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教育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高校在校学生承受着竞争日益加剧、人数不断增多、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等多方面压力,这无疑给大学生带来了无形的心理负担肖这些心理压力不能有效释放时便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约为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疾病主要有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空虚心理、挫折心理、性心理问题、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团青春期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认为庸年期是人“心理上的断乳期”.是人生中一个不安定的过渡段.是一个“狂风暴雨”的阶段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各种心理问题而引起的自杀、凶杀等案件时有发生并呈现增多的趋势.典型的案例有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以及发生不久的复旦投毒事件等等.
1.2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悲剧无疑让人扼腕叹息,那么心理问题的产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1.2.1学习的压力.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由此导致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并没有随着高考的结束而迅速减小.大学校园中也充斥着学科考试、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各类资格考试等等.面对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和父母的期望,大学生们只能继续承受着学习的压力.
1.2.2人际关系问颗.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关系.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期是个“小社会”六际关系也较之于小学、中学变得相对复杂.如何和老师相处、如何和共处一室的室友或同学相处、如何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和社会人士进行很好的相处都是大学生们要独立面对的问题.在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时她们可能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加果处理不当都会对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1.2.3依赖感的缺失.在中学阶段学生多数离家较近父母成为他们依赖的对象,即使是住校生也能从老师那里获得依赖感和安全感加之多数在本地区就读中学相似的文化背景、口音、生活习惯和熟悉的环境也给学生带来精神慰籍.一旦进入大学后庄活和学习的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新的大学集体成员来自于五湖四海语言也多种多样,生活和学习习惯也各自有异,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也较之于中学阶段相对减少,失落感的产生和依赖感的缺失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非常容易导致心理发生畸变.团
1.2.4情感问题.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感情较为敏感、易冲动池对异性充满好奇,当他们在感情问题上出现挫折或者矛盾的时候,有些学生不能适当的疏解内心的失落和愤恨,长此以往便内心郁结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做出冲动的举动.
1..25家庭原因.很多实例证明很有具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背后都有一个不完美的家庭或是单亲家庭、或是离异家庭、或是父母不和等等家庭的不圆满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孩子的成长以及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即使是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也需要家庭的温暖,而不圆满的家庭给予不了正常家庭能够给予孩子的更多关爱和精神支持,与孩子沟通也相对较少,种种的原因使得孩子的内心世界变得不再那么美好、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2心理安全教育与高校基层学生管理的融合
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悲剧是所有人都不愿意接受的无论是对家庭、学校甚至是社会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深刻影响.随着独生子女的比例逐渐上升这种悲剧的发生对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同学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和伤害.而如何阻止或是预防这些悲剧的不再发生成为社会、高校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随着这一问题的提出洛个高校也已经逐渐开始行动:
2.1心理安全教育现状
2.1.1心理安全教育效果不明显.随着近几年大学生恶性事件的增加,高校逐渐意识到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池有部分高校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而心理安全教育便是其中一部分.然而高校安全教育过程却存在落于形式化的现象裸堂上的教育主要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不能深入到实际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将安全教育与其他课程同等对待从为通过课程考试就算是结束了这使得教育效果不能够深入人心,学生也很少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还是选择自我逃避,不能勇敢的面对现实而向身边的老师、同学寻求帮助.
2.1.2心理安全教育设施不够完备.在师资队伍上面大部分高校安全教育课程是由某一职能部门或者辅导员来担任的这一人群很少是科班出身池没有受过专业化的培训,这无疑会对心理安全教育工作的效果产生影响;心理安全教育多停留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只是对现实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在实践过程中则需要相关的仪器或设施来完成心理测试等工作,而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引用这些工具作为教学用品.
2.1.3心理安全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育、展板宣传等方式进行形式较为单一,内容不够丰富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浓厚兴趣.自从高校开始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安全教育也逐渐进入课堂;高校内学生社团也经常采用展板宣传的方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安全教育.但是仅仅靠这些方式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大多数学生也没有真正意识到将此种宣传的真正意义所在,即使有学生有心理问题也难以通过这种方式予以解决这将导致教育效果不明显形式大多大于实质.
2.1.4心理安全教育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段有形成系统化、整体化的教育机制理论教学结束后并没有通过有效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分析,只是教学而没有成果检验这使得课程设置成为一种虚构.
2.1.5心理安全咨询工作开展效果不佳.即使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安全咨询中心,然而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少主动去进行心理咨询,学生们的心理安全教育意识还不够到位面对问题时还是选择自我承受这使得心理安全咨询中心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问题的解决更是望尘莫及.
