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居住区规划分析

居住区规划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居住区规划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居住区规划分析

居住区规划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居住区;修建性规划;规划理念

Abstract: from the health, energy saving and TOD three aspects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ial area detailed sex detailed planning of the relevant concepts, to build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to a degree of reference function.

Keywords: residential area; Build sexual planning; Planning concep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当人类步入21世纪之始,居住区的规划开始朝着以人为本、人性化、健康化和节能化的方向发展,这些因素成为了居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的主旋律。而具体到如何在居住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过程中如何应用这些理念,还需要共同予以探讨。

1、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健康理念

打造一个健康城市需要从其具体的内部构造出发,强调他们内在的作用力与影响力,增加其规划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这个角度来讲,进行一个完美的居住区修建性规划应该从整个居住区的整体出发,对整体空间问题进行把握,给整个健康城市的建设提供一个指导性的基本原则。从整体上来讲,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健康理念主要从下面这样几个方面出发:

其一,提高住宅的使用质量及适用性,确保各类型的用户都能够根据他们自己的需求以及供给能力来选择住房;其二,随着健康理念的不断深入,居住区的修建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行车与步行的通达能力,以保证健康人士对居住社区的认同感,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增加贫困人群获得多种服务的可能性,提高社会公平性;其三,提高居住区公共交通的运输能力,增加人们出行的选择、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进而有效的减少交通事故、控制空气污染;其四,积极的增加人们在教育、就业、购物、健康以及娱乐休闲等方面的选择性,尤其是选择非机动车出行的人们;其五,积极的营造居住区的经济活力,增加区域内人们的就业机会,给整个城市区域提供必要的服务资源。

从上述健康理念的城市居住区修建性规划原则和目标来看,一个健康的城市规划区域能够给人们提供一个整体多样、安全可靠、便利舒适以及生态性的生活空间,在对各种资源加以有效利用的基础上,实现土地使用、基础建设以及交通运输的和谐统一。

2、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节能理念

随着世界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各国在能源消耗方面正日趋高涨。据相关数据统计,全世界的能源需求正以每年约2%的比率不断增长。而一些发展中国家,诸如中国、印度等,能源增长比例更高,每年的比例都达到了5%以上。从世界能源消耗的趋势来看,世界能源在2050年的消耗总量将达到1975年的4倍。而所有的这些能源当中,建筑物的消耗就占到了能源总量的1l%~24%。

当前,我国的居住小区在修建性规划过程中,将所有能耗所占比例设置为20%以上;耗水量占到城市用水的30%;其占地面积达到城市整体用地面积的30%;居住区钢材耗费用量占到钢材用量的20%。其整体建设和规划能耗水平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30%、钢材消耗量高出20%,建设过程中每拌和l m³的混凝土需要消耗水泥80 kg以上。我国的住宅区建筑总量已经超过了380亿立方米,而其中属于节能型住宅区的不到3%。

针对上述问题和现象,在住宅区的修建性规划时,应该积极的进行基于节能建筑住宅区域的规划和设计。确保在建设过程中以及之后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四项基本内容都能够得到实施。这四项基本内容应该涵盖居住区所有的物质组成以及精神要素建设,贯穿在整个居住区的修建性建设和规划过程中。

3、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TOD理念

TOD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理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它是一种与传统的“以小汽车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建设模式不同的一种规划和发展方式。从其基本概念来讲,可以将之理解为一种希望通过提高大容量交通运输工具的运输能力,开拓出一种城市开发的新方式,通过综合、多样化的利用土地,实现建筑设计的多样化,彻底的取代之前单调的土地使用模式。

3.1 反对功能区域的划分

在TOD理念之下,进行城市居住区规划时反对认为的根据区域功能来划分区域,提出在城市用地多样化以及功能混合的原则之下,将整个居住区的功能回归到功能和城市生活多样性的层面。而具体的,针对居住区相对封闭的状态,应该积极的提倡一种以社区作为中心,构建、营造一个整体性的开发区域,在居住社区营造城市型的氛围。

3.2 凸显居住区“有吸引力中心”的地位

将整个居住区作为城市构建以及相关功能实现的接口,所有的建设都以居住区的功能需求为中心。这时,城市其他区域与居住区之间的界限明显的被弱化,城市的公共设施也成为了居住区的公共设施,居住区和城市有效的融合到了一起。

