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数学总复习;素质教育;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怎样提高初中数学总复习的效率,这是每到学期期末所有老师都很困惑的问题。由于素质教育很重视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数学学期的期末时,必须做好初中数学总复习。本人结合近二十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做好初中数学总复习的一些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无论是人教版、或是北师大版本的初中数学资料中的试题都体现了“双基”的问题,命题主要是代数式、方程及应用题、不等式、函数及其图像、三角形、圆、三角函数、实际应用问题的主要知识内容,也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运用能力。由此可知数学教育可以使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同时更能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针对上面这些状况,我们在上复习课前应该认真学习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正确理解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深刻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对初中数学教材增减的内容完全了解和掌握,明确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目标。分清新课程标准与原课程标准的一些变化,新课程标准明确阐述了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连,数学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起着广泛的作用。同时强调了随着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数学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在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备数学复习课时,应做到对每个知识点所设计的目的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通过认真的备课,制定出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精选例题,巧设练习题,充分发挥例题和习题的作用,在一节数学复习课即将结束时,再筛选出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的习题进行课堂检测,通过这样的练习,便于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解题能力,使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选择例题应具有代表性
在数学期末总复习阶段的教课中,例题教学尤为重要,通过例题的讲解可使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并且还能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和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数学期末总复习时应注重例题的代表性,例:在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整合解方程题时,所选择的例题是 ,解此方程时,首先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小数化为整数,再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去分母,让后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从而求出方程的解。把小数化为整数时,分数的基本性质仅与这个分数有关,其它分数不变化;去分母时,方程两边的每一部分都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注意没有分母的项也要乘,绝对不能漏项。本题在七年级数学的解方程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解题方法多种多样。它考察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各种角度去看,在复习中选好并讲好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能达到分析一题进而掌握一类问题的分析方法,这样才能以点带面,触类旁通,提高总复习的效率。
三、变换式训练,提高数学复习课堂效率
变换式训练可易可难,它不但给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了对应的探究空间,还可以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数学应变能力,并且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深一步的巩固和掌握。
例A、B两地相距240公里,小王从A地出发,每小时行驶40公里,小赵从B地出发,每小时行驶60公里。两人同时开出,相向而行,多少小时两人相遇?小王先开1小时,两车相向而行。问小赵行驶了多少小时两人相遇?(略解:此题属于相遇问题。设小赵行驶了行驶了x小时相遇,由题意得:60x+40(x+1)=240
解得:小赵行驶了2小时,两人相遇;
变式1:对上题进行加问1:相遇时小王离B地有多远??
略解:根据上题求出的时间,用240公里减去相遇时小王走的路程即可。
变式2:小王和小赵同时出发,问小赵经过几小时追上小王?
略解:变式把原相遇的问题应用题的改成了追击问题的应用题:解决此问题需要考虑的是两个人的路程关系,各自的速度知道,行的时间相等,路程差是240公里。设小赵经过y小时追上小王,由题意得:60y-40y=240解得:y=12;所以小赵经过12小时追上小王。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知道,对于一些典型的例题,在学生已掌握其解题思路、方法之后,还应有目的变换式练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011年版本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且提出必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具有一定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信息化时代对人们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特点;教学策略
要落实好新课标,对教学来讲是一种机遇和挑战,教师不仅要熟悉并理解新课标中四个目标要求,更要懂得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和教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提高.
一、新课程标准的特点
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版》相比,新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和全面,更适应现代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具体变化有以下特点:
1. 全面体现新的课程理念
初中数学使用的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点. 将实验版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充分体现了:课标核心是“以学为本,以生为本”, 基本着力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健康地发展. 突出体现了数学的实效性、普遍性和发展性. 课标改变学科本位和教学本位的观念,重视数学课程在实效、应用、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注重每一名学生的发展.
2. 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将以往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新课标的一条“教学活动”. 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所以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本位,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 这就更加深化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摒弃旧思维定式及做法,转变教学角色,尊重学生,和学生共同去学习、探索,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3. 内容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和学生认知水平
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现实,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倡导了一种回归现实的教育,让数学走向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是来自身边的事和物,体会到学习好数学的现实用处. 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真正提高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索的能力.
