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绵城市设计原理

海绵城市设计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绵城市设计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海绵城市设计原理

海绵城市设计原理范文第1篇

雨水花园的适用范围

雨水花园作为绿化生态蓄滞区,是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形成的浅凹绿地。由树皮或植被作为覆盖,具有蓄水、净水和收集雨水的功能,用来吸收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将雨水滞留下渗来补充地下水,降低暴雨地表径流,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和雨水利用设施。主要应用于居住区、街道和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居住区雨水花园不仅可以改善屋顶积水,还可以增加绿化面积。街道中的雨水花园主要是在人行道边设置绿化隔离带。雨水花园通过蓄水和净水的功能降低地表径流、降低雨水污染、实现雨水循环再利用,同时可以有效地缓解路面积水的压力。

雨水花园的建造结构

(1)蓄水层。主要是对雨水进行短暂的储存,蓄水层深度是影响设施储水能力的主要因素,蓄水层越深,储水能力越强。早期的设计手册要求设施蓄水深度为150毫米,一般要求积水在24小时内排干,如蓄水层深度增加则要求具有更高的渗透能力;但是,蓄水深度增加,不利于植物生长,也不能确保景观质量,建议设计时选择蓄水深度为150~300毫米。

(2)覆盖层。主要是用树皮进行覆盖,作用是保持土壤的湿度,避免土壤硬化影响雨水渗透,覆盖层的深度为50~80毫米。

(3)植被种植层。具有很好的过滤和吸附作用,在种植土表层铺树叶、树皮等覆盖物,防止雨水径流对表面土层的直接冲刷,减少水土流失。还可以使植物根部保持潮湿,为生物生长和分解有机物提供媒介,并过滤污染物,种植层所选的植物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4)人工填料层。一般选用渗透性好的人工或天然材料,填料层是雨水花园的主体部分,设施通过填料的物理、化学和其中微生物综合作用削减径流污染。早期的设计手册推荐用渗透速率较高的沙质土壤作为填料,土壤掺沙会降低土壤的保水能力,不利于植物生长。因此,除了向土壤添加沙以外,还应添加锯末、木屑等有机质,提高其保水性能,提供适宜植物生长的条件。

(5)排水层。填料下层原状土壤渗透速率一般小于填料层,因此当地下水较高时,为避免上层填料饱和,需设置排水层,存储不能及时下渗的径流。排水层常由沙或者沙砾组成,深度通常取150~300毫米。中间可设置直径为10厘米的穿孔管,雨水渗透穿孔管可流入附近的河流。

雨水花园的植物配置

雨水花园在植物配置时,应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乡土植物,乡土植物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去污能力,同时能彰显地方景观特色。此外,还应注意乔木与灌木等不同植物类型在旱季和雨季的合理搭配。

(1)吸收和净化污染物。污染物随着雨水渗入雨水花园,这些污染物包括重金属、营养物和沉淀物,雨水花园中的植物可以吸收和净化这些污染物,对土壤中氮、磷等物质净化,特别是能够对重金属拦截和清理。生长旺盛既耐干旱又耐水湿,去污效果强的植物,有美人蕉、芦苇、凤眼莲等,风车草、香根草等对土壤中氮、磷的去除及重金属吸收有一定效果。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植物可供选择:

乔木类:红枫、樟树、落羽杉等。

灌木类:对二氧化碳、氯气抗性很强的夹竹桃,绿地中有金边黄杨、金叶女贞、南天竹、木槿、杜鹃、海棠、紫薇、龙爪槐等。

草本:美人蕉、细叶芒等。

水生植物:慈姑、芦苇等。

草本植物:停车场及行道树树池下的草本植物有麦冬、玉带草等。

(2)选用适应能力强的植物。植物的选择既要适应湿地环境也要具有抗旱能力,要有较强的抗冻、抗热、抗虫害特性。

(3)选用具有观赏性的植物。雨水花园除了具有蓄水、净水的功能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遵循造园艺术的基本原则,植物的色彩与形态要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同时要结合景观欣赏的季节性。