3.3 加强各个TOD社区间的连通

基于TOD理念的居住区修建性规划过程中,应该加强城市中心和各个TOD社区相互之间的连通性。这时,公共交通就是一个有效的网络,是实现沟通的一个有效方式。在进行规划时,应该将公共交通建设作为首选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交通的规划。同时,为了鼓励居民出行是采用公共交通,该理念还提出了将一定的步行范围作为确定各个TOD 社区范围的方式。

总的来讲,基于TOD 理念的社区组织模式就是通过建立快速的公共交通系统将各个TOD社区紧密的联系起来,确保所有的公共交通在各个社区当中具有完全的可达性。加之,在交通站点的设置以及空间方面的融合效应,社区中心可以在商业配套以及交通枢纽等方面将功能予以复合。其基本的组织模式可以这样概括――社区―TOD社区。由于居住区规模以及所处位置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社区也可以由单个或者是多个TOD 社区构成。

结语

居住区的修建性规划设计下可依循的理念较多,除了上述的几种典型理念之外,还包括基于人本体验理念、空间和谐理念等。在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居住区的设计需求,在一定的规划理念之下对各个建设要素进行合理的选择与设计。这是保证居住区修建性规划设计方案水平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 任继鑫. 节能理念指导下的居住区规划研究[D]. 湖南大学. 2007-02.

居住区规划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居住小区;小区环境;园路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居住小区受空间、面积等的限制,通常不适宜修建大的园林建筑,大多数小区绿化环境是平面绿地或地势起伏较小的绿化。因此,小区园路规划就在小区的环境绿化中变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组织交通、集散人群,还能有装饰、导游等功能。在进行园路旁植物的选择时,除了考虑生态功能,还要考虑到满足不同居住人群休闲、娱乐、观赏等的需要。从专业角度来说:居住小区如果面积较小或者是较为规则的建筑时,其园路通常设计成几何路线;如果居住小区的面积较大或者是低层复式的建筑时,则园路多设计成自然曲线,自然园路在规划时需要融进现人性化代设计理念,自然流畅、迂回曲折,同时还要有交通和观赏的双重功能,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将小区的园林艺术品位提高。在园林小品和植物配置上自然多变,不拘一格,让人们在小区园路漫步时,沿路观赏一副连续的动态景观画卷,赏心悦目、步移景异。

一、小区园路需综合考虑功能、流量、空间分隔要求

在进行城市居小区园路的规划时,需综合考虑其功能、流量、空间分隔等要求,做到布局合理、因地制宜。在形式上可以分为主路、次路、小路,主路是宽在3-5m,路面质地为水泥、方砖、柏油、大理石等。平直的主路以规则式配置为主,乔木类多选树干通直、枝叶浓密、冠型整齐、分枝点高、物候期长、抗污强的白蜡、银杏、法桐、黄金槐、馒头柳、少球悬铃木等。灌木类多选叶色艳、枝叶丰满、无刺无味、耐修剪或有特殊香味、花期长的女贞、水蜡球、黄杨、丁香花等。为在一条主路突出一路一景,在配置树种时,尽量做到乔木与灌木的搭配,与园路功能及周围建筑风格、墙体颜色、形式等融合统一。如选丁香和银杏组合,可形成春开花、夏遮荫、秋变色的美景。

二、自然园路旁

在路边多以乔灌木自然散植或丛群植,形成一种更自然、稳定的复层植物群落。自然界中的大多数植物叶子虽为绿,但微观上有色调深浅、明暗的差别,并随季节变化而变。如柳树,初发芽叶为黄绿,渐变淡绿,夏秋则浓绿,深秋淡黄并渐落,最后只是剩下枝条,次年重复此季相变化。又比说,紫叶李叶紫红,美国红枫叶红,银杏和乌桕叶入秋为金红。五角枫、鸡爪槭叶夏为绿,秋为红。这些彩叶树色彩艳丽,是小区植物配置的主角,或作主景,或配置在透视线焦点衬托小区色彩变化或形成浓浓秋色。但实际中要特别强调,对比以色差大为宜。如油松与银杏相配、美国红枫与桧柏球相配、沙地柏与红瑞木相配、这些组合无论从形体、质感,还是色调上都有较好的对比效果。因此在较长的自然式园路旁,如果只选用一个树种,势必会给人一种机械、呆板的感觉,同时也和自然缩放、圆弧曲线、高低起伏的园路格格不入。为了形成丰富多彩的路景,可选用多树种组合配置,但要切记主次分明,以防杂乱,喧宾夺主。如在青翠欲滴的塔柏路边,点缀几棵紫叶李或合欢,再配以石块和不同造型的地被酢浆草、鸢尾、福禄考等,会使自然的园路顿然生色。

