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经济体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袋栽平菇;生产问题;防治
中图分类号:S64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111-2
近几年袋栽平菇在普兰店市蓬勃发展,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但有不少菇农在栽培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造成产量和质量大幅下降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和菇农的积极性。现将袋栽平菇生产中易出现的问题、产生原因和防止措施介绍如下。
1 菌袋发黄,菌丝萎缩
1.1 产生原因
栽培期气温高,棚上覆盖的草帘等过薄,料温长时间超过35℃;培养料发酵不彻底,播种后继续升温发酵;培养料内带入或栽培场地发生螨类。
1.2 防治措施
高温季节栽培平菇,场地应尽可能选在有遮荫处,菌袋堆积的层数控制在3-4层以内,菇棚上草帘等遮光覆盖物要厚一点;发酵质量要达到要求;培养料在播前要进行杀虫处理;菇棚在菌袋进入的前一天要喷药杀虫。
2 菌丝萌发后不吃料,发菌缓慢
2.1 产生原因
添加过量的尿素而产生氨气,抑制了平菇菌丝生长;培养料水份过多或水质差,导致杂菌污染,抑制平菇菌丝生长;菌种老化或菌龄不足或菌种不纯。
2.2 防治措施
除少数情况外,尿素的添加量应控制在0.5%以内;培养料含水量应灵活掌握;水质要清洁;选择种性纯,菌丝生长健壮,菌龄适宜的菌种。
3 菌丝封面后,霉菌从料内向两头生长
3.1 产生原因
棉籽壳在存放期已局部结块霉变或培养料中加有易感霉菌的麸皮、米糠等;培养料添加的过磷酸钙结块未过筛,又超过2%,导致培养料过酸,或水质pH值小于5.5,引起霉菌生长;在同一场地连年栽培。
3.2 防治措施
棉籽壳等原料在配制培养料前需曝晒2-3天;培养料中添加过磷酸钙量控制在2%以内,并碾碎过筛;注意水质;如用老菇房栽培,要加强消毒、灭菌工作。
4 发菌后期吃料缓慢,迟迟发不满
4.1 产生原因
菌袋两头扎死,没有通气孔,袋内有害气体集聚过多,抑制平菇菌丝生长;培养料含水量过高,发生酸变;发菌后期遇低温天气,没有采取升温措施;培养料质量差,或装袋过紧、过松。
4.2 防治措施
控制培养料的含水量,料的粗细、长短要合理搭配,以增加通气量,防止酸变;控制菌袋的长度;遇低温天气,采取升温措施;培养料营养要丰富。
5 菌丝已发透,但稀疏不紧密
5.1 产生原因
菌种老化,生活力弱;高温使菌丝受灼伤;培养料质量差。
5.2 防治措施
选用优良菌种;防止高温灼伤菌丝;注意培养料的质量。
6 菌丝未发透即零星出菇
6.1 产生原因
菌种用量太大,老菌块出菇;袋口打开过早;低温期太长,湿度偏大。
6.2 防治措施
菌种使用量控制在20%以内,将菌种掰成蚕豆大小;低温期要采取升温措施;待菌丝发满后,再打开袋口进行出菇管理。
7 菌丝发好后不出菇
7.1 产生原因
料面气生菌丝生长过旺,形成菌皮;昼夜温差过小,缺少温差刺激或通风不良;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光线太强或太暗;菌种选择不当;培养料C/N比不当,不利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
7.2 防治措施
根据栽培季节,选用适宜品种;进行搔菌,即用干净的刀在菌袋的两端对培养料划几道口子;采用早晚通风等措施加大温差;加强通风换气,供给新鲜空气,给予微弱的散射光刺激。
8 小菇大批死亡
8.1 产生原因
原基形成后,遇持续高温,致使菌盖逐渐枯萎;培养料过干,空气相对湿度低,幼蕾形成后,很快就展开菇盖,不久就枯萎死亡,通风不良,菇房内二氧化碳浓度偏高,幼菇缺氧发生畸变,严重时相继死亡;盼菇心切,调水失控,在菇体幼小时,往往错用“重喷出菇水”的方法,造成幼菇水肿、变黄腐烂死亡;菇体很小时喷高浓度的营养液。
8.2 防治措施
出菇期气温过高,要采取降温措施,不能长时间超过30℃;喷水要掌握少、细、勤、匀的原则,切忌向菇体直接喷水;加强通风换气,并注意通风要均匀、多向,切忌大风天大通风;喷营养液的浓度要适宜。
9 烧菌
9.1 产生原因
菌袋堆叠过高过密,未及时翻堆;培养场所温度过高或通气不良。
9.2 防治对策
高温天气,应松散直立放置,待袋温稳定后再堆叠;培养场所应注意通风换气、降温。
10 培养料酸败发臭、杂菌污染严重
10.1 产生原因
培养料陈旧,带有大量杂菌;培养料含水量过多,料发生厌气发酵,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拌料时加入了过多的尿素产生了游离氨气。
10.2 防治对策
陈旧的棉籽壳或代料在配料前应在太阳下暴晒2-3天,并在拌料时加入0.1-0.2%多菌灵;拌料时应控制用水;已污染的料应及时挖除,用2%明矾水拌匀除臭;应把已经发黑腐烂的菌袋拣出。
参考文献
[1] 谭爱华,刘发志.袋料栽培平菇污染的原因及防治[J].湖北农业科学,1999,(05).
[2] 徐耀波.平菇和香菇代料栽培过程中的污染真菌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3.
[3] 石文权.发酵料袋栽平菇技术特点及关键[J].食用菌,1997,(02).
[4] 邓青云,姜益泉,吕环照,等.袋栽平菇常见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J].农技服务,2008,(10).
[5] 通占元.食用菌生产的全盘考虑[N].河北科技报(农村版),2000.
“生态经济是一种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类型,它强调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虑与实施。[1]”生态经济的核心是实现经济与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作为现代经济发展模式,既要保证经济的稳步增长,又要维护生态的整体平衡发展。简言之,就是使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系统保持平衡,相互促进。生态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理念,一种新的战略,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个新的词汇,一种人类实践带来的时代课题。人类的劳动实践不能随心所欲,而是受到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制约。当人们为了经济利益而不惜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时候,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和报复。