雨水花园的应用

(1)屋顶花园。城市中小区住宅建筑密度一般较大,可以将雨水花园的技术应用到屋顶花园中。屋顶的雨水污染程度小,雨水收集系统结构相对简单,运行成本低,为雨水收集提供了便利,屋顶花园与绿地雨水收集主要包括种植层、过滤层、排水层、防水层、保温层、找平层和屋面结构层。屋顶的雨水收集主要是通过雨水管流入滤水池,无须再重新设置其他雨水收集设施,滤水池要做好防水处理,避免破坏建筑结构,滤水池池内一般铺设卵石并种植植物,以过滤水中杂质,当滤水池的水超过其自身容量后,雨水会流入绿地。

(2)街道。可以选择透水性能好的材料,如透水砖或者石块铺砌,石块与石块之间填充泥土、煤灰等,可以通过改变排水坡度,将雨水引入两旁的雨水花园,通过绿地渗入地下,有效降低道路积水的压力。街道雨水花园的建设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绿化带紧邻道路两侧,主要是人车混行的道路,可以在雨水花园的地方把道路侧石断开,形成雨水的流入和流出口;第二种是绿化带位于人行道路的一侧,由于人行道路分隔了市政雨水系统和雨水花园,所以要在人行道路下设暗沟,使市政雨水花园和市政雨水系统连接起来。

(3)广场及停车场。广场铺装尽量选用透水性能好的透水砖,透水砖可以将雨水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源,如果是硬质铺装场地应设计一定的坡度,将雨水排到周围的渗水池。停车位的铺装材料最好用多孔空心植草砖,里面种植草皮,让雨水沿着砖渗入地下。停车带的雨水花园应建在雨水井之间,经过雨水花园净化后的雨水可以直接流入雨水排水管。

海绵城市设计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资源;海绵城市;风景园林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26-02

一、序言

水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持续性资源,是维系我们日常生活的生命之源,是城市园林绿地中不可或缺的景观要素。我国城市公园绿地对雨水的利用起步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雨水利用策略,如今,水资源的紧缺、水资源浪费、城市内涝、生态环境的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随着我国城市内涝问题的加重,雨水景观利用问题在2013年被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提出在全国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鼓励雨水自然、生态的处理方式。因此,如何将城市建设发展与水资源的利用结合起来,更好地做到遵循自然、顺应自然,并实现雨水利用带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关键问题。

二、国内外海绵城市的动态

(一)国外海绵城市

国外海绵城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雨洪的利用上。美、德、澳、日、英、新西兰等发达国家走在探索的前列,改变以往国外城市集雨工程快速、高效的排水做法,在雨水系统资源收集、管理、循环利用上,并成立了国际雨水集流利用系统协会,各个国家研究制定了不同性质的国家级地方政策法规,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国家的水资源匮乏问题,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雨水贮留渗透计划。80年代末民间“日本雨水贮留渗透技术协会”成立。90年代颁布“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把雨水渗沟、渗塘及透水地面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1996年开始对地下储雨装置给予一定的雨水利用补助金,并形成制度。德国是最早对城市雨水采用政府管制制度的国家,上个世纪初期就已经了“对未受污染雨水的分散回灌系统的建设和测量”,1989年就出台了雨水利用设施标准(DIN1989),它以德联邦水法、建设法规和地方法规形式对水资源循环利用提出要求,引导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采用经济手段控制排污量,征收雨水费用(也称为管道使用费);技术上,德国城市雨水利用主要体现在屋面雨水集蓄系统、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等三种形式。受美国BMPs影响,德国采用雨水系统的措施类型是“湿地过滤沟系统(MR)”。目前德国“第三代”雨水利用技术及标准已经实施,柏林等一些城市已将城市雨水利用和城市环境、城市生态建设等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已建或正在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目前在政府的引导下,德国雨洪利用技术已经进入标准化,已经形成针对低影响开发的雨水管理较为系统的法律法规、技术指引和经济激励政策。美国城市雨洪管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水量调控。20世纪30年代,主要重点是控制洪、减灾和疏浚河道;第二阶段是水质改善。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重点是点源污染的控制、防治水土流失、滨水区环境的保护和完善《联邦水污染控制法》等。1972年,美国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首次提出最佳管理措施的概念(BMPs),核心理念是对非点源水体的污染控制和源头控制与研究,技术处理上强调工程和非工程、生态与自然措施结合的方法;第三个阶段可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重点是控制非点源、雨水循环、健康福利、全方位多维度综合运用等。1990年,美国马里兰州乔治王子县环境资源署提出了低影响开发(LID)的理念与技术体系,它是弥补BMPs技术上的缺陷,在BMPs基础上形成的雨水控制利用的综合技术体系。LID是一种基于微观尺度控制的场地设计策略,其原理是通过渗透、过滤、蒸发、截留等方法模拟雨水的自然水文过程,将径流控制源头,减轻城市排水管负担,结合景观设计,创造出优美的空间环境。澳大利亚在1994年提出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2000年就政府与规划部门召开了“水敏性城市设计――城市区域的可持续排水系统”会议,它与BMPs相比,包含内容更为广泛和全面,核心是城市生态系统,注重水质的保护和改善,把雨洪管理与城市给排水和城市规划设计相结合,倡导多目标的发展方式,维持城市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英国1999年提出可持续的排水系统(SUDS),该系统从宏观的角度优化集水区域,全面考虑雨水径流的水质、水量、景观和生态价值等因子,通过过滤式沉淀槽、洼沟等与BMPs技术措施结合,改善城市整体水循环和区域水生态系统。