三、次路规划

次路是小区各功能分区的道路,设计宽度要比主路窄,一般为 2—3M,路面质地以方砖、青石板、碎拼为主。小路则是供居民漫步游赏之用,一般设计宽度仅有 1—2M,时常路边会设置花架、石桌、坐凳、健身平台等小的园林构筑物,路面质地更加灵活多样,可以是河卵石、石英石、自然石,也可以是植草砖。除在花架下栽植紫藤、爬山虎、金银木,在石桌、坐凳旁点植国槐、五角枫等遮荫树种外,有时只需在观赏面( 既路的一侧) 种植乔灌木,就可以达到遮荫与观赏的目的。所以,在面积较小的楼隅间绿化,园路设计要简洁大方、植物配置也不宜过多,只是在路口或转弯处选用 1—2 株树姿优美的孤赏树,配置女贞、小檗、沙地柏等低矮的彩色条纹图案,利用大树与低矮灌木或草地的高差对比,来衬托草坪主景的开阔性,创造简洁明快、清晰自然的草坪景观。

四、别墅区园路规划

在较大面积的别墅区中做绿化,园路则要有一定的长度、曲度、坡度以及整个地势的高低起伏,要善于运用各种植物配置手法,巧妙的进行小区内山丘、溪涧、堆石等各个微地形的处理,注重乔木、灌木、地被、草地各园林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三五成群、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大自然景观,表现小区环境的纵深效果,扩大和激发人的空间想象力。由于别墅区中的绿化空间很大以及单元居所之间具有私密性的特点,因此大片的树丛就得到了频频的应用。结构紧密的树丛,除具观赏性以外,更多的是强调了它的隔离、障景之功能。隔离带可分为整齐的纯树种篱笆和多树种的复层树丛,可根据不同园路的空间划分因地制宜、灵活应用。篱笆植材较为宽泛,从草本花卉到灌木,再到不同高度树丛,或将园路与草坪隔离,减少草坪玩耍的人与行人相互之间的干扰,或者是完全遮挡视线,将彼此建筑之间分隔成相对独立的私密空间,营造“闻其声而不见其人”的自由而惬意氛围,欲露先藏,引人入胜。

对于草坪上的花丛、孤赏树、花坛、主景树丛及建筑物等,需有背景树丛衬托。如用开花树或彩叶树作孤赏树,用高大树群作背景,红枫以松柏作背景,在翠柏掩映下让红枫更红。可借园林建筑为背景,体量小的建筑又可借大乔木作背景,只要配置合理也可以有好效果。在进行背景树的选择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树种宜单纯,如树种不同,则高度、冠型、风格要基本相同;树型宜紧密,植后可成完整绿面,以便于更好的衬托前景;尽量选择分枝点低,树干高大,树冠浓密或长绿,开花不明显的大乔木。

五、园路边缘植物处理,

园路边缘植物处理也是小区植物配置重点。既是草坪边界,又可作装饰,增加小区景观空间感。边缘植物多色彩艳丽、质感细腻、株形矮小的草本或灌木,如黄杨、景天、串红、女贞、水蜡、矮牵牛等。配置时需要做到曲折有致、疏密相间、高低断续、色彩各异,尽量不要整齐的围在草坪周围,否则让人感觉呆板、机械。

六、结论

在小区园路规划之初,我们需要从小区及其周围的环境、风格、功能、审美等要素出发,确定园林及周围园林要素的位置、大小、质地及植物结构层次、色彩、季相等,突出人与自然、植物群落间的平衡,提高小区环境艺术品味。

参考文献:

[1] 马琳.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5).

[2] 朱玉彦.谈如何搞好城市居住小区的园林规划[J].民营科技.2011(02).

[3] 邵华,宋庆治.浅析景观设计对居住环境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3).