此时,人们才真正认识到生态保护系统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被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出现的新词汇不仅有生态经济,还有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这些词汇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循环经济的主要观点是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使自然资源投入最少、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尽可能地使原料循环使用,从而降低对环境污染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经济则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注重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它们之间有很大的相同之处,三种经济都是以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重视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索社会生产生活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目的的。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构建生态经济模式
社会主义建设几十年来,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经济的发展模式主要还是粗放型的,高消耗、高污染和低产出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近年来,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国很多能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石油、天然气、水资源和耕地等只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依靠传统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资源环境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同时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也同样受到制约。同样,我国的环境污染也相当严重,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严重污染,很多大城市出现严重的雾霾,空气污染严重。面对整个资源环境突出的问题,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实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有机统一,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模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应当有步骤地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一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从现存市场经济体制向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即建立中国特色的生态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应该说是同步进行的”[2]。我国构建生态经济模式,要构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生我们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来考察态工业。生产力角度指具有发达的经济水平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生产关系方面指全方位、大规模的工业体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工业同时还暗含工业化的进程同时是生态理念的贯彻、生态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的过程。我国目前必须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转变。开发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加强生态规划与协调,合理安排工业布局。生态农业是在现代农业的负效应越来越突出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千百年来,丰衣足食就是中国古代的国家追求。依靠传统笨重的农具年复一年地重复同样的劳动。随着现代文明的传入,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生态农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建设生态同业不是要返璞归真,回到古代,而是要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克服成本的大量投入、大量消耗、化肥农药及化工产品的大量使用,降低农村环境污染的经济模式。“从本质上说,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农业生态经济,就是以生态经济规律来指导农业经济生产活动,即所谓绿色经济、‘点绿成金’的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利用—绿色农产品—资源再生产’的闭环式物质流动过程,所有的物质能源和资源材料在农业经济活动中都能得到合理的利用”。生态服务业也是国家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服务业主要体现在旅游业,纵观国内,凡是生态环境保护好的地方都成了旅游区。人们都喜欢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之余,体验下回归自然的感觉。生态旅游已经成了人们健康身心和丰富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发展生态旅游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3我国生态经济模式构建的保障措施
3.1要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要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消费理念的保障