在教材里有许许多多的彩图,有关于现实生活的,有关于历史人文自然元素的,有科学技术发展的,这些都带给学生视觉上和现实中无穷的遐想. 例如“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就通过世界著名建筑――意大利比萨斜塔去作为引入;较多的例习题是通过实物图作为题型的原题;“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问题就是来自于学生常参与的篮球比赛而引申出来的. 还有:流感传染;扳手旋转;跑道设计;中奖概率;产值高低;调查统计谈节水;最省材料的环保设计方案……
4. 加大了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
就数学本身而言,所学内容有时会使人产生枯燥乏味感,长期学习较易使初中学生产生厌倦感,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对数学慢慢失去兴趣. 而教学中如果借助多媒体图、文、声、像、动并茂的特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将抽象的教学内容换成具体的视听设计,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能大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第24.2.3节:“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习中,传统教学只是静态地画出五种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要比较每种关系中d与R和r之间关系,学生就会感觉难理解. 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如几何画板及Flash进行设计,就可轻松画出每种圆与圆的位置,可动态显示两圆位置的所有关系情况及d与R和r之间长短数量关系,并配以色彩及声音效果,在演示过程中,着重闪烁其中的关键点,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变化过程. 把以前学习的难点变成现在激发学生兴趣的亮点.
5. 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明确指出:“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以往评价方式多数以书面考试作为唯一模式评价学生. 按新课标评价原则: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全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这样可以从全方位来肯定学生的学习情况,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把评价的重点从终结性评价转移到日常学习记录的过程评价.
二、新课标教学策略初探
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其理念,着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
1. 注重四个目标相互统一是关键
义务教育新课标明确强调:“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从学生长远发展和社会发展眼光看,我们同样需要一个具有健康心理、创新能力和活学活用数学能力的学生. 当今社会发展已摒弃以往这种“高分低能的产品”. 数学教学应立足于四个目标的辩证统一关系,正确运用. 在备、讲、批、辅、考几个环节中把握课标要求中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体验、探索”等尺度,就会降低教学的随意化和低效化.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可能蕴涵的与上述四个方面目标有关的教育价值,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学会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2. 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育家洛克说过:“一切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教与学,有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探求能力,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终身受益. 根据新版数学教科书特点可让学生从以下三方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可要求学生制定好一期、一章、甚至一节的学习安排计划,包括时间、内容、目标等. 其次是预习,现在教材内容设计上很适合学生作自我课前预习. 学生可先通览即将学习的内容,了解其主要讲哪些内容,要求掌握哪些要点,有哪些关键字词和未理解的地方.
课中:强调学生跟思路、专心听、认真记、勤思考、抓重点难点疑点,对预习、听课或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要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大胆质疑,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课后:知识的巩固是靠有效的作业和练习. 要求学生从平时做起,充分认识到做作业练习是课堂内容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用于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技巧及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一种对知识的积累过程,要形成独立按质按量完成的习惯. 对有疑问的问题要有钉子的钻研精神、足够的学习信心和敢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包括经常强调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复习、反思;做题过程中要形成认真审题、严密准确演算和推理.
3. 注重正确处理好教与学间的关系
教与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师生应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交流思想、情感,以实现数学教学的四个基本目标要求. 坚持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目标制定、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有效组织等都应突出“导”的核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 我们倡导新的探究学习方式,教师通过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认真审题、推理论证、准确解答. 这样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就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4.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如何让“枯燥”的数学课堂“鲜活”起来?这就要改革教学方式,通过多样化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善于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 例如悬念式、矛盾式、故事式、疑问式和巧用多媒体等. 善于启发或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一个疑问情境:如何去测量一幢不能到达底部的高楼的高度.以此作为本节课的引入. 当时学生根据个人见解讲出很多种方法,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由于这个来自生活,使学生很快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
5. 构建平等、朋友式师生关系
现在家庭多数是独生子女,许多学生在个人性格、心理承受力、相互协作等各方面难免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所以应构建起师生互动,共同参与教学的模式. 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情感上的朋友关系,师生共同提出问题,一起在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由过去被动听讲转为主动参与,主动进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向,同时,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地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不断进行反思,通过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通过反思,找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通过反思,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和学习方法。教师要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获得更多的经验。作为高中数学教师,笔者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仅更加理解了新课标对数学学习的要求,还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加强。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课堂中,首先,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发言,通过各种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次,教师不应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进行指导,充当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再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还能提高他们探索知识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不能对学生完全放手,而应在学生面对一个难题解决不了或学习的方向偏离了教学目标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对初高中衔接问题的反思
