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设施农业与科学考研方向

设施农业与科学考研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设施农业与科学考研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设施农业与科学考研方向

设施农业与科学考研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学;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89-01 收稿日期:2016-05-26

基金项目:绵阳师范学院教改项目(Mmu-JY1545);绵阳师范学院科研启动项目(QD2016A006)。

作者简介:李辉容(1976―),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无机化学、纳米材料。

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化学类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最后一个实践性的环节,要求学生运用已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选择论文选题、查阅并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而得出结论,最后形成毕业论文。文章从化学类专业本科论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化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实践模式改革的重点。

一、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选题新颖性不够。

选题是毕业论文过程中的首要环节,目前主要采用教师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很少有学生会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自主选题。就近几年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情况来看,尽管多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所选的选题比较合理,但仍有不少毕业生的论文选题存在许多问题。如同一老师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连续几届的选题相似度较高,实验目的、实验药品与材料、实验路线都出现某种程度的相似,选题单一。

(2)毕业论文与找工作、考研相冲突。

本科生毕业论文在培养方案中往往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完成,学生考研和找工作与之冲突,这对毕业论文的开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据调查,有些学校班级考研人数达到一半以上,竞争日益激烈,考研学生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考研上。另外,毕业生择业在时间上正好与毕业论文相冲突, 学生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找好工作, 就把毕业论文放到了从属位置,对论文的实验工作投入明显不足。

(3)实验室条件限制。

在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学生人数连续增加,而教学资源的投入又相对滞后,导致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时,实验中所需的实验场地和设施却得不到保障,从而限制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进行和质量。

二、化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重点内容

(1)采用分组组合的方式。

根据化学类各专业的特点,教师可以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根据分组组合的方式进行组合,把学生按毕业论文设计中需要实施的实验类型分到同一个组,组里的成员可采用相似的实验过程但选用不同的实验试剂与材料。采用分组组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后,学生学习就不再是老师和每位学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同学之间共同交流学习的过程。论文选题环节的时候,组合内的学生就需要对实验设计和内容进行交流,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改进方法。

(2)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

校企联合指导大学生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的学生毕竟要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工作,因此这也符合了毕业班学生对化学、化工类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兴趣。化学、化工企业需要生存,同样要面对创新这一课题,而企业往往缺乏人才,但却拥有充足的经费,这为双方合作奠定了基础。

(3)教研室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由于完成毕业论文时间不长,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加强对自己课题组的实验督促工作。让学生和老师展开讨论,这样既督促了实验进程,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

(4)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论文完成过程中, 指导教师为学生把握好方向, 给予学生必要的启示, 但不能陪作, 更不能包办。

三、结语

对于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安排时间、实验室条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采用实验分组组合方式、校企联合方式、教研室学术交流活动,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从而使学生能够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设施农业与科学考研方向范文第2篇

说到我学的这个“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可算得上国内本科专业中名称最长的了,为了方便,我们一般叫它“资管”。

不过,从2013年开始,填报高考志愿时就看不见它的身影了。因为在2012年,教育部将这个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从2013年开始招生。

拆分前的“资管”属于人文地理学的范畴,研究的是资源环境以及城镇规划、土地管理、环境检测等。拆分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仍旧属于人文地理学,侧重对城乡规划与管理的研究;“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则属于自然地理学的范畴,侧重对自然资源管理及环境保护的研究。

作为“资管”专业倒数第二届的毕业生,看见自己所学的专业“消失”了,不免有些伤感,但对今后报考的同学来说,拆分后的专业方向划分更细,专业学习自然也会更有针对性。

如果大家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这两个专业感兴趣,不妨听我描述一下它们的前身:“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两个“不是”: 不是“城市规划”,不是文科专业

经常会有同学把“资管”专业同“城市规划”专业弄混,我自己填志愿时也是,一直纠结填哪个,不清楚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

首先,两者的学科属性不一样。“资管”属于理科,是地理科学类专业,4年制,主干课程为地理学、环境学和管理学。而城市规划专业则属于工科,是土建类专业,5年制(个别院校是4年制),主干课程是城市规划设计学和建筑学,对美术基础有要求。

说到这儿也许你会觉得奇怪,地理在高中时明明是文科生学的,怎么到了大学会变成理科专业?在我们的课堂上你甚至可以听到这样的“呼喊”:“我们在高中学的是理科啊,地理基础约等于0啊,老师你讲得再详细点吧,跪求啊,老师!”