(二)国内海绵城市

我国城市的雨水系统研究开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结合国外成熟的雨洪控制系统技术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作为试点,水利部于2001年颁布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标志着雨水系统控制技术的初步成熟。2004年,深圳市引入低影响开发理念,与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联邦环保局开展相关技术交流与研究,签署包括流域管理、面源污染控制和低冲击开发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协议框架。编制城市绿地等雨水利用工程的地方技术规范,积极探索在城市发展转型,建设“低影响开发城市雨水系统研究与示范”项目的光明新区,转变城市雨水系统从快排为主到“渗、滞、蓄、用、排”的建设理念,为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014年2月出台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运行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城市暴雨内涝防治工作。一是实施“城市排水(雨)综合规划纲要”并编制“全国城市排水规划的设施建设。二是围绕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能力,推进低冲击发展和建设模式,加快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净化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它强调以弹性、慢排缓释和控制源头分散为理念,整合降水、地下水循环系统性、地表径流等给排水各个环节,以应对复杂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为建设新型城镇化提供重要保障。城市绿地是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城市的海绵体。绿地是城市最重要的透水性下垫面,承担着城市雨水径流渗透、城市水循环的平衡、生态环境的修复等作用。海绵城市建设其实就是构建一个低影响雨水系统,通过渗透、停滞、积蓄、净化、排水等其他技术手段,使水循环径流更加顺畅、自然。我国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强调“大”字优先,违背城市可透性的基本原则,忽视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出现大尺度的硬质铺装广场、大水面等,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

三、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提出的挑战策略

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是以维护人类居住和生态环境的健康与安全为目标,如何有效保护和恢复人类生存所需的户外自然境域?作为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应该把构建生态安全系统、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和水循环系统纳入教学中,并更新园林设计教学理念、技术实践研究和掌握风景园林行业规范标准等,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基础学科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

规划设计是风景园林学科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加大投入基础学科研究,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拓展风景园林学科领域。从基于建筑学视觉到BMPs、LID、MR、WSUD、SUDS、LIUDD等水文水力学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再到雨水处理、植被选择、后期维护管理、国家政策法规、技术规范制定等都需要在实践需求去完善解决,缩小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差距。

(二)更新教学内容与理念

改变以往的教学体系课程,增加一些水文水力学相关的课程,聘请一些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面与雨洪管理、雨水收集、水生态生态环境、水文学方面有实战经验的教授授课。对风景园林专业教师队伍进行培训,加强对雨洪利用的研究,编写与之相关的教材,更新教学理念,开设相关课程设计。

