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育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育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途径

2014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本文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1 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随着我国学术界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的逐步深入,核心素养的概念与内涵逐渐明晰。概括的讲,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涉及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学生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实现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由于每个学科的特点和性质不同,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具体到体育学科而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具体包括: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以及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三个主要部分。本文在研究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与方法这一问题时,就是从这三方面进行探讨的。

2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2.1 学生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主要围绕学生的体育兴趣来开展,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喜欢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运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品格则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比如: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等均属于体育品格的范畴。

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比如:在开展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挑战类项目的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挑战精神;在集体合作类运动项目教学中则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二是,结合学生身心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比如:针对中学生采用竞赛法比较合适,而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则采用情境教学法更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2 学生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基本运动能力、培养学生专项运动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等三个主要方面。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W生提出了不同的运动能力培养目标,因此,要确保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能力的有效培养,必须首先要注意明确培养的目标,并根据培养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二是构建家校联动的机制,通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配合来切实促进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

2.3 学生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的培养

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和促进健康的行为养成。学生健康知识的掌握是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康行为的养成是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

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一是要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知识。比如:在篮球传接球技术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时机向学生介绍篮球运动中手指挫伤的预防知识,让学生了解如何才能够避免手指挫伤问题的出现;在开展正式的练习之前任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检查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让学生了解哪些问题是导致运动伤害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排除等等;二是,在学校情况允许的前提下,应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健康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学生健康行为的良好培养。

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学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如何围绕核心素养来聚焦体育教学呢?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运动技能的传播者,应当站在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高度上,从更深层次理解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从更广的领域寻找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方法途径,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清晰而明确地解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学习、理解和实践,就体育核心素养概念定位、培养途经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 转变体育教学理念,加强体育素养培养

我从事体育教学已有二十多年,深深体会到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仍然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不但没有聚集“核心素养”的培育,甚至很多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发展体育教育会牺牲掉智育教育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很多学校普遍缺乏体育意识,尤其对生理卫生知识、锻炼常识等基本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普及重视不够,导致很多学生缺乏自觉进行身体锻炼的意识,体育素质明显偏低。虽然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普遍较好,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明显不符合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还有,很多学生不是站在增强自身健康和身体素质的高度进行体育锻炼,而只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或者娱乐等,缺乏稳定的锻炼动机和持久的习惯养成,往往一达到目的就停止了。针对不容乐观的体育教育现状,作为小学体育一线的老师要抓住当前极力倡导培育“核心素养 ”的重要机遇,带头转变思想观念,大胆冲破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的束缚,在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教学中,以学生健康锻炼为先导,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聚集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以及坚定的意志,从而促使他们拥有健康的身心,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先决条件。

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形成愉悦课堂氛围

体育兴趣是人们为求积极和优先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互联系的意向活动,是个性的最直接的体现。兴趣来自生活体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其表现方式也是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在体育课中,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而个性因素往往制约了表现方式。如内向的学生一般能遵规守纪,但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不浓;好动的学生对任何体育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不足是组织纪律性不强。在我任教的班级就有一个特别顽皮的学生,在教室里上课坐不住,在操场上体育课无集体意识,许多老师对他束手无策。通过几次接触,我发现这名学生自尊心特别强,不服输,在同学面前爱表现。我抓住该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安排他负责体育器材配置和回收,并向他说明做好器材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老师的重视程度,教育他要胜任这项工作不但要有服务意识更要有表率意识,即在方方面面特别是纪律方面要做同学的表率。经过一段时间的说服教育,该生不但把器材管理工作做得有条不紊,而且组织纪律性和活动能力也明显增强。由此可见,只要我们老师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与互动关系,体育课堂就一定能成为学生兴趣爱好充分展示的舞台。

三、创新体育课堂设计,提升教学活动质量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育范文第3篇

体育身心健康教育学科作为学校教育各学科中一个独特的学科,教师对于优秀学生的培养,应重点突出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2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和共同提高。这是由体育身心健康教育学科专业特殊的科学性所决定的。国内外学校教育离不开体育身心健康教育,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离不开体育运动。当今中国社会、家庭不能只从学生文化课学习成绩的分数来评定学校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学质量,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健康身心、运动能力、人格健全、社会适应等各方面的体育文化核心素养的培育。