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倡导健康、适度的可持续消费观念是十分必要的。可持续消费,就是适度消费和生态消费。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消费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上,既能满足个体的生理需求又要考虑社会消费伦理。要养成适度的、理智的、健康的绿色消费观念。因此,要树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需要的消费观念,培养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健康消费的生活方式。大量宣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形成绿色消费的观念。要加强生态宣传,明确生态宣传的目标、任务和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普及生态知识,把生态消费理念的形成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3.2要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要以科技创新为技术保障
科学技术使人类进入大工业时代,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大发展。科学技术对环境产生很大的破坏,同时,科学技术对人的解放和生态改善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应该积极发展并利用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和生活排泄物的再利用,为环境质量状况好转服务。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不合理性,促使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思。人与自然的对立、分离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我们必须要尽快消除这种对立的思想,转化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态经济更离不开科学技术,而且要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水平。在减少物质资源消耗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提高产品的功能和经济价值,并使能量的应用逐步转向无污染能量为主。为防止污染、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为主要目的的绿色技术将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应用。“观念的更新和技术的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生存方式的变革和自然观的演变史相互联系的,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新视角”。
3.3要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要有健全的制度为保障
一、国家的存在是财政存在的充要条件
财政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国家在出现后,它并不进行生产。然而,为了维持它自身的存在和运转,国家又必须从国民收入中分到一块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由于国家不进行生产,它不可能通过交换的形式来获取它所需的社会产品,它所拥有并能加以运用的,只有强制性政治权力。国家凭借强制性的政治权力参加社会产品的分配,就是原始的税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国家为了维持自身存在和运转消耗社会产品的过程,就是财政支出。因此,国家的存在是财政存在的充要条件。只要国家存在,财政就能够存在;只要国家存在,财政就必然存在。财政的存在,只需要国家这个唯一的前提。可以说,财政是国家内生的一种东西。从古代的奴隶制国家、封建国家,到现代的计划经济国家,无不如此。在执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中,国家仍然是财政存在的充要条件。与财政的这种存在必要性相关的是财政筹集收入的职能。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得到了扩展。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市场上的一切经济行为都是按照价格机制运作。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供求双方的自发调节,使资源配置和社会生产达到最优状态,即所谓的“帕累托最优”。如果情况真是这样,财政的作用就应该只限于筹集政府收入,它存在的必要性也就只是源于国家的存在。但是,我们看到,现实情况并不是这么理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对财政存在必要性的认识还应该更进一步。问题主要在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只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种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具备形成完全竞争市场所需的全部条件。而只要有某一条件没有得到满足,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上就有可能出现失灵。
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失灵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导致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的根本原因在于价格信号并非总是能如实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具体来说,市场失灵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领域。西方经济学认为产品分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萨缪尔森在其《公共支出的纯理论》(ThePureTheoryofPublicExpenditure)一文中给出了公共产品的定义:纯粹的公共产品指的是这样的物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物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西方经济学家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总结了公共产品相对于私人产品的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由于公共产品具有上述特征,市场对公共产品的生产进行资源配置时,就会出现失灵的现象。一般来说,由于“免费搭车”现象的存在,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公共产品的生产量是不足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应该设法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