实际上,高中阶段的学习只是让我们对地理学有基本的认识,可以说,那时候学的很多内容是“常识”,是每个人都应该知晓的,而大学的学习则会更深入。据我所知,勘探、石油工程、岩石力学等自然地理学的专业,招收的都是理科生;只有少部分人文地理学的专业,比如地理教育、旅游地理、区域地理等,是文理兼招的。所以,如果你将来想从事地理相关行业,一定要慎重考虑自己在地理及其他文理科目上的成绩水平。

其次,两者学习研究的侧重不同。虽然“资管”和城市规划都有规划方面的培养目标,有一些课是相通的,比如区域规划、城市地理学,但相对而言,“资管”更侧重于学术研究,城市规划则更偏向实践。

可以说,“资管”研究的是如何对一整片区域的资源和环境展开合理规划――是留作农用还是建设城镇、怎样最大化合理利用该区域的资源;而城市规划更为实际,研究的是怎样合理建设一座城镇,比如市政设施和道路交通如何排布、住宅与工商业功能区如何划分等。

“三驾马车”: 地理、规划和建筑

地理、规划和建筑三方面的课程,可以说是“资管”专业的“三驾马车”。

其中,地理方面的课程,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应用”,可以算是整个专业的基础。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用来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比如江西某县脐橙种植区划,就是通过GIS分析该区域土壤性质特点、农林业分布情况及土地利用情况后,生成的种植区划图。

遥感技术就是从空中乃至宇宙空间对大范围地区进行观测,形成的图像能够体现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人工建筑物等地物的特征。遥感应用课上,除了了解遥感技术的原理,我们还会学习如何处理遥感图像、分析遥感数据。这是我个人特别喜欢的课,因为坐在电脑前看着那些图像,就好像自己悬在空中观察神州大地,感觉十分奇妙。

规划方面的课程,如“城市规划原理”“区域规划”,结合了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知识。因为在对一片区域进行规划时,一定是立足当地的资源条件,并充分结合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的。

建筑方面的课程主要安排在大学前期,学得不深。所以看到课表中有“建筑制图”“建筑工程制图”时,“手残”的同学千万别害怕,课上学的都是比较简单的徒手作图,没有美术基础也能“Hold住”。

除了这些主干课程,学校还开设了大量选修课,将来想从事房地产行业的可以选修“不动产估价”,想研究环境科学的可以选修“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总之从兴趣出发,学自己想学的。

一大特色: 大量实践机会

除了课堂学习,“资管”专业的学生还有很多外出实践的机会,比如环境规划实习、土地规划实习、城市规划实习、居住区域规划实习等,这可以说是这个专业的一大特色。

大二那年暑假,由老师和研究生学长带队,我们进行了江苏九市农村生态文明和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我去了扬州、泰州和苏州三个地方。

问卷调查是调研的主要手段。我们挨家挨户造访农户,记录每户人家的人口数量、收入情况、土地数量和土地性质,以期了解在土地整理前后当地生活环境、水质、土壤环境的变化。

为了做好调研,我们一队六人真是拼了。大家对农村都不熟,有些地方比较偏僻,根本见不到什么人,想问路都问不着,常常一天就在各种找路中过去了。而让我印象非常深的是村子里的老人们,一听说我们是来调研的农业大学的学生,特别热情,非要拉我们去家里坐坐,说我们是为老百姓做事的,还让我们给当地政府提意见,少规划不合理的建筑用地。

