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科研方向

心理学科研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科研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科研方向

心理学科研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TRIZ;项目化教学;教学改革

目前,在全国高职院校当中进行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正在成为引领和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主流模式[1]。项目化教学具有以项目为载体、用任务来驱动等特点,受到国内外职业院校教师的普遍认可[2]。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09级、10级中开设了《TRIZ理论与创新方法》课程,大力倡导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课程中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教学设计

TRIZ理论是前苏联阿奇舒勒提出的,是从200万份专利中总结出来,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方法。在高校当中推广TRIZ理论,培养具有创新性的高职人才是具有广泛的意义[3]。

TRIZ理论体系包括的内容也非常多,作为本院开设的《TRIZ理论与创新方法》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内容包括了TRIZ中的技术进化法则、问题描述、技术矛盾、物理矛盾等内容。在这么多的内容中,技术进化法则[4]由于是从宏观或者微观的角度来预测技术系统、提升整个系统的性能,产生并加强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工具。这一部分内容很难体现在32课时的项目中,但又非常重要。对于这一部分内容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实践效果并不好,所以采用了案例教学法。

针对精细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的项目是精细日用化学品的概念设计。技术进化法则可以找出项目的发展方向,对于设计的项目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在应用时,需要学生阅读大量的文献才能做到这一点。实践证明,这部分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效果较好。

对于其余部分的内容则设计了一个具体的项目贯穿,在设计项目时,选择一种精细日用化学品,对其进行概念设计。为了使项目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突出对学生创新思维过程的训练,需要针对精细化工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身边常用的化学品,如自清洁沐浴液的设计。在设计项目时,对设计的一系列任务,按照递进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将TRIZ创新理论引入到专业学习中来。这一系列的任务,分别包括技术问题描述、寻求最终理解、寻找技术矛盾解决方案、查找发明原理、探索物理矛盾解决方案等内容,其所包括的能力要求及知识要点如表1所示:

二、教学过程

教学的目标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TRIZ理论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创新理论,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需要课余时间来完成创新理论的实践训练。因此,完成教学项目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

项目化的教学过程,学生作为学习成果的最终接受方,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习的传授方,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更好的掌握创新理论,只有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才能体现学习的价值。教师的角色是辅助角色,作用是引导学生到正确的学习途径上来。因此在设计的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精细日用化学品的概念设计,以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教师辅助学生完成创新过程,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项目。

学生在完成教学项目的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如选择什么样的创新原理,怎样应用创新原理等,这时就需要教师针对性的讲解与引导。但教师在讲解时,不能像传统的教学那样长篇大论,而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在讲解时,不能直接教给学生答案,而应该突出对知识点应用的讲解。对知识点的应用讲解,现有的TRIZ课程已经有许多经典的案例可以介绍,将知识点与这些案例结合在一起,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知识点,从而加深对创新原理的应用,使学生能够自发的将这些知识点应用到自己的创新项目中去。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教学过程:

1.学生分组,形成创新小团队。课程开始前,先对学生每4~6人分为一个创新小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创新想法的提出过程中,可以互相启发,开启打破惯性思维的大门。

2.课外准备,形成创新方案。在上次任务结束时,教师布置下次任务。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进行相关内容的调研,进行组内分工合作,对收集的资料、想法展开小组讨论,作小组讨论记录,最终形成创新方案。在形成创新方案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随时接受学生的咨询,为学生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向。遇到共同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集中传授。

3.小组汇报,展示创新方案。每次课程开始时,首先由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创新方案的展示及汇报,阐述方案形成的过程、思路,并接收教师及其余小组的提问,作出回答。

4.教师点评,完善创新设计。在小组汇报完成后,教师对小组完成的情况作点评,并针对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的疑点及难点进行讲解,充分运用案例教学的特点,突出知识点的运用,并对小组完成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5.课后总结,形成创新报告。各小组在认真听取教师的点评及其它小组的意见后,对方案做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进一步加强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创新能力。课后进行总结,形成相应任务的一份创新报告。

最终,将问题描述、最终理解、技术矛盾、物理矛盾等任务的创新报告汇总在一起,形成最终的创新报告。

三、考核设计

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需要进行检验,现有的教学过程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能通过一张试卷就能够决定学生能力的高低。这门课程考核的重点应放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素质方面。在考核过程中进行过程性评价、创新报告的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以学生参与团队讨论的参与程度、完成项目的过程等方面进行考核,分为不迟到早退、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积极参与讨论、积极表明自己的观点、上课或讨论时不做与课程无关内容、积极参与上台汇报、任务完成情况良好并及时上交材料、完成课外项目效果良好、与他人合作良好、有无抄袭情况10个方面进行评价。