2.2心理安全教育与高校基层学生管理的融合
鉴于当前高校心理安全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将心理安全教育融合在高校基层学生管理中成为一种必要的并且将会是更有效的方法而且很多高校正是在这样做.
2.2.1高校基层学生管理者与学生接触时间多、距离感小.高校基层学生管理者主要是指辅导员,离开了父母的大学生们突然失去了依赖感,这使得他们不得不迅速找到感情的寄托而除了同学之外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比其他教育工作者更多一些.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越多就越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里使得学生减小戒备心理、放下心理负担更容易坦诚相待、敞开心扉.当学生发生心理问题时他更愿意跟有亲和力的辅导员诉说这也便于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或者通过劝诫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等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
2.2.2高校基层学生管理者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更详尽.毫无疑问的一点是,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对问题了解的程度大大地影响着我们的解决速度,因为这使得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高校辅导员不仅是大学生学习上的良师更是生活上的益友措助于他们工作的方便性他们可以通过寝室走访、班长汇报等多种方式了解到每个学生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对于学生心理上的变化他们能更快掌握情况,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甚至可以通过这详尽的了解迅速找到问题的出发点和切入点而这些恰恰都方便于他们对学生进行心理安全教育.
2.2.3基层学生管理者有更多的工作经验,对于心理教育能起到有效的作用.经验总结法是教育管理历史上最早使用的方法.因为人类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早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教育经验总结为基础的不管中外都是如此.在教育管理工作迅猛发展的今天经验总结法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克服了自身许多缺陷或局限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已经成为教育管理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的作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基层学生管理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形形的问题,这使得他们从中积累了更多的管理经验.而很多心理问题是具有相似性的对待相似的问题我们常常可以通过利用经验来更快捷、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2.2.4基层学生管理者可以通过开班会、谈心等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安全教育,这使得对这个敏感话题的提出没有那么突兀和尖锐,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不会让他们感觉这种教育是遥不可及的、不关乎于自己的问题.谈心等这种带有关心色彩的方式可以去除课堂教育、展板宣传等方式的生硬感和距离感她们也可以参用开展文化活动形式来促进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更多的欢乐和交流对于平时内向、自卑、自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缓解心理压力的利器.
关键词:小班幼儿;分离性焦虑;心理安全教育
三岁幼儿即将进入幼儿园大集体,开始了迈向社会的第一步。由于刚入园的孩子身心稚嫩、适应能力差,教师在生活上的细心呵护及对幼儿入园初期的心理疏导尤为重要。
一、幼儿心理安全教育研究的必要性
幼儿入园分离性焦虑是一种强烈的心理不适现象,主要表现为幼儿哭闹、心里不安、饭食减少、睡眠不安、情绪不稳、不愿上幼儿园、生病等现象,影响了幼儿的正常学习与生活。一般持续两周甚至更长的时间。
年轻的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方法,加上老人的溺爱,导致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小班新生幼儿更由于不熟悉幼儿园、教师和小伙伴,缺少心理安全感、不适应集体生活等原因,造成了幼儿入园分离性焦虑现象的发生。幼儿反复的哭闹,影响了家长的工作,耽误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也让小班教师产生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工作负担。
二、幼儿心理安全教育研究的实践与组织方法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工作,不仅注重幼儿的身体安全,更加关注幼儿的心理安全。那么如何消除幼儿的心理不安与焦虑情绪,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帮助其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使家长安心工作呢?这也成为了幼儿园开展教育技术创新研究的重点内容。我园通过开展两个学期形式多样的幼儿心理安全教育创新研究工作,在反复探索、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并最终形成了一套幼儿心理安全教育技术创新研究实施方案。
1.把秋季小班幼儿的招生、入园工作提前到四月初进行。邀请家长、幼儿参观幼儿园,使他们熟悉环境、熟悉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向家长发放家庭教育方法宣传单,使家长在幼儿园的引领下,利用9月开学前5个月的充足时间,在家中对幼儿的行为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进行有针对的培养。向家长推荐优秀教育书籍,如《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童年的秘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教育是慢的艺术》等,丰富家长的育儿理念。
2.在四月中旬召开新生家长会。在家长会上,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包括环境设施、园所的文化理念、教学工作内容、一日作息时间、幼儿膳食制作等,使家长对幼儿园有全面的了解,消除陌生感,拉近家园距离。
