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数学实数的概念

初中数学实数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数学实数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数学实数的概念

初中数学实数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教育 数学概念 教学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78-01

数学概念是运用较为简练的语言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所作出的高度概括,是学生学习数学、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也是思考解题、探索多元解题方法的依据。但现实中,部分学生学习数学只注重习题练习,忽视数学概念的掌握。这样的学习,必然使学生越学越糊涂。因而,笔者认为,数学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 数学概念的教学意义

数学概念是客观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反映,也是学习数学理论和构建数学框架的奠基石。具体地说,概念学习的教学意义主要包括下述几点:第一,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学学习包括了概念学习、逻辑推理、解题思路等多个维度,而在这些维度中,概念学习最为基本。如果学生对数学概念都存在陌生感,那么后期学习将更加难以为继。第二,是学生系统化学习的根本。数学学习是系统化、整体性的学习过程,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的数学都有内在的关联性,而连接整个数学体系的关键因素,即是数学概念。换言之,探究有效的概念教学方法,是实现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必经之路。

2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概念理解记忆

初中数学中大部分概念的意义和应用都是以公式或符号的形式表示,多数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中,往往倾向于以举例的形式来引出概念定义,然后通过例题讲解和布置习题,使学生从中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过程只强调学生对概念的机械记忆,而忽视了学生对概念实质意义的理解,导致学生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2.2 缺乏概念本质认识

素质教育下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已逐u得到关注,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因教育理念的偏差,仍只关注概念的“枝节”部分,忽视了对概念“本体”的详解,使得学生数学知识体系内部脱节,在进行数学阅读或解题时,经常出现混淆、错认等情况。

3 实现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思路

3.1 以合作探究形成对概念的初步认识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为了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知识的获取和实现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方式。将这一教学理念应用于初中数学概念教学,即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促其能够自主观察和分析,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进而发现数学规律,并通过总结和归纳对数学概念形成初步认知。具体来说,在分析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认识到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规律,进而形成新的概念。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初中数学概念都适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内容,恰当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平方根”相关知识时,可先设疑:“面积为90平方米的正方形花圃的边长是多少?”“面积为10平方米的正方形花圃的边长是多少呢?”通过上述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本质,即“求平方等于10的数”;随后,再追问:“2与-2的平方是多少?”“4与-4的平方是多少?”“平方等于4的数有哪几个?”“平方等于16的数有哪些?”由此展开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便能帮助学生对平方根形成初步认识,教师再在此基础上引入“平方根”概念,从而降低理解难度。

3.2 善用例题强化对概念的认知

数学概念是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某个数学问题或现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些特点加大了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难度,再加上初中数学教材中包含了多个数学概念,有些概念比较相似,学生容易混淆。因此,帮助学生巩固对数学概念的认知就显得非常重要。利用例题来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在讲授“有理数和无理数”相关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有理数就是整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以用“3.1415926”(有理数)与“π”(无理数)为例,通过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数进行对比分析,直观呈现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进而帮助学生强化和巩固对上述数学概念的认知。

3.3 利用类比策略理解新概念

类比思想是学生理解概念、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手段,即指利用学生已有知识,阐述新的数学概念形成过程,进而在新旧概念结合的共同作用下,快速理解新概念。例如,在讲授“立方根”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平方根”概念设计例题,采取类比讲解,过程如下:

问:若盒子的体积是8cm3,则棱长是多少?为什么?

答:因为23=8,所以盒子的棱长是2cm。(为即将学习的立方根与立方运算是互逆运算作铺垫)

问:若盒子的体积是80cm3,则棱长是多少?为什么?

答:(引导学生给a取名,并追问这样取名的原因)可假设盒子的棱长是a,则a3=80;再引导学生将平方根和立方根进行类比,最终得出立方根的概念和演算方法。

4 结语

数学概念学习是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根基,学生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有效地进行判断、解释、推理、运算和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广大一线教师必须抓好这一重要环节,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形成、发展、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从而夯实学生数学概念基础,构建完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实现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海涛.当前初中数学概念形成教学须关注的两大问题[J].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16(2).