除了进村开展问卷调研,我们还走访了区政府和乡政府,搜集能够反映这个地区城镇化建设情况的数据,比如镇上人口的迁移变化情况以及土地使用情况――是用作耕地还是建造房屋。之后我们还查阅了2000年到2013年江苏省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府文件、会议记录等,结合调研成果汇编成册,并在省级会议上作了汇报。

有时候我会想,理论知识学得再多,也得在这样的实地调研中去深入体会和应用,才有踏实的收获。我也听到过同学抱怨我们专业学得太杂,有些课程只是略微涉猎,不利于将来找工作,可是有个学长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他在四年里跟着导师做了很多项目,村镇规划、旅游规划、水源地保护等,还以本科生的名义发表了两篇论文,这对他后来找工作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所以,学的课程都一样,关键还是看个人能力,抓住每一个学习、实践的机会才是王道。

关于未来: 想要专业对口的工作,考研吧

现在,我即将毕业了,不过我不打算工作,准备继续读研,班上大部分同学也是一样的想法,这与我们专业的就业情况有关。

与“资管”专业对口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各省、市、县的规划、环保、国土、建设等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这些单位在招考时大多需要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所以想从事这方面工作,就得继续深造。

那么,考研可以考什么方向呢?

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主要有三大方向,分别是:研究水文、地貌、气候、土壤等的自然地理学,研究城市规划、区域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等的人文地理学,研究遥感技术与应用、摄影测量与遥感等的地理信息系统方向。相对来说,选择地理信息系统方向将来就业会更好些,当然这个方向的考研难度也大些。

你也可以选择跨专业考研,比如城市规划专业。虽然某些课程与我们专业相通,但城市规划专业考研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绘图考试,徒手作图能力较弱的话,考起来会比较辛苦。

【院校链接】

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院校有:

南京大学 武汉大学 中山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云南大学 济南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 南通大学

开设“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院校有:

设施农业与科学考研方向范文第3篇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振兴经济、增强实力的战略选择。作为农业大省、高教大省,江苏的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在“三农”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二五”期间,江苏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江苏特点农业现代化道路,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要求,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江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更多的知识广博、掌握高新技术的高素质农业专门人才,这离不开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加快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在职业教育部分明确指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而加快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大力培养“三农”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正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一)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农业人才资源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当前,农业人才的匮乏已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农村一线输送高素质农业劳动者和直接服务农民的农技推广人员。可以说,加强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可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中国传统农业是弱质产业,“靠天吃饭,效益低下”。中国如何从“弱质农业”嬗变为“高效农业”,江苏如何率先走出一条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这迫切需要农业技术力量作为支撑。可以说,在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农业技术的落后己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21世纪农业的发展必将成为“技术农业”,因此,没有可靠的技术作为支撑,现代农业很难发展下去。而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就是要为现代农业输送技术力量,发挥应用技术和推广技术的支撑作用。