创新报告的评价是以学生在报告中运用创新理论的过程来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的。通过论文结构是否合理、组件有无缺失,论据是否充分,论证是否清晰,书面表达是否明白、流畅,论文的结论是否具有启发性等方面来进行评价。

终结性考核以学生运用创新方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主要考察一些知识点的运用。在形成创新方案的题目上,可以不设立标准答案,但要能够体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应用。

四、总 结

将精细日用化学品的概念设计作为课程实践的主要内容,设置一系列递进的工作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考核方式上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根据学生项目实施的情况来综合评定。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文艺,陆敏,刘承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化工过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时空,2011,7(3):87-89.

[2] 蒋涛,陈群,李英利.《精细有机合成技术》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13(1):102-103.

心理学科研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程 变革方向 解三角形

在学校众多教育课程当中,数学教育有着重要位置,使学生思维更加清晰,表达思考更有条理,同时使学生掌握有关数学的基本思想、知识和技能,锻炼学生面对问题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及对问题实事求是的认真态度。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我国高中数学新课程做出了重大尝试和改变,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是对数学课程主流改革方向的反映。

一、数学课程改革前后的异同点

解三角形是第一册下册里面的第二个板块,在平面向量之后包括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解斜三角形的应用实例。在解三角形的应用部分的实习作业方面,补充一部分材料阅读,关于人们早期采用何种方式测量地球半径。这些内容都涵盖在解斜三角形的范围内,在教材139页到151页,共有十三页内容[1]。这些内容之前有关于向量的小结复习题,被安排在了高一下学期数学教材的最后一章。

现行新教材中有关解三角形的内容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教材必修5的第一章《解三角形》内,其中第一章的内容包括正弦、余弦定理的探究和发现,是对有关解三角形内容的进一步讨论;应用举例,包含阅读思考内容;有课后复习题、实习作业和小结。内容从第1页到24页,总共24页,对三角形的编写篇幅增多,按出版社的意图从必修一学习到必修五,那么解三角形的内容在所有必修课本的最后一册,意味着学生要到高二才会学习这部分内容。但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老师会按照自己的进度而不是课本必修1到必修5的顺序教学[2],从教师角度看,虽然新课程中有关解三角形的顺序有所改变,但教师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教学。

二、高中数学新课程变革方向

1.教材贴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

新课改之后的数学教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材内容贴近生活,使学生在不厌烦数学学习的前提下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激发探索研究意识,让学生知道学习这部分的原因,以及这部分对现实生活有什么作用,遇到实际问题该如何解决,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将生活数学化。

新教材中关于解斜三角形的知识点引用了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十七世纪法国天文学家测出的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通过地月之间的距离该如何测量、轮船的航向和航速、海上岛屿的距离等引申出需要研究的内容。这些内容贴近生活,展现数学对生活的重要作用。

2.学生是课堂主人公,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讲述为主,教师掌握课堂整体节奏,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并没有多大成效,而且会引发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厌烦心理。新教材中更多地采用教师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学生把握课堂整体节奏,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旧教材中关于三角形的正弦定理在例题安排方面都是正弦定理的应用,没有涉及解三角形。因此,例1和例2中都试对三角形中的一个元素求解,例3涉及三角形的分类讨论。新教材在例题设置方面只安排了两个,内容涉及解三角形,例2涉及分类讨论,同时在第8页设置了关于解三角形的学习探究。这种探究方式为主并且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运用其他方式对正弦定理进行证明,将重点放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上,而不是老师的教授。

3.适当设定问题,培养学生总结思考能力。

新课程改革之后更注重对学生思考总结能力的培养,通过增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其他方法对问题进行证明,逐渐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教材要求学生对其进行利弊分析,并对三角形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

在余弦定理方面,新老教材均设置了两个例题,而且难度相当,不同的是新教材使学生做题时有了选择性,在第7页的解三角形的问题中,可以对两种方法的利弊进行思考,同时让学生对三角形的问题类型进行总结,增强学生总结思考能力。

在距离测量和方向测量方面,新教材在例1、例2中都设置成距离测量,例1给出实际数据,例2进行灵活考察,是对学生思考能力的极大考验。新教材在距离问题方面设置了两个例题,在以老教材为基础的前提下,老教材例1和新教材练习2一样。在高度方面设置了3个例题,更具层次性,利于一步步发展学生思考能力。

