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实践 家庭教育指导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41-02

一、课程改革背景

首先,随着教育理念更新和人才市场需要变化,高校对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及学生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掌握深广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以实践为先导合理统整设计教学;其次,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教育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家庭教育指导》的教学过程须关注家庭教育热点,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家庭教育情景中去;最后,传统家庭教育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处于单向传输状态,学生走出课堂,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很少,对家长教育困惑不清晰。理论与实际脱离,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及依据理论分析家庭教育问题。

二、《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改革思路及具体措施

(一)教学内容――注重创新,突显家庭教育热点问题

以实践为先导的课程内容应与现实社会密切联系,紧贴生活中突出的家庭教育问题。一方面,注重理论创新性,涉及家庭教育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家庭教育原则方法,探析人生不同时期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途径;不仅研究正常家庭教育问题,还对特殊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和流动儿童家庭等)进行论述,从全球化视觉审视家庭教育未来走向。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指导性,将教师和学生成长的自身经验、社区家庭案例作为教学素材。

(二)教学方法――注重应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应避免纯理论的讲授方式,注重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引导鼓励学生融入课堂。针对学生知识水平实际,采取讲授、案例教学、小组合作、讨论、情景剧创编演绎和社会实践等方法。其中,基本原理以教师讲述为主,发展性问题以讨论为主,现实问题以案例分析为主,实际操作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创编情景剧和社区考查为主。

(三)教学组织形式――注重灵活,综合运用多种组织形式

本课将综合运用三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和个人学习),集体教学主要用于教师集中讲解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到学校做家庭教育讲座时的集中聆听;小组合作用于情景剧创编演绎、主题讨论活动和社区家庭教育考查中;个人学习用于学生依据教师的要求独立思考和多渠道收集整理信息。

(四)现代教学技术应用――注重直观,妙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将生动的图片、视频等充分展现,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现实性。比如,在讲解离异家庭问题时呈现《超级育儿师》中讲述一位绵阳单亲妈妈独立抚养孩子,面临与祖辈和孩子之间的亲子情感疏远以及祖辈与母辈教育理念不同等问题时的处理方法,学生能更全面直观地了解一个家庭,学习育儿师的指导策略。

(五)课程和教学资源拓展――注重综合,充分合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

综合采用多本教材的优势编排教材,拟定教师用书和学生课外参考用书;推荐中国家庭教育网;加入微信平台“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新东方家庭教育”和“开心妈妈家庭教育”等;图书馆和系资料室购置家庭教育相关专业书籍和期刊杂志硕博论文;刻录和复制家庭教育相关视频和电影,方便学生课前和课后的自主性学习。

(六)考核和评价方式――注重过程,结合动态课堂表现和静态结果考查

尝试建构式评价法,结合动态表现和静态结果考查,是课堂表现、实践操作和理论成绩的综合。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平时成绩包括社区家庭考查和案例汇集分析占20%、家庭情景剧创编制作演绎自评互评师评占30%。期末考试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性应用,采用一小时闭卷考试形式,考试内容涵盖教材各章基本知识点,涉及家庭教育问题的综合性案例分析,以便学生深层次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三、课程改革中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方面,课程内容多,教学时间短,应合理分配课程理论教学、学生讨论分析、学生家庭情景剧创编演绎及社区考查的时间;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尽可能融入当下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合理调控课堂氛围,将学生积极性激发出来,对案例及情景剧演绎效果进行充分评析。学生方面,如何结合当前家庭教育的热点问题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案例进行有效评析,发挥团队合作、积极思索和勇于实践沟通。

参考文献:

[1]臧振力.高等职业院校《家庭教育学》课程改革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 02).

[2]林小英,陈向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声音――教师和学生对大学本科课程的看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2(04).