(三)加快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是江苏的现实需求江苏地处长三角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中心城市农畜产品需求量大,是典型的南方农区畜牧业大省。“十一五”期间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并践行“生态健康养殖”的理念,使得高效设施农业蓬勃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构成。目前,农业科技投入逐年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显著增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3家,列全国第二位[2]。但是相对其它强势行业来说,江苏乃至全国的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其专业结构以及技术能力均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有研究显示,江苏农村青年劳动力多外出务工、经商,从事生产的非老即少,科技素质低,对新技术弄不懂、不会用,习惯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民获得新技术与市场信息的主渠道往往是身边的熟人和亲朋,而不是来自政府和媒体,生产的盲从性大[3]。高等农业职业教育通过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学历教育、在职培训),可以增强农业一线从业人员对农业新技术的认识,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农民技术骨干、农村市场经营者、新型技能致富劳动者以及未来农村合格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其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切实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分布与布局、规模、设施和办学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但从整体教育体系以及发展现代农业对教育的要求来看,农业职业教育仍然处于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办学观念落后、经费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低、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滞后、招生和就业不衔接等问题依然制约着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资金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仍远远不足,如实行免费教育我们一直在提,但是实施起来却步履维艰。由于经费投入的不足,农业职业院校和基层培训单位的设施和条件还比较落后。陈旧的教学设施,落后的实训基地,很难培养出掌握农业现代化技能的人才。这就形成了“学生能力低—从业不适应—找不到岗位—不选农类专业—生源减少—忽略教学设施建设”的恶性循环。江苏虽然是教育大省,但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靠政府投入,政府、企业和个人多渠道依法筹集资金的多元办学投入体制尚未形成。社会捐赠以及企业、个人的助学投入很少,那么办学所需资金缺口就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及学院自身创收。这对于地处经济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的农业职业院校来说,教学、科研、基建经费的筹措十分困难,学校基本上都是负债发展,有时教职员工的工资发放还要靠银行贷款。经费拮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条件的改善。一些新型、先进的教学设备无力购进,加之现有实习基地配套设施建设也不能完全跟上农业高新技术、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不能满足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直接影响了农业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专业定位不够清晰,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由于片面强调市场调控作用,农业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难免存在着随意性、主观性、片面性。比如,专业的设置不是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而是仅仅着眼当前利益。目前,不少农业院校除了保持畜牧、兽医、园艺等传统农科专业外,都重点设置了诸如计算机及应用、酒店管理与服务、服装设计与工艺、生态旅游、电子电工等非农科专业。相反,面向第二产业中的诸如新药、仪器、食品等一些支柱产业所需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以及面向第三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中的诸如物联网技术、金融保险、农业观光等技能型、服务型人才的培养,由于各校专业开设“各自为政”和办学条件限制而无法实现。随着现代化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企业不断涌现,迫切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撑,需要门类多样的高技能、高素质农业人才。然而,农业职业教育不顾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方向,专业定位不清晰,使得学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这种局面直接影响学校自身的生存和后续的发展,制约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提高。

(三)农业职业教育地位不高,面临“招生、就业”两难境地“招生难”是制约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由于受中国几千年小私有农业经济的影响,“鄙农思想”根深蒂固,加之农业是弱质产业,是艰苦行业,农业科技人才待遇普遍不高,因此人们对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认识还存有很多偏见,没有从根本上加以重视。这种客观现实造成主动报考农科专业的学生数量逐年减少,涉农专业学生人数呈下降趋势。生源下降引发的生存竞争,使得一些涉农高职院校忙于“改名改姓”、“去农离农”,实际上已导致本来有限的教育资源从农口向其它非农专业的大转移。“就业难”是制约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本科对学生的吸引力在于可以考研、出国和就业层次更高,这是高职院校无法企及的。如公务员、大学生村官招考很少向高职院校学生开放,更不要谈向农科专业学生倾斜了,而财务会计、计算机应用这样专业的学生往往选择的机会比农科类专业学生要多得多。有调查显示,部分农林院校和部分涉农专业毕业生,当年对口就业比例甚至不到1/3[4]。

三、加强江苏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和举措

(一)加大投入,重视高等农业职业教育,进一步增强办学吸引力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方向,要把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需求,社会的需要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要面向农村经济和区域经济、面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拓展农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的功能,使农业职业院校成为地方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基地、技术传播中心和示范推广基地。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农业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来做,制定优先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对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拨款要高于其它行业职业教育的拨款,对涉农专业高职学生逐步实行免费教育;为推进农业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在省级资金投入方面将对苏北地区农业职业院校给于倾斜;学习深圳经验,试办四年制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即农业高职本科教育,毕业生享受本科同等待遇;借鉴师范生招生制度,出台高等农业职业院校的招生政策,在部分专业可以降分录取、提前招生,同时加强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工作;大学生村官计划向涉农高职学生倾斜,以吸引大批有识之士报考农科专业,热爱农业,献身农业,促进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设施农业与科学考研方向范文第4篇