3.在四月下旬召开新生家长学校活动。活动中向家长宣传小班幼儿的具体教育方法,对家长进行幼儿常见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手口足病防控和“七步洗手法”的学习让家长朋友非常受益,改变了部分家长朋友的家庭卫生习惯与意识。
4.在四、五、六月适时邀请家长带领幼儿来园参与活动。活动主要包括幼儿园每月的互动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庆六一活动等,旨在帮助家长和幼儿了解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以及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常规。
5.六、七月份针对幼儿的特点设计专门的幼儿体能游戏活动。开展游戏主要是训练幼儿听口令做动作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幼儿初步的规则意识,提高幼儿参与集体活动的能力。
6.八月份开展新生“试班约谈活动”。把幼儿分成5人一个小组,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请爸爸妈妈带着幼儿按照分组来到自己的教室。让幼儿认识自己的教室,认识各种物品,与自己的教师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与沟通。5人一组的超小班额入园亲子活动保证了每个幼儿都有充足的时间与教师交流,教师也能更有效地指导幼儿在教室中的活动,让幼儿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入园后的常规内容。
7.在九月一日新生正式入园后,开展“亲子陪伴活动”。请家长全天陪同幼儿在园学习与生活。教师及时对每个幼儿的表现做出相应的评价与建议,通过每日早晚口头交流、网络交流的形式,使家长及时了解幼儿的情况,促进幼儿快乐入园。
三、幼儿心理安全教育的研究成果
我园开展的幼儿心理教育技术创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幼儿的自理能力、适应与交往能力明显提高,小班幼儿的入园焦虑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善,缩短了幼儿入园适应的时间。小班新入园幼儿患病率下降了,出勤率提高了。幼儿每天都能高高兴兴地来幼儿园,哭闹生病现象减少了,家长工作安心了。教师对幼儿无微不至,将其生活与学习安排得井井有条。幼儿可喜的进步,家长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原来,宝宝离开妈妈也能生活如此精彩。
【关键词】高支模板施工;安全隐患信息;信息融合技术;D-S证据理论方法
1. 引言
1.1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和建筑体型的扩大和复杂化,高大模板支撑的需求越来越多,由于高支模体系施工的工程经验不足,近年来我国模板支撑坍塌的重大事故时有发生,高支模施工发生坍塌事故后,大多都会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模板支架安全性,特别是加强对保证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安全性的研究,并相应采取预警和管理措施,预防和杜绝模板支架坍塌事故的发生。
1.2 经过对历次事故进行分析后得出高支模扣件脚手架安全事故原因主要包括:
(1)架体或其杆件、节点实际受到的荷载作用超过了其实际具有的承载能力、特别是稳定承载能力,架体受到不应有的荷载作用(不合理堆载等),架体发生了不应有的设置与工作状态变化,导致非原设计受力状态的破坏,称作荷载变化因素。
(2)支架立杆伸出长度过大,顶托工作长度过大,没有设扫地杆或设置过高,缺少横杆、斜杆或剪刀撑等,称作构造措施缺陷。
(3)支架搭设质量差,扣件扭紧力矩过小,立杆垂直度或横杆水平度存在较大偏差,造成支撑体系局部承载力严重下降或者受力过大,称作安装缺陷。
(4)支架中使用的钢管杆件、扣件、木方、模板等材料存在质量缺陷,扣件或钢管存在弯曲、锈蚀等,称作初始缺陷。
(5)支架施工方案编制,安全人员配置,安全防护措施,施工人员教育,日常安全检查,支架验收等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称作管理缺陷。
1.3 本文将采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D-S证据理论法对高支模施工中的各方面诸多的工程数据信息进行融合、分析、预测,由此判断施工项目是否处于安全状态,从而及时矫正安全隐患,确保安全施工。
2. D-S证据理论法在高支模板脚手架施工安全预警中的可行性
D-S证据理论是对概率论的进一步扩充,适合于专家系统、模式识别和系统决策等领域的实际问题。D-S法可以依靠证据的积累不断地缩小假设集,能很好地解决因传感器的多样性以及观测手段、观测方法的不同而采集的数据的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D-S法是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很好的工具之一。鉴于D-S证据理论方法的优点,本文主要采用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的D-S证据理论法建立一个完善的预警模型,对高支模板施工中荷载变化、构造、安装、管理及初始缺陷五个方面的工程数据信息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和融合;用融合的最终结果判断该施工项目是否处于“安全”施工状态,并说明该施工项目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进而针对具体情况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消除安全事故隐患。
3.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和D-S证据理论融合原理
多源信息融合(Information Fusion)即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是一种多层次、多方面处理信息的过程,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对来自多个传感器的多源信息进行检测、关联、估计和综合处理,它把多渠道、多方位的局部不完整的信息进行综合,使信息加以互补并降低信息的不确定性,从而得到直观明确的融合信息。
3.1 D-S证据理论。D-S证据理论用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时,由各传感器获得信息,并产生对命题的度量,构成该理论中的证据,利用这些证据通过构造相应的基本概率分配函数(mass函数),对所有的命题(包括鉴别框架)赋予一个可信度。
变化因素安全状态预测流程图4. 高支模施工安全预警模型构建
分别对高支模板施工中荷载变化、构造、安装、管理及初始缺陷五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相应的子项目(见图1)。
4.1 传感器输出数据的分析。
4.1.1 第一步,依据各项多个传感器的输出数据与预先设定的状态(安全,临界,警戒)区间(允许范围)比较得出各杆件的安全状态隶属度,这一步得出的是最基本的数据级融合信息。
4.1.2 第二步,利用式(1)求出各隶属度对应的基本概率分配mass函数。
4.1.3 第三步,每个传感器就是一个证据体,利用D-S证据组合独立证据的能力合成来自不同传感器(证据体)的信息。利用证据理论的合成法则公式,即式(3),将不同证据体得出的基本可信度分配合并产生一个总体基本可信度分配,即一个新的证据体,从而根据置信度得出最后的识别结果。
