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业教育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031-02 创新和创业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活跃程度及发展进程的重要指标,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2015年7月27日,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关于贯彻的意见》,将首都核心功能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社会发展依赖于高等教育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高等教育也只有在与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密切结合中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故此,基于首都核心功能视角下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高校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历程。从1967年美国百森商学院(Babson College)开设第一个创业管理的研究生课程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已逐步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创新创业教育是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而劳动力面临就业、再就业巨大压力的背景下,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社会就业矛盾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模式。
2.现状及存在问题。近些年,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引起了高等院校的普遍重视,纷纷自主探索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许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地或孵化园,各高校、各地区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示或交流会,并积极寻求与国际创业教育的合作,广泛开展不同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当前,各高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学生未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很多大学生片面地认为创业或是找不到好工作的无奈之举,或是少数创新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自我实现的途径,因此对创新创业教育大多采取消极被动的态度,轻视甚至忽略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培养、缺乏实践创新的机会。二是高校未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高校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师资管理不够完善、评价体系相对刻板、管理模式过于陈旧。一些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还只停留在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基础层面或是举办相关创业知识讲座、比赛等初级阶段,未能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社会发展需求之中,未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三是社会未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创新创业教育不单纯是高校的行为,需要家庭、政府、社会团体等多方共同努力。当前,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扶持力度明显不足,各级政府出台的创业优惠措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资金扶持方面门槛较高、设限较多,未能形成完善有效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法规政策,未能营造出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
二、首都核心功能视角下推进高校创新业教育的条件与支撑
北京市是全国产业功能、吸纳就业功能、人口集聚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最完善的城市,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为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北京市具有优良的教育资源禀赋,区域内有着我国最强的高等教育资源,涵盖重点本科、普通本科和高职专科等各个层次,现有“985”工程院校8所,占全国总数的21%。极具吸引力与竞争力的资源优势使得北京成为众多创业者的首选之地,在2015年度中国大陆最佳创业城市20强中,北京位列首位,其单项创新能力、融资环境均位列首位,创业成本最高第二位。当前,北京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首都核心功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创新意识人才是先决条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以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当前,北京市正在大力推进城市转型发展,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具有主导作用。高校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是首都核心功能建设的先决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配置将更多的依靠市场调节,大学生就业问题将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来解决,具有较强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大学生会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大力培养具有创新和创业意识的人才是推进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首都核心功能的实现。
2.营造创业文化氛围是必要支撑。创业文化是一种具有“创新创造”内涵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一种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形态,对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具有引导作用。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自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应当包含国家文化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导向,一方面既要与城市功能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文化人才培养、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充分利用各种文化宣传手段,积极营造大学生在创造价值、追求财富、促进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体系,形成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是首都核心功能建设的必要支撑。
三、首都核心功能视角下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创新意识培养,重视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相互促进,强调以科研支撑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以首都核心功能建设为契机,不断改善创业外部环境,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有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发展。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北京一直占据着数量庞大的顶尖资源,首都核心功能视角下,将进一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从外部环境方面,要对大学生创业提供多渠道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一方面,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设立创业专项资金,对有助于首都核心功能发展的创新创业项目予以资金上的倾斜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在政策上加大各项优惠力度,对顺应首都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企业,适当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等,从而不断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形成全社会支持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2.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在科学技术上的优势促进了高新产业的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依托企业的资源和优势,整合校企资源,培养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内在品质、思维方式以及外在的行为习惯。北京市的优势产业主要是第三产业,以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为标准,积极引导高校与企业之间展开广泛合作,各自提供科研创新团队、技术支持、场地与人员、资金支持等,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最大效用,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合力。
四、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创业提供了成熟的条件和机会时,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在首都核心功能视角下,通过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等途径,积极推进首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使其成为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参考文献:
[1]彭怀祖主审,侯文华主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唐平.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融合指导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临床医学融合的问题
在当今社会的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创新创业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机遇面前,高校也更加重视创新型创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然而,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存在着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指导不紧密等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尚未渗透到临
床医学教学系统中西方国家对创新创业起步早,重视程度高,成果显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和教育模式的成熟应用。首先,他们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生在校常规教育的核心元素来对待,贯穿于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全过程。第二,建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由学校直接管理,还有一支相对合理、富有创造力的师资队伍。第三,形成了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科研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第四,组织临床医学专业教师对创新创业实践和模式的研究,划拨专项经费,予以保障。同时在技能竞赛中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体现其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发展缓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由于自身专业的特殊性发展就更缓慢了。据可靠数据证明,我国大部分临床医学专业把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选修课或者就业指导课来对待,课时相对少,重视程度也不够,这与临床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和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大关系。首先,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专业,对专业的严谨性、操作性和标准化程度要求都很高,不仅需要理论学习,还需要有10到12个月的临床实习期。第二,在校期间课程设置比较紧凑,实验课也是安排得满满当当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就很难兼顾。第三,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这在很大程度影响了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影响到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临床教师日常教学任务繁重,科研任务繁重,学生学业紧张,学习压力大。一些老师认为根本没有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学校开设更多的课程,参加更多的比赛,设立更多的科研项目,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来教育学生创新和创业,这是明显地将创新创业从专业教育中分离出来的观点。一些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是一小部分从事科技创新、参加比赛获奖、或个别学生从事与自己无关的商业活动的优秀学生,与自己关系不大。这些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课堂、课程、竞赛和具体项目,他们甚至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第二课堂活动,与专业教育相分离。这种可有可无的观点是导致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缺乏积极性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功利性和项目化的具体体现。
(三)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不完善,创新创业协作平台缺乏
虽然高校提倡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但并没有相应的长效保障机制,创新创业工作也没有制度化。例如,创新创业导师加强培训、量化工作量和促进机制的能力,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学分设置、量化考核和毕业相关设置,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维护与利用,创新创业融资的来源、使用和监管实验室的开放性或实践性教学支持创新创业活动的管理。与创新和创业有关的课程或讲座也比较少,一些创新创业课程没有列入学校的必修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以选修课或网络课程为主,覆盖面不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验室开放不够,未能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应有的作用,同时与医院的合作、实习实训结合不紧密,学校和医院一体化培养尚未实现。
二、初步构建“专业指导、辅导员指导、学校指导”的指导体系和模式
(一)学校指导:构建教学——临床——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这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对于培养临床医学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来说。不仅包括在校期间的专业课、通识教育课学习,还包括不间断的见习和有时间、质量限制的临床科室实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其中。因此,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是临床医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表现为:一是重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加强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二是加强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体系建设,设立相应的创业培训课程和创业培训班。三是“以技能培养操作为特色,建立角色岗位为参考的情景教学模式。”[1]四是充分利用智慧校园等现代化先进教学手段,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校学习实践的全过程。
(二)专业指导
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育贯穿教育全程。创新意识是创新实践的动力,是创新教育必须奠定的基础。学生只有形成创新意识,才能参与创新实践,这也是创新教育的迫切任务。这就需要以激发创新意识为切入点,优化课程设置。“临床医学课程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组成。这是对工作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2]一是确保总学时不动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举办相关讲座。如开设“互联网+”技能大赛、创新能力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为内容的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工匠进校园”“杰出校友回母校”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更深刻的认识。二是发挥网络课堂优势,适当减少线下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课时,开设以融资与资源整合、撰写创业策划书、创新创业竞赛、素质拓展等为主要内容的网上课程,把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三是传统课堂教育教学不可少,由于在校教师企业管理、经营等方面的经验比较少,有的甚至没有,需要把一部分创新创业课程安排到学校的创新创业基地,校企合作单位,以现场说法的形式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
(三)辅导员辅导
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切入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平台建设,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可靠保障。
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辅导员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实施者。首先,高校可以从内部选拔符合创新创业要求的教师,鼓励他们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教学资源。对外,学校可以聘请企业家、成功创业者到学校授课,或者聘请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和考核,有时需要对教师群体进行动态管理,分阶段考核,确保辅导员的进出。也可以采用学校与二级学院或多学院联合的方式,统一量化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指导方面所做的工作,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2.加强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智慧校园优势,打造“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整合校内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智慧校园在教育手段和方式方面的优势,推行互动、交流、培训的新模式,构建“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智慧校园拥有自己独特的功能,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能够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也能随时随地掌握基本情况。”[3]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移动终端,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这种线上线下的教育平台,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辅导员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