4.将内容与几何知识挂钩,培养学生几何思维能力。

新课改之后的课本内容应用性更广,设计的层次感更强,更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算题。通过设定一些较难的、水平较高的问题,加之增添一些其他相关的扩展内容,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3],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关于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理证明,老教材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推导,新教材则直接给出公式,并将这一公式多次进行应用,同时在三角形的证明过程中,涉及中线长度及海伦公式等几何问题,例9设置了通过正余弦定理对三角形进行恒等证明,习题B组中12到14题均为三角形证明题,并多处运用面积公式。将这两者进行科学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钻研精神及几何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将会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数学学习方法,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保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心理学科研方向范文第3篇

齐齐哈尔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摘要]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载体,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保证。该文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使用过的两套专业教材进行比较,通过从第一套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第二套教材的主要特点出发,分析并概括了改进教材的主要设想和教材建设的具体方法,从微观和宏观上论述了教材的编写、选择和使用,为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

关键词 ]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教材;效果

[中图分类号]R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5)03(a)-0024-03

The Application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Applied Psychology Textbook in Medical College

ZHAO Ameng QI Jinling ZHANG Lihong CUI Guangcheng

Mental Health College in 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Heilongjiang 161006,China

[Abstract] Textbook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but also is the assurance of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The paper compare two sets of applied psychology textbook which have been used and generalizes the main ideas and specific metho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xtbooks according to the main problems of first set an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 set. In conclus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ompiling of applied psychology textbooks from both micro and macro point of view, which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of professional textbook construction.

[Key words] Medical college; Applied psychology; Textbooks; Effect

[基金项目] 课题资助:齐齐哈尔医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建设研究(编号:20121004)。

[作者简介] 赵阿勐(1975-),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通讯作者] 崔光成 (1963-),男,黑龙江宁安人 ,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医学教育,医学心理学。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载体,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教材建设既反映了学校教学、科研水平,也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一套科学规范的教材是保证专业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条件;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门的应用心理学教育业十分重视自身的教材建设工作。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不断涌现,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心理学专业教材,如何有效评价教材应用效果,科学设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体系是目前我国应用心理学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任务。教材建设的特色性是体现教材质量的重要方面,构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专业教材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医学院校能够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只有从高等院校的性质、办学理念、培育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等实际出发,才能充分体现教材的价值。在教材选择和使用的过程中,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经历了一个从模仿照搬其它类型高校心理学专业教材的单一性、大众化模式到建立一套系统的符合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的系统性、规范化教材的过程。快节奏、高竞争的社会生活,要求培养既懂心理学又懂医学的跨学科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希望他们能够运用心理学技术解决医学领域乃至更大范围心理与行为问题,鉴于此,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了全国高等学校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并于2013年出版了第二轮本套教材。齐齐哈尔医学院结合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的指导方向,开设的专业课均选用了两套教材。本文将根据教材的应用效果来探讨教材选用和改进的方法,力求对今后编写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提供有力的依据。

1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建设情况回顾分析

1.1第一轮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教材使用状况

2012年,应用心理学专业对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针对过去五年使用的全套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的结构、内容、文字和整体设计等方面,并对问题进行了归类整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2个别教材缺乏系统性

本套教材中个别教材结构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对知识顺序的安排缺乏内在的逻辑性,有些内容横向和纵向的安排不合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讲授。尤其是一些重复性基础心理学知识在各个教材中广泛出现,使得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容易出现厌烦和知识矛盾的现象,也增加了教师授课的难度。

1.3内容深度、广度不够

本套教材几乎涵盖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所有科目,比较全面,而且每本教材都对本门课程的内容做了介绍,清晰、明了,但很多教材在介绍知识点时,只是提供了知识的框架或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没有对理论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很多学生都建议可以从广度上增加更多的内容,包括知识点相关内容的介绍,相关学科的相关内容的加入等,从深度上,可以增加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探讨,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结合点等。

1.4应用性内容较少

心理学发展至今,理论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很多教材注重从理论上对内容加以介绍,甚至出现同一理论在不同教材中多次出现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心理学的不同课堂上重复性地学习相同的知识,应用性没有体现或体现很少,没有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如社会实践、学生自身实际等可以应用的部分加以探讨[2]。

1.5医学院校特色体现不够明显

本套教材与其他类型学校使用教材区分不是十分明显,除个别教材如生理心理学本身与医学结合比较紧密之外,其他多数教材并没有将心理学课程与医学过多联系,或从医学角度编写相关内容。