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相比,不仅难度增大了,宽度和深度也有所增加。刚上高中的学生在面对高中数学时,可能还在用学习初中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生会认为数学很难,自己很难学会。因此,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逐渐适应从初中数学到高中数学的转变,体会到解决数学难题的快乐,逐步增强他们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思,清楚了自身哪些方面需要提高,认识到了数学教学不仅要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形成一种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
三、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反思
高中的数学知识与初中的数学知识相比,不管是难度还是深度都提高了一个层次,这就要求学生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要随之提高。然而,一个班级的学生数学水平不同,在接受知识的时候速度也会有快有慢。如数学水平较高的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会很轻松,而数学水平较差的学生接受起来则会很慢。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差异,教给他们适合自己进行数学学习的学习方法,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这样做的结果是:数学水平较高的学生在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后会学得更好,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探索精神;数学水平较差的学生在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后会更加努力,使自己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四、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问题的讨论。现在小组合作的模式已经成为了教师教学的主要形式,但是小组合作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误区:1.教师为了响应新课程标准的号召,一味地追求形式,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小组合作即可,而不去考虑这个问题用小组合作解决是否合适。2.在小组合作中,只有学习好的学生进行参与,而学习较差的学生只是在一边旁听,不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在合作中互相促进,从而也就失去了小组合作的意义。3.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缺乏交流,仅仅是把问题解决了,而对于该问题应该从哪入手、如何进行分析等方面却没有总结出来,这样的小组合作完全对差生起不到任何的促进作用。4.合作仅仅是一种形式,从开始合作到合作结束仅仅几分钟的时间,有的小组可能正在进行,有的小组可能刚刚开始,这很容易使学生对小组合作失去兴趣。5.在小组合作讨论问题时,并不是越热闹效果就越好,同时教师也不要一味地放任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不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指导,这样就会使学生将这种小组合作的讨论当成一种放松的手段,无法真正实现小组合作的教学目的。6.评价体系没有跟上,导致小组代表或个别优等生的发言多数并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最终使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果差强人意。
总之,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进行反思,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也需要反思。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用心去体会学生的思想和感情,通过缩小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朋友。只有不断进行反思,教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只有不断进行反思,教师才能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深刻内涵;只有不断进行反思,教师才能转变教学观念,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长吉.现代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曹一鸣.数学教学中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J].中学数学,2003(08).
3.张雅君.教师的教学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6(02).
4.章水云.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J].中学数学研究,2006(08).
一、以《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为本,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
新课改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为目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彻底地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理念,构建一个探索性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观念,我经常将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与旧的《教学大纲》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从中窥探出端倪。经过研究。我发现两者之间不仅在内容上变化非常大,在表述方式上也有较大的变化,在标准的要求上把对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式的引导的要求与知识内容的要求结合起来,突出对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从同一要求到面对全体学生
由于已往的教材比较突出学科的知识体系和中考这一严峻的事实,使得课堂教学往往是按照中考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进行,在初一的教学中就从知识和能力上瞄着中考。课堂内外常常是同一要求、同一练习、同一作业、同一评价、同一要求之下必出现一些学生在陪读,失去信心,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相当多的学生在浩繁的习题中日夜苦读;同一要求之下,使学生本来具有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像力慢慢地消失。同一要求不是面对全体学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为面对全体学生的实质是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每个学生都是惟一的,每个学生不可能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可以同样的速度,沿着同样的一条路径到达相同的终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要求,不同的求知愿望,教师对他们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教师要为他们的进步、为他们的成功、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和创造条件,使他们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都能获得一些成就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能使人对生活持乐观态度,能把艰苦的学习任务变为乐于接受的事情,能使学习的注意力较长时间地集中,能提高思考问题敏捷程度。中学生自我实现的重要体现就是获得成就感。
三、把握教师教与学生学模式的转变
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数学学习不是学生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探究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时,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数学课题的学习活动就必须成为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新课改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学会探究,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懂得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自然也就提高了学习的能力,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只要我们上课感觉很累,我们就得反思,是不是自己讲得太多了,学生参与的时间太少了,这节课的某些环节是否能够改进一下,改成学生活动,让学生去探究,让学生成为“演员”。思想一变,方法自然会有。教学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