居住区规划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居住区规划;教学模式;设计流程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背景与问题

传统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基本沿用传统设计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其基本设计流程如下:

理论讲授——讲解规划设计任务书——现场调研和参观——一草——二草——正草——正图

不论是城市规划专业还是建筑学专业,都是如此。在整个居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涉及使用、卫生、经济、安全、施工、美观等几方面的要求。需要综合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为居民创造一个适用、经济、美观的生活居住用地条件。所以在整个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设计时间的充裕与否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深度有必然的联系。而建筑设计院中,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快速完成一个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是所我们所必须的。

二、问题解析

居住区概念规划设计的内容

居住区概念设计作为一种方案设计之前的设计铺设,其目的是将一个住区项目大体的认识和限定编织出来呈现给住区项目的开发者。是对住区项目可行性、操作性、及住区项目各项指标的综合阐述,是策划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住区项目概念性设计通过二维图画或三维模型这类建筑手法将住区策划分析中得出的客观结论铺成出来,由于还未完全到位、成型,住区概念设计仍然具有进一步开发创造的时空余量,由此设计主创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在这一设计过程中也就显得尤为突出的重要。

住区概念设计成果包括图纸和文字说明部分。图纸部分建筑形体采用相对简单的体块形式,不对细部进行细致刻画,这样做既可以回避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又能够突出住区整体的设计理念。文字说明部分比较重大,系统的对住区设计理念进行阐述。其中内容涵盖住区设计的构思和导则、相关因素的分析、经济技术指标、开发及管理等意见。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好住区的概念设计是设计院所必须的。

居住区概念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流程

(一)控规条件

在进行一个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必须遵守其控规条件(因各地规范不一,则必需遵循各地控规条件)。其中包含了:道路红线、用地红线、建筑控制线、多层建筑线、高层控制线、河道蓝线等,以及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日照要求、公建配套设施等控规条件。其中日照要求因各地而异而建筑密度、容积率控制着居住区是什么样的产品组合,如表1所示。

(二)强排住宅产品

在控规条件都熟悉的情况下,根据居住区规划控制条件的容积率、日照要求以及建筑密度和建筑限高等要求,选用一种住宅产品在建筑控制线内按兵营式排列,如图1鹰潭住宅项目。

强排住宅产品不需要考虑居住区的设计理念、空间等因素。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当地的控规条件以及如何增加住宅产品的量。一般来说,居住区总平面概念规划设计阶段开发商所关注的问题:1、产品、2建筑容量。而建筑师在把控居住区规划设计时所考虑的:1、规范(退界、间距)2、日照要求3、空间要求。那么,如果换了产品,如何控制总图的量?产品不同的组合,如何控制总图的量?以及如何自如控制产品组合与量的关系就是建筑师所必备的能力。以高层住宅为例。图2为一高层住宅的标准层,通过面积与进深控制——面积系数控制&。

一般来说,在空间布局相对固定时,单排的可用相对面宽相对恒定,&值越大,可达容积率就越高。在进行高层居住区规划设计时,高层住宅&的几点经验:1、&一般在11左右(11.5强排)以便后期户型的变化与修改2、计算平均&,以此为依据判断户型组合3、单排总面宽越宽,单元面宽影响越小。而联排、叠加、洋房&的几点经验:1、&的经验值2、进深大小对于建筑排数有一定影响,需综合考虑3、强排所用户型的&为参考值,综合考虑户型组合带来的影响。一般来说总图规划趋势:1、产品&越来越小,牺牲规划换取产品升级。2、增加高端产品&,同样的容积率做出类似高端产品的品质。其次在选取户型时,还需考虑到周边楼盘的户型,避免市场竞争。

(三)空间需求

相对于其他单体建筑,居住区的空间在于居住区组团空间的设计,社区空间的开发性,交通系统及道路空间的设计、社区中心与边缘的开放空间设计以及街区的设计。一般来说针对地形相对规则的场地,一般的划分组团的手法有“轴线分割法”如图3。

“捣动空间组合”法,如图4。而针对一些分地块不规整的地块,一般都需遵循1、分区明确2、景观最大化3、商业利益最大化4、地块之间的联系性四项原则,如图5。选择怎么样的空间类型将对后期社区空间的开发性,交通系统及道路空间的设计、社区中心与边缘的开放空间设计以及街区的设计有重要的意义。