2第二轮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教材的特点

2013年,随着第二轮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的陆续出版,应用心理学专业课也进行了教材的更换。经过了一年的时间,应用心理学专业再一次从师生处获得反馈,对本套教材有了不同的认识。

2.1教材的数量有所增加

本轮教材结合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增加了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员工心理援助教程和性心理学,注重了学生获得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经人民卫生出版社协调各教材的主编对基础性学科知识的重复性内容进行了知识点分工,有效避免了各个教材之间的知识点重复,有效的节约了教材资源,科学的体现了心理学知识学习的层次性特点。

2.2内容充实、注重学科交叉和医学特色

教材的内容更加新颖、充实,对理论部分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解释,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体现不同学科间的交叉重合;同时,更加注重医学特色,将与各学科有关的医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添加,尤其是贯穿新医学模式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贯穿对医学知识的理解,使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能够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认识人的心理变化规律,数量心身相关心身统一的知识观和学术思想基础,为今后更全面的认识自己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对象奠定全面系统的知识基础。

2.3应用性强,可操作性增加

本套教材中应用性凸显,增加了很多从生活实际和临床搜集的案例,同时增加了一部分课外延伸知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给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提供了更多的资料和发展的空间,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灵活,并为学生的课外自学提供了知识储备空间。

2.4配套资料增添教材充实性

全部教材均附有光盘,大部分教材均增加了配套资料,如行为医学编写了《行为医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管理心理学编写了配套手册。每本教材都尽量避免与前期教材的重复,增加了拓展学习等内容,体现了通俗性和趣味性。

两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突出医学院校特色,内容新颖、资料翔实,在不断的改进过程中,体现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师生对两套教材的评价都很高,均认为是反映应用心理学教学与科研的高水准、高水平的全国性规划教材,适用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

3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教材改进的主要设想

通过对两套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使用教材的对比效果发现,在今后教材建设过程中,主要有以下设想。

3.1教材建设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心理学和医学知识、能够在医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域应用心理知识和心理学技能服务于社大众,并在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实用型心理专业人才。因此,作为特定专业领域的教材,无论从教材数量、教材结构体系、教材的逻辑联系等方面,教材建设都需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以期真正发挥载体的作用[1]。充分体现应用性和医学教育的特色是这套教材的重要目标。

3.2教材建设与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相符合

教材作为传递知识的载体,在编写、选择和使用的过程中,要与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相符合。作为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其教材体系应侧重学术性,将知识系统地体现在教材中,并能够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启发学生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并拓展本土化理论。心理学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既要注重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更要通过各种形式将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部分呈现出来[3]。

3.3更新教学观,指导教材整体方向

教材的好坏对于教师和学生都至关重要,好的教材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教材应该提供一个框架,帮助学习者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并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资料查询填补知识,提高教师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增加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同时也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4]。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实现“受人以渔”的目标,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4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教材建设的具体方法

①每本教材中应该合理设计,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层面。在应用心理学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当合理划分结构,突出章节中的内在联系。从认知层面上,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思考并解决问题;从情感层面上,教材中应该贯穿对心理知识的情感投入,为应用于实践奠定基础;从行为层面上,应用心理学重在应用,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和具体案例,真正对专业学生有所启发,为今后所用[5]。

②每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应注重教学、科研和应用三者相结合。心理学是边缘学科,结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点,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教材内容需要以理论知识为前提,在消化、吸收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新进展以及实际应用,不断更新,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启发学生的科研思路,应用于实践,真正建立教学、科研和应用三位一体模式[6]。

③应用心理学教材编写者的人才结构可以更加合理化,一线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直接与教学过程相联系,了解什么样的教材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最有帮助的,因此,在编写过程中可以增加一线教师的比例,从授课实践角度体现心理学教材的应用性[7]。

总之,应用心理学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需从整体方向、专业发展、培养目标等方面综合考虑,体现教材的学术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

参考文献]

[1] 李重根,袁纳新.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5):33-35.

[2] 段青青.对医学类专科学校心理学教材的选用与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2012(9):67-68.

[3] 王恩界,张晓明.高校社会心理学课程教材建设分析[J].高教论坛,2012(2):59-61.

[4] 何建.应用技术型高校校本教材建设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2(30):74-76.

[5] 张吉春,田伟,孟文生.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74-75.

[6] 何志勇.论高校教材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4(4):193.