拓展知识边界并推进新技术开发利用是英国产业战略的核心,是英国长期增长和创造新市场机遇的前提。创新还会增进健康与福祉,并帮助应对清洁能源、食品安全、人口变化等重要社会挑战。英国政府积极促进创新,以应对市场失灵,并增进创新体系的协调、合作、互联和良性竞争。

一、保护科学预算和重点研发投资

英国研发支出居全球第七,研发支出占GDP比重2011年为1.8%,落后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但在经济危机期间保持稳定。自2010年以来,英国政府保护科学预算,且公共研发支出优先用于着眼长远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其他将会促进经济增长的项目。英国政府还致力于破除创新障碍,在政府干预最能产生影响的11个产业制定了产业战略,与产业界共同作出长远安排,增强企业投资和增长的信心。英国政府还向8项重大新兴技术投入6亿英镑,并于2013年底宣布向量子技术投入2.7亿英镑资金,以加强英国在这一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二、进一步增强令人倾羡的知识优势

英国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基础。在世界前10强大学中,英国有4所大学位列其中。知识生产是英国创新体系的重要优势。英国仅以全球3.2%的研发支出、4.1%的研究人员产出了全球6.4%的科研论文,而且英国科研质量十分突出,英国占全球论文被引用次数的11.6%,占全球高被引论文量的15.9%。英国政府已经采取措施加大人才和研究支持,重点关注科技教育、开放获取、产学合作、科研卓越和未来的战略方向。为加强产学合作,英国研究伙伴投资基金为大学的大型长期资本项目提供资金,头两轮已资助3亿英镑,并调动了8.35亿英镑的私营投资。通过开放获取政策,英国政府确保用户免费获取公共资助的研究成果,以促进合作,使中小企业获取更多优质研究成果。

三、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及地方创新

英国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方便企业获取创新基础设施,帮助企业把触角伸至新兴市场,并加强地方创新。

一方面,积极鼓励创新基础设施和企业加强合作。主要目的是加强数字技术应用和新兴技术开发,并且更利于引导中小企业发展,例如,扩大创新券计划的规模和范围,促进中小企业获取知识产权咨询、设计咨询等更多的信息服务。目前,英国设计委员会正在扩大小企业辅导项目。英国知识产权局启动了知识产权企业法庭小额诉讼程序以降低诉讼成本,并帮助高增长中小企业实现专利价值。英国政府还向议会提交了旨在全面改善知识产权体系的法案,并与各界合作回应知识产权融资问题。在标准制定方面,英国的近期行动重点是促进技术发展并扩大新兴市场准入,包括:帮助影响国际石墨烯标准制定,在合成生物学、细胞疗法、海洋可再生能源和辅助生活领域开始实施标准制定计划,颁布了《智慧城市标准战略》和第一阶段标准。

另一方面,通过地方主导和参与的方式推动地方创新。英国政府正在与39个“地方企业伙伴关系”平台合作,通过“企业增长中心”项目和地方战略提高地方创新体系的效能。在推动地方创新体系建设中,将加强大学在驱动增长中的作用,并采用欧盟“智慧专业化”的方法确定各地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

四、着力释放企业创新的巨大潜力

创新是驱动增长和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对于企业成功至关重要。英国在一些国际创新效绩指数上的排名较好,但是有些地方值得改进,包括英国企业参与创新活动的比例低。为此,英国政府采取多项行动,旨在克服创新障碍,释放英国的全部潜能。