[3]蔡岳建.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4]杨宝中.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德育;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20)30-0083-02

一、提出问题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既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在当今扫黑除恶的社会,社会有恶霸,学校有恶霸,家庭也有恶霸,父母和学校老师是第一责任人。我们一定要立社会主义道德,要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精髓,就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灵魂。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身体健康,但孩子的心理更要健康成长,无论孩子将来从事何种职业,是否事业成功、生活富裕、家庭幸福,他们都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不然,他们将成为社会的累赘,甚至会被社会唾弃。

二、研究现状和背景

国外也十分重视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国外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卓越教育行动”计划。在此计划中,美国人充分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在人一生教育中的作用,强调学校要争取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力争减小学生间的差距。我国学者黄全愈提出,“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中国父母解不开的情结。中国的教育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国农村主要还是以中考、高考为指挥棒,成绩优异的就是好学生,而美国教育是“望子成人”。我国农村学校和家庭的德育教育比较滞后。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位于通渭县城东6公里处的镇级九年制学校——通渭县平襄镇店子学校。学生家长多数因经济原因驱动,外出经商或打工。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家长,他们正是家庭的主力,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么不闻不问,要么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认为钱能解决一切问题,与孩子交流、谈心的机会和次数非常有限。更有一部分家长行为习惯差,本身不能自律,导致一些学生思想极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晚上打游戏,白天睡觉,只要老师一批评,就轻者逃学、重者喝药轻生,与老师作对,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这种学生走进社会后,极易成为社会的蛀虫,处处与社会各方面为敌。笔者所在学校的周边学校也有着类似的状况。父亲外出打工和父母均是农民的学生在笔者所在学校占多数,家长文化层次都比较低,而这样的家庭中有思想极端、自卑、早恋、逃学、网瘾、打架斗殴等现象的学生比较多。

三、对策探讨

(一)“以爱育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

1.爱是最好的药丸。教师应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如父子、母女般的关系,多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爱的交流,而谈心是走进学生心灵的捷径。

2.开展献爱心主题活动。坚持以周围人的先进事迹去唤醒学生心灵,用真情实感去融化学生的内心,唤醒爱的力量,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就能越来越好,从而使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是生活的幸运者。

3.开展形象设计活动。教师要有教师的形象,家长要有家长的形象,学生更要有学生的形象。我们管不了社会,但是教师穿正装,是学生的榜样;家长在孩子面前注意形象,永远是孩子崇拜的偶像;学生穿校服,不能有攀比之心。

(二)“德育量化”,培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1.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根据学生对分数的敏感心理,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通渭县“六大习惯”养成教育》具体化、明晰化,使之便于学习、便于操作。

2.学校党员、团员、少先队员,各班主任和家长共同组建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形成良性循环,不能放弃

任何一个学生。

3.班主任和家长要一起努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随时监管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数落十句,不如称赞一句。要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每天接受的是“阳光”,而不是“暴雨”。

(三)“育人减才”,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

1.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素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贯穿于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上真正落到实处。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格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化。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道德形成规律,有序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把德育内容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开展“月份主题、周次主题、主题班会”等主题活动。

3.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即家校联盟。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有限结合,学校完善学生请假制度、心理辅导制度、家访制度、家长监管学校的家长代表制度。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模式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家庭教育永远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德育为首、育人为先”是笔者所在学校的根本办学理念。我们不能保证人人考上大学,但可以保证个个成才!我们始终坚持“以爱育人、德育量化、育人成才”模式,紧抓学校和家庭教育,促进教育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一)以爱育人

教育的黄金定律是“爱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爱”。“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与社会其他领域的人员不同,有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誉,所以教师的师德是难能可贵的。要立德树人,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兢兢业业,有着为人师表的风范和形象。作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努力弘扬“以爱育人、立德树人”,把高尚的师德融入学校的各个教学环节,以爱心传道授业解惑。

(二)德育量化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可将其引申为“管,是为了不管”。经过思考和实践,课题组发现要在学生德育评价中突破制度管理的局限,就需要有一种更为开放、更具创造性的思维和方式,从而使德育评价不再是一副冰冷的面孔,而是激发学生自律、自治精神的唤醒和启蒙。笔者所在学校依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和校规校纪等,制定学生德育量化评估系统,具体围绕四个大方向:考勤、仪容仪表、校纪校规、法纪法规。用量化的办法评出学生德育成绩,具有恰当的针对性、公平性和良好的实效性。陶行知指出:“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乃是共同治理;不是打消规则,乃是大家立法守法。”