2问题的分析

体育文化核心素养不但是全面衡量世界各国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科学指标,而且更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与快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科学“养分”。世界各国青少年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参与学校体育课的教育学习与锻炼体验,在认知实践中“疲劳其筋骨,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并从此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不但是对学生终身健康身心、人格健全、社会适应最真实的科学体现,而且更是对学校体育身心健康教育强身健体特殊的锻炼健康功能、修心养性独特的教育科学功能核心价值健康观最好的完美诠释。青少年学生出色的身体力量、柔韧、速度、耐力、协调、灵敏的各项素质,是对体育课兴趣培养,参与运动锻炼和学习,增强身体健康,促进提高运动能力、体育考试成绩、文化课学习方法等综合整体质量水平关键的根本保证。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怡情养志,开发智力,锻炼人的思维品质与精神素养,尊重规则,尊重对手,磨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培养勇气和胆量及对抗意识,增强胜不骄与败不馁的心态,提高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及永不言败的自信心,体验勇敢与顽强、拼搏与成功给学生带来的兴奋和快乐,并有助于陶冶道德情操,修心养性,增进良好的个人竞争意识以及团队之间相互协作与配合的集体综合意识,发展、提高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适应未来社会各种素质和能力,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科学促进作用。

3问题的解决

中学体育教育因为是基础体育教育和高等体育教育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转折点与驿站,所以中学体育学科教师对优秀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虽然前提条件是学生应具备出色的身体素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同时具备这2个条件的,彼此之间是有差距和差异性的,两者要和谐发展与共同提高,缺一不可。例如,有一部分学生是身体素质突出,但并不是心理素质良好;有一部分学生是身体素质一般化,但却是心理素质出色。作为教师一方面对于身体素质好,而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应从心理素质角度给予强化突破提高;另一方面对于心理素质好,而身体素质一般化的学生,应从身体素质层面给予提高增强。这样既能面对学生身心素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解决,又能针对学生身心素质中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部分或个别解决。教师应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与教学手段做到查、漏、补、缺,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身心素质均衡发展的学生不断发扬光大,精益求精,锦上添花,长盛不衰;使身心素质发展不均衡的学生不断树立自信,看到希望,迎头赶上,由弱变强。各中学体育学科虽然都有其优秀的教师,他们聪明、能干,全身心扑在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事业上,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品、健、学兼优的合格人才,但是他们的精力与能力总是有限的,在每天繁忙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中,不可能做到对每一项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学习、练习、理解、掌握都能教到位、帮到位、管到位。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每一位学生身心的成长与进步都是客观条件的外部因素通过主观条件的内部因素而起作用的。因此,体育教师在培养优秀学生由少数人到多数人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出学生人数点多和面广的群体优势,扬长避短,以传、帮、带的多种形式,采用科学创新的各种教学方法与各项教育措施,事先做好培训工作,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出体育委员、班干部、优秀学生集体团队良好的作用;然后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方位、多元化地形成一帮一、二,二帮三、四,三帮五、六的少数人帮助和带动多数人的互帮互学与和谐互动的大好局面,学生们彼此都能做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以起到交流情感、增进友谊、促进团结的教育科学目的,为由少数优秀学生变成多数优秀学生、个别优秀班集体增加到多数优秀班集体而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4结语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育范文第4篇

在当今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我们依然还有很长的路需要继续摸索,依然还有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需要进一步强化与实施。我们应依据社会需求,遵循大学生成长的规律以及以生为本的原则,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积极的实践探索。

一个专业能否获得迅速发展,所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首先取决于其市场定位,专业定位直接影响其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因此,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进行市场细分和调研活动,并结合地缘优势和学科特色,综合考虑生源特点、就业去向、自身条件等因素,在此基础上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悉海洋渔业学科相关知识,能在相关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此从目标源头上明确大学生隐性素养和显性素养的双重培育任务,并围绕此中心目标开展其它培育工作。

培养体系由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与创新教育体系及公共关系辅修专业4部分组成。其中,理论教学体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长期根据地,其按知识层次共构建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3个平台,每一平台都加入了一些素质教育课程,确保职业素养的培育贯穿大学四年整个教育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理论课课程实践、学科基础课课程实践以及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组成,在打好理论根基的基础上,提供职业素养提升的锻炼舞台;同时,还应开设包含政治课程教育、体育课程教育、军事课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形式与政策、就业指导、科技创新、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在内的素质与创新教育体系,以此全方位、系统化的培育学生职业素养。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达到培养目标、实现良好职业素养的基本条件。从课程结构上看,本专业依据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确立以公共基础课为基础、以专业课为主干、以方向模块课为核心、以相邻学科为辅助、以公共选修课和专业任选课为补充的课程设置结构。各模块结构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