2、外部效应
所谓外部效应,是指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之间或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非一致性。即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由于私人经济主体主要以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对于带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供给不是过多就是不足。外部效应除了影响社会经济效率之外,由于外部效应导致的成本或报酬分担不合理,它也会妨碍社会的公平。所以政府应当对外部效应进行矫正,将外部的成本或报酬内部化,使带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生产数量改变到合理的水平。
3、垄断
当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减少其产品的供给,使其产品的售价高于边际生产成本时,就形成了垄断。由于垄断者能够操纵市场价格,它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办法是将其产量确定在产品边际效益等于边际生产成本的水平上。结果是造成市场上该产品的供给量不足,价格偏高,造成社会效率的损失。对此,政府部门应该进行干预,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保护有效竞争,排除垄断对资源有效配置的扭曲,强迫或鼓励垄断者增加产量,降低价格,使该产品的售价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以避免社会效率的损失。还有一些行业的规模效应很明显,如果政府不加干预,就会自然形成垄断。对这种自然垄断行业,政府也应该及时加以干预,也可以划归政府来经营。
4、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
信息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掌握的信息总是不完全的,要获得更多的信息,需要付出“信息搜寻”成本;此外,市场在交易中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一方总是比另一方有着更多的信息或有着更低的信息搜寻成本。由于市场经济主体在交易中总是根据自己所拥有的信息作出决策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偏离帕雷托最优。
5、宏观经济领域的失灵
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的失灵,不仅在微观经济中表现为上述偏离帕雷托最优的情况,市场失灵同样也反映在宏观经济领域中。对宏观经济领域中资源配置效率的考察所依据的指标主要有:就业水平、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状况。但自发的市场机制并不能自行趋向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适度的经济增长。市场失灵在宏观经济领域中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与失衡。为此,政府也必须对经济进行调控。
但在现实中,市场失灵并没有使市场经济制度崩溃,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在现实中应该有一条挽救市场失灵的途径。其中,除了认为应由政府干预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观点之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主张通过扩大市场覆盖面(即市场完全化)和提高市场效率来挽救市场失灵,但在实践中都是不成功的。西方经济学家在对多种解决市场失灵的方法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要优化资源配置,必须由政府进行干预。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存在必要性的又一体现。
于其他手段相比,财政手段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中具有以下优势:
1、财政手段比较灵活,税率和补贴额可以根据外部性情况及时加以调整。
2、财政手段的管理费用低,避免了产权界定和市场交易的巨大费用。
3、财政手段在技术上比界定产权、扩大市场覆盖面更易于操作。
三.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职能的界定
根据上述对财政存在必要性的分析,可以得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所应具有的职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经济的调节应以市场机制为主,在市场机制能够完成资源有效配置的领域,政府就没必要介入。只有发生市场失灵时,政府才应该介入其中。但政府介入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维护或确保市场的正常运作,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财政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之一,它的职能也只能限定在市场失灵的范围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主要体现在提供公共产品上。公共产品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决定了它难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只能有财政来进行供给。其次,财政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还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并解决垄断的问题。