(三)育人成才

根据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课题组发现学生存在以下不良倾向:缺乏主动发展的自觉性,表现为厌学、逃学、不能认真做事;人际交往不和谐,缺乏理解、沟通、宽容和合作,没有感恩情怀;情绪不稳定,情感较脆弱,耐挫折能力差,调控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与年龄不同步,不能很好地克制自己;缺乏社会角色意识,违反《中小学生守则》,不敢承担责任,没有责任感;超前消费,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懂得“劳动是成功和幸福之本”,相互攀比,不珍惜钱物。课题组认为,教育的根本是理想人格的培养,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尊重每一个学生,教育应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学校一切工作应以育人为中心,而非单纯地以教学为中心。

五、结束语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第3篇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教育的整体过程,是青年道德人格培育的根本导向。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逐渐显现,多元社会思潮对于青年的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年的道德人格是当代青年群体价值取向的内在体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重点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抓住青年的道德人格认知的特点,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另一方面充分结合青年特点,利用新媒体手段,创新方式方法,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设计创作更多更符合青年需求的教育文化产品,对青年潜移默化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青年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养成健全的道德人格。

重视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重视传统文化的滋养,是青年道德人格培育的宝贵资源。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新时期,加强传统文化的滋养,可以帮助青年群体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青年道德人格的根基。在社会领域功利思想的影响下,部分青年过分看重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发展与国运兴衰,缺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担当。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能够有效填补青年道德人格的文化空白。通过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培养,可以使青年将个人目标与国家目标统一起来,对于自身的道德人格提出更高要求。同时,要注重培养青年严于律己的自律精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古的厚重美德,是青年道德人格培养不可或缺的组成内容。曾子的“三省吾身”,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醒世箴言,都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道德文化所推崇的高尚品质。加强青年的自律教育,是提升青年道德人格的重要条件。自律作为主体基于内在需要的自我约束行为,可以确保青年拥有独立、稳定的道德人格。

加强学校道德人格教育的创新。相比于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而言,学校教育具有系统性、稳定性与专业性的优势,是青年道德人格培育的中心环节。抓住青年道德人格的可塑期,创新学校的道德人格教育,能够有力把握青年道德人格教育的主动权。要积极开展主题健康、形式新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青年道德人格培养的科学性。要加大实践环节的课程配置,将道德人格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鼓励更多的青年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通过帮扶弱势群体、参与环保宣传等多种途径,使青年在社会生活中感受真实的道德情感,了解社会发展对于自身道德人格的要求。要运用校园文化开展道德人格培育,有效矫正青年道德人格中的错误部分,抑制不良风气在校园内的蔓延。要加强校园网络新媒体平台建设,吸纳掌握先进网络新媒体技术的青年教师参与到青年道德人格的培育中来,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将社会道德热点和现象、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事迹制成宣传材料,加上“编者的话”在校园网刊登。要建立校园或年级、班级的官方微信、微博以及QQ群,教师带领学生在这些平台中对道德热点进行讨论,听取学生的心声,及时调整青年道德人格提升的准星。

夯实家庭的常态化教育功能。家庭教育是对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青年道德人格培育的基础保障。曾强调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青年成长的土壤,温润着青年道德人格的根苗,家庭整体的道德倾向、价值理念对于青年道德人格的形成影响重大。一方面,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导向功能,家长要为子女提供积极、正面、健康的思想内容。正如扣扣子一样,青年道德人格的扣子要从家庭教育开始,要在最初就找准正确的位置,奠定稳固的基础。在家庭生活中,道德教育无处不在,如何尊敬长辈,如何学会感恩,这些都是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也需要细细思量,这些零星小事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家长要注重家风的影响,真正地承担起“家庭教师”的责任。家庭教育可以在一顿温馨的晚餐中进行,也可以在火热的电视节目争论中开展,要在家庭生活的细枝末节处大做文章。另一方面,应重视健康道德心理的教育。健康的道德心理是青年正确看待和辨析道德现象的基本前提,因此家长还要注重青年心理健康情况的观察和把握,从而及时解决青年对于道德问题的思想困惑。此外,父母要以身作则,在青年道德人格提升方面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在看待事物、处理问题时不能偏激,在道德问题上要明确标准,使子女发自内心地钦佩家长,使自身成为“明星父母”,从而在道德层面上获得青年的崇拜和赞扬,使青年从中受到道德熏陶,形成完善的道德人格。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第4篇