初中数学实数的概念范文第2篇

一、重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拓展联想空间

新概念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具有良好的认知结构和丰厚的知识积累,必须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生活经验。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已具备了相关知识的储备,没有必要进行复习,结果出现学生对新概念茫然混沌、理解碎裂的状况。在案例教学中,三角函数也是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为突出函数的本质,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函数,再顺势揭题。

【课堂设计一】 铺垫引入:

1. 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函数?每个函数中有几个变量?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每个函数的表达式是怎样的?(体会变量、体会数学符号。)

2. 翻开本单元的课本,看学习课题是什么?(三角函数也是函数,既然是函数,那么是研究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呢?)

二、再现数学概念现实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庞加莱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教室里,先生对学生说“圆周是一定点到同一平面上等距离点的轨迹”,可学生听后面面相觑,谁也不明白圆周是什么,于是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学生们立即欢呼起来“啊,圆周就是圆圈啊,明白了”,这一故事告诉我们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满腹狐疑中觉得有必要学习这个概念。新课标也提出,数学概念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观察、交流、反思,让数学概念在缓慢的思维洗涤中自然显现。案例中,我引入汽车爬坡的生活场景,比较坡的倾斜程度不但可以用倾斜角判断,还可以用什么量判断?让学生在比较中寻找方法。最终出现比值这个量。(因为比值作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是教学中的难点,应逐步化解。)

【课堂设计二】 提出问题:

1. 在图1中,有两个直角三角形,直角边AC和A1C1表示水平面,斜边AB和A1B1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的坡面,坡面AB和A1B1哪个更陡?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A][C][B][A][C][B][图1]

生1:坡面A1B1比坡面AB更陡,因为∠A1>∠A(合理解释,但它是观察的结果,还有其它理由吗?注意铅直高度不同)

生2:我认为理由是B1C1>BC(这种解释合理吗?请看图2.)

2. 在图2中,类似的,坡面AB和A1B1哪个更陡?你又是怎么解释?

[A][C][B][A][C][B][图2]

生3:坡面A1B1比坡面AB更陡,因为∠A1>∠A。

生4:我认为理由是A1C1

3. 在图3中,你又是怎么解释的呢?(注意水平长度和铅直高度都不同,学生发现比较边长无法解释坡度大小,产生了新的思维困惑,求知欲望大增。图中角的大小是大家观察的,并没有标明。但图中标明了两条直角边长。那么仔细观察三组图形中的直角边长,它告诉我们什么?与倾斜程度的关系?)

[A][C][B][A][C][B][图3]

生5:我发现图1中,=0.2,=0.30,有0.3>0.2;图2中,=0.2,=0.25, 有0.25>0.2;图3中,=0.2,=0.25,有0.25>0.2。

每组图形中,第二个图形的这个比值大,与它的坡面更陡结论一致。(你的意思是说用这个比值来衡量坡面的倾斜程度吗?为什么可以?)

生5:是的,这个比值越大,坡角越大,坡面越陡。(看来,这个比值与这个坡角有关系,是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

三、经历数学概念思维过程,体验成长快乐

数学概念不是靠直截了当定义出来的,而是靠千般探究、万般磨练“做”出来的。在概念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的经历,没有苦苦的寻求,没有情感的体验,学生很难将概念内省为自身的问题意识,也无法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概念教学教师不应该匆匆下定义,不应该用讲解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就应该成为思维的体操,积极展示思维的发生、发展,从具体到抽象,让概念在条理中、在生动活泼的思维历练中自然生成。课例中,通过问题的设计和不断的探究,让学生体会到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固定,则这个角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固定。自然得出:锐角变化,则这个角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随之变化。正切概念来之自然、呼之欲出。

【课堂设计三】 如图4,锐角A的一边上任取一点B,自点B向另一边作垂线,垂足是C,得到直角三角形ABC。再任取一点B1,自点B1作另一边的垂线,垂足是C1,得到另一个直角三角形。

[图4][A][C][B][C1][B1][C2][B2]

1. 请一个同学上黑板测量角A的对边BC、AC的长度,并计算的值。(动手测量既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也揭示了可以用测量的方法求比值。)

2. 、的值相等吗?为什么?呢?(不再测量其它比值,从理论上探究比值的关系,达到理性认识,加深对锐角固定,比值固定的认识。)

3. 以上事实说明什么道理呢?(在学生动手并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得到结论,这个结论教师不要匆忙总结,要有耐心等待学生的思考和回答。)

生6:我发现,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当锐角A的大小固定,它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就固定。

4. 那么当锐角A的大小变化时,它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怎样呢?(用动画演示图4中角度增大,BC增大,AC不变,比值怎样变化?)