(三)扩大学科交融

本学科的融合需要市政工程管理、建筑学、生态学、农学、城市规划学、给排水、经济学、艺术学、历史学、风景园林学、管理学等专业门类的知识,交替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综合应用各种科学和艺术手段,更好地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四)多渠道拓宽实践平台

国内一些较出名的园林设计公司、设计院和企业已经与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向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等交叉、新兴领域扩展,开拓水生态修复领域的市场,实现双赢。建立长期校外实习和就业实践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实践,是提前了解行业现状的重要平台。

四、结语

在国家新的政策下,国家确定16个城市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以海绵城市为目标,发挥利用雨水资源的优势,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生态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因此,风景园林专业人员正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不仅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作为一个园林专业教育工作者希望在新时期、新形势政策、新技术理念的指导下深刻理解风景园林专业的特征,明确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向,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拓宽眼界,强化专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要具有扎实知识和技能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

海绵城市设计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火电厂、土建施工质量、措施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一、火电厂土建特点

主厂房是一个专业性强、涉及面较广的结构体系也是一个施工时间较集中、工程量较浩大的主要建筑工程。火电厂土建的施工过程需结合当时的建筑工程体系以及当时建材的生产水平,因此它与施工技术的发展程度是密切相关的。主厂房结构体系要求技术可靠、轻质高强、扩大干作业面以及经济适用等。它不仅要不断完善国内发展技术与电厂的生产工艺密切联系,同时也要借鉴与学习国外的优秀经验,这样才能生产优秀的建筑方案。因此,怎样发挥结构的承载力,怎样提高厂房的设计施工水平、怎样选择主厂房结构形式,都对提高主厂房的结构体系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火电厂房土建的质量控制我们要找出问题,采取措施,确保质量。

二、火电厂土建施工中的存在问题

1、上部现浇框架

1)局部框架柱根出现漏振、烂根或是夹层的情况。

2)电厂房加工时间短、框架层高、负载大,通常基坑回填土的工作也不到位。基坑回填土的变形、梁支撑系统负载大的问题也往往会被忽略,导致框架的个别部位的混凝土下沉。

3)如果设计框架柱和梁板结构混凝土的结构不一致,就容易导致控制钢筋接头、现场施工都困难等问题。

4)由于施工图或是设备不能够及时到位或是由于其他问题滞后而出现影响,导致结构施工时要提前埋入现浇楼板动力配管与照明配管。如果未能提前埋入,就要在后续装修时必须要太高楼层标高,加强楼层荷载,这样就导致门洞设计尺寸变小,楼地出现裂缝等情况。

2、基础施工

1)因为火厂房土建是大体积混凝土。如果浇注工艺技术不到位,就容易出现混凝土表面或是侧面温度以及收缩裂缝。浇筑施工完成后。有些裂缝的深度达到50-70毫米。对于表层钢筋的握裹以及混凝土的强度、持久性都会有影响。

2)火厂房的基础面积大,在混凝土的较注重,由于施工人员的踩踏、移管时的挠动以及泵管混凝土的冲击,易造成基础表层筋的偏位、塌陷、位移。底部筋下的混凝土压碎等情况。

3)如果采用连续性泵输送混凝土的话,容易对侧模造成其强大的冲击力。外侧模的支撑系统一旦出现跑模或是胀模的话,就会有大量的混凝土流出来,导致现场难以处理。

三、火电厂土建施工质量的预防措施

1、上部现浇框架

1)如果出现梁底的部分下沉,可以在下沉部分进行坑土回填,在此阶段要严格控制回填土的质量。另外,在对梁底支撑系统的间隔距离计算时要充分地考虑土壤是否变形等因素,并适当地加密间距以降低单杆之间的负荷。其支撑作用的垫木要采用通长加厚型的,并设置扫地杆。在增设斜向支撑时,可将一部分上部的负荷转移到框架柱来。