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客观事物,利用客观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会逐步形成判定某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这些观点和标准就是价值观。就中职学生而言,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经济观、政治观、学业观、成材观、择业观、消费观、情感观等等。也就是说,作为一名中职学生,应该具备对当今社会经济政治如何学习、如何就业、如何消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等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价值判断。这些价值观对中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甚至会影响他们的整个人生。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家庭在影响中职学生价值观形成方面存在种种问题。

1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中职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由于种种原因,当今中职学生应该接受的家庭教育是不够的。一是农村的留守问题。目前的中职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其父母长期在外务工,造成了大量的留守问题,对子女的教育实行的是“遥控指挥”,有的更是鞭长莫及,无法管教。二是部分学生家长因工作原因,或忙于生计,对孩子疏于教管。以上两种情况,都是从客观上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挣了票子,废了孩子”。三是主观方面的原因。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很好地履行家长的教育管理职责。或者长期对子女教育方法不当,产生严重对立情绪。或有的家长受限于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不能对子女产生言传身教的作用,或者对子女教育失去信心,对孩子放任自流等等原因。从而在主观上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

中职阶段是中职学生各种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在这一时期形成作为一名职高生应该具备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在思想上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然而,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失衡,对中职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众所周知,中职学生要么学业不佳,要么品德不良,不少学生二者皆有。从核心价值观方面来说,现状更是令人堪忧,缺乏基本的社会经济政治观念、不少学生学业困难、没有正确的人才观和择业观、生活上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集体观念缺乏、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等。造成这种局面,可能本身就是家庭教育长期缺失的恶果,如果不在高中阶段加以培养和矫正,那就是雪上加霜。中职学生也就很难形成的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2家庭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和偏见对中职学生学业价值观的影响

今天,职业教育虽然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歧视的现象仍然存在。从家庭的角度上讲,在家长的传统观念中,送孩子上学目的是让他不断地升学,考上理想的大学,找个体面的工作。这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决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因此,有的家长把子女送到中职学校是迫于无夸。因为他的确无处可去了。更有甚者,在他平日的教育中,把“到中职去读书”作为反面材料来教育子女。所以,他们把子女送到中职学校后,一般不会有什么“奢望”,不会给子女提出什么目标和具体的要求。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的家长就给我直白地说到:“老师,他现在太小了,什么也做不了。我是把孩子送到这来混大点”。当然,他们更不会有多少时间主动和学校、老师联系,以形成的教育合力。事实证明,中职学校开家长会,家长的出勤率相当低,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这样一来,在中职学生的心目中,就形成的了中职学生不会有什么出息的观念,读中职是家长们的下下之策,读中职是把人混大,是拿一纸文凭而矣。这种观念一经形成,中职学生还会认为认真学习,完成学业对他有意义吗?因此,他不可能形成正确的学业价值观。以后,也不会有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在这种价值观导向下的中职学生,在学习方面不会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品行上也不会有正确的日常行为规范。所以,当前不少中职教师感到学生难教、学校感觉学生难管就不足为怪了。

3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对中职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也存在一些误区,也就常说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溺爱型的家庭教育,表现为对子女过分溺爱与庇护,特别是对子女的要求没有原则的满足,长期以往,子女便形成了娇横、任性、抗挫力差的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中学阶段,子女便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他们在我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时候,过分强调他人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包容,他们只干对自己有利的事,却不愿意对社会做出应有的供献和回报,不愿意牺牲一点个人利益,缺乏集体主义价值观。

粗暴型的家庭教育,表现为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学生,在中职学校表现出同学之间感情冷漠,人际关系不容洽,有的学生还会有暴力倾向,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往往是被动的,有时还会是偏激的。这样就会扭曲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他意识不到同学之间的友情,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个人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当他进入社会后,同样不易融入社会,处理好社会中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