5. “角变,比值变”。这里出现了两个变量,是哪两个变量?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让学生交流讨论)

6. 水到渠成和同学们一起给出正切函数定义,并用符号表示。(深挖概念中的字、词、句、条件、结论、书写符号。)

四、理解数学概念内涵外延,构建问题模式

美国华盛顿州国立儿童图书馆里有一句醒目的标语:“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数学概念教学不应沦为教师喋喋不休的解释、学生摇头晃脑的背诵。也不是概念匆匆过,练习重复做。概念教学必须让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内化概念,建构新的知识网络,增加概念问题模式。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中,深化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和生活化的回归。因此,多角度、多变式、循序渐进的安排概念问题的训练是概念固化的关键,这个环节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提高。案例中,既回归生活(坡面),又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例题设计,强化了对正切概念的本质认识,为下课时正弦、余弦概念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课堂设计四】 在概念的基础上,顺势导入问题解决。

1. 回到坡度问题,并介绍坡度概念。

2. 你能说出坡角的正切与坡度的关系吗?

3. 题组训练。

英国教育家威廉・詹姆斯评价教师:“平庸的教师说教,好的教师解惑,优秀的教师示范,卓越的教师启迪。”优秀的课堂总是浸透了教者的心血和汗水。作为教师,在数学概念这一重要领域的教学中,一定要下足工夫,重视概念,优化设计,把握过程,学生主体,教师引导。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问题引领,思维闯关。真正地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思维的快乐,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褚红英. 数学概念教学的三个关注[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9).

初中数学实数的概念范文第3篇

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的反映,并且都由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符号来表示,这些符号使数学比别的学科有更加简明、清晰、准确的表述形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既是正确思维的前提,又是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必要条件。而数学概念形成的主要途径可以说是教学。

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定理在初中的数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初中数学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以后学习多边形内角和的基础,特别是现代生活中的“镶嵌”,也离不开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学习它,特别是学习它的推理证明,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推理论证等能力。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生在遇到新概念时,总是先用已有认知结构去同化,如果获得成功,就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同化不成功,则会调节已有认知结构或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以顺应新概念,从而达到平衡。本文以《14.2(1)三角形的内角和》为题目,说说我是怎样依据学生概念学习的这种机制,利用新概念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之间的差异来设置出相应的教学情境,以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这种不平衡,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促使学生展开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1)经历对三角形内角和进行猜测、说理证实的研究过程,体会直观感知与理性思考的联系和区别,感受添加辅助线的依据;(2)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能运用这一性质进行简单的说理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感受辅助线生成的过程,证实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本节课是由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过渡,初步经历和体验几何推理的过程.

作为几何证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节课所涉及的内容对于几何证明的学习显得十分重要。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这是添加辅助线、进行几何证明的首次学习,学生对此普遍感到困难;另一方面,这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下的“几何公理体系”第一次循环的综合运用,即“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综合应用。

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的辅助线的添法。为了证明的需要,在原来的图形上添画的线叫做辅助线,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个定理学生小学已经学过,而且用操作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验证,因此,本节课主要是定理的证明。在证明的过程中,设置了一个小提示,“180°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你可以怎样建构。”由于刚刚学习过平行线,因此,学生多数都能联想到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也能想到,平角为180°,学生有了初步的想法:添加平行线。然后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了分组讨论证明,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一共获得了如下几种证明的方法:

方法1:作AD//BC,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和同旁内角互补,得到∠C=∠DAC,∠B+∠BAD=180°,再根据等量代换,得∠BAC+∠B+∠C=180°。

方法2:过点A作ED//BC,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到∠C=∠DAC,∠B=∠EAB,再由等量代换和平角的意义从而得∠BAC+∠B+∠C=180°。