一是释放并激励创新投资

英国政府成立英国商业银行,整合支持企业融资的现有政府计划,其目标是5年内为小企业释放100亿英镑资金。为培育富有活力的股权文化,该行正在通过“投资天使共投基金”项目促进企业融资,并运行15支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共同投入5亿英镑创业投资的“企业资本基金”。英国具有吸引企业开展研发的税收环境,享受研发税收抵免政策的中小企业比例正在不断上升。鉴于知识产权对于创新日益重要,英国政府自2013年推出专利收入税收优惠制度。

二是支持复杂系统创新

在涉及系统及供应链复杂、参与主体多元且颠覆性变革正在创造全球机遇的领域,英国加强协调性的支持。在低碳汽车、辅助生活、低碳影响建筑、传染原检测与识别、分层医学和可持续农业领域,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建立了技术平台,把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聚集起来。为满足基础设施需求,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建立“弹射中心”网络,为创新想法和创新技术商业化提供获取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途径。目前,在高价值制造、细胞疗法、海上风能、卫星应用、互联数字经济、未来城市、交通系统等优势领域,首批7个弹射中心已经开始运营。在能源系统和精准医学领域,两个新的弹射中心将于2015年运营。英国11个产业战略均注重如何最有效地推动创新。英国汽车产业战略承诺未来10年政府和产业界共同投入10亿英镑建立先进推进中心。源于生命科学产业战略的新型计划――“催化基金”旨在联合运用英国研究理事会和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的投资,目前在其他产业如海上风能产业和农业也得到应用。

三是支持新兴技术商业化

新兴技术具有许多新的、令人振奋的特性和潜在应用,会创造全新的价值主张,并可能颠覆现有市场。2012年底,英国财政大臣宣布向大数据和高能效计算、卫星及空间商业应用、机器人和自治系统、基因组学及合成生物学、再生医学、农业科技、先进材料及纳米技术、能源与存储等英国能够领先世界的8项重大技术增加6亿英镑投资,以加快前沿研究商业化。英国政府还正在加强这些技术与产业界的联系,以解决监管、投资、人才等影响技术商业化的因素。

四是支持有高增长潜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Smart计划”资助有创新想法和高增长潜力的早期小企业,扩大此类项目投入使更多小企业受益是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的一项要务。此外,小企业研究计划支持小企业竞争政府合同,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

五、围绕国家重点开展国际创新

英国创新体系高度国际化,其创新、监管、税收和知识环境很有吸引力。英国研究人员发表的学术论文一半以上为国际合著论文。英国是外国优秀研究人员的理想目的地,其26%的学术研究人员为非英国公民。2011年英国吸引的海外研发资金相当于加拿大、芬兰、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的总和,英国企业研发投资中来自海外的比例超过20%,约一半的英国企业研发投资是由外国公司子公司执行的。

英国政府日益注重使国际合作服务于国家产业战略和8项重大技术。英国继续维持与欧美传统同盟国的有力合作,而金砖国家科研能力和商业化水平提高为英国企业提供了机遇。

第一,鼓励英国机构携手合作。

英国加强战略性、协调性合作,在关键伙伴国实施目标导向型宣传活动和合作项目,并积极响应当地机遇。英国科学与创新网络正在加强对创新合作的支持。英国外交部通过“繁荣议程”推进科学与创新。非政府团体通过全球科学与创新论坛等机制与英国政府紧密合作。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与英国贸易投资总署达成了合作协议,将共同制定国际战略,共同举办旗舰活动。

第二,推动英国成为关键伙伴。

英国贸易投资总署将于2014年新设一个创新组织,负责宣传英国创新体系的领先优势,吸引国际基金和跨国公司的科研与创新投资,并支持英国企业国际化。

第三,打造有影响力的海外关系。

与中国质检总局签订了中英标准互认协议。与美国达成了加强合成生物学标准合作的意向。还将启动8000万英镑的全球空间合作计划,与新兴空间技术大国加强联系。

第四,支持新合作并探索新模式。

设施农业与科学考研方向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现状与依据出发,阐述了独立学院课程体系改革要在满足社会需要、学术需要和个人需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同时必须有系列配套改革措施,才能顺利实施“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如开展市场调研、建构实践性教学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等。