2、收入分配职能。
我们在前面提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所决定的初次分配状况极不公平。这样客观上就要求社会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的再分配机制。市场本身不能提供这种再分配机制,只有依靠政府以非市场的财政手段来完成这一任务。在这一点上,财政可以说天然地具有作为进行再分配工具的有利条件——强制课税权。这使得财政可以大规模地介入国民收入分配,通过税制设计上的巧妙安排,如征收累进的所得税,把资金从那些收入偏高的人们手中征集上来,然后,再通过各种类型的转移性支出项目,如医疗保险、食品券补贴等,把资金转移给那些收入偏低的人们。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市场上的一切经济行为都是按照价格机制运作。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供求双方的自发调节,使资源配置和社会生产达到最优状态,即所谓的“帕累托最优”。如果情况真是这样,财政的作用就应该只限于筹集政府收入,它存在的必要性也就只是源于国家的存在。但是,我们看到,现实情况并不是这么理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对财政存在必要性的认识还应该更进一步。问题主要在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只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种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具备形成完全竞争市场所需的全部条件。而只要有某一条件没有得到满足,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上就有可能出现失灵。
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失灵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导致市场失灵(marketfailure)的根本原因在于价格信号并非总是能如实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具体来说,市场失灵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领域。西方经济学认为产品分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萨缪尔森在其《公共支出的纯理论》(ThePureTheoryofPublicExpenditure)一文中给出了公共产品的定义:纯粹的公共产品指的是这样的物品或劳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物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西方经济学家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总结了公共产品相对于私人产品的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由于公共产品具有上述特征,市场对公共产品的生产进行资源配置时,就会出现失灵的现象。一般来说,由于“免费搭车”现象的存在,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公共产品的生产量是不足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应该设法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
2、外部效应
所谓外部效应,是指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之间或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非一致性。即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由于私人经济主体主要以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对于带有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供给不是过多就是不足。外部效应除了影响社会经济效率之外,由于外部效应导致的成本或报酬分担不合理,它也会妨碍社会的公平。所以政府应当对外部效应进行矫正,将外部的成本或报酬内部化,使带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生产数量改变到合理的水平。
3、垄断
当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减少其产品的供给,使其产品的售价高于边际生产成本时,就形成了垄断。由于垄断者能够操纵市场价格,它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办法是将其产量确定在产品边际效益等于边际生产成本的水平上。结果是造成市场上该产品的供给量不足,价格偏高,造成社会效率的损失。对此,政府部门应该进行干预,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保护有效竞争,排除垄断对资源有效配置的扭曲,强迫或鼓励垄断者增加产量,降低价格,使该产品的售价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以避免社会效率的损失。还有一些行业的规模效应很明显,如果政府不加干预,就会自然形成垄断。对这种自然垄断行业,政府也应该及时加以干预,也可以划归政府来经营。
4、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
信息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掌握的信息总是不完全的,要获得更多的信息,需要付出“信息搜寻”成本;此外,市场在交易中总是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一方总是比另一方有着更多的信息或有着更低的信息搜寻成本。由于市场经济主体在交易中总是根据自己所拥有的信息作出决策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偏离帕雷托最优。
5、宏观经济领域的失灵
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的失灵,不仅在微观经济中表现为上述偏离帕雷托最优的情况,市场失灵同样也反映在宏观经济领域中。对宏观经济领域中资源配置效率的考察所依据的指标主要有:就业水平、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状况。但自发的市场机制并不能自行趋向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适度的经济增长。市场失灵在宏观经济领域中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与失衡。为此,政府也必须对经济进行调控。