(四)建筑单体设计

居住区概念规划设计的建筑单体设计阶段,建筑形体采用相对简单的体块形式,不对细部进行细致刻画,但应与概念总图呼应。其中还包含了建筑单体的风格,当然建筑单体的风格也可以在概念设计初期就可以确立。由于不同建筑风格的建筑单体的体块关系不一,如地中海西班牙风格的住宅单体,体块较多,风情线脚的勾勒。而adeco风格住宅单体则比较注重于垂直线条的突出,体块比较单一。所以,如果在居住区概念设计初期就已将建筑风格定下,对后期建筑单体的设计有很好的推敲作用。再者在建筑单体设计阶段,不仅需考虑到住宅功能的合理性,还需在建筑的造价方面加以严格的控制与制约。

居住区规划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已建居住区;现代居住区;社区环境;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B82-05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居住区是城市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社区。针对城市中出现的人口密集、房屋拥挤、交通事故不断等城市问题的出现,美国人C。佩里(Clarence Perry)提出了邻里单位的规划思想,该思想引入中国后,对中国住宅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建居住区已不适应现代人的居住要求,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需要考虑更多问题。

已建居住区规划设计特征分析

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水平决定了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特征,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年代,居住区规划表现出以下特征:1)从规划理念上照搬西方社会的“邻里单位”思想,居住区规划强调住宅用地、道路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及公共绿地的组合;2)居住区内部交通以车为本进行道路规划设计,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3)公共绿地集中布置,绿化不能系统,很少考虑住户的实际使用要求;4)公共服务设施以商业服务为主,文化娱乐及教育设施不足。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变化

2.1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们的居住行为和居住心灵不断发生变化。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A Maslow)在需求层次论中曾提出由低级到高级可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实质就是人的需求由简单的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不断发展。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需求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人们不再满足于居住区内部的中心集中绿地,应考虑居民日常生活对文化、娱乐、健身设施及不同层次交往空间的需求。

2.2规划设计理念的变化

“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共享社区”和“生态社区”思想的建立成为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分别从居住区的节约土地、减少能源消耗、人的主体地位、均好性原则和建立连续完整的绿地系统等多方面多角度,阐述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考虑的问题。

追求高品位的社区环境值得注意的几点问题

3.1理想居住区的公共交流空间模式 构成理想居住区的三个因素:区域性、向心性和有序性。这三项要素作为超越性概念表达的是实体与空间的模式。 区域性:居住区的基本构架,标志着主体共同生活的最大范围,区域性使居住区初步奠定自身的意义。区域性的存在机制在于居住区主体的共同认同,区域性包容的范围无疑为主体提供了归属感,在此感情的共同体验下,居住区的主体彼此萌发同属感,这是走向共同生活的心理基础。向心性:向心性可以是空间的,场所性的,也可以是实体的,标志性的。向心性是居住区的秩序焦点,是主体共同生活的动力意向根源,没有向心性,居住区内部就是混沌的。在居住环境中,这种心理演变为居住区主体的自我意识,成为共同生活的动力意向,决定了居住区生活的根本模式。有序性:居住区的动态结构,主体共同生活的有机化。在有序性的环境中,主体的行为也是有序性的,而这种有序性就形成运动中的秩序,这样居住区不仅是空间构成的静态有机整体,也是生活构成的动态有机整体。在各种有序性中,空间序列的有序性最重要。主要表现在私密性空间到公共性空间的有序性,有些居住区虽然规划了广场、花园、休闲空间,但缺乏亲和性,人气不足,人们往往喜欢蹲在不起眼的角落聊天,或干脆带着小孩到处游逛,也不愿意在一片硬地上数砖头。 这三者实质上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区域性,自然谈不到向心性;没有向心性,区域性也无法维持;失去了动力意向的有序性,动态结构自然消失。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居住区的有机存在,它们真正的含义在于主体的社会活动。 人们提出“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有序性的空间序列使人们生活在邻里关系融洽的环境之中。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训导着人的思维,因此许多建筑师感受到了这一点,提出在高层建筑中开辟公共层的设想,形成一个居民交往空间、人们可在此散步、闲坐聊天,对于恢复居住区群体交流功能是有意义的。这就要求我们深人研究居住区的特性、结构、功能等诸方面,在此基础上展开我们的设计与规划。3.2完整的规划结构 这关系到对下列问题的解决方案:主次入口的选择与城市空间的联系;公共功能空间的可视、可达、可享用;规划的整体结构与分期开发的可操作性等。如可以把出入口设计为景观入口,联系着城市绿地与社区公园。或设计为生活性主入口,集中布置社区中心、超市、银行、邮局、保龄游泳池等。或设计为辅生活入口,布置老年活动中心、物业管理等。或设计为联系性入口。活动中心与绿色通廊结合,与社区公园构成完整的绿色休闲系统。绿色通廊自然地将社区分区,有利于分期开发和物业的相对独立性,减少分期开发时对先期入住居民生活环境的干扰。3.3安全宁静的交通环境