关键词:独立学院 “平台+模块” 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的研究现状

课程是教学过程中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学科内容通过课程来实施,因此,课程是形成教学质量的核心。当前课程体系的研究有以下三种代表性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该“平台”涵义广阔,包括公共基础平台(重点夯实外语、计算机和必备的基础知识,体现“厚基础”)、学科基础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学科主干课、跨学科课程等)、专业基础平台(主要为专业基础课、实践环节等);而“模块”是根据各专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模块课程包括必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

第二种模式认为应把课程结构体系分为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其中,普通教育课程又细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必修模块和公共选修课程模块,突出基础理论教学的应用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强调专业基础性和本科的规格要求,旨在拓宽学生专业面,增强学生就业适应能力;专业方向课程则突破按学科方向分模块的传统思维,结合就业市场、尤其是产业结构的人才需求来设置,进一步加大实践和应用的比例,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

第三种模式是“平台+模块+基地”的课程体系。即:首先,进行两个平台教育,“公共课平台”和“学科基础课平台”,然后按不同专业实行“专业模块”教育,使学有所长,最后到实习、实验基地中进行模拟训练和实际操作,使学有所用。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

1.人才培养必须满足社会需要、学术需要和个人需要。三种需要中社会需要是决定性的。社会需要既包括国家对人才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宏观规定,又包括市场对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方面所提出的职业性要求,对其他两种需要具有制约与规范作用。学术需要对课程体系的设计具有导向性作用,它是专家、教授对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先进性及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要求。个人需要是学生个体对自身发展提出的要求,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个人需要是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2.独立学院应在传承和发扬母体学校优良传统、用好母体学校优质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符合自身需要的课程体系。漓江学院遵循以下思想开展了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一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为目的,探索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统一的教学之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适当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处理好理论基础课程与专业个性课程的关系:在学生学到必要的公共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逐步加大个性化选修课程的比例;三是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抓好理论讲授与实验实训两个教学环节:理论讲授以保证学生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能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实验实训应突出以培养综合职业素质为中心,探索建构“课程实践――学期见习――毕业综合实习”三个环节相互辅助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第四,重视提高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将职业技能培训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三、“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内容及设置

1.“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内容。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由通识教育课构成,“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由专业基础课构成。模块,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其中,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课程模块,打破了以往按学科知识体系设置课程的传统,实现了“职业对人的需求”与“人对职业需求”的辨证统一。

2.“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设置。⑴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五类课程组成。⑵“通识教育平台”由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构成,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规律,掌握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养成合格的公民素质,具备在新的环境中继续学习、工作和创新的综合素质。⑶“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由专业基础必修课构成,旨在使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该平台设置基础的专业理论课与专业技能课,主要在一、二年级开设。⑷“专业方向模块”由专业方向选修课构成,主要以就业方向为导向设置若干个“就业方向模块”,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和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专业方向模块兼顾考研、考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设置考研、考证等“辅助方向模块”。学生可根据需要在三、四年级选修就业方向模块和辅助方向模块中的课程。⑸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例,使文科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比例至少达到18%,理工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比例至少达到28%,在课程体系中建构“课程实践――学期见习――毕业综合实习”三个环节相互辅助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⑹加强选课指导,提高学生选课自主性,为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

四、建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配套改革措施

1.如何解决以“就业为导向可能导致的所培养的人才不具备本科生应具有的素质,而成为知识面窄、技能单一、只适用于某一岗位的技术人才”的问题。首先,我们明确一个思想,以就业为导向并不意味着岗位要求是培养人才的唯一标准,而是从学科教育共性目标出发,结合职业岗位的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实施教学,所以,我们设置了两个平台、一个模块。其次,通识教育平台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拥有宽泛的文理知识底蕴和通用的基本技能;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平台目的是让学生打好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基石,以上两个平台的教学均在一、二年级完成,它们基本实现了本科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养目的;专业方向模块的教学主要在三、四年级实施,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具备在某一个或某两个职业领域中专门的知识与技能,实现培养目标与就业目标挂钩。

