应用题只是数学应用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一个侧面,数学的应用意识不能单单的局限于应用题,应该是现实的实践活动。数学的教学中应该增加实践活动,做好课前实践活动准备,在实践活动中发现事实材料,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增强应用意识。教师除了增加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应用的机会以外,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实例,并加以解决。通过实例及其解决,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样,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进一步领会数学的理论基础,认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加学习的兴趣,同时很好的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增强数学教育中数学应用的的关键是数学建模

数学教育中要使数学的应用意识落到实处,关键是应该对数学建模引起足够的重视。数学建模是对现实事物具体进行构造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数学应用的综合体现和高级过程。其中的数学模型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对我们现实原型进行抽象、简化后所得到的数学结构,它使用数学符号、数学式子以及数量关系对现实原型简化的本质的描述。数学建模解决的是现实中的一些非常实际的问题,建模中的主体可以把实际问题归纳或抽象成数学模型例如方程、不等式等,然后加以解决。

2.从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究数学建模的作用

数学教学中强调数学应用,不等于在教学课程中讲授应用,关键是使学生建立起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现行的数学教育没有真正的落实数学应用意识,因此其弊端也日渐明显,即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的足够充分,但是对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却相对欠缺,数学建模教学活动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另外,从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来看,数学建模的闪光点在于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可以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并发现自己数学知识的不足,从而能动地去学习相关数学知识从而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又感到自己的数学知识远远不够用,知不足而后学。数学建模除了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抽象事物的能力以及团体之间的合作精神,突破了传统的、单纯的依靠应用题的解决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模式。并且数学建模对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是一般传统应用题所不能及的。如果在数学教育中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数学建模活动, 对于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2.从新课标的要求来谈数学建模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生存的现实状况着手,让学生亲自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究其本质是一种数学建模,通过这种抽象和模拟,在解决了现实问题之余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相当于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且可以抽象为数学模型并用数学的方法加以解决;数学理论、数学公式、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及其广泛的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办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应当不是纯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应该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也就是强调了数学的应用意识,也即数学该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在实行新课程标准以来,新编教材在加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方面作了大量的改进,改进的焦点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材注重提供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在引入概念的时候也是注重从实际出发,同样在例题和习题中也增加了实际应用的内容,增加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也是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一种方法

数学的应用,包括其在生产实践的直接应用,即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包括应用思维,即数学应用蕴于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而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内化到学生认知结构就会形成数学思维方式,形成的数学思维模式对于思想的主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角度会起着独到的作用。现今的数学应用大多体现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题,但是应用题只是数学应用的一个最简单的方面或者说是最直接的方面,同时也只是数学应用的一个侧面,远远不能体现数学应用的精髓。在高等数学中应用题少了,但是并不意味着高等数学应用性下降了,相反,其思想和方法应用却更为广泛了。因此在我们今后的培养目标中,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不应该单单局限于现实生活的具体的实例,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它决定着思维主体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