在目前传统邻里单位规划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大多数居住区道路空间只是特定的通道,作用单一。传统的居住区道路交通模式造成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忽视,以车为本进行道路规划设计,将导致道路空间的细部缺失,如连续的步行系统的缺失等。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城市居住区是人类居住环境的一部分,对居住区规划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研究,都应该建立在对人的全面了解上。居住区道路系统属于城市居住区人居环境范畴,这就要求在进行道路交通规划及空间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的行为特点和居民之间的交往习惯,满足人的行为需求,而不能一味地满足车辆的行驶与停放要求。

为了合理配置居住区居民交通与交往空间、缓解居住区内交通拥挤情况和营造富有生机的居住区道路空间,通过合理地规划设计,能够塑造类型丰富的道路空间,激发居民之间交往的欲望,这对创造生活气息、邻里交往密切的生活环境十分有益。

居住区规划分析范文第5篇

1.“新城市主义”设计手法的运用

目前,在城市设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就是“新城市主义”。这种流派的基本精神就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与用地位置和特征相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新城市主义”倡导许多独特的设计理念,其中最突出的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邻里、分区和走廊成为“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从霍华德到赖特到新城市主义,郊区化住宅理论在北美逐渐发展成熟,并成为20世纪最成功的住宅开发模式,但新城市主义是针对北美城市蔓延(Urban Sprawl)的城市设计运动,其针对对象是美国的中产阶级,连美国人也指责其造价昂贵,其建设成本远非大多数中国人所能承受。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国度里,人多地少,资源紧缺。

为节约用地,高容积率的住宅开发模式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城市多层住宅区的容积率为1.5以上,而城市中心区采用更高的标准,迫使房地产开发商只有建高层住宅,这些指标远远超过花园城市、新城市主义的建设要求。因此花园城市以及新城市主义的很多具体的设计原则和做法,对中国而言并没有多少实际操作意义。我们需要借鉴的,是其以人为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高居住密度的限制下通过规划设计实现以下目标: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与用地位置和特征相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营造和谐的居住社区模式,倡导信息化时代的简约生活方式,正是现代人所需要的。

2.“实用主义”设计手法对北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影响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在现今的规划设计项目中,我们更多地感受到市场的选择和经济的制约对设计中自由发挥“形式与空间”的羁绊。以功能性为主的“实用主义”设计手法,在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设计手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合理性。“容积率”是“实用主义”决定规划的物质基础。在任何设计中,由市场和经济决定的容积率,都是一个对规划项目起决定作用的、无法回避的因素,对于它的理性分析甚至更甚于我们对地块和文脉的解读。容积率被有的设计师认为是制约其发挥空间想象力的不良因素。但是,如果抛开容积率去谈“宜人的居住环境”,几乎是没有可能性的。片面追求容积率肯定是不可取的,但是容积率是支撑项目能够实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没有容积率限制的项目是不存在的。

其一,对于市场,容积率的大小直接反映在单体类型的选择和单体布置的疏密程度上,而单体的布置又影响了整个小区的空间形态、绿化覆盖率及绿化体系,这些直接影响到买方市场―――即居住人群―――对项目的直观判断和取舍。

其二,在经济上,容积率确定了单体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比如,是经济型住宅还是豪华型住宅),限定了路网形式和公共建筑的大小及分布方式,而这些正是开发商需要认真核算土地价值、人群购买力及项目资金运作情况的重要依据。我们从图面上看到的“顺眼”的路网形式和公共建筑的画龙点睛的点缀,无不与它们的恰如其分的合理性有关。单体类型分布、路网与绿化形式,是形成规划设计的主要元素。因此,一个“有道理”的规划,无不是以“实用主义”的市场观和经济性来奠定基础的。再“天马行空”的构想,最终也必须有经济上的保证和市场的认可才能实现。