4.1.4 以荷载变化因素为例,近似把每种杆件(横杆,立杆,剪刀撑)传感器隶属度看作一个证据体,基本概率分配mass函数的辨识框架由3种状态构成:Ⅰ(安全)、Ⅱ(临界)、Ⅲ(警戒),由式(3)得出该影响因素的安全状态的预测结果。图2为以5个传感器的项目为例作出的安全状态预测流程图。
4.2 高支模施工项目各影响因素施工安全状态的预测。根据4.1节的步骤依次得出此施工项目中构造因素、安装因素、初始缺陷、管理因素的“安全”状态。
4.3 高支模施工项目安全状态的预测。通过4.2节的融合结果找出低于Ⅰ(安全)状态的因素,在该方面加强防范措施,或者改进。为保证绝对安全,取各子项目安全状态的最大级别作为整个因素的安全状态(高支模施工项目安全状态预测流程图见图3)。
5. 结语
本文用D-S证据理论法构建高支模施工安全事故信息融合、预警模型,可通过预警模型的预测结果得到项目的施工安全状态,从而能够防范事故的发生。将信息融合技术应用到预测高支模施工安全能起到很好的风险防范效果,将信息融合技术应用到高支模安全状态预测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赵平,裴晓丽,薛剑.基于信息融合的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10):106~110.
[2] 孙辉,赵峰等.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及其应用[J].海洋测绘.2009,29(5):77~81.
[3] 梁仁钟,谢楠.当前我国模板支架安全性现状分析[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0,36(8):36~40.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辛伐他汀;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有进展至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危险,早期干预治疗可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扩冠、抗栓、抗凝常规用药有时效果不理想,且硝酸酯类药易产生耐药性,又有头痛、血压下降等副作用。我们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丹红注射液与辛伐他汀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观察疗效和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6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1]。除外急性心肌梗死、重度高血压(血压≥180/110mmHg)、活动性肝炎、慢性肝炎、肝功异常、原因不明的肌酸激酶升高或超过正常3倍以上、继发性高脂血症、服用其他降脂药、出血性疾病、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对丹红和他汀类药物有过敏史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龄36~78岁,病程1~15年,合并糖尿病7例、高血压18例、高脂血症19例。对照组80例,其中男35例,女45例,年龄38~79岁,病程1~16年,合并糖尿病3例、高血压21例、高脂血症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硝酸酯、肠溶阿司匹林、钙离子拮抗剂、低分子肝素及降压降糖等对症治疗,心绞痛急性发作时给予低流量吸氧。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使用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钠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14d为1疗程;辛伐他汀20mg,每晚20时口服,长期服用。
1.3观察指标①患者入院后立即做心电图检查,做12导联心电图1次/d。心绞痛发作时即刻做心电图,观察ST-T改变。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心绞痛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③治疗前后查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肝功肾功、血糖、血脂、血尿常规。④观察用药期间不良反应:肝肾功能的改变、横纹肌的损害、有无出血倾向,过敏等不良反应。
1.4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胸痛、胸闷消失,2w内未再发作,ST段恢复0.05mv以上,T波恢复直立;有效:胸痛、胸闷缓解或消失、2w内仍有心绞痛发作,但频率减少2/3或以上,T波双向或变浅;无效:胸痛、胸闷仍反复发作、ST-T未恢复、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双样本t检验。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绞痛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31例,有效4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显效25例,有效37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7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2.2心电图改善比较治疗组显效32例,有效4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1.25%。对照组显效23例,有效36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73.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2.3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治疗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治疗前分别是(5.31±0.72)、(2.82±1.15)和(3.56±0.93);治疗后分别是(3.87±1.05)、(1.49±1.08)和(2.63±0.57)。治疗组治疗后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
2.4不良反应两组均未见出血、过敏等不良反应。