但在现实中,市场失灵并没有使市场经济制度崩溃,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在现实中应该有一条挽救市场失灵的途径。其中,除了认为应由政府干预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观点之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主张通过扩大市场覆盖面(即市场完全化)和提高市场效率来挽救市场失灵,但在实践中都是不成功的。西方经济学家在对多种解决市场失灵的方法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要优化资源配置,必须由政府进行干预。这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存在必要性的又一体现。
于其他手段相比,财政手段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中具有以下优势:
1、财政手段比较灵活,税率和补贴额可以根据外部性情况及时加以调整。
2、财政手段的管理费用低,避免了产权界定和市场交易的巨大费用。
3、财政手段在技术上比界定产权、扩大市场覆盖面更易于操作。
二、国家的存在是财政存在的充要条件
财政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国家在出现后,它并不进行生产。然而,为了维持它自身的存在和运转,国家又必须从国民收入中分到一块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由于国家不进行生产,它不可能通过交换的形式来获取它所需的社会产品,它所拥有并能加以运用的,只有强制性政治权力。国家凭借强制性的政治权力参加社会产品的分配,就是原始的税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国家为了维持自身存在和运转消耗社会产品的过程,就是财政支出。因此,国家的存在是财政存在的充要条件。只要国家存在,财政就能够存在;只要国家存在,财政就必然存在。财政的存在,只需要国家这个唯一的前提。可以说,财政是国家内生的一种东西。从古代的奴隶制国家、封建国家,到现代的计划经济国家,无不如此。在执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中,国家仍然是财政存在的充要条件。与财政的这种存在必要性相关的是财政筹集收入的职能。
三。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职能的界定
根据上述对财政存在必要性的分析,可以得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中财政所应具有的职能。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经济的调节应以市场机制为主,在市场机制能够完成资源有效配置的领域,政府就没必要介入。只有发生市场失灵时,政府才应该介入其中。但政府介入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维护或确保市场的正常运作,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财政作为政
府干预市场的手段之一,它的职能也只能限定在市场失灵的范围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主要体现在提供公共产品上。公共产品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决定了它难以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只能有财政来进行供给。其次,财政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还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并解决垄断的问题。
2、收入分配职能。
我们在前面提到,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所决定的初次分配状况极不公平。这样客观上就要求社会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的再分配机制。市场本身不能提供这种再分配机制,只有依靠政府以非市场的财政手段来完成这一任务。在这一点上,财政可以说天然地具有作为进行再分配工具的有利条件——强制课税权。这使得财政可以大规模地介入国民收入分配,通过税制设计上的巧妙安排,如征收累进的所得税,把资金从那些收入偏高的人们手中征集上来,然后,再通过各种类型的转移性支出项目,如医疗保险、食品券补贴等,把资金转移给那些收入偏低的人们。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商法精神的时代价值,中国商法继受面临的难点和问题两方面讨论商法发展的现状,希望它能保障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有一定的帮助,对商法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时代价值;难点问题;现状
引言: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商法体系建设也开始大幅度的进步,商法体系也开始不断的完善。而世界范围内的商事立法运动肇始于18世纪初, 延续至20 世纪中叶。 “ 商法时代” 的出现, 是现代文明的必然趋势。它不仅仅是一种制度法规的体现, 更是一种现代文明社会的精神。重视了解商法发展的现状对于我国的经济市场的稳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1.商法精神的时代价值
1.1商法的历史沿革
商法,简单的来说就是调整市场经济各平等主体之间相关的商事关系以及相关的商事行为的法律。商法,在我国目前的来看,其主要组成部分为公司法、保险法、合伙企业法、海商法以及票据法等等与商相关的法律。
从历史变革来看,商法是起源欧洲的古罗马时代原始交易中的一些商事规约,目前,我国法律界人士在对商法进行研究时,一般将中世纪欧洲地中海沿岸自治城市的商人法作为近代商法的起源,而近代商法的正式确立主要在1807年,标准性事件是法国商法典的正式确立。
就我国而言,由于我国历朝历代是以“士兵工商”作为社会阶层的排列,这使得中国古代对商法研究业绩制定极为不规范和欠发达,在20世纪初至今的包年百年中,中国的商法主要是依靠引进和借鉴西方商法,进而结合我国国情确立的。
1.2商法的时代价值