显性素养培育与隐性素养培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但在实际培育过程中,也各有所侧重。首先,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是一位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各环节诸如招聘与录用、培训与开发、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因此,我们依据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需求,开设《人力资源管理概论》、《招聘与录用》、《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等专业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增强其实践操作技能,提升职业技能素养。其次,作为一个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应掌握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主要知识,特别是熟悉市场、融资、营销、商务等组织运营知识。同时,还应精通国家有关的人事制度、法律法规,能够妥善处理劳动纠纷。因此,我们将管理学、经济学、法学作为该专业的主干学科,并开设《管理学原理》、《劳动经济学》与《劳动法》等课程。再次,作为员工倾诉的最佳对象,人力资源管理者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依据马斯洛的五大层次需求理论,了解每一位员工的需求,适时有效激励员工。因此,我们开设《人事心理学》、《激励管理》等课程。最后,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实践活动包含的内容、涉及的领域、实施的方式都非常广泛、复杂,人力资源管理者要胜任所从事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与组织协调等能力。因此,我们开设《行政秘书与公文写作》、《公共关系学》、《领导科学》与《管理沟通》等课程。

一般来说,隐性素养相比显性素养而言对一个人的影响更重要。我们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除了要具备相应的显性技能素养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思维、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等内在要素。首先,职业价值观是基础。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我们开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形式与政策》等课程。其次,诚信是根本。一个具有个人诚信魅力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能获得上级、下级、同事和客户的尊重,有助于他与公司内外关键人员保持有效的联系,有助于建立一个可信赖的人际交往环境。因此,职业道德的培育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为此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在学生中还开展考试诚信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与“做事”。再次,创新、创业是关键。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具有创新精神,能够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原有的制度进行创新性的变革,甚至是创造出全新的、科学的、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因此,我们开设《创业管理》等课程,并开展科技创新等课外活动。最后,敬业是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较为复杂,敬业是工作良好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为学生开设《体育》等课程,并开展了军训、公益劳动等活动,在实践锻炼中磨练学生的意志,培育他们踏实、肯干、吃苦、耐劳、敬业的工作态度。

学生的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也直接影响到职业素养水平的高低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为此,我们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的特点及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设置了公共基础课实践、学科基础课实践、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以及课外实践等内容,其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是重点,包括军训、模拟招聘实践、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实践、企业绩效评估方案设计、劳动与社会保险实务、专业软件应用技能训练、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9大模块。这些环节的逐步落实,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职业兴趣,活跃了职业思维,提高了学生活学活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教育的有效性,有效实现了专业知识向职业技能的转化。在实践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了以下四个模块的特色培育: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模块。在专业课程中我们根据课程特点确定了课堂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如课堂辩论、演讲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职业兴趣;第二,实验教学模块。将本专业相关学科的演示性、综合性实验整合为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学生实践应用技能迅速提高,职业素养大大提升;第三,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包括:人才招聘、绩效考核、员工培训、薪酬设计等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我们开展了职业生涯设计大赛活动,帮助学生明晰了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自我规划与管理的能力;还组织学生参观了校园招聘活动以及现场招聘会;并亲自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招聘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大大提升了其实践技能,增强了其社会适应力。同时,还应积极聘请校外实践专家走进课堂;第四,还应积极走出去,搭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地锻炼平台。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育范文第5篇

课改以来,学校尝试通过“课程校本化”的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构建校本化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眼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及素质,为不同的生命个体寻找适合的发展路径,逐步形成个性鲜明、内涵独特、成效显著的育人模式。学校主要从5个方面实践“生命影响生命”的办学理念,促进课程发展。

生命教育理念下的课程实施体系构建

我们主要通过课程变革改变学生学习的性质、结构和状态。所谓改变学习的性质就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结构就是说学习的内容不能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元的,既有书本的也有实践的,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改变状态,就是要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

我们将支撑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要素概括为六大支柱,分别是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身体素养以及心理素养。并从这6个方面出发,为学生生命成长规划课程、提供选择、培养特长,确保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们将课程的层级分为三级,分别是常规课程(包含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科拓展课程以及特长发展课程,还参照课程的基本属性,划分发展学生6大素养的主要实施学科。例如,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我们主要通过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等学科来加以落实。

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德育课程实施

在德育领域,我们确立了以养成教育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目标,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文化建设为抓手的总体实施策略来全面规划德育课程并落实生命教育理念。

为了加强德育科研的支撑作用,学校独立申报并实施了两个国家级课题,一个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生人格教育研究”,另一个是“构建生态校园,形成学校特色文化的实践研究”。第一个课题已经结题,并且获得了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后者正在实施中,通过课题推进,教师的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显著提高,德育课程体系基本形成。

依据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需求,我们为学生开设不同的德育课程。学校以“习惯养成”课程为主线,贯穿整个初中、高中学段,以“公民素养”课程为核心内容,培养学生初步适应社会的基本素养。