方法3:过点A作ED//BC,延长BA,根据直线平行同位角和内错角相等,得到∠C=∠DAC,∠B=∠EAD再由等量代换和平角的意义得∠BAC+∠B+∠C=180°。

方法4:过点A,B,C作AD//BE//CF,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则∠ACD=∠DAC,∠EBA=∠BAD,再由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BAC+∠ABC+∠ACB=180°。

方法5:过点A,B,C作ADBC,BEBC,CFBC,由垂直的意义,得到∠EBC=∠FCD=90°,再由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ACF=∠DAC,∠EBA=∠BAD,最后由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到∠BAC+∠ABC+∠ACB=180°。

初中数学实数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概念图;初中数学;探究式复习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029

一、引言

初中数学课程是学生必学的课程,在初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促使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是初中数学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复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好的复习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解答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研究发现,在初中数学复习课程中运用概念图的方式能有效地提升数学复习课程的质量。因此,对概念图在初中数学探究式复习课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概念图的基本概念

概念图属于一种教学技术,概念图能将知识特征表现出来,是一种可视化的教学工具。我国近年来从国外引入了概念图,并广泛地运用到我国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学生复习数字数学课程,学生在复习课程上,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对知识进行重新梳理,最终将概念图绘制出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可以提一些开放性、自主性的问题,并进一步教导学生。在数学复习课程中,运用概念图的教学方式,采用这种可视化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曾经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直观地呈现出来。利用概念图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对繁杂的知识进行整理,这能清晰地展现各个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生不断地积累,学生也能够轻而易举地运用其之间的关系解答问题。在数学复习课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并将概念图相关的内容制作出来,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意识,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最终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以及创新钻研的精神。

三、概念图在初中数学探究式复习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1. 教师给定框架,学生自主梳理

开展数学复习课程最为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复习课程对知识进行梳离,熟练掌握各个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构建自身的数学知识网络或者框架概念图。因此,在初中数学复习课程中,运用概念图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高度的概括性属于概念图的主要优势,其不只是单纯地对知识点进行罗列。在构建知识概念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脚手架”的方式,教师提供给学生知识框架,组织学生合作并完善框架内的相关内容。借助概念图让学生不断地合作与探究知识之间的关系,深入地对知识脉络进行梳理,最终促使复习知识与方式更加系统化,将数学知识组合成结构化的网络形式。学生在复习课程中运用概念图,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数学复习知识的梳理以及重新组合。

例如:在复习“特殊平行四边形判定”相关课程时,教师便可以采用概念图的方式进行复习。教师首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框架,如:菱形有多少条边,多少个角,其邻边有什么特点?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将框架内的其他特殊图形的问题填写完成。这些都涉及到特殊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学生在梳理过程中便能理解进一步熟练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特性。同时,这种概念图的方式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特殊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2. 经典数学题目再现,鼓励学生自主解决

在上面一个环节中,学生已经将复习知识点的概念图的框架内容填写完成了,也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点的梳理。但是,在这一梳理过程中,学生只是初步认识与记忆了数学知识的相关概念与定理,这种记忆比较容易忘记。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促使学生能充分运用这些知识点进行解题,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数学题目让学生运用知识。在让学生进行复习课程练习的时候,教师需要不能盲目地选择数学题目,或者通过题海战术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教师要尽量选择一些经典性的数学题目,这类题目中蕴含很多数学基础知识,促进数学基础知识的再现,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3. 拓展延伸,提供变式题目让学生解答

教师通过经典问题再现,让学生练习数学题目的方式,促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归纳的数学思想,总结正确的解答数学问题的方式。但是,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是否能熟练地运用概念图,教师仍然需要对学生训练情况进行实时性的跟踪与测验。通过跟踪测验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方式的理解与感受,最终自主地形成系统化的解题方式。在跟踪训练过程中,教师最好选择一些数学变式题目,尽量与数学课本中的变式题目类型相接近。这样能体现例题教学的指导性作用,促使学生达到学习迁移的目的,让不同数学知识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成功的数学知识学习体验,加深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信心。