2)对于超过7米高的框架柱要用门子板置于模板之间。柱模板的下端必须用水泥砂浆托住,并且要在混凝土进行浇筑之前就封堵缝隙。

3) 火厂房的框架柱浇筑所使用的混凝土稠度比较大,强度等级也比较高,水泥的用量较大。通常浇筑的高度要在6米左右,对混凝土的需求必不可少。易在箍筋之间留有混凝土,凝结成固,导致振捣棒难以插入。因此我们要尽量保证混凝土的流动性也不影响其他方面的要求。因此,我们可在浇筑的时候,浇筑的过程必须一气呵成,中间不能有停歇,避免混凝土凝固造成夹层。

4)在结构层上铺设配管时要在两管交叉重叠的混凝土表面进行适当凿除,在交叉处适当多增加U型管道。在做平层时,在管顶部要放板网片以防止裂缝出现,出现楼面裂缝产生。在进行认真核算后,要在门上留有合适的洞的尺寸,按照实际的高度进行加工。

5)火电厂房的框架纵梁高度是比一般的民用建筑要高,因此所运用的配筋也比较密。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将框架与纵梁两种不同强度的混凝土分开施行,这点必须严格执行。一旦将这点忽视,则可能导致不同等级混凝土混用的问题出现,出现严重交通意外。

6)进行加工的直螺纹接头要严格地按照规定进行验收检查,现场也要对接头做好隐藏工作,对加工好的直螺纹接头也要进行适时的涂抹防锈剂,配备保护套,以防止生锈无用。

2、基础施工

1)如果基础工程的表面浮浆较厚,则可以在表层混凝土初步凝固时撒上一层虽是灰并且加强对表面的抹压。可以采用毛毡覆盖或是突击回填土的方式来拆除模板。在此基础上,要减少基础工程表面的时间以防止表面侧面等出现裂缝。

2) 因为火厂房基础所采用的混凝土多为汽机筏、锅炉、钢架基础等。浇筑过程必须是连续习惯地浇筑。在制定建筑方案时,要全面考虑这些问题。对于重要的基础要有备用方案,以防紧急情况出现。具备一定条件时,要准备好备用预拌混凝土。以确保在浇筑期间确保供应,防止出现停机情况导致严重后果。

3)经过协商,可以对有表层钢筋的火厂房基础可以采用加工段对拉螺栓结合基础底板筋与表层筋端头连接。通过对现有结构配筋的利用尽量减少对拉杆筋的用量。

4) 对于绑扎性的基础底板筋可以采用短钢筋头以替代原应有的混凝土垫块,这样就可以避免因底板筋负荷大而造成塌陷以及因与混凝土契合不好或是保护层不足而造成的严重后果。

5)我们要用12号的铅丝将表层筋和短柱竖向插筋交叉性的扎牢,另外中部要与基础短柱插筋牢固绑扎以外。除此之外,我们要用8号的粗铅丝来固定基础四周的侧模板。尤其是对面积较大的厂房。

6)通常用螺栓对拉式来固定基础工程的侧面模板。这样就可以大部分压力由螺栓来承担。这样对螺栓的选用要求就比较严格,所选用的拉螺栓间距要仔细计算。

7)火厂房土建的施工承办单位要认真切合实际的确定施工方案,尤其是对大型起重机械的行走路线以及运输路线要有确切的安排,重中之重是要对汽机筏板的柱插筋长度进行仔细核对。对被压或是有碰撞的地方进行计算,要避免使基础柱插筋伸出地面,这样就能对柱插筋起到保护作用。另外由于此部分要长时间埋于土层,则可用塑料袋包裹以放钢筋锈蚀。

8)在施工时,要尽量避免在基础地梁时出现裂缝。

9)在寒冷地区,钢结构如要长期露天使用,则要注意在进购原材料的时候,注重钢材原料的韧性问题。要采用冲击韧性好的钢材原料,这样就能够避免,因原料韧性不好,受寒冷天气影响,出现冷脆而崩塌现象。