3.“生态住区”发展趋势对现代住区规划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性生态住区:可持续居住区(sustainable community),目的就是“创建更持久、更能保持活力的城市地区”。简单来说,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通过一流的绿化配置、净水措施、环保配套、社区人文支援、能源的合理利用等科学、前瞻的规划和管理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它是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方便生活和工作为宗旨,使居住者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新型居住模式。

北方住宅设计应首先做到结合气候进行设计。建筑师、规划师对于气候因素的关注集中在研究阳光、辐射、风、温度、空气湿度等问题。平面布局是首先要尽量争取天然采光与通风。根据当地气候,决定采光门窗的大小、朝向及形式。为防止阳光的不利影响,应该采取各种被动和主动控制手段调节天然光的辐射,达到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及节能的目的。

北方住宅总体布局考虑结合地段环境的基础上,深入到单体设计中就要注意住宅平面功能、形状的组织,达到使用舒适、节地、节能的目的;另一方面,结合环境景观要素,达到室内外景观相互渗透的视觉效果;此外结合地段的地理地貌,或依山傍势、或顺应原有树木河流、道路、减少对环境破坏,可采取合理的建筑形体,控制体型参数,达到节能的目的。

自然通风带给室内新鲜的空气,增加人体舒适感,夏天还能排除房间余热,但冬季冷风亦会带来寒冷的不适感。在安排住宅的自然通风时,总体上注意高温地区使建筑迎向夏季上导风向,防止从门窗等的冷风渗透。若要能达到充分利用气候条件,还要从深层次的布局、构造、设施方面加以主动控制。

二、北方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1.完整的规划结构

北方居住区的规划特点与南方类似,主要侧重于整体功能结构的布局,有较完整的功能组织分区,不同等级的居住区结构不同,根据使用人群的不同进行设计,总之,在整体布局方面注重功能分区的合理,节约用地。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从整体性的原则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尤其整体的规划结构,这关系到对下列问题的解决方案:主次入口的选择与城市空间的联系;公共功能空间的可视、可达、可享用;规划的整体结构与分期开发的可操作性等。

如可以把出入口设计为景观入口,联系着城市绿地与社区公园。或设计为生活性主入口,集中布置社区中心、超市、银行、邮局、保龄游泳池等。或设计为辅生活入口,布置老年活动中心、物业管理等。或设计为联系性入口。活动中心与绿色通廊结合,与社区公园构成完整的绿色休闲系统。绿色通廊自然地将社区分区,有利于分期开发和物业的相对独立性,减少分期开发时对先期入住居民生活环境的干扰。

2.安全便利宁静的交通环境

动静分区、人车分流是小区交通规划的理想目标。为了达到此目标,可采用了车行、内部人行的规划结构。通过对小汽车和消防、救护、搬家等车辆在社区内部轨迹和停车位的精心设计,是向高品位社区环境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车库出入口可布置在小区入口处,进入小区的小汽车很快就能进入地下车库。如果有直达车库的住宅电梯给车主以身居别墅的感觉。消防紧急通道与主干道形成环状道路系统,便于紧急救护、消防或搬家等机动车辆的顺利通行。社区入口附近设地面车位,便于来访客人和临时停车。

3.各得其所的休闲环境

在社区内部活动时间最长的要数老人和儿童。除社区的无障碍设计外,还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提供了不同品位的休闲场所。

在景观设计中,注重结合绿化来构筑社区的休闲系统。通过铺设彩色步道,兴建观赏水系、戏水池,设置座凳、花坛、小品等,使整个社区形成一种适宜交往、娱乐、休憩的空间氛围。为了满足儿童嬉戏的需求,庭院中还设置了草坪、花架、灌木、砂坑、石桌等,既为儿童们创造了一个舒适、安全的活动场所,又可适应不同层次居民的休闲需求。环境设计以贴近人为宗旨,强调回归自然的感受,有意赋予各休闲空间以良好的观赏性、可达性和实用性。减少小区主干道机动车辆,公园、广场和环形道路均可成为人们晨练澈步的好去处。