学校在高中阶段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培养学生人生规划的意识与能力;开设《意志品质课程》,磨练学生的抗压能力,为学生将来面对真实世界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做各种准备。《人生规划课程》是我们校本选修课程中的必选课程,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初步认识与自我规划。我们还与《法制晚报》等新闻媒体合作,积极发掘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了社会实践课程,组织学生深入各种职业场所进行参观、学习、调查,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社会、接触职场,增进学生对各种职业的了解,培养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基本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我们认为,教育只有与生活产生联系时,教育本身才有意义,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公民素养课程》则聚焦责任与义务,从行为习惯到社会理解,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深刻理解公民的责任。

学校系列德育校本课程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供了必要支持,成为学生发展的助力。

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国家课程实施

我们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作为课改的重要内容。国家课程如果不能很好地根据地域特点、学校实际、学生需求相结合,进行结构调整、内容补充,就很难真正发挥其作用。我们在深入研读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研制学科模块的课程教学纲要,进一步细化单元目标及课时目标,并实践构建“高效生命课堂”。

课程结构与内容的校本化程度决定了学校校本化课程建设的内涵与特质。按照学校课程体系的要求,在国家课程领域,首先要完成必修模块校本化构建。因此,我们将生命教育理念落实到学科层面、模块之中,尤其是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目前已经完成10个学科20多个模块的课程纲要编写,配套学案的编制,课程资源的调整与充实。下面,以语文、英语、体育3个学科为例来说明实施情况。

为了落实生命教育的课程理念,我们在语文课程方面,确立了“大语文观”的课程理念和“三走近”的基本途径,即“走近名家、走近经典、走近生活”;搭建了语文学习的“四大平台”,即“诗歌朗诵、话剧表演、名文展示、文学社团”;开设了海量阅读课程,创新了作文教学模式,总结了“捆绑式”作文教学法,取得了明显的育人效果,学生的人文素养明显提升。

在英语学科方面,我们确立了“语言与文化并重、大小语种并存”的课程理念,对高中英语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已经开发出了较为系统的英语技能教学操作系统。通过“走近西方、走近经典、走近生活”的实现途径,学校开设了英语原著选读及西方文化等校本系列课程,搭建了六大课程实践平台,即“英语校园剧、英语广播站、英语演讲赛、英语歌学唱、英语学科竞赛以及模拟联合国”等。

我校体育教育经历了10年的探索,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建成了“自助餐式、融体育、德育于一体”的体育课程体系,催生了引领学校学科教研不断上升的品牌学科,形成了一个以“好人、好党员、好老师”魏发团为代表的优秀教研组集体,培育了积极向上的课程文化,并成为我校实施生命教育理念、构建生命教育课程的典范教研组。他们将德育功能引入体育,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进行全面整合,将身体素质锻炼与学生兴趣特长培养进行了科学对接,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我校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和竞赛已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体育文化景观,经久不衰。如“三对三”篮球赛、“五对五”足球赛、高中男子“励志杯”篮球联赛、高中男子“绿茵杯”足球联赛、初中男子“阳光杯”篮球比赛、初中男子“风采杯”足球比赛、“阳光女孩杯”篮球比赛、“俱乐部杯”乒乓球赛、长跑接力赛、跳绳比赛等,几乎涵盖了全校学生,赛事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实属罕见。而独具广色的“篮板王”、“助攻王”、“得分王”、“MVP”、“广中足球先生”、“金靴奖”、“阳光女孩”、“体育之星”等荣誉称号的评选,在北京市更是绝无仅有。这些与NBA同步,和世界杯齐名的荣誉称号,浓缩着广中校园文化的精华,散发出独特的体育文化魅力,带给学生的骄傲与自豪足以让他们铭记一生。

校本课程的“开放多元”特色构建

目前,在学校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架构下,逐步形成了“开放多元”的校本课程体系。所谓开放多元,就是指校本课程既有校内课程也有校外课程,既有学术课程也有实践课程,既有基础课程也有满足个性发展的卓越课程。

首先,我们对国家课程的自主选修模块进行了校本化整合,对校本选修课程进行了重新布局,大胆引入高端资源,与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建立了教育资源合作关系,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优质生源基地,已经着手开发课程,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共享,课程融通。

同时,学校利用高校资源,开设了“翱翔论坛”, 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由协作高校的博导、教授提供每周的主题。另外,我们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开设“翱翔课程”,为他们提供更适合的发展平台。协作高校则为他们提供导师服务,让他们有机会走进大学图书馆、实验室,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初步的创新思维习惯及能力。

第二,我们加强了对实践类及活动类课程的管理,强调该类课程的实践性和服务性。对学校活动,我们都要求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计划、实施内容、教学监控与评估,现在学校基本形成了活动系列课程,做到了系统化、规范化。如广受学生欢迎的《走进社会,感受职场》,《学校节日教育系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