例如:在复习“特殊平行四边形判定”的课程学习中,教师可以对照数学课本选择两道变式训练题,让学生解答问题。巧妙地利用数学概念图批注中的隐藏功能,让学生对概念图进行讨论与交流,并用解题结果来验证概念图的正确性。这样有利于梳理学生的数学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综合解题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数学知识课程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概念图的复习方式。通过建立数学知识框架,让学生自主讨论补足框架,再现经典数学知识,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延伸数学知识点,促进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最终提升复习课程的效率。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实数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理念;初中数学;契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已经为初中数学的教学方式指明了方向,认真观察不难发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课堂实施,而课堂实施的最好体现就是课堂教学,所以只有不断更新我们陈旧的教学观念,转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以后,我觉得我们主要应该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方面入手,切实做到让初中数学的教学与新课改的理念相吻合。

1 新课题教育理念探析

1.1 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一直以来,教师都是课堂上的组织者、主导者以及设计者,出发目的就是为学生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采用合理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知识,尽量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出来的,教师绝不加以暗示,学生能经过探析出来的,教师也绝不代劳,从而让学生能养成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知识的好习惯,同时学生要根据自身掌握知识情况,解决学习中力所能及的问题,能让他们对自己多一点信心,多一点成功的感觉。

1.2 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它体现的就是一种基础性和普及性,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够切实做到能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育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现他自己独有的才华和能力,培养出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另外还要注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都要及时的给出积极的评价,与此同时当学生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也要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不要让学生的自信心在一次次的困难中被消磨掉。

2 提升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策略

学习兴趣指的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者是学习对象,产生的一种想要对它进行认识和探索的想法,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时,它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所以我们经常说学习兴趣,它是带领学生走向知识成功彼岸的领路人。

2.1以情节激发兴趣

由于初中生具有喜欢新鲜感、好奇心强,但是学习的自觉性和注意力的持久性都比较不稳定等等特点,为了能在课堂中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就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到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来推进教学的进度。例如在讲解不等式的时候,我就这样向学生提问:在节假日的时候,很多商场都会做一些商品的促销活动,当遇到全场打八八折或者是满100元立返现金20元的情况,要怎样去选择才是最经济最实惠的。由于这个问题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情景,所以学生就能认真主动的去思考,然后积极踊跃的进行回答,这样学习氛围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觉得这样的学习是轻松的、快乐的,自然就会对它产生学习兴趣了。

2.2以鼓励话语激发兴趣

在新课标里明确的指出了,教师给与学生的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清楚自己的进步之处,以及发现自己在数学方面的潜能,让他能建立起自信心。所以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尽可能采用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责罚的方式。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让学生能感觉到自己每天都有所进步,特别是对于那些数学成绩稍微差点的学生,更应该多给他们一点关心和鼓励,让他们树立起“只要我努力,那我也一定能行”的信念。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现自身的潜在能力,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成功感”,促使学生愿意去学,主动去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3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初中数学教学不仅仅着眼于传授知识,还必须要通过数学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因为学生只有学会了思维能力,才能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以及变通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之中,教师一定要将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具体而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3.1在教学中设计思维情景

记得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思维始于问题和惊讶”,其实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和到最后解决问题的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设置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欲望,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般都是在遇到问题想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引发的。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当中,要细心的对思维过程进行设计,创设一种思维的情境,让学生能从中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2采用合理教学方式构建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它是一种不依照常规的、努力寻求变异的、从多个方面找寻答案的一种新型思维方式,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核心,无论是哪一个具有创造性活动的完整过程,都是要经过由集中到发散,然后再集中、再发散这样多次循环以后才能完成,在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忽略对其中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不正确的。并且发散性思维还具有思路广阔、善于分解重组和多种方法间的变通,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对造就一代敢于创新的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样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是对典型的例题进行解题训练,特别是像一个例题有多种的解题方法,以及举一反三的例题训练等,在让学生掌握和深化所学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只要我们能仔细的研究新课改的内容,不断的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时常关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模式,要想实现让初中数学的教学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就并不是什么难事。

参考文献:

[1]聂绍清.浅谈新课改与初中数学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1).

[2]谭宏安.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初探[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06).