四、构建模型意识,培养创新思维
著名数学家怀特海曾说:“数学就是对于模式的研究。”各种数学公式、方程式、定理、理论体系等等,都是一些具体的数学模型。何谓数学模型方法?就是通过对问题数学化,模型构建,求解检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构建学生的建模意识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为建模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大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具有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而且在建模活动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所给问题的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直觉思维、猜测、转换、构造等能力。而这些数学能力正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恩格斯曾说过:“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不是无聊的游戏而是数学的杠杆,如果没有它,就不能走很远。”由于数学建模就是把实际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因此,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转化,用好这根有力的杠杆,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创造性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解题速度是十分有益的。
五、从“解决问题”到“提出问题”
以前中学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成培养学生“应试”能力。应试能力的培养是以题海训练为手段,以“建立条件反射式的解题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各种训练几乎代替有些教师的正常教学,题海训练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真正原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学生智力的发展,与教育方针相违背,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违背。
总之,提高数学有效教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课题。不同时代所赋予的内涵与要求有所不同。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观对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又注入了新的内涵,数学课堂教学又面临了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甄德山,王学兰.教学成效相关研究[M]
【关键词】数学教学 改革 思考对策
我国借鉴发达国家数学新程标准并结合国内学生的实际状况。于2001年颁布了数学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代替了原来的大纲指导教学。教学是课程标准实施的主要途径。 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过程中比较最要的一个方面。教学过程改革必然涉及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革新。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这就向我们广大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面对这种挑战。本文结合教学实际。简单提出对初中数学教学过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数学内容全新化
相比较旧教材从例题到练习都是固定模式,显得单调和乏味,而新教材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多种练习形式。增添了大量精美的插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如:做一做,听一听。说一说,试一试,玩一玩,想一想,摆一摆,猜一猜,读一读,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拟人化的卡通形象的出现,更符合孩子的口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活动化
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与态度--.?・”。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改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把教学过程变成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教和学生学是“互动”
而不是“被动”。“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捕捉素材,并通过借助图片折叠。游戏。动手操作等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有机创设适宜于学生领悟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进学生动手实践,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精神。例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中的《拼网与勾股定理》这一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勾股定理。可以想到多种拼图验证的方法。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特点,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同时通过数学活动,把良好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严谨的求知精神传给学生。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和发展。
三、学习方式多样化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有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课程摆脱了传统数学教学的影响。把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日益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进人课堂。
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呢?常做的方法是让学生4―6人自南组合小组。组长由教师指定或轮流担当。在课堂上负责整理每个学生的发言。并准备在全班交流时谈出自己小组的见解,发言是代表本组而不是个人,组内其它成员可以补充。在小组讨论中,思维活跃的学生町以阐述自己的见解,可以多做。不爱发言的学生,跟他的同桌交流,也好可以跟着做。
多样化的学习容许学生异想天开。容许学生辩解和争论,容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现空问,达到以学生为主。全面发展的目的。比如:
在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中《它们是怎样变过来的》这一节。
让每位同学说一种变化方式。组长总结。说出最多有儿种。然后老师评议;还有第一章的《勾股定理》等等,都是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实践多样化学习的上佳内容。
伴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和深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遇到不少困难和困惑,下面提出来以求教于方家:
1.“放”与“收”的处理新课标主张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分组讨论,但普遍存在”易放不易收”的现象,学生分组放开讨论后课堂混乱。45分钟n,-jf~q叉不够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到什么程度?讨论多长时间呢?
有时讨论还没有完,下课了,问题还没有解决,只有老师帮助解决,学生仍旧以接受为主,这样有悖于新课改的要求3.2评价与课改的脱节虽然以经过两年多的新课标下的教学实践,但学校和上级部门对学生、老师的评价方法和制度与以往没有多大改变。只是试题有所变化。但评价还是以分量化。这样老师的教还是为提高成绩而教,学生的学还是以考好成绩而学,难免仍旧养成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接受的不良学习习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培养和发展。因此,要使新课改按要求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有评价标准的及时到位引导。
2.教师教学观与学生学习观的转变新课标下,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主导者。而是知识学习的指导者,即由演员变为导演。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也需要学生也要转变学习观念。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还是以前的学习方法。老师不讲,他们就不知道干什么。比如:在上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旋转》这一节。老师让他们分组讨论怎样旋转。一组学生只有两三个在思考,多数只是倾听。甚至个别学生还开小若。
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尚未形成。因此,新课改必须从开始要教师转变教学观。 时培养学生改变学习观。只有这两方面同时转变,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