心理学科研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医学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093-02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心理学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对应用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这为应用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新世纪大学本科应该怎样培养应用心理学人才,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所面临的必须明确解答的重要课题。在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心理学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设置心理学专业或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高校也越来越多,因此尽快提高心理学专业水平,确定符合目前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内在发展方向,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保质保量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心理学专业人才,是新增心理学专业建设和完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指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心理学100多个学科,除了十几个是基础学科以外,其余的全部是应用学科。因此,应用心理学本科短短的四年的时间,不可能把学生培养成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心理学的全才和通才。例如,作为师范类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不太可能培养出在工商企业、医疗卫生等领域从事相应工作的心理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但目前多数学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过于笼统、过于宽泛、不够具体,没有结合院校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培养目标存在不足,并且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设置、发展的时间多晚于师范院校,所以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多存在不足。

同时,我国高校的心理学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科研的研究型人才,社会需求量不大,但随着硕士、博士教育的发展,本科生如果再定位于这一方向则就业范围极窄。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心理学专家都把心理咨询放在21世纪心理学应用领域的首位,我国的有关用人单位也提出在教育部门的工作者应加强心理咨询与心理卫生方面的训练,例如,对重大事故地震、海啸等灾后人群进行心理干预,针对压力造成的自杀、暴力等社会问题的心理辅导,心理疾病的咨询与治疗等,这既反映了我国社会对心理学人才需求开始逐渐与国际接轨,同时也表明社会对异常心理的关注在逐渐增强。因此,对具有一定医学背景的应用心理学专门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多。

一、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

近年来,随着应用心理学专业办学时间的延长和办学经验的丰富,各类型院校都在根据的办学特色,不断调整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为充分了解医学院校与师范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本次研究对多所医学院校和非医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非医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多为:(1)心理咨询方向;(2)人力资源管理方向;(3)市场营销方向;(4)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医学院校的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方向主要为:(1)心理咨询与治疗;(2)心理卫生保健;(3)心理健康教育。

比较医学院校和师范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差异可以看出,非医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范围更为广泛,而医学院校则更为集中,多为身心健康相关的方向。但在培养目标设置中,医学院校的办学特色在培养方案中的体现并不明显。

二、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1.“医学”与“心理学”知识两不足。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时间是4年,主干课程是医学和心理学。4年的时间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要完成临床医学专业5年和心理学专业4年的课程,既要学医学课程又要学心理学课程,由于时间限制,导致学生对医学知识体系掌握不完整,对心理学知识体系掌握不扎实。医学和心理学是两个完整、成熟的专业体系,在4年的时间里系统完成两个专业的全部课程显然是不现实的,现行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截取医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和心理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平行开课。这种做法既破坏了医学专业的完整性也破坏了心理学专业的完整性,导致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既不能像医学院校的毕业生那样拥有完整的医学专业的知识,也不能像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那样拥有坚实的心理学专业的知识,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由于医学院校的应用心理学多为新上专业,发展时间短,多缺少专业师资,各高校普遍存在着因人设课的情况;在课程体系方面,缺少研究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导致学生专业知识面较狭窄,动手能力差,无法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拓展到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去;在课程衔接方面,初级课程和高级课程问缺少衔接,课程的总体设置难以体现学科的内在联系。此外,“由于我们多年来对心理学应用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重视不够,又缺乏相应的师资力量,因此在教学上只能零碎地引进一些西方国家的现有成果叫”,这也直接导致了课程内容的陈旧和脱离现实。当然,上述现状也和我国心理学界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长期割裂开来的现状是分不开的。长期以来,我国心理学界普遍存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轻视应用研究的倾向,两者问缺乏相互联系,更无法相互促进,同时,本土化应用研究较少也间接导致了教学中只能引进西方的研究成果。

2.不能很好地体现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应用”理念。目前,在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心理学专业课的开设过程中,虽然有较多的实验与实践学时的设置,但因为受到授课教师、实验实践场所及教学经费的限制,实践教学课时间不足,实践时间少,实践技能不足,不能体现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应用”特色。

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的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绝大多数出自传统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之下,其本身的教育背景即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定差距,对人才培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并且很多新增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师资存在师资队伍数量、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年龄较长、职称较高的教师大多非心理学专业出身,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实践能力,但专业技能薄弱;新人职的青年教师学历较高,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但教学经验欠缺,实践能力并不强。虽然新、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互补,但这种整体较弱的状况仍然限制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改进措施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医学院院校应及时总结既往工作经验,开阔视野,进一步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加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应用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突出“应用性”这一明确目标,着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并体现医学院的办学特色,实现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方案设计中着重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几种基本能力,即量化地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能力、心理测量能力、心理咨询能力、设计与实施心理健康活动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医学素质的培养,适当调配医学课程在教学环节中的比重。