3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表现之一,是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所致器质性狭窄的基础上出现了斑块不稳定和(或)冠状动脉痉挛的情况,从而导致心肌供血与耗氧的失衡。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内的炎症反应促使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和破裂,在此基础上发生细胞成分的活化并介导血栓形成,是绝大多数冠脉综合征发生的主要原因[2]。如及时治疗可恢复为稳定型心绞痛,如延误治疗,心肌发生坏死,可引发心梗或猝死,应给以高度重视和正确治疗。辛伐他汀作为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在冠心病防治中,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已被大规模临床实验结果所证实。辛伐他汀除了有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作用外,还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细胞功能、抗氧化过程、加强斑块纤维帽、缩小富含脂质的核心,减少炎症反应,抑制促凝活性,抑制血小板功能,从而防止斑块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延缓动脉硬化进程和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他汀类药物是现有的可降低血管炎症的最有效药物[3]。丹红注射液主要成分是丹参、红花。其主要有效成分为丹参酮、丹参酚酸、红花黄色素等。丹参酚酸有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丹参酮和丹参酚酸均有抗血栓形成作用、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损伤作用;红花黄色素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激活和释放血栓素A2(TXA2),激活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前列环素(PGI2),纠正外周血中TXA2/PGI2平衡失调,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积极的防治作用。丹参和红花合用增强了抗栓、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尹刚[4]王兴东[5]也发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对患者临床观察发现,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92.5%、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91.25%,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
总之,丹红注射液与辛伐他汀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使心绞痛发作间隔延长、持续时间缩短、发作频率减少、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善、血脂指标变化明显,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1.
[2]蔡伦安,魏经汉,赵洛沙,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基质金属酶1与CD40配体的关系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23(3):237.
[3]胡海鹰.他汀类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07,5(1):50.
“安全管理的核心,是安全教育。”综观我国目前电力企业安全教育和培训,我们发现许多领域存在空白或是滞后,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和适应企业改革的需要,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必须注重做好安全教育培训的创新工作。
如何实现安全教育培训的创新,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创新安全教育培训方式。针对安全教育广泛性的特点,采取分层次教育培训方式。根据不同岗位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培训手段及内容。对技术、管理人员通过传播安全教育新思路,宣传相关政策法规新动向,理顺安全生产与企业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新思路;对一线生产员工以贴近工作实践的内容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结合各时期安全动态与企业内部安全活动特点,开展相关安全专题讲座,加强生产员工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以浓烈的安全宣传氛围深入职工的生活和工作,构筑企业内部职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安全协作环境。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开展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积极开发和传播多媒体安全教材,以生动逼真的形式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效果。大力开发具有各种岗位、工种特点的事故预想与处理仿真系统,开展事故演练培训,提高职工防范事故的能力。
二是构筑良好的安全教育培训阵地。生产第一线员工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的提高是企业安全教育工作的核心。为确保企业安全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在生产第一线员工中积极挖掘和培养安全教育骨干,利用班组教育中的人缘和地缘优势,根据不同班组的生产作业特点,及时调整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在生产第一线建设一个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阵地。
三是确立安全教育培训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有效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基础,须立足于对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综合测试与考核评价。实施企业全员安全教育培训考评,避免安全教育工作走过场。一方面要激发全体安全教育工作者积极创新,提高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效能;另一方面要调动员工参与安全教育的热情,保障安全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推行岗位绩效奖励与岗位竞争机制,以市场机制促进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水平的提高,扭转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局面,完善企业内部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