三、结语
关键词:中职校;创新创业教育;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56-02
在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创新创业已成为时代主题和国家战略决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角也吹到校园,创新创业教育近年来成为教育的研究热点,各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1],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大量的研究多集中在高等教育[2],中职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甚少。中职校学生年龄虽然偏低,但学生大多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激情,不能忽视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据相关调查显示,学历并没有成为中职生创业的门槛,不同学历的人都有着创业的愿望,甚至出现了学历越高创业意愿反而越低的现象。据数据显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有创业意愿的只占18.3%,中学及中专学历的受访者有创业意愿的达到41%,是创业愿望最强的群体。因此,中职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一、中职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调研目前中职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但仍有一部分教育者认为中职校学生年龄低、学业基础弱,没有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条件和必要。另外,由于中职生缺乏合适的引导和学习,主观上没有意识到要自己创业,也没有进行创业的能力。
2.缺乏创新创业机制和教育平台。大部分中职校没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有的只是个别教师发现个别好的苗子指导参加一些相关竞赛,大部分学生仍然不知道创新创业的具体内容,学校也缺乏相应平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
3.缺乏针对中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少数中职校也开始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鼓励部分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但创新创业教育主要还停留在一种意识或是感性的层面,缺乏系统化来筹划创新创业教育,更谈不上有相应的课程体系碇С拧
4.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严重匮乏。中职校创业教育教师是极度匮乏的,缺乏专业教师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校内创业指导教师缺少自身创业经验,难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中职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学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这是学校服务于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的需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现实要求。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关系密切的整体。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的程度。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侧重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开发,而创业教育注重的是学生未来自我价值实现途径的总体规划,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3]。
那么,中职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其本质应是一种“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的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素质教育,应是联合企业走产教融合的路径来实现的教育。相对高等教育,中职校自身科研实力、科研成果不多,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创业相对不足。但是,中职校一般和企业有紧密的校企合作,可以通过产教融合在企业发现问题,然后把来自企业的问题当成创新创业的课题来公关,使得中职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现其职业性和专业性。职业性是指创新创业的源泉来自于企业,来自于学生未来将要投身的职业,使中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落地”;专业性就是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与知识,让学生“做中学”、“研中学”。学生在参与攻克企业生产、研发难题的过程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与专业融合的中职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
构建机制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是决定创新创业运行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以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为例。学校首先响应上海市政府倡导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全校范围内宣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由教务处联合各专业群部建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完善工作机制,搭建活动平台(就业梦工厂、创业基地、创新创业大赛等),开设与专业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发挥制度激励保障作用(以企业项目为依托,配备项目经费,对于参赛的师生实施实行奖励等等),创设各种条件,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见图1)。
四、与专业融合的中职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
中职校由于本身的科研活动不多,靠自身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实例不多,因而中职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和企业紧密结合,走产教融合之路契合企业的需求确定创新创业目标。问题来自企业的生产、研发过程,学生在教师和企业师傅指导下结合专业背景对问题进行攻关研究。借助“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职学生会自学许多专业知识和专业教材以外的知识,甚至自学大学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1.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要在中职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团队是基础。目前大部分中职校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太熟悉,也不知从何着手,因此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如上海市近年来推出的创新创业培训师,各个专业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参加这类再教育、再培训。其次,企业生产或研发骨干加入到学校创新创业团队中。另外,和校外创业公司联合,聘请创业公司CEO等骨干加入学校创新创业团队,形成“专业骨干教师+企业骨干+创业公司骨干”的团队来指导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2.产教融合构建中职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依托校企产教融合平台,构建与专业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融入创新创业意识、知识与技能模块,学生在整个求学期间,分阶段接受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应遵循中职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知识模块和案例模块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专业知识传授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如表1显示,学生从第一学年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到第三学年的创新创业实践,最终为学生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中职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地是一种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少数素质高的学生重点挖掘培养,通过以点带面,实施“面向全体、关注个体”,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教育。评价标准不能以学生创造的公司如何,而应以学生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精神,有创业激情,在创新创业领域有想法、有思路,这才是学生未来需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建,从文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5,(06).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形式和教育观念,在高校中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势必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主流。那么究竟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呢?有很多人理解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复合体,鉴于此,笔者对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科学内涵及开展创业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相关探讨。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新型复合型人才。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国内学界大致有这样三种理解:
1.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Innovation Education)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解释,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自信,行动上独立,能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成就动机水平高,善于自我激励,具有高度的挫折容忍力,不盲从,喜欢用自己的观点来判断问题,对事物有持久的探究欲,有幽默感等[1]。有的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指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技能的唤醒和开发培育,形成创新人格,以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满足学生主体充分发展的教育[2]。还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是随知识经济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以创造为本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格[3]。笔者认为,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2.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以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具备开发创业基本素质,不断提升创业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它是使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以及深化的终身教育,不止是一种专业技能教育。创业教育核心是创新教育,它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发掘人的创造潜能、推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从广义上理解,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个人。从狭义上理解,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创业意识、素质、技能的教育活动,也就是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提高自身能力,以及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从而拓宽学生就业门路并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长远大计。
3.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创业教育不但需要创新教育的方法和思想,同样还需要创新教育所获得的成果。然而,创业教育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获得新思维、新方法,而是要培养学生如何运用新思维、新方法将掌握的知识付诸于实践的能力。创新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尊重权威但是不迷信权威、尊重实际但并不拘泥于实际的精神,强调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方法的训练。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不仅仅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而是要面向全社会,针对那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创新性、创造性、实践性。
二、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
1.创业创新教育符合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人才的培养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必然要符合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性的最根本保证。市场机制正是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提高人才素质、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积极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结果。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越来越快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技能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的努力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才能够提升竞争力,才能够有所作为和有所成就。
2.创业创新教育能够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随着创纪录的699万高校毕业生走向就业市场,加上往年尚未找到工作的求职者继续在就业路上一起“挤”行,2013年的就业形势因此显得更为严峻!2013年也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突出,就业形势严峻,特别是经过十多年的人才集聚让计算机教育行业渐露疲态,进入人才饱和甚至过剩期,由此也造成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招生困难的局面,IT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凸显了培养计算机应用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这种背景下,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迫切的时代意义,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是真正解决高职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走上自谋职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之路的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创业创新本身就是就业,是就业的高级阶段。创业创新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创业创新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开拓创新。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更加全面理解创新创业创新的作用与价值,拓宽就业视野,确立多元的创业创新就业观,逐步具备开创事业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创新。这也是有效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根本选择。
3.创业创新教育能够有效提升我校竞争力
高职院校已初步开展了一些创新创业活动项目,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从高职计算机专业来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主要以讲座形式教学、以学生赛事和活动为中心、以构建孵化创业基地为平台的三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大部分学校尚未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或开设的课程仅是孤立的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呈现零散破碎的特征,缺乏完善的课程教育体系。高职大学生组织成立的创新创业兴趣小组、工作室、社团等,缺乏教师的专业指导,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与专业教育脱节的“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及创业项目零散,在教学内容上缺乏统一的教学标准,实践教学缺乏,很少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不统一、不系统,师资力量薄弱,缺少专职任课老师,未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等问题成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开展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研究,对高职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提升我校在高职院校中的竞争力。
三、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倡导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对素质教育具体的、真实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实施的新指认,它要求高职从教育理念层面上,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普遍树立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从知识技能教育层面,帮助学生掌握进行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实施层面上,必须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建立从理论到实务的创新创业知识教育体系,开展生动活泼的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游永恒.创新教育的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0(3).
[2]张立昌.创新.教育创新.创新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4).
[3]吴华.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 (4).