商法的出现表明人类的文明又走走向了另一个高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不同社会制度的出现,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者,最终的发展趋势都是推动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在一定意义说社会进步了,经济的发展是有序的,需要一种规则予以约束规范,而且这个规则需要具有强制性,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产物之——法律,也就应运而生。在宪法中,上层建筑涉及政治领域,商法的出现表明上层建筑已渗透经济领域。商法对于奠定全球市场经济制度的法律基础, 对于变迁民生的观念,对于四项原则在实际生活中的真实落实实施,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变革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1.3商法时代价值的体现
商法作为现代经济体系中的规则体现,第一点它能保障其完整性和稳定性。作为一种体系中的秩序,它必须有能力以法律为基础制约并为何体系的延续。中国市场经济的生存与发展需要这样一种可靠的规则。第二点,商法的实际运用能够推动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及体制的发展。在我国,由于推行市场经济体制的落后,使得我国经济出现垄断,也同时使得我国的政治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集中, 而这导致现代社会中的民主制度出现很大的漏洞和残失。市场经济恰好不同,在这样的制度下能体现社会经济主体的很高的自,保障了经济权利的独立,社会主义的平等也得以体现,政治民主化的有序发展得以从根本上得到规范。再者,中国商法制度的建立将构建不同政治制度下中国法律协调与统一的基础。自九七之后,中国政治经济上都处在一国两制的状态,商法的拟草为我国不同经济体系的协调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所以了解目前中国商法发现的现状对于中国这个在全球庞大的经济体的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2.中国商法继受面临的难点和问题
2.1国际化中的中国商法
中国商法的制定从经济层面出发本质和欧美是一样的,为了完善和确立经济体系的长久稳定性。而因政治制定的不同略有不同。全球有200多个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我国改革开放后借鉴了些资本主义的经验,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也必将趋于国际化。从上世纪以来的商法国际化趋势中, 通常采用的主要有三种做法。
第一,对本国的商法法律法规的制定时,尽量的借鉴以及参考西方欧美经济发达的国家的成功的商事法,日上世纪的俄日本在制定商法时,基本以法国和德国的商法为基础,结合本国情况后,修改制定。
第二, 以国家与国家关于贸易以及相关的国家经济区域的贸易政策为基础,进而协调各国的商法,促进各国间关于商法在经济市场的统一进程。如欧盟关于商法的协调整合是较为完善成功的。第三, 通过目前世界经济相关的组织,推动以及积极探讨国际范围内相关的商事实体法以及商事程序法, 以能够促进商事法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商法的发展趋势就是国际化,借鉴和吸取他国的成功经验,国际统一化,将更有利于我国与他国之间的贸易经济往来。
2.2中国商法的继受的难点和问题
目前的中国商法继受了大陆法和欧美成功的经验,正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借鉴欧美成功的经验,略加修改完善我国的商法在今后也是非常必要的,在现阶段的也面临诸多的困难和疑惑。
其一, 从对法典的草拟和制定的经验来看,不仅仅是中国的商法,如敬爱哦为成功的德国商法相关的法典在制定上都有缺陷,时代在进步,换句话说这些法典是过去的,是历史的产物。 德国是个严谨的国家,其商法的确立对欧美其他国家包括日本都有深远的影响, 但是是在特定的某个时期的影响。二战之后的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法,信息时代的到来,美国,欧盟,中国经济体涌现,对于商法的完善也是种考验。再看看德国民法典, 可能由于时间的积累起完善的程度远高于商法。而他国借鉴与效仿其成功的经验更是远过于德国商法,尤其是21世纪,德国商法更显疲软。因此,我国不能想上世纪的日本一样一味的借鉴德国等大陆立法经验来制定与完善我国的商法法典。
其二, 美国20 世纪中叶《美国统一商法典》的立法技术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它虽然在顺应了现代商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面做的较好,但是, 由于它本身是建立在英美法基础之上的一部商法典,由于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 其美国的立法基础以及立法方式和我国等等大陆法系是有着极大的差距的,就我国目前的一国两制制度,制定与完善商法为了能制约与协和, 中国目前同样很难完全依照美国的经验制定一部统一的商法典,我国需要一部适合我国经济体制的商法典。
其三, 我国由于商法历史等等特殊的原因,我国法学界对于制定统一商法典的呼声一直处于极弱的状态,大陆法制确立的粗略和漏洞很多,就算现在近20 年来在我国乃至世界大力推行商品经济时期, 中国法学界的呼声还是很微弱。
其四,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市场关于商事交易方式也变得复杂多变,这也使得商法的统一制定难度加大。现在社会的发展,商业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市场情况复杂多变,化石燃料在其中很大程度影响世界经济的走向,以及社会商品的交易方式等等的改变也使得我国商法典的统一制定的难度加大。
其五,由于我国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使得在这个时期对市场经济相关的商法法制的认识不到位,加之我国的法学界的对商法认识观念的差异导致对制定统一商法典还未能达成一致。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还不长, 还需要通过时间来完善发展。不就得将来,当人们观念上的转变,中国现有的经济制度的完商法典的价值和作用才会得到大众的认可。
结束语:总而言之,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还需要一个成熟的过程,商法的制定与完善,商法的国际统一化是目前必然的趋势,希望我国上发的变革与时代价值能在其中得到体现,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的稳定起到相对性的作用。(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理学院文法系)
参考文献:
[1]史际春,姚海放.再论商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