4.完善的配套设施

拥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是现代社区的一项基本要求,这些设施包括家政服务、治安保卫、清洁绿化、文化集会、健身娱乐、邮政电讯、休闲购物等。配套设施的好坏决定了居住区的软环境是否达标,好的配套设施可以提高居住区的整体品质,在现在提倡服务至上的时代,配套服务设施在规划中的地位也别提升了,所以在规划设计中要对配套设施的布置要格外注意,使其在合适的地点发挥最大的作用,使业主们达到共享配套服务设施的基本目标。

5.理想居住区的公共交流空间模式

构成理想居住区的三个因素:区域性、向心性和有序性。这三项要素作为超越性概念表达的是实体与空间的模式。这三者实质上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区域性,自然谈不到向心性;没有向心性,区域性也无法维持;失去了动力意向的有序性,动态结构自然消失。三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居住区的有机存在,然而,它们真正的含义在于主体的社会活动。

现在,人们已注意到空间有序性的意义,提出“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这样的序列。无疑有助于克服居住区主体的个人构成与居住区生活的共性之间的矛盾,把私密性生活与公共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们可以生活在邻里关系融洽的环境之中。

从主体的角度看,形成居住区群体空间的机制在于人们的共同生活,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训导着人的思维。在对居住环境的探索中,许多建筑师似乎朦胧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有的提出在高层建筑中开辟公共层的设想,如厄斯金在他的贝克尔集合住宅中设计了“空中街道”;伦敦依斯林顿住宅区利用住宅屋顶走道,形成一个居民交往空间、人们可在此散步、闲坐聊天。亲切明亮,曲折有致的小空间,加以居民们精心栽植和布置的盆景花卉,增添了无限的生活情趣。这里居住着年逾花甲的老人,他们喜欢凑到一起回首往事,谈天说地,甚至串门,这种布置方式很受他们欢迎。这些努力对于恢复居住区群体交流功能是有意义的。问题在于,我们应当把自发转变为理论指导下的自觉,从零散孤立走向系统整体。这就要求我们深人研究居住区的特性、结构、功能等诸方面,在此基础上展开我们的设计与规划。

四、北方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的新策略

1.在规划设计方面提倡“四节一环保”

“四节一环保”理念是建设部提倡的,就是要求居住区规划建设中,实现节地、节水、节能、节材,一环保指得就是居住区环境保护。

2.信息化时代居住区规划管理新技术

现代社会已由规模经营、大量生产的工业化时代进入了多样化、个性化感性化的信息时代。在住宅设计上具体表现为因特网进入日常生活,以及电脑家庭化和家电电脑化。随着信息处理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通信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成本的降低,智能化社区的理念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充分利用技术发展的成果提高居住生活质量已经成为现代居住理念。

3.社区物业服务配套

住宅作为居民消费的最大商品之一,理应获得如同电器商品一样的服务。对住宅而言,一般包括前期、中期和后期服务。不同的开发商从不同的开发理念出发,所提供的服务方式亦不大相同。一般认为,前期服务为消费意愿的调查、消费群体的确定等;中期服务指用户参与社区建设和住宅个性化需求的实施等;后期服务包括制定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物业管理制度,指导或实施二次装修,住宅公共设施及社区环境的维护等。服务分期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可建立责任建筑师制度。意在开发商和用户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让开发商和建筑师了解用户,让用户更多地认识所买住宅商品的功能和性能等,使设计和开发的服务贯彻于住宅商品生产的全过程,保证服务的连续性,改进目前被动服务的状态,使住宅商品的流通过程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就像私人律师那样,责任建筑师有望成为一种职业,为用户服务。

五、结语

本文通过一些理论对北方居住区规划的影响展开话题,分析了南北方在居住区规划设计方面的诸多差异,并总结了北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特点,虽只是分析了一些皮毛,但希望通过本文对北方居住区规护方法的探索,给相关从业人员带来一些启示,希望更多的规划师、建筑师在设计方案时因地制宜,突出当地规划特点,把我们的居住区规划建设的更加适宜人们居住生活。也期待着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中去。

参 考 文 献

[1]桂丹,毛其智.美国新城市主义思潮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城市设计的借鉴[J].世界建筑2000(10):26-28.

[2]邹兵“.新城市主义”与美国社区设计的新动向[J].国外城市规划,2000,(2):36-38.

[3]胡四晓.Duany&Platerzyberk与“新城市主义”[J].建筑学报,1999,(1):59-64.

[4]邓平,周波.在人居环境建设中对“人本主义”思想的探索[J].四川建筑,200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