2.课程体系改革。医学院校应以应用型心理学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分析实现矩阵为基础,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基础,充分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构建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在多方调研与考察的基础上,慎重选择医学课程与心理学课程,做到课程的合理配置与调整。可以通过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带动课程群建设;整合两大类课程的相关内容,精品课程群建设,从而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3.加强应用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实施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应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建设为中心,坚持“提高学历层次”和“充实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原则,实行“培养、引进、交流、聘请”的弹性培养策略,立足现有师资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师资进修培训,强化师资队伍管理,以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基础,以培育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提高教学水平为主导,分期分批投入经费,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全面提升师资力量,建设一支年富力强的教育教学质量过硬、科学研究成果突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马利军,张静宇.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66-68.

[2]林贤浩.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反思[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31-33.

[3]蒋柯.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研究型培养模式探索[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6(2):40-43.

心理学科研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心理学 发展与思考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发表了一些代表性强且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标志其走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其缓慢的发展速度导致应有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进行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本文将首先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再进一步讨论解决问题的措施,从而深化对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一、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改革与实践发展的要求与国外的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教育体系不成熟

目前构建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主要是以下两条思路:一条是将高职院校教育同教育心理学相融合与对接;另一条是按照高职院校的教育实践工作要求来寻找对应心理学理论上的支持和依托。但这样就会造成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教学中以及教材的编写中呈现“普教化”的现象,整体趋势会走向明显的“复制”和“移植”,使得我国的高职院校缺乏职业教育应有的特色,因此,事实上这两条思路不太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求相符。所以要求在职业技术的师范院校,做法是努力研究出能够反映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中最新成果,通过增加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新课题,将学习心理、师生心理、社会心理、教学心理、职业心理与管理心理等几个板块的内容组合起来再加以融汇,来满足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需求。

(二)发展方向尚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将职业教育和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相互融合的产物,属于一门交叉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对其的性质划分时,学术界对职业教育心理学究竟属于教育心理学还是职业教育学,也都众说纷纭而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相关规定。从学科走向的未来发展上看,职业教育心理学并未形成一门比较独立的学科分支,也未在自身形成独特体系的话语结构,或者说职业教育心理学和其他学科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还有待得到进一步稳固。

(三)其他方面的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1. 地区之间发展普遍不平衡;2. 国家的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不到位;3. 学科理论基础相对薄弱;4. 教师的理论创新能力相对较弱;5. 面对重大的现实问题,对其研究的层次不够深入;6. 教师研究的成果震撼力还不够大;7. 没有真正建立起科研、服务以及发展机制等。

二、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的策略

(一)教育发展理念要与时俱进

要实现高职院校的教育心理学向和谐的方向发展就得树立“建设为本、创新为纲”。勤于探索、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心理学所要具备的建设理念。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首先要本着为职业教育服务的宗旨,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始终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积极争取推动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主动探索符合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特色的心理学实践和发展规律,谋求实践研究和应用为主,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理论基础研究。

(二)教育结构体系要分层整合

其实职业教育心理学属于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具体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曾经有学者主张,应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结构体系分成理论、应用与专项三大层次,并将应用性较强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再分成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次。如果按照教育的主体划分,我国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实际有社会、家庭和职业学校这三个类别;根据纵向层次来划分,就有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心理学;按照其横向服务的范围来划分,就有岗前、转岗和在岗这三种。其实无论怎样分层来整合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最重要的还是要站在现今职业教育领域和心理学学术的发展前沿,要处理好推进学科建设和为社会实践服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着力建设具有特色的中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结构体系。

(三)队伍建设要内培外引

高质量专业性的人才队伍是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关键性因素。我们必须以网络化人才队伍、重视专业化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加强专业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建设。一方面既要搭建好广阔的学术平台,另一方面还要吸引其他学研究者积极加入到职教心理学的研究队伍中来。

三、结束语

实践性和应用性是职业教育突出的特点,职业教育的实践是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原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应用性、实证性和实践性的研究,坚定不移地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决策服务,为改革发展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的实践创新而服务。本世纪的头20年将是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走向全面应用的关键时期,我们有理由对我国未来的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充满信心,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玉英. 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研究[J]. 卫生职业教育,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