四、电厂土建结构质量控制重点和要点

1、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控制要点

混凝土质量控制包含两个基本内容

一是使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质量标准。

二是在满足设计要求的质量指标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这两条要求实际上是尽量降低泥凝土的标准差。混凝土的强度有一定离散性,这是客观的,但通过科学管理可以控制其达到最小值,因此混凝土标准差能反映施工单位的实际管理水平,管理水平越高,标准差越小。可以说,混凝土质量控制实质上是标准差的控制。实际上控制标准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 加强原材料管理。拌制混凝土用的原材料水泥、碎石、粉煤灰、黄砂、外加剂须检验合格,收料人员应当严把质量关,守好优质工程的第一道关口。

2) 正确按设计配合比施工。混凝土应根据设计强度、耐久性、工作性等进行配合比设计。碎石需连续级配 5~31.5,河砂宜采用中砂,拌制混凝土的用水宜采用饮用水。

3) 进行混凝土强度的测定。配合比开盘前应进行计量鉴定,计量必须准确;开盘时应进行开盘鉴定,检测其坍落度、和易性等工作性是否满足设计配合比的要求。

4) 局部细节问题不能马虎。混凝土施工缝留置与处理要严格执行设计及施工方案的规定,框架柱与框架柱的接头施工缝要进行凿毛处理,下一次浇捣混凝土前应进行清洗、洒水泥浆。模板内的积水要排尽,模板缝用砂浆或海绵条粘贴严密;模板上口段有气孔等现象,上口段混凝土要二次振捣。

2、钢筋工程的质量控制要点

在中高层特别是高层结构中柱、剪力墙、梁、板钢筋安装符合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结构受力情况,除必须遵守施工规定外,加强设计图纸会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使一些钢筋绑扎问题解决在施工之前,以确保钢筋不偏位。以下是钢筋工程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措施

1)钢筋锚固、搭接长度:加强管理人员和工人教育,增强他们的责任心,要经常性的进行巡视检查,杜绝或减少类似情况的以生。

2)钢筋以小代大:健全规章制度,提高施工管理人员,监理人员意识,严厉惩处,不定期检查。

3) 柱子纵向钢筋偏位: ①设计时,应合理协调梁、柱、墙间相互尺寸关系。如柱墙比梁边宽50至100mm,即以大包小,避免上下等宽情况的发生;②基础部分插筋应为短筋插接,逐层接筋,并应用使其插筋骨架不变形的定位箍筋点焊固定;

4) 同一连接区段内接头过多: ①配料时按下料单钢筋编号再划出几个分号,注明哪个分号搭配,对于同一组搭配而安装方法不同的(同一组搭配二各分号是一顺一倒安装的)。要加文字说明;

5)四肢箍筋宽度不准: ①绑扎骨架时,先绑扎几对箍筋,使四肢箍筋宽度保持符合图纸要求的尺寸,再穿纵向钢筋并绑扎其他箍筋;②在骨架绑扎过程中,要随时检查四肢箍宽度的准确性,发现偏差及时纠正。

3、钢结构工程的质量控制要点

1) 加强源材料管理。焊接钢材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现行国家产品标准;重要钢结构采用的焊接材料应进行抽样复检,合格后方可使用。电焊条型号要符合设计要求,无药皮脱落、焊芯生锈等缺陷,焊剂不应受潮结块。

2) 施焊的焊缝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一、二级焊缝应检查超声波或射线探伤记录。

3) 施工人员技术关。焊工必须持证上岗,且在其考试合格项目及其认可的范围内施焊。

4) 局部细节严格把关。焊缝外形均匀、成型较好,不得有表面气孔、夹渣、弧坑裂纹电弧擦伤等,且不得有咬边、未焊满、根部收缩等缺陷。焊接 H型钢截面高宽度、腹板中心偏移、翼缘板垂直度等实测项目必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钢构件组装的对口错边控制在 1 mm以内,垂直度控制在3 mm 以内,中心偏移控制在 2 mm 以内,焊缝坡口符合规范要求。

结束语:火电厂土建施工与其他一般建筑的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要对火电厂土建施工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预防的措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大大提高火厂房土建的质量。我们要加大对该方面的探讨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去。

参考文献:

[1]郑开莹.运用城市设计原理进行工厂总体设计[J].四川建筑,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