放任型的家庭教育,主要表现为对子女管教不严,放任自流。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学生,在学校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纪律观念淡薄。在学校不能很好地遵守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对老师同学的管理易产生抵触、对抗情绪。这样的学生缺乏应有的法纪价值观。这种现象,在中职学校尤为常见。近年来,中职学生在校因不服从管理,与学校、老师产生矛盾,甚至出现刑事案件的情况时有见之报端。当然,这种学生走出学校也是相当危险的,因为他进入社会后缺乏的是作为一名公民必备的法制观念。

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范文第5篇

一、建设好家长委员会,提升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力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小学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明显增强,参与学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也需要学校利益相关者在民主决策、监督制衡和参与合作中发挥作用,而家长无疑是学校最重要也是最庞大的利益相关群体。家长委员会(以下简称“家委会”)是家长行使知情权、评议权、监督权和参与权的重要组织,同时也发挥着公益服务功能,作用不可小觑。

家委会是由学校组织、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具有主体性、自愿性和公益性,不从属于学校,与学校地位平等,是独立的家长志愿者团体。学校是家委会建设的策划者、协助者,工作职能的推行者和落实者。学校可以指导家委会的工作,但不能包办、代办,更不能幕后操纵。伍家岗区通过强化家委会组织建设、细化家委会部门设置、完善家委会组织章程、开展家委会星级评定等规范家委会工作,确保家长能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参与涉及学生利益的学校事务决策,行使教育监督权和评议权,在学校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宜昌市第六中学的家委会下设学生安全管理支持委员会、家校联系咨询委员会、学校课程支持委员会等机构,校长每学期请家委会审议学校工作报告,征求家长意见。根据家委会组织章程,家长不仅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学校的安全管理、课程实施、家庭教育等提供支持,而且也参与校服招标、学生奶选择、校外实践活动的决策。有了家长的参与和监督,学校依法治校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办好家长学校,提升家长与子女共同成长的行动力

家长学校的工作有三个关键:课程、师资、交流平台。

首先是课程。因为地域不同,学校之间的家长群体存在差异,同一所学校家长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家长群体和个体的需求不同,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进行校本开发是家长学校课程建设最有效的办法。伍家岗区鼓励学校通过自主建设、合作开发或购买课程服务等方式,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家长需求出发,立足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开发家庭教育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和活动指导手册,并且在课程设计中预留选择的空间,在满足共性需求的基础上也为家长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课程支撑。

其次是师资。家长学校教育是对成年人的教育,故教师对家长的指导要符合成年人的特点,要更具专业性。伍家岗区为家庭教育培训提供了专项资金作为保障,每所学校还配备了至少一名兼职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做具体的指导服务工作,并成立了研究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核心教研团队作为家庭教育的智库,通过培训和教研不断提升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通过与社区合力打造使用师资的方式,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广泛吸收优秀家长、社工、社会志愿者加入家长学校讲师团的队伍中,使师资队伍更强大。

最后是交流平台。办家长学校不等于办讲座,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服务也不能止于讲座。在信息化背景下,打造线上交流平台,将“互联网+”引入家长学校教育中,能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家长学习的泛在化。同时,线上交流平台有利于实现家长自主教育,发挥优秀家长的示范引领作用,及时满足家长的个性化需要,更有针对性、实效性。这种浸润式、个性化的家长学校线上教育,有助于改善家长学习后“感动却不动”的情况。

三、推动家庭文明建设,提升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生活中的渗透力

教育和引导家长加强自身修养和自我约束,重视言传身教,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在家庭生活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的应有之义。学校组织的便利性、师资的专业性和场地的现成性,也使得学校在家庭文明建设中理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无论是依托家长学校组织专题教育,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讲教育;还是以家委会为实施主体,定期组织家长和学生开展亲子阅读、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等活动,促进和谐亲子关系的形成,促进家长和子女的共同成长;或是通过“晒”“评”“讲”树立一批书香家庭、和谐家庭、勤俭家庭等各具特色的典范家庭,都是有组织地全面推进家庭文明建设的有效方式。

四、构建“三教”结合网络,提升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支持力

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联系,对儿童成长共同发挥整体作用的今天,学校要主动出击,担负起把三种不同的教育机制有机结合的责任,争取政府职能部门、街道、社区、乡、村等的支持,就师资队伍、活动场所、教学计划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不断完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开启社会多元参与的家庭教育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