2.如何解决“专业方向与就业紧密结合”的问题。⑴立足广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开展高校(普通高校、独立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市场两方面的考察,确定专业方向。高校考察有利于我们学习他人先进地办学经验,市场考察可帮助我们分析行业发展形势和各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为此,我们多次到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十多个学校和广州、深圳等地的人才交流市场等地方考察学习,找到大学教育与社会就业的结合点,设立了“专业方向模块”。⑵让行业、企业专家直接参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计划,并参与课程建设,使模块内课程设置及其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贴近就业要求。例如:在制订法学专业课程计划时,我们接受资深法官、律师的建议,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会计学原理”课,原因是现代法官在执行公务时需要用到会计学知识,从账务中发现问题。

3.如何建构“课程实践――学期见习――毕业综合实习”三个环节相互辅助的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实践性教学。⑴在明确实践教学环节最低学分比例的前提下,分别对课程实践、学期见习、毕业综合实习三个环节做了规定,实现大学四年实践不间断。课程实践方面,每门开展实践教学的课程必须科学论证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学时,这是落实实践性教学的关键,也是难点。学期见习则是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在第1学期到第6学期之间分阶段、递进地,在期中或假期安排短期实训或见习,时间为2周至3个月不等。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践行每学期所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尽早熟悉社会、锻炼能力,为就业早做准备。⑵课程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要明确每一门课程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学时,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大纲是符合我们需要的?如何执行教学大纲?首先,我们明确,所有的教学大纲都必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于大学语文、高等代数等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要求较高的课程,我们强调教学内容的实际、实用、实践,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对于实务操作要求较高的课程,我们尝试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经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能力标准,再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

4.学院的师资、设施设备等如何满足“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需要。⑴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独立学院自有的师资队伍以青年教师为主,这些青年教师绝大部分都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或硕士毕业生,不仅缺乏工作经验,还面临提升学历和提高教学业务水平的双重压力,要将他们培养成双师型教师不但周期长,难度也较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积极引进行业专家充实教师队伍,并注意发挥不同教师群体的优势,整合力量以团队的方式开展教学,即:由高校教师和本院实践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承担理论教学任务,由行业专家和本院实践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必要时,打破一门课只有一位教师的传统格局,由两位甚至更多的教师合力教授一门课程。⑵广泛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我们把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纳入学科发展整体规划中,使实践基地成为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重要平台。对于校内基地建设,我们本着“重点建设、逐步推进”的原则,对重点建设专业、教育对象广泛的专业所需要的实训基地(实验室)给予优先建设。对于校外基地建设,我们坚持“两个优势”原则,一个优势是指实习基地应具有行业代表性,拥有当代先进技术,在生产、经营、管理和生活条件等方面有显著特色和优势;另一个优势是指重合同守信用,重视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优势。

5.如何帮助学生按需选课、正确选课。⑴实行3~8年的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自主选课、自主选择学习进程和学习方式。每个专业方向既提供学分充足的课程供学生选修,又留出一定的学分空间,让学生可以跨专业方向、跨年级、甚至是跨专业选课;同时,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可提前毕业,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延长毕业时间。⑵加强专业学习指导与选课指导。首先,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专业学习指导;其次,加强对教师、辅导员、教学秘书的培训,使他们充分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让他们能够正确帮助学生选课。其中辅导员的培训是重点,因为辅导员是与学生生活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工作者。

[本文系“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 第一批资助项目(桂教高教[2005]168号文)《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第二批资助项目(桂教高教〔2006〕194号文)《广西“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6038)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贺祖斌主编:《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凤华、陆建新:《大类招生模式下“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国农业教育》,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