关键词:创业教育;科学创新;改革体系;“联网+”时代
“创客”这一名词最早源于英文单词“Maker”,指的是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伴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高校大学生正是处在“互联网+”的创客时代,正享受着无所不在的网络、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有着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和时空新常态,他们毫无疑问将迎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激发起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
一、探索高校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1.整合提升创业教育师资力量
高校在创业教育中最主要的优势在于拥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团队,他们能够科学引领学生开展创业学习。首先建立高校“创业导师”团队,帮助解决创业学子在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其中努力培养“高校创业指导师”(IEEM)成为今后重要的师资培训项目,它是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认证的培训项目,专门用来培训专注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和领导。
过去高校没有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老师,学生在创业之初,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走了很多弯路。而今培养“高校创业指导师”旨在帮助各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和负责人,让教师更科学专业的掌握创业知识、方法和流程,提升其教授创业课程、开展创业指导工作的能力,并且定时定点的开展创业就业指导会议,让专业的“创业导师”直接与学生对话,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减少冗杂繁复的探索过程。积极支持有创意的团队项目落地实施,以有效的方式推进高校创业教育与时代和社会接轨。
2.探索搭建学生创业平台
建立服务学生发展的工作平台,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将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解决实际生产和服务需要。让“众创”平台更加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和网络化。
积极依托校园优势,将创业教育融入学生培养计划和基础中,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创建专门的学生“校园创业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成立创业学院,以创业学分替代部分专业课程,实现学分制的弹性学制,免费提供创业场地、创业设备,激发创业想法。“校园创业园”以其独特的优势营造校园创业氛围,从制度上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在专业的创业平台上,有助于学生探索和处理创业过程中涉及的全部议题,让学生全面了解如何将一个“点子“转变成为一个完整的企业,大大提升学生成功创业的综合素质。一些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创业板,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新的创业教育模式,从“批量生产”网商老板到现在网上创业开店,逐渐形成了与市场接轨的学生创业氛围。
学校积极探索与知名企业的共同组建,为创业学子搭建面向市场的创业平台,以开放企业“创业史展览馆”等服务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业干劲,培育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责任。开展“学校创业创新大赛”,将学生的创业项目与市场对接、与企业挂钩,寻求校企合作新模式,在比赛过程中以市场要求进行检验,让校园创业大赛成为企业真正的孵化器和创新平台。“开展模拟创业活动”,从寻找商机到制定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融资和创意管理的过程进行模拟,提高学生对创业过程的感性认识,达到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目的。“开展创业者系列讲座”,邀请创业校友和创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创业经验和知识的交流,让学生了解创业的艰辛和坚持的动力。
3.建立科学的创业服务体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成为高校重要的教育任务,应将创业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去,并搭建起比较完整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服务体系,真正做到帮助大学生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创业能力培养服务体系应以“激发―实践―创业”为主线,全面服务于实现大学生的创业需求,有效利用学校创业师资和创业平台的通力合作,建立“创业基础理论”、“创业实践训练”、“创业教育导师辅导”、“创业孵化系统”四大科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生的创业不再只是一个“idea”,而是需要严格按照体系一步步展开实践的科学教育体系,达到创业全过程的学习,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开展“科学创新”教育认识
1.创新是创客文化的内涵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从规模速度粗放型转向质量效率集约型增长,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都离不开“创新”二字,而当今社会的创新重担坚实的落在了年轻一代肩上。他们出生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年代,正值青春走向“互联网+”时代,毫无疑问将在时代的风雨洗礼中接受考验,承担重任。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创业者,每一个创业者也并非都是创客,创新精神正是“创客”的内涵和本质所在。
在欧美国家,创新创业的氛围很浓,学校、社区都具有培养动手创新的深厚基础,而在国内,我们过去一直停留在“中国制造”阶段,创新技术发展缓慢。而如今政府支持创新环境对推动创新很重要,要求更多的年轻一代客观看待中国技术和中国产品,真正激发创业创新浪潮。
2.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新思路
过去高校教育以理论为主,脱离实际,方式方法缺乏自主性、探索性,培养出的人才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不足。而今加强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加入创新权重,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确立人才质量的标准,以国家创新体系为指导,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积极为学生搭建实践创新平台,组建科技创新团队,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活动,开阔思路,打破传统,寻求突破。互联网时代孕育着一个个商机等待着年轻学生去挖掘和探索,让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提升。
细数我们身边成功创业者的典范,乔布斯的苹果、马云的阿里巴巴、王中磊的华谊兄弟影业、雷军的小米……他们都具有强大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创业思路坚决不停留在传统行业里,积极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科技优势,以创新作为新引擎,走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品牌之路。小米创始人雷军,他做过互联网,但并不懂手机,手机市场竞争到连诺基亚都被边缘化的成都,可雷军还是选择了做手机,理由很简单,他懂得用一整套“洞悉”用户的特殊技术和手段,以特定时间段抢购手机为营销策略,开创了为中国使用者量身定做的手机。这样的创新人物和企业时时刻刻都激励着当代大学生去拼搏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